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是一个知识水平相对较高的群体,因此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对于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失有多方面原因,高校在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环节必须调动各方面有利因素,形成合力;同时要依法治校,注重学校周边的环境建设,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 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培养途径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提出“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大学生是一个知识水平相对较高的群体,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一方面,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引导和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强弱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有着直接制约。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的发展阶段,虽然可塑性极强,但自控能力较弱,是非观念不强,容易受到各种负面因素的影响。随着各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人数迅速增长,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违法犯罪人数在明显增加,特别是近几年一些比较有社会影响的案件如马加爵案件、药家鑫案件等更是警醒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的重要性。 一、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1.法律常识较为缺乏 当代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非常匮乏,甚至缺乏法律方面的常识。调查显示4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法律知识方面有一定的缺失,还有3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虽然掌握着一定的法律知识却不懂得如何理论联系实际,有70%的大学生听说过司法救济,但是了解或者真正参与的人还不足30%,甚至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时候不知道应该如何维权。 2.法律观念淡薄 部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他们虽然有法律意识,但是法制观念却很淡薄。竟然有23%的大学生会使用暴力手段来解决,典型案例如马加爵案件、周一超案件;29%的大学生倾向于通过人情关系解决问题,特别是在就业的公务员招考过程中,很多学生认为面试存在暗箱操作;仅仅48%的大学生会在权益受到损害的时候拿起法律武器进行维权,典型案件如张先著案件。不得不说,调查数据非常不容乐观。 3.法律信仰尚未确立 部分大学生对我国的司法制度没有信心,他们认为培养自己的法律意识没有必要。只有26%的大学生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他们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30%的大学生却认为法律只是有权人和有钱人的工具,而剩下的44%的大学生还持观望态度,他们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制度会逐渐完善。62%的大学生认为我们国家的普法力度还不够,38%的大学生认为这是国家和政府的事情,和自身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同时部分大学生不关注社会上发生的有关法律方面的新闻,他们缺乏维护法律的责任感和勇气。85%的大学生只是偶尔关注这方面的新闻,但是仅限于看很少引发思考;只有8%的大学生会经常关注社会热点或是国家立法活动。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 1.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对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首先是中国法律传统的影响,我国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各种世俗文化和封建观念早已根植于人民心中。人们对法律的观念受到了中国传统的集权思想影响,公民整体的法律意识还不高,平等、民主的法律思想很难深入人心。整体法律意识淡薄的大环境势必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法律观念。其次政府各级部门对公民的普法力度还远远不够;最后社会上大量存在的违法犯罪现象对大学生法律意识有一定的影响,报纸上经常报道的官员丑闻或者贪污案件,就业中的不公事件,一些有影响的案件如“我爸是李刚”,让大学生失去对法治社会的信心,更不要谈法律意识的培养。 2.高校教育方式因素——把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律知识教学 法律课堂教学是法制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但其只是法制教育的一部分。而当前高校教育的实际做法是要么忽视法制教育,要么将其同法律课堂教学混淆,并且法律课堂教学本身就有单一性、短期性等特点,缺乏系统性、持久性。现行高校通用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法律内容只有两章,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很多老师在教学中认为过于抽象而蜻蜓点水,不注重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只是把我国各个部门法的基本知识非常简单的罗列出来,内容多、教学课时少,教师授课只能蜻蜓点水,把一系列法律知识点堆积起来灌输给学生,师生间缺乏交流,一些典型案例、社会现象不能真正的开展课堂讨论,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法律知识学了不少,但只是划在书上,没有刻在心里,实现不了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目的。 3.学生自身因素 由于宣传与教育的局限,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处于一种模糊被动的守法状态,认为不犯罪就是守法。同时学校的法制宣传栏中的内容大多数宣传的是因违法犯罪所受到的惩罚,大学生直观的感受就是法律是无情的、严厉的,而并没有感觉到法律是我们行为的规范,他们内心深处认为只要我不违法就不会受到惩罚,就没有必要学法。当代大学生注重实现自我价值的观念值得肯定,但副作用是主动法律意识明显缺乏。由于当前多数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受家庭环境和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较重,具体表现为唯我独尊,往往以批评的眼光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为彰显个性,叛逆的把学校的规章制度视为对其思想和行动的束缚,甚至明知故犯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还有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只要守法不违法,法律是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的抽象的规范。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为增强自己将来踏入社会的竞争力,他们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专业课的学习和社会兼职方面,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锻炼好各方面的能力,将来就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获取理想的职位,不必浪费时间在法律知识的学习上。因此很少有大学生会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对本专业开设的相关法学课程,也只求考试过关,并不注重实际效果,这也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
