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分析全集-副本

八年级(上)语文单元、课文总体目标(一)

初二承上启下,继续积累语文知识和词语,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写作表达技巧,培养文

体感。重点是学好复杂的记叙文和说明文,同时也加强了文言文的教学,为初三的议论文教学及总复习打下基础。 第一部分:知识框架图

关于新闻文体:新闻是使用广泛的文体。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时发生的事件报导,要求真实、客观、简洁、时效。通讯是比消息更详尽、生动的报道。特写是抓住新闻消息中一个细节重点叙写的一种报导。报告文学是一种兼具新闻和文学双重特点的文体,它以真人真事为对象,可以以文学性的表现手段报导。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真实性。

第二部分:知识拓展 重难点详解

叙事,首先必须把事件交代清楚,事情叙述完整,这就要求一定要在写作中把握“六要素”(时间、地点、

人物、原因、经过和结果)。“六要素”中的地点、时间、原因和结果一般不作为叙事文的主体,它们只是对所记事件起说明的作用。文章的主干是事件的“经过”和事件中的“人”。但没有前四个要素是构不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的。还应强调的是,叙事文不一定有集中的人物,虽然人物也是文章的主干之一,但其绝不能“抢占”事件“经过”的“位置”,要知道,“人物”是为“完整的故事”服务的,否则,写事也就变成写人了。结合本单元的课外,我们所要掌握的文体知识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新闻文体知识。

1、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2、新闻的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特点:及时、准确、真实。

4、新闻的写法:以叙述为主,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5、新闻的结构:a.标题。 b.导语(副标题):是一句话或一段话,是新闻当中最有价值最核心的事实概括。 c.主体:是对导语的展开补充。 d.背景:是新闻的历史情况和坏境条件。 e.结语:是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具有启发与激励性的语言。 注: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省略。

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为例分析:标题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是: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导语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②(注释:②〔不含〕不包括。)),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主体是从“二十日夜起”到结束。本文省略了背景和结语。

二、小说中三要素(用环境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又叫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包括;以他人言行来反映人物等(又叫侧面烘托))。

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故事情节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

以《芦苇荡》为例分析:以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出处于战争环境和人物心境相谐,不仅渲染了故事气氛,也给作者增添了一种诗情画意的,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提高了作品的感染力,如开头描绘“阴森黑暗的大舞台”把我们带入险恶的战争环境,把白洋淀人民在那种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最后一处写“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这一笔使老头子镇定、乐观、自信的性格跃然纸上。总之,作者笔下的景物,不单纯是一种点缀,而是蕴含着深远的寓意。 三、通讯文体及其中的烘托人物形象方法: 通讯文体:

1、通讯的定义:通讯是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比较详细而又深入地报道国内外近期出现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或典型经验的一种新闻文体。 2、通讯的特点:新闻性、评论性和文学性 3、通讯的种类:

(一)按形式分为:一般通讯、新闻小故事、特写、速写、侧记、谈访录等。 (二)按报道的内容分为:

(1)人物通讯 以记人为主的通讯。它把具体有新闻意义的典型人物的言行、事迹、思想作为自己的报道中心。常取材于近期涌现出来的开拓者、改革家、先进人物、英雄模范、爱国人士、知名学者的先进事迹。

(2)事件通讯 以记叙事件为主的通讯。经常围绕着具有新闻意义的事件进行叙述。通过对典型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描述,或反映国际风云动态,重大科学发现,拓宽读者的胸襟、视野;或反映时代前进步伐,社会热点事件,为在社会事业中创造集体英勇业绩的新人群像唱赞歌;或揭露社会改革中的种种阻力,寻找解决矛盾的办法,退到社会改革的健康发展。

4、通讯的写法:(1)选好典型,开掘主题。(2)写活人物,展现精神。(3)结构灵活,手法多样。(4)即事生议,情理交融。

烘托人物形象方法:(运用环境烘托人物形象)

以《蜡烛》为例:本文特别注重环境描写营造、衬托人物。例如文中多次最炮火进行描写,第16段“德国人还在还击”,第18段“德国人还在开炮”,第27段“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等等,这样重复来写,一方面渲染了当时紧张而激烈的战斗氛围,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敌人的疯狂。而与恶劣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妇人的临危不惧。她不顾艰难与年老衰在炮火中埋葬烈士,原因是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打动了她、激励了她,因此她所有的动作都包含了对烈士的敬意。 四、书信写作格式复习。

①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等。

②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独立成段,不可直接接下文。否则,就会违反构段意义单一的要求,变成多义段了。

③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④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称呼和祝颂语后半部分的顶格,是对收信人的一种尊重。是古代书信“抬头”传统的延续。古人书信为竖写,行文涉及对方收信人姓名或称呼,为了表示尊重,不论书写到何处,都要把对方的姓名或称呼提到下一行的顶头书写。它的基本做法,为现代书信所吸收。 ⑤具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儿×××、父×××、你的朋友×××等。再下一行写日期。

如果忘了写某事,则可以在日期下空一行、再空两格写上“又附”,再另起行书写未尽事宜。

以《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文中称呼是先生;接着是正文;紧跟着就是具名和日期了。

【A等级】

阅读导语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 导语的电头所写内容包括 ;这些内容说明了 。

2 导语点明新闻人物是 ,其中“百万”说明了 。将“大军”改为“解放军”行不行?为什么?

3 导语点明的事件是 ,“横渡”写出了怎样的气势?

4 导语在新闻中的作用是 。

5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中“不含”的意思是 。去掉可以吗?为什么?

6 “„„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在这里表示的意思是 ,它在这里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1 通讯社的名称、发电的时间、地点;消息发得及时,材料真实可靠。 2 人民解放军;渡江人数之多,声势之浩大;不行,因为没有力量,没有气势,没有感染力。3 横渡长江;遇难而上,所向披靡的气势。4 概括报道的事实或中心。5不包括;不可以,因为时九江还没有解放,这样写语意准确。6 都:表示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第一部分:知识框架图

记叙文与记叙性散文:前者以记叙人或事情经过为主要目的,要求记述完整。后者的重点在于通过记叙人或事表达一定的情感,不要求事件的完整,叙事是为抒情服务的。

第二部分:知识拓展 重难点详解 【名著阅读——《朝花夕拾》】 一、作者:

是鲁迅,他是我国现代伟大的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二、作品的主要内容:

四、人物形象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

1、长妈妈——.这是鲁迅在《朝花夕拾》中用了相当多的笔墨一个人。因为社会的影响,“长妈妈”保留了许多迂腐的习俗,如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还盲目地对“长毛”的故事妄加评论,甚至还踩死了“我”喜爱的隐鼠。因此,“我”对她怀恨在心。看到这,我在脑子里勾勒出的是一个活脱脱粗俗、守旧的妇女形象。然而,鲁迅对她的印象远不止这些。她有可爱的一面。“长妈妈”知道“我”喜欢《山海经》,尽管她连《山海经》的正确名字都不知道,甚至叫“三哼经”,目不识丁的她居然为鲁迅买回了他一直都渴望得到的《山海经》,尽管这些书比较简陋。由此,“我”又认为她“有伟大的神力”。在《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鲁迅表达了他对长妈妈的爱,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让长妈妈安息。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2、藤野先生——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3、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4、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作者从不正面写家道衰败的颓唐,仅从父亲口里说的嘘嘘的话,作者在左右奔波瞻前顾后的疲态,表面上是祥和安平,但心里却按捺不住,到篇尾,衍太太唆使作者大叫父亲,却遗留给作者的“最大的错处”。感人肺腑,又不乏暗中对衍太太这个自私多言使坏形象的嘲讽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 五、艺术手法

1、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2、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3、常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4、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如在《父亲》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5、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鲜明对比。 六、其他

4、保姆长妈妈,“我”平时叫:“阿妈”。“憎恶她的时候”叫:“阿长”。 “实在不大佩服她”的原因是她“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又不许“我”走动,并动辄以告状相威协;睡觉的姿态不好,占了过多的地方;满肚子麻烦的礼节,等等。 “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是因为她常对“我”讲“长毛”的故事,某些情况表明她似乎有“伟大的神力”。 对她“有了特别的敬意”。后来因

【综合性学习——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一、古今描写战争的诗词

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七律•长征》)

4、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看,/这是奴隶!”(田间《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5、俄罗斯人要不要战争?/那就请你们去问问/宁静的辽阔耕地和原野,/还有白桦和杨林。 请你们再去问问/埋在白桦树下的士兵,/他们的儿女将回答你们:/俄罗斯人要不要战争? 不仅为自己国家/士兵们在那场战争中牺牲,/也为全世界的人们/能安然地步入梦境。

„„请你们去问问母亲们,/去问问我的妻子,/你们那时就该明白:俄罗斯人要不要战争?(叶夫图申科《俄罗斯人要不要战争》) 二、军事成语举例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草木皆兵、马革裹尸、赤膊上阵、乌合之众、打草惊蛇、四面楚歌、用兵如神、有勇无谋、全民皆兵、声东击西、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坚壁清野、揭竿而起 三、战争名言举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春秋•孙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战国•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国•孟子)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三国•诸葛亮) 胜负兵家之常,善用兵者能因败为成。(晋•张方) 惟有死者方可看到战争结束。(希腊•柏拉图)

正义没有武力是无能;武力没有正义是暴政。(法国•巴斯卡) 兵民是胜利之本。(毛泽东)

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毛泽东) 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表达方式”是在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有以下5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其中,记叙,说明,议论是文学的三大文体。 1、记叙

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作用也比较多。 2、描写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具体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植物、文具、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以《台阶》为例分析:文中叙述父亲造台阶的经过即是叙述的表达方式。在写建成的台阶周围的环境时用了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心情。 【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的区别】

(1) 表达方式分为叙述(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的分类解释; (2) 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它表达方式;

(3)现在流行的话题作文的要求里也有相关表述——可任选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并综合运用其它各种表达方式。 (4) 表达方式只有五种,表现手法却有很多种, 【细节描写】 (一)定义。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 (二)作用。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三)分类:场景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 (四)描写方法。

(1)选用典型细节。 (2)细致观察事物。 (3)细节描写要服从表现中心的需要。 (4)细节描写必须典型、真实。(5)精心锤炼词语。 (6)巧妙运用修辞。

以《背影》为例分析: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父亲买橘子这一部分是属于场景细节描写,其中的动作也可以人物是动作的细节描写。

【A等级】判断下列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 1、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

2、狂风怒吼,树不停地、猛烈的摇晃着。( )

3、只有这种只是,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 4、解放前,邓稼先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远涉重洋到了美国。 5、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 1、抒情 2、景物描写 3、议论 4、记叙 5、描写

【B等级】

喜旺的年 谷凡

①窗外飘着雪花,有几片有意无意地落到喜旺的身上。雪花越飘越多,不一会儿,树上和房子上落了白白的一层。 喜旺注视着飘落的雪花非常沮丧,是的,他害怕,特别特别害怕这场雪下大,如果这是一场大雪,许多的地方又会不通车。

②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声传来,听响声,这鞭炮是世界家放的。再有几天就过年了,是世界的爸爸妈妈从外面回 来了。这几年,只要谁的爸爸妈妈从外面打工回来,到家后总是要先放一挂鞭炮。

③喜旺的爸爸妈妈今年过年也是要回来的,自从他知道爸爸妈妈要回来过年的那天起,就天天数日子,兴奋得睡 不着觉。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终于熬到了腊月二十八,一大早喜旺起床,等喜旺把早饭做好,老天爷居然飘起了雪花。

④喜旺今年九岁了,上小学三年级,本来不是农忙时,早上他是不用做早饭的,可今天他高兴,也想让奶奶高兴。 奶奶60多岁了,而且还有高血压,平日里,这个家里只有喜旺和奶奶两个人。

