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性遗传”的教学设计
□撰文 / 刘书义
“伴性遗传”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的一部分教学内容。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问题驱动”的探究教学模式,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地对问题进行探究,由学生获得对科学概念的认识。为此设计了下面的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① 理解并记忆伴性遗传的概念。② 掌握各类伴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③ 遗传图谱的分析及写法。④ 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2.能力目标
① 根据图谱学会分析、判断遗传方式。
② 能将伴性遗传有关知识应用于实践,改善生活。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 让学生感受健康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珍惜健康、珍惜生命。
② 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③ 学会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巩固和完善、发展理论。
教学重点:
① 各类伴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及规律。② 伴性遗传图谱的分析及写法。
③ 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生命世界 105
教学难点:
① 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相关问题能力的培养。② 伴性遗传图谱的分析及写法。③ 各类伴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及规律。教学实施程序:
第一环节: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师:展示两张“红绿色盲检查图”让学生自行检查自己的色觉情况。
生:检查自己色觉情况。目的:用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师:结合课本“问题探讨”提出:
1. 经调查,红绿色盲患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为什么?
2. 为什么红绿色盲的遗传总是和性别相关?生:思考问题
目的:设问引起学生思考进而引出新课内容。师总结:我们把这种总是与性别相关联的遗传称为伴性遗传,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共同探讨的内容(板书 课题:伴性遗传)。
师:为什么红绿色盲总是和性别相关?结合上节课摩尔根的实验:果蝇眼色的遗传引导学生想到控制红绿色盲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
图示XY染色体形态和基因位置
生命・教育生命教育
强调:因为致病基因在性染色体上,所以总是与性别相关联,故称为伴性遗传。
生:分析理解记忆伴性遗传的概念。
目的:让学生分析透彻,借此训练其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环节: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板书)
师:用道尔顿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阅读课本资料分析后提出问题:
(1)家系图中患者是什么性别?
(2)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Y染色体上?
(3)红绿色盲基因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指导学生抓住遗传现象分析,分小组探讨
生:仔细阅读课本资料分析并思考问题——小组讨论——一个学生说出结果——其余学生补充——老师点拨强调
目的: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生生、师生思维的碰撞中训练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师生共同分析:
(1)根据观察发现,遗传图谱Ⅲ6、7、12男性发病,父亲正常。由此假设,红绿色盲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不成立,位于X染色体上成立。
(2)假设红绿色盲基因是显性基因,则3、5女性发病。遗传图谱验证,3、5女性正常。假设不成立。
师生共同总结:红绿色盲症是伴X染色体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师:引导学生填写: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携带者)
生:在老师引导下写出相应基因型、表现型(一个学生板演,其余在练习本上写)。
目的:规范书写性染色体的基因型,为下边遗传规律的分析打基础。
师:引导探究与上述基因型及表现型相关的婚配方式有几种?
生:板演六种:①XB XB ╳XBY ②XB XB ╳XbY③XB Xb ╳XBY ④Xb Xb ╳XBY ⑤XB Xb ╳XbY ⑥Xb Xb ╳XbY师:引导学生板演:
生:在作业本上写出其余五种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
目的:规范书写遗传图谱,纠正学生的不规范之处。师:利用投影仪展示一个学生的书写,做出修改。提出问题:对遗传图解进行分析会发现色盲遗传有什么特点?
生:总结出:1)色盲患者男性多于女性;(2)隔代交叉遗传:由男性患者通过他的女儿传给外孙(男→女→男);(师讲解交叉遗传的概念);(3)若女性色盲,则她的父亲和儿子肯定都是色盲(母患子必患,女患父必患)
师:为什么患者是男性多于女性?
生:因为色盲基因是隐性基因,女性只有XbXb才表现
色盲,XBXb不表现色盲;而男性只要X染色体上带有色盲基因b就表现为色盲,所以男性色盲多。
目的:回扣开始提出的疑问,解决学生心中的疑惑
过渡:以上为X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的有关问题,那么如果致病基因是显性,情况又会如何呢?
第三环节:分析抗维生素D佝偻病(板书)
师:引导学生看教材36页图2-16,填写:人的正常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携带者)
生:在投影仪上展示并修改(完全由学生合作完成)。
师:巡视指导学生完成所有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生:小组内相互修改,完成遗传图解的书写。目的:理解新知识,巩固旧知识。
师: 结合红绿色盲遗传特点,总结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特点。
生:小组内讨论总结:
(1)女多于男; (2)连续遗传;
(3)若男性患病,则他的母亲和女儿肯定都患病(父患女必患,子患母必患)。
过渡:假设你去集市上买芦花鸡,你如何区分公鸡和母鸡呢?
第四环节: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板书)师:提出问题:
(1)自然界中的性别决定方式有哪些?
