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析:七年级上册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山东省高密市第五中学 王 蔺
一、知识梳理
二、重难点分析
1.重点
(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学生在接触历史、了解英雄人物时往往出现误区,认为只有汉族才能出现政治家、军事家。其实少数民族也有众多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本课中讲到的冒顿单于就是这样的一位典型。他即位后励精图治的作为不仅对匈奴的发展而且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如统一蒙古,对北方经济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后面理解匈奴与两汉的“和”与“战”做了铺垫。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标志着汉朝对匈奴关系的重大转变,由守转攻,掌握了军事上、政治上的主动权,且成绩辉煌。匈奴从此无法与西汉抗衡,力量极度削弱。当匈奴内部分裂时,其中一部选择了归附相对强大的汉朝,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匈奴族与汉族的融合。另外,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与汉武帝时期的繁荣和强盛是分不开的,反击匈奴的胜利使北部边郡得以安宁,有利于中原农业文明的发展和民族之间的融合。
2.难点
正确理解当时匈奴和汉朝之间时战时和的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匈奴南下掠夺,给北方边境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破坏,是非正义的。西汉之初在白登之围后由于实力不敌匈奴而被迫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可在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后,汉朝已占据明显优势的情况下又采取和亲政策。两个阶段的和亲在背景、动机上有什么不同?效果怎样?这种双方统治阶层的交往,对当时的各民族人民又有什么影响?解决这些疑问仍需老师学生的共同努力。
三、学法指导
1.历史剧表演:(需要学生课前准备)把本课内容组织成几个片段:
(1)冒顿杀父夺权
(2)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北匈奴
(3)昭君出塞
让学生依据以上三个片段,分组表演,教师主持并总结。
2.小组活动法:教师分组让学生搜集素材(匈奴族的相关材料、匈奴与汉朝的关系、昭君出塞等),上课时形成自己的专题报告。教师汇总,课后再贴在班级墙报上。
3.名句、诗歌交流感悟法:
董必武的诗中赞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另有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翦伯赞:“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峰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不响五十年。”
让学生依据以上诗歌、名句进行交流体验,谈谈昭君出塞的历史作用。可鼓励学生通过仿写诗歌的办法,让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自主评价。
4.讲故事法:昭君家乡的故事“昭君溪”、昭君出塞的故事等,学生们都比较熟悉,也很感兴趣。可以配以阿炳的《昭君出塞》曲子,让学生讲述。在音乐中体验昭君出塞时的情景,感悟历史。(注意:鼓励学生自己讲,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重点放到昭君出塞时的艰辛、做了哪些促进汉、匈友谊的事情,少讲汉元帝与昭君的一些传说。讲完后,让学生从背景、预期目的、最后效果,把汉初和亲与汉元帝时的和亲进行比较,加深对和亲政策的
理解。)
讲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时可先补充相关资料,对两人的功绩有大致的了解,然后要求学生以汉武帝的名义拟写一份“表彰卫青、霍去病的诏书”,要求说明两人的功绩以及评价。
5.前后联系法:本课的重要人物之一是汉武帝。在前几课中已有了解。我们可以联系所学,让学生总结一下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让学生学会随时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
6、表格归纳法:学完本课后,要求学生设计“汉与匈奴关系简表”并正确填写。把学生设计的图表通过实物投影(或写在投影片上)进行展示,由教师或学生进行评价。如果学生能力不够,可让学生直接填写教师事先已设计好的表格。如:
四、中考命题分析
本部分在中考命题中所占比重很小。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通常结合图片和新情景来命制试题。主要考查的内容有:文字的演变、甲骨文的地位、商朝的历法、扁鹊的四诊法、屈原的文化成就及爱国思想、战国编钟等。
五、中考试题分析
1.(2006年,四川宜宾)比较题。
很多历史事件有相同的名称,然而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却又有着不同的含义,请写出下列历史事件的不同。
1.秦末汉初,中原长期战乱,匈奴乘机夺取河套地区,并继续南下;西汉初期,限于国力,对匈奴实行“和亲”;2.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入朝请求和亲。
(提示:可从性质、原因入手,解答此题。)
解析:此题是以比较的方式来考查不同时期类似的历史事件。考查了学生对汉代不同时期实行的和亲政策的原因的理解。
答案:第一个“和亲”是被迫的,是为了抵御匈奴而进行的;第二个和亲是双方在平等互利基础上进行的。
2.(2007年,黄石)对下图历史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A.汉武帝时国力强盛 B.汉元
帝把王昭君嫁给了松赞干布
C.东汉时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 D.此事促进了汉
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
