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诚信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中小学生诚信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摘要: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核心。中小学生的诚信教育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我国中小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诚信缺失行为和倾向。家庭、学校对中小学生的诚信教育力度不够,甚至逆向引导是中小学生诚信问题的主要原因。深刻认识诚信对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加强诚信教育,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的诚信教育功能。 关 键 词:中小学生;诚信教育;家庭;学校

一、中小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诚信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美德,世界各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对下一代的诚信教育。诚信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自古以来,诚信是为人、为官、为商、为学的恒久法则。所谓诚信,就是真诚、正直,诚恳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重信用,守承诺,讲信誉,负责任;不出尔反尔、不弄虚作假、不吹牛奉承、不撒谎欺骗、不见利忘义。失去诚信,在交际上会失去朋友,在商业场上会失去顾客,做学问弄虚作假会一无所获。诚信是立身处世的基础,即“人无信则不立”。诚信是高尚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健全人格的基础和核心,是衡量一个人品行优劣的重要标准[1]。然而,在社会急剧转型和传统价值观念受到空前的重大冲击的当前社会,诚信危机到处滋生和蔓延。在中小学生中也出现不同程度的诚信问题。2013年春天在呼市十八中、三十五中、南门外小学、大学路小学调研发现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当中存在以下一些不诚信行为: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涂改成绩单、向家长隐瞒较差的成绩;冒充家长签名,欺骗老师;编造借口逃课间操、体育课以及公益劳动;违纪犯错时,隐瞒事实,编造谎言,逃避责任;在学校里捡到东西,不上交老师;明知店主多找了几元钱却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收下;答应别人的事做不到,并不感到歉疚;损坏公物,不予承认;偷看他人日记或邮件等等。在调查中还发现,不少学生对上述种种不诚信的言行看得比较坦然,表现出畸形的文化心理。可见,诚信问题在中小学生中客观存在。

二、中小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目前中小学生诚信状况不容乐观的客观事实,直接反映出他们所接受的诚信教育的缺陷。学校、家庭是对中小学生产生直接而且重要影响的两种教育环境。下面主要分析学校和家庭中的诚信教育问题与缺陷。

(一)家庭教育功利化,对诚信教育重视不够,甚至逆向引导家长对诚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世俗中的一些不正常现象扰乱着对诚信教育的坚定性,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和功利文化是影响诚信教育的深层次原因。功利化导致父母片面重视智力发展而忽视诚信教育。首先,中国的父母非常希望孩子将来能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能够出人头地,成龙成凤,成为“人上人”。一方面为孩子提供尽可能优越的物质条件,同时片面地注重孩子知识的增长,智力的发展。对孩子的个性、情趣、品德发展关心重视不够。在众多家庭中,孩子尚未入学,就开始识汉字;诵唐诗;学钢蹈等等,家长的口号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只要学习成绩好,孩子是否具有诚信的品格和行为习惯、健康的情感、独立鲜明的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却是相当不重视。很多家长不但不重视对孩子的诚信教育,经常给孩子以负面、逆向的引导和示范。在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的不够和谐的社会大环境下,不少家长从自身的经历出发,对孩子进行过度的防范教育。他们认为社会太复杂,做老实人吃亏,因此有意无意地教育孩子如何占便宜、如何弄虚作假、如何沽名钓誉„„[2]。把不诚信当做生存技能传授给子女。

此外,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且观念狭隘,对自己孩子错误过分包庇,把孩子的错误归咎于他人,缺少原则,混淆是非,还有的家长在孩子面前做一些有违诚信的事情。让孩子是非观错乱、颠倒,无所适从。功利化导致父母对子女教育的短视性和不科学性,引发孩子的不诚信行为。很多父母有意无意地用物质刺激来引导孩子向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特别是从孩子上小学开始,物质刺激好像已成为很多中国父母的杀手锏。对一个学龄孩子来说,获取知识,积极向上,取得好成绩,得到父母、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就会使他产生成就感、价值感等精神上的愉悦体验,这是他的内在价值追求和积极向上的持续动力。经常受到外部性的物质刺激,孩子内在精神追求变成对物质的贪婪,而本有的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反而被弱化了,他会为获得好成绩、高分数而舞弊作假、隐瞒欺骗、不择手段。物质刺激在短期内也许能够发挥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看来,会为孩子的诚信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诚信品格的形成埋下隐患。

