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画中的线条(2课时)
教材分析
线条是绘画的重要造型语言。画家笔下的线条包含着艺术家的情感,以及对所表现物象的理解。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线条的表现力,学习观察、欣赏画面的方法,进而体会、认识到线条这种造型语言的魅力。
对于三年级小学生,我们不要求孩子深刻地理解画家的意图,只要学生知道线条可以表现不同的心情就可以了。对于能力强的孩子,我们可以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给予正确评价。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线条是一种重要的绘画语言,我国很早就有画家能将线条运用得得心应手。线条有着曲直、疏缓、粗细等千万种变化,可以表达不同形象以及画家的不同情感。
3、通过了解中国古代作品,了解中国灿烂的绘画艺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能通过对画面的分析,认识线条的表现力,线条有着曲直、疏缓、粗细等千万种变化。
难点:了解中国灿烂的绘画艺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生能将本课的认识,初步运用到绘画作品中。
三、教学准备
课件、铅笔、彩色水笔。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认识各种各样的线:直线、曲线、折线、交叉线„„
(二)认识不同的线条带给人的不同感受
1、欣赏书中我国古代绘画作品。
小组合作探究:
(1)《放牧图》
(2)《黄河逆流》
(3)《八十七神仙卷》
探究提纲:
这3幅画分别运用了什么样的线条?
出什么样的场面? 你好像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
你又想到了什么?
3、具体分析我国古代绘画作品中的线
指导学生进一步分析绘画作品的内涵。
小组汇报:
1. 《放牧图》
运用了曲线、直线,线条粗犷、豪放、简练、概括,好像听到马蹄奔跑的声音。
2. 《黄河逆流》
运用了曲线,好像黄河水要吞噬一切,好像听到了黄河水的咆哮,气势磅礴,非常壮观。
3. 《八十七神仙卷》
运用了长长的曲线,线条密而不乱,表现出神仙轻盈、飘逸的体态,像在空中轻轻飘过。
4、具体分析国外绘画作品
指导学生分析:三位外国画家运用了什么样的线条? 表现出画家什么样的心境?
(1)《女像》
学生做一做人物姿态,说一说这时的想法,仔细看作品中的笔触,体会画家画这幅画时的平静心情。
(2)《两个青年农民》
线条很朴实。
(3)《海景》
让学生动手在纸上画一画,体会画家的心境。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线条是一种重要的绘画语言,我国很早就有画家能将线条运用得得心应手。线条有着曲直、疏缓、粗细等千万种变化,可以表达不同形象以及画家的不同情感。
2、通过对线条的观察,了解艺术家的表现风格和情感,能用线条表现自己身边的景物。
通过观察不同画家用线条表现的作品,初步体会画家不同的情感,认识人类艺术家丰富的情感世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能通过对画面的分析,认识线条的表现力,学习对画家作品的分析和评述。
难点:学生能将本课的认识,初步运用到绘画作品中。
三、教学准备
课件、铅笔、彩色水笔。
四、教学过程
1、绘画表现
(1)提出问题:欣赏课本中的作品后,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临摹教材中画家作品中的线条,或写生身边的物品或人物。
同学之间交流。
师生之间交流
学生分析绘画作品中线条的运用。
线条的曲直、疏密、粗细的变化。
(2)学生从对线条的理解谈,也可以从对绘画作品中的线的运用角度谈,还可以从对绘画作品的理解上谈。可以从多角度进行评价。
2、用不同的线条表现一张喜欢的画面
3、讲评学生的作业
板书设计:
第二课 画中的线条
分析绘画作品中线条的运用
探讨线条的曲直、疏密、粗细的变化
教学反思
对不同线条表现力的认识,可以通过对比观察的方法解决。在欣赏中国3幅范画时也可以将线与绘画题材相结合,引导学生认识线条的变化给我们带来的不同感受。在学生表现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找一些有特点的景物材料(例如:粗糙的树干、丝绸) 让学生感觉、体会、表现。
由于个人感觉方面存在差异性,对不同作品(特别是对三位外国画家的作品) 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应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可以引导学生从线条的疏密、排列、造型语言去欣赏,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本课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人性化的,因为我们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表达出自己对线的感受,我们要尊重人的差异性,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线条描述其特点,教师应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学生间可以互评,特别是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互相倾听对画的评价并给与评价。
