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引用认同分析

作者:苏芳荔孙建军

2014年01期

  1 研究背景

  1.1 引用认同

  2001年,White发表论文Authors as Citers over Time,引用认同(citation identity)的概念被首次提出。某作者的引用认同被定义成:“某作者引用过的所有作者的集合”[1]。White选取信息科学领域的8位学者,通过dialog系统自动获取数据,计算每位作者的异步重复引用的情况。研究结果如下:“作者引用认同呈现布拉德福集中—离散分布,并且受到社会网络的影响”。

  2002年,美国学者Blaise Cronin和Debora Shaw以Cronin、Harter和Kling为研究对象,描述了构建作者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的步骤。通过dialog软件和ISI引文数据库获取多年的引用数据。研究指出“作者的写作和参考文献风格构成了他们学术产出的水印”[2]。

  2004年,White选取28名作者进行实证研究,通过作者引用认同的计算,认为“对知名作者的引用和对无名作者的引用大致是平衡的,大部分的引用指向中间名气的作者”[3]。

  2006年,以色列巴依兰大学的Bar-Ilan对数学和计算机学家Michael O.Rabin进行了以个人为中心的引文和参考文献分析。在该研究中Bar-Ilan使用三种提供引文数据的数据源:Web of Science、Google Scholar和Citeseer,识别了Michael O.Rabin被引最多的著作、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以及合著者,并对不同数据源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比较,发现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分析方法可以很好地揭示作者的引证全景[4]。

  2008年,Bar-Ilan对21世纪早期信息计量学的发展进行综述,阐述了2000年到2006年信息计量学的研究情况,在引文分析的综述部分包含了作者引用认同和作者引用认同的研究[5]。

  在国内,马凤和武夷山计算了情报学家王崇德教授的引用认同,讨论了作者引用认同的集中一离散分布规律[6]。李燕萍介绍了作者引用认同和作者引证图像的概念,探讨了作者引用认同和作者引证图像的关系,以国内3位情报学领域专家:邱均平、马费成和罗式胜为例进行实证研究[7]。白青和董文华探讨了引用认同的发展和意义,实例分析冯天瑜教授在1999~2009年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的引用认同[8]。宿瑞芳和郑德俊选取了12位图书情报领域的学者进行实证研究,数据源选择CSSCI,对12位专家的引用认同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列举了12位专家的引用认同,对引用认同中来自专业期刊和非专业期刊的比例进行计算,对引用认同和被引网络进行对比,得出如下结论:“作者引用认同符合集中与离散分布;引用行为与社会网络相关;图书情报领域学者引用认同与被引网络图主要来自专业期刊”[9]。鲁晶晶等人对国内外引用认同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将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预测[10]。

  1.2 期刊引用认同

  基于White提出的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的概念,Bonnevie-Nebelong于2006年提出了期刊引用认同(journal citation identity)和期刊引证形象(journal citation image)的概念[11]:期刊引用认同是指某一时期内被研究期刊引用过的所有期刊集合,期刊引证形象是指某一时期内引用被研究期刊的所有期刊集合。Eggle和Rousseau曾使用过期刊参考文献认同的概念[12],这个概念比期刊引用认同更逻辑化,因为它避免了引用这个术语含义的双重性。但Bonnevie-Nebelong选用引用这一术语是为了与White的相关提法保持一致。Bonnevie-Nebelong提出使用“引文数与引用期刊数之比率”来描述期刊引用认同,同时也选择了5个相关期刊评价指标来研究期刊的风格和特征。

  期刊引用认同的概念可以从狭义和广义的视角分别进行界定。既可以把它们作为单一的指标来对期刊进行评价,又可以作为一种期刊评价的角度。狭义上,期刊引用认同是指一种期刊在一定时期内引用的所有期刊的集合,通过分析选定期刊引用的所有参考文献,并依据文献来源将其划分到各个不同的期刊,用定量化的结果对期刊的风格进行分析;广义上,用一套详细的指标来衡量期刊的引用情况。

