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阅读方法指导系列文章

1、以《故都的秋》为例浅谈高考散文的快速读法

【摘要】散文阅读是高考试题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分值一般都在20分以上,那么如何去突破这个重点和难点呢?在笔者看来,读懂所给文章是突破这一重难点的关键,如果读不懂文章,做题就会无从下手。可是在考试时那么有限的时间里,是不允许考生慢慢去品味文章,所以必须掌握一些快读技巧,这样既能准确把握文意,又能节省时间。

下面就以《故都的秋》为例谈一下高考散文阅读的快速读法。

首先,面对一篇文章,应该认真研读其标题。因为标题界定了文章的写作范围,有可能揭示出文章的主题,流露出作者的情感态度,我们可以紧扣标题,自己试着提几个问题,以此为切入点去探讨文章。不过呢,所提问题其中有一个必须触及文章主题,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故都的秋》为例,研读标题,文章所写内容是秋,地点是故都,作者没有标明具体的地点,而写成故都,那么我们就可以提个问题,为什么没有标明具体地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中国人有一种情结,那就是故土情结,游子不管在何地,在何时,总会对故乡热爱,眷恋、赞美的。研读标题,我们可猜测,本篇写法是写秋景,抒秋情,作者的思想感情可能是对故都秋的赞美与眷恋。

其次,我们快速地看它的首句和尾句,在通常情况下,首句和尾句通常能够概述文章的一些内容,看完首尾句后,我们就大致了解了它的内容,像2009年全国Ⅰ卷《彩色的荒漠》首句是“从库尔勒出城不久,车子就离开国道进入油田公路”。尾句是“虽说是深秋,草木尽枯,但我却看到了荒漠里最令人难忘的色彩。”看完首尾句我们大致可了解到:深秋时节,车驶进荒漠的油田公路,看到了令人难忘的景象,那么这景象可能有自然的,也可能有人文的。感情是难忘,那么这个难忘中可能饱含着对崇高的赞美或者是对低俗丑陋的抨击与批判,我们看了文章其它部分就不难把握了。

《故都的秋》首句是“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也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尾句是“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读了首尾句,我们可以看出,文章全篇写北国的秋,北国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清、静在自然中很容易体会到,而悲凉只是人的主观感受,可见本文作者将个人人生经验的内在气质,感情寄托在了北国的秋景上,写法是借景抒情,而文章尾句直接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赞美和眷恋之情。

再次,我们在读的过程当中,应特别重视文章每一自然段的首句和尾句,只要我们做到了,不仅可以准确地把握每一段的内容,而且可以很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从而理清层次,把握住文章的结构。

比如《故都的秋》段落首尾句分别是: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通过抓段落首尾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先写北国之秋的特色:清、静、悲凉,然后以南国之秋来衬写北国之秋,接着作者分别写了北国之秋的秋花、秋槐、秋雨、秋果等一系列的景色。文章倒数第三自然段通过议秋,得出只有在北方才能感受到秋的深味的结论。接下来仍旧写南国之秋来衬写北国之秋,与文章第二自然段遥相呼应,最后直接抒写对北国之秋的深沉感情,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这样我们就可以很准确地把握文章的结构,第一第二自然段为全文的第一部分,最后两自然段是第三部分,中间是第二部分。结构上首尾呼应,非常紧凑。

最后,文章的最后几段应该重点来读,因为最后几段往往是最具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提升主旨,升华内容的词句。比如《故都的秋》倒数第三段最后说“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感情溢于言表,倒数第二段将北国之秋跟南国之秋作对比,在对比中我们不难把握住作者的情感倾向,倒数第一段则直抒对北国之秋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另外,我们在读文章的过程中应有圈点勾画意识,画出修饰事物的形容词,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情感词,找出作者的评价语,这样会更好地帮助我们读懂散文。[论文作者:牙清华]

出处:http://www.qikan120.com/:本论文仅供学习交流使用,本博仅作合理转载,原作者可告知删除论文。

2、散文的读法

古  耜

散文作品艺术表现上天然无华、平实易懂,并不意味着它整体建构的无特征、无个性、无规律,更不等于说它在走向读者时,根本就不存在属于自己的方式与追求。真正出色的散文篇章,每每于貌似浅显平淡,仿佛漫不经心的叙述中,包含了作家的苦心与深意。

