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发育学重点

人体发育学 第一章

1. 人体发育学:人体发育学属于发育科学的分支领域,是一门新的学科,是研究人体发生、

发育全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包括对人生各个阶段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的研究。

2. 生长:指儿童身体器官、系统和身体形态上的变化,以身高(身长)、体重、头围、胸

围等体格测量表示,是量的增加 。

发育:指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主要指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发 育,重点涉及儿童感知发育、思维发育、语言发育、人格发育和学习能力的发育等,是质的 改变

3. 格赛尔成熟理论:①适应性行为②大肌群运动行为③小集群运动行为④言语行为⑤个体

和社会行为

4.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分为三个方面:①本我②自我③超我 5. 弗洛伊德提出人格的发展经历五个阶段:①口唇期②肛门期③性器期④潜伏期⑤生殖期 6. 学习理论代表人物:①华生——行为主义②斯金纳——操作条件学习理论 ③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7. 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分为四个主要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②前运算阶段③具体运算阶段

④形式运算阶段

8. 正常小儿囟门闭合时间:约半数在1~1.5岁闭合,最晚闭合时间不超过2岁。

9. 囟门早闭多见于小头畸形,囟门晚闭见于脑积水、佝偻病、呆小病等,也偶见于生长过

速的婴儿。

10. 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

复杂的规律。

11. 婴儿出生时的平均头围:32~34cm。

12. 较小的头围常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增长过速往往提示脑积水。 13. 判定骨龄的方法主要有图谱法和计分法 14. 大多数婴儿在6~7个月时开始出牙。

15. 生殖系统发育分为:胚胎期性分化;青春期生殖器官、第二性征及生殖功能生长。 16. 生殖系统发育主要特征:①Y染色体短臂决定胚胎期性分化的基因性别②从出生到青春

期生殖系统处于静止状态③进入青春期后,伴随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性器官迅速增长,出现第二性征

17. 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规律:

18. 脑发育的关键期:这一时期,脑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很强的适应和重组能力,易于受环

20. 脑性瘫痪: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

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21. 我国正常新生儿的平均体重:3.20~3.30kg,一般男婴比女婴重100g。 22. 我国正常新生儿的平均身长:50cm。

23. 影响生长发育的两个因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

24.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以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情绪冲动、任性和学习困难为特征。

病因:(1)听力障碍(2)精神发育迟滞(3)家庭因素(4)发音器官的影响(5)脑性瘫痪及其他神经系统障碍(6)环境因素 临床表现:(1)构音异常(2)嗓音问题(3)流利性问题(4)语言问题

27. 孤独症:起病于婴幼儿期,具有社会交往、语言沟通和认知功能特定性发育迟缓和偏离

为特征的精神障碍。 28. 孤独症临床表现:(1)社会交往障碍(2)语言发育障碍(3)兴趣范围狭窄及刻板、僵

硬的行为方式(4)感觉障碍和动作异常(5)智力障碍和认知偏移(6)患儿早期较难抚养,睡眠少、尖叫、倔强和固执,或特别安静、有特殊兴趣等 29. 筛查性的测验包括哪些方法:(1)丹佛发育筛查测验(2)绘人测验(3)图片词汇测验 30. 丹佛发育筛查测验适用对象:

31. 丹佛发育筛查测验分为四个能区:个人-社会、细运动与适应性行为、语言、大运动。 32. 格塞尔发育诊断量表适用对象:4周至3岁的婴幼儿。

33. 格塞尔发育诊断量表包括:大运动、细动作、个人-社会、语言、适应性行为。 34. 发育商:用以表示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水平的商数,以发育龄与实际年龄的百分比表示。 第二章

1. 胎儿宫内发育分期:胚芽期(0~2周)、胚胎期(3~8周)、胎儿期(9~40周)

2. 胚泡:受精卵进入子宫腔后,卵裂球增大至100个左右,细胞间隙融合成一个大腔,呈

泡状,称胚泡。

3. 胚胎期有哪三个附属结构?有哪些作用?