  郑德俊和叶继元从期刊引用认同、期刊引证形象的角度,对期刊评价指标进行了探讨,认为基于期刊引用认同视角的指标可尝试用于期刊评价[13]。

  郑德俊和陈伟根据Nebelong所提出的期刊引用认同评价指标体系,以《情报理论与实践》为例,对该刊的引用率、自引率、自被引率、新期刊扩散因子等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期刊引用认同是有效的[14]。

  李晓辉和孙坦提出了新的评价指标:新学科扩散指标、新学科影响指标、新即年指标、新引用刊数、新他引率;分析新指标的期刊评价意义;最后通过图书情报领域的三种期刊进行实证分析[15]。

  王丽等以Scientometrics为研究对象,计算该刊的引文量、引用刊数、自引率等指标,最后认为“期刊引用认同结合其他期刊评价指标可以更客观地评价期刊的质量”[16]。

  2 期刊引用认同指标体系

  只有对期刊的引用和被引情况都加以研究,才能更加全面地评价期刊。基于这一想法,作者对一部分指标进行了扩展,对某些指标的名称进行了修正,对于只考虑期刊引证形象角度的指标提出了相应的期刊引用认同指标。通过上述的修正,加强了期刊引用认同在期刊评价中应用这个角度。综合Bonnevie Nebelong所提出的指标,现有的期刊引用认同和期刊引证形象指标,还有本文修正和提出的新指标,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期刊评价指标体系。

  

  (1)引文量与篇均引文量。根据语言学以及词汇研究的分析角度,作者写作论文的时候需要使用词汇,这种词汇可以看成文后列举的参考文献。词汇数量越多,表明作者有更多的文献作为自己研究的基础。引文量即参考文献数量,指期刊在统计年度所登载的论文的参考文献数量的总和。引文量是规模指标,可以反映期刊传承知识的规模大小。

  篇均引文量是指期刊刊载论文的平均参考文献数量。其计算方法是在给定时间内,期刊参考文献总数除以该刊的载文量。期刊论文对其他人思想的吸收程度可用篇均引用量来考察,因此,篇均引文量能够表现期刊吸收信息的能力,也可以分析一种期刊的学术规范和学术深度。

  (2)国际引文比。国际引文比是指期刊的参考文献中外文参考文献所占的比例。期刊编辑部在审稿过程中,通常将引文量与国际引文比视为评审参考因素。朱大明指出,“该指标可以表征期刊学术内容融入国际学术界的程度和学术交流的广度,从一个侧面反映期刊学术论文内容的国际创新水平”[17]。

  (3)期刊引用广度。期刊引用广度是指某刊在统计年引用过的期刊的种数。某刊引用过的期刊的种数越多,表明该刊的引用广度越大,传承的知识面越广。

  (4)自施引率。自施引率是指期刊的参考文献中自引所占的比例。期刊刊载论文内容的重要性跟期刊的自施引率相关,同时较高的自施引率代表期刊的学科领域不够广泛,比较孤立,所以Rousseau认为“自施引率低表明期刊具有广泛学术影响力,而自施引率高则表明该学科的研究目前比较孤立,未形成广泛的网络”[18]。

  (5)引用半衰期。引用半衰期是指期刊引用的全部参考文献中,较新一半是在多长时间内发表的。该指标可以反映期刊所利用的文献的新颖度。

  (6)期刊集中因子。本文根据期刊引用认同的观点,在期刊扩散因子的基础上提出期刊集中因子(Journal Concentration Factor,JCF),用于反映期刊集中、吸收其他期刊内容的能力。该指标的计算公式为:指定时间内某期刊的参考文献涉及的期刊数/参考文献数×100。

