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银行对外投资模式选择的启示
摘要:我国的商业银行活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相关的法律制度都基本建立起来,金融环境也大有改善。但总体上看,我国的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较弱。本文试图从跨国银行投资模式的选择这一角度入手,通过对其进行分析,从中总结出经验,给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相关启示及一些好的建议。 关键词:跨国银行 新建投资 并购投资 启示
一. 前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国投资的浪潮席卷全球。其中,跨国银行的投资的案例更是层出不穷。由于银行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其内在的脆弱性,跨国银行的投资行为备受东道国政府的关注。当前,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趋势势不可挡的情况下,跨国银行投资已经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服务企业的行业性质决定了其在进入海外市场时,不能采取向制造业公司逐渐推进的方式,所以其进入模式通常包括新建投资和跨国并购。。
我国的商业银行可以在吸收外资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利用示范效应提高经营质量。但同时,也会造成优质客户与人才的大量流失。为此,我国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同时,银行也应该扬长避短,借鉴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使之很好地中国化,并努力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状况的国际化经营方式。
二. 跨国银行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1、跨国银行的定义、特征及发展
跨国银行(trans-national bank) ,也称为多国银行。一般是指拥有广泛的国外分行或附属机构,在一些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经营存放款及其他业务的国际性银行。 所谓跨国银行,一般是指在一些不同国家和地区经营存放款、投资及其他业务的国际银行,由设在母国的总行和设在东道国的诸多分支机构组成。跨国银行的基本特征,是通过其所拥有的国际网络,在国际间行使其职能。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拥有广泛的国际网络;经营广泛的国际业务;从全球目标出发采用全球经营战略;实行集中统一的控制。
跨国银行国外分支网迅速扩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说,战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空前增长,国际间经济往来显著增多,客观上需要有大批的金融机构从事国际资金融通和资本筹集工作。同时,随着战后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新发展,跨国银行业务也有了新的内容,不再局限于存款、放款、汇兑、信托、证券发行等传统项目,还增加了一系列的“非银行业务”,以适应工商企业、政府机关等方面的需要。当代跨国银行在国外经营的业务主要有:①消费者银行业务,向个人或家庭经营小额贷款;②商业银行业务,主要是向工商企业、跨国工矿业公司或政府经营巨额贷款;③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业务,向其他银行或金融机构投放,承保证券发行或长期投资;④为国际贸易提供资金,安排出口或进口信贷;⑤财务管理业务,经办外汇市场交易,国际现金管理,充当投资代理人等。还有战后大大发展起来的所谓“非银行业务”,如租赁业务、保险业务、代理业务、咨询业务、旅游业务、信息情报业务等。少数最大
的跨国银行提供的“全面服务”项目达六七十种,被称为“金融银行”。
2、中国跨国银行的发展
随着银行业在全球跨国活动和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份额的快速增长,金融服务市场全球化趋势程度进一步加深,中国商业银行也纷纷顺应全球银行业结构发生战略调整这一形势,将“国际化经营”作为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战略目标。在开发海外业务方面,中国银行一直走在国内众多银行的前列。早在1917年旧中国时期的中国银行就在香港开设了它的第一个分行,其后中国银行不断向世界各地拓展业务,在很多国际金融中心都建立了分支机构。今天的中国银行已成为一家在国际上享有相当声誉的跨国银行。随着跨国经营向纵深发展,中国银行的海外资产规模逐年扩大。截止1998年末,其海外机构资产总额达到11537.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1%;负债总额为1488.2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12.5%。与此同时,海外银行利润在中行总利润的所占比重也不断提高,1998年达到89.13%。这反映出海外业务已成为中国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虽然与许多著名跨国银行相比还存在差距,但中国银行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跨国银行。与中国银行相比,我国其它商业银行的海外经营尚处于初级阶段,但这些中资银行在跨国经营方面已有了良好的开端,并以较快的速度发展着。以2000年为例,农行外汇总资产达83亿美元,已与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352家金融机构建立了代理行关系,在香港和新加坡设立了分行;工商银行的外汇总资产达247亿美元与境外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76家银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已设立香港、新加坡、东京、汉城4家海外分行。随着中国商业银行业市场对外开放的全面深化,大量外资银行的涌入使得业内竞争激烈程度加深,这也使得中国商业银行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加快自身跨国经营步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银行国际化程度已增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实力。因此,中国商业银行借鉴外国银行跨国经营经验以增强自身走出去的能力,更加显得具有现实意义。
三. 商业银行跨国经营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跨国银行市场进入选择新建或者并购模式总体上来说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市场特有因素;二是成本特有因素。
1、市场特有因素包括市场集中度和市场规模