胚胎期的三个附属结构:羊膜囊、胎盘、脐带。 羊膜囊:含羊水,羊水有缓冲作用。 胎盘:借脐带将营养成分运送给胚胎。 脐带:连接母体与胎儿,运输养分的通道。 4.

5. 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标准

极低: 超低:

6. 早产儿:胎龄足28周不足37周的活产胎儿。

7. 胎儿宫内神经系统发育可能出现的异常发育有哪些

①发生畸形,出生后出现功能障碍和精神发育迟缓等 ②神经细胞数目减少,形成脑发育不良 ③导致脑白质发育不良 ④导致髓鞘发育不良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8. 中枢神经系统髓鞘化的发育顺序:(从脊髓向脑干的上位中枢进展的过程)

延髓-脊髓→中脑-桥脑-脊髓→间脑-中脑-桥脑-脊髓 9. 胎儿在多大以后具备宫外存活能力? 10. 正常孕期范围:37~42周。

11. 胎动:胎儿在母体内自发的身体活动或蠕动。

类型:①缓慢的蠕动或扭动②剧烈的踢脚或冲撞③剧烈的痉挛动作

12. 胎动异常:胎动若少于10次或逐日下降超过50%,表示胎儿有缺氧的可能,如果胎儿

突然剧烈活动,接着胎动停止,往往提示胎儿宫内急性缺氧,危险性更大。 13. 胎儿在八个月左右有哪些记忆?听觉记忆。

14. 胎儿的听觉感受器在6个月时就已经基本发育成熟。 15. 胎教的首选方法:音乐胎教 16. 胎儿生长发育的特征:

(1)生长速度:胎儿体重每日增加的量,到38周为止,呈加速度的趋势。(2)体重递增:若将某周中1天体重增加数化为上周体重的百分数称之为递增率,胎儿期递增率是逐渐降低。(3)器官发育:在胎儿生长过程中,各器官系统的发育不平衡,其中肌较慢,神经系统最快。

17. 胎儿最初的运动形式:胎动反射

18. 宫内Apgar评分:①胎儿心血管系统检查②胎儿呼吸系统检查③神经运动系统检查 19. 胎儿听觉的传导途径:声波穿透腹壁的肌层而进入羊水,再经此介质传经颅骨-鼓室-前

庭窗-迷路外淋巴-内淋巴-基底膜- Corti器产生音的感觉。 20. 对胎儿发育的研究主要有哪些途径?

(1) 因治疗需要而把胎儿从子宫中取出,放在特制的“育儿箱”里进行观察,记录

其自然行为和其对某些电、机械刺激的反应。

(2) 对早产儿进行研究,观察在子宫内的发育情况和行为。 (3) 采用某些仪器设备对子宫内的正常胎儿进行测量研究。 21. 胎儿发育的检测方法与内容:

(1) 胎动

(2) 胎儿神经系统超声检查 (3) 胎心率检查 (4) 羊水检查 (5) 胎儿宫内评分 (6) 超生多普勒监测 (7) 胎儿心电图 (8) 实验室检查

22. 胎儿心率正常范围:120~160次/分钟。

第三章

原始反射:是新生儿与生俱来的非条件反射,也是婴儿特有的一过性反射,其中枢位于脊髓、延髓和脑桥,是人类初期各种生命活动现象的基础,也是后来分节运动和随意运动的基础。

1. 握持反射:正常足月新生儿脸颊部接触到母亲乳房或其他部位时,即可出现“寻找乳头

的动作。 检查方法:用手指触摸婴儿的口角或上下唇。 反应:婴儿将头转向刺激侧,出现张口寻找乳头动作。 存在时期:0~4个月。 2. 放置反射:又称跨步反射。

检查方法:扶小儿呈立位,将一侧足背抵于桌面边缘。 反应:可见小儿将足背抵于桌面边缘侧下肢抬到桌面上。 存在时期:0~2个月

3. 踏步反射:又称步行反射。

检查方法:扶持小儿腋下呈直立位,使其一侧足踩在桌面上,并将重心移到此下肢。 反应:可见负重侧下肢屈曲后伸直、抬起,类似迈步动作。 存在时期:0~3个月。

4. 侧弯反射:又称躯干内弯反射。

检查方法:婴儿处于俯卧位或俯悬卧位,用手指刺激一侧脊柱旁或腰部。 反应:婴儿出现躯干向刺激侧弯曲。 存在时期:0~6个月。

5. 立直反射:矫正反射。身体在空间发生位置变化时,主动将身体恢复立直状态的反射。 6. 平衡反应:当身体重心移动或支持面倾斜时,机体为了适应重心的变化,通过调节肌张