(二)学校诚信教育力度不够,学校、教师的不诚信行为带来负面影响,学校是教育学生的专门社会机构,目前孩子在学校里接受的不适当或是逆向的诚信教育是影响学生诚信状况的直接因素。

第一,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理念造成学校诚信教育缺乏。诚信教育是德育的核心内容,道德教育是育人的重要环节。正确的原则是:教育育人,德育为先。但是在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应试教育还大行其道的现实情况下,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倾向还是异常严重。诚信教育在我国的各类学校中被简单化、边缘化、形式化。中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中有诚信教育的内容,但针对性不强,目标大且空,此外中小学很少安排诚信教育课外实践活动,对学生的诚信没有严格具体的要求。在应试教育的惯性下,很多相关的教育课程被文化课挤占,学校的诚信教育实际上处于一个似有似无的状态。另外,为了应付各类考试,教师不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差异,不能因材施教,制定过高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学生作业如山似海,苦不堪言,疲于应付,实在完不成就直接抄袭,过度的学习压力引发学生的不诚信行为[3]。

第二,一些学校行为本身破坏学校的诚信形象,弱化诚信教育效果。目前的现状是:“素质教育撼天震地,应试教育如火如荼”。教育主管部门不顾这种现实,非要用“素质教育”的标准去检查考核正在“应试教育”的学校。学校出于对集体荣誉和生存发展的考虑,掩盖平时学校不符合规定的方面,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检查,不得不妙招百出。例如,班级学生人数超标,或让几个学生藏起来,检查时不准露面;临时伪造课程表,增加了实践、德育、技能等课程;学生不能说出真实的收费情况;藏匿平时使用的各种练习册和学习资料,对于这些内容学校通过各班主任传达,要求学生统一口径,不能说实话,不能“穿帮,露馅”。学校的不诚信行为公然展示在学生面前,损坏了学校的诚信形象。另外,学校在日常管理中表现出种种失信行为,淡化着校园的诚信氛围,不利于学生诚信品格养成。比如在学校检查活动期间,要求学生在走廊里轻声慢步,言行举止文雅礼貌,教室、宿舍清洁整齐,教师为了荣誉,反复强调,严格要求,并且带领学生集中打扫,而活动一结束,各种现象、问题迅速死灰复燃,教师视而不见、无人问津。这种形式主义和忽冷忽热的管理方法也同样给学生带来信任危机,在诚信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团员、班干部的产生、各种荣誉的评选,学校的招生、分班,以及后勤采购、基础建设等等过程中的虚假行为和违规操作,都会使学校、老师的诚信形象受到置疑,使诚信教育变得苍白无力,降低诚信教育的实效性。

三、中小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家庭、学校承担着重要的诚信教育职能,现实中家庭、学校对青少年的诚信教育认识不足,教育力度不够,甚至是逆向引导。只有彻底转变观念,切实有效地开展诚信教育,学校、教师和家长杜绝自身的不诚信行为,率先垂范,营造出青少年诚信品格形成的教育环境。

(一)家长充分认识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发挥家庭诚信教育主阵地作用家庭是孩子接受诚信教育的第一课堂,而且是一个孩子浸泡时间最长的教育环境。家长必须正确认识诚信教育对孩子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有意识地开展家庭的诚信教育。

第一,父母要营造民主、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以平等民主的方式教育孩子,不能搞“专制”“家长制”。孩子有了过错,当他如实向父母坦白,父母一方面要批评孩子犯错误,让孩子明辨是非,同时应对孩子勇于承认错误的行为要给予表扬和鼓励。不能过分严厉和以粗暴的方式面对孩子的错误,因为这样会导致孩子养成为逃避错误而撒谎的习惯。

第二,父母对子女从小要有诚实、守信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母不能过度功利地奉献“中庸”之道。中庸实质上就是凡事将就,放弃原则。俗话说,无规矩难以成方圆。父母在诚信方面要严格要求,原则鲜明。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提出具体要求,比如不拿别人的东西、不应说谎、借别人的东西要及时归还、答应别人的事情要做到、要守时,不失约;犯了错误勇于承认,勇于承担后果等等。孩子从小就按诚实守信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诚信的品质就逐渐形成。正如孔子曰:“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

第三,父母在平时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时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诚信榜样。比如,不在趁人不在意的时候乱丢垃圾,不在没有停车标志的地方停车,收到假币及时销毁,不设法花掉。这些在家庭中有意无意的诚信行为都会对孩子的诚信品格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父母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诚信现象应该是立场鲜明,始终如一地坚持正义,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道德原则和良知操守,这份坚守对孩子来说是一笔最大的精神财富,使孩子终生受益[4]。

