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_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体会.kdh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探求2008年第3期(新114期・总177期)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

———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体会

冯立鳌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摘

要]

哲文所,广东

广州510610)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科学论断,这是运用唯物辩证法思考中国传

统文化中的和谐思维而得出的崭新结论。和谐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是指事物发展的良好状态;社会和谐是指在以人为价值判断主体的生活中,社会各个要素处于互相促进与协调发展的良好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揭示了社会和谐的本质及其重要方面。当代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必须摒弃传统发展观,坚定地以科学发展观为行动指导。

[关键词]党的十七大报告;和谐;社会和谐;科学发展

(2008)03—0011—04[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744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全面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核心及基本要求,深刻指

[1]出:“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这一

尚书・舜征。“和”与“谐”的提法在中国古代已有之:《典》记载舜受禅为帝后,在任命夔为乐官时,讲到这一职务对社会治理的意义:“诗言志,歌永(咏)言,声又说:“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依永,律和声。”

[2]

和。”认为八类乐器相协调,不搞乱次序,那神与人

论述揭示了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本质关系,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和谐的实质,构建当代中国的和谐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都会因此而和美。《左传・襄公十一年》记载,晋悼公将郑国送来的乐队之半赠给大臣魏绛,表彰他八年前所献的修好戎狄之策,认为实行了他的建议后,天

[3]下局面“如乐之和,无所不谐。”东汉学人仲长统在

一、和谐是事物发展的良好状态

和谐社会建设已经成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普遍共识,然而,和谐的实质是什么?对和谐作出衡量的客观尺度何在?如何把握和谐与不和谐的区分界线?十七大报告关于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内在统一的思想启示我们,应当从哲学的高度,联系事物的发展来理解和谐范畴。这一认识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重新考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维而得出的具有崭新意义的结论。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典型的思维特收稿日期:2008—3—13

他的《法戒篇》中反对皇帝在任用贤人的同时并重外戚与宦官,提出:“任一人则政专,任数人则相倚。政专则和谐,相倚则违戾。和谐则太平之所兴也,违戾

[4]

可见,古人所说的“和”、“谐”或则荒乱之所起也。”

“和谐”,有音韵完美、政事通达之意,也常以多种音律的协调配合来比喻社会治理的通顺畅达。西周末年的思想家史伯在分析当时周政失败的原因时,认为这源于执政者放弃了“和”的原则,“去和而取同”,他着重阐发了“和”的思想:“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

作者简介:冯立鳌(1958—),男,哲学硕士,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哲文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

义哲学、中国政治哲学。

11

探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肢以卫体,和六律以聪

耳。”[5]

主张实现“和乐如一”的局面。

由此可见,“和”、“谐”或“和谐”作为一个自古既成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一,指包含着多种元素的组合,而不是单纯的一种元素,即所

谓“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

[6]在这一意义上它与“同”相对立;其二,指相组合、相联系着的各种元素保持着平衡、协调状态,即所谓“以他平他”,主张异类事物的均衡存在;其三,古代思想家认为“和”能促使新的事物产生,所谓“和实生物”,或“五行”“杂成百物”;作为中华文化“群经之首”的《易经》,正是演示由两种要素的不同掺合而生生不已的复杂情景,所谓“天

地之大德曰生,”[7]就表现着传统文化对异质相和

而生成新物的看重。这些思想为我们今天理解和谐概念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思想资料。

十七大报告中所讲的“和谐”,实际上是立足于唯物辩证法的高度看待传统的和谐思想,作为一个鲜明而新颖的哲学范畴,它既有历史的继承,同时也更具有自己的明确规定性。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事物的存在状态具有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两大特征,而且进一步认为,这两大特征是有内在关联的: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反过来,事物的运动变化,正表明着它们的相互作用,从而也体现着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离开了联系的运动变化和离开了运动变化的联系都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作为事物存在的两大特征,它们不是孤立的,而是具有深刻的同一性、相通性。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事物的运动变化中包含着发展的可能,但变化不等于发展。发展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是前进上升的运动。考察事物存在的复杂性,我们会发现,不是所有相互联系的事物都能促成发展:有些联系能推动事物的发展,促进事物的前进与上升;有些联系虽能促进事物的变化,但并未推动事物的前进与上升;有些联系甚至会促使事物发生倒退。总观十七大报告的整个思想,它是在事物错综复杂的存在状态中,把能促进事物发展、