解析:此题考查了对汉代王昭君出塞历史作用的理解。要求学生首先对“昭君出塞”图能够记忆和再认,在此基础上选出正确的答案。
答案:D
六、同步检测
1.匈奴历史上称首领为( )
A.可汗 B.单于 C.赞普 D.大王
2.匈奴在统一后经济迅速发展,其中不包括( )
A.畜牧业兴旺 B.冶铸业发展
C.制瓷业发达 D.逐渐有了农耕
3.秦汉时期反击匈奴的战争之所以具有正义性,是因为( )
A.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B.促进了民族融合
C.保护了中原的经济文化 D.打击了外族入侵
4.使匈奴不能再与西汉抗衡的历史事件是( )
A.白登之围 B.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C.蒙恬出击匈奴 D.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5.下列历史人物都是抗击匈奴的名将,其中属于西汉时期的有①卫青 ②霍去病 ③窦宪 ④窦固(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边城晏闭,牛马遍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描述的是哪一事件之后的匈奴关系( )
A.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B.汉朝宫女王昭君出塞
C.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D.东汉王朝派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7.阅读下列材料:
西汉时,有一名将,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英勇善战,屡建战功,汉武帝奖励他,为他建造了精致的住宅。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位名将死时仅20多岁,汉武帝为他修建了一座形似祁连山的墓,象征他的赫赫战功。
请回答:
①材料中的名将指的是谁?
②“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表达了这位名将的什么品质?
③他的英勇善战对当时的边防产生了什么影响?
8.问答题: 简述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参考答案:
1.B 2.C 3.C 4.B 5.A 6.B
7.①霍去病;②为国忘家,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③使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维护了北部边郡的安宁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8.① 汉初,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在白登,七天七夜才解围。②白登之围后,汉与匈奴“和亲”。③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把匈奴赶到漠北,从此不能与西
汉抗衡。④汉元帝时,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
教材解析:七年级上册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山东省高密市第五中学 王 蔺
一、知识梳理
二、重难点分析
1.重点
(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学生在接触历史、了解英雄人物时往往出现误区,认为只有汉族才能出现政治家、军事家。其实少数民族也有众多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本课中讲到的冒顿单于就是这样的一位典型。他即位后励精图治的作为不仅对匈奴的发展而且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如统一蒙古,对北方经济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后面理解匈奴与两汉的“和”与“战”做了铺垫。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标志着汉朝对匈奴关系的重大转变,由守转攻,掌握了军事上、政治上的主动权,且成绩辉煌。匈奴从此无法与西汉抗衡,力量极度削弱。当匈奴内部分裂时,其中一部选择了归附相对强大的汉朝,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匈奴族与汉族的融合。另外,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与汉武帝时期的繁荣和强盛是分不开的,反击匈奴的胜利使北部边郡得以安宁,有利于中原农业文明的发展和民族之间的融合。
2.难点
正确理解当时匈奴和汉朝之间时战时和的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匈奴南下掠夺,给北方边境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破坏,是非正义的。西汉之初在白登之围后由于实力不敌匈奴而被迫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可在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后,汉朝已占据明显优势的情况下又采取和亲政策。两个阶段的和亲在背景、动机上有什么不同?效果怎样?这种双方统治阶层的交往,对当时的各民族人民又有什么影响?解决这些疑问仍需老师学生的共同努力。
三、学法指导
1.历史剧表演:(需要学生课前准备)把本课内容组织成几个片段:
(1)冒顿杀父夺权
(2)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北匈奴
(3)昭君出塞
让学生依据以上三个片段,分组表演,教师主持并总结。
2.小组活动法:教师分组让学生搜集素材(匈奴族的相关材料、匈奴与汉朝的关系、昭君出塞等),上课时形成自己的专题报告。教师汇总,课后再贴在班级墙报上。
3.名句、诗歌交流感悟法:
董必武的诗中赞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另有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翦伯赞:“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峰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不响五十年。”