⑤一边做早饭,喜旺一边想着爸爸妈妈会给自己带什么礼物。老实说,他什么都不想要,只要爸爸妈妈能回来过 年,他就高兴。有一次同学诬陷他偷书,喜旺和这个同学打了起来,结果被罚站。喜旺觉得自己非常委屈,他特别想念爸爸妈妈。

⑥雪越下越大,喜旺的心越揪越紧,他真想上去用身体挡住天上那个下雪的口子,让雪不要再下了。“喜旺,你 爸爸妈妈回来了,快去接哟!”是隔壁二爷的声音。喜旺顾不上丢下手里的书本,转身冲出大门……

⑦喜旺一口气跑到村东头的那条路上,路上安安静静,连爸爸妈妈的影子也没有。就在喜旺忐忑不安的时候,远 远地,有两个人影从路的另一头走来……喜旺兴高采烈地迎着那两个人跑去。

⑧近了,又近了,喜旺喘着气,爸爸妈妈就在前面,喜旺笑出了声。跑了一会儿,喜旺感觉上气不接下气,他放 慢了脚步,准备就这样迎着爸爸妈妈走过去。喜旺在心里数着,二十一步,二十二步……是他们,就是他们,他日日夜夜想念的爸爸妈妈真的出现了。喜旺走到了爸爸妈妈身边,他想张嘴喊爸爸妈妈,可不知怎么,他居然没有喊出来。

⑨爸爸妈妈走到喜旺身边,脚步匆匆,他们是那样的急切,恨不能一步就跨到家,他们抬头望了一眼喜旺,像望

一个陌生的孩子,然后又急匆匆往前走。

⑩喜旺和爸爸妈妈擦身而过,他们居然没有认出自己。喜旺的鼻子一酸,一股莫名的委屈油然而生。爸爸妈妈已 经有3年没有回来过年了,他们走时,自己才6岁,而现在的自己,已经长高长大了。

(11)喜旺还记得,上次爸爸妈妈悄悄离开时,他整整哭闹了一个星期,可不管他怎么闹,就是不见爸爸妈妈的影子。一星期、两星期,一个月、两个月,他就这样跟着奶奶渐渐长大了,大到他们都认不出了。

(12)爸爸妈妈走的第一年,本来要回来过年的,可是没有买到车票;第二年大雪封路;第三年老板要给留下过 年不回家的人发红包。想到这些,喜旺的泪水不听话地流了出来。

(13)这个时候,雪住了,看着爸爸妈妈进村的身影,喜旺忍不住哭出声来„„他躲到村头的一面矮墙下,呆呆 地望着天,想起自己向奶奶要20块钱买的鞭炮还没有放呢!

(14)远处传来奶奶的叫喊声:“喜旺,你在哪里?你爸爸妈妈回来了„„”

16.文中第⑨段划线部分意蕴丰富,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4分)

他们抬头望了一眼喜旺,像望一个陌生的孩子。

动作细节和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出父母盼望回家见到亲人见到儿子的急切心情;喜旺看父母望自己时陌生的感 觉,一方面表现了希望的失落感心酸感,另一方面也深刻表现出三年父母未回家,父母和儿子心灵上的陌生感。

【C等级】

命系悬壶①

陈源斌

姚五先生是我家乡古镇上的世传名医。他的名字竟然可以治病。邻居家小孩突发急痧,整夜惊叫抽搐,大人捋着头发哄他说:“好孩子,别怕,请姚五先生去了。”捋着捋着,啼哭声变小,孩子气息匀细,睡熟了。有个半大少年,暑天贪吃生食,又喝凉水,不一会发作起来,抱着肚子在地下打滚,一口气吸进去,憋得脸色乌青,连眼睛都倒起来了。这时候,有人喊说:“好了,好了,姚五先生来了。”其实才远远看到姚五先生的影子,走到跟前还得好一会儿呢。地下的病人却把一口气痛痛快快吐出来,觉得肚子好受多了。

关于姚五先生的传说很多:说他某年路过某地,听见一户人家嚎啕哭丧,进屋看时,人已经断了气,穿好送终的寿衣寿裤,躺在草铺上了。姚五先生说有救,熬了一罐药,撬开牙关,灌将进去,草铺上的人立刻还了魂;又说他某年途中撞见一群披麻戴孝抬棺人,他朝滴在地下的血迹看看,又凑到跟前嗅了嗅,赶紧开棺急救。原来是位难产的孕妇,幸得姚五先生救治,母子双双侥幸活了命……这些故事都不新鲜,显然是从一些旧书和传闻那里,移植过来的 。姚五先生听了,总是不置可否,一笑了之。

传来传去,姚五先生就被神化了。说他不但能让死人活,也能让活人死。这话是当着姚五先生的面说的。他跟往常一样懒得理睬,只管凝神替面前的病人诊治。这句话却惹出了一个意外灾祸:有一个青年高高骑在墙头上看热闹,手里捧了一罐南瓜稀粥,喝了个底朝天,肚子胀得像只鼓。那青年听见这句话,很不服气,抓着喝空了的罐子,“啪”地一声跳到地下,说:“我就不信,我一个大活人,他真有本事,敢不敢让我马上就死?”姚五先生抬头看看他,脸色陡变,让人赶紧找青年的家长,准备后事。果然如此,没等家长 赶到,青年已经瘫软死去——事后,姚五先生解释说,青年喝了一肚子稀粥,从那么高的墙头猛跳到地上,硬把肚肠挣断,又因地处偏僻乡下,来不及救治,可惜这条性命了。

姚五先生体恤民情,替人治好病,或是救了一条命,视人家的家境,酌收诊费。遇到乡下普通老百姓,他把手挥挥,说,算了,你要真过意不去,闲暇时送几只斑鸪鸪来吧。斑鸪鸪是一种乡下常见的鸟,喜好在野地里用脚爪刨挖单叶芽果吃,随手就捉得到,不算什么难事。姚五先生嗜好这种野味。他饮食十分挑剔,从来不在外面吃饭。有时候下乡到人家忙活一天,连口水都不喝,照样挥挥手,走了。多少人被他感动了,望着他的背影,为他祈 祷,说:“好人哪,但愿他长命百岁!”

姚五先生只活到五十岁。他患的是当地俗称的膈食病,就是不能吃饭——得过他恩惠的乡下人说,姚五先生怕是斑鸪鸪吃多了。斑鸪鸪喜欢刨吃野地里有毒的单叶芽果,这种野鸟身上积存了毒素,人偶而尝个新鲜是可以的,吃多了,就会有大妨碍。姚五先生一辈子替太多的普通百姓看过病,吃了太多的人家送来的斑鸪鸪,日积月

累,中了重毒了——姚五先生是治膈食病的圣手,有一个祖传单方,远远近近,好多患这种病的人,都是由他治愈的。他按祖传单方给自己抓了药,煎好,一口气喝下肚里,却一点不剩地吐了。再舀一碗,硬灌下去,泼刺一声亮响,全部喷射出来。很明显这是药不对症,姚五先生把头摇摇,叹了一口气,说:“命系悬壶,治得了病,治不了命。”他一天天瘦下去,瘦下去,瘦成了一根芦柴似的,只剩了一口气在胸腔里悠悠转着。接着,这口气断了,他死了。

【注释】①汉代以后,民间郎中的药铺或诊所门口大都挂一个药葫芦即“悬壶”,以此作为卖药行医的标志。题目中的“悬壶”即为“行医”之意。

21.从小说内容看,题目“命系悬壶”的含义是什么?(3分) 22.在古镇人们眼中,姚五是一个怎样的形象?(3分)

23.小说多处透露出的“言外之意”是姚五并非神医,请举出两例简要说明。(3分) 24.本文多处运用细节描写,任选一处加以赏析。(3分)

25.小说意蕴丰富,你从中领悟到了怎样的道理?(答出两点即可)(4分)

参考答案:

21.答案:①古镇上人们把性命维系在医生姚五身上。或点出姚五具有良好的医术医德,多少人性命因他而保全。②行医是姚五安身立命的依靠,他因行医而生存而丧命。或暗示姚五的性命与他行医生涯息息相关,救治了太多无钱治病的人的性命,却也因此吃了太多的斑鹄鸪而丧命。 评分:答出一个要点2分,答出两个要点3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22.答案:姚五是一位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世传名医。评分:答对一个要点1分,答对两个要点得3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23.答案示例:①邻家小孩、半大少年听到他的名字病症减轻,主要是心理作用,与他无关;②很多有关把死人救活的传说,属于移植,并不可信;③青年跳墙而死,他也只能解释原因,为之可惜,却束手无策;④他虽然治愈了很多人,却治不好自己的病,五十岁就死了。评分:答出一处得1分,答出两处得3分,共3分。其它答案符合题意即可。24.答案示例:如“再舀一碗,硬灌下去,泼刺一声亮响,全部喷射出来。 ”赏析,运用动作细节,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姚五喝药时的艰难情景,揭示了神医不神的事实。评分:举例1分,赏析2分,共3分。只举出例句不得分。其它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25.答案:①医患的生命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是相互依存的。②世上没有真正的神医,任何医生即使再高明也不能救助所有的性命,我们不能把自己的生命完全托付给他人。③命运靠自己把握,不 能将我们的命运完全寄托在别人身上。④面对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正确认识和客观判断,不应片面否定或盲目崇拜。评分:答题以小说包含的道理为依据,合情合理。答出一个要点得2分,共4分。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第一部分:知识框架图

第二部分:知识拓展 重难点详解 一、课文导读

《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一位桥梁专家,他虽然只是向普通读者介绍有关中国石拱桥的一般性的知识,却显得高屋建瓴,游刃有余。

《桥之美》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一篇美学小品,文中诗意的描写性文字与带有说明性的文字相间,让人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

《苏州园林》先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再分别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总说与分说相结合,给读者以全面、具体的印象。《故宫博物院》以空间为顺序,着眼于纵贯紫禁城的中轴线,由南到北,由中间到两侧,逐次介绍建筑物。 《说“屏”》是一篇小品文,着眼于向读者介绍屏风的实用功能与艺术装饰功能,对如何使用屏风提出建议和希望。

核心1. 说明文与记叙文、散文的不同

(1)定义:说明文是客观说明事物、事理的一种实用性文体,目的是说明事物,阐述事理。 事物说明文

①根据说明对象和目的的不同事理说明文 (2)说明文的类型②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生动说明(文艺性小品文)

平实说明(非文艺性说明文) (3)体会说明文与散文、记叙文语言表达上的不同: A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

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 朱自清《春》 )

B 春天(Spring),又称为春季,是一年的第一个季节,北半球为公历3、4、5月,而南半球却是在九月开始,十一月结束。气候学上以连续5日平均气温稳定超过10℃为春季的开始。

分析:A为散文,B为说明文。从语言上说,散文的语言生动、形象、感人;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明、严密。从写作目的上说,散文以情感人,重在表达作者的情感;说明文是要将事物事理介绍清楚、明白。 核心2. 抓住事物特征来说明事物

阅读说明文,要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这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最本质、最主要的方面。因此,说明文必须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介绍清楚这一事物,才能使读者留下鲜明而准确的印象。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如果说明事物时东拉西扯,不围绕事物的特征进行,那么被说明的事物就会显得面目不清,说明的目的也就没有达到。我们在阅读说明文时,要认真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介绍和解说的。

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就紧紧抓住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这些特征加以介绍和说明的。文章先谈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再概括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总体情况,接着以赵州桥、卢沟桥为具体实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曾取得的辉煌成就。在介绍赵州桥、卢沟桥时,处处强调石拱桥“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点,使读者产生鲜明深刻的印象。

另一方面,在介绍建筑群时,要分清主次,采用有详有略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例如:《故宫博物院》从全文看重点说明前朝和内廷;就局部而言,重点介绍太和殿。因为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主体,最能体现故宫建筑设计的特色─——处处体现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皇权至上的思想。重点介绍此殿,就能使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貌。 核心3. 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为了把事物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要有相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最佳的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要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的自由。是采用某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不是一成不变的。 说出以下例句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