能推动事物前12

2008年第3期

进上升的联系状态视为和谐;从而事物间互相制约、互相限制,不能促进和实现发展的联系状态则为不和谐。前者是事物存在的良好状态,后者是事物存在的非良好状态或恶劣状态。

在十七大报告中,和谐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是与联系、发展相并列,并深刻揭示联系与发展相互制约关系的哲学概念。它反映的是不同质的事物间的一种存在关系,或事物相互关系的客观状态。和谐的实质在于:不同质的事物,在相互联系中互相促进、推动前进,处于持续发展的良好状态。在这种意义上说来,发展离不开和谐,和谐是发展的前提;和谐内含着发展,发展是和谐的自然结果。没有和谐,事物的存在状态是畸形的,自然难有发展;没有发展,表明事物的存在状态是不良好的,实质上也没有和谐。可以说,发展与和谐是相互包含、相互体现、具有内在统一性的两个方面。

十七大报告揭示了和谐的实质,同时就赋予了对和谐作出衡量的客观尺度,客观上也提出了把握和谐与不和谐的区分界线。这是对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丰富与充实。

二、社会和谐本质上体现为社会的科学发展

社会和谐是和谐的一种特殊表现,离不开和谐的一般本质,它是指社会生活的各个要素处于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状态。这里所说的“各个要素”是比较复杂的,主要包含如下几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人类社会基本结构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思想文化结构,并揭示了各结构间相互作用和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即人类社会两对基本矛盾间运动变化的规律。按照这一观点,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是否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是衡量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尺。如果它们是适应的,那社会结构就是和谐的;相反,如果它们是不适应的,那社会结构就是不和谐的,就要用革命或改革的手段调整某些要素,使它们的关系变得和谐。

第二个层次,是社会生活的各个部分、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任何社会,其各个部分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所谓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才是绝对的。在一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

2008年第3期

个社会内部,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之间,脑体之间,城乡之间,总之,相互发生联系的不同部分、不同成分之间,是否是互相促进、互相推动的关系,是衡量社会是否和谐的又一标尺。如果它们是互相促进的良好的协调发展关系,那社会生活就是和谐的;相反,如果它们是互相争斗、互相限制的制约关系,那社会生活就是不和谐的。

第三个层次,是人类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人类的生存与生活离不开对自然界物质和能量的索取。在任何社会、任何时候,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包括大气、水、土壤以及相关的动植物等,都和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口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社会化程度的加深,人类积聚起了足以征服自然的能力和欲望,而自然界的自我补偿和自我修复机制变得相对弱化,这使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相恶化的危险性也越来越高。如果自然要素与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处在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状态,那就是一种和谐的关系;相反,如果双方互不适应,表现为一种相互残害和相互损伤的关系,那就是不和谐的。

除此之外,一定社会与外部社会的相互关系,或者国际社会间的关系,也有一个是否协调的问题,如果它们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那就是和谐的;否则就是不和谐的。

与自然界的和谐相比较,社会和谐的特殊性在于:社会的构成主体是人,人是有感情、有意志的特殊之物,社会和谐既是社会各要素间能相互促进的存在状态,也应是人的感情、情绪等内在要素所处的良好状态。人必然要用自己的价值标准来确定事物变化的性质,衡量事物的存在状态。社会的变化发展只有满足人的利益与情感需要,符合人的价值标准,才是和谐的状态,而伤害人的利益与情感,违背人的价值标准的社会发展则是不和谐的。社会和谐要充分顾及人的需要和人的价值取向。不仅如此,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等社会状况各不相同,对相同社会状况所产生的内心感受自然不同,因而对某种社会现状所形成的判断和评价也就不同。社会和谐应该考虑一切社会成员的需要,一般情况下,要顾及社会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和根本要求,而不仅是少数人、

