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地面对自己--[当尼采哭泣]观后感

当19世纪末的两位大师:存在主义大师尼采和医学大师布雷尔遭遇的时候,他们能否挽救彼此的心灵?

《当尼采哭泣》故事的背景发生在1882年。充满魅力的俄国女人莎乐美请求维也纳的著名医生布雷尔去治疗一位将“影响欧洲”的病人——尼采——的绝望。当然,前提是不能让尼采知道医生在治疗他的心灵。

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呢?1760年,麦斯麦开始用磁石按摩人体让患者昏睡并实施治疗。1843年,曼彻斯特的布雷德出版《神经病学》,从生理学的角度阐述了催眠的机理——长时间注视某物,便可使眼脸的上举肌麻痹而引起不自然的睡眠。后来,他又提出暗示为引起催眠的要素,从此,催眠的方法与事实渐为医学界与心理学界采纳。1882年之前的一段时间,电影的主角布雷尔医生,正好在催眠术和心理治疗两者的结合上取得了突破。他在治疗具有严重歇斯底里症状的女病人“安娜•欧”的过程中,通过催眠,打开她那被密封、被压抑的往事,与之对话,疏导那些积压的痛苦记忆。而这些抑而未发的冲突,就是引起歇斯底里的原因。年轻的弗洛伊德,刚成为实习医生,还没能写下他那影响世界的煌煌巨著。而心理学从哲学独立出来,大抵也激荡在那个时代。1863和1868年,冯特和费希纳分别出版了心理学划时代的重要著作——《论人类和动物的心理学讲演录》和《心理物理学纲要》。1879年,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在莱比锡大学建立,这代表着现代心理学的真正诞生。

回到电影《当尼采哭泣》。

尼采需要挽救么?他全身都是病痛,尤其是时常发作的偏头痛是他生命最大的阴影,频繁的发作,一次比一次迅猛,一年至少有200天使他陷入和病魔的斗争。他踏上了求医之路,辗转访遍了欧洲最著名的24位医师。然而,他的偏头痛不仅丝毫没有减轻,反倒变本加厉,视力日趋下降,绝大部分脏器都出现了问题。他痛苦焦虑,抑郁不堪,夜不成寐。脑海里时时徘徊着“自杀”。可是清醒时他却镇定地说:我有我自己的黑暗时期,可谁没有呢?任何痛楚被他视作创作

的源泉。他遭遇接连的背叛,再也不相信任何亲近。任何示好都会被他理解为自身权力的丧失。这样的心灵,如何去接近,又何谈去治疗?

是的,布雷尔医生也正处于他的黑暗时期。他45岁,功成名就,有美丽的妻子和聪明的孩子,有优秀的学生和朋友弗洛伊德相互砥砺。但首创“谈话疗法”的布雷尔却深陷于与病人“安娜”的爱情而不可自拔。他觉得自己的生命从来未经选择,他恐惧衰老和死亡,他没来由的不快乐,他开始怀疑生命本身的意义,他无法成为真实的自己。这样的他,能否挽救自己和尼采,同时面对两种心灵的绝望?

布雷尔遭遇到了尼采的种种阻抗而无法进行治疗,心理谈话的技巧在哲学思辨的面前顿显苍白。终于,布雷尔设想了一个完美的计划——在尼采药物服用过量而发作的那次深夜,他挽救了尼采的生命。第二天,他要求尼采住进疗养院,并请求尼采帮助解决自己的绝望,以此来作为住院治疗的报酬交换。这让尼采可以从不愿受人恩惠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或许也可创造通向尼采心灵的唯一道路。 治疗和被治疗的角色就这样在劳森疗养院交错替换。更多的时候,布雷尔成为了那个更需要被帮助的人。尼采积极投入于对布雷尔绝望的治疗。当我们一再看到哲学家抽象的思辨于事无补的时候,反而意外地看到了尼采竟也在打磨着想象疗法、厌恶疗法的雏形。

尼采的绝望是无法面对自己,布雷尔的绝望则来源于无法成为自己。他们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但他们都是勇敢的硬币,在命运的漩涡中,再次深刻地认识了自己的使命和价值。当布雷尔率先认识自己、反思自己并成为自己时,这深深地触动了思索和探究绝望的尼采,坦诚和温暖像熔岩一样,融化着尼采内心深处的坚冰。他大声哭泣着,他看到了友情的价值,他知道了自己不是怪物,他明白自己有能力去感动人并被感动,他终于面对自己并选择了接下来的道路。

从治疗技术的角度看,也许会有这样的误区:每一个纠结的布雷尔,似乎只需要一场弗洛伊德式的体验,一切便能重归平静。而每一个阻抗的尼采,似乎只

需要足够诚实而真挚的告白,便可启开孤独的心扉。但我们不能忽略布雷尔和尼采的勇敢。这勇敢,不仅仅是坚强,也不仅仅是自信。这勇敢,既是勇于承担,也是勇于创造;既是勇于接纳,也是勇于变化。