阅读散文和阅读小说、诗歌一样,阅读主体必须首先具备审美阅读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图式,诸如世界观和人生观、一般的文化视野、文化艺术素养、文学能力等等。它们交织整合成一种“前结构”,从而在根本上制约和决定着审美阅读所能达到的水准和层次。进入具体阅读过程,读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从散文的文体特性出发,强化灵魂审视,咀嚼生命意味。与小说所擅长的再现客观生活场景有所不同,散文更适合于表现主观的心灵视象,或者干脆说,它是一种心灵的裸显乃至生命的直呈。这样的文体特性决定了我们阅读散文,不能像阅读小说那样,更多致力于外在的、直观的形象把握,而应当透过眼前的、表面的东西,直抵作家的内心世界,在那里展开深入体味和仔细咀嚼,从而实现灵魂与灵魂的沟通、交流和冲撞。毫无疑问,读者进行这样的阅读,是需要一种宁静、安详和沉稳的心态的。只有具备了这种心态,才能真正感悟到作家情感的起伏和心灵的跳动。

第二,保持平等、主动的态度,实施积极有效的阅读。读者对作家笔下的散文作品,不必一味被动的、无条件的接受乃至膜拜,相反倒可以调动自己的阅历、体验、识见、思考等等,去做富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理解与消化。

第三,超越性情局限,走向智性审美。散文要挥洒主体的东西,当然就少不了随时随地的直抒性情。这种性情充盈的散文写作,在吸引和感染读者的同时,很自然地培育和催生了他们同样是以性情作主的散文阅读。有的读者喜欢阅读和自己同样性情作家的散文作品,有的读者习惯随着自己的心境选择阅读。我们还必须跳出藩篱,打开眼界,取法乎上,博览泛读,经过持久的消化和扬弃,最终让散文之中的真善美支撑起自己的精神大厦和生命王国,这是散文阅读的最高境界。

3、散文阅读方法之一文眼导读法

崔军

文贵有眼,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户,我们可以看见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写文章、诗、词要讲究“文眼、”“诗眼”和“词眼”。

陆机《文赋》中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效绩。”这就是说写文章要有文眼,全文是通过文眼来发挥作用的。因此文眼就是诗文中那些揭示主旨、升华意蕴、结构层次的关键性语句。抓住这“文眼”,就能透视文章的“心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结构。

《威尼斯》“威尼斯是个别致的地方”是文眼。“别致”是重点,体现为两大特色:明媚的水上之城和华妙庄严的文化艺术之城。

《〈呐喊〉自序》中“我在年轻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是文眼。文中描述了作者的新知梦------求医梦-------学文梦。

《荷塘月色》“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文眼。我们透过作者笔下素雅、朦胧、恬静的景物描写领悟到作者抒发的那种不满现实,希望解脱而又无法摆脱尘世困扰的矛盾心情。

《绿》“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是文眼。作者宕开笔墨写梅雨瀑来显示梅雨潭的绿让人惊诧,作者综合运用比喻、比拟、呼告、排比等修辞手法极力渲染绿的“奇异”,绿的“可爱”,绿的“醉人”,又令人惊诧。通过对绿的描写表现对新生活的希望和对光明理想执着追求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这一巧妙的手法也令读者惊诧。

《雨中登泰山》“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是文眼。文章也属登山游记,但能独辟蹊径,匠心独运地描绘雨中景色,作者不屑于发那些参禅悟道,超凡脱俗的思古幽情,也不仅限于抒那种登高远望,领略美景之人生快感,而在于激发人们以敢于雨中登山的精神鞭策人生,知难而进,在奋发向上的攀登中体会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孔雀东南飞》“黄泉共为友”是诗眼。在揭示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后,焦仲卿明确地表示要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以此来向焦母求情。说明仲卿对爱情的珍惜和忠贞。在焦母的压力下——“遣去慎莫留!”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定的信念:“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在焦母的淫威下,仲卿仍未改变初衷,对幸福生活还存一线希望:“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吾独向黄泉!”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自挂东南枝”。由此可见,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后来的一切活动,都发端于“黄泉共为友”。可以想见当初说这句话时,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爱情破灭,就以死相抗!