部分人的愿望。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8]

“努力

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9]正体现了对社会和谐特殊性的关注。

追求社会和谐,既要坚持和谐的普遍原则,以发展为标;同时也要坚持人的价值原则,以求善为尺。十七大报告提出使社会各层要素呈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是对社会领域坚持和谐普遍原则的简明表述;而“以人为本”,则是对社会生活中坚持价值原则的生动概括。这一科学发展的内容,正是社会和谐的本质所在。

三、科学发展观是当代

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指导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要求全党同志要“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10]事实上,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与科学发展内在相通、

不可分割的,当代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根本的指导。

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主要表现为传统的发展观。以往的社会,人们也感受和谐、追求和谐,但并没有看到和谐与发展的内在统一。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财富匮乏等原因,往往只追求发展,而忽视现存事物间的和谐,形成传统的发展观。传统发展观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的认识,这种发展观是对自然宿命论的颠覆和反动,是与停滞、保守、僵化相对立的观念,它主张人应该打破自然必然性的限制和奴役,以超常的手段追求发展与自由。如人们常说的“战天斗地”、“改造山河”、“一切服从发展”等等,都曾经具有非常进步的意义。

传统发展观的局限性在于:它看重经济发展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忽视社会与人的发展,导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不相协调;它看重财富的增长,而忽视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对自然界无限索取的行为导致资源浪费和人的生存环境的恶化;由于把人的发展放置于经济发展之后来考虑,因而忽视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可能仅仅顾及少数人利益而漠视大多数人的需要,有时则主张牺牲大部分人的利益来换取发展。在传统发展观的指导下,物质财富会有很大的提升,社会经济状况会有

13

探极大的发展,然而,发展损害了它自身的可持续性,其结果到了一定程度上又会制约发展;社会大多数人的积极性也并不能被真正调动和长久发挥;由于人们生存质量最终并未提升,这种发展也违背了发展的本意。传统发展观产生的这种悖论催生了世界性、全球性的发展难题。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总结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尤其是总结我党执政五十多年来领导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集中全党智慧,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破解了传统发展观的难题,它考察并反映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深度联系,提出以人为本,全面、

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是对传统发展观的辩证否定,是具有丰富内涵的高级阶段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首先解决了关于发展问题的如下四个悬念:“为什么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和“靠谁发展”的问题。在科学发展观看来,人类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物质财富的增加,而是为了人的享用;发展的内容,不仅是物,也有人;发展的方式,在于以人为核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的主体和主要动力,是社会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以人为本”,就是对上述基本思想的总概括,它构成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按照这样的要求,经济发展就不会脱离和违背人的需要,而应该适应和服务于人的发展。人应该在真理尺度之外,结合应用价值的尺度,去衡量物质的进步,形成人与物的和谐发展。同时,应尽可能使物质发展的成果惠及社会全体成员,使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所共享。

科学发展观在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中考察和确认事物的发展,它关于全面发展的原则,要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均衡和谐;它关于协调发展的原则,要求统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关系,实现相互间的平衡与和谐;它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就是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相互协调。和谐是事物发展的良好状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上述要求,社会生活的各个要素之间,将会处于相互适应、相互促

14

求2008年第3期

进、共同进步的良好状态之中。主要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适应与和谐,也表现为社会各个部分之间,包括城乡之间、脑体之间、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之间的相互和谐和协调发展。同时还表现为与外部世界、国际社会的和谐促进,表现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十七大报告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

务”。[11]

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已取得了举世

瞩目的成就,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加速,随着我国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的变革加速,我们面前也出现了一些制约社会发展的问题,如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发展和地区发展仍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尚未缩小,各种体制的完善程度不够,社会上消极腐败现象严重等等,这些问题都会造成社会生活的某些不和谐,我们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全面推进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使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才能逐步地消除这些不和谐的方面。

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们是社会生活的鸟之双翼、车之两轮,是互相支持、互相促进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

学发展。”

[12]

只要我们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社会矛盾和现实问题,一个富裕安康、环境良好和人人共享的和谐社会就离我们不会遥远。

[注

释]

[1][8][9][10][11][12]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

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7.15.

