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间接经济损失评估理论与方法

  摘要:我国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复杂,自然灾害频发。对自然灾害损失的科学评估是防灾减灾领域内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灾害损失中的直接经济损失评估多为技术性问题,然而间接经济损失评估过程中不仅存在技术性问题,更存在很多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本文将在介绍自然灾害间接经济损失内涵以及构成的基础上,介绍间接经济损失的评估方法体系,分析现有的间接经济损失评估理论的缺陷,并进行初步改进。   关键词:自然灾害 间接经济损失 损失评估   一、引言   2013年4月27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由于雅安地理位置靠近汶川,有人开始猜想雅安地震是汶川地震的延续,即雅安地震是汶川地震的间接影响,这就反映出灾害的间接影响具有后向延时效应。   与直接经济损失相比,自然灾害对经济系统间接影响的深度和时间更加深远。由于灾害间接经济损失的时、空差异特性的存在,对灾害间接经济损失评估尤为重要,对间接经济损失的科学度量可以为灾后恢复重建决策和防灾减灾规划提供有效地决策工具,意义重大,本文将对间接经济损失评估理论与方法进行介绍,希望探索出更加科学的方法。   二、文献综述   目前灾害间接经济损失的评估方法有两大方法系统,即存量-流量方法系统和投入-产出方法体系,除了这两大方法系统,还有调查分析法。这两大方法系统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自然灾害的经济损失进行评估。现阶段的间接损失评估方法存在弊端,对间接损失的评估有较大的波动性。   本文在深入介绍的自然灾害间接经济损失评估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做出一定的创新,对现有的间接经济损失评估理论与方法做出完善。   三、现有的自然灾害间接经济损失评估理论与方法   3.1自然灾害间接经济损失内涵   不同的统计学家对自然灾害间接经济损失的划分与定义不同,现在对自然灾害间接经济损失的定义主要是从如下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经济核算角度;二是从灾害损失的时间和空间传播的角度进行界定。   3.1.1基于社会经济核算的角度   (1)存量-流量损失   Parker等基于经济学中“存量”和“流量”的差异对灾害的损失做了清晰定义:存量是指在某一个时间点上某一变量的量值(如同图1中水槽中盛的水),属静态概念,对应于灾害中的直接经济损失;流量是指在一个时段上所累积变动的量 (如同图1中通过水槽的水流量变化),流量对应于间接经济损失,其大小有时间维度。间接经济损失又分为初始间接损失和次生间接损失。对产业来说,直接经济损失包括与地产、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家庭资产和库存相关的价值损失;初始间接损失是指经济生产中断引起的流量损失;而次生间接损失是经济系统产业链的关联效应损失。   图1. 存量与流量的关系   (2)产业关联损失   Cochrane认为间接损失是由于灾害引起经济部门前向产出(依赖于区域市场产出) 和后向供给(依赖于区域资源) 错位,引起的生产运转中断导致的损失。若产业部门 B 因灾害遭到破坏,则可能引起部门 A 的后向关联损失、部门 C 的前向关联损失,并影响最终需求和消费,造成市场供需不平衡,引起物价、劳动力就业与失业、国民收入、储蓄和投资水平等的变化,进而影响国民经济总值和经济增长速度。   图2. 产业关联损失示意图   3.1.2基于灾害损失的时间和空间传播的角度   由于存在经济系统产出落后于投入的延迟过程,间接经济损失具有时间维度,即间接经济损失发生时间具有不确定性。灾害发生时的初始损失为直接损失,是静态的。因此,直接经济损失是因灾害发生所造成的可统计的人、财、物的损失,它的度量单位是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减少。间接经济损失是灾害造成的总经济损失中直接经济损失以外的经济损失,是灾害引起的间接的对经济的影响,是一种深层次的经济损失。包括间接停减产损失、中间投入积压增加的经济损失和投资溢价损失。   3.2 现有的间接经济损失评估方法   3.2.1存量-流量方法体系   存量-流量方法体系包括比例系数法、马尔科夫模拟法以及系统动力学模型与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由于间接经济损失与直接经济损失之间存在密切联系,间接经济损失伴随直接经济损失发生,直接经济损失越严重,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越大,影响越持久。