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之后的思考
今天,我和语文教研组的同事们一起听了陈刚老师的想象作文课《我说我画我写》。就一堂作文课而言,这算不上一堂成功的作文课,但是,这堂课的确有许多让人耳目一新的东西和一些让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所以,我个人认为对教学研究来说,这样的一堂课比一堂“完美”的作文课实用价值更大。
一、课堂实际。
陈刚老师直接导入新课后,简单明了地介绍这堂课的主要任务——“说”、“画”、“写”。并设置悬念:“至于说什么画什么写什么,咱们„„”这“说”“画”“写”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并且陈老师强调是“我”说、画、写,这样在课开始时,就让学生对后面的内容有了种期待心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语文课堂,特别是作文课堂上很少再有画的机会,一听说“画”也是这堂课的主要任务之一,学生就来了兴趣。
课上到这儿,理所当然地应该进入“说”的环节了。然而陈老师笔峰一转提出“联想”这个概念,并且用故事形象地介绍了这个词:“老板和老没有什么联系吧?有这样一个故事,老板心情不好,因一点点问题批评了员工,把气撒在了员工身上,员工爱到老板的苛责,心情不好,借口饭菜不好吃,冲妻子发为;妻子莫名其妙地受气,就冲儿子嚷嚷,儿子也生气了,就踢了狗一脚,狗无故挨打,心里不痛快,看见一只老,就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起来了。”就这样,在孩子们在笑声中掌握了“联想”这一概念,有的学生甚至情不自禁地联想起来。就在师生大笑时,有人问“老的气向谁撒去?”马上有人小声嘀咕:“老的气撒向老板„„”
接下来陈老师领着学生进入了“说”的环节。陈老师一个一个出示圆、三角形、长方形、五角星等基本图形,引导学生分别说生活中的什么东西像老师出示的图形。准备的基本图形一个个分析完之后,才进入“画”的环节。可惜,没有一个学生完成自己的画,下课铃已经响了。最后,陈老师精彩的小结结束了这堂课。
二、听这堂想象作文课所想到的。
1、陈老师解释“联想”这一概念的方法,让人兴奋不已。在想象作文课上,我们曾多次尝试解释“想象”“合理”“独特”等抽象概念,但均以失败告终,陈老师这堂课中用一则小故事,很成功地解释了“联想”这一词语,同时,还调动了学生想象的积极性。
2、“说”的环节问题较多。
在“说”这一环节中,陈老师细心地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观察物体,甚至细化到物体的
剖面。如学生由圆想到烟筒时,陈老师引导学生在设想中观察,最后得出:“烟筒从横切面来看,就是一个圆”的结论。并用同样的方法,得出了类似于“烟筒从横切面来看,就是一个圆”“房屋从侧面看是个三角形”的许多结论。这堂课中,学生的确动脑筋想了,并且想到了很多“人的鼻子从正面看是一个三角形”“0像一个鼻孔”等就是很好的说明。可以看出,由于教师刻意要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找出学生所说事物与图形间的表面联系,使学生脱离联想,搜索的只是现实生活中像圆、三角形、等基本图形的东西。这些局限于“像”的想象,既与联想脱离,对后面图画的设计和故事的构思也没有重大意义。
当然,讨论物体与基本图形之间的关系之后,学生就能更好地用基本图形表示物体,这样也可以认为“说”是对“画”做准备。但是,对四年级学生来说,花费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只为让学生会画,我个人认为不需要。一两句提示的话,学生就可以理解。我认为“说”的目的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看到某一图形,你想到了什么?”也许想到的就像老板和老鼠一样,没有直接联系,但学生既然这样想,这样说,总有他的理由。图形与学生所说事物中间的空白需要学生“自圆其说”,个人认为这“自圆其说”的过程,就是想象、创造的过程。“自圆其说”要真圆,需要一定的合理性,这样的“自圆其说”也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热情,灵感就会在兴奋的想象中产生。此时,捕捉灵感,引导学生想象便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教师配合学生,学生“说”,需要教师肯定,奇特的想象需要教师记录。同时,天马行空的想象要及时加以引导,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最后,在这种想象的高潮由“说”进入“画”的环节,减轻教师记录灵感的负担,让头脑中闪现的火花,落到纸上形成画。
3、有种感想,陈老师的这堂课不同于我们经常见到的公开课。其教学设计只有大的步骤,没有细节和各环节间过渡的具体预设。由于课堂中细节内容不是按部就班,而是即兴发挥,所以整个课堂没有公开课表演、作秀的弊端,老师显得较以往公开课中的自然幽默,学生也似乎没有意识到有别老师来听课。整个课堂更接近于常态课。成功的公开课并不一定适应日常教学,对于教研来说,也就不够真实,也许公开的常态课才是我们教学研究的“源头活水”。
就教学设计而言,这节课由导入到“说”“画”到最后的“写”,由浅入深,确实有坡度。然而美中不中的是,课堂中不能很好地展现教学设计中的坡度。表面看来这是对细节与过渡在教学设计中忽略造成的。这样一来,前面的“即兴发挥”与这儿的“美中不足”就有矛盾了。解决矛盾的关键在哪儿呢?是备课,这是可以肯定的。但我们该怎么备课呢?精雕细琢,把课堂中出现的种种可能都以预设出来?步步为营,环环相扣,让课堂按我们的策划有条不
紊地进行,就像我们听的许多公开课那样?