在阅读中,指导学生捕捉文眼,以文眼作向导,为阅读导向,就等于交给学生阅读的钥匙,让他们开启阅读的大门,自我求知。

新浪名圈“名师优生乐园” 博客圈圈主柳栖士  诚邀您加盟,请点击http://q.blog.sina.com.cn/wsq09625再点加入即可。通过本圈,您将欣赏到更多意想不到的精彩。愿黄冈教育与您共谱教育华章。

1、以《故都的秋》为例浅谈高考散文的快速读法

【摘要】散文阅读是高考试题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分值一般都在20分以上,那么如何去突破这个重点和难点呢?在笔者看来,读懂所给文章是突破这一重难点的关键,如果读不懂文章,做题就会无从下手。可是在考试时那么有限的时间里,是不允许考生慢慢去品味文章,所以必须掌握一些快读技巧,这样既能准确把握文意,又能节省时间。

下面就以《故都的秋》为例谈一下高考散文阅读的快速读法。

首先,面对一篇文章,应该认真研读其标题。因为标题界定了文章的写作范围,有可能揭示出文章的主题,流露出作者的情感态度,我们可以紧扣标题,自己试着提几个问题,以此为切入点去探讨文章。不过呢,所提问题其中有一个必须触及文章主题,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故都的秋》为例,研读标题,文章所写内容是秋,地点是故都,作者没有标明具体的地点,而写成故都,那么我们就可以提个问题,为什么没有标明具体地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中国人有一种情结,那就是故土情结,游子不管在何地,在何时,总会对故乡热爱,眷恋、赞美的。研读标题,我们可猜测,本篇写法是写秋景,抒秋情,作者的思想感情可能是对故都秋的赞美与眷恋。

其次,我们快速地看它的首句和尾句,在通常情况下,首句和尾句通常能够概述文章的一些内容,看完首尾句后,我们就大致了解了它的内容,像2009年全国Ⅰ卷《彩色的荒漠》首句是“从库尔勒出城不久,车子就离开国道进入油田公路”。尾句是“虽说是深秋,草木尽枯,但我却看到了荒漠里最令人难忘的色彩。”看完首尾句我们大致可了解到:深秋时节,车驶进荒漠的油田公路,看到了令人难忘的景象,那么这景象可能有自然的,也可能有人文的。感情是难忘,那么这个难忘中可能饱含着对崇高的赞美或者是对低俗丑陋的抨击与批判,我们看了文章其它部分就不难把握了。

《故都的秋》首句是“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也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尾句是“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读了首尾句,我们可以看出,文章全篇写北国的秋,北国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清、静在自然中很容易体会到,而悲凉只是人的主观感受,可见本文作者将个人人生经验的内在气质,感情寄托在了北国的秋景上,写法是借景抒情,而文章尾句直接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赞美和眷恋之情。

再次,我们在读的过程当中,应特别重视文章每一自然段的首句和尾句,只要我们做到了,不仅可以准确地把握每一段的内容,而且可以很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从而理清层次,把握住文章的结构。

比如《故都的秋》段落首尾句分别是: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通过抓段落首尾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先写北国之秋的特色:清、静、悲凉,然后以南国之秋来衬写北国之秋,接着作者分别写了北国之秋的秋花、秋槐、秋雨、秋果等一系列的景色。文章倒数第三自然段通过议秋,得出只有在北方才能感受到秋的深味的结论。接下来仍旧写南国之秋来衬写北国之秋,与文章第二自然段遥相呼应,最后直接抒写对北国之秋的深沉感情,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这样我们就可以很准确地把握文章的结构,第一第二自然段为全文的第一部分,最后两自然段是第三部分,中间是第二部分。结构上首尾呼应,非常紧凑。

