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声音》教学反思
任凤萍
科学课倡导以科学实验为中心,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体验科学的奥秘,尝试科学探究的乐趣,认识科学探究的真谛。我先让选三个同学上台面向白板,然后在台下静静的点几个孩子和他们说话,让台上的孩子猜猜他是谁?问问学生你是怎样猜到的,引发学生对不同的声音的思考。然后让学生欣赏同一段音乐(前后声音大小不同),让学生感知声音有“音量区别”。学生在音乐声中,感受并认识了“音量”。其次让学生做发声活动(用各种打击乐器),让学生感知声音强弱跟什么因素有关。学生每人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乐器,边玩边领悟到声音强弱跟力的大小有关。探究声音的高低和什么因素有关是这节课重点,也是这节课难点。我先让学生体会不同粗细、松紧、长度的弦发出的不同的声音,引出音调的概念,随后提出问题:“音调高低和什么因素有关?”然后让学生按橡皮筋松紧、长短、粗细顺序来进行研究,实验得出结论:紧、短、细的橡皮筋发出的声音音调高,松、长、粗的则发出较低的声音。本节课仍有些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对音量、音调这两个概念认识不够,教学难点突破不到位,如个别学生说:“松紧不同的橡皮筋发出的音量不同。”
一、可取之处
1.激情导入,创设情境,引入正题,探究声音有音色的区别。
“歌声是最美妙的”。本节课让三位音色较好的同学唱同一首歌曲,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科学探究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中认识到声音的基本特征之一,声音有音色的区别。
2.探究并发现声音有强弱的差异。
这一活动分以下几个层次进行的。首先让学生欣赏同一段音乐(前后声音大小不同),让学生感知声音有“音量区别”。学生在音乐声中,感受并认识了“音量”。这要比用其他物体制造出的不同大小音量的声音教学效果好得多。其次让学生做发声活动(用各种打击乐器),让学生感知声音强弱跟什么因素有关。学生每人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乐器,边玩边领悟到声音强弱跟力的大小有关。这一步只是一个浅层次探究。最后让学生进行深层次探究。这一点对学生来说,尤其对农村孩子来说有很大难度,教师用钢锯条进行了演示(反复几次),启发学生思考:声音强弱和什么因素有关?最后尽管只有一个学生回答出“跟振动幅度”有关,但学生经历了过程,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真谛。那就是:科学就是在反反复复的实践中得出科学结论的。
3.探究声音的高低和什么因素有关。这是这节课重点,也是这节课难点。 按科学探究的一般规律,应该先让学生进行猜测。猜测橡皮筋发出的音调高低与什么有关?然后设计实验计划,最后按计划分步骤去进行实验,但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学生从来没有制定过计划,这个实验又很复杂,如果去先猜测,后制定计划,会浪费过多时间,后面实验部分的时间没有保证,整个活动会半途而废。因此这节课这一教学难点的突破,没按常规进行教学设计,而是灵活地结合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进行了创造性地处理。即直接提出问题:“音调高低和什么因素有关?”下面我们来研究。请学生看书,并思考以下问题:
1.先研究橡皮筋( )对音调高低的影响,具体实验应如何做?
2.再研究橡皮筋( )对音调高低的影响,具体应如何操作?
