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本斋,这位家喻户晓的抗日民族英雄,当年的回民支队司令员。抗日战争时期,他带领一支以回民兄弟为主组成的抗日部队――回民支队,驰骋在华北平原上。他们屡建战功,威震敌胆,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打击,被八路军冀中军区誉为“无攻不可,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毛泽东称其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今天,当我站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烈士铜像前,向游客讲述烈士当年悲壮的历史故事时,脑海中突然迸发出一个信号―― 这位土生土长的将军,在其成长的背后又是有着怎样的背景呢? 带着这个问号,我查阅了大量书籍。终于有了一个答案――伟大的母爱。 一颗英雄的种子埋在了幼小的心田 在子牙河的北岸,一片白茫茫的盐碱地上,坐落着一处回民居住的村庄,叫东辛庄。 一九O二年农历大年初三的清晨,早已冰封的子牙河,又铺上了两尺多厚的大雪。这场雪从除夕的晚上伴着稀疏的爆竹声就开始了,雪片像鹅毛一样,纷纷扬扬整整下了三天。一眼望去,蜿蜒曲折的子牙河像一条银光闪闪的白色飘带。就是这天,东辛庄村东头南面的三间土坯房的院子西厢房,传来了几声新生儿的啼哭声,这个声音很壮实。他就是我开篇介绍的抗日名将马本斋,回回名,叫“尤素夫”,字马守清。 说到这,我不得不开始介绍他的母亲――白文官,回族,河间人,姐妹五个排行老二。她的爷爷是位三代祖传的土中医,当地小有名气,也很开明,他不仅教育孙女们怎样勤俭持家,操劳家务,还经常给她们讲《说岳全传》、《徐母骂曹》、《孟母择邻》的故事。英国传教士在河间城办起了教会学校,因为家境贫寒,爷爷只让五妹上了学。白文官很好学,经常把五妹叫到身边,让她交自己认字,天长日久,她也认识了不少字。 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了,本斋长到十岁的时候,已经很懂事,还能帮母亲干些力所能及的活了。一天,母亲白文官带着小本斋,提着土瓦罐到子牙河边上盐碱地去扫碱土熬盐,母亲在前面把那些含有盐质的硝土扫成堆,小本斋就把它装进土瓦罐里。他很能干,很利索。母亲回过头来,心疼的说“孩儿啊,咱穷人啥时候是个熬头啊。”接着说,“别着急,我和你爹合计好了,只要新官府办学堂就让你去读书。你读了书,识了字,能懂很多道理,长点出息。”当时,上学堂是富人家孩子的专享,小本斋压根就没想过,听了母亲这些话,小本斋心中升腾起无限的的憧憬。 马母很要强,在她心中,自己和孩儿他爹都没文化,尝够了人间的辛酸苦辣,他要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希望孩子长大识字,懂道理,有出息。马母很重视孩子的教育成长,经常给他讲起自己小时候爷爷讲过的故事《岳母刺字》《苏武牧羊》《花木兰从军》。 马母很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一天,马母带着本斋干活,指着不远处的一座高土墩给本斋讲:这个土墩叫“铁匠台”,在很久很久以前,咱河间府北门大街有个老铁匠,他十二岁进了铁匠铺,学了一手好手艺,方圆百里都出了名,他还喜欢结交穷朋友,常常送给买不起农具的穷苦百姓。在老铁匠六十岁那年,发生了一件大事。 那年河间遇到了大旱之年,子牙河干的见了底,地里的庄稼旱的卷了绳,老百姓没了收成,那日子苦啊。可官府就是不管百姓的死活,催租逼债,摊派皇粮,逼得老百姓实在活不下去了,有的拖儿带妻外出逃荒,有的卖儿卖女,日子真是没法活了。老铁匠实在不忍心看着逃荒的穷人流离失所,拎起大斧,向逃难百姓高声大喊:穷哥们,往哪逃啊,咱不能没有家啊。走,咱向官府算账去!在老铁匠的带领下,难民么烧了县衙,砸了监狱,开了官仓,难民分了粮食。