17.18.17.17.

[2]今古文尚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33.[3]左传[M].长沙:岳麓书社,1988.198.

[4]后汉书今注今译[M].长沙:岳麓书社,1998.1339.[5][6]国语・郑语[M].济南:齐鲁书社,2005.253.253.[7]周易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371.

责任编辑:温朝霞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探求2008年第3期(新114期・总177期)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

———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体会

冯立鳌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摘

要]

哲文所,广东

广州510610)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科学论断,这是运用唯物辩证法思考中国传

统文化中的和谐思维而得出的崭新结论。和谐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是指事物发展的良好状态;社会和谐是指在以人为价值判断主体的生活中,社会各个要素处于互相促进与协调发展的良好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揭示了社会和谐的本质及其重要方面。当代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必须摒弃传统发展观,坚定地以科学发展观为行动指导。

[关键词]党的十七大报告;和谐;社会和谐;科学发展

(2008)03—0011—04[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744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全面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核心及基本要求,深刻指

[1]出:“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这一

尚书・舜征。“和”与“谐”的提法在中国古代已有之:《典》记载舜受禅为帝后,在任命夔为乐官时,讲到这一职务对社会治理的意义:“诗言志,歌永(咏)言,声又说:“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依永,律和声。”

[2]

和。”认为八类乐器相协调,不搞乱次序,那神与人

论述揭示了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本质关系,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和谐的实质,构建当代中国的和谐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都会因此而和美。《左传・襄公十一年》记载,晋悼公将郑国送来的乐队之半赠给大臣魏绛,表彰他八年前所献的修好戎狄之策,认为实行了他的建议后,天

[3]下局面“如乐之和,无所不谐。”东汉学人仲长统在

一、和谐是事物发展的良好状态

和谐社会建设已经成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普遍共识,然而,和谐的实质是什么?对和谐作出衡量的客观尺度何在?如何把握和谐与不和谐的区分界线?十七大报告关于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内在统一的思想启示我们,应当从哲学的高度,联系事物的发展来理解和谐范畴。这一认识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重新考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维而得出的具有崭新意义的结论。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典型的思维特收稿日期:2008—3—13

他的《法戒篇》中反对皇帝在任用贤人的同时并重外戚与宦官,提出:“任一人则政专,任数人则相倚。政专则和谐,相倚则违戾。和谐则太平之所兴也,违戾

[4]

可见,古人所说的“和”、“谐”或则荒乱之所起也。”

“和谐”,有音韵完美、政事通达之意,也常以多种音律的协调配合来比喻社会治理的通顺畅达。西周末年的思想家史伯在分析当时周政失败的原因时,认为这源于执政者放弃了“和”的原则,“去和而取同”,他着重阐发了“和”的思想:“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

作者简介:冯立鳌(1958—),男,哲学硕士,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哲文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

义哲学、中国政治哲学。

11

探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肢以卫体,和六律以聪

耳。”[5]

主张实现“和乐如一”的局面。

由此可见,“和”、“谐”或“和谐”作为一个自古既成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一,指包含着多种元素的组合,而不是单纯的一种元素,即所

谓“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

[6]在这一意义上它与“同”相对立;其二,指相组合、相联系着的各种元素保持着平衡、协调状态,即所谓“以他平他”,主张异类事物的均衡存在;其三,古代思想家认为“和”能促使新的事物产生,所谓“和实生物”,或“五行”“杂成百物”;作为中华文化“群经之首”的《易经》,正是演示由两种要素的不同掺合而生生不已的复杂情景,所谓“天

