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称霸述论
临洮职教中心 马真忠
摘要:
春秋是战国的前奏,而春秋五霸则是春秋这段历史的点缀。通过探索齐桓公称霸的一些历史情况,可以使我们对春秋的历史特点有一个比较完全的认识。
关键词:齐桓公称霸 春秋历史特点
春秋是战国的前奏,而春秋五霸则是春秋这段历史的点缀。研究春秋不能不涉及春秋五霸,而春秋五霸首当其冲的则是齐桓公。通过探索齐桓公称霸的一些历史情况,可以使我们对春秋的历史特点有一个比较完全的认识。
齐桓公,姓姜,名小白,齐襄公之弟。公元前685年继承齐国王位(曾因国内局势到他国政治避难)。他是五霸之首,也是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还是一位慧眼“伯乐”,这集中表现在他信任和任用管仲上。管仲是姬姓之后,出身贫苦的自由民,是齐桓公造就霸业的得力助手。
一、 主客观条件
齐国位居今山东中部,东至海,北至渤海地区。渤海盛产鱼虾,附近地区自古以来都是有名的盐区;山东半岛多丘陵平原,气候温和湿润,适宜农业生产,人所谓“膏壤二千里”。这些都为齐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再者,春秋前期的发展齐国已成为东方大国。这样的客观条件在齐桓公较为清明的统治下
势必促成迅速发展。
齐桓公是一位很有政治抱负的国君,他代表了春秋时代上升和形成中的新兴地主阶级。他的施政纲领的第一步就是选贤任能,提拔和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在政治军事方面,采用国野分治制度,“参其国而伍其鄙”。具体就是“寓兵与农”(亦“作内政而寓军令”)和“士农工商分居”﹙1﹚,即全国设常备军3万人,每年利用农闲时节进行军事训练;使工、农、商各司其职,且职业时代相传。这两项措施保证了社会生产,加强了齐国的军事力量。在经济、社会方面,实行“案田而税”
(2),“相地而衰征”。这样呢,稳定了社会秩序,也增加了齐国(3)
的财政收入。
经过改革,齐国各方面蓬勃发展,其“综合国力”居他国之右。管仲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孔子称赞:“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4)
二、策略步骤
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实现霸业,还须自始至终贯彻一套正确的政治军事策略,讲求斗争的艺术性。这方面,桓公也是很有心计的。政治上,打出“尊王攘夷”的幌子,借以付诸行动。公元前664年,桓公率军打退山戎,保卫了燕国,两年后,又趋狄救邢;前660前抗狄救卫,迁卫剩余人口到楚丘,对此史书有云:“邢迁如归,卫国忘亡。”5前656年,桓公率齐、宋、陈、卫、()
郑、许、曹等国之师与楚相抗衡,终至“召陵之盟”,消除了楚对中原诸国的威胁。这一系列的政治影响和军事攻伐,一方面使许多诸侯国臣服齐下,一方面使齐国声名蜚声海内。
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齐桓公于前651年召集各诸侯国在“葵丘会盟”,申明6“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又规定:“7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霸业终至确()
立。
三、启迪
春秋争霸战争进行了很多年,继之而来的是愈演愈烈,规模愈大的战国争雄风云。这些周初分封的诸侯国为什么能够8“兴()师不请天子,然挟王室之义,以讨伐,为会盟主。”?说明什么问题呢?只能说明当时王室衰微,中央政权迭落,“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不复存在;另一方面,各诸侯恃强坐大,“挟天子以令诸侯”。
基于以上认识,可以说:一、春秋时代处于王室衰微,诸侯割据纷争的状态。它是我国奴隶社会逐渐解体,封建制正在孕育的社会变革时期。二、加剧社会动荡、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三、顺应时代潮流,适时变革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才是富民强国的硬道理。
注:(1)均见《管子.小匡》 ;
(2)《管子.大匡》 ;
(3)《国语.齐语》 ;
(4)《论语宪问》 ;
(5)《左传》 ;
(6)《左传》 ;
(7)《孟子.告子》
(8)《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 。
