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序标准成本管理
2005年 ,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鞍钢)曾把加强管理的第一项重点工作列为“推行工序标准成本管理,建立新的成本管理机制。”工序标准成本管理是按生产工艺,分工序制定工序定额指标,核定工序标准成本,按工序标准成本实施成本控制,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用以指导选择工艺路线、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品种结构、细化成本预算、明晰成本责任、强化成本考核,实现公司整体效益最大化的一种成本经营管理活动。
鞍钢的主要做法是:
构建工序标准成本管理体系
在组织机构上,鞍钢成立了由总经理担任组长、由经理层人员组成的工序标准成本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财务部成本室,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各单位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本单位工序标准成本管理的组织、实施、检查、推进等。
在管理制度上,鞍钢颁布《工序标准成本管理制度》和《工序标准成本核算规程》,确定了工序标准成本管理方法和模式,以及各单位、各职能部门的责任和任务。明确了工序标准成本核算的目的、内容、工序点、工艺路线及时间与质量要求,提出了核算、分析方法,为考核和控制提供了依据。各单位制订了承接公司工序标准成本管理的相关文件。
在责任体系落实上,通过《工序标准成本管理制度》、《工序标准成本核算规程》和《工序标准成本管理办法》等相应的制度和文件,规定了在工序标准成本管理工作中从公司领导层到各部门、各厂矿的业务分工和职责(见表 1 )。
建立预算管理支持体系
鞍钢核定工序标准成本主要包括生产工序划分和制定工序标准成本预算。
1. 按生产工艺划分工序,按成本动因设置成本控制点
工序划分是按照成本管理特定的要求对生产工序进行划分,按工序设置成本控制点。其划分主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按成本动因对引发成本的主要作业进行划分;二是对工艺路径发生变化或产生不同产品的工序进行划分;三是与公司 ERP 产销系统工序断点相一致,目前与 ERP 产销系统一期上线的炼钢、热轧、冷轧的工序设计一致。
按照上述产线和工序划分原则,鞍钢工序标准成本管理对冶炼、轧钢系统共 12 个厂,划分了 50 条产线 217 个工序。
2. 核定工序标准成本,制定工序标准成本预算
核定工序标准成本主要包括核定工序成本项目和定额指标、利用计划价格体系计算工序标准成本和制定工序标准成本预算三个方面的工作。具体做法是:
确定工序成本项目,核定工序定额指标。财务部门在工序划分的基础上,确定工序成本项目,包括全部可控消耗和固定费用;各单位、部门按照专业管理责任分工,结合公司建立定额管理指标体系的要求,制定工序标准成本管理定额指标,形成定额指标系统管理。
利用计划价格体系计算工序标准成本。在公司计划价格标准成本管理体系下,利用原燃
材料、辅助材料、能源动力的计划价格与按工序核定的各项消耗定额指标,核定工序的各项物料标准成本。工序费用项目指标是按照预算(或实际)确定各工序的标准费用。这样就核定出各工序的工序标准成本。
制定工序标准成本预算。工序标准成本管理正式施行后,年度工序标准成本核定与年度生产经营预算的成本费用预算相衔接,按照年度生产经营预算的审批和颁布程序进行;月份工序标准成本核定与月份滚动执行预算中的成本费用预算相衔接,每月由工序标准成本管理办公室制订,于月初随同财务成本预算下发执行。
实行工序标准成本核算
工序成本核算是按照产品的生产步骤,进行有关费用的归集、分配,计算各工序产品成本,从而完成产品成本核算的一种方法。鞍钢在推行工序标准成本管理过程中,统一编制了公司各单位工序标准成本核算程序,在 2005 年初,颁布实施了《工序标准成本核算规程》,建立了工序标准成本核算体系。
1. 以工序产品为核算标的,细化成本核算对象
按照可操作性的原则,工序成本核算是以现行生产工艺流程的各生产线的不同品种、规格(组距)的工序在产品及完工产品作为工序成本核算对象。与原成本核算方法比较,在成本核算对象上,变厂矿最终产品为工序产品,从而确定了成本核算细化的基础。