(2)写出芦花鸡的基因型和表现型、芦花鸡的交配方式及遗传图解。
生:小组成员独立写出——小组内成员讨论——推
举一个同学板演一个遗传图解并讲解:根据羽毛的特征分出雌雄。举例如下:
芦花雄鸡和非芦花雌鸡交配:
目的: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设计反思:
本设计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回忆摩尔根的试验),让学生在社会背景中学习(结合人群中红绿色盲发病情况和芦花鸡的雌雄辨别),采用“问题驱动模式”,将知识问题化,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实现思想碰撞,共同提高;展示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老师及时恰当的点评给予学生成功的喜悦。不足之处是对课堂上突发问题考虑不周,需要老师提高应变能力和做更充分的准备。■
(
山东省莘县一中)
生命世界 107
“伴性遗传”的教学设计
□撰文 / 刘书义
“伴性遗传”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的一部分教学内容。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问题驱动”的探究教学模式,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地对问题进行探究,由学生获得对科学概念的认识。为此设计了下面的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① 理解并记忆伴性遗传的概念。② 掌握各类伴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③ 遗传图谱的分析及写法。④ 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2.能力目标
① 根据图谱学会分析、判断遗传方式。
② 能将伴性遗传有关知识应用于实践,改善生活。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 让学生感受健康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珍惜健康、珍惜生命。
② 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③ 学会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巩固和完善、发展理论。
教学重点:
① 各类伴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及规律。② 伴性遗传图谱的分析及写法。
③ 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生命世界 105
教学难点:
① 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相关问题能力的培养。② 伴性遗传图谱的分析及写法。③ 各类伴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及规律。教学实施程序:
第一环节: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师:展示两张“红绿色盲检查图”让学生自行检查自己的色觉情况。
生:检查自己色觉情况。目的:用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师:结合课本“问题探讨”提出:
1. 经调查,红绿色盲患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为什么?
2. 为什么红绿色盲的遗传总是和性别相关?生:思考问题
目的:设问引起学生思考进而引出新课内容。师总结:我们把这种总是与性别相关联的遗传称为伴性遗传,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共同探讨的内容(板书 课题:伴性遗传)。
师:为什么红绿色盲总是和性别相关?结合上节课摩尔根的实验:果蝇眼色的遗传引导学生想到控制红绿色盲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
图示XY染色体形态和基因位置
生命・教育生命教育
强调:因为致病基因在性染色体上,所以总是与性别相关联,故称为伴性遗传。
生:分析理解记忆伴性遗传的概念。
目的:让学生分析透彻,借此训练其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环节: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板书)
师:用道尔顿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阅读课本资料分析后提出问题:
(1)家系图中患者是什么性别?
(2)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Y染色体上?
(3)红绿色盲基因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指导学生抓住遗传现象分析,分小组探讨
生:仔细阅读课本资料分析并思考问题——小组讨论——一个学生说出结果——其余学生补充——老师点拨强调
目的: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生生、师生思维的碰撞中训练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师生共同分析:
(1)根据观察发现,遗传图谱Ⅲ6、7、12男性发病,父亲正常。由此假设,红绿色盲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不成立,位于X染色体上成立。
(2)假设红绿色盲基因是显性基因,则3、5女性发病。遗传图谱验证,3、5女性正常。假设不成立。
师生共同总结:红绿色盲症是伴X染色体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师:引导学生填写: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携带者)
生:在老师引导下写出相应基因型、表现型(一个学生板演,其余在练习本上写)。
目的:规范书写性染色体的基因型,为下边遗传规律的分析打基础。
师:引导探究与上述基因型及表现型相关的婚配方式有几种?
生:板演六种:①XB XB ╳XBY ②XB XB ╳XbY③XB Xb ╳XBY ④Xb Xb ╳XBY ⑤XB Xb ╳XbY ⑥Xb Xb ╳XbY师:引导学生板演:
生:在作业本上写出其余五种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
目的:规范书写遗传图谱,纠正学生的不规范之处。师:利用投影仪展示一个学生的书写,做出修改。提出问题:对遗传图解进行分析会发现色盲遗传有什么特点?
生:总结出:1)色盲患者男性多于女性;(2)隔代交叉遗传:由男性患者通过他的女儿传给外孙(男→女→男);(师讲解交叉遗传的概念);(3)若女性色盲,则她的父亲和儿子肯定都是色盲(母患子必患,女患父必患)
师:为什么患者是男性多于女性?
生:因为色盲基因是隐性基因,女性只有XbXb才表现
色盲,XBXb不表现色盲;而男性只要X染色体上带有色盲基因b就表现为色盲,所以男性色盲多。
目的:回扣开始提出的疑问,解决学生心中的疑惑
过渡:以上为X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的有关问题,那么如果致病基因是显性,情况又会如何呢?
第三环节:分析抗维生素D佝偻病(板书)
师:引导学生看教材36页图2-16,填写:人的正常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携带者)
生:在投影仪上展示并修改(完全由学生合作完成)。
师:巡视指导学生完成所有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生:小组内相互修改,完成遗传图解的书写。目的:理解新知识,巩固旧知识。
师: 结合红绿色盲遗传特点,总结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特点。
生:小组内讨论总结:
(1)女多于男; (2)连续遗传;
(3)若男性患病,则他的母亲和女儿肯定都患病(父患女必患,子患母必患)。
过渡:假设你去集市上买芦花鸡,你如何区分公鸡和母鸡呢?
第四环节: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板书)师:提出问题:
(1)自然界中的性别决定方式有哪些?
(2)写出芦花鸡的基因型和表现型、芦花鸡的交配方式及遗传图解。
生:小组成员独立写出——小组内成员讨论——推
举一个同学板演一个遗传图解并讲解:根据羽毛的特征分出雌雄。举例如下:
芦花雄鸡和非芦花雌鸡交配:
目的: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设计反思:
本设计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回忆摩尔根的试验),让学生在社会背景中学习(结合人群中红绿色盲发病情况和芦花鸡的雌雄辨别),采用“问题驱动模式”,将知识问题化,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实现思想碰撞,共同提高;展示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老师及时恰当的点评给予学生成功的喜悦。不足之处是对课堂上突发问题考虑不周,需要老师提高应变能力和做更充分的准备。■
(
山东省莘县一中)
生命世界 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