相关资料
吴道子的贡献
在唐代,吴道子独创的佛教图像的样式,被称为“吴家样”,是张僧繇的“张家样”以后的一种更成熟的中国佛教美术的样式。“吴家样”也突破了北齐曹仲达以来的“曹家样”的影响的支配,而成为与之对立的样式。“吴家样”与“曹家样”的显著区别,被宋代评论家用“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一语所概括。这两句话指出了两者在服装上的不同(前者是宽而松的衣服,后者紧紧贴在身上) ,也指出线纹表现的不同(前者是运动立体感较强的菜条,后者是传统的铁线描) 。“曹家样”和“吴家样”的分野也在雕塑艺术中存在。
唐画《八十七神仙卷》是一幅白描人物手卷,绢底呈深褐色。画面有八十七个人物,列队行进,飘飘欲仙,那优美的造型、体态的生动、遒劲而富有生命力的线条,虽然没有着任何颜色,却产生渲染的效果,展现了我国古代人物画的杰出成就。
马远作画用笔简朴有力。山石的皴法作“大斧劈皴”,方劲多棱角。树叶有夹笔,树干用焦墨,多横斜曲折之态。楼阁多用界尺,而加衬染。所画山水,虽不层层渲染,但极尽浓淡层次的变化。如传世的《寒江独钓》、《雪图》、《松间清香》、《竹溪焚香》等图,都境远意深,给人以“好国土这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美好情趣。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水图》十二幅为《云生沧海》、《层波叠浪》、《湖光潋滟》、《长江万顷》、《寒塘清浅》、《晚日洪山》、《云舒浪卷》、《波蹙金风》、《洞庭风细》、《细浪飘飘》、《黄河逆流》、《秋水回波》。马远生动而熟练地描绘出水在大自然中的不同变化,可谓“曲飞水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踏歌图》,描绘四位老农丰收后于田垄溪桥间手舞足蹈的欢乐情态,笔意清旷,气韵浑厚。
放牧图(砖画) 魏晋
材料:砖质墨线;规格:纵165厘米,横337厘米;存藏处:甘肃省嘉峪关市文物管理所。该画用笔粗犷有力,马的动态把握准确,人物刻画概括生动,具有典型的民间风格。
琼坎的风景画不仅描绘一定的景物,而且还有兴趣反映瞬息万变的自然现象。他比巴比松画家更细心地观察自然,注意自然的细腻变化和细小差别,“其他人看天空只见空洞的一片,而琼坎不然,他同时发现其中有许多不同的因素。”布丹是印象派的代表画家莫奈的启蒙老师,琼坎也是莫奈的老师和朋友。他们两人对莫奈的艺术道路无疑起到了启蒙的作用。
第二课 画中的线条(2课时)
教材分析
线条是绘画的重要造型语言。画家笔下的线条包含着艺术家的情感,以及对所表现物象的理解。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线条的表现力,学习观察、欣赏画面的方法,进而体会、认识到线条这种造型语言的魅力。
对于三年级小学生,我们不要求孩子深刻地理解画家的意图,只要学生知道线条可以表现不同的心情就可以了。对于能力强的孩子,我们可以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给予正确评价。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线条是一种重要的绘画语言,我国很早就有画家能将线条运用得得心应手。线条有着曲直、疏缓、粗细等千万种变化,可以表达不同形象以及画家的不同情感。
3、通过了解中国古代作品,了解中国灿烂的绘画艺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能通过对画面的分析,认识线条的表现力,线条有着曲直、疏缓、粗细等千万种变化。
难点:了解中国灿烂的绘画艺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生能将本课的认识,初步运用到绘画作品中。
三、教学准备
课件、铅笔、彩色水笔。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认识各种各样的线:直线、曲线、折线、交叉线„„
(二)认识不同的线条带给人的不同感受
1、欣赏书中我国古代绘画作品。
小组合作探究:
(1)《放牧图》
(2)《黄河逆流》
(3)《八十七神仙卷》
探究提纲:
这3幅画分别运用了什么样的线条?
出什么样的场面? 你好像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
你又想到了什么?
3、具体分析我国古代绘画作品中的线
指导学生进一步分析绘画作品的内涵。
小组汇报:
1. 《放牧图》
运用了曲线、直线,线条粗犷、豪放、简练、概括,好像听到马蹄奔跑的声音。
2. 《黄河逆流》
运用了曲线,好像黄河水要吞噬一切,好像听到了黄河水的咆哮,气势磅礴,非常壮观。
3. 《八十七神仙卷》
运用了长长的曲线,线条密而不乱,表现出神仙轻盈、飘逸的体态,像在空中轻轻飘过。
4、具体分析国外绘画作品
指导学生分析:三位外国画家运用了什么样的线条? 表现出画家什么样的心境?
