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历史的悲剧
——苏联解体启示录
社会主义历史的悲剧
——苏联解体启示录
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随着苏联红旗从克林姆林宫缓缓降落,一个庞大的帝国轰然解体。苏联,这个拥有69年历史的社会主义超级大国瞬间土崩瓦解。而随着苏联解体与东欧巨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也陷入了低谷。
社会主义制度从俄国十月革命算起,只有80 多年的历史,在整个人类发展历史进程中,它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还处在实践和发展的初期,建设好社会主义还必须经历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经验到有较多经验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失误和曲折常常是难以避免的,正如列宁所说的那样: “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解体,也为我们敲响了历史警钟。
苏联解体的原因
对于苏联解体的原因,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现我就其内、外两方面的原因分析如下:
一、 苏联解体的内因
(一) 意识形态方面
1、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与自身实际情况相联系,不能很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丧失了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
长久以来,苏共用僵化、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其行动的指南,不使其随国情和时代而改变,形成了守旧、保守的思维定式。使苏共的理论严重脱离国情和时代、脱离实际,变得空洞无物,从而无法解决现实的和时代性的问题。致使苏联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停滞时期,最终付出了亡党的惨痛代价。
2、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在苏联一直有一定的市场,这种从第二国际分化出来的、在二战前后的苏联一度消沉的思潮,在20 世纪80 年代,又很快地流行起来,它的关于“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主张和社会主义的核心是“民主”的论调,影响了包括戈尔巴乔夫在内的当时苏联许多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倡导“民主化”和“公开性”思维,主张“批评无禁区,公开无限制”。“公开性”最终发展为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恶意攻击和诽谤,“公开性”下形成了以“激进民主派”为代表的反对派,并导致一些人对西方的盲目崇拜。最终导致了苏共的垮台和苏联的解体。
(二 )政治方面
在苏联解体的诸多因素中,政治方面的因素无疑是举足轻重的。
毫无疑问,苏联政治体制曾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过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历史条件、各种主客观因素所限,这种政治体制从形成、确定之时起就存在着种种弊病,尤其是其垄断性和强制性。这种政治体制在数十年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其缺陷、弊端也在发展。虽然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苏联演变的直接原因,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追根溯源,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才是导致这一结果的政治根源。
1、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政治路线是导致苏共失败的路线因素。
苏共历次代表大会的文件中,在对社会发展阶段问题上,长期把超越社会主
义发展阶段的思想作为党的各项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苏共的纲领和政治路线长期脱离苏联的实际和国情,因而无法起到持续不断地动员、团结和鼓舞群众的作用;相反,只能越来越使群众对之失去热情和信心,使苏共的思想理论宣传在群众中越来越丧失吸引力和号召力,造成了对苏共及其纲领的越来越严重的信仰危机。
2、缺乏民主和监督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造成苏联党政领导机关的官僚化、特权化和严重脱离群众,这是导致苏共失败最重要的政治原因。
3、权贵阶层的出现与苏共的腐败。
在苏联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权贵阶层的形成过程,苏共逐渐走上了腐败变质的道路,许多官员背弃革命理想,单纯地追求权力; 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变成个人的权力,成为自己谋取私利的工具。
(三 )经济方面
1、高度集中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经济发展的严重动力不足。生产的目的是完成国家计划,体制内没有形成满足人民需要的运行机制。在一些经济政策上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排斥市场竞争,由此产生这种体制的致命性弊端就是阻碍科技进步,导致经济发展粗放经营,经济结构比例失衡,产业级次严重落后。这一切造成苏联经济长期存在短缺性经济危机,经过长期的效率下降,最后爆发衰退性经济危机。
2、否定社会主义经济的商品性质,拒绝市场经济。
苏联经济模式否定社会主义经济的商品性质,否定价值规律对生产的调节作用,否定市场在配置资源上的基础性作用。经济学家对商品货币关系的错误认识,导致苏联的经济制度与时代脱轨,严重阻碍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四 )政策原因
1、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社会主义认识的摇摆和变化。
戈尔巴乔夫在上台以后,先是雄心勃勃地向世界表明,苏联是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后由于国内经济发展缓慢,农业生产逐步滑坡,各种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加剧,戈尔巴乔夫又认为苏联还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1989 年以后,在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和西方和平演变的双重夹击下,戈尔巴乔夫明确提出要将苏联建成“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在苏联实践认识和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上的摇摆不定,使得在一些政策上出现重大失误。
2、处理民族矛盾问题的失误。
苏联是由124个民族构成的,一直以来,苏联内部的民族矛盾、民族隔阂非常的深。在斯大林时代,苏联推行大俄罗斯主义,实行中央集权制度,限制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在上世纪50年代以后,苏联长期固守“民族问题就是阶级问题”的错误政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风俗习惯、文化教育和干部培养等采取歧视政策,甚至企图搞“民族同化”的做法,严重伤害了少数民族感情,增大了少数民族的离心力。
(五 )自身原因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背叛了马克思主义。造成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混乱,为敌对势力颠覆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思想舆论条件。实行多党制,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导致共产党失去战斗力,最终搞垮了苏联共产党,搞垮了苏联。
二、 苏联演变的外因
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
从苏联诞生的第一天起,帝国主义就把搞垮苏联和整个社会主义作为它们对外战略的目标。战前它们采取武装颠覆战略,遭到失败。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苏联转为实行“遏制”战略,即用政治的、经济的和军事的“对抗力量”遏制苏联,阻止苏联和共产主义思想在世界扩大影响。后来美国对苏政策主体转为和平演变战略。即通过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等手段,使苏联对外开放、对内实行民主化,逐步纳入西方政治经济体系。与此同时,在对待苏维埃联盟问题上,美国的政策是支持民主方向下的民族主义,以各种方式支持民族分离和各共和国独立,以期达到肢解苏联的目的。
苏联解体的教训及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启示