(二)学校和教师应充分认识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切实发挥诚信教育主渠道作用第一,学校应认识到德育是一切教育之本,教育育人,德育为先,改变教育的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和观念,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干扰。学校作为教育机构,检点自身的对外社会行为和对内管理行为,坚决杜绝各种不诚信现象,树立学校的诚信形象。学校对内的日常管理要常抓不懈,不能忽冷忽热,有检查活动时严,无检查活动时松。宿舍干净整洁,文明礼貌,举止文雅应该成为学生常态化的行为习惯,是学校要实现的培养目标,不是为了应付检查。改变对班主任、任课教师、管理教师的评价标准,不能“只见分,不见人”,鼓励教师积极地进行诚信教育,把在教师的努力下,班集体、学生个人品德上的进步和提高,作为对教师业绩的重要评价内容。

第二,把诚信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切实开展诚信课程,组织诚信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以诚信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挖掘各种教育资源,加强诚信教育。如围绕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故事、格言组织讨论,辩论;举办征文、演讲、知识竞赛;利用校园橱窗,黑板报,校园广播等大力宣传诚信事迹。并把学生的诚信先进事迹和高尚行为计入学生的个人档案,并与评选班干部、评优、评奖、入团和升学紧密挂钩,这样就能够系统性地强化诚信教育。总之,学校要把诚信教育贯彻到日常教学、管理的每一个环节,让诚信意识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第三,教师要讲诚信,率先垂范。无论是管理教师、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当体现诚信,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人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从一些点滴的小事,把诚信教育有意渗透在平时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教师首先要以身立教,以德育德,以行导行,用爱和诚感染学生,用言和行引导学生,言而有信,说到做到,表里如一。不能自己立了规定,不认真执行;更不能表面上教育学生诚实守信,背地里接受家长的恩惠;处理问题时一视同仁,以理服众。教师表里如一、诚实守信本身就是一种隐性教育资源,对于塑造学生的诚信品质非常重要。诚信教育至关重要,家庭、学校作为两个重要的教育环境和教育主体要充分认识诚信教育对中小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用 “狼来了”套路,功利地告诉孩子们

做人要诚信,不诚信会导致不良后果。因为在法治尚未完善,市场经济还不健全,价值观时常扭曲的现实社会中,诚信者经常遭受损失,而失信者却赢得名利。“好人总是输”的现实不免给人带来困惑。因此,教师、父母还不能把诚信教育的基点确立在世俗利益的获得与巩固上,不能浅薄地、功利地理解诚信,不能把诚信仅仅当做一种生存之道来教育孩子,应把它当做一种原则、一种信念、一种良知、一种更高的价值追求传递给下一代,并且身体力行地坚守这份良知操守,这样才能冲破世俗的各种阻力、压力,切实有效地开展诚信教育,最终为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作出贡献。

陈垚喆

参考文献:

[1] 焦国成.关于诚信的论理学思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5). [2] 郭莹.中国传统处世之道的基本范畴[J].社会科学战线,1998(2). [3] 钱广荣.传统诚信与智慧及其教育问题[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5(1).

[4] 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J].远方出版社,1998:54.

中小学生诚信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摘要: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核心。中小学生的诚信教育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我国中小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诚信缺失行为和倾向。家庭、学校对中小学生的诚信教育力度不够,甚至逆向引导是中小学生诚信问题的主要原因。深刻认识诚信对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加强诚信教育,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的诚信教育功能。 关 键 词:中小学生;诚信教育;家庭;学校

一、中小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诚信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美德,世界各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对下一代的诚信教育。诚信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自古以来,诚信是为人、为官、为商、为学的恒久法则。所谓诚信,就是真诚、正直,诚恳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重信用,守承诺,讲信誉,负责任;不出尔反尔、不弄虚作假、不吹牛奉承、不撒谎欺骗、不见利忘义。失去诚信,在交际上会失去朋友,在商业场上会失去顾客,做学问弄虚作假会一无所获。诚信是立身处世的基础,即“人无信则不立”。诚信是高尚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健全人格的基础和核心,是衡量一个人品行优劣的重要标准[1]。然而,在社会急剧转型和传统价值观念受到空前的重大冲击的当前社会,诚信危机到处滋生和蔓延。在中小学生中也出现不同程度的诚信问题。2013年春天在呼市十八中、三十五中、南门外小学、大学路小学调研发现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当中存在以下一些不诚信行为: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涂改成绩单、向家长隐瞒较差的成绩;冒充家长签名,欺骗老师;编造借口逃课间操、体育课以及公益劳动;违纪犯错时,隐瞒事实,编造谎言,逃避责任;在学校里捡到东西,不上交老师;明知店主多找了几元钱却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收下;答应别人的事做不到,并不感到歉疚;损坏公物,不予承认;偷看他人日记或邮件等等。在调查中还发现,不少学生对上述种种不诚信的言行看得比较坦然,表现出畸形的文化心理。可见,诚信问题在中小学生中客观存在。