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2)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3)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4)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5)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6)按屏的建造材料极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

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7)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

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

(8)这些石刻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9)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分析:(1)举例子,通过实例,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杰出特点,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2)列数据,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了赵州桥雄伟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桥洞的形状,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4)作比较,通过与两岸河堤的比较,进一步突出了卢沟桥的坚固。(5)引资料,通过引用张鷟的话,说明了赵州桥的形式美,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6)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屏风的种类,使人一目了然。(7)作诠释:通过对小拱作用的具体解释说明,使读者明白这个设计的巧妙

之处。(8)摹状貌,通过对石狮子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9)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概括了什么是统筹方法,准确揭示了事物的本质。(10)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核心4. 理清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一般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一般用来说明事物的变化发展。说明文运用时间顺序往往突出时间的阶段性,每一阶段一般都有它的特征。它与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

空间顺序:一般用于说明实体事物的文章。说明实物的形状和构造时,或由近及远,或从上到下,从外到内等。

逻辑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理(非实物)的文章。常见的逻辑顺序有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构造到功用、由认识到实践等。

分析《中国石拱桥》的说明顺序。首先明确总体的顺序:石拱桥——中国石拱桥——中国石拱桥的典型杰作——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这表明文章是按照由一般到个别的逻辑顺序介绍的。然后,在课文中依次找出所写的桥名及建成时间。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二八二年;赵州桥:建于公元六○五年左右;卢沟桥:建于公元一一八九到一一九二年间;长虹大桥:建于一九六一年,明确顺序: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说明的。再有:旅人桥——赵州桥——卢沟桥——解放后兴建的各种拱桥则表明是根据桥的建筑年代的先后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的。由此可知,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时,是由一般到特殊,先概括后具体的顺序(逻辑顺序);有关历史发展的说明则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这样写,可以使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故宫博物院》则按照空间顺序来介绍的。沿着游览参观路线,以方位为序,由南到北、从外入内、有主有次地介绍了故宫的建筑物和建筑布局。这样,有利于说明建筑物的特征,使文章有条有理,结构严谨,给人的感受十分明晰。

核心5.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分析:《中国石拱桥》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体现得较为突出。文中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把中国石拱桥介绍得清清楚楚,是和它出色的运用了说明文准确而周密的语言分不开的。有很多方面值得同学们体会学习。

有些词语十分确切肯定,如列举的时间、数据,又如对某些时间、程度的限制;有些词语则表示着一种估计。无论哪一种,目的只有一个:说明准确,依据只有一条:符合实际。 例如说到“旅人桥”时,在“石拱桥”前用了“可能”(表示估计),“有记载”(做了限定)“最早”(在估计、限定后对时间做了肯定的限定)三个定语,说明得一清二楚。又如对赵州桥的说明用了这样两个修饰语:“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其中第二个修饰语说明赵州桥历史悠久,但它只有在第一个修饰语限定之下才是准确的。“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到处都有”体现“数量多、分布广”,但只有在“几乎”的限定之下才符合实际,才准确。卢沟桥“每个石拱长度不一”,是核实了十一个石拱长度之后的结论。有人就此事向茅以升询问,茅以升回信一一列举了十一个石拱的长度,的确无一相同。看似平易的一句话,却体现着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第一部分:知识框架图

第二部分:知识拓展 重难点详解 核心1:议论文的结构。

所谓的结构是指通过某种合理的论证方式把论点、论据有机地组合起来。 提出问题(引论)------提出文章要论述的问题是什么(总) 分析问题(本论)------摆事实讲道理论述为什么是这样(分) 解决问题(结论)------论述怎么样做和会出现怎样的情况(总) 以《生物入侵者》分析:

2、引出对象: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3、摆出现象:生物入侵的危害。 4、探究原因:造成生物入侵的原因。

5、揭示态度:对待“生物入侵者”的态度对比。 (5)采取措施:世界各国采取的对策。 核心2:学习解决口语交际问题。 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言之有“礼”:“礼”即得体,根据特定的情境采用得体的用语。

(2)言之有“物”:即要摒弃不合实际的空话、套话或含糊不清的语言,语言力求清楚、明白、简洁。 (3)言之有“序”:即说话有合理的顺序,不颠倒混乱,要注意事物的内在联系及因果关系,力求意明句畅。(4)言之有“节”:答题时语言要简明,如有字数限制,不能超出限制的字数。 【C等级】

谨防数字化痴呆症 刘戟锋

①当初,许多人练习电脑打字,是因为自己的字写得不好。那时我们未曾想到,仅仅几年后,就像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描述的那样,巨大的数字化浪潮,将包括儿童在内的庞大社会群体一网打尽,人类社会踏上了数字化的“不归路”。

②凡事有利也有弊,有得必有失。韩国首尔脑部平衡中心专家不无忧虑地告诫:长期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将导致数字化痴呆症。《朝鲜日报》专门撰文列举若干相关症状,如“你只记得住自己的单位电话和家庭电话”,“你觉得新认识了某人,但其实曾见过他”,“你在车里安装导航设备后就看不懂纸质地图了”,等等。

③数字化痴呆症?信还是不信?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不管这类说法是危言耸听,还是警世洪钟,有一点可以肯定,从人类思维方式来看,过度痴迷和依赖数字化产品,势必导致大脑发育和使用的不平衡。在数字化与信息化时代,动动手指就可以在网络上获得应有尽有的资料,知识的获取即时化了,人类的创造力却下降了。茶余饭后的谈资海量化了,人类的注意力却被分散了。科技与经济的联系全球化了,人类社会群体间的亲情却淡漠了。碎片化信息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之大,可以一言以蔽之:以目废心。

④当数字化时代造成信息泛滥,负面效应就会浮出水面。对一些热点事件的全方位报道为何让人产生信息厌倦之感?连篇累牍的电视剧为何让人感到视觉疲劳?人类数千 年大浪淘沙仅存的少数名著为何风光不再?当我们长期沉溺在信息的汪洋大海里,为之欣喜,为之癫狂,为之焦虑时,是否也该冷静地检讨一下,我们的思维习惯、日常行为、生活体验是否发生了某种扭曲与异化?

⑤前不久,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了美国西弗吉尼亚州一个名叫“绿岸”的小镇。由于该小镇位于美国国家无线电静默区内,手机、路由器、电视、广播等电子产品在这里统统失灵。如果有人需要和外界传递消息,镇上有唯一一台付费电话可以与外部联系。据了解,从六七年前开始,越来越多想要戒掉“电子瘾”的人们搬到这里,感受缓慢、宁静与本真的生活。

⑥对于那些对现代生活感到疲惫的人们来说,美国“绿岸”小镇的桃花源式生活可遇而不可求。在数字化时代,将过度使用数字产品引发的种种问题归咎于器物本身,也不是一种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克服数字化痴呆症,需要增强对自身行为的把控能力,养成更加积极平衡、健康的生活方式,防止被数字化产品“绑架”了思维、“绑架”了生活。

(选自《 人民日报 》 2014年4月)

19.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论证思路。(4分) 20.第②段划线句子起什么作用?(2分)

21.第③段中画线词语中的“废”字具体指哪几方面内容?(3分) 22.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搬到“绿岸”小镇?作者对此持何态度?(3分) 参考答案:

19.中心论点:谨防数字化痴呆症。

论证思路:首先,引出中心论点;接着,论述数字化痴呆症的危害;最后,指出怎样克服数字化痴呆症。 20.列举数字化痴呆症的具体表现来论证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1.答案略。(要紧扣“创造力下降”“注意力分散”“亲情淡薄”三个要点作答) 22.①想戒掉“电子瘾”;②可遇不可求;不是客观课理性的态度。 第一部分:知识框架图

第二部分:知识拓展 重难点详解 【知识链接】

1、 文体“记”:“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

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2、 数量词的用法:①古代省略量词应补出。 ②数词用在名词之后,翻译时应调整到名词的前面。 一、托物言志 (一)概念介绍

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咏物诗 (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者品质) 1.常描写的景物:菊、竹、梅、柳、蝉 2.特点归纳:

(1)咏物。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3.常用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区别:托物言志强调的是作者的主观感情,象征重在客观意义,事物本身具有这样的本质,如草、白杨两者本身具有坚强、高大)、联想、比喻、(以物喻人)拟人、双关、衬托、对比。 4.解题步骤归纳

①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②A物的这些特点与人的哪些品质相似?B物与诗人自身经历、所处社会环境有哪些相似之处?或者与社会中哪些人哪些事物相似。C诗人借此物要抒什么感情,言什么志向? (二)分类简析

咏物诗可分为纯咏物的和借物抒怀的两大类 。

1.纯咏物直接描写物象,表达对此事物具有的品质的赞美(希望能具有这种崇高的志向,高洁的品格)或者批判。

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此诗通过赞美“竹石”立足破岩,备受风霜雨露的磨难,依旧顽强地生存着,隐寓诗人不媚权贵,不流世俗,洁身自好品质。

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贺诗是纯粹的咏柳,通过比喻,曾诗也是写春柳,表面上看,是讽刺柳条得意轻狂,柳絮不自量力,实质上抒发作者对那些得势便忘乎所以妄图一手遮天的权贵的厌恨之情,是借物喻人,咏物刺世,咏物抒怀。 2.咏物抒怀诗还可分为下列数种:

①托物言志。像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以梅自喻,宣示自我孤高自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追求。

②借物刺世。如晚唐韩偓《观斗鸡偶作》:“何曾解报稻粱恩,金距花冠气遏云。白日枭鸣无意问,惟将芥羽害同群。”这首绝句通篇用相斗之鸡来象征割据一方的藩镇军阀,尖锐而辛辣地嘲讽和鞭挞了他们只知对内争权夺利 、残民逞强,对外却不思抵抗异族侵扰 。

③咏物明理。如苏轼的《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诗歌在所咏为初冬时节的景物,作者选取了荷花与菊花这两种景物,写出了它们的衰残,来衬托具有岁寒之心的橙橘。本诗看似是一首写景诗,诗人运用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用橙橘来赞美刘的品格和节操(或者人生丰收的阶段),用残菊、荷的衰残,比喻人生不如意,借写残菊、荷的衰残的过去,总会迎来橙黄橘绿时,鼓励朋友人生的不如意总是会过去,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就迎来人生中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 三、技巧点睛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寄托在某个具体“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鉴赏托物言志诗,要把握以下三点: 1.归纳“物”的形象特征。

诗人总要借助对特定之物的描绘来抒发情志,因此,鉴赏托物言志诗首先要抓住诗中的物象,并概括归纳出物象的特征。我们可以从具体描写物象的诗句入手,从物象的颜色、气味、声音、动作、形态等特征出发,挖掘出物象的个性气质、精神品质等。如盛唐齐己的《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 先发望春台。”,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不难概括出梅花的特征:风韵素艳,不媚于俗,孤傲自芳。 2.理解“物”寄托的情感。

概括出物象特征,还仅仅停留在对托物言志诗表面的理解上,要进一步理解诗歌内涵,还应该把握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或喜悦,或悲哀,或愤慨„„表现在诗歌里,诗人往往通过诗眼、典故、抒情议论等暗示出来,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些信息,理解诗歌情感。如于谦的《石灰吟》中“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作者以石灰自喻,寄寓了自己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高尚品质。 3.弄清诗中运用的写作技巧。

怎样理解诗人是怎样让“物”与“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呢?其实就是要掌握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明确作者是通过哪些艺术手法来借“物”言“志”的。如《早梅》的首联“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两句,作者将万木在严寒中枝干摧折与梅树独凝地下暖气于根茎而恢复生机作对比,反衬出梅花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品格。

总之,抓住物象特征,理解物象寄托的情感,弄清诗歌的表达技巧,对托物言志诗的鉴赏,就能做到游刃有余。

(一) 通假字:

(二) 词类活用:

(三) 一词多义:

(四) 古今异义

第一部分:知识框架

第二部分:知识拓展 重难点详解 一、重要文言现象《三峡》 略无缺处:略无,毫无。阙,通“缺”。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不以疾也:疾,快。 绝巘:极高的山峰。 属引:接连不断。属,动词,连接;引,延长。 虽乘奔御风:奔,动词作名词,奔驰的马。

空谷传响:响,动词作名词,回声。 素湍绿潭:湍,形容词作名词,急流。 晴初霜旦:霜,名词作动词,结霜。 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 哀转久绝:转,通“啭”,声音曲折。 虽乘奔御风:虽,古义表示假设,有“如果、即使”之意;今义表示转折,有“但是、可是”之意。 哀转久绝: 动词,消失。 自三峡七百里中:介词,在。 自

绝巘多生怪柏: 形容词,极高。 自非亭午夜分: 连词,如果。 至于夏水襄陵:表示另提一件事。 回清倒影:名词,清波。 至 每至晴初霜旦:介词,到。 清 清荣峻茂:形容词,水清澈。 二、文学常识

郦道元与《水经注》:

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范阳(今河北涿县)人。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爱好游历山水。撰《水 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 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专著。 四、课文研读

本文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山的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侧重描绘不同季节水的不同景象。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写山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写水  

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山河,以及对优美山川和大自然的赞美与欣赏。

本文通篇写景,结尾处却引用渔人歌谣,是因为前文通过写景写出了旅人的悲凉心境以及凄寒之境,结尾处引用渔人歌谣则更加烘托出秋景的悲凉,给人留有深刻印象。这样描写,就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从而加深了文章的意境。

《短文两篇》 一、重要文言现象 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晓雾将歇:歇,消散。 夕阳欲颓: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欲界之仙都: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在文中指人间。 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作欣赏之意。 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 相与:共同,一起。 但少闲人: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夕阳欲颓: 颓,形容词作动词,坠落。 相与步于中庭:步,名词作动词,散步。 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指休息,停止。 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欣赏。 夕阳欲颓:副词,将要。 念无与为乐者:介词,同,和。 欲

相与步于中庭:副词,共同。 实是欲界之仙都:名词,指人间。

二、文学常识  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齐宰相,后隐居山林;因当时齐国皇帝常常派人到山中向其咨询国家大事,故人称“山中宰相”,好神仙之术。

苏轼,字子瞻,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文坛“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文字洒脱明白畅达,又以词为最杰出代表,是北宋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元丰二年,此时正值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虽有官职却无实权,等于流放,因此诗中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以及豁达却又失意的矛盾心情。 三、课文研读

《答谢中书书》一文表达了诗人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之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能够表现这一情感的诗

句为:“实是欲界之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

背景链接——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的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自离开安置所,实际上与流放差不多。此事使苏轼深感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写于这一时期的诗文,大多表现了苏轼被贬之后既豁达又失意的心情。   

本文苏轼笔下的月色的特点:空明澄澈、似真似幻。

本文点睛之笔(议论之笔或主旨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句中“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此处“闲人”还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情。

本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既有赏月的欣喜、散步的优先,也有对自己身处被贬境地的牢骚不平;但更多的则是表达诗人一种豁达的心境。 《观潮》 一、重要文言现象

既望:农历十六日。望,农历十五日。 方其远处海门:方,当„„时。 仅如因线:仅,几乎,将近。 际天:连接着天。 沃日:冲荡太阳。形容波浪很大。沃,用水淋洗。

既而:不久。 艨艟:战船。

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乘马、舞旗、举枪、挥刀。骑,马。弄,舞动。标,树立、举。 一舸无迹:舸,船。 倏尔:忽然。

逝:去、往。 披发文身:文,动词,可理解为画。 万仞:形容浪头极高,不是实指。 人物略不相睹:略,一点,微。 倍穹:穹,高。 僦赁看幕:僦、赁此处都是租的意思。 虽席地不容间也:席地,一席之地,仅容一个座位的地方。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玉城雪岭,名词词组作状语,用来修饰后面的动词“际天”,此处解释为如玉城雪岭般;际,名词作动词,连接。

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银,名字作状语,用银;玉,名词作状语,用玉。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尽,形容词作动词,穷尽。 皆披发文身:文,名词作动词,画着文身。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穹,形容词作动词,高过。 天下之伟观:观,动词作名词,景象。

弄旗标枪舞刀:标枪,古义为“举枪”;今义则指田径运动中使用的投掷器械。 人物略不相睹:人物,古义为两个词,分别指人和物;今义则合并为一词,单指人。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穹,古义为高过,动词;今义则为名词,指天空。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连词,和“至”连用,翻译为到。 以此夸能:介词,凭借、用。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副词,只。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能够。 为 仅有“敌船” 为火所焚:介词,被。

海涌银为郭:动词,当作,作为。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动词,是。

而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表修饰,不翻译。 而旗尾略不沾湿:表转折,但是。 随波而逝: 表承接,不翻译。 而僦赁看幕: 表递进,并且。 判断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倒装句: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介词后置) 二、文学常识:

周密:字公瑾,又号四水潜夫,南宋著名词人,笔记大家。辛弃疾等豪放派著名词人谢世后,“历下周密”却以他的清丽词作尽洗靡靡之音,成为南宋后期重要的文学家。 三、课文研读:   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一句在全文一开始即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领起全文,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观潮》全文的着眼点都在一个“潮”字,作者从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四方面来写的。 题目为“观潮”,却为何又将大量笔墨放在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作者在写了浙江潮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场面和吴中健儿的弄潮技术,既写了风景,又写了民俗,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诸人势,使得二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给读者以美的感受。 

《观潮》一文表达了对故国山河以及风土人情的一往情深。 《湖心亭看雪》 一、重要文言现象: 湖中人鸟俱绝:俱,全、都;绝,消失。 余挐一小舟:挐,通“桡”,撑船。一做,拏。 毳衣:用毛制成的衣服。

雾凇沆砀:雾凇,水汽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余挐一小舟:挐,通“桡”,撑船。一做,拏。 客此:客,名词作动词,客居。 古今异义:

是日更定:定,古义为“完了,结束”;今义为“固定、确定、判定”等意。‘ 上下一白:一,古义是“全”;今义表数目一。

余强饮一大白:余,古义为“我”,今义作“剩余、多余”讲;白,文中作“酒杯”,今义多指白色。 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为两小时。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副词,还。

是日更定:代词,这。 上下一白:副词,全。 一

是金陵人:动词,表示判断。 湖心亭一点:数次,表数目一。

上下一白:形容词,白色。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名词,酒杯。 二、文学常识:

张岱:明末清初散文家,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生于诗礼之家,思想却自由散漫、淡泊功利;然而张岱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清兵南下后,他深感国破家亡的沉痛和悲愤,“披发入山”,表示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与抗议。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灭亡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淡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心态。 三、课文研读:  

文章写于明朝灭亡后,文中却用明代纪年,有何深意? 说明在作者心中明代始终没有灭亡,不忘故国之情永在。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通过对西湖壮观的雪景描写以及湖心亭奇遇的记叙、描写,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同时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

“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的“独”字有何表达作用?

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操和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暗示作者的“痴”,为下文作铺垫。 

解?

此句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所谓白描是指国画中的一种处理手法,此处指文字简练朴素,不雕饰、不渲染。 本句运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天人合一图,侧面描绘出作者文人雅士式的孤傲以及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然而三个“一”字及“两三粒”却仍使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漂泊无依,怀念故国的情感。 

结尾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的作用何在?

全文用一般的篇幅来写人、绘景、记事、抒情,丰富了文章内涵;而结尾却用舟子的话作结,一个“痴”字看似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人给予了肯定和赞美,还包括了对作者品位、人格的肯定和赞赏。 《诗四首》 一、重要文言现象 重要词语: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要违背自己的意愿就好。但,只要。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怜故乡水:怜,爱。 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凭危:指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 徙倚:徘徊。 道狭草木长:长,丛生。 词类活用:

晨兴理荒秽: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杂草、野草。 萧关逢候骑:萧关,名词作状语,在萧关。 二、文学常识:  

陶渊明:见第五单元的《桃花源记》。

王维:字摩诘,自幼负有才名,二十一岁就高中进士,后官至右丞相,故又称王右丞。王维的诗歌造诣颇深,无论边塞诗还是山水诗;无论绝句还是律诗,均有佳作传世。同时,王维又是一名绘画大师,因为其诗歌一个著名的特点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语)。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何理

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其一生多在漫游中度过,又因为李白的大部分人生处于盛唐时期,因为他的诗歌多事赞美祖国大好河山之作。李白的诗风,浪漫瑰丽,汪洋恣肆,是典型的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是我国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其名,二人合称“李杜”。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北宋末南宋初的杰出诗人,同时也擅长写词。其风格独树一帜,接近于苏轼,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天成。 三、课文研读 《归田园居》(其三)

 

诗歌可以分为三层:种豆地点及劳动结果(“种豆南山下”至“带月荷锄归”);劳作的辛苦与执着(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自己的田园之乐(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但使愿无违”的“愿”做和理解?

“愿”即诗人的愿望——田园劳作之乐,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被现实世界污浊而失去自我,不因物欲横流的享乐而扭曲心灵。

  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本诗的艺术特色:平淡自然,清新闲适。 《使至塞上》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有什么意义?(怎样理解?)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征蓬”与“归雁”一出一入,给人一种苍凉之感,飒爽之意。这一反映出孤身出塞,以边塞景色与征蓬、归雁相映带。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 游子,这里却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 

本诗表达了诗人对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赞美与喜爱,同时也寄托了诗人难以言喻的抑郁之情。 《渡荆门送别》

全诗的主要内容以及思想感情:

内容: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荆楚之地所见到的优美景色以及诗人自己的感受; 思想感情: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与赞美,以及对故土的思念与眷恋。

 “送别”一词如何理解?(“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怎样理解?)

这里的“送别”不是为朋友送行,而是告别故乡。诗人不明说自己思念故乡,而是说故乡的山水恋恋不舍的一路相送,越发显出诗人自己对故土深深地眷恋与想念。

 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句

前半句的动感与空间感相结合气势如虹,后半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平原时的新鲜感极其真切的表达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蓬勃的朝气。

  

《登岳阳楼》(其一)

思想情感:全诗表达了作者对于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抒发了作者悲伤国事的爱国情怀。 品评全诗:

凭栏吊古,勾起满腹的家国之恨,身世之仇。尤其是颔联(诗歌第二句),前半句既是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又是加入了历史厚重感;后半句写黄昏时分,融入了些许惆怅之情,这种渐变亦是一种烘托、过渡,物我兼容的情状。

“白头吊古风霜里”的“风霜”如何理解?