力以及躯干与四肢的代偿性动作,保持正常姿势。

7. 围巾征:将小儿手通过前胸拉向对侧肩部,使上臂围绕颈部,尽可能向后拉,观察肘关

节是否过中线,新生儿不过中线,4~6个月小儿过中线。肌张力低下时,手臂会像围巾一样紧紧围在脖子上,无间隙;肌张力增高时肘不过中线。 8. 与粗大运动相关的反射:原始反射、直立反射、平衡反应。

9. 紧张性迷路反射:也称前庭髓反射,头部在空间位置及重力方向发生变化时,产生躯干

四肢肌张力的变化。仰卧位时身体呈过度伸展,头后仰;俯卧位时身体以屈曲姿势为主,头部前屈,臀部凸起。 意义:该反射持续存在将影响婴儿自主抬头的发育。 10. 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TNR):当头部位置变化,颈部及关节的本体感受器受到刺激

时,引起四肢肌紧张的变化。小儿颜面侧上下肢因伸肌张力增高而伸展,头后侧上下肢因屈肌张力增高而屈曲。 意义:是评价脑瘫等脑损伤疾病的重要方法。去大脑强直及锥体外系损伤时亢进,锥体系损伤也可见部分亢进;6个月后残存,是重症脑瘫的常见表现之一。该反射持续存在将影响小儿头于正中位、对称性运动、手口眼协调等运动发育。 11.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STNR):小儿呈俯悬卧位,使头前屈或背屈,头前屈时,上肢屈

曲,下肢伸展;头背屈时,上肢伸展,下肢屈曲。 意义同ATNR 12. 直立反射中枢:中脑&间脑。

功能:维持头在空间的正常姿势、头颈和躯干间、躯干与四肢间的协调关系。 影响直立反射的原因:脑发育落后或脑损伤患儿直立反射出现延迟,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残存可严重影响智力反射的建立。 13. 颈直立反射持续的时间:6~8个月。

14. 迷路性立直反射:当头部位置发生变化时,从中耳发出的信号刺激支配颈肌的运动神经

元,产生头部位置的调节反应。 检查方法:用布蒙住小儿双眼,检查者双手扶住小儿腰部,使小儿身体向前、后、左、右各方向倾斜,检查时注意不要过分倾斜。 反应:无论身体如何倾斜,小儿头部仍能保持直立位置。

15. 降落伞反射:保护性伸展反射。双手托住小儿胸腹部,呈俯悬卧位状态,然后将小儿头

部向前下方俯冲一下,此时小儿迅速伸出双手,稍外展,手指张开,似防止下跌的保护性支持动作。

意义:如果一侧上肢没有出现支撑动作,提示臂丛神经损伤或偏瘫;如果此反射延迟出现或缺如,提示脑瘫或脑损伤。 16. 平衡反应中枢:大脑皮层。 17. 平衡的躯体感觉输入包括:

18. 前庭系统感受器包括:①前、后、外三个班规管内壶腹嵴的运动位置感受器② 前庭迷

路内的椭圆囊斑和球囊斑

19. 仰卧位的姿势运动发育:①由屈曲向伸展发育②从反射活动到随意运动发育③手、口、

眼的协调发育。

20. 俯卧位姿势运动发育:①由屈曲向伸展发育②抗重力伸展发育③由低爬向高爬的发育 21. 立式姿势运动发育阶段

23. 脑瘫患儿姿势运动发育的主要特征

① 运动发育延迟的同时伴有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

② 四肢和躯干的非对称性 ③ 固定的运动模式 ④ 抗重力运动困难 ⑤ 做分离运动困难的整体运动模式 ⑥ 发育不均衡 ⑦ 肌张力不均衡 ⑧ 原始反射残存,立直反射及平衡反应出现延迟或不出现 ⑨ 感觉运动发育落后 ⑩ 联合反应和代偿性运动 24. 脑瘫患儿肌张力异常的表现 25. 如何检查肌张力 26. 如何针对平衡功能进行评定?