2. 以工序为对象进行消耗与费用归集和分配,提高计入产品成本准确度
工序成本核算是以工序为对象对消耗和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消耗和费用按成本项目划分,主要包括: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生产管理用具、燃料、动力、直接工资和职工福利费、制造费用。工序成本核算就是先将这些消耗和费用计入工序成本环节后,再用一定的方法计入分品种的工序产品成本,计算出各工序分品种的工序产品成本。具体核算方法是: 原料和主要材料。将原料成本进行归集得到的分工序钢铁料、合金料、钢坯等的消耗数量及金额,以厂三级计算机网络系统或生产统计提供的分品种、分工序钢铁料、合金料、钢坯等原料的投入量为依据,确定钢铁料、合金料、钢坯等原料分工序消耗的数量及成本。其计算公式如下:
某工序某品种消耗某物料的数量(金额)=原主材料核算确定的该工序该物料消耗总数量(金额)×该物料在该工序该品种产品中的生产投入量÷该物料在该工序的生产投入总量 辅助材料、生产管理用具。月末将辅助材料和生产管理用具按工序进行归集,得到各工序消耗金额,再根据核定的各工序的分配系数——工序熔炼系数或工序轧制系数,分配计入通过该工序的分品种规格组距的产品成本。如转炉工序消耗的耐火砖等耐火材料,计入转炉工序消耗后,按转炉工序熔炼系数分配计算各品种的转炉工序成本。
燃料、动力。工序上有计量仪表可以准确计量的能源动力项目,或能够直接归集到某个工序的项目,直接计入该工序的能源动力成本。如轧钢厂的煤气消耗直接计入加热工序成本;没有计量仪表不能直接计入某个工序消耗的能源动力项目,要按照核定的分配比例在所消耗的工序间进行分配,以确定各工序的能源动力成本。如轧钢厂的电耗在轧制过程中只有总的消耗量,各工序之间没有电表,这就需要按装机容量或其它一定的标准核定分配比例,计入工序成本的电耗成本项目。能源动力项目的工序成本确定后,按照核定的工序熔炼系数或工
序轧制系数,分配计入通过该工序的分品种规格组距的产品成本。
直接工资和职工福利费。按当月各工序生产人员实际工资以及福利费直接计入工序成本。
制造费用。利用财务核算系统,将发生的费用分工序录入,归集到各工序成本。再按照核定的工序熔炼系数或工序轧制系数,分配计入通过该工序的分品种规格组距的产品成本。如设备的修理费、折旧费、保产作业费等,均按照费用发生的承担工序归集到相应的工序成本项目。
对于不属于某个工序或不能直接归集到工序的费用,设置了产线和公司的公共费用工序,归集后直接分配计入产线产品成本。如厂房的折旧费、管理人员工资等费用。
3. 以工序成本项目消耗为依据,制定分工序的熔炼(轧制)系数
工序标准成本核算的熔炼(轧制)系数即分工序分配参数,是工序费用在产品品种之间分配的依据。工序熔炼(轧制)系数是由公司生产技术部门和厂矿生产技术部根据具体产品的技术标准,综合考虑产品的成分、性能、工艺要求、冶炼或轧制条件等因素,制定的各种产品通过每个工序所发生的消耗和费用的分配标准。工序成本核算熔炼(轧制)系数随着生产工艺、产品化学成分、物理性能等因素的变化及时修订。
核定工序标准成本核算的熔炼(轧制)系数是准确核算分品种规格组距产品成本的关键环节。公司根据各厂矿、产线、工序、产品的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核定各工序的分配系数,具体为:
(1)按数据获得方法分为:
①实际测量法。采用实际测量的方法确定各品种在各工序中各类费用占用的比例系数,适用于生产品种和工序简单的工艺条件;
②理论计算法。采用理论计算的方法确定各品种在各工序中各类费用占用的比例系数,或者通过计算某一相关物理量来比照确定比例系数。
(2)按分摊系数属性分为 :
①单一系数法。所有的消耗都应用一个分摊系数,适用于按机组划分;
②多系数法。不同类型的消耗应用不同的消耗系数,适于按工序划分。
工序成本差异分析
1. 工序标准成本差异体系构成
鞍钢实行计划价格和标准成本管理模式,差异包括采购价格差异、工序标准成本差异和销售价格差异,通过采购价格差异和销售价格差异实现对物资采购和产品销售的控制、分析和评价。
工序标准成本差异包括原主材料标准成本差异;单位变动标准成本差异;固定总成本;质量异议;改判、降级品五部分。差异的计算方法如下:
①原主料 (A) 。采用全部工序的分品种进行评价,即下达分品种的单位原料标准成本。 A= ∑分品种实际产出量×(分品种单位原主料实际成本 - 分品种单位原料标准成本) ②变动成本 (B) 。由于变动成本是按系数分摊,所以按系数为 1 的产品工序单位变动标准成本进行评价。