二、中小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目前中小学生诚信状况不容乐观的客观事实,直接反映出他们所接受的诚信教育的缺陷。学校、家庭是对中小学生产生直接而且重要影响的两种教育环境。下面主要分析学校和家庭中的诚信教育问题与缺陷。

(一)家庭教育功利化,对诚信教育重视不够,甚至逆向引导家长对诚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世俗中的一些不正常现象扰乱着对诚信教育的坚定性,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和功利文化是影响诚信教育的深层次原因。功利化导致父母片面重视智力发展而忽视诚信教育。首先,中国的父母非常希望孩子将来能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能够出人头地,成龙成凤,成为“人上人”。一方面为孩子提供尽可能优越的物质条件,同时片面地注重孩子知识的增长,智力的发展。对孩子的个性、情趣、品德发展关心重视不够。在众多家庭中,孩子尚未入学,就开始识汉字;诵唐诗;学钢蹈等等,家长的口号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只要学习成绩好,孩子是否具有诚信的品格和行为习惯、健康的情感、独立鲜明的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却是相当不重视。很多家长不但不重视对孩子的诚信教育,经常给孩子以负面、逆向的引导和示范。在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的不够和谐的社会大环境下,不少家长从自身的经历出发,对孩子进行过度的防范教育。他们认为社会太复杂,做老实人吃亏,因此有意无意地教育孩子如何占便宜、如何弄虚作假、如何沽名钓誉„„[2]。把不诚信当做生存技能传授给子女。

此外,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且观念狭隘,对自己孩子错误过分包庇,把孩子的错误归咎于他人,缺少原则,混淆是非,还有的家长在孩子面前做一些有违诚信的事情。让孩子是非观错乱、颠倒,无所适从。功利化导致父母对子女教育的短视性和不科学性,引发孩子的不诚信行为。很多父母有意无意地用物质刺激来引导孩子向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特别是从孩子上小学开始,物质刺激好像已成为很多中国父母的杀手锏。对一个学龄孩子来说,获取知识,积极向上,取得好成绩,得到父母、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就会使他产生成就感、价值感等精神上的愉悦体验,这是他的内在价值追求和积极向上的持续动力。经常受到外部性的物质刺激,孩子内在精神追求变成对物质的贪婪,而本有的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反而被弱化了,他会为获得好成绩、高分数而舞弊作假、隐瞒欺骗、不择手段。物质刺激在短期内也许能够发挥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看来,会为孩子的诚信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诚信品格的形成埋下隐患。

(二)学校诚信教育力度不够,学校、教师的不诚信行为带来负面影响,学校是教育学生的专门社会机构,目前孩子在学校里接受的不适当或是逆向的诚信教育是影响学生诚信状况的直接因素。

第一,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理念造成学校诚信教育缺乏。诚信教育是德育的核心内容,道德教育是育人的重要环节。正确的原则是:教育育人,德育为先。但是在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应试教育还大行其道的现实情况下,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倾向还是异常严重。诚信教育在我国的各类学校中被简单化、边缘化、形式化。中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中有诚信教育的内容,但针对性不强,目标大且空,此外中小学很少安排诚信教育课外实践活动,对学生的诚信没有严格具体的要求。在应试教育的惯性下,很多相关的教育课程被文化课挤占,学校的诚信教育实际上处于一个似有似无的状态。另外,为了应付各类考试,教师不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差异,不能因材施教,制定过高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学生作业如山似海,苦不堪言,疲于应付,实在完不成就直接抄袭,过度的学习压力引发学生的不诚信行为[3]。