实际上,整部电影的主要人物全都是真实的,许多脉络和人物关系也可堪考证,诸如布雷尔和安娜的故事、弗洛伊德和布雷尔的关系、莎乐美和尼采的故事,等等。原作者雅罗姆重在虚构了一场场布雷尔和尼采的碰撞,这其实也是一场心理学和哲学的碰撞。

在布雷尔的经历之上,年轻的弗洛伊德继续探索,他认识到不是治疗者的行为吸引着患者,而是因为治疗者被患者认作她们现实的、原本钟爱的对象的替身,也就是发生了“移情”作用。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布雷尔和弗洛伊德在治疗和思辨中,肩负起探索人类心灵的重任,也让人类有更多机会、更能勇敢地面对自己并成为自己。

当19世纪末的两位大师:存在主义大师尼采和医学大师布雷尔遭遇的时候,他们能否挽救彼此的心灵?

《当尼采哭泣》故事的背景发生在1882年。充满魅力的俄国女人莎乐美请求维也纳的著名医生布雷尔去治疗一位将“影响欧洲”的病人——尼采——的绝望。当然,前提是不能让尼采知道医生在治疗他的心灵。

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呢?1760年,麦斯麦开始用磁石按摩人体让患者昏睡并实施治疗。1843年,曼彻斯特的布雷德出版《神经病学》,从生理学的角度阐述了催眠的机理——长时间注视某物,便可使眼脸的上举肌麻痹而引起不自然的睡眠。后来,他又提出暗示为引起催眠的要素,从此,催眠的方法与事实渐为医学界与心理学界采纳。1882年之前的一段时间,电影的主角布雷尔医生,正好在催眠术和心理治疗两者的结合上取得了突破。他在治疗具有严重歇斯底里症状的女病人“安娜•欧”的过程中,通过催眠,打开她那被密封、被压抑的往事,与之对话,疏导那些积压的痛苦记忆。而这些抑而未发的冲突,就是引起歇斯底里的原因。年轻的弗洛伊德,刚成为实习医生,还没能写下他那影响世界的煌煌巨著。而心理学从哲学独立出来,大抵也激荡在那个时代。1863和1868年,冯特和费希纳分别出版了心理学划时代的重要著作——《论人类和动物的心理学讲演录》和《心理物理学纲要》。1879年,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在莱比锡大学建立,这代表着现代心理学的真正诞生。

回到电影《当尼采哭泣》。

尼采需要挽救么?他全身都是病痛,尤其是时常发作的偏头痛是他生命最大的阴影,频繁的发作,一次比一次迅猛,一年至少有200天使他陷入和病魔的斗争。他踏上了求医之路,辗转访遍了欧洲最著名的24位医师。然而,他的偏头痛不仅丝毫没有减轻,反倒变本加厉,视力日趋下降,绝大部分脏器都出现了问题。他痛苦焦虑,抑郁不堪,夜不成寐。脑海里时时徘徊着“自杀”。可是清醒时他却镇定地说:我有我自己的黑暗时期,可谁没有呢?任何痛楚被他视作创作

的源泉。他遭遇接连的背叛,再也不相信任何亲近。任何示好都会被他理解为自身权力的丧失。这样的心灵,如何去接近,又何谈去治疗?

是的,布雷尔医生也正处于他的黑暗时期。他45岁,功成名就,有美丽的妻子和聪明的孩子,有优秀的学生和朋友弗洛伊德相互砥砺。但首创“谈话疗法”的布雷尔却深陷于与病人“安娜”的爱情而不可自拔。他觉得自己的生命从来未经选择,他恐惧衰老和死亡,他没来由的不快乐,他开始怀疑生命本身的意义,他无法成为真实的自己。这样的他,能否挽救自己和尼采,同时面对两种心灵的绝望?

布雷尔遭遇到了尼采的种种阻抗而无法进行治疗,心理谈话的技巧在哲学思辨的面前顿显苍白。终于,布雷尔设想了一个完美的计划——在尼采药物服用过量而发作的那次深夜,他挽救了尼采的生命。第二天,他要求尼采住进疗养院,并请求尼采帮助解决自己的绝望,以此来作为住院治疗的报酬交换。这让尼采可以从不愿受人恩惠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或许也可创造通向尼采心灵的唯一道路。 治疗和被治疗的角色就这样在劳森疗养院交错替换。更多的时候,布雷尔成为了那个更需要被帮助的人。尼采积极投入于对布雷尔绝望的治疗。当我们一再看到哲学家抽象的思辨于事无补的时候,反而意外地看到了尼采竟也在打磨着想象疗法、厌恶疗法的雏形。