这件事,很快传到了沧州府,官军派人和老铁匠带领的穷苦百姓足足打了七七四十九天,终因寡不敌众,死的死,伤的伤,那场景惨啊……老铁匠在官军们的乱射中倒下了。当天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吓得官军们逃回来河间城。第二天老百姓到高土坡寻找老铁匠的时候,发现坡顶上长出了一颗大松树。人们都说这是老铁匠的化身,从此这黄土坡就叫铁匠台,咱当地老百姓都尊老铁匠是英雄! 小本斋望着坡顶上那苍劲的松树,凝视了很久。他把小拳头攥得紧紧的,对母亲说:“娘,我长大了也要为穷回回争口气!”有谁能说“英雄”的形象没在小本斋心里扎上根呢! 小本斋果然有机会上学了。听说要“破皇廷,兴民国,废科举,兴学堂,耕者有其田,养子有书读”,母女俩甭提有多高兴了。小本斋自从上学以来,既聪明又用功,先生教的书,他看上几遍,就能背出来。每天放学回到家,趁着帮母亲干活的时候,还讲给母亲听。一次先生给出了一幅上联:两城二塔双河水,本斋想了想对下联:孤村一寺独木桥。先生夸奖对的好。 一晃四年过去了,本斋不但学到了知识,还对社会有了认识。马母对先生说:他读书四年,真正认识了“贫穷、富贵”这四个字,我这为娘的心愿达到了。在学校,他是穷孩子的主心骨,他们自觉地把本斋当做他们的“头”,有本斋在,富人家的孩子就不敢随便欺负他们。马母看着本斋一天天长大,而且是非分明,很有正义感,心里生出莫大的欣慰。 四年后,为了谋生,马本斋当兵了。母亲送别时的眼神时时萦绕在他眼前。那眼神是母爱?是不舍?是寄托?…. 带着母亲的厚望,马本斋在部队苦练本领,很快升为棚长、排长,继而推荐去讲武堂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马本斋组织的回民支队逐渐壮大起来,成为一支抗日劲旅。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成长为抗日民族大英雄。 在将军成长的背后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支持着他,那就是伟大的母爱!
马本斋,这位家喻户晓的抗日民族英雄,当年的回民支队司令员。抗日战争时期,他带领一支以回民兄弟为主组成的抗日部队――回民支队,驰骋在华北平原上。他们屡建战功,威震敌胆,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打击,被八路军冀中军区誉为“无攻不可,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毛泽东称其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今天,当我站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烈士铜像前,向游客讲述烈士当年悲壮的历史故事时,脑海中突然迸发出一个信号―― 这位土生土长的将军,在其成长的背后又是有着怎样的背景呢? 带着这个问号,我查阅了大量书籍。终于有了一个答案――伟大的母爱。 一颗英雄的种子埋在了幼小的心田 在子牙河的北岸,一片白茫茫的盐碱地上,坐落着一处回民居住的村庄,叫东辛庄。 一九O二年农历大年初三的清晨,早已冰封的子牙河,又铺上了两尺多厚的大雪。这场雪从除夕的晚上伴着稀疏的爆竹声就开始了,雪片像鹅毛一样,纷纷扬扬整整下了三天。一眼望去,蜿蜒曲折的子牙河像一条银光闪闪的白色飘带。就是这天,东辛庄村东头南面的三间土坯房的院子西厢房,传来了几声新生儿的啼哭声,这个声音很壮实。他就是我开篇介绍的抗日名将马本斋,回回名,叫“尤素夫”,字马守清。 说到这,我不得不开始介绍他的母亲――白文官,回族,河间人,姐妹五个排行老二。她的爷爷是位三代祖传的土中医,当地小有名气,也很开明,他不仅教育孙女们怎样勤俭持家,操劳家务,还经常给她们讲《说岳全传》、《徐母骂曹》、《孟母择邻》的故事。英国传教士在河间城办起了教会学校,因为家境贫寒,爷爷只让五妹上了学。白文官很好学,经常把五妹叫到身边,让她交自己认字,天长日久,她也认识了不少字。 