B= ∑(各工序实际变动总成本 - 各工序换算产出量×各工序单位变动标准成本)
③固定成本 (C) 。由于固定成本不受产量及工序影响,所以固定成本按厂进行评价。
C= 固定实际总成本 - 固定标准总成本 ④质量异议 (D) 。按损失额评价。 D= 异议量×(原品种销售价格 - 质量异议处理后价格) ⑤改判、降级品 (E) 。在规定范围内按原品种评价,超出部分按损失额评价。 E= 改判、降级品量× ( 原品种销售价格 - 改判、降级后销售价格)
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总差异 =A+B+C+D+E
2. 差异产生动因分析与持续改进
《工序标准成本管理制度》规定了每月进行工序标准成本差异分析。每月通过工序成本核算,将月工序成本核算结果与工序标准成本比较,对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产生的偏差(差异)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差异分析主要在厂矿和公司两个层面进行,具体方法如下:
厂矿层面的分析。厂矿每月完成财务报表和成本报表后,开始进行工序成本核算。核算结果与标准成本比较,分析工序实际和标准产生偏差的原因。一般情况下,对差异率超过 5% 的工序成本作为重大偏差重点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公司层面分析。厂矿每月 10 日前将月份工序成本核算结果以及分析材料上报公司计财部成本室,成本室审查汇总后,对公司提报月份工序标准成本分析材料,并提出改进措施和下一步工作。工序成本分析材料构成了公司季度经济活动分析中成本分析的主要部分。 对工序成本总体完成情况分析后,重点从工序成本动因上对影响成本的重要因素,如主要物质消耗指标、各项能源消耗、主要费用等指标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实施工序标准成本控制
1. 通过预算的制定和执行实施控制
工序标准成本控制是通过预算控制体系实施的。公司制定年度生产经营预算,同时制定了年度工序标准成本预算。由于年度内各季度和月份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是均匀进行的,还要根据设备检修、产品产量、品种结构、技术改造进度、技术指标情况,以及市场变化情况,编制月份滚动执行预算,同时编制月份工序标准成本预算。月份工序标准成本预算与月份滚动执行预算相一致,更具有准确性和可执行性。
2. 实现现场成本管理
工序标准成本控制是把资源耗费与产品生产过程联系在一起实施控制。生产过程的资源耗费表现为物资消耗和费用支出,资源耗费并不都直接与最终产品相关联,大部分是在中间生产过程中被耗费的;钢铁产品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其作业活动是由众多的产线和工序组成,各工序作业的完成过程构成了产品的形成过程。工序标准成本控制按业务流程将作业活动划分为若干个工序,按照资源成本动因来描述资源耗费与工序作业之间的关系,按工序的资源成本动因确定工序作业的责任划分,按工序——作业班组——作业区——成本中心确定责任归属,落实工序成本责任,形成工序标准成本控制体系(见图 1 )。
以工序标准成本控制实现对现场成本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
①工序标准成本指标通过预算指标制定、执行、分析、评价,形成完善的工序标准成本管理的 PDCA 循环体系;
②工序标准成本依据工序消耗定额指标制定,对于作业区、作业班组来讲,这些消耗和作业指标更加直观和可操作,便于现场控制;
③工序标准成本采用的计划价格和标准定额体系剔除了采购部门或上工序的价格因素对成本的影响,工序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划分更便于对工序成本责任部门的可控成本进行绩效评价;
④工序成本核算对资源耗费按工序进行划分,可以通过工序标准成本差异分析按照资源耗费的成本动因进行现场成本分析、责任落实、提出改进措施;
⑤以工序标准成本为基础建立了公司三级对标体系,其中公司级评价指标 12 项、厂矿消耗指标 72 项、工序操作指标 258 项,通过公司三级对标体系的有效运行,促进了工序标准成本指标的不断修订和提高。
From: 中国工厂管理网