尼采的绝望是无法面对自己,布雷尔的绝望则来源于无法成为自己。他们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但他们都是勇敢的硬币,在命运的漩涡中,再次深刻地认识了自己的使命和价值。当布雷尔率先认识自己、反思自己并成为自己时,这深深地触动了思索和探究绝望的尼采,坦诚和温暖像熔岩一样,融化着尼采内心深处的坚冰。他大声哭泣着,他看到了友情的价值,他知道了自己不是怪物,他明白自己有能力去感动人并被感动,他终于面对自己并选择了接下来的道路。

从治疗技术的角度看,也许会有这样的误区:每一个纠结的布雷尔,似乎只需要一场弗洛伊德式的体验,一切便能重归平静。而每一个阻抗的尼采,似乎只

需要足够诚实而真挚的告白,便可启开孤独的心扉。但我们不能忽略布雷尔和尼采的勇敢。这勇敢,不仅仅是坚强,也不仅仅是自信。这勇敢,既是勇于承担,也是勇于创造;既是勇于接纳,也是勇于变化。

实际上,整部电影的主要人物全都是真实的,许多脉络和人物关系也可堪考证,诸如布雷尔和安娜的故事、弗洛伊德和布雷尔的关系、莎乐美和尼采的故事,等等。原作者雅罗姆重在虚构了一场场布雷尔和尼采的碰撞,这其实也是一场心理学和哲学的碰撞。

在布雷尔的经历之上,年轻的弗洛伊德继续探索,他认识到不是治疗者的行为吸引着患者,而是因为治疗者被患者认作她们现实的、原本钟爱的对象的替身,也就是发生了“移情”作用。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布雷尔和弗洛伊德在治疗和思辨中,肩负起探索人类心灵的重任,也让人类有更多机会、更能勇敢地面对自己并成为自己。


相关文章

  • 观[当尼采哭泣]有感
  • 观<当尼采哭泣>有感 在我看<莎乐美>的时候,我就对尼采和弗洛伊德生平的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我希望知道尼采和弗洛伊德的一生,不希望从文字而希望以感性地方式,所以在上这门课之前我就看过电影<当尼采哭泣>. 一 ...查看


  • 莉娜的邀请读后感
  • 另一个讨论的主题则是永恒的,就是关于死亡和我们的存在.本在21章进入了"生死大事"的门里.只有活着的我们,才会为死后的无知无觉的存在苦恼.但是在我们出生之前,我们也是不存在的,却并不能引起我们的任何烦恼.但是,永生就不再 ...查看


  • 乱世佳人读后感
  • 乱世佳人读后感(一) <乱世佳人>这本书描写的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一位农场主的女儿斯佳丽的传奇人生.斯佳丽原本生活在富裕的家庭中,她本来应该在舞会.骑马.聚会中度过自己的人生.做一名名副其实的淑女.可是战争让生活脱离了轨迹.斯佳 ...查看


  • [尼采的心灵咒语]读后感
  • 一本明心见性的好书 --<尼采的心灵咒语>读后感 陈文明 最近,我偶然从厅资料室借阅了<尼采的心灵咒语>,由于工作繁忙一直没有看.最近,利用闲暇时间翻阅了两遍,感觉这是一本好读易懂.语言鲜活.明心见性的好书,让我受益 ...查看


  • 于丹[论语]读后感
  • 假期读后感 --<于丹〈论语〉心得>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由此可见,<论语>,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 ...查看


  • [许海峰的枪]观后感
  • 观<许海峰的枪>有感 看完电影之后,我深受感触.我深知:我应当向电影中的主人公许海峰一样坚持不懈,要有一颗敢于去闯的心. 影片讲述的是许海峰在从开始练射击到成功的过程中,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人生挫折之后最终获得了属于他自己更属于我 ...查看


  • 五年级读后感作文
  • 五年级读后感作文(一) --<阿Q正传>读后感 刚开始读阿Q正传时,还认为这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个高明的自我安慰法,心里暗自佩服.可越到后来便越觉得不对了. 阿Q是个挺懂自我安慰的人,别人打他,他也就只当不孝的儿子打老子.可是别人 ...查看


  • 勇敢的心观后感
  • 勇敢的心观后感(一): <勇敢的心>观后感 华莱士,终其一生都是一个斗士,一个为了感情而斗的斗士,一个为了自由而斗的斗士,一个为了国家和命运而斗的斗士.他是一个让人尊敬的英雄. 其次是他的感情,这部片他的感情分成了两部分.一个就 ...查看


  • 读尼采书有感
  • 读尼采书有感 ‚瞧,这个人,快乐的智慧,偶像的黄昏,道德的谱系,恶的彼岸,人性的,太任性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此段话是尼采所述哲学书中封面部分前的言语.我想用其作为此篇文章的开篇第一段,虽然文字中的道理我无法有过明确的体会,更谈不上去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