最后,文章的最后几段应该重点来读,因为最后几段往往是最具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提升主旨,升华内容的词句。比如《故都的秋》倒数第三段最后说“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感情溢于言表,倒数第二段将北国之秋跟南国之秋作对比,在对比中我们不难把握住作者的情感倾向,倒数第一段则直抒对北国之秋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另外,我们在读文章的过程中应有圈点勾画意识,画出修饰事物的形容词,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情感词,找出作者的评价语,这样会更好地帮助我们读懂散文。[论文作者:牙清华]

出处:http://www.qikan120.com/:本论文仅供学习交流使用,本博仅作合理转载,原作者可告知删除论文。

2、散文的读法

古  耜

散文作品艺术表现上天然无华、平实易懂,并不意味着它整体建构的无特征、无个性、无规律,更不等于说它在走向读者时,根本就不存在属于自己的方式与追求。真正出色的散文篇章,每每于貌似浅显平淡,仿佛漫不经心的叙述中,包含了作家的苦心与深意。

阅读散文和阅读小说、诗歌一样,阅读主体必须首先具备审美阅读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图式,诸如世界观和人生观、一般的文化视野、文化艺术素养、文学能力等等。它们交织整合成一种“前结构”,从而在根本上制约和决定着审美阅读所能达到的水准和层次。进入具体阅读过程,读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从散文的文体特性出发,强化灵魂审视,咀嚼生命意味。与小说所擅长的再现客观生活场景有所不同,散文更适合于表现主观的心灵视象,或者干脆说,它是一种心灵的裸显乃至生命的直呈。这样的文体特性决定了我们阅读散文,不能像阅读小说那样,更多致力于外在的、直观的形象把握,而应当透过眼前的、表面的东西,直抵作家的内心世界,在那里展开深入体味和仔细咀嚼,从而实现灵魂与灵魂的沟通、交流和冲撞。毫无疑问,读者进行这样的阅读,是需要一种宁静、安详和沉稳的心态的。只有具备了这种心态,才能真正感悟到作家情感的起伏和心灵的跳动。

第二,保持平等、主动的态度,实施积极有效的阅读。读者对作家笔下的散文作品,不必一味被动的、无条件的接受乃至膜拜,相反倒可以调动自己的阅历、体验、识见、思考等等,去做富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理解与消化。

第三,超越性情局限,走向智性审美。散文要挥洒主体的东西,当然就少不了随时随地的直抒性情。这种性情充盈的散文写作,在吸引和感染读者的同时,很自然地培育和催生了他们同样是以性情作主的散文阅读。有的读者喜欢阅读和自己同样性情作家的散文作品,有的读者习惯随着自己的心境选择阅读。我们还必须跳出藩篱,打开眼界,取法乎上,博览泛读,经过持久的消化和扬弃,最终让散文之中的真善美支撑起自己的精神大厦和生命王国,这是散文阅读的最高境界。

3、散文阅读方法之一文眼导读法

崔军

文贵有眼,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户,我们可以看见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写文章、诗、词要讲究“文眼、”“诗眼”和“词眼”。

陆机《文赋》中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效绩。”这就是说写文章要有文眼,全文是通过文眼来发挥作用的。因此文眼就是诗文中那些揭示主旨、升华意蕴、结构层次的关键性语句。抓住这“文眼”,就能透视文章的“心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结构。

《威尼斯》“威尼斯是个别致的地方”是文眼。“别致”是重点,体现为两大特色:明媚的水上之城和华妙庄严的文化艺术之城。

《〈呐喊〉自序》中“我在年轻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是文眼。文中描述了作者的新知梦------求医梦-------学文梦。

《荷塘月色》“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文眼。我们透过作者笔下素雅、朦胧、恬静的景物描写领悟到作者抒发的那种不满现实,希望解脱而又无法摆脱尘世困扰的矛盾心情。

《绿》“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是文眼。作者宕开笔墨写梅雨瀑来显示梅雨潭的绿让人惊诧,作者综合运用比喻、比拟、呼告、排比等修辞手法极力渲染绿的“奇异”,绿的“可爱”,绿的“醉人”,又令人惊诧。通过对绿的描写表现对新生活的希望和对光明理想执着追求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这一巧妙的手法也令读者惊诧。