①平衡反应评定②静态平衡功能评定③动态平衡功能评定④综合性平衡功能评定⑤对平衡障碍原因进行分析

第四章 1.手的基本动作包括哪些? [选择]

非抓握动作:悬浮、约束、推、压、触、勾状抓握等 抓握动作:力性抓握(球形抓握、柱状抓握、拉)、精细抓握(尖捏、指腹捏、侧捏、三指捏)

2.抓握动作发育的规律:①掌握更加复杂、准确而灵巧的动作,使手开始成为使用工具的工具②动作的概括化,把某一动作推广到同一类的物体上 【选择】 3.无意识抓握出现的时间:3个月左右 【选择】 4.2~6岁是儿童握笔动作技能迅速发育阶段。

5.触觉识别:人类单凭用手触及物体而无需用眼看就能识别物体的能力。

6.精细运动能力:个体凭借手的动作,在感知觉、注意力等心理活动的配合下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

7.视觉发育分为:①视觉信息反馈处理阶段②物体辨认阶段③精细辨认物体阶段 8.婴儿视觉功能发育特点:(1)儿童天生就具备对面孔特征进行加工的能力,周边视力比中心视力好。(2)2月龄的婴儿能将注意力指向物体的多个特征,并成像于视网膜的中央凹。但是,注意力主要还是集中在刺激的最明显特征上。(3)婴儿实力的强制性注意。 9.3个月时婴儿双眼追视移动物体范围可达180°。 10.何时才能判断出儿童哪只手为利手:4~6岁。

11.连续的抓我动作包括哪些过程:①视觉搜索物体②接近物体③抓住物体④放开物体 12.运动功能的特殊发育障碍:存在与儿童发育早期,在完成精细与粗大运动时的动作协调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同龄儿童水平的协调困难,也称发育性协调障碍。

13.婴幼儿视觉功能评定方法:①单眼遮盖试验②光觉反应③注视和追视④眨眼反射⑤双眼同视功能

14.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发育异常主要表现在:常出现上肢姿势异常,主要表现为手指关节掌屈,拇指内收,手握拳,腕关节屈曲,前臂旋前,肘关节屈曲,肩关节内收。上肢姿势异常可导致手的抓握动作、手的知觉功能、双手协调动作、手眼协调功能等精细运动障碍。

15.常见的婴幼儿精细运动异常包括:

①精细运动发育落后 ②精细运动发育障碍 ③精神发育迟缓 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⑤学习障碍 ⑥其他: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福山型肌营养不良等神经肌疾病„„

人体发育学 第一章

1. 人体发育学:人体发育学属于发育科学的分支领域,是一门新的学科,是研究人体发生、

发育全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包括对人生各个阶段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的研究。

2. 生长:指儿童身体器官、系统和身体形态上的变化,以身高(身长)、体重、头围、胸

围等体格测量表示,是量的增加 。

发育:指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主要指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发 育,重点涉及儿童感知发育、思维发育、语言发育、人格发育和学习能力的发育等,是质的 改变

3. 格赛尔成熟理论:①适应性行为②大肌群运动行为③小集群运动行为④言语行为⑤个体

和社会行为

4.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分为三个方面:①本我②自我③超我 5. 弗洛伊德提出人格的发展经历五个阶段:①口唇期②肛门期③性器期④潜伏期⑤生殖期 6. 学习理论代表人物:①华生——行为主义②斯金纳——操作条件学习理论 ③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7. 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分为四个主要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②前运算阶段③具体运算阶段

④形式运算阶段

8. 正常小儿囟门闭合时间:约半数在1~1.5岁闭合,最晚闭合时间不超过2岁。

9. 囟门早闭多见于小头畸形,囟门晚闭见于脑积水、佝偻病、呆小病等,也偶见于生长过

速的婴儿。

10. 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

复杂的规律。

11. 婴儿出生时的平均头围:32~34cm。

12. 较小的头围常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增长过速往往提示脑积水。 13. 判定骨龄的方法主要有图谱法和计分法 14. 大多数婴儿在6~7个月时开始出牙。