第二,一些学校行为本身破坏学校的诚信形象,弱化诚信教育效果。目前的现状是:“素质教育撼天震地,应试教育如火如荼”。教育主管部门不顾这种现实,非要用“素质教育”的标准去检查考核正在“应试教育”的学校。学校出于对集体荣誉和生存发展的考虑,掩盖平时学校不符合规定的方面,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检查,不得不妙招百出。例如,班级学生人数超标,或让几个学生藏起来,检查时不准露面;临时伪造课程表,增加了实践、德育、技能等课程;学生不能说出真实的收费情况;藏匿平时使用的各种练习册和学习资料,对于这些内容学校通过各班主任传达,要求学生统一口径,不能说实话,不能“穿帮,露馅”。学校的不诚信行为公然展示在学生面前,损坏了学校的诚信形象。另外,学校在日常管理中表现出种种失信行为,淡化着校园的诚信氛围,不利于学生诚信品格养成。比如在学校检查活动期间,要求学生在走廊里轻声慢步,言行举止文雅礼貌,教室、宿舍清洁整齐,教师为了荣誉,反复强调,严格要求,并且带领学生集中打扫,而活动一结束,各种现象、问题迅速死灰复燃,教师视而不见、无人问津。这种形式主义和忽冷忽热的管理方法也同样给学生带来信任危机,在诚信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团员、班干部的产生、各种荣誉的评选,学校的招生、分班,以及后勤采购、基础建设等等过程中的虚假行为和违规操作,都会使学校、老师的诚信形象受到置疑,使诚信教育变得苍白无力,降低诚信教育的实效性。

三、中小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家庭、学校承担着重要的诚信教育职能,现实中家庭、学校对青少年的诚信教育认识不足,教育力度不够,甚至是逆向引导。只有彻底转变观念,切实有效地开展诚信教育,学校、教师和家长杜绝自身的不诚信行为,率先垂范,营造出青少年诚信品格形成的教育环境。

(一)家长充分认识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发挥家庭诚信教育主阵地作用家庭是孩子接受诚信教育的第一课堂,而且是一个孩子浸泡时间最长的教育环境。家长必须正确认识诚信教育对孩子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有意识地开展家庭的诚信教育。

第一,父母要营造民主、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以平等民主的方式教育孩子,不能搞“专制”“家长制”。孩子有了过错,当他如实向父母坦白,父母一方面要批评孩子犯错误,让孩子明辨是非,同时应对孩子勇于承认错误的行为要给予表扬和鼓励。不能过分严厉和以粗暴的方式面对孩子的错误,因为这样会导致孩子养成为逃避错误而撒谎的习惯。

第二,父母对子女从小要有诚实、守信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母不能过度功利地奉献“中庸”之道。中庸实质上就是凡事将就,放弃原则。俗话说,无规矩难以成方圆。父母在诚信方面要严格要求,原则鲜明。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提出具体要求,比如不拿别人的东西、不应说谎、借别人的东西要及时归还、答应别人的事情要做到、要守时,不失约;犯了错误勇于承认,勇于承担后果等等。孩子从小就按诚实守信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诚信的品质就逐渐形成。正如孔子曰:“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

第三,父母在平时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时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诚信榜样。比如,不在趁人不在意的时候乱丢垃圾,不在没有停车标志的地方停车,收到假币及时销毁,不设法花掉。这些在家庭中有意无意的诚信行为都会对孩子的诚信品格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父母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诚信现象应该是立场鲜明,始终如一地坚持正义,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道德原则和良知操守,这份坚守对孩子来说是一笔最大的精神财富,使孩子终生受益[4]。

(二)学校和教师应充分认识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切实发挥诚信教育主渠道作用第一,学校应认识到德育是一切教育之本,教育育人,德育为先,改变教育的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和观念,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干扰。学校作为教育机构,检点自身的对外社会行为和对内管理行为,坚决杜绝各种不诚信现象,树立学校的诚信形象。学校对内的日常管理要常抓不懈,不能忽冷忽热,有检查活动时严,无检查活动时松。宿舍干净整洁,文明礼貌,举止文雅应该成为学生常态化的行为习惯,是学校要实现的培养目标,不是为了应付检查。改变对班主任、任课教师、管理教师的评价标准,不能“只见分,不见人”,鼓励教师积极地进行诚信教育,把在教师的努力下,班集体、学生个人品德上的进步和提高,作为对教师业绩的重要评价内容。

