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秋风宝剑孤臣泪

李鸿章的秋风宝剑孤臣泪

作者:刘兴雨

来源:《课外阅读》2005年第01期

19世纪末,著名的中日甲午海战,李鸿章惨淡经营近20年的北洋水师,惨遭败绩。30艘战舰沉没的沉没,被缴的被缴,李鸿章不得不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还赔了近2亿两白银。翰林院上表弹劾,国人唾骂不止。李鸿章有口难辩,有苦难言,只好受窝囊气。

是北洋将士贪生十白死吗?不是!海军提督丁汝昌受伤不退、宁死不降;志远管带邓世昌、经远管带林永生都鼓轮撞击日舰,两船上570名土兵同时壮烈牺牲、真是气壮山河、可歌可泣。

可为什么还是失败了呢?这里有一个致命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船速慢、弹药奇缺。当时日本的船速是23海里,我们的只有18海里。另外,我方炮弹缺乏的程度令人吃惊。许多炮舰上,巨炮的炮弹仅有1发。发完之后就无以为续。小型炮弹也不充足,轰了几下就成摆设。致远、经远两舰,如果炮弹充足,何至于动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念头?而且我们的两舰还没靠前,就被敌人用鱼雷击沉了!

那我们为什么不买舰买弹药呢?答曰没钱。钱哪去了呢?答曰,被慈禧挪用修颐和园了。言之凿凿,不容质疑。这件史实正史中虽无记载,但私家记言之屡屡,遂成铁案。人们常常都愿意把一切坏事推在坏人头上,对慈禧更不例外。

据说,甲午开战前5年,慈禧每年挪用海军经费30万两,共挪用150万两。但最近翻查《剑桥中国晚清史》,发现重大疑点。书中记载,19世纪90年代,清政府预算支出给北洋水师的军费是,每年500万两,根据预算,即使去掉慈禧挪用的150万两,4年时间,也应该给李鸿章1850万两。如果这些钱用来购置军舰,可以再增加两支原来规模的北洋舰队。

那么,是谁有天大的胆子,敢不按预算拨款呢?据张建伟在《流放紫禁城》一书中考证,是光绪的老师翁同龢。他当时是军机大臣,主管户部,管钱的。

人们不禁会问,那他为什么不给拨款呢?

这里涉及到李鸿章和翁同龢的一段私人恩怨。翁同龢的哥哥在安徽当巡抚,太平军围困时,他弃城逃跑,被李鸿章参了一本。皇帝判翁同龢的哥哥斩刑,翁同龢的父亲听说要处死他的儿子,当时气死。后来,皇帝将翁同龢的哥哥改判充军新疆。父死兄徒,全因李鸿章那支如刀之笔,翁同龢岂能善罢甘休?

甲午战前,朝中以翁同龢为首的主战派力主开战。他的一个学生劝阻说,我们实力不如人,哪里有胜的希望?翁同龢回答说,我正想让他战场上试一试,看他到底是骡子还是马?将来就有整顿他的余地了!这里这个“他”就是李鸿章。还没等开战就有人看他的笑话了。

可以说,翁同龢是“甲午海战”之败的罪人。大战将临,本该共御外敌、却不想翁同龢翁大人竟然置国家安危于不顾,挟私报复,想借敌人之手,以报私仇。秉持国政的人,竟然如此谋国,李鸿章安能不败?清朝安能不败?看来,假公济私是小人们的拿手好戏。而公报私仇则是小人们的院用伎俩。

曹操战宛城时,他儿子被张绣杀死,他活捉张绣后,听从谋土的劝告,收复了张绣,并同他做了儿女亲家。武则天曾问狄仁杰,有人在背后说你坏话,你想知道是谁吗?狄公回答,陛下以为臣有过,指出来臣加以改正。如果您认为我无过,那是我的荣幸,但我不愿知道告我的人是谁。武则天听后赞许良久。

如果翁同龢有曹操和狄仁杰的胸怀,李鸿章大概就不会一败涂地了,可李鸿章没有那样的福分,就只好独对秋风饮泣了。

甲牛战后,李鸿章被罢黜了,还得到日本去求和。日本首相提出的条件是:中国割让辽东、台湾、澎湖给日本,赔款三万万两。李鸿章电复国内。回电是:太后指示,辽东、台湾均不可弃,让地应以一地为宜,赔兵费应以二万万两为断。日本不干。一次会议后,一个日本人向他开了一枪,日本人觉得面子上不好看,才在条约上让了步,赔款减少了一万万两,割地少了一处。这就是著名的《中日马关条约》。

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惦记早回北京,又让李鸿章出面谈判。在那时慈禧的心里,只要让她回北京继续过她的太平日子,什么条件都可以答应。让杀大臣,好,杀。让赔巨款,行,赔。让割土地,好,割。一切都是太后定夺,最后挨骂的,还是李鸿章。