让学生依据以上诗歌、名句进行交流体验,谈谈昭君出塞的历史作用。可鼓励学生通过仿写诗歌的办法,让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自主评价。
4.讲故事法:昭君家乡的故事“昭君溪”、昭君出塞的故事等,学生们都比较熟悉,也很感兴趣。可以配以阿炳的《昭君出塞》曲子,让学生讲述。在音乐中体验昭君出塞时的情景,感悟历史。(注意:鼓励学生自己讲,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重点放到昭君出塞时的艰辛、做了哪些促进汉、匈友谊的事情,少讲汉元帝与昭君的一些传说。讲完后,让学生从背景、预期目的、最后效果,把汉初和亲与汉元帝时的和亲进行比较,加深对和亲政策的
理解。)
讲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时可先补充相关资料,对两人的功绩有大致的了解,然后要求学生以汉武帝的名义拟写一份“表彰卫青、霍去病的诏书”,要求说明两人的功绩以及评价。
5.前后联系法:本课的重要人物之一是汉武帝。在前几课中已有了解。我们可以联系所学,让学生总结一下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让学生学会随时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
6、表格归纳法:学完本课后,要求学生设计“汉与匈奴关系简表”并正确填写。把学生设计的图表通过实物投影(或写在投影片上)进行展示,由教师或学生进行评价。如果学生能力不够,可让学生直接填写教师事先已设计好的表格。如:
四、中考命题分析
本部分在中考命题中所占比重很小。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通常结合图片和新情景来命制试题。主要考查的内容有:文字的演变、甲骨文的地位、商朝的历法、扁鹊的四诊法、屈原的文化成就及爱国思想、战国编钟等。
五、中考试题分析
1.(2006年,四川宜宾)比较题。
很多历史事件有相同的名称,然而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却又有着不同的含义,请写出下列历史事件的不同。
1.秦末汉初,中原长期战乱,匈奴乘机夺取河套地区,并继续南下;西汉初期,限于国力,对匈奴实行“和亲”;2.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入朝请求和亲。
(提示:可从性质、原因入手,解答此题。)
解析:此题是以比较的方式来考查不同时期类似的历史事件。考查了学生对汉代不同时期实行的和亲政策的原因的理解。
答案:第一个“和亲”是被迫的,是为了抵御匈奴而进行的;第二个和亲是双方在平等互利基础上进行的。
2.(2007年,黄石)对下图历史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A.汉武帝时国力强盛 B.汉元
帝把王昭君嫁给了松赞干布
C.东汉时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 D.此事促进了汉
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
解析:此题考查了对汉代王昭君出塞历史作用的理解。要求学生首先对“昭君出塞”图能够记忆和再认,在此基础上选出正确的答案。
答案:D
六、同步检测
1.匈奴历史上称首领为( )
A.可汗 B.单于 C.赞普 D.大王
2.匈奴在统一后经济迅速发展,其中不包括( )
A.畜牧业兴旺 B.冶铸业发展
C.制瓷业发达 D.逐渐有了农耕
3.秦汉时期反击匈奴的战争之所以具有正义性,是因为( )
A.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B.促进了民族融合
C.保护了中原的经济文化 D.打击了外族入侵
4.使匈奴不能再与西汉抗衡的历史事件是( )
A.白登之围 B.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C.蒙恬出击匈奴 D.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5.下列历史人物都是抗击匈奴的名将,其中属于西汉时期的有①卫青 ②霍去病 ③窦宪 ④窦固(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边城晏闭,牛马遍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描述的是哪一事件之后的匈奴关系( )
A.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B.汉朝宫女王昭君出塞
C.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D.东汉王朝派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7.阅读下列材料:
西汉时,有一名将,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英勇善战,屡建战功,汉武帝奖励他,为他建造了精致的住宅。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位名将死时仅20多岁,汉武帝为他修建了一座形似祁连山的墓,象征他的赫赫战功。
请回答:
①材料中的名将指的是谁?
②“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表达了这位名将的什么品质?
③他的英勇善战对当时的边防产生了什么影响?
8.问答题: 简述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参考答案:
1.B 2.C 3.C 4.B 5.A 6.B
7.①霍去病;②为国忘家,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③使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维护了北部边郡的安宁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8.① 汉初,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在白登,七天七夜才解围。②白登之围后,汉与匈奴“和亲”。③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把匈奴赶到漠北,从此不能与西
汉抗衡。④汉元帝时,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