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反思
李学功
1、关注学情 ,教而有效 .
美国认知教育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 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弄清了这一点后, 再进行相应的教学." 的确, 有效的数学教学应该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 唤醒学生原有知识, 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 是学生学习的基础. 因此我在教学时, 首先通过让学生自己来描述小强的位置, 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描述物体位置的经验, 然后通过交流评价, 自己认识到这些方法的不足, 引发学生产生用统一, 简明的方式来确定位置的需求, 体会学习新知的必要性.
2、巧设平台 ,彰显个性 .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 作为教师, 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 场所", 让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尽情释放. 在第三环节中让学生以小强的位置" 第3列第2行" 为例, 根据数学的简明性特点和符号化特点自己创造更简洁的表示方法, 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思考的空间, 学生的思想无拘无束, 创新灵感, 创新思维不断涌现, 课堂真正成为了他们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乐园. 然后再针对学生自己创造的方法, 通过师生互评, 生生互评, 让学生产生矛盾冲突, 抽取共性, 从而产生确定位置的方式—— 数对. 可以说数学的特点促进了数对的产生, 数对
的产生也符合数学的特点. 再通过对" 数对" 名字的分析, 使学生对于" 一对数" 确定位置的理解也更加清晰了
3、知趣交融 ,快乐求学 .
心理实验表明, 学生经过20至30分钟紧张的新课学习后, 会感到疲劳, 学习兴趣降低, 学困生表现尤为明显. 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为了继续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 教师要特别注意练习的设计." 快速找药" 的练习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而且形式活泼有趣, 极大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在这一活动中, 动眼看, 动耳听, 动脑想, 动口读, 动手做, 调动了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通过这个形式新颖有趣的练习, 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 既增大了练习面, 又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
4, 、研究探索 ,发展思维.
本课有两大主线贯穿始终:一条是图例的抽象和演变:由实物图 点子图 方格图, 这一抽象的过程细腻, 清晰, 借助" 数形结合" 的方式很好地渗透了" 坐标" 这一较难理解的数学知识, 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另一条线是确定位置的方法:由不同的描述方法 ,列与行的方法 数对的方法, 这一表达方式逐步递进, 简化, 抽象, 都使学生对数学的简捷性和抽象性有了深刻的感受和体会.
课堂中, 两大主线的层层递进与发展, 把本课数学知识和思想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且两大主线的每一次递进, 转化,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前后对比反思, 及时提升学生的认识, 培养反思习惯和能力. 通过学习, 学生不但熟练地掌握了数对知识, 而且真正感受到了数学能够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也真正体会到了数学符号的简洁清晰, 最重要的是学生真正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 数学思想的形成过程, 这些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 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常言道:教学永远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 的确 ,尽管在不断的雕琢中我努力追求完美, 但几缕缺失时常萦绕脑际 ,难以释怀.
1, 在第一环节中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把方队中小强的位置描述出来, 学生书写速度较慢, 浪费时间, 在试讲的过程中也尝试过让学生口头表述, 后面学生受前面发言学生影响, 往往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描述方法, 所以这一环节还需精加工改进. 2, 这节课不仅仅要教会学生用" 数对" 的方法来表示位置,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 构建" 数对" 模型, 经历用简洁的数学符号确定位置这一抽象的过程, 这才是本课的重点. 学生在经历了由文字描述到符号表达, 由繁到简的再创造过程中, 进一步感受到了数学的抽象化, 符号化. 这些方面本课都体现的比较充分, 但在让学生感知" 数对" 确定物体位置, 要从两个维度来考虑的数学本质的同时, 对数对的有序性体现的不够充分.
此外一些老师在听课过程中指出, 联系实际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对思想, 学生非常缺少这方面的经验, 往往举不出恰当的例子, 是否能改为先介绍" 地球上经纬线知识", 课后再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应用了数对思想确定位置实例, 也在思考中.
《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反思
李学功
1、关注学情 ,教而有效 .
美国认知教育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 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弄清了这一点后, 再进行相应的教学." 的确, 有效的数学教学应该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 唤醒学生原有知识, 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 是学生学习的基础. 因此我在教学时, 首先通过让学生自己来描述小强的位置, 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描述物体位置的经验, 然后通过交流评价, 自己认识到这些方法的不足, 引发学生产生用统一, 简明的方式来确定位置的需求, 体会学习新知的必要性.
2、巧设平台 ,彰显个性 .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 作为教师, 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 场所", 让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尽情释放. 在第三环节中让学生以小强的位置" 第3列第2行" 为例, 根据数学的简明性特点和符号化特点自己创造更简洁的表示方法, 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思考的空间, 学生的思想无拘无束, 创新灵感, 创新思维不断涌现, 课堂真正成为了他们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乐园. 然后再针对学生自己创造的方法, 通过师生互评, 生生互评, 让学生产生矛盾冲突, 抽取共性, 从而产生确定位置的方式—— 数对. 可以说数学的特点促进了数对的产生, 数对
的产生也符合数学的特点. 再通过对" 数对" 名字的分析, 使学生对于" 一对数" 确定位置的理解也更加清晰了
3、知趣交融 ,快乐求学 .
心理实验表明, 学生经过20至30分钟紧张的新课学习后, 会感到疲劳, 学习兴趣降低, 学困生表现尤为明显. 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为了继续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 教师要特别注意练习的设计." 快速找药" 的练习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而且形式活泼有趣, 极大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在这一活动中, 动眼看, 动耳听, 动脑想, 动口读, 动手做, 调动了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通过这个形式新颖有趣的练习, 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 既增大了练习面, 又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
4, 、研究探索 ,发展思维.
本课有两大主线贯穿始终:一条是图例的抽象和演变:由实物图 点子图 方格图, 这一抽象的过程细腻, 清晰, 借助" 数形结合" 的方式很好地渗透了" 坐标" 这一较难理解的数学知识, 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另一条线是确定位置的方法:由不同的描述方法 ,列与行的方法 数对的方法, 这一表达方式逐步递进, 简化, 抽象, 都使学生对数学的简捷性和抽象性有了深刻的感受和体会.
课堂中, 两大主线的层层递进与发展, 把本课数学知识和思想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且两大主线的每一次递进, 转化,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前后对比反思, 及时提升学生的认识, 培养反思习惯和能力. 通过学习, 学生不但熟练地掌握了数对知识, 而且真正感受到了数学能够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也真正体会到了数学符号的简洁清晰, 最重要的是学生真正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 数学思想的形成过程, 这些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 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常言道:教学永远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 的确 ,尽管在不断的雕琢中我努力追求完美, 但几缕缺失时常萦绕脑际 ,难以释怀.
1, 在第一环节中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把方队中小强的位置描述出来, 学生书写速度较慢, 浪费时间, 在试讲的过程中也尝试过让学生口头表述, 后面学生受前面发言学生影响, 往往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描述方法, 所以这一环节还需精加工改进. 2, 这节课不仅仅要教会学生用" 数对" 的方法来表示位置,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 构建" 数对" 模型, 经历用简洁的数学符号确定位置这一抽象的过程, 这才是本课的重点. 学生在经历了由文字描述到符号表达, 由繁到简的再创造过程中, 进一步感受到了数学的抽象化, 符号化. 这些方面本课都体现的比较充分, 但在让学生感知" 数对" 确定物体位置, 要从两个维度来考虑的数学本质的同时, 对数对的有序性体现的不够充分.
此外一些老师在听课过程中指出, 联系实际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对思想, 学生非常缺少这方面的经验, 往往举不出恰当的例子, 是否能改为先介绍" 地球上经纬线知识", 课后再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应用了数对思想确定位置实例, 也在思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