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梁启超,作为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晚年,又投身于文学、教育、史学等领域。1922年,梁启超发表了《人权与女权》一文,在人权都漂浮不定的中国,“女权”的提出虽未让国人惊醒觉悟,但对于文人志士来说,亦可谓之“难能可贵”。文章对从梁启超先生的此文逐一作出解释并阐释其对于女人的空前的进步意义。
【关键词】梁启超;女权;人权;平等性
中图分类号:B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259-01
一、女权的提出及女权与人权的关系
梁启超在《人权与女权》中指出,从被压迫、不具有独立人格的奴隶开始反抗到逐渐废除奴隶,再到人们意识到女人是同男人一样的高级动物,也需要拥有作为人的权利,于是“女权”这个概念就产生了。女权与人权,从字面上看,人权肯定包含女权,但从人权运动与女权运动上解释,也是可以的,即人权运动有广义的人权运动和狭义的人权运动,广义的人权运动是指包括妇女在内的运动,而狭义的人权运动仅指平民运动,不包含妇女。其次,所谓的“运动”要有两个前提:其一,要是自动的;其二,要具有阶段性。自动性是指广大的妇女同胞充分意识到运动的价值以及对运动的积极性。如果仅以部分进步人士带动,广大妇女同胞没有积极参加的话,则谓之他动。他动得来的解放终究只是暂时的解放、不充分的解放,妇女的地位、权利仍得不到改善。
二、清末明初时期妇女存在于社会上的状况
妇女的解放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受阻于封建社会用来禁锢妇女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思想。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中国妇女,不仅在精神上收到封建政权、族权、夫权等的压迫,而且还得忍受肉体上的折磨。
1.“三寸金莲”、“旧社会女人的裹脚布”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专有名词。缠足,这个恶习一直存在到光绪皇帝下诏禁止裹足。直到戊戌变法开始后,资产阶级维新派才开始大规模的抨击和呼吁废除缠足。
2.早婚对男女双方的危害。由于妇女在封建社会被当做传宗接代的工具,所以,在女子具备了生孩子的条件后就可以嫁人。梁启超认为,首先,只有当一个人具备了支撑整个家庭的能力的时候,此时考虑婚姻是正常的。其次,早婚导致学业的荒废,这也是不容置疑的。
梁启超先生呼吁的禁止缠足、禁止早婚,不仅仅是为了中国人权的发展和富国强民,亦是为了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的妇女的健康发展着想。他希望这个病态的社会可以让妇女拥有独立的人格,更希望可以尊重妇女、尊重人权。
三、争取女权的必要性
在《人权与女权》一文中,梁启超先生深刻陈述了女权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妇女没有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没有独立的地位,在家从父,出嫁从夫,“惟其(女子)不能自养,而待养于他人也”。由于妇女只基本上不参加劳动,一方面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得妇女的地位一直得不到提升。
第二,妇女承担着“相夫教子”的重任,而其是否受过教育以及受到怎样的教育对下一代的影响极大。梁启超认为,“为人母者,通于学本达于教法。则孩童十岁以前一切学问之浅理、与夫立身立志之道,皆可以初有所知矣”、“母教善着,其子之成立也易;不善者,其子之成立也难”。
第三、大兴女学,不仅可以提高女子自身的素质,而且也是家庭稳定、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梁启超认为,女子无学,“则以其于天地间之事物,一无所闻,而竭起终身之精神,以争强弱交涉于箧筐之间”,是造成家庭不睦,相互妒忌,邻里不和的主要原因。
四、梁启超倡导的“女权运动”的主要内容
(一)教育平等权
在维新派的大力宣扬下,清末民初的女子教育还是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一方面,愿意接受教育的女子和愿意让自己的女儿接受教育的人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孙中山极力赞成“女权运动”,尤其是大兴女学,希望通过教育可以“增进女子知识,发达女权”。
(二)职业平等权
1922年,梁启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演讲中,对女子所应从事的职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女子要经济独立,就必须有能支持其独立的能力或者某些工具来供其使用发挥。据此,梁启超根据所有女子特有的性格优势提出了他认为适合女子的四个学科,一是史学,二是会计学,三是图书管理学,四是新闻学。
(三)政治平等权
女子在争取政治权利时,首先要主动解放自己而不是依靠他人尤其是男子来解放自己。况且,女权运动的价值意义即在于女子自觉自动的程度。当然,这是女权运动的终极目标,前面的教育平等权和职业平等权都是奠定政治平等权的基石。如果仅限于教育和职业上的平等,而没有突破政治上的平等的话,只能说这对于女权来说是隔靴搔痒罢了。
或许是由于历史发展和个人见解的局限性,在国家权力和人民权利的关系上,梁启超始终偏向于国家权力。不可否认的是,梁启超倡导的“女权运动”是妇女解放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改良的模式,尽管他所说的这种解放模式不一定就完全行得通,但其所强调的女性在这场运动中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无疑是正确的。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新民说[M].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
[2]梁启超.论女学[M].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上海中华书局印行: 40;41.