  (7)新期刊集中因子。是引用的期刊数与发表论文数之比,指每篇发表论文在单位时间内所引用的期刊的平均数,用来研究外部观点的输入情况、期刊的跨学科性和专业深度。

  (8)新即年指标。期刊引用当年发表的论文的情况,反应期刊对新知识的反应速度,等于某刊引用当年发表论文的次数/该刊当年发表论文总数。

  (9)学科集中指标。引用刊数/所在学科的全部期刊数量。该比值越大,说明该刊引用的范围更广,知识输入更多,集中能力越强,反之则相对较独立。

  (10)新学科影响指标。引用所在学科刊数/所在学科的全部期刊数,最大值为1,说明该刊引用了其所在学科的所有期刊。

  3 实证分析

  本文以CSSCI(2012—2013)拟收录来源期刊目录中,包含期刊数目大于10的18个大类排名第一的期刊为例,以这些期刊在2010年登载的论文的参考文献为研究对象,从CSSCI数据库中获取数据,然后,统计各个期刊的引用认同期刊,列举出排在期刊引用认同前20名的期刊,并按照被引频次f排序,如表2所示,计算出各个期刊引用认同指标的数值,并把期刊引用认同指标值与期刊影响因子作相关性分析。

  

  

  

  3.1 18种期刊的期刊引用认同

  分析18种期刊的引用认同期刊,得出以下结论:

  (1)排在期刊引用认同首位的多为期刊自身。期刊自身排在期刊引用认同列表首位的有:哲学研究、中国语文、外语教学与研究、历史研究、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国法学、社会学研究、民族研究、编辑学报、教育研究、体育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并且这其中大部分期刊自引的频次远远高于排名第二的期刊。

  JCR根据ISI中期刊的自引率对舞弊的期刊予以警示,甚至不予收录[19]。但是,适当自引是合理的。较小的学科领域中学术期刊数量较小,这些期刊的自引率势必都较高。表3显示,18种期刊中,有13种期刊优先选择自引,自身排在其引用认同期刊列表(按频次降序排列)的首位。但表4显示,除编辑学报外,期刊的自施引率均在10%以内,并非舞弊。

  (2)认同期刊的分布揭示了期刊载文内容的学科特征。表3中,《管理世界》大量引用了经济学领域的期刊(《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会计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表明其内容与经济学研究联系紧密。《外语教学与研究》的认同期刊中出现了多种语言学汉语类期刊,其内容与语言学汉语类的研究有相通之处。

  

  (3)认同期刊的分布揭示了期刊的专业化程度和综合程度。有些期刊的专业化程度很高,它们的认同期刊主要分布在本学科领域。《中国法学》的认同期刊主要分布在法学领域,比如:《法学研究》、《比较法研究》、《法学》、《法学评论》、《法学杂志》、《法律适用》、《法学家》、《现代法学》、《河北法学》、《中外法学》等。

  有些期刊的综合程度较高,它们的认同期刊覆盖多个学科。《管理世界》的认同期刊涵盖了经济学、综合性社会科学、管理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学科;《社会学研究》的认同期刊包含了综合性社会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考古学、历史学等学科。

  3.2 18种期刊的引用认同指标值

  引用半衰期指期刊引用的全部参考文献中,较新一半是在多长一段时间内发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类期刊与经济学、管理学类期刊由于属于不同的学科,引用半衰期是没有可比性的,该指标没有统计。

  新学科影响指标是引用所在学科刊数/所在学科的全部期刊数。最大值为1,说明该刊引用了其所在学科的所有期刊。作为每个大类排名第一的期刊,大部分都引用了本学科所有的期刊,该指标也不再统计。

  3.3 引用认同指标的评价效果

  由于期刊影响因子通常作为期刊评价的指标,表4统计了期刊的引用认同指标与期刊影响因子的相关性。

  将各个期刊引用认同指标值与期刊影响因子做相关分析,所采用的数据分析工具为SPSS18.0,相关系数如表4所示。在SPSS处理结果中,相关系数后面带“*”的表示二者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表4显示,所列出的9个期刊引用认同指标中,全部指标与影响因子都不显著相关。由此看来,期刊引用认同指标并不适用于以影响因子为代表的期刊评价指标体系。