苏联的解体,是当代世界的重大事件,它不仅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各国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也给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留下了无可挽回的沉痛教训。总结其解体的深刻教训,对社会主义国家有如下启迪:
1、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必须坚定地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
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的,是经过长期斗争考验形成的。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捍卫社会主义方向,制定和执行一条正确的符合实际的和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才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推行全面改革,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同时,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进一步把党建设好。使党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领导全国人民胜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中心内容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真正实现人民民主。这就要求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台作制度,实行党政分开、政企分开; 同时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同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努力实现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同时,要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处理好改革开放与稳定的关系。改革,是指改革旧的、不符合当今实际的政治经济体制,解放被旧体制束缚的社会生产力,尤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开放,即对外开放,一方面是走出去,走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另一方面是引进来,把外国一切好的、先进的技术、经验和资金等引进来,加速本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都要注意处理好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而不能像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那样,今天搞经济硬着陆,明天搞政治多元化,使国家搞得一团糟,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一片混乱。
4、妥善解决民族问题。
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发展和兴衰存亡。对此,执政党必须有清醒明确的认识,并要制定出正确的民族政策,全面贯彻,妥善解决。既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在各民族真正平等的基础上,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加强民族工作,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共同发展、繁荣和进步。
苏联的解体是世界史上的大事,而对同样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来说,我们必须要充分地吸取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从理论上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从实践上正确认识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理论同中国的社会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地去解决在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坚持社会主义,也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历史的悲剧
——苏联解体启示录
社会主义历史的悲剧
——苏联解体启示录
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随着苏联红旗从克林姆林宫缓缓降落,一个庞大的帝国轰然解体。苏联,这个拥有69年历史的社会主义超级大国瞬间土崩瓦解。而随着苏联解体与东欧巨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也陷入了低谷。
社会主义制度从俄国十月革命算起,只有80 多年的历史,在整个人类发展历史进程中,它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还处在实践和发展的初期,建设好社会主义还必须经历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经验到有较多经验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失误和曲折常常是难以避免的,正如列宁所说的那样: “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解体,也为我们敲响了历史警钟。
苏联解体的原因
对于苏联解体的原因,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现我就其内、外两方面的原因分析如下:
一、 苏联解体的内因
(一) 意识形态方面
1、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与自身实际情况相联系,不能很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丧失了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
长久以来,苏共用僵化、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其行动的指南,不使其随国情和时代而改变,形成了守旧、保守的思维定式。使苏共的理论严重脱离国情和时代、脱离实际,变得空洞无物,从而无法解决现实的和时代性的问题。致使苏联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停滞时期,最终付出了亡党的惨痛代价。
2、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在苏联一直有一定的市场,这种从第二国际分化出来的、在二战前后的苏联一度消沉的思潮,在20 世纪80 年代,又很快地流行起来,它的关于“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主张和社会主义的核心是“民主”的论调,影响了包括戈尔巴乔夫在内的当时苏联许多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倡导“民主化”和“公开性”思维,主张“批评无禁区,公开无限制”。“公开性”最终发展为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恶意攻击和诽谤,“公开性”下形成了以“激进民主派”为代表的反对派,并导致一些人对西方的盲目崇拜。最终导致了苏共的垮台和苏联的解体。
(二 )政治方面
在苏联解体的诸多因素中,政治方面的因素无疑是举足轻重的。
毫无疑问,苏联政治体制曾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过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历史条件、各种主客观因素所限,这种政治体制从形成、确定之时起就存在着种种弊病,尤其是其垄断性和强制性。这种政治体制在数十年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其缺陷、弊端也在发展。虽然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苏联演变的直接原因,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追根溯源,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才是导致这一结果的政治根源。
1、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政治路线是导致苏共失败的路线因素。
苏共历次代表大会的文件中,在对社会发展阶段问题上,长期把超越社会主
义发展阶段的思想作为党的各项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苏共的纲领和政治路线长期脱离苏联的实际和国情,因而无法起到持续不断地动员、团结和鼓舞群众的作用;相反,只能越来越使群众对之失去热情和信心,使苏共的思想理论宣传在群众中越来越丧失吸引力和号召力,造成了对苏共及其纲领的越来越严重的信仰危机。
2、缺乏民主和监督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造成苏联党政领导机关的官僚化、特权化和严重脱离群众,这是导致苏共失败最重要的政治原因。