由此假定,间接经济损失与直接经济损失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记为:IEL=λ・DEL,考虑到不同产业时,比例系数还可按部门分类计算,然后将各部门分类统计的间接经济损失相加,得出总的间接经济损失,表示为:IEL=Σλi・DELi,式中:IEL表示间接经济损失(单位:元);λ表示比例系数;DEL表示直接经济损失(单位:元)。存量损失对应于直接经济损失,流量损失对应于间接经济损失,因此,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的比例系数就是存量和流量关系的反映;   第二,马尔科夫模拟方法反应出了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之间的非简单线性关系;   第三,系统动力学模型考虑了投入-产出的非线性关系,建立用于自然灾害间接经济损失下限预评估及灾后最优恢复重建策略的最优控制模型。   3.2.2投入-产出方法体系   投入-产出方法体系包括经济增长模型、投入-产出模型和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   首先,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型是基于生产函数理论由参数估计方法得到的,它是从生产要素损失的角度来进行灾害损失评估的方法,其生产要素损失可以看作是经济系统的投入损失,经济增长损失就是产出损失,所以,其实质就是投入产出分析,是将单一生产部门投入与产出分析拓展到宏观经济层面。   其次,可计算一般均衡理论方法(CGE)不仅反映了经济因素和活动的相互依赖关系,而且克服了投入-产出模型线性、缺乏行为响应、市场价格缺失等缺点。它的数据基础是投入产出表,它是投入产出与线性规划相结合的优化模型方法,所以可将其归为投入-产出的衍生方法。   3.2.3调查分析法   调查分析法是在灾情调查的基础上从生活、生产、交通、生命线、农田等五个主要影响方面对间接经济损失进行分析。由于承灾对象复杂,含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并且灾害影响还波及周边许多地区,可用修正系数的方式对损失结果适当放大,修正系数的取值视具体情况或实际经验而定。   3.3现有的自然灾害间接经济损失的不足   首先,比例系数的确定含有经验性,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导致间接经济损失的评估具有较大的任意性,对其进行准确评估有较大的难度。   其次,现阶段对自然灾害的计量较粗略,没有考虑到各个经济体之间的内在差别,特别是没有考虑不同发展程度下经济的脆弱性差别。   四、对现有间接损失评估方法的改进   4.1对比例系数法的改进   在比例系数法中,将间接经济损失看做直接经济损失的线性函数,即有IEL=λ?DEL,这种方法精度较差,而且由于确定λ的主观性,导致通过比例系数法确定的间接经济损失有很大的波动性。往年发生的自然灾害产生间接经济损失的比例系数可以较好的反应出该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和经济发展状态,因此我们通过计算最近一次发生的自然灾害的比例系数,来预测这一期自然灾害导致的间接经济损失。   往年自然灾害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用公式表达为:IEL=∫∞t1[f1(t) �f2(t)]dt,其中 f1(t)为发生前GDP预计发展曲线; f2(t)为自然灾害发生后实际GDP曲线; t1地震发生时刻。直接经济损失DEL可以直接计算出来,表示为自然灾害发生的t1期的预期GDP的百分比x?GDPt1,IEL与x?GDPt1的比值即为比例系数。   4.2浅析经济系统内部和外部弹性与间接经济损失   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经济系统中产业之间的关联度越高,经济系统的脆弱性越大,自然灾害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也越严重。Kellenberg and Mobarak的研究显示,经济发展水平和灾害的影响呈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关系(如图3)。可以看出,随着经济发达程度的提高,间接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   图3. 经济系统脆弱性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示意图   因此,在计量自然灾害的间接经济损失时,根据经济发达程度对受灾地区赋值,最发达地区为5,最不发达地区为1。