《中日马关条约》也罢,《辛丑条约》也罢,赔款也好,割地也好,哪一样李鸿章敢擅自做主,哪一回不是老太太遥控。可人们最后都把账算到李鸿章身上。

甲午战后,李鸿章出使俄国,路过日本,本应当在日本海域换船。日本人已经在岸上为李鸿章准备了行馆,以上宾之礼待之。但李鸿章因马关议约的仇恨,早已发誓:终身不复履日本之地。从人不断地劝他,他就是不上岸,当夜竟宿舟中。新船来了,李鸿章当乘小舟登大船,但听说那小舟是日本舟,坚决不上。船主无法,只好在旧船新船之间架一道飞梁,这样,李鸿章才走到新船上。

《辛丑条约》签完,李鸿章也奄奄一息。临死,他成诗一首: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李鸿章的秋风宝剑孤臣泪

作者:刘兴雨

来源:《课外阅读》2005年第01期

19世纪末,著名的中日甲午海战,李鸿章惨淡经营近20年的北洋水师,惨遭败绩。30艘战舰沉没的沉没,被缴的被缴,李鸿章不得不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还赔了近2亿两白银。翰林院上表弹劾,国人唾骂不止。李鸿章有口难辩,有苦难言,只好受窝囊气。

是北洋将士贪生十白死吗?不是!海军提督丁汝昌受伤不退、宁死不降;志远管带邓世昌、经远管带林永生都鼓轮撞击日舰,两船上570名土兵同时壮烈牺牲、真是气壮山河、可歌可泣。

可为什么还是失败了呢?这里有一个致命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船速慢、弹药奇缺。当时日本的船速是23海里,我们的只有18海里。另外,我方炮弹缺乏的程度令人吃惊。许多炮舰上,巨炮的炮弹仅有1发。发完之后就无以为续。小型炮弹也不充足,轰了几下就成摆设。致远、经远两舰,如果炮弹充足,何至于动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念头?而且我们的两舰还没靠前,就被敌人用鱼雷击沉了!

那我们为什么不买舰买弹药呢?答曰没钱。钱哪去了呢?答曰,被慈禧挪用修颐和园了。言之凿凿,不容质疑。这件史实正史中虽无记载,但私家记言之屡屡,遂成铁案。人们常常都愿意把一切坏事推在坏人头上,对慈禧更不例外。

据说,甲午开战前5年,慈禧每年挪用海军经费30万两,共挪用150万两。但最近翻查《剑桥中国晚清史》,发现重大疑点。书中记载,19世纪90年代,清政府预算支出给北洋水师的军费是,每年500万两,根据预算,即使去掉慈禧挪用的150万两,4年时间,也应该给李鸿章1850万两。如果这些钱用来购置军舰,可以再增加两支原来规模的北洋舰队。

那么,是谁有天大的胆子,敢不按预算拨款呢?据张建伟在《流放紫禁城》一书中考证,是光绪的老师翁同龢。他当时是军机大臣,主管户部,管钱的。

人们不禁会问,那他为什么不给拨款呢?

这里涉及到李鸿章和翁同龢的一段私人恩怨。翁同龢的哥哥在安徽当巡抚,太平军围困时,他弃城逃跑,被李鸿章参了一本。皇帝判翁同龢的哥哥斩刑,翁同龢的父亲听说要处死他的儿子,当时气死。后来,皇帝将翁同龢的哥哥改判充军新疆。父死兄徒,全因李鸿章那支如刀之笔,翁同龢岂能善罢甘休?

甲午战前,朝中以翁同龢为首的主战派力主开战。他的一个学生劝阻说,我们实力不如人,哪里有胜的希望?翁同龢回答说,我正想让他战场上试一试,看他到底是骡子还是马?将来就有整顿他的余地了!这里这个“他”就是李鸿章。还没等开战就有人看他的笑话了。

可以说,翁同龢是“甲午海战”之败的罪人。大战将临,本该共御外敌、却不想翁同龢翁大人竟然置国家安危于不顾,挟私报复,想借敌人之手,以报私仇。秉持国政的人,竟然如此谋国,李鸿章安能不败?清朝安能不败?看来,假公济私是小人们的拿手好戏。而公报私仇则是小人们的院用伎俩。

曹操战宛城时,他儿子被张绣杀死,他活捉张绣后,听从谋土的劝告,收复了张绣,并同他做了儿女亲家。武则天曾问狄仁杰,有人在背后说你坏话,你想知道是谁吗?狄公回答,陛下以为臣有过,指出来臣加以改正。如果您认为我无过,那是我的荣幸,但我不愿知道告我的人是谁。武则天听后赞许良久。

如果翁同龢有曹操和狄仁杰的胸怀,李鸿章大概就不会一败涂地了,可李鸿章没有那样的福分,就只好独对秋风饮泣了。

甲牛战后,李鸿章被罢黜了,还得到日本去求和。日本首相提出的条件是:中国割让辽东、台湾、澎湖给日本,赔款三万万两。李鸿章电复国内。回电是:太后指示,辽东、台湾均不可弃,让地应以一地为宜,赔兵费应以二万万两为断。日本不干。一次会议后,一个日本人向他开了一枪,日本人觉得面子上不好看,才在条约上让了步,赔款减少了一万万两,割地少了一处。这就是著名的《中日马关条约》。