齐桓公称霸述论
临洮职教中心 马真忠
摘要:
春秋是战国的前奏,而春秋五霸则是春秋这段历史的点缀。通过探索齐桓公称霸的一些历史情况,可以使我们对春秋的历史特点有一个比较完全的认识。
关键词:齐桓公称霸 春秋历史特点
春秋是战国的前奏,而春秋五霸则是春秋这段历史的点缀。研究春秋不能不涉及春秋五霸,而春秋五霸首当其冲的则是齐桓公。通过探索齐桓公称霸的一些历史情况,可以使我们对春秋的历史特点有一个比较完全的认识。
齐桓公,姓姜,名小白,齐襄公之弟。公元前685年继承齐国王位(曾因国内局势到他国政治避难)。他是五霸之首,也是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还是一位慧眼“伯乐”,这集中表现在他信任和任用管仲上。管仲是姬姓之后,出身贫苦的自由民,是齐桓公造就霸业的得力助手。
一、 主客观条件
齐国位居今山东中部,东至海,北至渤海地区。渤海盛产鱼虾,附近地区自古以来都是有名的盐区;山东半岛多丘陵平原,气候温和湿润,适宜农业生产,人所谓“膏壤二千里”。这些都为齐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再者,春秋前期的发展齐国已成为东方大国。这样的客观条件在齐桓公较为清明的统治下
势必促成迅速发展。
齐桓公是一位很有政治抱负的国君,他代表了春秋时代上升和形成中的新兴地主阶级。他的施政纲领的第一步就是选贤任能,提拔和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在政治军事方面,采用国野分治制度,“参其国而伍其鄙”。具体就是“寓兵与农”(亦“作内政而寓军令”)和“士农工商分居”﹙1﹚,即全国设常备军3万人,每年利用农闲时节进行军事训练;使工、农、商各司其职,且职业时代相传。这两项措施保证了社会生产,加强了齐国的军事力量。在经济、社会方面,实行“案田而税”
(2),“相地而衰征”。这样呢,稳定了社会秩序,也增加了齐国(3)
的财政收入。
经过改革,齐国各方面蓬勃发展,其“综合国力”居他国之右。管仲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孔子称赞:“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4)
二、策略步骤
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实现霸业,还须自始至终贯彻一套正确的政治军事策略,讲求斗争的艺术性。这方面,桓公也是很有心计的。政治上,打出“尊王攘夷”的幌子,借以付诸行动。公元前664年,桓公率军打退山戎,保卫了燕国,两年后,又趋狄救邢;前660前抗狄救卫,迁卫剩余人口到楚丘,对此史书有云:“邢迁如归,卫国忘亡。”5前656年,桓公率齐、宋、陈、卫、()
郑、许、曹等国之师与楚相抗衡,终至“召陵之盟”,消除了楚对中原诸国的威胁。这一系列的政治影响和军事攻伐,一方面使许多诸侯国臣服齐下,一方面使齐国声名蜚声海内。
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齐桓公于前651年召集各诸侯国在“葵丘会盟”,申明6“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又规定:“7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霸业终至确()
立。
三、启迪
春秋争霸战争进行了很多年,继之而来的是愈演愈烈,规模愈大的战国争雄风云。这些周初分封的诸侯国为什么能够8“兴()师不请天子,然挟王室之义,以讨伐,为会盟主。”?说明什么问题呢?只能说明当时王室衰微,中央政权迭落,“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不复存在;另一方面,各诸侯恃强坐大,“挟天子以令诸侯”。
基于以上认识,可以说:一、春秋时代处于王室衰微,诸侯割据纷争的状态。它是我国奴隶社会逐渐解体,封建制正在孕育的社会变革时期。二、加剧社会动荡、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三、顺应时代潮流,适时变革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才是富民强国的硬道理。
注:(1)均见《管子.小匡》 ;
(2)《管子.大匡》 ;
(3)《国语.齐语》 ;
(4)《论语宪问》 ;
(5)《左传》 ;
(6)《左传》 ;
(7)《孟子.告子》
(8)《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