我又想到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给老师的100条建议》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堂精彩的观摩课后,一位邻校教师问讲课教师,“你花费了多少时间来备这堂课?可能不止一小时吧?”那位教师回答“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来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也可以说是教研室里的准备,则仅花了15分钟。”做教师的都知道,15分钟备课,实在备不了什么,也许只够整理个大概思路或列出几个大的步骤吧。然而,这是一堂非常出色的课,不说学生,听课的老师都入了迷,忘记了做笔记。我想在这堂如此精彩的课上,讲课老师的即兴发挥一定是课堂的亮点,为什么会发挥得如此成功呢?这恐怕就是“一辈子备课”的魅力所在。有人说,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我们的“即兴发挥”不成功,我们的“美中不足”,也许就是因为缺乏“一辈子备课”精神,我们那桶水还不够满的缘故。
“一辈子备课”是什么意思呢?苏霍姆林斯基进一步指出:阅读就是备课,“要天天阅读,终生以书籍为友。”
严格来说,这不是一堂成功的作文课,但这的确是一堂很有价值人作文课,不是吗?
注:编辑在选入锦钊小学期刊《成长》时,有权修改,您的点石成金是我的荣幸!
哈哈!
听课之后的思考
今天,我和语文教研组的同事们一起听了陈刚老师的想象作文课《我说我画我写》。就一堂作文课而言,这算不上一堂成功的作文课,但是,这堂课的确有许多让人耳目一新的东西和一些让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所以,我个人认为对教学研究来说,这样的一堂课比一堂“完美”的作文课实用价值更大。
一、课堂实际。
陈刚老师直接导入新课后,简单明了地介绍这堂课的主要任务——“说”、“画”、“写”。并设置悬念:“至于说什么画什么写什么,咱们„„”这“说”“画”“写”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并且陈老师强调是“我”说、画、写,这样在课开始时,就让学生对后面的内容有了种期待心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语文课堂,特别是作文课堂上很少再有画的机会,一听说“画”也是这堂课的主要任务之一,学生就来了兴趣。
课上到这儿,理所当然地应该进入“说”的环节了。然而陈老师笔峰一转提出“联想”这个概念,并且用故事形象地介绍了这个词:“老板和老没有什么联系吧?有这样一个故事,老板心情不好,因一点点问题批评了员工,把气撒在了员工身上,员工爱到老板的苛责,心情不好,借口饭菜不好吃,冲妻子发为;妻子莫名其妙地受气,就冲儿子嚷嚷,儿子也生气了,就踢了狗一脚,狗无故挨打,心里不痛快,看见一只老,就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起来了。”就这样,在孩子们在笑声中掌握了“联想”这一概念,有的学生甚至情不自禁地联想起来。就在师生大笑时,有人问“老的气向谁撒去?”马上有人小声嘀咕:“老的气撒向老板„„”
接下来陈老师领着学生进入了“说”的环节。陈老师一个一个出示圆、三角形、长方形、五角星等基本图形,引导学生分别说生活中的什么东西像老师出示的图形。准备的基本图形一个个分析完之后,才进入“画”的环节。可惜,没有一个学生完成自己的画,下课铃已经响了。最后,陈老师精彩的小结结束了这堂课。
二、听这堂想象作文课所想到的。
1、陈老师解释“联想”这一概念的方法,让人兴奋不已。在想象作文课上,我们曾多次尝试解释“想象”“合理”“独特”等抽象概念,但均以失败告终,陈老师这堂课中用一则小故事,很成功地解释了“联想”这一词语,同时,还调动了学生想象的积极性。
2、“说”的环节问题较多。
在“说”这一环节中,陈老师细心地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观察物体,甚至细化到物体的