15. 生殖系统发育分为:胚胎期性分化;青春期生殖器官、第二性征及生殖功能生长。 16. 生殖系统发育主要特征:①Y染色体短臂决定胚胎期性分化的基因性别②从出生到青春

期生殖系统处于静止状态③进入青春期后,伴随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性器官迅速增长,出现第二性征

17. 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规律:

18. 脑发育的关键期:这一时期,脑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很强的适应和重组能力,易于受环

20. 脑性瘫痪: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

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21. 我国正常新生儿的平均体重:3.20~3.30kg,一般男婴比女婴重100g。 22. 我国正常新生儿的平均身长:50cm。

23. 影响生长发育的两个因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

24.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以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情绪冲动、任性和学习困难为特征。

病因:(1)听力障碍(2)精神发育迟滞(3)家庭因素(4)发音器官的影响(5)脑性瘫痪及其他神经系统障碍(6)环境因素 临床表现:(1)构音异常(2)嗓音问题(3)流利性问题(4)语言问题

27. 孤独症:起病于婴幼儿期,具有社会交往、语言沟通和认知功能特定性发育迟缓和偏离

为特征的精神障碍。 28. 孤独症临床表现:(1)社会交往障碍(2)语言发育障碍(3)兴趣范围狭窄及刻板、僵

硬的行为方式(4)感觉障碍和动作异常(5)智力障碍和认知偏移(6)患儿早期较难抚养,睡眠少、尖叫、倔强和固执,或特别安静、有特殊兴趣等 29. 筛查性的测验包括哪些方法:(1)丹佛发育筛查测验(2)绘人测验(3)图片词汇测验 30. 丹佛发育筛查测验适用对象:

31. 丹佛发育筛查测验分为四个能区:个人-社会、细运动与适应性行为、语言、大运动。 32. 格塞尔发育诊断量表适用对象:4周至3岁的婴幼儿。

33. 格塞尔发育诊断量表包括:大运动、细动作、个人-社会、语言、适应性行为。 34. 发育商:用以表示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水平的商数,以发育龄与实际年龄的百分比表示。 第二章

1. 胎儿宫内发育分期:胚芽期(0~2周)、胚胎期(3~8周)、胎儿期(9~40周)

2. 胚泡:受精卵进入子宫腔后,卵裂球增大至100个左右,细胞间隙融合成一个大腔,呈

泡状,称胚泡。

3. 胚胎期有哪三个附属结构?有哪些作用?

胚胎期的三个附属结构:羊膜囊、胎盘、脐带。 羊膜囊:含羊水,羊水有缓冲作用。 胎盘:借脐带将营养成分运送给胚胎。 脐带:连接母体与胎儿,运输养分的通道。 4.

5. 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标准

极低: 超低:

6. 早产儿:胎龄足28周不足37周的活产胎儿。

7. 胎儿宫内神经系统发育可能出现的异常发育有哪些

①发生畸形,出生后出现功能障碍和精神发育迟缓等 ②神经细胞数目减少,形成脑发育不良 ③导致脑白质发育不良 ④导致髓鞘发育不良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8. 中枢神经系统髓鞘化的发育顺序:(从脊髓向脑干的上位中枢进展的过程)

延髓-脊髓→中脑-桥脑-脊髓→间脑-中脑-桥脑-脊髓 9. 胎儿在多大以后具备宫外存活能力? 10. 正常孕期范围:37~42周。

11. 胎动:胎儿在母体内自发的身体活动或蠕动。

类型:①缓慢的蠕动或扭动②剧烈的踢脚或冲撞③剧烈的痉挛动作

12. 胎动异常:胎动若少于10次或逐日下降超过50%,表示胎儿有缺氧的可能,如果胎儿

突然剧烈活动,接着胎动停止,往往提示胎儿宫内急性缺氧,危险性更大。 13. 胎儿在八个月左右有哪些记忆?听觉记忆。

14. 胎儿的听觉感受器在6个月时就已经基本发育成熟。 15. 胎教的首选方法:音乐胎教 16. 胎儿生长发育的特征:

(1)生长速度:胎儿体重每日增加的量,到38周为止,呈加速度的趋势。(2)体重递增:若将某周中1天体重增加数化为上周体重的百分数称之为递增率,胎儿期递增率是逐渐降低。(3)器官发育:在胎儿生长过程中,各器官系统的发育不平衡,其中肌较慢,神经系统最快。

17. 胎儿最初的运动形式:胎动反射

18. 宫内Apgar评分:①胎儿心血管系统检查②胎儿呼吸系统检查③神经运动系统检查 19. 胎儿听觉的传导途径:声波穿透腹壁的肌层而进入羊水,再经此介质传经颅骨-鼓室-前

庭窗-迷路外淋巴-内淋巴-基底膜- Corti器产生音的感觉。 20. 对胎儿发育的研究主要有哪些途径?

(1) 因治疗需要而把胎儿从子宫中取出,放在特制的“育儿箱”里进行观察,记录

其自然行为和其对某些电、机械刺激的反应。

(2) 对早产儿进行研究,观察在子宫内的发育情况和行为。 (3) 采用某些仪器设备对子宫内的正常胎儿进行测量研究。 21. 胎儿发育的检测方法与内容:

(1) 胎动

(2) 胎儿神经系统超声检查 (3) 胎心率检查 (4) 羊水检查 (5) 胎儿宫内评分 (6) 超生多普勒监测 (7) 胎儿心电图 (8) 实验室检查

22. 胎儿心率正常范围:120~160次/分钟。

第三章

原始反射:是新生儿与生俱来的非条件反射,也是婴儿特有的一过性反射,其中枢位于脊髓、延髓和脑桥,是人类初期各种生命活动现象的基础,也是后来分节运动和随意运动的基础。

1. 握持反射:正常足月新生儿脸颊部接触到母亲乳房或其他部位时,即可出现“寻找乳头

的动作。 检查方法:用手指触摸婴儿的口角或上下唇。 反应:婴儿将头转向刺激侧,出现张口寻找乳头动作。 存在时期:0~4个月。 2. 放置反射:又称跨步反射。

检查方法:扶小儿呈立位,将一侧足背抵于桌面边缘。 反应:可见小儿将足背抵于桌面边缘侧下肢抬到桌面上。 存在时期:0~2个月

3. 踏步反射:又称步行反射。

检查方法:扶持小儿腋下呈直立位,使其一侧足踩在桌面上,并将重心移到此下肢。 反应:可见负重侧下肢屈曲后伸直、抬起,类似迈步动作。 存在时期:0~3个月。

4. 侧弯反射:又称躯干内弯反射。

检查方法:婴儿处于俯卧位或俯悬卧位,用手指刺激一侧脊柱旁或腰部。 反应:婴儿出现躯干向刺激侧弯曲。 存在时期:0~6个月。

5. 立直反射:矫正反射。身体在空间发生位置变化时,主动将身体恢复立直状态的反射。 6. 平衡反应:当身体重心移动或支持面倾斜时,机体为了适应重心的变化,通过调节肌张

力以及躯干与四肢的代偿性动作,保持正常姿势。

7. 围巾征:将小儿手通过前胸拉向对侧肩部,使上臂围绕颈部,尽可能向后拉,观察肘关

节是否过中线,新生儿不过中线,4~6个月小儿过中线。肌张力低下时,手臂会像围巾一样紧紧围在脖子上,无间隙;肌张力增高时肘不过中线。 8. 与粗大运动相关的反射:原始反射、直立反射、平衡反应。

9. 紧张性迷路反射:也称前庭髓反射,头部在空间位置及重力方向发生变化时,产生躯干

四肢肌张力的变化。仰卧位时身体呈过度伸展,头后仰;俯卧位时身体以屈曲姿势为主,头部前屈,臀部凸起。 意义:该反射持续存在将影响婴儿自主抬头的发育。 10. 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TNR):当头部位置变化,颈部及关节的本体感受器受到刺激