  3.4 期刊引用认同指标的实践意义

  引文量是衡量论文的文献情报容量和作者对文献情报的吸收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篇均引文量能够表现期刊吸收信息的能力,也可以分析一种期刊的学术规范和学术深度。《管理世界》的引文量最多,《历史研究》的篇均引文量最大,反映了这些期刊文献情报容量较大,吸收信息的能力较强。

  

  国际引文比可以表征期刊学术内容融入国际学术界的程度和学术交流的广度,从一个侧面反映期刊学术论文内容的国际创新水平。国际引文比最高的为《管理世界》,反映其紧跟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具有较高的国际创新水平。

  引用广度代表了期刊的传承面。18种期刊中引用广度排在首位的为《编辑学报》,表明该期刊传承的知识面更广。

  自施引率的高低与其刊载内容主题存在关联。期刊的自引率较高,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该期刊内部信息的重要性和专业性较强,二是该刊专业交流可能较少、学科研究目前比较孤立、未形成广泛的网络或者是该刊处于创刊期等。自施引率最高的为《编辑学报》,反映其专业性较强。

  新即年指标等于引用当年发表的论文数/该刊当年发表论文总数。这里《中国图书馆学报》引用当年的新知识高于其他期刊,反映其吸收新知识的速度快。

  期刊集中因子最高的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反映其吸收其他期刊内容的能力更强。

  新期刊集中因子指每篇发表论文在单位时间内所引用的期刊的平均数。最高的为《历史研究》,与上面的篇均引文量相呼应。

  学科集中指标等于引用刊数/所在学科的全部期刊数量。在引用广度的基础上,考虑了本学科规模的影响,最高的为《体育科学》,反映其他期刊对其影响较大,知识由其他领域向其扩散。

  4 结语

  现有的期刊引文分析指标大多从期刊引证形象的角度提出,结合期刊引用认同,可从全新的、整体的角度去考虑期刊的引用和被引用情况。期刊引用认同研究能够丰富引文分析理论,有利于引文分析的知识创新,并且使得零散的、以参考文献为基础的引文指标更加体系化。期刊引文分析指标可划分成施引分析(期刊引用认同分析)与被引分析(期刊引证形象分析)两个部分,前者以参考文献为基础,旨在挖掘期刊的各种特征;后者以被引频次为基础,旨在评价期刊的影响力。

作者介绍:苏芳荔,女,1981年生,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信息科学学院讲师。孙建军,男,1962年生,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苏芳荔孙建军

2014年01期

  1 研究背景

  1.1 引用认同

  2001年,White发表论文Authors as Citers over Time,引用认同(citation identity)的概念被首次提出。某作者的引用认同被定义成:“某作者引用过的所有作者的集合”[1]。White选取信息科学领域的8位学者,通过dialog系统自动获取数据,计算每位作者的异步重复引用的情况。研究结果如下:“作者引用认同呈现布拉德福集中—离散分布,并且受到社会网络的影响”。

  2002年,美国学者Blaise Cronin和Debora Shaw以Cronin、Harter和Kling为研究对象,描述了构建作者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的步骤。通过dialog软件和ISI引文数据库获取多年的引用数据。研究指出“作者的写作和参考文献风格构成了他们学术产出的水印”[2]。

  2004年,White选取28名作者进行实证研究,通过作者引用认同的计算,认为“对知名作者的引用和对无名作者的引用大致是平衡的,大部分的引用指向中间名气的作者”[3]。

  2006年,以色列巴依兰大学的Bar-Ilan对数学和计算机学家Michael O.Rabin进行了以个人为中心的引文和参考文献分析。在该研究中Bar-Ilan使用三种提供引文数据的数据源:Web of Science、Google Scholar和Citeseer,识别了Michael O.Rabin被引最多的著作、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以及合著者,并对不同数据源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比较,发现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分析方法可以很好地揭示作者的引证全景[4]。

