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及产生原因_杨俊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6月/13日/第A05版

历史学

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及产生原因

杨俊 浙江财经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历史虚无主义存在于全球范围内。虚者,模糊歪曲也;无者,抹杀消涂也。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表现,一是无视或否认历史事实与历史规律的客观性,把事实同虚构混为一谈,把历史同文学混为一谈;二是承认历史有其内在的客观内容与规律,但歪曲或否定唯物史观所认识的历史事实与规律,用他们所发现或领会的“理”来勾勒历史事变之间的关联或历史发展演变的轴线,为了使历史符合他们所想象出来的、具有先验性质的“理”,甚至不惜割弃或歪曲某些最重要的事实。

历史虚无主义第一种表现,主要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在发展前期,把人与人的关系还原为物与物的关系,把现代与传统断裂开来,“一切固定的古老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这使得对历史的虚无成为可能。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其内在的矛盾不断展现,非理性主义、实用主义、后现代主义应运而生。这些思潮都备受怀疑论和不可知论的折磨,否定了所有传统、权威以及其他特定的有效价值,相应地,把历史看成一种虚空或一无所有。

在当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的第二种表现比较突出。鸦片战争后,如何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继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成为近代中华民族最基本的历史诉求。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才能实现这一历史要求,成为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基本主题。在近代中国,主要存在三条道路、三种选择或日三大理想。第一种为中共所主张,即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使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第二种由当时的统治集团(包括清末改良派、北洋军阀、国民党统治集团等)所主张,即通过局部改良,建立依附于美英资本主义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第三种方案是通过改良主义,在中国建立“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一种主张在历史观上的表现就是唯物史观,而第二第三种主张的历史观实质上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即否认或反对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背后深刻的客观原因和必然性。 新形势下的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实践已经证明,只有共产党的方案符合中国实际。上述第二种主张终被中国人民所唾弃,而第三种主张也不符合中国实际,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但是,由于意识形态的复杂性,试图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思潮并没有消停。随着国际风云变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还有所滋长。一个时期以来,历史虚无主义者在事关中国革命性质及意义、根本道路选择、社会主义实践成败和共和国领袖功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发表了一系列言论,对社会舆论、群众心理,特别是广大青年大众的认识,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

应该看到,绝大多数持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人本意都是爱国的,出发点是希望中国富强,有些人的爱国之情还特别强烈,是“实在是愤极了才发出这种激切的议论”的。但也应看到,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之中,确乎存在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故意混淆历史是非、否定历史规律,企图釜底抽薪,从历史根据和逻辑前提否定中国革命的正当性,给所谓“另觅自由主义的出路”制造理由和依据。

历史虚无主义者的言说方式大体是这样的:首先进行简单化、绝对化、以“普世价值”为蓝本的价值预设;其次在这种先入为主的有色眼镜下,进行主观臆想和推断,按图索骥地挑选符合他们论点的史料;最后是用概括性语言,对历史的本质和真相肆意否定和消解,以印证自己的理论预设,并开出“普世价值”的药方。这些撰述与其说是叙述历史,倒不如说是想象和编撰神话。

三原因产生历史虚无主义

一是史料问题。史料是历史研究的直接前提,按照它反映历史实际的程度和状况,有真伪、偏全、粗精、聚散、存轶等区分。对历史资料,必须进行大量的博采、钩沉、辨析、选择、确证、核定等“批判”工作。历史虚无主义者大多缺乏对这些专门学问的较为系统全面的训练与了解,因而出现了大量的低级错误。

二是唯心主义先验论问题。历史虚无主义者不是从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各种相互作用中寻找主要的历史线索,尤其是那些具有决定意义的本质性联系,而是首先持有一种所谓“不言自明”的价值判断,即西方的模式、价值和发展道路(特别是盎格鲁-撒克逊社会之制度与价值观)首先被认定是普世的、唯一正确的,中国必须以同样的方式朝着同一的方向前进。以此尺度来衡量中国,导致那些符合西方模式和价值观的历史被赞扬,而一些不符合西方模式和价值观的历史则被否定。而无论赞扬或否定,都统统被孤立地、片面地放大、渲染。