“风霜”一词明指自然事物,其实则比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

八年级(上)语文单元、课文总体目标(一)

初二承上启下,继续积累语文知识和词语,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写作表达技巧,培养文

体感。重点是学好复杂的记叙文和说明文,同时也加强了文言文的教学,为初三的议论文教学及总复习打下基础。 第一部分:知识框架图

关于新闻文体:新闻是使用广泛的文体。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时发生的事件报导,要求真实、客观、简洁、时效。通讯是比消息更详尽、生动的报道。特写是抓住新闻消息中一个细节重点叙写的一种报导。报告文学是一种兼具新闻和文学双重特点的文体,它以真人真事为对象,可以以文学性的表现手段报导。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真实性。

第二部分:知识拓展 重难点详解

叙事,首先必须把事件交代清楚,事情叙述完整,这就要求一定要在写作中把握“六要素”(时间、地点、

人物、原因、经过和结果)。“六要素”中的地点、时间、原因和结果一般不作为叙事文的主体,它们只是对所记事件起说明的作用。文章的主干是事件的“经过”和事件中的“人”。但没有前四个要素是构不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的。还应强调的是,叙事文不一定有集中的人物,虽然人物也是文章的主干之一,但其绝不能“抢占”事件“经过”的“位置”,要知道,“人物”是为“完整的故事”服务的,否则,写事也就变成写人了。结合本单元的课外,我们所要掌握的文体知识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新闻文体知识。

1、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2、新闻的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特点:及时、准确、真实。

4、新闻的写法:以叙述为主,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5、新闻的结构:a.标题。 b.导语(副标题):是一句话或一段话,是新闻当中最有价值最核心的事实概括。 c.主体:是对导语的展开补充。 d.背景:是新闻的历史情况和坏境条件。 e.结语:是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具有启发与激励性的语言。 注: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省略。

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为例分析:标题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是: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导语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②(注释:②〔不含〕不包括。)),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主体是从“二十日夜起”到结束。本文省略了背景和结语。

二、小说中三要素(用环境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又叫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包括;以他人言行来反映人物等(又叫侧面烘托))。

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故事情节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

以《芦苇荡》为例分析:以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出处于战争环境和人物心境相谐,不仅渲染了故事气氛,也给作者增添了一种诗情画意的,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提高了作品的感染力,如开头描绘“阴森黑暗的大舞台”把我们带入险恶的战争环境,把白洋淀人民在那种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最后一处写“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这一笔使老头子镇定、乐观、自信的性格跃然纸上。总之,作者笔下的景物,不单纯是一种点缀,而是蕴含着深远的寓意。 三、通讯文体及其中的烘托人物形象方法: 通讯文体:

1、通讯的定义:通讯是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比较详细而又深入地报道国内外近期出现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或典型经验的一种新闻文体。 2、通讯的特点:新闻性、评论性和文学性 3、通讯的种类:

(一)按形式分为:一般通讯、新闻小故事、特写、速写、侧记、谈访录等。 (二)按报道的内容分为:

(1)人物通讯 以记人为主的通讯。它把具体有新闻意义的典型人物的言行、事迹、思想作为自己的报道中心。常取材于近期涌现出来的开拓者、改革家、先进人物、英雄模范、爱国人士、知名学者的先进事迹。

(2)事件通讯 以记叙事件为主的通讯。经常围绕着具有新闻意义的事件进行叙述。通过对典型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描述,或反映国际风云动态,重大科学发现,拓宽读者的胸襟、视野;或反映时代前进步伐,社会热点事件,为在社会事业中创造集体英勇业绩的新人群像唱赞歌;或揭露社会改革中的种种阻力,寻找解决矛盾的办法,退到社会改革的健康发展。

4、通讯的写法:(1)选好典型,开掘主题。(2)写活人物,展现精神。(3)结构灵活,手法多样。(4)即事生议,情理交融。

烘托人物形象方法:(运用环境烘托人物形象)

以《蜡烛》为例:本文特别注重环境描写营造、衬托人物。例如文中多次最炮火进行描写,第16段“德国人还在还击”,第18段“德国人还在开炮”,第27段“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等等,这样重复来写,一方面渲染了当时紧张而激烈的战斗氛围,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敌人的疯狂。而与恶劣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妇人的临危不惧。她不顾艰难与年老衰在炮火中埋葬烈士,原因是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打动了她、激励了她,因此她所有的动作都包含了对烈士的敬意。 四、书信写作格式复习。

①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等。

②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独立成段,不可直接接下文。否则,就会违反构段意义单一的要求,变成多义段了。

③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④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称呼和祝颂语后半部分的顶格,是对收信人的一种尊重。是古代书信“抬头”传统的延续。古人书信为竖写,行文涉及对方收信人姓名或称呼,为了表示尊重,不论书写到何处,都要把对方的姓名或称呼提到下一行的顶头书写。它的基本做法,为现代书信所吸收。 ⑤具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儿×××、父×××、你的朋友×××等。再下一行写日期。

如果忘了写某事,则可以在日期下空一行、再空两格写上“又附”,再另起行书写未尽事宜。

以《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文中称呼是先生;接着是正文;紧跟着就是具名和日期了。

【A等级】

阅读导语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 导语的电头所写内容包括 ;这些内容说明了 。

2 导语点明新闻人物是 ,其中“百万”说明了 。将“大军”改为“解放军”行不行?为什么?

3 导语点明的事件是 ,“横渡”写出了怎样的气势?

4 导语在新闻中的作用是 。

5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中“不含”的意思是 。去掉可以吗?为什么?

6 “„„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在这里表示的意思是 ,它在这里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1 通讯社的名称、发电的时间、地点;消息发得及时,材料真实可靠。 2 人民解放军;渡江人数之多,声势之浩大;不行,因为没有力量,没有气势,没有感染力。3 横渡长江;遇难而上,所向披靡的气势。4 概括报道的事实或中心。5不包括;不可以,因为时九江还没有解放,这样写语意准确。6 都:表示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第一部分:知识框架图

记叙文与记叙性散文:前者以记叙人或事情经过为主要目的,要求记述完整。后者的重点在于通过记叙人或事表达一定的情感,不要求事件的完整,叙事是为抒情服务的。

第二部分:知识拓展 重难点详解 【名著阅读——《朝花夕拾》】 一、作者:

是鲁迅,他是我国现代伟大的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二、作品的主要内容:

四、人物形象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

1、长妈妈——.这是鲁迅在《朝花夕拾》中用了相当多的笔墨一个人。因为社会的影响,“长妈妈”保留了许多迂腐的习俗,如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还盲目地对“长毛”的故事妄加评论,甚至还踩死了“我”喜爱的隐鼠。因此,“我”对她怀恨在心。看到这,我在脑子里勾勒出的是一个活脱脱粗俗、守旧的妇女形象。然而,鲁迅对她的印象远不止这些。她有可爱的一面。“长妈妈”知道“我”喜欢《山海经》,尽管她连《山海经》的正确名字都不知道,甚至叫“三哼经”,目不识丁的她居然为鲁迅买回了他一直都渴望得到的《山海经》,尽管这些书比较简陋。由此,“我”又认为她“有伟大的神力”。在《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鲁迅表达了他对长妈妈的爱,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让长妈妈安息。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2、藤野先生——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3、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4、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作者从不正面写家道衰败的颓唐,仅从父亲口里说的嘘嘘的话,作者在左右奔波瞻前顾后的疲态,表面上是祥和安平,但心里却按捺不住,到篇尾,衍太太唆使作者大叫父亲,却遗留给作者的“最大的错处”。感人肺腑,又不乏暗中对衍太太这个自私多言使坏形象的嘲讽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 五、艺术手法

1、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2、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3、常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4、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如在《父亲》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5、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鲜明对比。 六、其他

4、保姆长妈妈,“我”平时叫:“阿妈”。“憎恶她的时候”叫:“阿长”。 “实在不大佩服她”的原因是她“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又不许“我”走动,并动辄以告状相威协;睡觉的姿态不好,占了过多的地方;满肚子麻烦的礼节,等等。 “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是因为她常对“我”讲“长毛”的故事,某些情况表明她似乎有“伟大的神力”。 对她“有了特别的敬意”。后来因

【综合性学习——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一、古今描写战争的诗词

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七律•长征》)

4、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看,/这是奴隶!”(田间《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5、俄罗斯人要不要战争?/那就请你们去问问/宁静的辽阔耕地和原野,/还有白桦和杨林。 请你们再去问问/埋在白桦树下的士兵,/他们的儿女将回答你们:/俄罗斯人要不要战争? 不仅为自己国家/士兵们在那场战争中牺牲,/也为全世界的人们/能安然地步入梦境。

„„请你们去问问母亲们,/去问问我的妻子,/你们那时就该明白:俄罗斯人要不要战争?(叶夫图申科《俄罗斯人要不要战争》) 二、军事成语举例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草木皆兵、马革裹尸、赤膊上阵、乌合之众、打草惊蛇、四面楚歌、用兵如神、有勇无谋、全民皆兵、声东击西、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坚壁清野、揭竿而起 三、战争名言举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春秋•孙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战国•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国•孟子)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三国•诸葛亮) 胜负兵家之常,善用兵者能因败为成。(晋•张方) 惟有死者方可看到战争结束。(希腊•柏拉图)

正义没有武力是无能;武力没有正义是暴政。(法国•巴斯卡) 兵民是胜利之本。(毛泽东)

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毛泽东) 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表达方式”是在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有以下5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其中,记叙,说明,议论是文学的三大文体。 1、记叙

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作用也比较多。 2、描写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具体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植物、文具、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以《台阶》为例分析:文中叙述父亲造台阶的经过即是叙述的表达方式。在写建成的台阶周围的环境时用了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心情。 【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的区别】

(1) 表达方式分为叙述(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的分类解释; (2) 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它表达方式;

(3)现在流行的话题作文的要求里也有相关表述——可任选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并综合运用其它各种表达方式。 (4) 表达方式只有五种,表现手法却有很多种, 【细节描写】 (一)定义。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 (二)作用。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三)分类:场景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 (四)描写方法。

(1)选用典型细节。 (2)细致观察事物。 (3)细节描写要服从表现中心的需要。 (4)细节描写必须典型、真实。(5)精心锤炼词语。 (6)巧妙运用修辞。

以《背影》为例分析: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父亲买橘子这一部分是属于场景细节描写,其中的动作也可以人物是动作的细节描写。

【A等级】判断下列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 1、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

2、狂风怒吼,树不停地、猛烈的摇晃着。( )

3、只有这种只是,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 4、解放前,邓稼先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远涉重洋到了美国。 5、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 1、抒情 2、景物描写 3、议论 4、记叙 5、描写

【B等级】

喜旺的年 谷凡

①窗外飘着雪花,有几片有意无意地落到喜旺的身上。雪花越飘越多,不一会儿,树上和房子上落了白白的一层。 喜旺注视着飘落的雪花非常沮丧,是的,他害怕,特别特别害怕这场雪下大,如果这是一场大雪,许多的地方又会不通车。

②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声传来,听响声,这鞭炮是世界家放的。再有几天就过年了,是世界的爸爸妈妈从外面回 来了。这几年,只要谁的爸爸妈妈从外面打工回来,到家后总是要先放一挂鞭炮。

③喜旺的爸爸妈妈今年过年也是要回来的,自从他知道爸爸妈妈要回来过年的那天起,就天天数日子,兴奋得睡 不着觉。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终于熬到了腊月二十八,一大早喜旺起床,等喜旺把早饭做好,老天爷居然飘起了雪花。

④喜旺今年九岁了,上小学三年级,本来不是农忙时,早上他是不用做早饭的,可今天他高兴,也想让奶奶高兴。 奶奶60多岁了,而且还有高血压,平日里,这个家里只有喜旺和奶奶两个人。

⑤一边做早饭,喜旺一边想着爸爸妈妈会给自己带什么礼物。老实说,他什么都不想要,只要爸爸妈妈能回来过 年,他就高兴。有一次同学诬陷他偷书,喜旺和这个同学打了起来,结果被罚站。喜旺觉得自己非常委屈,他特别想念爸爸妈妈。

⑥雪越下越大,喜旺的心越揪越紧,他真想上去用身体挡住天上那个下雪的口子,让雪不要再下了。“喜旺,你 爸爸妈妈回来了,快去接哟!”是隔壁二爷的声音。喜旺顾不上丢下手里的书本,转身冲出大门……

⑦喜旺一口气跑到村东头的那条路上,路上安安静静,连爸爸妈妈的影子也没有。就在喜旺忐忑不安的时候,远 远地,有两个人影从路的另一头走来……喜旺兴高采烈地迎着那两个人跑去。

⑧近了,又近了,喜旺喘着气,爸爸妈妈就在前面,喜旺笑出了声。跑了一会儿,喜旺感觉上气不接下气,他放 慢了脚步,准备就这样迎着爸爸妈妈走过去。喜旺在心里数着,二十一步,二十二步……是他们,就是他们,他日日夜夜想念的爸爸妈妈真的出现了。喜旺走到了爸爸妈妈身边,他想张嘴喊爸爸妈妈,可不知怎么,他居然没有喊出来。

⑨爸爸妈妈走到喜旺身边,脚步匆匆,他们是那样的急切,恨不能一步就跨到家,他们抬头望了一眼喜旺,像望

一个陌生的孩子,然后又急匆匆往前走。

⑩喜旺和爸爸妈妈擦身而过,他们居然没有认出自己。喜旺的鼻子一酸,一股莫名的委屈油然而生。爸爸妈妈已 经有3年没有回来过年了,他们走时,自己才6岁,而现在的自己,已经长高长大了。

(11)喜旺还记得,上次爸爸妈妈悄悄离开时,他整整哭闹了一个星期,可不管他怎么闹,就是不见爸爸妈妈的影子。一星期、两星期,一个月、两个月,他就这样跟着奶奶渐渐长大了,大到他们都认不出了。

(12)爸爸妈妈走的第一年,本来要回来过年的,可是没有买到车票;第二年大雪封路;第三年老板要给留下过 年不回家的人发红包。想到这些,喜旺的泪水不听话地流了出来。

(13)这个时候,雪住了,看着爸爸妈妈进村的身影,喜旺忍不住哭出声来„„他躲到村头的一面矮墙下,呆呆 地望着天,想起自己向奶奶要20块钱买的鞭炮还没有放呢!