第二,把诚信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切实开展诚信课程,组织诚信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以诚信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挖掘各种教育资源,加强诚信教育。如围绕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故事、格言组织讨论,辩论;举办征文、演讲、知识竞赛;利用校园橱窗,黑板报,校园广播等大力宣传诚信事迹。并把学生的诚信先进事迹和高尚行为计入学生的个人档案,并与评选班干部、评优、评奖、入团和升学紧密挂钩,这样就能够系统性地强化诚信教育。总之,学校要把诚信教育贯彻到日常教学、管理的每一个环节,让诚信意识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第三,教师要讲诚信,率先垂范。无论是管理教师、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当体现诚信,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人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从一些点滴的小事,把诚信教育有意渗透在平时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教师首先要以身立教,以德育德,以行导行,用爱和诚感染学生,用言和行引导学生,言而有信,说到做到,表里如一。不能自己立了规定,不认真执行;更不能表面上教育学生诚实守信,背地里接受家长的恩惠;处理问题时一视同仁,以理服众。教师表里如一、诚实守信本身就是一种隐性教育资源,对于塑造学生的诚信品质非常重要。诚信教育至关重要,家庭、学校作为两个重要的教育环境和教育主体要充分认识诚信教育对中小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用 “狼来了”套路,功利地告诉孩子们

做人要诚信,不诚信会导致不良后果。因为在法治尚未完善,市场经济还不健全,价值观时常扭曲的现实社会中,诚信者经常遭受损失,而失信者却赢得名利。“好人总是输”的现实不免给人带来困惑。因此,教师、父母还不能把诚信教育的基点确立在世俗利益的获得与巩固上,不能浅薄地、功利地理解诚信,不能把诚信仅仅当做一种生存之道来教育孩子,应把它当做一种原则、一种信念、一种良知、一种更高的价值追求传递给下一代,并且身体力行地坚守这份良知操守,这样才能冲破世俗的各种阻力、压力,切实有效地开展诚信教育,最终为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作出贡献。

陈垚喆

参考文献:

[1] 焦国成.关于诚信的论理学思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5). [2] 郭莹.中国传统处世之道的基本范畴[J].社会科学战线,1998(2). [3] 钱广荣.传统诚信与智慧及其教育问题[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5(1).

[4] 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J].远方出版社,1998:54.


相关文章

  • 关于大学生如何高效学习诚信考试的几点思考
  • 摘 要: 近年来大学生考风考纪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大学生的诚信危机随之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考试只是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评价手段广泛运用于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和对教学效果的检查.总结.考试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 ...查看


  • 定稿 中学生诚信缺失的分析及对策 修改
  • 中学生诚信缺失的分析及对策 关键词:中学生:诚信:缺失:现状:原因:对策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是公民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也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最核心的外在表现.对于中学生而言,诚信教育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是我 ...查看


  • 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原因及对策论文
  • 试论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诚信缺失实际上是整个社会诚信缺失的一个缩影,是学校诚信教育教条化的必然结果,是家庭教育偏颇的必然表向,是个体诚信意识淡漠的显现.本文从探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内因和外因入手,提出了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有 ...查看


  • 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 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摘要: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诚信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在现阶段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对构建社会的诚信体系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通过对 ...查看


  • 当代大学生诚信存在问题及对策论文
  • 当代大学生诚信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品质.诚信行为,关系到良好社会风尚的培育,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诚信的现状及原因,提出了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一些思考. ...查看


  • 毕业论文参考题目[会计专业] - 小娜的日志 - 网易博客
  • 毕业论文参考题目<会计专业> 默认分类 2010-03-04 15:01:15 阅读17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1.关于会计理论结构的探讨 2.中外会计报告比较及启示 3.对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思考 4.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 ...查看


  • 经济管理类专业论文参考选题大全(349个)
  • 经济管理专业论文参考选题大全(349个)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管理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 ★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及对策 ★西方经济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西方管理理论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启示 ★网络经济问题研究 ★我 ...查看


  • 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论文选题题目
  • 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论文选题题目 1.新旧会计准则比较与展望 343. 2. ××公司的应收账款分析 3. ××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初探 4. 试论企业亏损的内因分析与治理对策 5. 从××集团谈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 6. 坏账损失产生的原因及 ...查看


  • 浅析电子商务中的诚信问题及其对策
  • 科技信息 职教与成教 浅析电子商务中的诚信问题及其对策 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毕 刚 [摘 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上营销和电子商务已经成为网络的主要应用之一,网 络诚信度是关键因素.本文针对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诚信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