高考文言文中常见高频词

高考文言文中常见高频词

大致说来,中国古代职官有以下三类:

一.中央文官。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例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秘书郎等。

二.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陟使、知州、知府、县令等。此外,还有一个常见词:掾: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如:为沛主吏掾(《汉书·萧何传》,注:“正曰掾,副曰属)。”

三.武官。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如:中郎将、屯骑校尉等。

官员的政绩不同,上司的喜好各异,或是因人事制度的变更,官员的职位高低相应就会发生变化。常见的表职官变更的“专业术语”有五类:

一是授官,相关的“高频词”有“征、辟、举、拜、选、除、起”等。分说如下: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如:连辟公府不就。(出处同上)

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如:李陵既壮,选(量才授官)为建章监,监诸骑。(《史记·李将军列传》)

除:任命,授职。 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起:任官。 如:久之,起为左台侍御史,则天特褒异之。(《旧唐书·列传三十五》)

署:任官。 如:遂署(龙丘长)议曹祭酒。(《后汉书·循吏列传》)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史记·项羽本纪》)

二是罢官,有“罢、黜、免、夺”等。

罢:免去,解除官职。 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黜:废掉官职。 如:(晋献)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国语·晋一》) 免:罢免。 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 如:胁服夺其官。(高启《书博鸡者事》)

三是升官:

升:升官。 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 如:程乌、李育以有才干,皆擢用之。(《后汉书·公孙述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如:闭绝私路,拔进英隽。(《汉书·李寻传》)

迁:一般指提升。 如:孝成帝说之,超迁,一岁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 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四是降职: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降职。 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

放:流放。 如: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左迁:降职。 如:予左迁江郡司马。(《琵琶行》)

五是调动: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如:迁东郡太守。(《汉书·王尊传》)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 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调:调动官职。 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转:调动官职。 如: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 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出:京官外调。 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

六是兼职:

兼:兼任。 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 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署:代理官职。 如: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后汉书·范雎传》)

权:唐代以来称暂代官职。 如:改江陵法曹(参)军,入为权知国子博士,„„权知三年,改真博士。(李翱《李文公集·韩吏部行状》)

判:高位兼低职。 如:除镇安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还有一些相关的“高频词”虽不表示职官的变动,但常常与职官结合在一起,也要给予关注。这些词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的意思。例如:

知:管理。 如: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国语·越语上》) 主:掌管。 如:轩辕之时,史有仓颉,主文之职。(《文心雕龙·史传》)

诉讼及刑罚是中国古代官员极重要的工作内容。一般地说,只有中央政府设置有专门的司法机构,如隋唐时期形成了大理寺、刑部、御史台的三权分立式的司法审判制度。不过地方 行政机关同时也是司法机关,行政长官往往还兼着“公检法”的全部工作。在尔虞我诈风云变幻的时代,他们自己也常常官司缠身。所以,相关词语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高频词”。 与诉讼和刑罚有关的词语有“案、狱具、系狱、收、牵累、录、执、大辟、坐、诛、族灭、贷”等。如:

楚材闻之泣下,即入奏,请禁州郡,囚当大辟者必待报,违者罪死,于是贪暴之风稍戢。(《元史·耶律楚材传》)(译文:楚材听后流下了眼泪,随即向太祖启奏,请求向各州郡发布禁令,囚犯应处死刑的,必须等上级批准,违反者处以死罪,于是贪暴的风气有所收敛)

即贷而后闻。(《新唐书》)(译文:赦免了他们,然后报告太宗。贷,饶恕)

(徐)有功故出反囚,罪不当赦,请推按(通“案”,查办,核实)其罪。则天虽不许系(拘囚)问,然竟坐(获罪)免官。(《旧唐书·列传三十五》)

尝于县南郭凤埭(地名)助人引船,遇有斗者为吏所录(抓捕),斗者逃散,唯原平(人名)独往,吏执以送县。(《南史·郭世通传》)

中国古代对官员的选拔和考核也有较为完备的一套制度,称之为“铨选制”和“考绩制”。有关的词语也成了我们关注的对象。

如:而翁长铨。(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铨”是根据资格条件选授官职的意思。相关的词语还有:铨除(量才授官)、铨考(考量选用)、铨序(按照官吏的才能功绩,确定官位的等级升降)、铨授(量才授官)、铨补(考量才能以补官职)等。