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惦记早回北京,又让李鸿章出面谈判。在那时慈禧的心里,只要让她回北京继续过她的太平日子,什么条件都可以答应。让杀大臣,好,杀。让赔巨款,行,赔。让割土地,好,割。一切都是太后定夺,最后挨骂的,还是李鸿章。

《中日马关条约》也罢,《辛丑条约》也罢,赔款也好,割地也好,哪一样李鸿章敢擅自做主,哪一回不是老太太遥控。可人们最后都把账算到李鸿章身上。

甲午战后,李鸿章出使俄国,路过日本,本应当在日本海域换船。日本人已经在岸上为李鸿章准备了行馆,以上宾之礼待之。但李鸿章因马关议约的仇恨,早已发誓:终身不复履日本之地。从人不断地劝他,他就是不上岸,当夜竟宿舟中。新船来了,李鸿章当乘小舟登大船,但听说那小舟是日本舟,坚决不上。船主无法,只好在旧船新船之间架一道飞梁,这样,李鸿章才走到新船上。

《辛丑条约》签完,李鸿章也奄奄一息。临死,他成诗一首: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相关文章

  • 李鸿章诗词十三首
  • 李鸿章 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梁启超:"吾敬李鸿章之材,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舟夜苦雨 ...查看


  • 曾国藩.李鸿章.洪秀全诗歌比较
  • 里胥 --曾国藩 牛羊忽窜突,村社杂喧豗. 昨闻府牒下,今见里胥来. 召募赴戎行,羽檄驰如雷. 后期不汝有,行矣胡迟回! 老妪捶胸哭,哭声亦何哀! 龙钟六十馀,伶什惟一地. 弱小不识事,黄犊母之随. 筋力倘可食,或免一家饥. 薄命木足惜,儿 ...查看


  • 我眼中的李鸿章
  • 我眼中的李鸿章 姓名:韩记豪 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班级:人资1306班 学号:[1**********]3 序言 李鸿章是晚清重臣, 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举足轻重的人物. 每当我们揭开这段历史面纱的时候, 就不可避免的谈到这位历史人物. 作为 ...查看


  • 浅谈李鸿章
  • 浅谈李鸿章 辛童乐 [摘要]历史是人类活动的记录,对人的研究有助于历史的全面学习.清朝的全权大臣李鸿章是一个争议很大的历史人物.在局势纷乱,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重的近代.李鸿章身处高位,他是如何突破中国外交.政治等困局?他对当时中国境况是如何 ...查看


  • 人物评价之李鸿章
  • 摘要:李鸿章是个备受争议的人,梁启超先生曾对其作出过准确评价.然而后世仍对其争论不休.本文参照前人对李鸿章的介绍评价,得出个人对李鸿章的认识. 关键词:李鸿章,忠君爱国,弱国之相 一.实干爱国者 在中国封建制度中,自秦始皇立郡县制到雍正帝设 ...查看


  • 李鸿章墓地的今古传奇
  • 李鸿章墓地的今古传奇 李鸿章的墓地在安徽合肥的东乡夏郢村,也就是现在的合肥大兴集.这个墓当年整整修了十六个月.据传,其墓地的墓道用从英国进口的耐火砖砌成.1903年初春,李鸿章的灵柩被运回合肥,葬于东郊大兴集.李鸿章享堂原占地面积1万余平方 ...查看


  • 迢迢蒲类河边路 何处砧声夜檮衣
  • 迢迢蒲类河边路  何处砧声夜檮衣 --(清)王树楠<迪化道中>赏析 李玉广 王树楠(1851-1936年)字晋卿,祖籍热河承德直古北口小兴州,生于直隶保定新城(今河北省高碑店)邓家庄耕读之家.王树楠七岁入家塾,八岁学做诗,&qu ...查看


  • [解剑诗刊]昨夜丨闻道洪杨多死战,相看子弟几生还
  • [闻道洪杨多死战,相看子弟几生还] 至益阳与白跑堂.深南.小二.一笑诸兄访会龙山栖霞寺,白跑堂云该寺始建于晋,传建文帝于靖难之变后曾长期挂单此处. 灵山终古得霞栖,岳色南临北势低. 僧杖闻传资水外,帝乡已在楚云西. 涤尘梵唱飞花雨,向晚江声 ...查看


  • 浅谈秋瑾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情感
  • 综 合/209 浅谈秋瑾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情感 王晓宁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了爱国主义情感在秋瑾诗词中的体现. 感时伤世的忧愤.报国无路的慨叹是秋瑾诗词中的突出内容,她的作品始终贯穿一条反封建的主线,并且把妇女解放事业和拯救国家.民族的伟大斗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