  2008年,Bar-Ilan对21世纪早期信息计量学的发展进行综述,阐述了2000年到2006年信息计量学的研究情况,在引文分析的综述部分包含了作者引用认同和作者引用认同的研究[5]。

  在国内,马凤和武夷山计算了情报学家王崇德教授的引用认同,讨论了作者引用认同的集中一离散分布规律[6]。李燕萍介绍了作者引用认同和作者引证图像的概念,探讨了作者引用认同和作者引证图像的关系,以国内3位情报学领域专家:邱均平、马费成和罗式胜为例进行实证研究[7]。白青和董文华探讨了引用认同的发展和意义,实例分析冯天瑜教授在1999~2009年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的引用认同[8]。宿瑞芳和郑德俊选取了12位图书情报领域的学者进行实证研究,数据源选择CSSCI,对12位专家的引用认同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列举了12位专家的引用认同,对引用认同中来自专业期刊和非专业期刊的比例进行计算,对引用认同和被引网络进行对比,得出如下结论:“作者引用认同符合集中与离散分布;引用行为与社会网络相关;图书情报领域学者引用认同与被引网络图主要来自专业期刊”[9]。鲁晶晶等人对国内外引用认同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将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预测[10]。

  1.2 期刊引用认同

  基于White提出的引用认同和引证形象的概念,Bonnevie-Nebelong于2006年提出了期刊引用认同(journal citation identity)和期刊引证形象(journal citation image)的概念[11]:期刊引用认同是指某一时期内被研究期刊引用过的所有期刊集合,期刊引证形象是指某一时期内引用被研究期刊的所有期刊集合。Eggle和Rousseau曾使用过期刊参考文献认同的概念[12],这个概念比期刊引用认同更逻辑化,因为它避免了引用这个术语含义的双重性。但Bonnevie-Nebelong选用引用这一术语是为了与White的相关提法保持一致。Bonnevie-Nebelong提出使用“引文数与引用期刊数之比率”来描述期刊引用认同,同时也选择了5个相关期刊评价指标来研究期刊的风格和特征。

  期刊引用认同的概念可以从狭义和广义的视角分别进行界定。既可以把它们作为单一的指标来对期刊进行评价,又可以作为一种期刊评价的角度。狭义上,期刊引用认同是指一种期刊在一定时期内引用的所有期刊的集合,通过分析选定期刊引用的所有参考文献,并依据文献来源将其划分到各个不同的期刊,用定量化的结果对期刊的风格进行分析;广义上,用一套详细的指标来衡量期刊的引用情况。

  郑德俊和叶继元从期刊引用认同、期刊引证形象的角度,对期刊评价指标进行了探讨,认为基于期刊引用认同视角的指标可尝试用于期刊评价[13]。

  郑德俊和陈伟根据Nebelong所提出的期刊引用认同评价指标体系,以《情报理论与实践》为例,对该刊的引用率、自引率、自被引率、新期刊扩散因子等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期刊引用认同是有效的[14]。

  李晓辉和孙坦提出了新的评价指标:新学科扩散指标、新学科影响指标、新即年指标、新引用刊数、新他引率;分析新指标的期刊评价意义;最后通过图书情报领域的三种期刊进行实证分析[15]。

  王丽等以Scientometrics为研究对象,计算该刊的引文量、引用刊数、自引率等指标,最后认为“期刊引用认同结合其他期刊评价指标可以更客观地评价期刊的质量”[16]。

  2 期刊引用认同指标体系

  只有对期刊的引用和被引情况都加以研究,才能更加全面地评价期刊。基于这一想法,作者对一部分指标进行了扩展,对某些指标的名称进行了修正,对于只考虑期刊引证形象角度的指标提出了相应的期刊引用认同指标。通过上述的修正,加强了期刊引用认同在期刊评价中应用这个角度。综合Bonnevie Nebelong所提出的指标,现有的期刊引用认同和期刊引证形象指标,还有本文修正和提出的新指标,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期刊评价指标体系。