(1)《女像》
学生做一做人物姿态,说一说这时的想法,仔细看作品中的笔触,体会画家画这幅画时的平静心情。
(2)《两个青年农民》
线条很朴实。
(3)《海景》
让学生动手在纸上画一画,体会画家的心境。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线条是一种重要的绘画语言,我国很早就有画家能将线条运用得得心应手。线条有着曲直、疏缓、粗细等千万种变化,可以表达不同形象以及画家的不同情感。
2、通过对线条的观察,了解艺术家的表现风格和情感,能用线条表现自己身边的景物。
通过观察不同画家用线条表现的作品,初步体会画家不同的情感,认识人类艺术家丰富的情感世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能通过对画面的分析,认识线条的表现力,学习对画家作品的分析和评述。
难点:学生能将本课的认识,初步运用到绘画作品中。
三、教学准备
课件、铅笔、彩色水笔。
四、教学过程
1、绘画表现
(1)提出问题:欣赏课本中的作品后,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临摹教材中画家作品中的线条,或写生身边的物品或人物。
同学之间交流。
师生之间交流
学生分析绘画作品中线条的运用。
线条的曲直、疏密、粗细的变化。
(2)学生从对线条的理解谈,也可以从对绘画作品中的线的运用角度谈,还可以从对绘画作品的理解上谈。可以从多角度进行评价。
2、用不同的线条表现一张喜欢的画面
3、讲评学生的作业
板书设计:
第二课 画中的线条
分析绘画作品中线条的运用
探讨线条的曲直、疏密、粗细的变化
教学反思
对不同线条表现力的认识,可以通过对比观察的方法解决。在欣赏中国3幅范画时也可以将线与绘画题材相结合,引导学生认识线条的变化给我们带来的不同感受。在学生表现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找一些有特点的景物材料(例如:粗糙的树干、丝绸) 让学生感觉、体会、表现。
由于个人感觉方面存在差异性,对不同作品(特别是对三位外国画家的作品) 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应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可以引导学生从线条的疏密、排列、造型语言去欣赏,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本课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人性化的,因为我们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表达出自己对线的感受,我们要尊重人的差异性,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线条描述其特点,教师应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学生间可以互评,特别是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互相倾听对画的评价并给与评价。
相关资料
吴道子的贡献
在唐代,吴道子独创的佛教图像的样式,被称为“吴家样”,是张僧繇的“张家样”以后的一种更成熟的中国佛教美术的样式。“吴家样”也突破了北齐曹仲达以来的“曹家样”的影响的支配,而成为与之对立的样式。“吴家样”与“曹家样”的显著区别,被宋代评论家用“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一语所概括。这两句话指出了两者在服装上的不同(前者是宽而松的衣服,后者紧紧贴在身上) ,也指出线纹表现的不同(前者是运动立体感较强的菜条,后者是传统的铁线描) 。“曹家样”和“吴家样”的分野也在雕塑艺术中存在。
唐画《八十七神仙卷》是一幅白描人物手卷,绢底呈深褐色。画面有八十七个人物,列队行进,飘飘欲仙,那优美的造型、体态的生动、遒劲而富有生命力的线条,虽然没有着任何颜色,却产生渲染的效果,展现了我国古代人物画的杰出成就。
马远作画用笔简朴有力。山石的皴法作“大斧劈皴”,方劲多棱角。树叶有夹笔,树干用焦墨,多横斜曲折之态。楼阁多用界尺,而加衬染。所画山水,虽不层层渲染,但极尽浓淡层次的变化。如传世的《寒江独钓》、《雪图》、《松间清香》、《竹溪焚香》等图,都境远意深,给人以“好国土这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美好情趣。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水图》十二幅为《云生沧海》、《层波叠浪》、《湖光潋滟》、《长江万顷》、《寒塘清浅》、《晚日洪山》、《云舒浪卷》、《波蹙金风》、《洞庭风细》、《细浪飘飘》、《黄河逆流》、《秋水回波》。马远生动而熟练地描绘出水在大自然中的不同变化,可谓“曲飞水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踏歌图》,描绘四位老农丰收后于田垄溪桥间手舞足蹈的欢乐情态,笔意清旷,气韵浑厚。
放牧图(砖画) 魏晋
材料:砖质墨线;规格:纵165厘米,横337厘米;存藏处:甘肃省嘉峪关市文物管理所。该画用笔粗犷有力,马的动态把握准确,人物刻画概括生动,具有典型的民间风格。
琼坎的风景画不仅描绘一定的景物,而且还有兴趣反映瞬息万变的自然现象。他比巴比松画家更细心地观察自然,注意自然的细腻变化和细小差别,“其他人看天空只见空洞的一片,而琼坎不然,他同时发现其中有许多不同的因素。”布丹是印象派的代表画家莫奈的启蒙老师,琼坎也是莫奈的老师和朋友。他们两人对莫奈的艺术道路无疑起到了启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