地之大德曰生,”[7]就表现着传统文化对异质相和

而生成新物的看重。这些思想为我们今天理解和谐概念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思想资料。

十七大报告中所讲的“和谐”,实际上是立足于唯物辩证法的高度看待传统的和谐思想,作为一个鲜明而新颖的哲学范畴,它既有历史的继承,同时也更具有自己的明确规定性。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事物的存在状态具有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两大特征,而且进一步认为,这两大特征是有内在关联的: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反过来,事物的运动变化,正表明着它们的相互作用,从而也体现着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离开了联系的运动变化和离开了运动变化的联系都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作为事物存在的两大特征,它们不是孤立的,而是具有深刻的同一性、相通性。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事物的运动变化中包含着发展的可能,但变化不等于发展。发展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是前进上升的运动。考察事物存在的复杂性,我们会发现,不是所有相互联系的事物都能促成发展:有些联系能推动事物的发展,促进事物的前进与上升;有些联系虽能促进事物的变化,但并未推动事物的前进与上升;有些联系甚至会促使事物发生倒退。总观十七大报告的整个思想,它是在事物错综复杂的存在状态中,把能促进事物发展、

能推动事物前12

2008年第3期

进上升的联系状态视为和谐;从而事物间互相制约、互相限制,不能促进和实现发展的联系状态则为不和谐。前者是事物存在的良好状态,后者是事物存在的非良好状态或恶劣状态。

在十七大报告中,和谐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是与联系、发展相并列,并深刻揭示联系与发展相互制约关系的哲学概念。它反映的是不同质的事物间的一种存在关系,或事物相互关系的客观状态。和谐的实质在于:不同质的事物,在相互联系中互相促进、推动前进,处于持续发展的良好状态。在这种意义上说来,发展离不开和谐,和谐是发展的前提;和谐内含着发展,发展是和谐的自然结果。没有和谐,事物的存在状态是畸形的,自然难有发展;没有发展,表明事物的存在状态是不良好的,实质上也没有和谐。可以说,发展与和谐是相互包含、相互体现、具有内在统一性的两个方面。

十七大报告揭示了和谐的实质,同时就赋予了对和谐作出衡量的客观尺度,客观上也提出了把握和谐与不和谐的区分界线。这是对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丰富与充实。

二、社会和谐本质上体现为社会的科学发展

社会和谐是和谐的一种特殊表现,离不开和谐的一般本质,它是指社会生活的各个要素处于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状态。这里所说的“各个要素”是比较复杂的,主要包含如下几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人类社会基本结构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思想文化结构,并揭示了各结构间相互作用和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即人类社会两对基本矛盾间运动变化的规律。按照这一观点,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是否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是衡量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尺。如果它们是适应的,那社会结构就是和谐的;相反,如果它们是不适应的,那社会结构就是不和谐的,就要用革命或改革的手段调整某些要素,使它们的关系变得和谐。

第二个层次,是社会生活的各个部分、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任何社会,其各个部分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所谓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才是绝对的。在一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

2008年第3期

个社会内部,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之间,脑体之间,城乡之间,总之,相互发生联系的不同部分、不同成分之间,是否是互相促进、互相推动的关系,是衡量社会是否和谐的又一标尺。如果它们是互相促进的良好的协调发展关系,那社会生活就是和谐的;相反,如果它们是互相争斗、互相限制的制约关系,那社会生活就是不和谐的。

第三个层次,是人类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人类的生存与生活离不开对自然界物质和能量的索取。在任何社会、任何时候,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包括大气、水、土壤以及相关的动植物等,都和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口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社会化程度的加深,人类积聚起了足以征服自然的能力和欲望,而自然界的自我补偿和自我修复机制变得相对弱化,这使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相恶化的危险性也越来越高。如果自然要素与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处在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状态,那就是一种和谐的关系;相反,如果双方互不适应,表现为一种相互残害和相互损伤的关系,那就是不和谐的。

除此之外,一定社会与外部社会的相互关系,或者国际社会间的关系,也有一个是否协调的问题,如果它们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那就是和谐的;否则就是不和谐的。