3、权贵阶层的出现与苏共的腐败。
在苏联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权贵阶层的形成过程,苏共逐渐走上了腐败变质的道路,许多官员背弃革命理想,单纯地追求权力; 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变成个人的权力,成为自己谋取私利的工具。
(三 )经济方面
1、高度集中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经济发展的严重动力不足。生产的目的是完成国家计划,体制内没有形成满足人民需要的运行机制。在一些经济政策上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排斥市场竞争,由此产生这种体制的致命性弊端就是阻碍科技进步,导致经济发展粗放经营,经济结构比例失衡,产业级次严重落后。这一切造成苏联经济长期存在短缺性经济危机,经过长期的效率下降,最后爆发衰退性经济危机。
2、否定社会主义经济的商品性质,拒绝市场经济。
苏联经济模式否定社会主义经济的商品性质,否定价值规律对生产的调节作用,否定市场在配置资源上的基础性作用。经济学家对商品货币关系的错误认识,导致苏联的经济制度与时代脱轨,严重阻碍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四 )政策原因
1、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社会主义认识的摇摆和变化。
戈尔巴乔夫在上台以后,先是雄心勃勃地向世界表明,苏联是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后由于国内经济发展缓慢,农业生产逐步滑坡,各种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加剧,戈尔巴乔夫又认为苏联还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1989 年以后,在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和西方和平演变的双重夹击下,戈尔巴乔夫明确提出要将苏联建成“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在苏联实践认识和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上的摇摆不定,使得在一些政策上出现重大失误。
2、处理民族矛盾问题的失误。
苏联是由124个民族构成的,一直以来,苏联内部的民族矛盾、民族隔阂非常的深。在斯大林时代,苏联推行大俄罗斯主义,实行中央集权制度,限制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在上世纪50年代以后,苏联长期固守“民族问题就是阶级问题”的错误政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风俗习惯、文化教育和干部培养等采取歧视政策,甚至企图搞“民族同化”的做法,严重伤害了少数民族感情,增大了少数民族的离心力。
(五 )自身原因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背叛了马克思主义。造成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混乱,为敌对势力颠覆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思想舆论条件。实行多党制,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导致共产党失去战斗力,最终搞垮了苏联共产党,搞垮了苏联。
二、 苏联演变的外因
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
从苏联诞生的第一天起,帝国主义就把搞垮苏联和整个社会主义作为它们对外战略的目标。战前它们采取武装颠覆战略,遭到失败。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苏联转为实行“遏制”战略,即用政治的、经济的和军事的“对抗力量”遏制苏联,阻止苏联和共产主义思想在世界扩大影响。后来美国对苏政策主体转为和平演变战略。即通过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等手段,使苏联对外开放、对内实行民主化,逐步纳入西方政治经济体系。与此同时,在对待苏维埃联盟问题上,美国的政策是支持民主方向下的民族主义,以各种方式支持民族分离和各共和国独立,以期达到肢解苏联的目的。
苏联解体的教训及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启示
苏联的解体,是当代世界的重大事件,它不仅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各国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也给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留下了无可挽回的沉痛教训。总结其解体的深刻教训,对社会主义国家有如下启迪:
1、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必须坚定地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
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的,是经过长期斗争考验形成的。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捍卫社会主义方向,制定和执行一条正确的符合实际的和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才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推行全面改革,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同时,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进一步把党建设好。使党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领导全国人民胜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中心内容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真正实现人民民主。这就要求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台作制度,实行党政分开、政企分开; 同时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同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努力实现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同时,要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处理好改革开放与稳定的关系。改革,是指改革旧的、不符合当今实际的政治经济体制,解放被旧体制束缚的社会生产力,尤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开放,即对外开放,一方面是走出去,走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另一方面是引进来,把外国一切好的、先进的技术、经验和资金等引进来,加速本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都要注意处理好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而不能像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那样,今天搞经济硬着陆,明天搞政治多元化,使国家搞得一团糟,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一片混乱。
4、妥善解决民族问题。
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发展和兴衰存亡。对此,执政党必须有清醒明确的认识,并要制定出正确的民族政策,全面贯彻,妥善解决。既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在各民族真正平等的基础上,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加强民族工作,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共同发展、繁荣和进步。
苏联的解体是世界史上的大事,而对同样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来说,我们必须要充分地吸取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从理论上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从实践上正确认识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理论同中国的社会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地去解决在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坚持社会主义,也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