时,引起四肢肌紧张的变化。小儿颜面侧上下肢因伸肌张力增高而伸展,头后侧上下肢因屈肌张力增高而屈曲。 意义:是评价脑瘫等脑损伤疾病的重要方法。去大脑强直及锥体外系损伤时亢进,锥体系损伤也可见部分亢进;6个月后残存,是重症脑瘫的常见表现之一。该反射持续存在将影响小儿头于正中位、对称性运动、手口眼协调等运动发育。 11.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STNR):小儿呈俯悬卧位,使头前屈或背屈,头前屈时,上肢屈

曲,下肢伸展;头背屈时,上肢伸展,下肢屈曲。 意义同ATNR 12. 直立反射中枢:中脑&间脑。

功能:维持头在空间的正常姿势、头颈和躯干间、躯干与四肢间的协调关系。 影响直立反射的原因:脑发育落后或脑损伤患儿直立反射出现延迟,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残存可严重影响智力反射的建立。 13. 颈直立反射持续的时间:6~8个月。

14. 迷路性立直反射:当头部位置发生变化时,从中耳发出的信号刺激支配颈肌的运动神经

元,产生头部位置的调节反应。 检查方法:用布蒙住小儿双眼,检查者双手扶住小儿腰部,使小儿身体向前、后、左、右各方向倾斜,检查时注意不要过分倾斜。 反应:无论身体如何倾斜,小儿头部仍能保持直立位置。

15. 降落伞反射:保护性伸展反射。双手托住小儿胸腹部,呈俯悬卧位状态,然后将小儿头

部向前下方俯冲一下,此时小儿迅速伸出双手,稍外展,手指张开,似防止下跌的保护性支持动作。

意义:如果一侧上肢没有出现支撑动作,提示臂丛神经损伤或偏瘫;如果此反射延迟出现或缺如,提示脑瘫或脑损伤。 16. 平衡反应中枢:大脑皮层。 17. 平衡的躯体感觉输入包括:

18. 前庭系统感受器包括:①前、后、外三个班规管内壶腹嵴的运动位置感受器② 前庭迷

路内的椭圆囊斑和球囊斑

19. 仰卧位的姿势运动发育:①由屈曲向伸展发育②从反射活动到随意运动发育③手、口、

眼的协调发育。

20. 俯卧位姿势运动发育:①由屈曲向伸展发育②抗重力伸展发育③由低爬向高爬的发育 21. 立式姿势运动发育阶段

23. 脑瘫患儿姿势运动发育的主要特征

① 运动发育延迟的同时伴有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

② 四肢和躯干的非对称性 ③ 固定的运动模式 ④ 抗重力运动困难 ⑤ 做分离运动困难的整体运动模式 ⑥ 发育不均衡 ⑦ 肌张力不均衡 ⑧ 原始反射残存,立直反射及平衡反应出现延迟或不出现 ⑨ 感觉运动发育落后 ⑩ 联合反应和代偿性运动 24. 脑瘫患儿肌张力异常的表现 25. 如何检查肌张力 26. 如何针对平衡功能进行评定?

①平衡反应评定②静态平衡功能评定③动态平衡功能评定④综合性平衡功能评定⑤对平衡障碍原因进行分析

第四章 1.手的基本动作包括哪些? [选择]

非抓握动作:悬浮、约束、推、压、触、勾状抓握等 抓握动作:力性抓握(球形抓握、柱状抓握、拉)、精细抓握(尖捏、指腹捏、侧捏、三指捏)

2.抓握动作发育的规律:①掌握更加复杂、准确而灵巧的动作,使手开始成为使用工具的工具②动作的概括化,把某一动作推广到同一类的物体上 【选择】 3.无意识抓握出现的时间:3个月左右 【选择】 4.2~6岁是儿童握笔动作技能迅速发育阶段。

5.触觉识别:人类单凭用手触及物体而无需用眼看就能识别物体的能力。

6.精细运动能力:个体凭借手的动作,在感知觉、注意力等心理活动的配合下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