与自然界的和谐相比较,社会和谐的特殊性在于:社会的构成主体是人,人是有感情、有意志的特殊之物,社会和谐既是社会各要素间能相互促进的存在状态,也应是人的感情、情绪等内在要素所处的良好状态。人必然要用自己的价值标准来确定事物变化的性质,衡量事物的存在状态。社会的变化发展只有满足人的利益与情感需要,符合人的价值标准,才是和谐的状态,而伤害人的利益与情感,违背人的价值标准的社会发展则是不和谐的。社会和谐要充分顾及人的需要和人的价值取向。不仅如此,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等社会状况各不相同,对相同社会状况所产生的内心感受自然不同,因而对某种社会现状所形成的判断和评价也就不同。社会和谐应该考虑一切社会成员的需要,一般情况下,要顾及社会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和根本要求,而不仅是少数人、

部分人的愿望。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8]

“努力

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9]正体现了对社会和谐特殊性的关注。

追求社会和谐,既要坚持和谐的普遍原则,以发展为标;同时也要坚持人的价值原则,以求善为尺。十七大报告提出使社会各层要素呈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是对社会领域坚持和谐普遍原则的简明表述;而“以人为本”,则是对社会生活中坚持价值原则的生动概括。这一科学发展的内容,正是社会和谐的本质所在。

三、科学发展观是当代

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指导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要求全党同志要“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10]事实上,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与科学发展内在相通、

不可分割的,当代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根本的指导。

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主要表现为传统的发展观。以往的社会,人们也感受和谐、追求和谐,但并没有看到和谐与发展的内在统一。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财富匮乏等原因,往往只追求发展,而忽视现存事物间的和谐,形成传统的发展观。传统发展观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的认识,这种发展观是对自然宿命论的颠覆和反动,是与停滞、保守、僵化相对立的观念,它主张人应该打破自然必然性的限制和奴役,以超常的手段追求发展与自由。如人们常说的“战天斗地”、“改造山河”、“一切服从发展”等等,都曾经具有非常进步的意义。

传统发展观的局限性在于:它看重经济发展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忽视社会与人的发展,导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不相协调;它看重财富的增长,而忽视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对自然界无限索取的行为导致资源浪费和人的生存环境的恶化;由于把人的发展放置于经济发展之后来考虑,因而忽视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可能仅仅顾及少数人利益而漠视大多数人的需要,有时则主张牺牲大部分人的利益来换取发展。在传统发展观的指导下,物质财富会有很大的提升,社会经济状况会有

13

探极大的发展,然而,发展损害了它自身的可持续性,其结果到了一定程度上又会制约发展;社会大多数人的积极性也并不能被真正调动和长久发挥;由于人们生存质量最终并未提升,这种发展也违背了发展的本意。传统发展观产生的这种悖论催生了世界性、全球性的发展难题。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总结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尤其是总结我党执政五十多年来领导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集中全党智慧,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破解了传统发展观的难题,它考察并反映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深度联系,提出以人为本,全面、

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是对传统发展观的辩证否定,是具有丰富内涵的高级阶段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首先解决了关于发展问题的如下四个悬念:“为什么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和“靠谁发展”的问题。在科学发展观看来,人类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物质财富的增加,而是为了人的享用;发展的内容,不仅是物,也有人;发展的方式,在于以人为核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的主体和主要动力,是社会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以人为本”,就是对上述基本思想的总概括,它构成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按照这样的要求,经济发展就不会脱离和违背人的需要,而应该适应和服务于人的发展。人应该在真理尺度之外,结合应用价值的尺度,去衡量物质的进步,形成人与物的和谐发展。同时,应尽可能使物质发展的成果惠及社会全体成员,使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所共享。

科学发展观在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中考察和确认事物的发展,它关于全面发展的原则,要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均衡和谐;它关于协调发展的原则,要求统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关系,实现相互间的平衡与和谐;它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就是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相互协调。和谐是事物发展的良好状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上述要求,社会生活的各个要素之间,将会处于相互适应、相互促