工序标准成本管理
2005年 ,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鞍钢)曾把加强管理的第一项重点工作列为“推行工序标准成本管理,建立新的成本管理机制。”工序标准成本管理是按生产工艺,分工序制定工序定额指标,核定工序标准成本,按工序标准成本实施成本控制,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用以指导选择工艺路线、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品种结构、细化成本预算、明晰成本责任、强化成本考核,实现公司整体效益最大化的一种成本经营管理活动。
鞍钢的主要做法是:
构建工序标准成本管理体系
在组织机构上,鞍钢成立了由总经理担任组长、由经理层人员组成的工序标准成本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财务部成本室,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各单位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本单位工序标准成本管理的组织、实施、检查、推进等。
在管理制度上,鞍钢颁布《工序标准成本管理制度》和《工序标准成本核算规程》,确定了工序标准成本管理方法和模式,以及各单位、各职能部门的责任和任务。明确了工序标准成本核算的目的、内容、工序点、工艺路线及时间与质量要求,提出了核算、分析方法,为考核和控制提供了依据。各单位制订了承接公司工序标准成本管理的相关文件。
在责任体系落实上,通过《工序标准成本管理制度》、《工序标准成本核算规程》和《工序标准成本管理办法》等相应的制度和文件,规定了在工序标准成本管理工作中从公司领导层到各部门、各厂矿的业务分工和职责(见表 1 )。
建立预算管理支持体系
鞍钢核定工序标准成本主要包括生产工序划分和制定工序标准成本预算。
1. 按生产工艺划分工序,按成本动因设置成本控制点
工序划分是按照成本管理特定的要求对生产工序进行划分,按工序设置成本控制点。其划分主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按成本动因对引发成本的主要作业进行划分;二是对工艺路径发生变化或产生不同产品的工序进行划分;三是与公司 ERP 产销系统工序断点相一致,目前与 ERP 产销系统一期上线的炼钢、热轧、冷轧的工序设计一致。
按照上述产线和工序划分原则,鞍钢工序标准成本管理对冶炼、轧钢系统共 12 个厂,划分了 50 条产线 217 个工序。
2. 核定工序标准成本,制定工序标准成本预算
核定工序标准成本主要包括核定工序成本项目和定额指标、利用计划价格体系计算工序标准成本和制定工序标准成本预算三个方面的工作。具体做法是:
确定工序成本项目,核定工序定额指标。财务部门在工序划分的基础上,确定工序成本项目,包括全部可控消耗和固定费用;各单位、部门按照专业管理责任分工,结合公司建立定额管理指标体系的要求,制定工序标准成本管理定额指标,形成定额指标系统管理。
利用计划价格体系计算工序标准成本。在公司计划价格标准成本管理体系下,利用原燃
材料、辅助材料、能源动力的计划价格与按工序核定的各项消耗定额指标,核定工序的各项物料标准成本。工序费用项目指标是按照预算(或实际)确定各工序的标准费用。这样就核定出各工序的工序标准成本。
制定工序标准成本预算。工序标准成本管理正式施行后,年度工序标准成本核定与年度生产经营预算的成本费用预算相衔接,按照年度生产经营预算的审批和颁布程序进行;月份工序标准成本核定与月份滚动执行预算中的成本费用预算相衔接,每月由工序标准成本管理办公室制订,于月初随同财务成本预算下发执行。
实行工序标准成本核算
工序成本核算是按照产品的生产步骤,进行有关费用的归集、分配,计算各工序产品成本,从而完成产品成本核算的一种方法。鞍钢在推行工序标准成本管理过程中,统一编制了公司各单位工序标准成本核算程序,在 2005 年初,颁布实施了《工序标准成本核算规程》,建立了工序标准成本核算体系。
1. 以工序产品为核算标的,细化成本核算对象
按照可操作性的原则,工序成本核算是以现行生产工艺流程的各生产线的不同品种、规格(组距)的工序在产品及完工产品作为工序成本核算对象。与原成本核算方法比较,在成本核算对象上,变厂矿最终产品为工序产品,从而确定了成本核算细化的基础。
2. 以工序为对象进行消耗与费用归集和分配,提高计入产品成本准确度