大学生是一个知识水平相对较高的群体,因此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对于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失有多方面原因,高校在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环节必须调动各方面有利因素,形成合力;同时要依法治校,注重学校周边的环境建设,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 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培养途径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提出“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大学生是一个知识水平相对较高的群体,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一方面,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引导和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强弱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有着直接制约。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的发展阶段,虽然可塑性极强,但自控能力较弱,是非观念不强,容易受到各种负面因素的影响。随着各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人数迅速增长,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违法犯罪人数在明显增加,特别是近几年一些比较有社会影响的案件如马加爵案件、药家鑫案件等更是警醒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的重要性。 一、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1.法律常识较为缺乏 当代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非常匮乏,甚至缺乏法律方面的常识。调查显示4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法律知识方面有一定的缺失,还有3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虽然掌握着一定的法律知识却不懂得如何理论联系实际,有70%的大学生听说过司法救济,但是了解或者真正参与的人还不足30%,甚至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时候不知道应该如何维权。 2.法律观念淡薄 部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他们虽然有法律意识,但是法制观念却很淡薄。竟然有23%的大学生会使用暴力手段来解决,典型案例如马加爵案件、周一超案件;29%的大学生倾向于通过人情关系解决问题,特别是在就业的公务员招考过程中,很多学生认为面试存在暗箱操作;仅仅48%的大学生会在权益受到损害的时候拿起法律武器进行维权,典型案件如张先著案件。不得不说,调查数据非常不容乐观。 3.法律信仰尚未确立 部分大学生对我国的司法制度没有信心,他们认为培养自己的法律意识没有必要。只有26%的大学生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他们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30%的大学生却认为法律只是有权人和有钱人的工具,而剩下的44%的大学生还持观望态度,他们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制度会逐渐完善。62%的大学生认为我们国家的普法力度还不够,38%的大学生认为这是国家和政府的事情,和自身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同时部分大学生不关注社会上发生的有关法律方面的新闻,他们缺乏维护法律的责任感和勇气。85%的大学生只是偶尔关注这方面的新闻,但是仅限于看很少引发思考;只有8%的大学生会经常关注社会热点或是国家立法活动。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 1.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对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首先是中国法律传统的影响,我国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各种世俗文化和封建观念早已根植于人民心中。人们对法律的观念受到了中国传统的集权思想影响,公民整体的法律意识还不高,平等、民主的法律思想很难深入人心。整体法律意识淡薄的大环境势必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法律观念。其次政府各级部门对公民的普法力度还远远不够;最后社会上大量存在的违法犯罪现象对大学生法律意识有一定的影响,报纸上经常报道的官员丑闻或者贪污案件,就业中的不公事件,一些有影响的案件如“我爸是李刚”,让大学生失去对法治社会的信心,更不要谈法律意识的培养。 2.高校教育方式因素——把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律知识教学 法律课堂教学是法制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但其只是法制教育的一部分。而当前高校教育的实际做法是要么忽视法制教育,要么将其同法律课堂教学混淆,并且法律课堂教学本身就有单一性、短期性等特点,缺乏系统性、持久性。现行高校通用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法律内容只有两章,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很多老师在教学中认为过于抽象而蜻蜓点水,不注重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只是把我国各个部门法的基本知识非常简单的罗列出来,内容多、教学课时少,教师授课只能蜻蜓点水,把一系列法律知识点堆积起来灌输给学生,师生间缺乏交流,一些典型案例、社会现象不能真正的开展课堂讨论,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法律知识学了不少,但只是划在书上,没有刻在心里,实现不了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目的。 3.学生自身因素 由于宣传与教育的局限,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处于一种模糊被动的守法状态,认为不犯罪就是守法。同时学校的法制宣传栏中的内容大多数宣传的是因违法犯罪所受到的惩罚,大学生直观的感受就是法律是无情的、严厉的,而并没有感觉到法律是我们行为的规范,他们内心深处认为只要我不违法就不会受到惩罚,就没有必要学法。当代大学生注重实现自我价值的观念值得肯定,但副作用是主动法律意识明显缺乏。由于当前多数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受家庭环境和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较重,具体表现为唯我独尊,往往以批评的眼光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为彰显个性,叛逆的把学校的规章制度视为对其思想和行动的束缚,甚至明知故犯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还有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只要守法不违法,法律是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的抽象的规范。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为增强自己将来踏入社会的竞争力,他们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专业课的学习和社会兼职方面,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锻炼好各方面的能力,将来就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获取理想的职位,不必浪费时间在法律知识的学习上。因此很少有大学生会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对本专业开设的相关法学课程,也只求考试过关,并不注重实际效果,这也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