规模较大的银行在进入集中度较低的市场时往往选择并购,而进入较大规模的市场时则会选择新建。银行的资金规模是决定银行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目标,跨国银行通过并购模式能够充分利用东道国银行业既有的业务王略和客户基础,迅速占领东道国的市场,并且在声誉和品牌及营销渠道等方面有很大竞争优势。选择新建模式进入,由于新建机构可以较大程度和可能上获取母行资本和管理资源的支持,并且在产品策略上和母行保持一致性,所以银行的经营和发展会有比较高的起点。
2、银行的成本收益对其进入方式选择的影响
Lajos Farkas, Gene Pappas和 Misha Wodzicki对比分析了跨国银行在波兰用新建方式和并购方式投资的利弊。并购投资需面临人员冗杂、工作人员缺乏客户服务方面的知识,基础设施不健全、信息技术体系不不完善、银行网点数量不足等。新建投资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对顾客和市场不够熟悉、IT 和操作设备更新不快、网点较少、市场容量较低、获取银行业经营许可较困难等。两种投资
方式各有利弊,跨国银行具体采用何种方式进入东道国市场,应视跨国银行的经营目标和战略规划等决定因素而定。
四.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方式选择
外资银行的最佳进入方式取决于其以新建方式进入后提高银行效率的增量与其以并购方式进入后获得的并购比例的组合情况。近年来,并购成为外资进入我国银行业的首选模式。其主要原因是我国银行的对外开放进程相对落后于其他行业的开放进程,外资希望获得先占优势、分享我国的现有资源。但是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入世过渡期的结束、外资对我国银行业环境与文化的适应,其选择控制权更大的新建投资的比重会逐渐增强。
五. 对我国商业银行业跨国经营的启示
1. 我国商业银行进行跨国经营要以新建投资为主、海外并购为辅
纵观全球大型银行的跨国经营历史,他们跨国经营途径基本上都是
先从新建投资开始然后再发展到后来的跨国并购,并且并购逐渐成
为主要的对外扩张形式,跨国并购的规模也在大幅扩大。对于我国
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刚起步的状况,我们没有全球性银行的丰富经
验,所以从经营模式看,我国商业银行应该主要以新设海外分支机
构为主,同时也要适当的采取并购方式俩扩展海外市场。
2. 我国商业银行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其跨国经营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我国的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可控制体制,人才缺乏,金
融创新不够。所以,其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加快银行业
的电子化建设。进行业务创新,增强整体协调能力。
参考文献:
宗良:加入WTO 后国内银行面临的网上银行竞争及其相应对策 国际金融研究,2000年第8期,56-60
黄宪:国际银行业的转型 金融研究,2001年第10期,60-68
王向荣: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的路径分析 济南金融,2005年第2期,39-41 芮冰: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对策思考 财政金融,2006年1月,154-155 罗岚:中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动因及进入模式研究 博士论文,2011年5月 张琴、李超群: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特点及对策 经济纵横,2013年7月
跨国银行对外投资模式选择的启示
摘要:我国的商业银行活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相关的法律制度都基本建立起来,金融环境也大有改善。但总体上看,我国的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较弱。本文试图从跨国银行投资模式的选择这一角度入手,通过对其进行分析,从中总结出经验,给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相关启示及一些好的建议。 关键词:跨国银行 新建投资 并购投资 启示
一. 前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国投资的浪潮席卷全球。其中,跨国银行的投资的案例更是层出不穷。由于银行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其内在的脆弱性,跨国银行的投资行为备受东道国政府的关注。当前,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趋势势不可挡的情况下,跨国银行投资已经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服务企业的行业性质决定了其在进入海外市场时,不能采取向制造业公司逐渐推进的方式,所以其进入模式通常包括新建投资和跨国并购。。
我国的商业银行可以在吸收外资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利用示范效应提高经营质量。但同时,也会造成优质客户与人才的大量流失。为此,我国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同时,银行也应该扬长避短,借鉴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使之很好地中国化,并努力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状况的国际化经营方式。
二. 跨国银行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1、跨国银行的定义、特征及发展
跨国银行(trans-national bank) ,也称为多国银行。一般是指拥有广泛的国外分行或附属机构,在一些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经营存放款及其他业务的国际性银行。 所谓跨国银行,一般是指在一些不同国家和地区经营存放款、投资及其他业务的国际银行,由设在母国的总行和设在东道国的诸多分支机构组成。跨国银行的基本特征,是通过其所拥有的国际网络,在国际间行使其职能。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拥有广泛的国际网络;经营广泛的国际业务;从全球目标出发采用全球经营战略;实行集中统一的控制。
跨国银行国外分支网迅速扩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说,战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空前增长,国际间经济往来显著增多,客观上需要有大批的金融机构从事国际资金融通和资本筹集工作。同时,随着战后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新发展,跨国银行业务也有了新的内容,不再局限于存款、放款、汇兑、信托、证券发行等传统项目,还增加了一系列的“非银行业务”,以适应工商企业、政府机关等方面的需要。当代跨国银行在国外经营的业务主要有:①消费者银行业务,向个人或家庭经营小额贷款;②商业银行业务,主要是向工商企业、跨国工矿业公司或政府经营巨额贷款;③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业务,向其他银行或金融机构投放,承保证券发行或长期投资;④为国际贸易提供资金,安排出口或进口信贷;⑤财务管理业务,经办外汇市场交易,国际现金管理,充当投资代理人等。还有战后大大发展起来的所谓“非银行业务”,如租赁业务、保险业务、代理业务、咨询业务、旅游业务、信息情报业务等。少数最大