14

求2008年第3期

进、共同进步的良好状态之中。主要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适应与和谐,也表现为社会各个部分之间,包括城乡之间、脑体之间、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之间的相互和谐和协调发展。同时还表现为与外部世界、国际社会的和谐促进,表现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十七大报告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

务”。[11]

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已取得了举世

瞩目的成就,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加速,随着我国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的变革加速,我们面前也出现了一些制约社会发展的问题,如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发展和地区发展仍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尚未缩小,各种体制的完善程度不够,社会上消极腐败现象严重等等,这些问题都会造成社会生活的某些不和谐,我们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全面推进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使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才能逐步地消除这些不和谐的方面。

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们是社会生活的鸟之双翼、车之两轮,是互相支持、互相促进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

学发展。”

[12]

只要我们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社会矛盾和现实问题,一个富裕安康、环境良好和人人共享的和谐社会就离我们不会遥远。

[注

释]

[1][8][9][10][11][12]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

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7.15.

17.18.17.17.

[2]今古文尚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33.[3]左传[M].长沙:岳麓书社,1988.198.

[4]后汉书今注今译[M].长沙:岳麓书社,1998.1339.[5][6]国语・郑语[M].济南:齐鲁书社,2005.253.253.[7]周易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371.

责任编辑:温朝霞


相关文章

  • 基层群众自治_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kdh
  • 基层群众自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 谢晶莹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长沙410003) 摘要: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主要包括城市的居民自治制度和农村的村民自治制度.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发展基层直接民主,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查看


  • 基层国税局长学习十七大心得体会
  • 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也是我们基层国税系统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法方法.作为基层国税局长,要带头学习好.领会好.运用好统筹兼顾,积极推动国税工作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查看


  • 深刻入党积极分子心得体会
  • ★本站入党申请书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深刻入党积极分子心得体会,供大家阅读参考.更多阅读请查看本站入党申请书频道. 入党积极分子心得体会 第一篇:参加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 这次能够参加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我们感到无比的激动,同时,也感到非常的荣幸. ...查看


  • 入党积极分子心得体会3000
  • ★本站入党申请书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入党积极分子心得体会3000,供大家阅读参考.更多阅读请查看本站入党申请书频道. 入党积极分子心得体会 第一篇:参加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 这次能够参加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我们感到无比的激动,同时,也感到非常的荣 ...查看


  • 入党积极分子心得体会模板
  • ★本站入党申请书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入党积极分子心得体会模板,供大家阅读参考.更多阅读请查看本站入党申请书频道. 入党积极分子心得体会 第一篇:参加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 这次能够参加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我们感到无比的激动,同时,也感到非常的荣幸. ...查看


  • 入党积极分子心得体会范本
  • 本站为大家整理的<入党积极分子心得体会范本>,供大家参考. 这次能够参加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我们感到无比的激动,同时,也感到非常的荣幸.五天以来,我们系统的学习了<党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了党的历史,党的十七大报告 ...查看


  • 入党积极分子心得体会3000字
  • ★本站入党申请书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入党积极分子心得体会3000字,供大家阅读参考.更多阅读请查看本站入党申请书频道. 入党积极分子心得体会 第一篇:参加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 这次能够参加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我们感到无比的激动,同时,也感到非常的 ...查看


  • 入党积极分子心得体会1000字
  • ★本站入党申请书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入党积极分子心得体会1000字,供大家阅读参考.更多阅读请查看本站入党申请书频道. 入党积极分子心得体会 第一篇:参加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 这次能够参加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我们感到无比的激动,同时,也感到非常的 ...查看


  • 14年10月入党积极分子心得体会
  • ★本站入党申请书频道为大家整理的14年10月入党积极分子心得体会,供大家阅读参考.更多阅读请查看本站入党申请书频道. 入党积极分子心得体会 第一篇:参加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 这次能够参加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我们感到无比的激动,同时,也感到非常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