剖面。如学生由圆想到烟筒时,陈老师引导学生在设想中观察,最后得出:“烟筒从横切面来看,就是一个圆”的结论。并用同样的方法,得出了类似于“烟筒从横切面来看,就是一个圆”“房屋从侧面看是个三角形”的许多结论。这堂课中,学生的确动脑筋想了,并且想到了很多“人的鼻子从正面看是一个三角形”“0像一个鼻孔”等就是很好的说明。可以看出,由于教师刻意要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找出学生所说事物与图形间的表面联系,使学生脱离联想,搜索的只是现实生活中像圆、三角形、等基本图形的东西。这些局限于“像”的想象,既与联想脱离,对后面图画的设计和故事的构思也没有重大意义。
当然,讨论物体与基本图形之间的关系之后,学生就能更好地用基本图形表示物体,这样也可以认为“说”是对“画”做准备。但是,对四年级学生来说,花费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只为让学生会画,我个人认为不需要。一两句提示的话,学生就可以理解。我认为“说”的目的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看到某一图形,你想到了什么?”也许想到的就像老板和老鼠一样,没有直接联系,但学生既然这样想,这样说,总有他的理由。图形与学生所说事物中间的空白需要学生“自圆其说”,个人认为这“自圆其说”的过程,就是想象、创造的过程。“自圆其说”要真圆,需要一定的合理性,这样的“自圆其说”也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热情,灵感就会在兴奋的想象中产生。此时,捕捉灵感,引导学生想象便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教师配合学生,学生“说”,需要教师肯定,奇特的想象需要教师记录。同时,天马行空的想象要及时加以引导,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最后,在这种想象的高潮由“说”进入“画”的环节,减轻教师记录灵感的负担,让头脑中闪现的火花,落到纸上形成画。
3、有种感想,陈老师的这堂课不同于我们经常见到的公开课。其教学设计只有大的步骤,没有细节和各环节间过渡的具体预设。由于课堂中细节内容不是按部就班,而是即兴发挥,所以整个课堂没有公开课表演、作秀的弊端,老师显得较以往公开课中的自然幽默,学生也似乎没有意识到有别老师来听课。整个课堂更接近于常态课。成功的公开课并不一定适应日常教学,对于教研来说,也就不够真实,也许公开的常态课才是我们教学研究的“源头活水”。
就教学设计而言,这节课由导入到“说”“画”到最后的“写”,由浅入深,确实有坡度。然而美中不中的是,课堂中不能很好地展现教学设计中的坡度。表面看来这是对细节与过渡在教学设计中忽略造成的。这样一来,前面的“即兴发挥”与这儿的“美中不足”就有矛盾了。解决矛盾的关键在哪儿呢?是备课,这是可以肯定的。但我们该怎么备课呢?精雕细琢,把课堂中出现的种种可能都以预设出来?步步为营,环环相扣,让课堂按我们的策划有条不
紊地进行,就像我们听的许多公开课那样?
我又想到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给老师的100条建议》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堂精彩的观摩课后,一位邻校教师问讲课教师,“你花费了多少时间来备这堂课?可能不止一小时吧?”那位教师回答“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来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也可以说是教研室里的准备,则仅花了15分钟。”做教师的都知道,15分钟备课,实在备不了什么,也许只够整理个大概思路或列出几个大的步骤吧。然而,这是一堂非常出色的课,不说学生,听课的老师都入了迷,忘记了做笔记。我想在这堂如此精彩的课上,讲课老师的即兴发挥一定是课堂的亮点,为什么会发挥得如此成功呢?这恐怕就是“一辈子备课”的魅力所在。有人说,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我们的“即兴发挥”不成功,我们的“美中不足”,也许就是因为缺乏“一辈子备课”精神,我们那桶水还不够满的缘故。
“一辈子备课”是什么意思呢?苏霍姆林斯基进一步指出:阅读就是备课,“要天天阅读,终生以书籍为友。”
严格来说,这不是一堂成功的作文课,但这的确是一堂很有价值人作文课,不是吗?
注:编辑在选入锦钊小学期刊《成长》时,有权修改,您的点石成金是我的荣幸!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