  

  (1)引文量与篇均引文量。根据语言学以及词汇研究的分析角度,作者写作论文的时候需要使用词汇,这种词汇可以看成文后列举的参考文献。词汇数量越多,表明作者有更多的文献作为自己研究的基础。引文量即参考文献数量,指期刊在统计年度所登载的论文的参考文献数量的总和。引文量是规模指标,可以反映期刊传承知识的规模大小。

  篇均引文量是指期刊刊载论文的平均参考文献数量。其计算方法是在给定时间内,期刊参考文献总数除以该刊的载文量。期刊论文对其他人思想的吸收程度可用篇均引用量来考察,因此,篇均引文量能够表现期刊吸收信息的能力,也可以分析一种期刊的学术规范和学术深度。

  (2)国际引文比。国际引文比是指期刊的参考文献中外文参考文献所占的比例。期刊编辑部在审稿过程中,通常将引文量与国际引文比视为评审参考因素。朱大明指出,“该指标可以表征期刊学术内容融入国际学术界的程度和学术交流的广度,从一个侧面反映期刊学术论文内容的国际创新水平”[17]。

  (3)期刊引用广度。期刊引用广度是指某刊在统计年引用过的期刊的种数。某刊引用过的期刊的种数越多,表明该刊的引用广度越大,传承的知识面越广。

  (4)自施引率。自施引率是指期刊的参考文献中自引所占的比例。期刊刊载论文内容的重要性跟期刊的自施引率相关,同时较高的自施引率代表期刊的学科领域不够广泛,比较孤立,所以Rousseau认为“自施引率低表明期刊具有广泛学术影响力,而自施引率高则表明该学科的研究目前比较孤立,未形成广泛的网络”[18]。

  (5)引用半衰期。引用半衰期是指期刊引用的全部参考文献中,较新一半是在多长时间内发表的。该指标可以反映期刊所利用的文献的新颖度。

  (6)期刊集中因子。本文根据期刊引用认同的观点,在期刊扩散因子的基础上提出期刊集中因子(Journal Concentration Factor,JCF),用于反映期刊集中、吸收其他期刊内容的能力。该指标的计算公式为:指定时间内某期刊的参考文献涉及的期刊数/参考文献数×100。

  (7)新期刊集中因子。是引用的期刊数与发表论文数之比,指每篇发表论文在单位时间内所引用的期刊的平均数,用来研究外部观点的输入情况、期刊的跨学科性和专业深度。

  (8)新即年指标。期刊引用当年发表的论文的情况,反应期刊对新知识的反应速度,等于某刊引用当年发表论文的次数/该刊当年发表论文总数。

  (9)学科集中指标。引用刊数/所在学科的全部期刊数量。该比值越大,说明该刊引用的范围更广,知识输入更多,集中能力越强,反之则相对较独立。

  (10)新学科影响指标。引用所在学科刊数/所在学科的全部期刊数,最大值为1,说明该刊引用了其所在学科的所有期刊。

  3 实证分析

  本文以CSSCI(2012—2013)拟收录来源期刊目录中,包含期刊数目大于10的18个大类排名第一的期刊为例,以这些期刊在2010年登载的论文的参考文献为研究对象,从CSSCI数据库中获取数据,然后,统计各个期刊的引用认同期刊,列举出排在期刊引用认同前20名的期刊,并按照被引频次f排序,如表2所示,计算出各个期刊引用认同指标的数值,并把期刊引用认同指标值与期刊影响因子作相关性分析。

  

  

  

  3.1 18种期刊的期刊引用认同

  分析18种期刊的引用认同期刊,得出以下结论:

  (1)排在期刊引用认同首位的多为期刊自身。期刊自身排在期刊引用认同列表首位的有:哲学研究、中国语文、外语教学与研究、历史研究、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国法学、社会学研究、民族研究、编辑学报、教育研究、体育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并且这其中大部分期刊自引的频次远远高于排名第二的期刊。

  JCR根据ISI中期刊的自引率对舞弊的期刊予以警示,甚至不予收录[19]。但是,适当自引是合理的。较小的学科领域中学术期刊数量较小,这些期刊的自引率势必都较高。表3显示,18种期刊中,有13种期刊优先选择自引,自身排在其引用认同期刊列表(按频次降序排列)的首位。但表4显示,除编辑学报外,期刊的自施引率均在10%以内,并非舞弊。

  (2)认同期刊的分布揭示了期刊载文内容的学科特征。表3中,《管理世界》大量引用了经济学领域的期刊(《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会计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表明其内容与经济学研究联系紧密。《外语教学与研究》的认同期刊中出现了多种语言学汉语类期刊,其内容与语言学汉语类的研究有相通之处。

  

  (3)认同期刊的分布揭示了期刊的专业化程度和综合程度。有些期刊的专业化程度很高,它们的认同期刊主要分布在本学科领域。《中国法学》的认同期刊主要分布在法学领域,比如:《法学研究》、《比较法研究》、《法学》、《法学评论》、《法学杂志》、《法律适用》、《法学家》、《现代法学》、《河北法学》、《中外法学》等。

  有些期刊的综合程度较高,它们的认同期刊覆盖多个学科。《管理世界》的认同期刊涵盖了经济学、综合性社会科学、管理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学科;《社会学研究》的认同期刊包含了综合性社会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考古学、历史学等学科。

  3.2 18种期刊的引用认同指标值

  引用半衰期指期刊引用的全部参考文献中,较新一半是在多长一段时间内发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类期刊与经济学、管理学类期刊由于属于不同的学科,引用半衰期是没有可比性的,该指标没有统计。

  新学科影响指标是引用所在学科刊数/所在学科的全部期刊数。最大值为1,说明该刊引用了其所在学科的所有期刊。作为每个大类排名第一的期刊,大部分都引用了本学科所有的期刊,该指标也不再统计。

  3.3 引用认同指标的评价效果

  由于期刊影响因子通常作为期刊评价的指标,表4统计了期刊的引用认同指标与期刊影响因子的相关性。

  将各个期刊引用认同指标值与期刊影响因子做相关分析,所采用的数据分析工具为SPSS18.0,相关系数如表4所示。在SPSS处理结果中,相关系数后面带“*”的表示二者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表4显示,所列出的9个期刊引用认同指标中,全部指标与影响因子都不显著相关。由此看来,期刊引用认同指标并不适用于以影响因子为代表的期刊评价指标体系。

  3.4 期刊引用认同指标的实践意义

  引文量是衡量论文的文献情报容量和作者对文献情报的吸收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篇均引文量能够表现期刊吸收信息的能力,也可以分析一种期刊的学术规范和学术深度。《管理世界》的引文量最多,《历史研究》的篇均引文量最大,反映了这些期刊文献情报容量较大,吸收信息的能力较强。

  

  国际引文比可以表征期刊学术内容融入国际学术界的程度和学术交流的广度,从一个侧面反映期刊学术论文内容的国际创新水平。国际引文比最高的为《管理世界》,反映其紧跟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具有较高的国际创新水平。

  引用广度代表了期刊的传承面。18种期刊中引用广度排在首位的为《编辑学报》,表明该期刊传承的知识面更广。

  自施引率的高低与其刊载内容主题存在关联。期刊的自引率较高,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该期刊内部信息的重要性和专业性较强,二是该刊专业交流可能较少、学科研究目前比较孤立、未形成广泛的网络或者是该刊处于创刊期等。自施引率最高的为《编辑学报》,反映其专业性较强。