三是反历史主义问题。历史研究必须把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思想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作为统一的、有联系的、有机的整体来进行分析,从“彼时彼地”的社会政治生活本身出发,“合情合理”地解释当事人的思想和行为。但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脱离特定历史条件,以非此即彼、二元对立、迷信西方、割断历史的思维方式对待历史,缺乏对传统和历史应有的“温情与敬意”和“表同情之理解”的态度,从而“对伟大历史联系的合理看法就不可能产生”。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6月/13日/第A05版

历史学

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及产生原因

杨俊 浙江财经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历史虚无主义存在于全球范围内。虚者,模糊歪曲也;无者,抹杀消涂也。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表现,一是无视或否认历史事实与历史规律的客观性,把事实同虚构混为一谈,把历史同文学混为一谈;二是承认历史有其内在的客观内容与规律,但歪曲或否定唯物史观所认识的历史事实与规律,用他们所发现或领会的“理”来勾勒历史事变之间的关联或历史发展演变的轴线,为了使历史符合他们所想象出来的、具有先验性质的“理”,甚至不惜割弃或歪曲某些最重要的事实。

历史虚无主义第一种表现,主要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在发展前期,把人与人的关系还原为物与物的关系,把现代与传统断裂开来,“一切固定的古老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这使得对历史的虚无成为可能。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其内在的矛盾不断展现,非理性主义、实用主义、后现代主义应运而生。这些思潮都备受怀疑论和不可知论的折磨,否定了所有传统、权威以及其他特定的有效价值,相应地,把历史看成一种虚空或一无所有。

在当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的第二种表现比较突出。鸦片战争后,如何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继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成为近代中华民族最基本的历史诉求。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才能实现这一历史要求,成为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基本主题。在近代中国,主要存在三条道路、三种选择或日三大理想。第一种为中共所主张,即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使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第二种由当时的统治集团(包括清末改良派、北洋军阀、国民党统治集团等)所主张,即通过局部改良,建立依附于美英资本主义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第三种方案是通过改良主义,在中国建立“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一种主张在历史观上的表现就是唯物史观,而第二第三种主张的历史观实质上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即否认或反对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背后深刻的客观原因和必然性。 新形势下的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实践已经证明,只有共产党的方案符合中国实际。上述第二种主张终被中国人民所唾弃,而第三种主张也不符合中国实际,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但是,由于意识形态的复杂性,试图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思潮并没有消停。随着国际风云变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还有所滋长。一个时期以来,历史虚无主义者在事关中国革命性质及意义、根本道路选择、社会主义实践成败和共和国领袖功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发表了一系列言论,对社会舆论、群众心理,特别是广大青年大众的认识,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

应该看到,绝大多数持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人本意都是爱国的,出发点是希望中国富强,有些人的爱国之情还特别强烈,是“实在是愤极了才发出这种激切的议论”的。但也应看到,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之中,确乎存在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故意混淆历史是非、否定历史规律,企图釜底抽薪,从历史根据和逻辑前提否定中国革命的正当性,给所谓“另觅自由主义的出路”制造理由和依据。

历史虚无主义者的言说方式大体是这样的:首先进行简单化、绝对化、以“普世价值”为蓝本的价值预设;其次在这种先入为主的有色眼镜下,进行主观臆想和推断,按图索骥地挑选符合他们论点的史料;最后是用概括性语言,对历史的本质和真相肆意否定和消解,以印证自己的理论预设,并开出“普世价值”的药方。这些撰述与其说是叙述历史,倒不如说是想象和编撰神话。