《雨中登泰山》“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是文眼。文章也属登山游记,但能独辟蹊径,匠心独运地描绘雨中景色,作者不屑于发那些参禅悟道,超凡脱俗的思古幽情,也不仅限于抒那种登高远望,领略美景之人生快感,而在于激发人们以敢于雨中登山的精神鞭策人生,知难而进,在奋发向上的攀登中体会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孔雀东南飞》“黄泉共为友”是诗眼。在揭示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后,焦仲卿明确地表示要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以此来向焦母求情。说明仲卿对爱情的珍惜和忠贞。在焦母的压力下——“遣去慎莫留!”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定的信念:“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在焦母的淫威下,仲卿仍未改变初衷,对幸福生活还存一线希望:“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吾独向黄泉!”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自挂东南枝”。由此可见,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后来的一切活动,都发端于“黄泉共为友”。可以想见当初说这句话时,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爱情破灭,就以死相抗!

在阅读中,指导学生捕捉文眼,以文眼作向导,为阅读导向,就等于交给学生阅读的钥匙,让他们开启阅读的大门,自我求知。

新浪名圈“名师优生乐园” 博客圈圈主柳栖士  诚邀您加盟,请点击http://q.blog.sina.com.cn/wsq09625再点加入即可。通过本圈,您将欣赏到更多意想不到的精彩。愿黄冈教育与您共谱教育华章。


相关文章

  • 寒假复习规划系列--如何学好高二语文
  • 在高二寒假,多数学校将结束必修教材的学习,进入选修教学阶段.在这个时段,需要同学们整理高中必修课程中涉及到的知识点,相应地构建知识体系.高二寒假时,高中语文学习已经过半,同学们已经可以开始总结规律,形成对高考语文的整体认知.本学期的复习规划 ...查看


  • 2014最新高考散文阅读
  • 散文的快速阅读及答题技巧 -------------------------------------------------------------------------------- 1.捕捉线索:散文的线索可以使散文由分散到聚合,由朦 ...查看


  •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计划
  •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计划(一)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在高考中取得不错的成 绩,平时的积累和领悟很重要,高三有效的复习方法也非常重要.临 考阶段的复习,应分清轻重缓急,不断总结提高.轻重缓急,指属于 记忆方面的内容, 如名句名篇, 可 ...查看


  •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 摘要:2012年高考尘埃已定,终于静下心来认真地把高考题看了一遍,那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今年的高考试题比较稳定,所有的题型我们都带着学生反复练习过,答题技巧和方法也都强化训练过.应该说我们在复习备考的大方向上是正确的.但是纵观新课改以来的 ...查看


  •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散文阅读答题指导(五)
  • 班级: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散文阅读答题指导(五) [教学目标] 1.明确散文阅读的考查点及命题指向. 2.总结.运用散文阅读的答题方法,提升散文阅读题的答题能力. [重点难点]命题指向及答题方法 [教学方法]链接高考,讲练结合 ...查看


  • [精品资源]2014年高考散文阅读命题特点及答题技巧教学案
  • 2014年高考散文阅读命题特点及答题技巧教学案 2014年高考散文阅读命题特点及答题技巧教学案饶水知音 2014年高考散文阅读命题特点及答题技巧教学案 [教学要点] 1.继续讲解高考散文阅读命题特点及答题技巧--表现手法 2.课堂训练. 3 ...查看


  • 高考散文阅读复习教案
  • 2010高考散文阅读复习 --读懂作者,读出自己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考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明确要求:"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 ...查看


  • 高考散文阅读方法
  • 高考散文阅读方法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散文曾多次出现,从长远看,文学作品的考查也当会以散文为主.因此,掌握一些散文的阅读技巧,对广大学生是有好处的. 1.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 ...查看


  • 2009年全国高考四川卷语文试题答案
  • 这些都是从网上找到的,仅供家长参考! 由于孩子的阅读水平不同,因此家长要了解孩子,有针对性的加强阅读! 一点小体会读者也好,少儿系列也好,与现代语文教学严重脱节,而且从文学意义来说太浅.我的实践是是: 一.文言文舍弃启蒙读物,直接读原文,当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