  新即年指标等于引用当年发表的论文数/该刊当年发表论文总数。这里《中国图书馆学报》引用当年的新知识高于其他期刊,反映其吸收新知识的速度快。

  期刊集中因子最高的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反映其吸收其他期刊内容的能力更强。

  新期刊集中因子指每篇发表论文在单位时间内所引用的期刊的平均数。最高的为《历史研究》,与上面的篇均引文量相呼应。

  学科集中指标等于引用刊数/所在学科的全部期刊数量。在引用广度的基础上,考虑了本学科规模的影响,最高的为《体育科学》,反映其他期刊对其影响较大,知识由其他领域向其扩散。

  4 结语

  现有的期刊引文分析指标大多从期刊引证形象的角度提出,结合期刊引用认同,可从全新的、整体的角度去考虑期刊的引用和被引用情况。期刊引用认同研究能够丰富引文分析理论,有利于引文分析的知识创新,并且使得零散的、以参考文献为基础的引文指标更加体系化。期刊引文分析指标可划分成施引分析(期刊引用认同分析)与被引分析(期刊引证形象分析)两个部分,前者以参考文献为基础,旨在挖掘期刊的各种特征;后者以被引频次为基础,旨在评价期刊的影响力。

作者介绍:苏芳荔,女,1981年生,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信息科学学院讲师。孙建军,男,1962年生,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关文章

  • 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
  • 南大核心期刊 是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组织评定的,两年一评.通过对全国所有符合两月以下出版及非一刊号多版的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学术性期刊,进行他引影响因子分析,指某刊在统计当年被CSSCI来源期刊文献引用该刊前2年所登载的文章的 ...查看


  • 学术期刊的定性与定量评价_叶继元
  • 2006年12月266图书馆论坛 LibraryTribune Dec,2006Vol126 No16 学术期刊的定性与定量评价 叶继元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江苏南京210093) [摘 要]以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评价为例,深入讨论了定性与定 ...查看


  • 快马加鞭未下鞍而今迈步从头越
  • 快马加鞭未下鞍 而今迈步从头越 作者:陈乐忧 来源:<财会通讯>2011年第01期 2010年岁末之际,<财会通讯>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下称<年报>)中,期刊影响因子.各类计量指标 ...查看


  • 医务社会工作者医学人文关怀的使者
  •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年5月第27卷第5期总第308期 医务社会工作者:医学人文关怀的使者* 唐 文① 摘要:医务社会工作的内涵决定了其社会作用的重要性,医务社会工作的历史进程显示了其迅速发展的必然性,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凸现 ...查看


  • 中国人文社科领域杰出人物的影响力研究
  • 作者:汤建民 2013年02期 1 问题的提出 学术研究是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尽管时代不同,环境有异,进展也时快时慢,但它总是亘古不变.生生不息地绵延着.发展着.特别是对于我国的人文社科研究历程来说,其历史之悠久.杰出人物之浩如繁星.研究内 ...查看


  • 第33卷 第12期北京体育大学学报Vol
  • 第33卷 第12期北京体育大学学报V ol.33 No.12 2010年12月Journal of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Dec·2010 我国体育学领域学者影响力研究---基于四大数据库统计分析 刘文娟,杨红英 ...查看


  • 河南省师范生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
  • 第22卷第3期天中学刊 .,01.22No.3 2007年6月 JoumalofTianzhong Jun.2007 河南省师范生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 张芬只,郑高洁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 摘要: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对150 ...查看


  • 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
  • 心理科学进展 2006 14 3475~480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 张莹瑞 佐 斌1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武汉 430079 摘 要 社会认同理论是由Tajfel和Tu ...查看


  • 如何提高投稿论文录用机率
  • 一.必须有新意 论文新意,是知旧出新.知旧,是关注所选问题及相关问题已有研究成果:出新,是就所选问题提出新的原创性见解或解决方法等:旧新关联,在以旧引新,在以旧印新,在以旧立新. 第一,要充分了解所选问题与相关问题已有研究成果.特别是权威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