三原因产生历史虚无主义

一是史料问题。史料是历史研究的直接前提,按照它反映历史实际的程度和状况,有真伪、偏全、粗精、聚散、存轶等区分。对历史资料,必须进行大量的博采、钩沉、辨析、选择、确证、核定等“批判”工作。历史虚无主义者大多缺乏对这些专门学问的较为系统全面的训练与了解,因而出现了大量的低级错误。

二是唯心主义先验论问题。历史虚无主义者不是从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各种相互作用中寻找主要的历史线索,尤其是那些具有决定意义的本质性联系,而是首先持有一种所谓“不言自明”的价值判断,即西方的模式、价值和发展道路(特别是盎格鲁-撒克逊社会之制度与价值观)首先被认定是普世的、唯一正确的,中国必须以同样的方式朝着同一的方向前进。以此尺度来衡量中国,导致那些符合西方模式和价值观的历史被赞扬,而一些不符合西方模式和价值观的历史则被否定。而无论赞扬或否定,都统统被孤立地、片面地放大、渲染。

三是反历史主义问题。历史研究必须把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思想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作为统一的、有联系的、有机的整体来进行分析,从“彼时彼地”的社会政治生活本身出发,“合情合理”地解释当事人的思想和行为。但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脱离特定历史条件,以非此即彼、二元对立、迷信西方、割断历史的思维方式对待历史,缺乏对传统和历史应有的“温情与敬意”和“表同情之理解”的态度,从而“对伟大历史联系的合理看法就不可能产生”。


相关文章

  • 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及产生原因
  • 杨俊 历史虚无主义存在于全球范围内.虚者,模糊歪曲也:无者,抹杀消除也.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表现,一是无视或否认历史事实与历史规律的客观性,把事实同虚构混为一谈,把历史同文学混为一谈:二是承认历史有其内在的客观内容与规律,但歪曲或否定唯物史观 ...查看


  • 高中历史新课程知识结构表解
  • 高中历史新课程知识结构表解(人教版) 主干知识思考题: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的发展呈现出怎样的基本特征?试结合这一时期中国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 面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2.古代希腊和先秦时期的中国的政治体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试简要加 ...查看


  • 历史虚无主义敬军版
  • 国内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泛起,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历史虚无主义的泛起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学术界围绕历史虚无主义泛起的背景.表现.实质和危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纵观学术界的研究现状,能够更好地认 ...查看


  •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适用于各版本教材)
  • 历史必修三 1百家争鸣的背景,意义 2孔子早期儒学思想主张 3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 4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5儒家思想与治国之道 6百家争鸣的出现,含义,意义 7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异同 8中国古代儒家,法家和道家的治国思想 9百家争鸣出现 ...查看


  •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通用笔记
  •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通用笔记 第一章 绪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正确理解和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前提和基础. 第一节 哲学的起源 ...查看


  • 历史主观题答题方法
  • 历史主观题答题方法 一.材料题答题方法策略 (1)一般材料题解题步骤: ①审设问:有几问.问什么.怎么答. ②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并划出关键信息(与设问相关的句.段.词): 一粗读:读标题.材料出处.作者.时地人(分析材料所处时代.作者立场, ...查看


  • 民族理论常识
  • 民族理论常识学业水平考试辅导 第一单元 民族 第一课 民族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1.民族的含义: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 2.民族的基本特征 (1)共同的历史渊源--民族起源的族体渊源和地域渊源 ①族体渊源即共同族渊 ...查看


  • 世界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 分析历史,比照现实是历史高考命题的重要方向之一,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命制情况,社会转型成为了高考历史命题的重点内容.命题者之所以青睐社会转型,其原因在于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精彩片段,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 ...查看


  • 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哲学
  • 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哲学 ·宇宙观(世界观) 定义:宇宙观也叫世界观:物质的时空观. 1.物质是存在实体.2.空间是由物质的存在而相对存在的,其本质就是无或没有.3.物质本身是空间的有型形态,一定物质本身之外就是相对空间,或它物.4.时间就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