7.视觉发育分为:①视觉信息反馈处理阶段②物体辨认阶段③精细辨认物体阶段 8.婴儿视觉功能发育特点:(1)儿童天生就具备对面孔特征进行加工的能力,周边视力比中心视力好。(2)2月龄的婴儿能将注意力指向物体的多个特征,并成像于视网膜的中央凹。但是,注意力主要还是集中在刺激的最明显特征上。(3)婴儿实力的强制性注意。 9.3个月时婴儿双眼追视移动物体范围可达180°。 10.何时才能判断出儿童哪只手为利手:4~6岁。

11.连续的抓我动作包括哪些过程:①视觉搜索物体②接近物体③抓住物体④放开物体 12.运动功能的特殊发育障碍:存在与儿童发育早期,在完成精细与粗大运动时的动作协调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同龄儿童水平的协调困难,也称发育性协调障碍。

13.婴幼儿视觉功能评定方法:①单眼遮盖试验②光觉反应③注视和追视④眨眼反射⑤双眼同视功能

14.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发育异常主要表现在:常出现上肢姿势异常,主要表现为手指关节掌屈,拇指内收,手握拳,腕关节屈曲,前臂旋前,肘关节屈曲,肩关节内收。上肢姿势异常可导致手的抓握动作、手的知觉功能、双手协调动作、手眼协调功能等精细运动障碍。

15.常见的婴幼儿精细运动异常包括:

①精细运动发育落后 ②精细运动发育障碍 ③精神发育迟缓 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⑤学习障碍 ⑥其他: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福山型肌营养不良等神经肌疾病„„


相关文章

  • 五年级学校公共卫生教育教案
  • 五年级下册<学校公共卫生教育>教案 熊官中心小学:朱艳玲 学校公共卫生教育目标 一.总目标 小学健康教育是以学习健康知识.促进健康行为.养成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习惯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在教育中应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遵循学生的认 ...查看


  • 四年级下心理健康教案
  • 一 保持良好的情绪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知道什么是"情绪"及它与我们工作学习的关系. 2.认识到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能控制自己,不然就会自己给自己背上思想包袱,影响学习和工作. 教学重点认识到"良好的情绪&q ...查看


  •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资料
  •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复习指导 第一部分 课程考核说明 1.考核目的 通过本次考试,了解学生对本课程基本内容和重.难点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来分析和理解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 ...查看


  • 七年级上生物教案
  • 第一章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时间:2015-3 教学目标 ①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什么是人类的祖先",能说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②通过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 ...查看


  • 八年级生物骨骼和骨骼肌群
  • 第四节骨骼和骨骼肌群 教学目标 1.了解人体骨胳的组成和人体主要的骨胳肌群.理解人体骨胳与直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 2.通过对骨骼特点的学习,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骨骼发育的学习,认识事物具有变化和发展的属性这一辩证观点.进行 ...查看


  • 营养与健康教学设计
  • 营养与健康教学设计 五年级(1)班 教学目的要求 1.让学生认识到营养是人们维持生命,进行体力和脑力活动,保证身体正常发育和健康的物质基础. 2.让学生了解六大营养与人体生长发育的关系. 3.教育学生为了健康不偏食.挑食. 教材重点难点 教 ...查看


  • 2014-2015幼儿卫生保健教案
  • 瓦房店市职业教育中心2 0 1 4 - 2 0 1 5 学 年 第 一学 期教师学期授课计划课 程 名 称 任 教 班 级 教 研 室幼儿卫生保健14 幼师 1. 2文科教研室 xxxxxx教 师 名 称教师 xxxxx 的课表 文科 教研 ...查看


  • 学生碘缺乏病防治知识教案
  • 学生碘缺乏病防治知识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碘,明确碘缺乏会引起那些疾病. 2.让学生知道,怎样预防碘的缺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知道什么是碘,什么是碘缺乏病. 2.难点:知道碘缺乏会出现的状况 ...查看


  • 激素调节教学设计
  • 激素调节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1.说出人体内分泌腺的特点.种类和它们所分泌的激素:举例说明人体激素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说出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的主要功能及分泌异常时的表现.2.举例说明激素调节受神经系统的调控,以及二者对人体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