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了,本斋长到十岁的时候,已经很懂事,还能帮母亲干些力所能及的活了。一天,母亲白文官带着小本斋,提着土瓦罐到子牙河边上盐碱地去扫碱土熬盐,母亲在前面把那些含有盐质的硝土扫成堆,小本斋就把它装进土瓦罐里。他很能干,很利索。母亲回过头来,心疼的说“孩儿啊,咱穷人啥时候是个熬头啊。”接着说,“别着急,我和你爹合计好了,只要新官府办学堂就让你去读书。你读了书,识了字,能懂很多道理,长点出息。”当时,上学堂是富人家孩子的专享,小本斋压根就没想过,听了母亲这些话,小本斋心中升腾起无限的的憧憬。 马母很要强,在她心中,自己和孩儿他爹都没文化,尝够了人间的辛酸苦辣,他要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希望孩子长大识字,懂道理,有出息。马母很重视孩子的教育成长,经常给他讲起自己小时候爷爷讲过的故事《岳母刺字》《苏武牧羊》《花木兰从军》。 马母很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一天,马母带着本斋干活,指着不远处的一座高土墩给本斋讲:这个土墩叫“铁匠台”,在很久很久以前,咱河间府北门大街有个老铁匠,他十二岁进了铁匠铺,学了一手好手艺,方圆百里都出了名,他还喜欢结交穷朋友,常常送给买不起农具的穷苦百姓。在老铁匠六十岁那年,发生了一件大事。 那年河间遇到了大旱之年,子牙河干的见了底,地里的庄稼旱的卷了绳,老百姓没了收成,那日子苦啊。可官府就是不管百姓的死活,催租逼债,摊派皇粮,逼得老百姓实在活不下去了,有的拖儿带妻外出逃荒,有的卖儿卖女,日子真是没法活了。老铁匠实在不忍心看着逃荒的穷人流离失所,拎起大斧,向逃难百姓高声大喊:穷哥们,往哪逃啊,咱不能没有家啊。走,咱向官府算账去!在老铁匠的带领下,难民么烧了县衙,砸了监狱,开了官仓,难民分了粮食。这件事,很快传到了沧州府,官军派人和老铁匠带领的穷苦百姓足足打了七七四十九天,终因寡不敌众,死的死,伤的伤,那场景惨啊……老铁匠在官军们的乱射中倒下了。当天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吓得官军们逃回来河间城。第二天老百姓到高土坡寻找老铁匠的时候,发现坡顶上长出了一颗大松树。人们都说这是老铁匠的化身,从此这黄土坡就叫铁匠台,咱当地老百姓都尊老铁匠是英雄! 小本斋望着坡顶上那苍劲的松树,凝视了很久。他把小拳头攥得紧紧的,对母亲说:“娘,我长大了也要为穷回回争口气!”有谁能说“英雄”的形象没在小本斋心里扎上根呢! 小本斋果然有机会上学了。听说要“破皇廷,兴民国,废科举,兴学堂,耕者有其田,养子有书读”,母女俩甭提有多高兴了。小本斋自从上学以来,既聪明又用功,先生教的书,他看上几遍,就能背出来。每天放学回到家,趁着帮母亲干活的时候,还讲给母亲听。一次先生给出了一幅上联:两城二塔双河水,本斋想了想对下联:孤村一寺独木桥。先生夸奖对的好。 一晃四年过去了,本斋不但学到了知识,还对社会有了认识。马母对先生说:他读书四年,真正认识了“贫穷、富贵”这四个字,我这为娘的心愿达到了。在学校,他是穷孩子的主心骨,他们自觉地把本斋当做他们的“头”,有本斋在,富人家的孩子就不敢随便欺负他们。马母看着本斋一天天长大,而且是非分明,很有正义感,心里生出莫大的欣慰。 四年后,为了谋生,马本斋当兵了。母亲送别时的眼神时时萦绕在他眼前。那眼神是母爱?是不舍?是寄托?…. 带着母亲的厚望,马本斋在部队苦练本领,很快升为棚长、排长,继而推荐去讲武堂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马本斋组织的回民支队逐渐壮大起来,成为一支抗日劲旅。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成长为抗日民族大英雄。 在将军成长的背后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支持着他,那就是伟大的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