(14)远处传来奶奶的叫喊声:“喜旺,你在哪里?你爸爸妈妈回来了„„”

16.文中第⑨段划线部分意蕴丰富,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4分)

他们抬头望了一眼喜旺,像望一个陌生的孩子。

动作细节和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出父母盼望回家见到亲人见到儿子的急切心情;喜旺看父母望自己时陌生的感 觉,一方面表现了希望的失落感心酸感,另一方面也深刻表现出三年父母未回家,父母和儿子心灵上的陌生感。

【C等级】

命系悬壶①

陈源斌

姚五先生是我家乡古镇上的世传名医。他的名字竟然可以治病。邻居家小孩突发急痧,整夜惊叫抽搐,大人捋着头发哄他说:“好孩子,别怕,请姚五先生去了。”捋着捋着,啼哭声变小,孩子气息匀细,睡熟了。有个半大少年,暑天贪吃生食,又喝凉水,不一会发作起来,抱着肚子在地下打滚,一口气吸进去,憋得脸色乌青,连眼睛都倒起来了。这时候,有人喊说:“好了,好了,姚五先生来了。”其实才远远看到姚五先生的影子,走到跟前还得好一会儿呢。地下的病人却把一口气痛痛快快吐出来,觉得肚子好受多了。

关于姚五先生的传说很多:说他某年路过某地,听见一户人家嚎啕哭丧,进屋看时,人已经断了气,穿好送终的寿衣寿裤,躺在草铺上了。姚五先生说有救,熬了一罐药,撬开牙关,灌将进去,草铺上的人立刻还了魂;又说他某年途中撞见一群披麻戴孝抬棺人,他朝滴在地下的血迹看看,又凑到跟前嗅了嗅,赶紧开棺急救。原来是位难产的孕妇,幸得姚五先生救治,母子双双侥幸活了命……这些故事都不新鲜,显然是从一些旧书和传闻那里,移植过来的 。姚五先生听了,总是不置可否,一笑了之。

传来传去,姚五先生就被神化了。说他不但能让死人活,也能让活人死。这话是当着姚五先生的面说的。他跟往常一样懒得理睬,只管凝神替面前的病人诊治。这句话却惹出了一个意外灾祸:有一个青年高高骑在墙头上看热闹,手里捧了一罐南瓜稀粥,喝了个底朝天,肚子胀得像只鼓。那青年听见这句话,很不服气,抓着喝空了的罐子,“啪”地一声跳到地下,说:“我就不信,我一个大活人,他真有本事,敢不敢让我马上就死?”姚五先生抬头看看他,脸色陡变,让人赶紧找青年的家长,准备后事。果然如此,没等家长 赶到,青年已经瘫软死去——事后,姚五先生解释说,青年喝了一肚子稀粥,从那么高的墙头猛跳到地上,硬把肚肠挣断,又因地处偏僻乡下,来不及救治,可惜这条性命了。

姚五先生体恤民情,替人治好病,或是救了一条命,视人家的家境,酌收诊费。遇到乡下普通老百姓,他把手挥挥,说,算了,你要真过意不去,闲暇时送几只斑鸪鸪来吧。斑鸪鸪是一种乡下常见的鸟,喜好在野地里用脚爪刨挖单叶芽果吃,随手就捉得到,不算什么难事。姚五先生嗜好这种野味。他饮食十分挑剔,从来不在外面吃饭。有时候下乡到人家忙活一天,连口水都不喝,照样挥挥手,走了。多少人被他感动了,望着他的背影,为他祈 祷,说:“好人哪,但愿他长命百岁!”

姚五先生只活到五十岁。他患的是当地俗称的膈食病,就是不能吃饭——得过他恩惠的乡下人说,姚五先生怕是斑鸪鸪吃多了。斑鸪鸪喜欢刨吃野地里有毒的单叶芽果,这种野鸟身上积存了毒素,人偶而尝个新鲜是可以的,吃多了,就会有大妨碍。姚五先生一辈子替太多的普通百姓看过病,吃了太多的人家送来的斑鸪鸪,日积月

累,中了重毒了——姚五先生是治膈食病的圣手,有一个祖传单方,远远近近,好多患这种病的人,都是由他治愈的。他按祖传单方给自己抓了药,煎好,一口气喝下肚里,却一点不剩地吐了。再舀一碗,硬灌下去,泼刺一声亮响,全部喷射出来。很明显这是药不对症,姚五先生把头摇摇,叹了一口气,说:“命系悬壶,治得了病,治不了命。”他一天天瘦下去,瘦下去,瘦成了一根芦柴似的,只剩了一口气在胸腔里悠悠转着。接着,这口气断了,他死了。

【注释】①汉代以后,民间郎中的药铺或诊所门口大都挂一个药葫芦即“悬壶”,以此作为卖药行医的标志。题目中的“悬壶”即为“行医”之意。

21.从小说内容看,题目“命系悬壶”的含义是什么?(3分) 22.在古镇人们眼中,姚五是一个怎样的形象?(3分)

23.小说多处透露出的“言外之意”是姚五并非神医,请举出两例简要说明。(3分) 24.本文多处运用细节描写,任选一处加以赏析。(3分)

25.小说意蕴丰富,你从中领悟到了怎样的道理?(答出两点即可)(4分)

参考答案:

21.答案:①古镇上人们把性命维系在医生姚五身上。或点出姚五具有良好的医术医德,多少人性命因他而保全。②行医是姚五安身立命的依靠,他因行医而生存而丧命。或暗示姚五的性命与他行医生涯息息相关,救治了太多无钱治病的人的性命,却也因此吃了太多的斑鹄鸪而丧命。 评分:答出一个要点2分,答出两个要点3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22.答案:姚五是一位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世传名医。评分:答对一个要点1分,答对两个要点得3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23.答案示例:①邻家小孩、半大少年听到他的名字病症减轻,主要是心理作用,与他无关;②很多有关把死人救活的传说,属于移植,并不可信;③青年跳墙而死,他也只能解释原因,为之可惜,却束手无策;④他虽然治愈了很多人,却治不好自己的病,五十岁就死了。评分:答出一处得1分,答出两处得3分,共3分。其它答案符合题意即可。24.答案示例:如“再舀一碗,硬灌下去,泼刺一声亮响,全部喷射出来。 ”赏析,运用动作细节,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姚五喝药时的艰难情景,揭示了神医不神的事实。评分:举例1分,赏析2分,共3分。只举出例句不得分。其它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25.答案:①医患的生命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是相互依存的。②世上没有真正的神医,任何医生即使再高明也不能救助所有的性命,我们不能把自己的生命完全托付给他人。③命运靠自己把握,不 能将我们的命运完全寄托在别人身上。④面对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正确认识和客观判断,不应片面否定或盲目崇拜。评分:答题以小说包含的道理为依据,合情合理。答出一个要点得2分,共4分。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第一部分:知识框架图

第二部分:知识拓展 重难点详解 一、课文导读

《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一位桥梁专家,他虽然只是向普通读者介绍有关中国石拱桥的一般性的知识,却显得高屋建瓴,游刃有余。

《桥之美》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一篇美学小品,文中诗意的描写性文字与带有说明性的文字相间,让人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

《苏州园林》先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再分别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总说与分说相结合,给读者以全面、具体的印象。《故宫博物院》以空间为顺序,着眼于纵贯紫禁城的中轴线,由南到北,由中间到两侧,逐次介绍建筑物。 《说“屏”》是一篇小品文,着眼于向读者介绍屏风的实用功能与艺术装饰功能,对如何使用屏风提出建议和希望。

核心1. 说明文与记叙文、散文的不同

(1)定义:说明文是客观说明事物、事理的一种实用性文体,目的是说明事物,阐述事理。 事物说明文

①根据说明对象和目的的不同事理说明文 (2)说明文的类型②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生动说明(文艺性小品文)

平实说明(非文艺性说明文) (3)体会说明文与散文、记叙文语言表达上的不同: A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

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 朱自清《春》 )

B 春天(Spring),又称为春季,是一年的第一个季节,北半球为公历3、4、5月,而南半球却是在九月开始,十一月结束。气候学上以连续5日平均气温稳定超过10℃为春季的开始。

分析:A为散文,B为说明文。从语言上说,散文的语言生动、形象、感人;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明、严密。从写作目的上说,散文以情感人,重在表达作者的情感;说明文是要将事物事理介绍清楚、明白。 核心2. 抓住事物特征来说明事物

阅读说明文,要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这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最本质、最主要的方面。因此,说明文必须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介绍清楚这一事物,才能使读者留下鲜明而准确的印象。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如果说明事物时东拉西扯,不围绕事物的特征进行,那么被说明的事物就会显得面目不清,说明的目的也就没有达到。我们在阅读说明文时,要认真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介绍和解说的。

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就紧紧抓住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这些特征加以介绍和说明的。文章先谈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再概括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总体情况,接着以赵州桥、卢沟桥为具体实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曾取得的辉煌成就。在介绍赵州桥、卢沟桥时,处处强调石拱桥“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点,使读者产生鲜明深刻的印象。

另一方面,在介绍建筑群时,要分清主次,采用有详有略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例如:《故宫博物院》从全文看重点说明前朝和内廷;就局部而言,重点介绍太和殿。因为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主体,最能体现故宫建筑设计的特色─——处处体现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皇权至上的思想。重点介绍此殿,就能使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貌。 核心3. 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为了把事物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要有相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最佳的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要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的自由。是采用某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不是一成不变的。 说出以下例句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

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2)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3)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4)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5)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6)按屏的建造材料极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

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7)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

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

(8)这些石刻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9)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分析:(1)举例子,通过实例,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杰出特点,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2)列数据,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了赵州桥雄伟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桥洞的形状,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4)作比较,通过与两岸河堤的比较,进一步突出了卢沟桥的坚固。(5)引资料,通过引用张鷟的话,说明了赵州桥的形式美,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6)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屏风的种类,使人一目了然。(7)作诠释:通过对小拱作用的具体解释说明,使读者明白这个设计的巧妙

之处。(8)摹状貌,通过对石狮子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9)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概括了什么是统筹方法,准确揭示了事物的本质。(10)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核心4. 理清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一般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一般用来说明事物的变化发展。说明文运用时间顺序往往突出时间的阶段性,每一阶段一般都有它的特征。它与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

空间顺序:一般用于说明实体事物的文章。说明实物的形状和构造时,或由近及远,或从上到下,从外到内等。

逻辑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理(非实物)的文章。常见的逻辑顺序有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构造到功用、由认识到实践等。