[3]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摘要】梁启超,作为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晚年,又投身于文学、教育、史学等领域。1922年,梁启超发表了《人权与女权》一文,在人权都漂浮不定的中国,“女权”的提出虽未让国人惊醒觉悟,但对于文人志士来说,亦可谓之“难能可贵”。文章对从梁启超先生的此文逐一作出解释并阐释其对于女人的空前的进步意义。
【关键词】梁启超;女权;人权;平等性
中图分类号:B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259-01
一、女权的提出及女权与人权的关系
梁启超在《人权与女权》中指出,从被压迫、不具有独立人格的奴隶开始反抗到逐渐废除奴隶,再到人们意识到女人是同男人一样的高级动物,也需要拥有作为人的权利,于是“女权”这个概念就产生了。女权与人权,从字面上看,人权肯定包含女权,但从人权运动与女权运动上解释,也是可以的,即人权运动有广义的人权运动和狭义的人权运动,广义的人权运动是指包括妇女在内的运动,而狭义的人权运动仅指平民运动,不包含妇女。其次,所谓的“运动”要有两个前提:其一,要是自动的;其二,要具有阶段性。自动性是指广大的妇女同胞充分意识到运动的价值以及对运动的积极性。如果仅以部分进步人士带动,广大妇女同胞没有积极参加的话,则谓之他动。他动得来的解放终究只是暂时的解放、不充分的解放,妇女的地位、权利仍得不到改善。
二、清末明初时期妇女存在于社会上的状况
妇女的解放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受阻于封建社会用来禁锢妇女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思想。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中国妇女,不仅在精神上收到封建政权、族权、夫权等的压迫,而且还得忍受肉体上的折磨。
1.“三寸金莲”、“旧社会女人的裹脚布”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专有名词。缠足,这个恶习一直存在到光绪皇帝下诏禁止裹足。直到戊戌变法开始后,资产阶级维新派才开始大规模的抨击和呼吁废除缠足。
2.早婚对男女双方的危害。由于妇女在封建社会被当做传宗接代的工具,所以,在女子具备了生孩子的条件后就可以嫁人。梁启超认为,首先,只有当一个人具备了支撑整个家庭的能力的时候,此时考虑婚姻是正常的。其次,早婚导致学业的荒废,这也是不容置疑的。
梁启超先生呼吁的禁止缠足、禁止早婚,不仅仅是为了中国人权的发展和富国强民,亦是为了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的妇女的健康发展着想。他希望这个病态的社会可以让妇女拥有独立的人格,更希望可以尊重妇女、尊重人权。
三、争取女权的必要性
在《人权与女权》一文中,梁启超先生深刻陈述了女权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妇女没有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没有独立的地位,在家从父,出嫁从夫,“惟其(女子)不能自养,而待养于他人也”。由于妇女只基本上不参加劳动,一方面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得妇女的地位一直得不到提升。
第二,妇女承担着“相夫教子”的重任,而其是否受过教育以及受到怎样的教育对下一代的影响极大。梁启超认为,“为人母者,通于学本达于教法。则孩童十岁以前一切学问之浅理、与夫立身立志之道,皆可以初有所知矣”、“母教善着,其子之成立也易;不善者,其子之成立也难”。
第三、大兴女学,不仅可以提高女子自身的素质,而且也是家庭稳定、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梁启超认为,女子无学,“则以其于天地间之事物,一无所闻,而竭起终身之精神,以争强弱交涉于箧筐之间”,是造成家庭不睦,相互妒忌,邻里不和的主要原因。
四、梁启超倡导的“女权运动”的主要内容
(一)教育平等权
在维新派的大力宣扬下,清末民初的女子教育还是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一方面,愿意接受教育的女子和愿意让自己的女儿接受教育的人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孙中山极力赞成“女权运动”,尤其是大兴女学,希望通过教育可以“增进女子知识,发达女权”。
(二)职业平等权
1922年,梁启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演讲中,对女子所应从事的职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女子要经济独立,就必须有能支持其独立的能力或者某些工具来供其使用发挥。据此,梁启超根据所有女子特有的性格优势提出了他认为适合女子的四个学科,一是史学,二是会计学,三是图书管理学,四是新闻学。
(三)政治平等权
女子在争取政治权利时,首先要主动解放自己而不是依靠他人尤其是男子来解放自己。况且,女权运动的价值意义即在于女子自觉自动的程度。当然,这是女权运动的终极目标,前面的教育平等权和职业平等权都是奠定政治平等权的基石。如果仅限于教育和职业上的平等,而没有突破政治上的平等的话,只能说这对于女权来说是隔靴搔痒罢了。
或许是由于历史发展和个人见解的局限性,在国家权力和人民权利的关系上,梁启超始终偏向于国家权力。不可否认的是,梁启超倡导的“女权运动”是妇女解放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改良的模式,尽管他所说的这种解放模式不一定就完全行得通,但其所强调的女性在这场运动中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无疑是正确的。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新民说[M].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
[2]梁启超.论女学[M].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上海中华书局印行: 40;41.
[3]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