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学的现代价值
文 | 邓聿文
儒家或者说先秦儒家,能否成为我们今天构建中华文化、价值观和优良社会治理的思想资源,一要看我们对儒家的思想挖掘整理得如何,二要看社会的发展变化。
拿到叶匡政先生新书《可以论》,就被这名字吸引住了,我想起老子的经典名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我看来,这书名也有一种古典的味道:可以论,论什么?书的扉页上说,论如何格物致知,论如何进退存养,论如何尽性知命,论如何修辞立言,论如何宽容爱人,论可以论的东西。但切勿以为这是一本于丹式的向读者灌输心灵鸡汤的书,恰恰相反,作者所论的,都是一些严肃的话题,而用的思想资源,是先秦的儒家,或者说孔门儒学或原始儒家。作者要探讨的是,面对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儒家会怎么看,怎么做。从而在这种言说中,为我们诠释了一个不同的儒家:那些曾经被遮蔽或曲解的价值。
本书是叶匡政先生近年发表在各类报章评论版上的时事和文化评论的合集,但与一般的评论不同的是,几乎每篇文章,都蕴含着儒家学理在内,用儒家学理来阐述义理,文笔也生动,这使得儒家在作者笔下,显得可亲可爱,富有现代气息。
作者在书中,对儒家常有出人意料的独到见解。试举几类。如“天人合一”,这是儒家关于自然和人的关系的一个重要思想。作者通过《中庸》和朱熹《四书集注》中对“诚”的解释,得出结论,“天人合一”中的“一”就是真实,真实就是天道。儒者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一切目的,就是为了恢复人世间的一个真实。再如“名实说”,是儒家重要的政治哲学。
孔子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阐述“正名”对君子的重要,作者在对这段话的解读后认为,“正名”首先要“以名正名”,即以一个天下人认为正确的名,来考察现有的“名”,使之符合历史经验和社会规范,所以“正名”是一种社会活动,要通过公共对话来完成正名的过程,以达成民众的认同。
“正名”的目的,最终是要让执政者以正其身,这就不能只在“名”上下功夫,还要关心“实”。再如“中庸”,世人多对这个词持贬义,但作者认为这是一个极大误解,“中庸”在儒学中实际是寻求一种公正又合乎天地常理的人间正道。还有“和而不同”,作者在考察孔子的相关论述后干脆就表示,儒家的“和而不同”意思就是承认异端。类似分析见解,在本书中比比皆是。
故而,某种程度上,本书也是在为儒家“正名”,还原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学的本来面目。一直到今天,儒家还遭到许多人的反对,把它看作是专制政权的帮凶。儒家在2000多年的演化中,后来成为帝王学说,确实有其内在缺陷,但一棍子打死儒家,认为它与民主、自由格格不入,是中国进一步发展和进步的绊脚石,则过于武断,至少先秦儒家或孔门儒家不是这样的。
先秦儒家有着丰富的人道情怀、自由精神和独立人格,这在本书中都有表述。以儒家最核心的思想“仁”来说,它既体现了“平等”,也包含着“自由”在内。儒家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消极意义上的自由,“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积极意义上的自由,秋风甚至谓之“仁”比自由平等的概念更抽象更普世。
另外,先秦儒家的自由精神在历史上也是真实存在的。诚如一些学者所言,在儒家内部,允许分门立派;在儒家外部,能与反对自己的异端和平共处。上文讲的“和而不同”,在孔子看来,就是要尊重不同意见并善待异端,鼓励独立思考,提倡自由讨论。这一点在今天特别重要。
儒家或者说先秦儒家,能否成为我们今天构建中华文化、价值观和优良社会治理的思想资源,一要看我们对儒家的思想挖掘整理得如何,二要看社会的发展变化。但不管如何,我们今天有必要将儒家乃至传统文化中一切好的合乎普世文明的东西继承下来,并进行创造性转换。毕竟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是要建基在传统上的,试图割断传统,不可取,也做不到。但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儒学复兴面临诸多障碍与困境,其中最根本的困境,是中国现实生活中儒家的资源本来就不多,而要得到复兴,就必须借助于国家政权,然而这样一来,儒学势必会丧失作为一种政治哲学的独立性,从而反过来削弱它的价值。可以说,这是那些有志于复兴儒家的人不得不考虑的。(原刊2015年10月30日《深圳特区报》)