分析《中国石拱桥》的说明顺序。首先明确总体的顺序:石拱桥——中国石拱桥——中国石拱桥的典型杰作——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这表明文章是按照由一般到个别的逻辑顺序介绍的。然后,在课文中依次找出所写的桥名及建成时间。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二八二年;赵州桥:建于公元六○五年左右;卢沟桥:建于公元一一八九到一一九二年间;长虹大桥:建于一九六一年,明确顺序: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说明的。再有:旅人桥——赵州桥——卢沟桥——解放后兴建的各种拱桥则表明是根据桥的建筑年代的先后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的。由此可知,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时,是由一般到特殊,先概括后具体的顺序(逻辑顺序);有关历史发展的说明则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这样写,可以使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故宫博物院》则按照空间顺序来介绍的。沿着游览参观路线,以方位为序,由南到北、从外入内、有主有次地介绍了故宫的建筑物和建筑布局。这样,有利于说明建筑物的特征,使文章有条有理,结构严谨,给人的感受十分明晰。

核心5.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分析:《中国石拱桥》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体现得较为突出。文中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把中国石拱桥介绍得清清楚楚,是和它出色的运用了说明文准确而周密的语言分不开的。有很多方面值得同学们体会学习。

有些词语十分确切肯定,如列举的时间、数据,又如对某些时间、程度的限制;有些词语则表示着一种估计。无论哪一种,目的只有一个:说明准确,依据只有一条:符合实际。 例如说到“旅人桥”时,在“石拱桥”前用了“可能”(表示估计),“有记载”(做了限定)“最早”(在估计、限定后对时间做了肯定的限定)三个定语,说明得一清二楚。又如对赵州桥的说明用了这样两个修饰语:“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其中第二个修饰语说明赵州桥历史悠久,但它只有在第一个修饰语限定之下才是准确的。“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到处都有”体现“数量多、分布广”,但只有在“几乎”的限定之下才符合实际,才准确。卢沟桥“每个石拱长度不一”,是核实了十一个石拱长度之后的结论。有人就此事向茅以升询问,茅以升回信一一列举了十一个石拱的长度,的确无一相同。看似平易的一句话,却体现着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第一部分:知识框架图

第二部分:知识拓展 重难点详解 核心1:议论文的结构。

所谓的结构是指通过某种合理的论证方式把论点、论据有机地组合起来。 提出问题(引论)------提出文章要论述的问题是什么(总) 分析问题(本论)------摆事实讲道理论述为什么是这样(分) 解决问题(结论)------论述怎么样做和会出现怎样的情况(总) 以《生物入侵者》分析:

2、引出对象: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3、摆出现象:生物入侵的危害。 4、探究原因:造成生物入侵的原因。

5、揭示态度:对待“生物入侵者”的态度对比。 (5)采取措施:世界各国采取的对策。 核心2:学习解决口语交际问题。 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言之有“礼”:“礼”即得体,根据特定的情境采用得体的用语。

(2)言之有“物”:即要摒弃不合实际的空话、套话或含糊不清的语言,语言力求清楚、明白、简洁。 (3)言之有“序”:即说话有合理的顺序,不颠倒混乱,要注意事物的内在联系及因果关系,力求意明句畅。(4)言之有“节”:答题时语言要简明,如有字数限制,不能超出限制的字数。 【C等级】

谨防数字化痴呆症 刘戟锋

①当初,许多人练习电脑打字,是因为自己的字写得不好。那时我们未曾想到,仅仅几年后,就像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描述的那样,巨大的数字化浪潮,将包括儿童在内的庞大社会群体一网打尽,人类社会踏上了数字化的“不归路”。

②凡事有利也有弊,有得必有失。韩国首尔脑部平衡中心专家不无忧虑地告诫:长期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将导致数字化痴呆症。《朝鲜日报》专门撰文列举若干相关症状,如“你只记得住自己的单位电话和家庭电话”,“你觉得新认识了某人,但其实曾见过他”,“你在车里安装导航设备后就看不懂纸质地图了”,等等。

③数字化痴呆症?信还是不信?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不管这类说法是危言耸听,还是警世洪钟,有一点可以肯定,从人类思维方式来看,过度痴迷和依赖数字化产品,势必导致大脑发育和使用的不平衡。在数字化与信息化时代,动动手指就可以在网络上获得应有尽有的资料,知识的获取即时化了,人类的创造力却下降了。茶余饭后的谈资海量化了,人类的注意力却被分散了。科技与经济的联系全球化了,人类社会群体间的亲情却淡漠了。碎片化信息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之大,可以一言以蔽之:以目废心。

④当数字化时代造成信息泛滥,负面效应就会浮出水面。对一些热点事件的全方位报道为何让人产生信息厌倦之感?连篇累牍的电视剧为何让人感到视觉疲劳?人类数千 年大浪淘沙仅存的少数名著为何风光不再?当我们长期沉溺在信息的汪洋大海里,为之欣喜,为之癫狂,为之焦虑时,是否也该冷静地检讨一下,我们的思维习惯、日常行为、生活体验是否发生了某种扭曲与异化?

⑤前不久,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了美国西弗吉尼亚州一个名叫“绿岸”的小镇。由于该小镇位于美国国家无线电静默区内,手机、路由器、电视、广播等电子产品在这里统统失灵。如果有人需要和外界传递消息,镇上有唯一一台付费电话可以与外部联系。据了解,从六七年前开始,越来越多想要戒掉“电子瘾”的人们搬到这里,感受缓慢、宁静与本真的生活。

⑥对于那些对现代生活感到疲惫的人们来说,美国“绿岸”小镇的桃花源式生活可遇而不可求。在数字化时代,将过度使用数字产品引发的种种问题归咎于器物本身,也不是一种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克服数字化痴呆症,需要增强对自身行为的把控能力,养成更加积极平衡、健康的生活方式,防止被数字化产品“绑架”了思维、“绑架”了生活。

(选自《 人民日报 》 2014年4月)

19.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论证思路。(4分) 20.第②段划线句子起什么作用?(2分)

21.第③段中画线词语中的“废”字具体指哪几方面内容?(3分) 22.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搬到“绿岸”小镇?作者对此持何态度?(3分) 参考答案:

19.中心论点:谨防数字化痴呆症。

论证思路:首先,引出中心论点;接着,论述数字化痴呆症的危害;最后,指出怎样克服数字化痴呆症。 20.列举数字化痴呆症的具体表现来论证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1.答案略。(要紧扣“创造力下降”“注意力分散”“亲情淡薄”三个要点作答) 22.①想戒掉“电子瘾”;②可遇不可求;不是客观课理性的态度。 第一部分:知识框架图

第二部分:知识拓展 重难点详解 【知识链接】

1、 文体“记”:“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

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2、 数量词的用法:①古代省略量词应补出。 ②数词用在名词之后,翻译时应调整到名词的前面。 一、托物言志 (一)概念介绍

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咏物诗 (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者品质) 1.常描写的景物:菊、竹、梅、柳、蝉 2.特点归纳:

(1)咏物。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3.常用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区别:托物言志强调的是作者的主观感情,象征重在客观意义,事物本身具有这样的本质,如草、白杨两者本身具有坚强、高大)、联想、比喻、(以物喻人)拟人、双关、衬托、对比。 4.解题步骤归纳

①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②A物的这些特点与人的哪些品质相似?B物与诗人自身经历、所处社会环境有哪些相似之处?或者与社会中哪些人哪些事物相似。C诗人借此物要抒什么感情,言什么志向? (二)分类简析

咏物诗可分为纯咏物的和借物抒怀的两大类 。

1.纯咏物直接描写物象,表达对此事物具有的品质的赞美(希望能具有这种崇高的志向,高洁的品格)或者批判。

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此诗通过赞美“竹石”立足破岩,备受风霜雨露的磨难,依旧顽强地生存着,隐寓诗人不媚权贵,不流世俗,洁身自好品质。

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贺诗是纯粹的咏柳,通过比喻,曾诗也是写春柳,表面上看,是讽刺柳条得意轻狂,柳絮不自量力,实质上抒发作者对那些得势便忘乎所以妄图一手遮天的权贵的厌恨之情,是借物喻人,咏物刺世,咏物抒怀。 2.咏物抒怀诗还可分为下列数种:

①托物言志。像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以梅自喻,宣示自我孤高自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追求。

②借物刺世。如晚唐韩偓《观斗鸡偶作》:“何曾解报稻粱恩,金距花冠气遏云。白日枭鸣无意问,惟将芥羽害同群。”这首绝句通篇用相斗之鸡来象征割据一方的藩镇军阀,尖锐而辛辣地嘲讽和鞭挞了他们只知对内争权夺利 、残民逞强,对外却不思抵抗异族侵扰 。

③咏物明理。如苏轼的《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诗歌在所咏为初冬时节的景物,作者选取了荷花与菊花这两种景物,写出了它们的衰残,来衬托具有岁寒之心的橙橘。本诗看似是一首写景诗,诗人运用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用橙橘来赞美刘的品格和节操(或者人生丰收的阶段),用残菊、荷的衰残,比喻人生不如意,借写残菊、荷的衰残的过去,总会迎来橙黄橘绿时,鼓励朋友人生的不如意总是会过去,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就迎来人生中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 三、技巧点睛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寄托在某个具体“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鉴赏托物言志诗,要把握以下三点: 1.归纳“物”的形象特征。

诗人总要借助对特定之物的描绘来抒发情志,因此,鉴赏托物言志诗首先要抓住诗中的物象,并概括归纳出物象的特征。我们可以从具体描写物象的诗句入手,从物象的颜色、气味、声音、动作、形态等特征出发,挖掘出物象的个性气质、精神品质等。如盛唐齐己的《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 先发望春台。”,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不难概括出梅花的特征:风韵素艳,不媚于俗,孤傲自芳。 2.理解“物”寄托的情感。

概括出物象特征,还仅仅停留在对托物言志诗表面的理解上,要进一步理解诗歌内涵,还应该把握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或喜悦,或悲哀,或愤慨„„表现在诗歌里,诗人往往通过诗眼、典故、抒情议论等暗示出来,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些信息,理解诗歌情感。如于谦的《石灰吟》中“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作者以石灰自喻,寄寓了自己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高尚品质。 3.弄清诗中运用的写作技巧。

怎样理解诗人是怎样让“物”与“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呢?其实就是要掌握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明确作者是通过哪些艺术手法来借“物”言“志”的。如《早梅》的首联“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两句,作者将万木在严寒中枝干摧折与梅树独凝地下暖气于根茎而恢复生机作对比,反衬出梅花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品格。

总之,抓住物象特征,理解物象寄托的情感,弄清诗歌的表达技巧,对托物言志诗的鉴赏,就能做到游刃有余。

(一) 通假字:

(二) 词类活用:

(三) 一词多义:

(四) 古今异义

第一部分:知识框架

第二部分:知识拓展 重难点详解 一、重要文言现象《三峡》 略无缺处:略无,毫无。阙,通“缺”。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不以疾也:疾,快。 绝巘:极高的山峰。 属引:接连不断。属,动词,连接;引,延长。 虽乘奔御风:奔,动词作名词,奔驰的马。

空谷传响:响,动词作名词,回声。 素湍绿潭:湍,形容词作名词,急流。 晴初霜旦:霜,名词作动词,结霜。 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 哀转久绝:转,通“啭”,声音曲折。 虽乘奔御风:虽,古义表示假设,有“如果、即使”之意;今义表示转折,有“但是、可是”之意。 哀转久绝: 动词,消失。 自三峡七百里中:介词,在。 自

绝巘多生怪柏: 形容词,极高。 自非亭午夜分: 连词,如果。 至于夏水襄陵:表示另提一件事。 回清倒影:名词,清波。 至 每至晴初霜旦:介词,到。 清 清荣峻茂:形容词,水清澈。 二、文学常识

郦道元与《水经注》:

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范阳(今河北涿县)人。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爱好游历山水。撰《水 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 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专著。 四、课文研读

本文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山的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侧重描绘不同季节水的不同景象。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写山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写水  