中国古代深受儒教影响的士子认为“不仕无义”,相当多的知识分子都可能千方百计去求官。隋以后,还可参加科考得官。这一部分“高频词”有“干、干谒、中第、及第、落第”等。如:

司马郎中王缮,潍州人,治三传《春秋》,中第(科考及第),再调沂州录事参军。(《宋书·王缮传》)

某贫不济,以干(求取)于公。(《宋书·王缮传》)

在中国,“以孝治天下”源远流长。“孝”有时往往凌驾于“忠”之上。表现在替父母守孝一事上正是如此。不管你多么留恋那个职位,也不管这官有多大,遇父母丧,必须弃职守孝。所以,“丁艰”“丁忧”屡屡出现于正史之中。

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艰”。古礼,父母死,子女得在家守丧三年,不出让,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母丧称“丁内艰”,父丧称“丁外艰”。

例:始为谢玄参军,为玄所遇,丁忧去职。(《晋书·袁悦之传》)

(王)蓝田于会稽丁艰,停山阴治丧(《世说新语·仇隙》)

官员年老体衰,也要离休或是病退,由自己提出,叫“乞身”“乞骸”“乞骸骨”。 如:恩荣已极,功业已成,寻合乞骸,保全余齿。(《旧唐书·郭子仪传》)

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卒伍。(《史记·项羽本纪》) 虽然近些年《考试说明》中对“文化常识”己不再作要求,但实际上文言文阅读是离不开“文化常识”的。所以复习时对文言“高频词”仍应给以足够的重视。 文言固定句式

1、庸……乎 译为“哪里……呢”

2、……,抑…… 译为“……,还是……”或“……,或者……”

3、有所 译为“有……的(人、物、事)”

4、无所 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5、如何、奈何、若何 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6、如……何 译为“对……怎么办”

7、奈……何 译成“把(拿)……怎么办”

8、是故 是以 译为“因此,所以”

9、所以 译为 “……原因”“……的方法” “用来……的”

10、不亦……乎 译为“不也是……吗”

11、有以…… 译为“有用来……的(方法)”

12、无以…… 译为“没有用来……的”

13、其……乎(邪) 译为“难道……吗”

14、得无……乎 得无……耶 译为“恐怕是……吧”或“莫非……吧”

15、无乃……乎(与) 译为“恐怕……吧”

16、……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 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17、孰与 与……孰 译为“跟……比较,哪一个(谁)……”; 孰若 译为“哪里比得上”

18、然则 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19、有……者 译为“有个……人”

20、与其……孰若…… 译为“与其……,哪如……”

21、能无……乎 译为“怎能不……呢”

22、(而)况……乎 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

23、安能、何能、何得 译为“怎么能”

24、 “何……为” 译为“为什么……呢”

25、岂……哉(欤、乎) 译为“难道……吗” “怎么……呢”

高考文言文中常见高频词

大致说来,中国古代职官有以下三类:

一.中央文官。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例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秘书郎等。

二.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陟使、知州、知府、县令等。此外,还有一个常见词:掾: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如:为沛主吏掾(《汉书·萧何传》,注:“正曰掾,副曰属)。”

三.武官。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如:中郎将、屯骑校尉等。

官员的政绩不同,上司的喜好各异,或是因人事制度的变更,官员的职位高低相应就会发生变化。常见的表职官变更的“专业术语”有五类:

一是授官,相关的“高频词”有“征、辟、举、拜、选、除、起”等。分说如下: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如:连辟公府不就。(出处同上)

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如:李陵既壮,选(量才授官)为建章监,监诸骑。(《史记·李将军列传》)

除:任命,授职。 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起:任官。 如:久之,起为左台侍御史,则天特褒异之。(《旧唐书·列传三十五》)

署:任官。 如:遂署(龙丘长)议曹祭酒。(《后汉书·循吏列传》)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史记·项羽本纪》)

二是罢官,有“罢、黜、免、夺”等。

罢:免去,解除官职。 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黜:废掉官职。 如:(晋献)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国语·晋一》) 免:罢免。 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 如:胁服夺其官。(高启《书博鸡者事》)

三是升官:

升:升官。 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 如:程乌、李育以有才干,皆擢用之。(《后汉书·公孙述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如:闭绝私路,拔进英隽。(《汉书·李寻传》)