先秦儒学的现代价值
文 | 邓聿文
儒家或者说先秦儒家,能否成为我们今天构建中华文化、价值观和优良社会治理的思想资源,一要看我们对儒家的思想挖掘整理得如何,二要看社会的发展变化。
拿到叶匡政先生新书《可以论》,就被这名字吸引住了,我想起老子的经典名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我看来,这书名也有一种古典的味道:可以论,论什么?书的扉页上说,论如何格物致知,论如何进退存养,论如何尽性知命,论如何修辞立言,论如何宽容爱人,论可以论的东西。但切勿以为这是一本于丹式的向读者灌输心灵鸡汤的书,恰恰相反,作者所论的,都是一些严肃的话题,而用的思想资源,是先秦的儒家,或者说孔门儒学或原始儒家。作者要探讨的是,面对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儒家会怎么看,怎么做。从而在这种言说中,为我们诠释了一个不同的儒家:那些曾经被遮蔽或曲解的价值。
本书是叶匡政先生近年发表在各类报章评论版上的时事和文化评论的合集,但与一般的评论不同的是,几乎每篇文章,都蕴含着儒家学理在内,用儒家学理来阐述义理,文笔也生动,这使得儒家在作者笔下,显得可亲可爱,富有现代气息。
作者在书中,对儒家常有出人意料的独到见解。试举几类。如“天人合一”,这是儒家关于自然和人的关系的一个重要思想。作者通过《中庸》和朱熹《四书集注》中对“诚”的解释,得出结论,“天人合一”中的“一”就是真实,真实就是天道。儒者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一切目的,就是为了恢复人世间的一个真实。再如“名实说”,是儒家重要的政治哲学。
孔子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阐述“正名”对君子的重要,作者在对这段话的解读后认为,“正名”首先要“以名正名”,即以一个天下人认为正确的名,来考察现有的“名”,使之符合历史经验和社会规范,所以“正名”是一种社会活动,要通过公共对话来完成正名的过程,以达成民众的认同。
“正名”的目的,最终是要让执政者以正其身,这就不能只在“名”上下功夫,还要关心“实”。再如“中庸”,世人多对这个词持贬义,但作者认为这是一个极大误解,“中庸”在儒学中实际是寻求一种公正又合乎天地常理的人间正道。还有“和而不同”,作者在考察孔子的相关论述后干脆就表示,儒家的“和而不同”意思就是承认异端。类似分析见解,在本书中比比皆是。
故而,某种程度上,本书也是在为儒家“正名”,还原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学的本来面目。一直到今天,儒家还遭到许多人的反对,把它看作是专制政权的帮凶。儒家在2000多年的演化中,后来成为帝王学说,确实有其内在缺陷,但一棍子打死儒家,认为它与民主、自由格格不入,是中国进一步发展和进步的绊脚石,则过于武断,至少先秦儒家或孔门儒家不是这样的。
先秦儒家有着丰富的人道情怀、自由精神和独立人格,这在本书中都有表述。以儒家最核心的思想“仁”来说,它既体现了“平等”,也包含着“自由”在内。儒家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消极意义上的自由,“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积极意义上的自由,秋风甚至谓之“仁”比自由平等的概念更抽象更普世。
另外,先秦儒家的自由精神在历史上也是真实存在的。诚如一些学者所言,在儒家内部,允许分门立派;在儒家外部,能与反对自己的异端和平共处。上文讲的“和而不同”,在孔子看来,就是要尊重不同意见并善待异端,鼓励独立思考,提倡自由讨论。这一点在今天特别重要。
儒家或者说先秦儒家,能否成为我们今天构建中华文化、价值观和优良社会治理的思想资源,一要看我们对儒家的思想挖掘整理得如何,二要看社会的发展变化。但不管如何,我们今天有必要将儒家乃至传统文化中一切好的合乎普世文明的东西继承下来,并进行创造性转换。毕竟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是要建基在传统上的,试图割断传统,不可取,也做不到。但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儒学复兴面临诸多障碍与困境,其中最根本的困境,是中国现实生活中儒家的资源本来就不多,而要得到复兴,就必须借助于国家政权,然而这样一来,儒学势必会丧失作为一种政治哲学的独立性,从而反过来削弱它的价值。可以说,这是那些有志于复兴儒家的人不得不考虑的。(原刊2015年10月30日《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