3.最后研究橡皮筋( )对音调高低的影响。
通过三四分钟的阅读思考,学生明白了:按橡皮筋松紧、长短、粗细顺序来进行研究,教师不用过多的讲解,很轻松的使学生明确了研究的步骤。接下来就是巡视指导每组学生进行实验,尽管部分学生摸不着方向,操作能力差,但经过教师指导、演示,六个组中五个组都得出了正确结论:紧、短、细的橡皮筋发出的声音音调高,松、长、粗的则发出较低的声音。
二、不足之处
1.部分学生对音量、音调这两个概念认识不够,教学难点突破不到位,如个别学生说:“松紧不同的橡皮筋发出的音量不同。”
2.教学评价不到位。学生对这门课来说,第一次见到这样丰富的实验材料,很是新鲜,兴趣高、探究欲望很强烈。但面对后面多位领导和老师听课,从未经历过这样大型场面,还有点恐惧和紧张,所以在回答问题上不是太积极,而老师尽管运用了各种评价手段,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调动到最佳状态。
《不同的声音》教学反思
任凤萍
科学课倡导以科学实验为中心,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体验科学的奥秘,尝试科学探究的乐趣,认识科学探究的真谛。我先让选三个同学上台面向白板,然后在台下静静的点几个孩子和他们说话,让台上的孩子猜猜他是谁?问问学生你是怎样猜到的,引发学生对不同的声音的思考。然后让学生欣赏同一段音乐(前后声音大小不同),让学生感知声音有“音量区别”。学生在音乐声中,感受并认识了“音量”。其次让学生做发声活动(用各种打击乐器),让学生感知声音强弱跟什么因素有关。学生每人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乐器,边玩边领悟到声音强弱跟力的大小有关。探究声音的高低和什么因素有关是这节课重点,也是这节课难点。我先让学生体会不同粗细、松紧、长度的弦发出的不同的声音,引出音调的概念,随后提出问题:“音调高低和什么因素有关?”然后让学生按橡皮筋松紧、长短、粗细顺序来进行研究,实验得出结论:紧、短、细的橡皮筋发出的声音音调高,松、长、粗的则发出较低的声音。本节课仍有些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对音量、音调这两个概念认识不够,教学难点突破不到位,如个别学生说:“松紧不同的橡皮筋发出的音量不同。”
一、可取之处
1.激情导入,创设情境,引入正题,探究声音有音色的区别。
“歌声是最美妙的”。本节课让三位音色较好的同学唱同一首歌曲,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科学探究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中认识到声音的基本特征之一,声音有音色的区别。
2.探究并发现声音有强弱的差异。
这一活动分以下几个层次进行的。首先让学生欣赏同一段音乐(前后声音大小不同),让学生感知声音有“音量区别”。学生在音乐声中,感受并认识了“音量”。这要比用其他物体制造出的不同大小音量的声音教学效果好得多。其次让学生做发声活动(用各种打击乐器),让学生感知声音强弱跟什么因素有关。学生每人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乐器,边玩边领悟到声音强弱跟力的大小有关。这一步只是一个浅层次探究。最后让学生进行深层次探究。这一点对学生来说,尤其对农村孩子来说有很大难度,教师用钢锯条进行了演示(反复几次),启发学生思考:声音强弱和什么因素有关?最后尽管只有一个学生回答出“跟振动幅度”有关,但学生经历了过程,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真谛。那就是:科学就是在反反复复的实践中得出科学结论的。
3.探究声音的高低和什么因素有关。这是这节课重点,也是这节课难点。 按科学探究的一般规律,应该先让学生进行猜测。猜测橡皮筋发出的音调高低与什么有关?然后设计实验计划,最后按计划分步骤去进行实验,但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学生从来没有制定过计划,这个实验又很复杂,如果去先猜测,后制定计划,会浪费过多时间,后面实验部分的时间没有保证,整个活动会半途而废。因此这节课这一教学难点的突破,没按常规进行教学设计,而是灵活地结合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进行了创造性地处理。即直接提出问题:“音调高低和什么因素有关?”下面我们来研究。请学生看书,并思考以下问题:
1.先研究橡皮筋( )对音调高低的影响,具体实验应如何做?
2.再研究橡皮筋( )对音调高低的影响,具体应如何操作?
3.最后研究橡皮筋( )对音调高低的影响。
通过三四分钟的阅读思考,学生明白了:按橡皮筋松紧、长短、粗细顺序来进行研究,教师不用过多的讲解,很轻松的使学生明确了研究的步骤。接下来就是巡视指导每组学生进行实验,尽管部分学生摸不着方向,操作能力差,但经过教师指导、演示,六个组中五个组都得出了正确结论:紧、短、细的橡皮筋发出的声音音调高,松、长、粗的则发出较低的声音。
二、不足之处
1.部分学生对音量、音调这两个概念认识不够,教学难点突破不到位,如个别学生说:“松紧不同的橡皮筋发出的音量不同。”
2.教学评价不到位。学生对这门课来说,第一次见到这样丰富的实验材料,很是新鲜,兴趣高、探究欲望很强烈。但面对后面多位领导和老师听课,从未经历过这样大型场面,还有点恐惧和紧张,所以在回答问题上不是太积极,而老师尽管运用了各种评价手段,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调动到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