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二课《角的度量》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和角的度量单位;会用量角器量角。
2、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统一角的计量的需求,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建立1度角的表象,建立角的大小的量化观念,能联系操作结果,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关系。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角的度量活动,在探究量角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用量角器进行测量角的大小,会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会用量角器正确地度量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量角器 、 三角板 、 作业纸张(上面有两个不同的角,就是情境中的角1和角2)。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角各部分的名称
2.创设情境:
(1)提问:同学们都喜欢看童话吗?老师这里也有一个童话故事,大家想看看吗?(让学生欣赏童话故事。)在角的王国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许多角在公园里玩耍嬉戏,有两个角发生了口角,角2对角1说:“我比你大,你应该叫我老大,你看我的边比你长多了。”而角2不服气地说:“才不是呢,我比你开口大,所以我比你大多了。”两个人在争论不休。
(2)提问:同学们,你们说是哪个角大呢?
(3)课件演示,那到底角2比角1要大多少呢?
3. 揭示课题
同学们,角也是有大小之分的。就跟我们人一样,有高低之分,跟线段一样有长短之区别。角也是可以度量的,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量角器。
(1)师:同学们都知道度量线段的长短常用的工具是直尺,度量角的大小也有工具,那就是量角器也叫半圆仪。
(2)观察它是什么形状的?上面有什么?(同桌交流)
学生汇报 。
(3)课件演示量角器各部分
(闪出一个量角器→闪动刻度→闪动外刻度和内刻度→闪动0刻度线→闪动中心点→闪出一度角→移出1度角→闪现“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叫1度角,记作“1°”。)
(4)学生拿出自己的量角器,找一找量角器的中心、两条0刻度线、内刻度、外刻度。
三、动手操作、巩固内化
1、将角的一边和零度刻度线覆盖住,只露出另一边所对的刻度,内圈70°,外圈110°,学生猜多少度(可能以右边的零刻度为始边,读内圈刻度,也可能以左边的零刻度线为始边,读外圈刻度),再全部呈现,这个角是70°。
2.先估计三角板的角度,然后再进行测量。
3.量一量,下面的角各是几度。(P38做一做第2小题)
四、课堂总结:
谈谈这一节课的收获。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二课《角的度量》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和角的度量单位;会用量角器量角。
2、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统一角的计量的需求,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建立1度角的表象,建立角的大小的量化观念,能联系操作结果,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关系。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角的度量活动,在探究量角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用量角器进行测量角的大小,会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会用量角器正确地度量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量角器 、 三角板 、 作业纸张(上面有两个不同的角,就是情境中的角1和角2)。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角各部分的名称
2.创设情境:
(1)提问:同学们都喜欢看童话吗?老师这里也有一个童话故事,大家想看看吗?(让学生欣赏童话故事。)在角的王国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许多角在公园里玩耍嬉戏,有两个角发生了口角,角2对角1说:“我比你大,你应该叫我老大,你看我的边比你长多了。”而角2不服气地说:“才不是呢,我比你开口大,所以我比你大多了。”两个人在争论不休。
(2)提问:同学们,你们说是哪个角大呢?
(3)课件演示,那到底角2比角1要大多少呢?
3. 揭示课题
同学们,角也是有大小之分的。就跟我们人一样,有高低之分,跟线段一样有长短之区别。角也是可以度量的,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量角器。
(1)师:同学们都知道度量线段的长短常用的工具是直尺,度量角的大小也有工具,那就是量角器也叫半圆仪。
(2)观察它是什么形状的?上面有什么?(同桌交流)
学生汇报 。
(3)课件演示量角器各部分
(闪出一个量角器→闪动刻度→闪动外刻度和内刻度→闪动0刻度线→闪动中心点→闪出一度角→移出1度角→闪现“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叫1度角,记作“1°”。)
(4)学生拿出自己的量角器,找一找量角器的中心、两条0刻度线、内刻度、外刻度。
三、动手操作、巩固内化
1、将角的一边和零度刻度线覆盖住,只露出另一边所对的刻度,内圈70°,外圈110°,学生猜多少度(可能以右边的零刻度为始边,读内圈刻度,也可能以左边的零刻度线为始边,读外圈刻度),再全部呈现,这个角是70°。
2.先估计三角板的角度,然后再进行测量。
3.量一量,下面的角各是几度。(P38做一做第2小题)
四、课堂总结:
谈谈这一节课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