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山河,以及对优美山川和大自然的赞美与欣赏。

本文通篇写景,结尾处却引用渔人歌谣,是因为前文通过写景写出了旅人的悲凉心境以及凄寒之境,结尾处引用渔人歌谣则更加烘托出秋景的悲凉,给人留有深刻印象。这样描写,就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从而加深了文章的意境。

《短文两篇》 一、重要文言现象 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晓雾将歇:歇,消散。 夕阳欲颓: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欲界之仙都: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在文中指人间。 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作欣赏之意。 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 相与:共同,一起。 但少闲人: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夕阳欲颓: 颓,形容词作动词,坠落。 相与步于中庭:步,名词作动词,散步。 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指休息,停止。 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欣赏。 夕阳欲颓:副词,将要。 念无与为乐者:介词,同,和。 欲

相与步于中庭:副词,共同。 实是欲界之仙都:名词,指人间。

二、文学常识  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齐宰相,后隐居山林;因当时齐国皇帝常常派人到山中向其咨询国家大事,故人称“山中宰相”,好神仙之术。

苏轼,字子瞻,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文坛“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文字洒脱明白畅达,又以词为最杰出代表,是北宋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元丰二年,此时正值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虽有官职却无实权,等于流放,因此诗中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以及豁达却又失意的矛盾心情。 三、课文研读

《答谢中书书》一文表达了诗人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之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能够表现这一情感的诗

句为:“实是欲界之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

背景链接——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的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自离开安置所,实际上与流放差不多。此事使苏轼深感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写于这一时期的诗文,大多表现了苏轼被贬之后既豁达又失意的心情。   

本文苏轼笔下的月色的特点:空明澄澈、似真似幻。

本文点睛之笔(议论之笔或主旨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句中“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此处“闲人”还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情。

本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既有赏月的欣喜、散步的优先,也有对自己身处被贬境地的牢骚不平;但更多的则是表达诗人一种豁达的心境。 《观潮》 一、重要文言现象

既望:农历十六日。望,农历十五日。 方其远处海门:方,当„„时。 仅如因线:仅,几乎,将近。 际天:连接着天。 沃日:冲荡太阳。形容波浪很大。沃,用水淋洗。

既而:不久。 艨艟:战船。

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乘马、舞旗、举枪、挥刀。骑,马。弄,舞动。标,树立、举。 一舸无迹:舸,船。 倏尔:忽然。

逝:去、往。 披发文身:文,动词,可理解为画。 万仞:形容浪头极高,不是实指。 人物略不相睹:略,一点,微。 倍穹:穹,高。 僦赁看幕:僦、赁此处都是租的意思。 虽席地不容间也:席地,一席之地,仅容一个座位的地方。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玉城雪岭,名词词组作状语,用来修饰后面的动词“际天”,此处解释为如玉城雪岭般;际,名词作动词,连接。

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银,名字作状语,用银;玉,名词作状语,用玉。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尽,形容词作动词,穷尽。 皆披发文身:文,名词作动词,画着文身。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穹,形容词作动词,高过。 天下之伟观:观,动词作名词,景象。

弄旗标枪舞刀:标枪,古义为“举枪”;今义则指田径运动中使用的投掷器械。 人物略不相睹:人物,古义为两个词,分别指人和物;今义则合并为一词,单指人。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穹,古义为高过,动词;今义则为名词,指天空。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连词,和“至”连用,翻译为到。 以此夸能:介词,凭借、用。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副词,只。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能够。 为 仅有“敌船” 为火所焚:介词,被。

海涌银为郭:动词,当作,作为。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动词,是。

而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表修饰,不翻译。 而旗尾略不沾湿:表转折,但是。 随波而逝: 表承接,不翻译。 而僦赁看幕: 表递进,并且。 判断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倒装句: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介词后置) 二、文学常识:

周密:字公瑾,又号四水潜夫,南宋著名词人,笔记大家。辛弃疾等豪放派著名词人谢世后,“历下周密”却以他的清丽词作尽洗靡靡之音,成为南宋后期重要的文学家。 三、课文研读:   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一句在全文一开始即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领起全文,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观潮》全文的着眼点都在一个“潮”字,作者从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四方面来写的。 题目为“观潮”,却为何又将大量笔墨放在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作者在写了浙江潮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场面和吴中健儿的弄潮技术,既写了风景,又写了民俗,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诸人势,使得二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给读者以美的感受。 

《观潮》一文表达了对故国山河以及风土人情的一往情深。 《湖心亭看雪》 一、重要文言现象: 湖中人鸟俱绝:俱,全、都;绝,消失。 余挐一小舟:挐,通“桡”,撑船。一做,拏。 毳衣:用毛制成的衣服。

雾凇沆砀:雾凇,水汽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余挐一小舟:挐,通“桡”,撑船。一做,拏。 客此:客,名词作动词,客居。 古今异义:

是日更定:定,古义为“完了,结束”;今义为“固定、确定、判定”等意。‘ 上下一白:一,古义是“全”;今义表数目一。

余强饮一大白:余,古义为“我”,今义作“剩余、多余”讲;白,文中作“酒杯”,今义多指白色。 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为两小时。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副词,还。

是日更定:代词,这。 上下一白:副词,全。 一

是金陵人:动词,表示判断。 湖心亭一点:数次,表数目一。

上下一白:形容词,白色。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名词,酒杯。 二、文学常识:

张岱:明末清初散文家,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生于诗礼之家,思想却自由散漫、淡泊功利;然而张岱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清兵南下后,他深感国破家亡的沉痛和悲愤,“披发入山”,表示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与抗议。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灭亡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淡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心态。 三、课文研读:  

文章写于明朝灭亡后,文中却用明代纪年,有何深意? 说明在作者心中明代始终没有灭亡,不忘故国之情永在。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通过对西湖壮观的雪景描写以及湖心亭奇遇的记叙、描写,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同时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

“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的“独”字有何表达作用?

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操和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暗示作者的“痴”,为下文作铺垫。 

解?

此句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所谓白描是指国画中的一种处理手法,此处指文字简练朴素,不雕饰、不渲染。 本句运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天人合一图,侧面描绘出作者文人雅士式的孤傲以及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然而三个“一”字及“两三粒”却仍使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漂泊无依,怀念故国的情感。 

结尾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的作用何在?

全文用一般的篇幅来写人、绘景、记事、抒情,丰富了文章内涵;而结尾却用舟子的话作结,一个“痴”字看似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人给予了肯定和赞美,还包括了对作者品位、人格的肯定和赞赏。 《诗四首》 一、重要文言现象 重要词语: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要违背自己的意愿就好。但,只要。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怜故乡水:怜,爱。 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凭危:指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 徙倚:徘徊。 道狭草木长:长,丛生。 词类活用:

晨兴理荒秽: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杂草、野草。 萧关逢候骑:萧关,名词作状语,在萧关。 二、文学常识:  

陶渊明:见第五单元的《桃花源记》。

王维:字摩诘,自幼负有才名,二十一岁就高中进士,后官至右丞相,故又称王右丞。王维的诗歌造诣颇深,无论边塞诗还是山水诗;无论绝句还是律诗,均有佳作传世。同时,王维又是一名绘画大师,因为其诗歌一个著名的特点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语)。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何理

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其一生多在漫游中度过,又因为李白的大部分人生处于盛唐时期,因为他的诗歌多事赞美祖国大好河山之作。李白的诗风,浪漫瑰丽,汪洋恣肆,是典型的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是我国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其名,二人合称“李杜”。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北宋末南宋初的杰出诗人,同时也擅长写词。其风格独树一帜,接近于苏轼,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天成。 三、课文研读 《归田园居》(其三)

 

诗歌可以分为三层:种豆地点及劳动结果(“种豆南山下”至“带月荷锄归”);劳作的辛苦与执着(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自己的田园之乐(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但使愿无违”的“愿”做和理解?

“愿”即诗人的愿望——田园劳作之乐,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被现实世界污浊而失去自我,不因物欲横流的享乐而扭曲心灵。

  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本诗的艺术特色:平淡自然,清新闲适。 《使至塞上》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有什么意义?(怎样理解?)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征蓬”与“归雁”一出一入,给人一种苍凉之感,飒爽之意。这一反映出孤身出塞,以边塞景色与征蓬、归雁相映带。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 游子,这里却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 

本诗表达了诗人对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赞美与喜爱,同时也寄托了诗人难以言喻的抑郁之情。 《渡荆门送别》

全诗的主要内容以及思想感情:

内容: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荆楚之地所见到的优美景色以及诗人自己的感受; 思想感情: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与赞美,以及对故土的思念与眷恋。

 “送别”一词如何理解?(“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怎样理解?)

这里的“送别”不是为朋友送行,而是告别故乡。诗人不明说自己思念故乡,而是说故乡的山水恋恋不舍的一路相送,越发显出诗人自己对故土深深地眷恋与想念。

 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句

前半句的动感与空间感相结合气势如虹,后半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平原时的新鲜感极其真切的表达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蓬勃的朝气。

  

《登岳阳楼》(其一)

思想情感:全诗表达了作者对于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抒发了作者悲伤国事的爱国情怀。 品评全诗:

凭栏吊古,勾起满腹的家国之恨,身世之仇。尤其是颔联(诗歌第二句),前半句既是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又是加入了历史厚重感;后半句写黄昏时分,融入了些许惆怅之情,这种渐变亦是一种烘托、过渡,物我兼容的情状。

“白头吊古风霜里”的“风霜”如何理解?

“风霜”一词明指自然事物,其实则比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


相关文章

  • 中学物理教案.学案.试卷.课件.素材全集
  • 山东省华侨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物理寒假作业(全套18份,含答案,全站免费)02-08 (苏科版)初中九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全集[52份打包,全站免费]01-31 (苏科版)初中九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集[40份打包,全站免费]01-3 ...查看


  •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主要特色
  • 使用建议及有关问题的说明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编委会副主编赖瑞云教授讲座 写在前面: 韦卫受学校派遣,于12月10-11日,在王伟主任带领下和七八年级九位语文老师去薛城,参加"2009年北师大版全国初中语文研讨课大赛"活 ...查看


  • 初中一年级语文上册
  • 与"初中一年级语文上册"相关的推广 一年级语文学习,题不会做?学而思网校来帮你! 思维培养,第一讲免费,与100万学生一起学习!提供海量习题集,复习直播课,立即免费注册! http://www.xueersi.com 初 ...查看


  • 人教版初中语文,数学教学视频集
  • 人教版初中语文, 数学教学视频集 七年级语文上册 教学视频全集 (点击题目即可观看) 七年级语文下册 教学视频全集 (点击题目即可观看) 八年级语文上册 教学视频全集 (点击题目即可观看) 八年级语文下册 教学视频全集 (点击题目即可观看) ...查看


  • 高一数学必修一课程安排表
  • 当一个人真正觉悟的一刻,他放弃追寻外在世界的财富,而开始追寻他内心世界的真正财富. 数学部分 高一数学(新课标人教A 版必修一)课程安排表 课时 单元 内 容 重 点 难 点 第01次 第 一 章 集 合 与 函 数 的 概 念 1.1.1 ...查看


  •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初探
  •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练习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但是在现如今的语文练习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本文就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练习问题建议 一.教材的变化 人教版初中 ...查看


  • 小学.初中.高中所有教材版本及特点
  • (一)人教版小学语文特色: 一.教材编排 努力体现新的课程理念,依据课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编写低.中.高年级教材,体现阶段性和连续性,在整体推进中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低年级 以识字.写字为重点,兼顾阅读.口语交际等.根据课标提出的‚ ...查看


  • 初中语文网--初中语文同步教学优秀站点
  • · 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收藏本页 · 在线字典.成语查询 · | 网站首页 | 七上 | 七下 | 八上 | 八下 | 九上 | 九下 | 人教版 | 教案 | 中考指导 | 下载 |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货币战争 鬼吹灯 海底两万里 ...查看


  •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茶园山中心小学 林锦 各位老师,你们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教材,同时也是第三学段的最后一册教材.我现就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的主要特点作简要的介绍: 一.教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