迁:一般指提升。 如:孝成帝说之,超迁,一岁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 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四是降职: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降职。 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

放:流放。 如: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左迁:降职。 如:予左迁江郡司马。(《琵琶行》)

五是调动: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如:迁东郡太守。(《汉书·王尊传》)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 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调:调动官职。 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转:调动官职。 如: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 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出:京官外调。 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

六是兼职:

兼:兼任。 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 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署:代理官职。 如: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后汉书·范雎传》)

权:唐代以来称暂代官职。 如:改江陵法曹(参)军,入为权知国子博士,„„权知三年,改真博士。(李翱《李文公集·韩吏部行状》)

判:高位兼低职。 如:除镇安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还有一些相关的“高频词”虽不表示职官的变动,但常常与职官结合在一起,也要给予关注。这些词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的意思。例如:

知:管理。 如: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国语·越语上》) 主:掌管。 如:轩辕之时,史有仓颉,主文之职。(《文心雕龙·史传》)

诉讼及刑罚是中国古代官员极重要的工作内容。一般地说,只有中央政府设置有专门的司法机构,如隋唐时期形成了大理寺、刑部、御史台的三权分立式的司法审判制度。不过地方 行政机关同时也是司法机关,行政长官往往还兼着“公检法”的全部工作。在尔虞我诈风云变幻的时代,他们自己也常常官司缠身。所以,相关词语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高频词”。 与诉讼和刑罚有关的词语有“案、狱具、系狱、收、牵累、录、执、大辟、坐、诛、族灭、贷”等。如:

楚材闻之泣下,即入奏,请禁州郡,囚当大辟者必待报,违者罪死,于是贪暴之风稍戢。(《元史·耶律楚材传》)(译文:楚材听后流下了眼泪,随即向太祖启奏,请求向各州郡发布禁令,囚犯应处死刑的,必须等上级批准,违反者处以死罪,于是贪暴的风气有所收敛)

即贷而后闻。(《新唐书》)(译文:赦免了他们,然后报告太宗。贷,饶恕)

(徐)有功故出反囚,罪不当赦,请推按(通“案”,查办,核实)其罪。则天虽不许系(拘囚)问,然竟坐(获罪)免官。(《旧唐书·列传三十五》)

尝于县南郭凤埭(地名)助人引船,遇有斗者为吏所录(抓捕),斗者逃散,唯原平(人名)独往,吏执以送县。(《南史·郭世通传》)

中国古代对官员的选拔和考核也有较为完备的一套制度,称之为“铨选制”和“考绩制”。有关的词语也成了我们关注的对象。

如:而翁长铨。(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铨”是根据资格条件选授官职的意思。相关的词语还有:铨除(量才授官)、铨考(考量选用)、铨序(按照官吏的才能功绩,确定官位的等级升降)、铨授(量才授官)、铨补(考量才能以补官职)等。

中国古代深受儒教影响的士子认为“不仕无义”,相当多的知识分子都可能千方百计去求官。隋以后,还可参加科考得官。这一部分“高频词”有“干、干谒、中第、及第、落第”等。如:

司马郎中王缮,潍州人,治三传《春秋》,中第(科考及第),再调沂州录事参军。(《宋书·王缮传》)

某贫不济,以干(求取)于公。(《宋书·王缮传》)

在中国,“以孝治天下”源远流长。“孝”有时往往凌驾于“忠”之上。表现在替父母守孝一事上正是如此。不管你多么留恋那个职位,也不管这官有多大,遇父母丧,必须弃职守孝。所以,“丁艰”“丁忧”屡屡出现于正史之中。

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艰”。古礼,父母死,子女得在家守丧三年,不出让,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母丧称“丁内艰”,父丧称“丁外艰”。

例:始为谢玄参军,为玄所遇,丁忧去职。(《晋书·袁悦之传》)

(王)蓝田于会稽丁艰,停山阴治丧(《世说新语·仇隙》)

官员年老体衰,也要离休或是病退,由自己提出,叫“乞身”“乞骸”“乞骸骨”。 如:恩荣已极,功业已成,寻合乞骸,保全余齿。(《旧唐书·郭子仪传》)