的跨国银行提供的“全面服务”项目达六七十种,被称为“金融银行”。
2、中国跨国银行的发展
随着银行业在全球跨国活动和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份额的快速增长,金融服务市场全球化趋势程度进一步加深,中国商业银行也纷纷顺应全球银行业结构发生战略调整这一形势,将“国际化经营”作为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战略目标。在开发海外业务方面,中国银行一直走在国内众多银行的前列。早在1917年旧中国时期的中国银行就在香港开设了它的第一个分行,其后中国银行不断向世界各地拓展业务,在很多国际金融中心都建立了分支机构。今天的中国银行已成为一家在国际上享有相当声誉的跨国银行。随着跨国经营向纵深发展,中国银行的海外资产规模逐年扩大。截止1998年末,其海外机构资产总额达到11537.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1%;负债总额为1488.2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12.5%。与此同时,海外银行利润在中行总利润的所占比重也不断提高,1998年达到89.13%。这反映出海外业务已成为中国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虽然与许多著名跨国银行相比还存在差距,但中国银行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跨国银行。与中国银行相比,我国其它商业银行的海外经营尚处于初级阶段,但这些中资银行在跨国经营方面已有了良好的开端,并以较快的速度发展着。以2000年为例,农行外汇总资产达83亿美元,已与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352家金融机构建立了代理行关系,在香港和新加坡设立了分行;工商银行的外汇总资产达247亿美元与境外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76家银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已设立香港、新加坡、东京、汉城4家海外分行。随着中国商业银行业市场对外开放的全面深化,大量外资银行的涌入使得业内竞争激烈程度加深,这也使得中国商业银行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加快自身跨国经营步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银行国际化程度已增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实力。因此,中国商业银行借鉴外国银行跨国经营经验以增强自身走出去的能力,更加显得具有现实意义。
三. 商业银行跨国经营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跨国银行市场进入选择新建或者并购模式总体上来说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市场特有因素;二是成本特有因素。
1、市场特有因素包括市场集中度和市场规模
规模较大的银行在进入集中度较低的市场时往往选择并购,而进入较大规模的市场时则会选择新建。银行的资金规模是决定银行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目标,跨国银行通过并购模式能够充分利用东道国银行业既有的业务王略和客户基础,迅速占领东道国的市场,并且在声誉和品牌及营销渠道等方面有很大竞争优势。选择新建模式进入,由于新建机构可以较大程度和可能上获取母行资本和管理资源的支持,并且在产品策略上和母行保持一致性,所以银行的经营和发展会有比较高的起点。
2、银行的成本收益对其进入方式选择的影响
Lajos Farkas, Gene Pappas和 Misha Wodzicki对比分析了跨国银行在波兰用新建方式和并购方式投资的利弊。并购投资需面临人员冗杂、工作人员缺乏客户服务方面的知识,基础设施不健全、信息技术体系不不完善、银行网点数量不足等。新建投资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对顾客和市场不够熟悉、IT 和操作设备更新不快、网点较少、市场容量较低、获取银行业经营许可较困难等。两种投资
方式各有利弊,跨国银行具体采用何种方式进入东道国市场,应视跨国银行的经营目标和战略规划等决定因素而定。
四.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方式选择
外资银行的最佳进入方式取决于其以新建方式进入后提高银行效率的增量与其以并购方式进入后获得的并购比例的组合情况。近年来,并购成为外资进入我国银行业的首选模式。其主要原因是我国银行的对外开放进程相对落后于其他行业的开放进程,外资希望获得先占优势、分享我国的现有资源。但是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入世过渡期的结束、外资对我国银行业环境与文化的适应,其选择控制权更大的新建投资的比重会逐渐增强。
五. 对我国商业银行业跨国经营的启示
1. 我国商业银行进行跨国经营要以新建投资为主、海外并购为辅
纵观全球大型银行的跨国经营历史,他们跨国经营途径基本上都是
先从新建投资开始然后再发展到后来的跨国并购,并且并购逐渐成
为主要的对外扩张形式,跨国并购的规模也在大幅扩大。对于我国
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刚起步的状况,我们没有全球性银行的丰富经
验,所以从经营模式看,我国商业银行应该主要以新设海外分支机
构为主,同时也要适当的采取并购方式俩扩展海外市场。
2. 我国商业银行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其跨国经营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我国的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可控制体制,人才缺乏,金
融创新不够。所以,其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加快银行业
的电子化建设。进行业务创新,增强整体协调能力。
参考文献:
宗良:加入WTO 后国内银行面临的网上银行竞争及其相应对策 国际金融研究,2000年第8期,56-60
黄宪:国际银行业的转型 金融研究,2001年第10期,60-68
王向荣: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的路径分析 济南金融,2005年第2期,39-41 芮冰: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对策思考 财政金融,2006年1月,154-155 罗岚:中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动因及进入模式研究 博士论文,2011年5月 张琴、李超群: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特点及对策 经济纵横,20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