工序成本核算是以工序为对象对消耗和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消耗和费用按成本项目划分,主要包括: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生产管理用具、燃料、动力、直接工资和职工福利费、制造费用。工序成本核算就是先将这些消耗和费用计入工序成本环节后,再用一定的方法计入分品种的工序产品成本,计算出各工序分品种的工序产品成本。具体核算方法是: 原料和主要材料。将原料成本进行归集得到的分工序钢铁料、合金料、钢坯等的消耗数量及金额,以厂三级计算机网络系统或生产统计提供的分品种、分工序钢铁料、合金料、钢坯等原料的投入量为依据,确定钢铁料、合金料、钢坯等原料分工序消耗的数量及成本。其计算公式如下:
某工序某品种消耗某物料的数量(金额)=原主材料核算确定的该工序该物料消耗总数量(金额)×该物料在该工序该品种产品中的生产投入量÷该物料在该工序的生产投入总量 辅助材料、生产管理用具。月末将辅助材料和生产管理用具按工序进行归集,得到各工序消耗金额,再根据核定的各工序的分配系数——工序熔炼系数或工序轧制系数,分配计入通过该工序的分品种规格组距的产品成本。如转炉工序消耗的耐火砖等耐火材料,计入转炉工序消耗后,按转炉工序熔炼系数分配计算各品种的转炉工序成本。
燃料、动力。工序上有计量仪表可以准确计量的能源动力项目,或能够直接归集到某个工序的项目,直接计入该工序的能源动力成本。如轧钢厂的煤气消耗直接计入加热工序成本;没有计量仪表不能直接计入某个工序消耗的能源动力项目,要按照核定的分配比例在所消耗的工序间进行分配,以确定各工序的能源动力成本。如轧钢厂的电耗在轧制过程中只有总的消耗量,各工序之间没有电表,这就需要按装机容量或其它一定的标准核定分配比例,计入工序成本的电耗成本项目。能源动力项目的工序成本确定后,按照核定的工序熔炼系数或工
序轧制系数,分配计入通过该工序的分品种规格组距的产品成本。
直接工资和职工福利费。按当月各工序生产人员实际工资以及福利费直接计入工序成本。
制造费用。利用财务核算系统,将发生的费用分工序录入,归集到各工序成本。再按照核定的工序熔炼系数或工序轧制系数,分配计入通过该工序的分品种规格组距的产品成本。如设备的修理费、折旧费、保产作业费等,均按照费用发生的承担工序归集到相应的工序成本项目。
对于不属于某个工序或不能直接归集到工序的费用,设置了产线和公司的公共费用工序,归集后直接分配计入产线产品成本。如厂房的折旧费、管理人员工资等费用。
3. 以工序成本项目消耗为依据,制定分工序的熔炼(轧制)系数
工序标准成本核算的熔炼(轧制)系数即分工序分配参数,是工序费用在产品品种之间分配的依据。工序熔炼(轧制)系数是由公司生产技术部门和厂矿生产技术部根据具体产品的技术标准,综合考虑产品的成分、性能、工艺要求、冶炼或轧制条件等因素,制定的各种产品通过每个工序所发生的消耗和费用的分配标准。工序成本核算熔炼(轧制)系数随着生产工艺、产品化学成分、物理性能等因素的变化及时修订。
核定工序标准成本核算的熔炼(轧制)系数是准确核算分品种规格组距产品成本的关键环节。公司根据各厂矿、产线、工序、产品的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核定各工序的分配系数,具体为:
(1)按数据获得方法分为:
①实际测量法。采用实际测量的方法确定各品种在各工序中各类费用占用的比例系数,适用于生产品种和工序简单的工艺条件;
②理论计算法。采用理论计算的方法确定各品种在各工序中各类费用占用的比例系数,或者通过计算某一相关物理量来比照确定比例系数。
(2)按分摊系数属性分为 :
①单一系数法。所有的消耗都应用一个分摊系数,适用于按机组划分;
②多系数法。不同类型的消耗应用不同的消耗系数,适于按工序划分。
工序成本差异分析
1. 工序标准成本差异体系构成
鞍钢实行计划价格和标准成本管理模式,差异包括采购价格差异、工序标准成本差异和销售价格差异,通过采购价格差异和销售价格差异实现对物资采购和产品销售的控制、分析和评价。
工序标准成本差异包括原主材料标准成本差异;单位变动标准成本差异;固定总成本;质量异议;改判、降级品五部分。差异的计算方法如下:
①原主料 (A) 。采用全部工序的分品种进行评价,即下达分品种的单位原料标准成本。 A= ∑分品种实际产出量×(分品种单位原主料实际成本 - 分品种单位原料标准成本) ②变动成本 (B) 。由于变动成本是按系数分摊,所以按系数为 1 的产品工序单位变动标准成本进行评价。
B= ∑(各工序实际变动总成本 - 各工序换算产出量×各工序单位变动标准成本)