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卒伍。(《史记·项羽本纪》) 虽然近些年《考试说明》中对“文化常识”己不再作要求,但实际上文言文阅读是离不开“文化常识”的。所以复习时对文言“高频词”仍应给以足够的重视。 文言固定句式

1、庸……乎 译为“哪里……呢”

2、……,抑…… 译为“……,还是……”或“……,或者……”

3、有所 译为“有……的(人、物、事)”

4、无所 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5、如何、奈何、若何 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6、如……何 译为“对……怎么办”

7、奈……何 译成“把(拿)……怎么办”

8、是故 是以 译为“因此,所以”

9、所以 译为 “……原因”“……的方法” “用来……的”

10、不亦……乎 译为“不也是……吗”

11、有以…… 译为“有用来……的(方法)”

12、无以…… 译为“没有用来……的”

13、其……乎(邪) 译为“难道……吗”

14、得无……乎 得无……耶 译为“恐怕是……吧”或“莫非……吧”

15、无乃……乎(与) 译为“恐怕……吧”

16、……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 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17、孰与 与……孰 译为“跟……比较,哪一个(谁)……”; 孰若 译为“哪里比得上”

18、然则 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19、有……者 译为“有个……人”

20、与其……孰若…… 译为“与其……,哪如……”

21、能无……乎 译为“怎能不……呢”

22、(而)况……乎 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

23、安能、何能、何得 译为“怎么能”

24、 “何……为” 译为“为什么……呢”

25、岂……哉(欤、乎) 译为“难道……吗” “怎么……呢”


相关文章

  • 高考文言文阅读高频词语归类整理
  • 高考文言文阅读高频词语归类整理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①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②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③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④表降职的:左迁 ...查看


  • 高考文言文高频词
  • 高考文言文"高频词"汇总 (2014-10-03 20:22:42) 转载▼ 高考文言文选段的题例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内容为史传散文.这些史传散文大都出自"二十四史".对历年来选文体例进行研究,有助于我 ...查看


  • 高考文言文高频实词
  • 高考文言文高频词语 A 爱:怜惜:吝惜 安:疑问代词,什么,哪里 谙:熟悉 按:巡视:考察 B 北:打了败仗往回跑 悖:违背 被:施及:通"披" :遭受 备:完备:具备 本:根源:探究根源 鄙:边疆,庸俗,谦词(指自己) ...查看


  • 文言文高频实词
  • 高考文言实词星级表 四星级(18个) ★★★★ 乃 兵 使 得 知 复 王 数 如 从 行 及 何 若 诸 相 是 迁 三星级(23个) ★★★ 书 见 非 去 贼 当 故 既 善 请 即 卒 被 过 归 道 疾 属 坐 除 左 绝 治 二 ...查看


  • 高考文言文"高频词"汇总
  • 高考文言文选段的题例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内容为史传散文.这些史传散文大都出自"二十四史".对历年来选文体例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找出其中的规律以指导我们的复习."二十四史"指清代乾隆时"钦定&q ...查看


  • 高考文言文翻译常见失分点
  • 高考文言文翻译常见失分点 在高考文言阅读中,文言文翻译是对文言知识点的一个综合性考查.由于种种原因,考生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失分,本文以高考题为例有针对性地指出三类失分点,供大家参考. 失分点一:不辨古今异义 语言中的词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查看


  • 诉讼及刑罚是中国古代官员极重要的工作内容
  • , 只有中央政府设置有专门的司法机构,如隋唐时期形成了大理寺.刑部.御史台的三权分立式的司法审判制度.不过地方行政机关同时也是司法机关, 行政长官往往还兼着"公检法"的全部工作.在尔虞我诈风云变幻的时代, 他们自己也常常 ...查看


  • 高三语文试卷分析
  • 鹤壁市2012-2013学年上期教学质量调研测试 高 三 语 文 试 卷 分 析 鹤壁市育才高中语文教研组 2013.2.1 鹤壁市育才高中2012-2013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三语文试卷分析 育才高中语文教研组 闫颜云 李军伟 杨 辉 ...查看


  • 高考前3个多月的黄金复习计划,你准备好了吗?
  • 还有三个多月就是高考了 短短的100多天对很多考生来讲 可是"黄金时间"哦! 那么,怎样利用好这段时间呢? 不急不急 高考前的黄金复习计划 来了~来了~ 今年高考考试大纲与去年相比,整体没有太大变化,但从备考复习的角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