③固定成本 (C) 。由于固定成本不受产量及工序影响,所以固定成本按厂进行评价。
C= 固定实际总成本 - 固定标准总成本 ④质量异议 (D) 。按损失额评价。 D= 异议量×(原品种销售价格 - 质量异议处理后价格) ⑤改判、降级品 (E) 。在规定范围内按原品种评价,超出部分按损失额评价。 E= 改判、降级品量× ( 原品种销售价格 - 改判、降级后销售价格)
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总差异 =A+B+C+D+E
2. 差异产生动因分析与持续改进
《工序标准成本管理制度》规定了每月进行工序标准成本差异分析。每月通过工序成本核算,将月工序成本核算结果与工序标准成本比较,对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产生的偏差(差异)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差异分析主要在厂矿和公司两个层面进行,具体方法如下:
厂矿层面的分析。厂矿每月完成财务报表和成本报表后,开始进行工序成本核算。核算结果与标准成本比较,分析工序实际和标准产生偏差的原因。一般情况下,对差异率超过 5% 的工序成本作为重大偏差重点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公司层面分析。厂矿每月 10 日前将月份工序成本核算结果以及分析材料上报公司计财部成本室,成本室审查汇总后,对公司提报月份工序标准成本分析材料,并提出改进措施和下一步工作。工序成本分析材料构成了公司季度经济活动分析中成本分析的主要部分。 对工序成本总体完成情况分析后,重点从工序成本动因上对影响成本的重要因素,如主要物质消耗指标、各项能源消耗、主要费用等指标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实施工序标准成本控制
1. 通过预算的制定和执行实施控制
工序标准成本控制是通过预算控制体系实施的。公司制定年度生产经营预算,同时制定了年度工序标准成本预算。由于年度内各季度和月份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是均匀进行的,还要根据设备检修、产品产量、品种结构、技术改造进度、技术指标情况,以及市场变化情况,编制月份滚动执行预算,同时编制月份工序标准成本预算。月份工序标准成本预算与月份滚动执行预算相一致,更具有准确性和可执行性。
2. 实现现场成本管理
工序标准成本控制是把资源耗费与产品生产过程联系在一起实施控制。生产过程的资源耗费表现为物资消耗和费用支出,资源耗费并不都直接与最终产品相关联,大部分是在中间生产过程中被耗费的;钢铁产品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其作业活动是由众多的产线和工序组成,各工序作业的完成过程构成了产品的形成过程。工序标准成本控制按业务流程将作业活动划分为若干个工序,按照资源成本动因来描述资源耗费与工序作业之间的关系,按工序的资源成本动因确定工序作业的责任划分,按工序——作业班组——作业区——成本中心确定责任归属,落实工序成本责任,形成工序标准成本控制体系(见图 1 )。
以工序标准成本控制实现对现场成本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
①工序标准成本指标通过预算指标制定、执行、分析、评价,形成完善的工序标准成本管理的 PDCA 循环体系;
②工序标准成本依据工序消耗定额指标制定,对于作业区、作业班组来讲,这些消耗和作业指标更加直观和可操作,便于现场控制;
③工序标准成本采用的计划价格和标准定额体系剔除了采购部门或上工序的价格因素对成本的影响,工序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划分更便于对工序成本责任部门的可控成本进行绩效评价;
④工序成本核算对资源耗费按工序进行划分,可以通过工序标准成本差异分析按照资源耗费的成本动因进行现场成本分析、责任落实、提出改进措施;
⑤以工序标准成本为基础建立了公司三级对标体系,其中公司级评价指标 12 项、厂矿消耗指标 72 项、工序操作指标 258 项,通过公司三级对标体系的有效运行,促进了工序标准成本指标的不断修订和提高。
From: 中国工厂管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