除了这种直接赋值的方法,还可以通过统计的方法计算出经济系统脆弱性和间接经济损失的数量关系,考量产业关联度对间接经济损失的扩大效应。   参考文献:   [1]曲国胜,高庆华,杨华庭. 我国自然灾害评估中亟待解决的问题[J].地学前缘,1996,(3)   [2]赵阿兴,马宗晋.自然灾害损失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1993,(2)   [3]刘希林,赵源.地貌灾害间接经济损失评估―以泥石流灾害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8,(3)   [4]林均岐,钟江荣.区域地震间接经济损失评估[J].自然灾害学报,2007,(4)   [5]吴吉东,李宁,温玉婷.自然灾害的影响及间接经济损失评估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2009,(6)   [6]吴吉东,李宁. 浅析灾害间接经济损失评估的重要性[J].自然灾害学报,2012,(3)   作者简介:   李秋怡(1993.08-),女,湖北省荆门市,武汉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农村土地流转。

  摘要:我国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复杂,自然灾害频发。对自然灾害损失的科学评估是防灾减灾领域内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灾害损失中的直接经济损失评估多为技术性问题,然而间接经济损失评估过程中不仅存在技术性问题,更存在很多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本文将在介绍自然灾害间接经济损失内涵以及构成的基础上,介绍间接经济损失的评估方法体系,分析现有的间接经济损失评估理论的缺陷,并进行初步改进。   关键词:自然灾害 间接经济损失 损失评估   一、引言   2013年4月27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由于雅安地理位置靠近汶川,有人开始猜想雅安地震是汶川地震的延续,即雅安地震是汶川地震的间接影响,这就反映出灾害的间接影响具有后向延时效应。   与直接经济损失相比,自然灾害对经济系统间接影响的深度和时间更加深远。由于灾害间接经济损失的时、空差异特性的存在,对灾害间接经济损失评估尤为重要,对间接经济损失的科学度量可以为灾后恢复重建决策和防灾减灾规划提供有效地决策工具,意义重大,本文将对间接经济损失评估理论与方法进行介绍,希望探索出更加科学的方法。   二、文献综述   目前灾害间接经济损失的评估方法有两大方法系统,即存量-流量方法系统和投入-产出方法体系,除了这两大方法系统,还有调查分析法。这两大方法系统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自然灾害的经济损失进行评估。现阶段的间接损失评估方法存在弊端,对间接损失的评估有较大的波动性。   本文在深入介绍的自然灾害间接经济损失评估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做出一定的创新,对现有的间接经济损失评估理论与方法做出完善。   三、现有的自然灾害间接经济损失评估理论与方法   3.1自然灾害间接经济损失内涵   不同的统计学家对自然灾害间接经济损失的划分与定义不同,现在对自然灾害间接经济损失的定义主要是从如下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经济核算角度;二是从灾害损失的时间和空间传播的角度进行界定。   3.1.1基于社会经济核算的角度   (1)存量-流量损失   Parker等基于经济学中“存量”和“流量”的差异对灾害的损失做了清晰定义:存量是指在某一个时间点上某一变量的量值(如同图1中水槽中盛的水),属静态概念,对应于灾害中的直接经济损失;流量是指在一个时段上所累积变动的量 (如同图1中通过水槽的水流量变化),流量对应于间接经济损失,其大小有时间维度。间接经济损失又分为初始间接损失和次生间接损失。对产业来说,直接经济损失包括与地产、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家庭资产和库存相关的价值损失;初始间接损失是指经济生产中断引起的流量损失;而次生间接损失是经济系统产业链的关联效应损失。   图1. 存量与流量的关系   (2)产业关联损失   Cochrane认为间接损失是由于灾害引起经济部门前向产出(依赖于区域市场产出) 和后向供给(依赖于区域资源) 错位,引起的生产运转中断导致的损失。若产业部门 B 因灾害遭到破坏,则可能引起部门 A 的后向关联损失、部门 C 的前向关联损失,并影响最终需求和消费,造成市场供需不平衡,引起物价、劳动力就业与失业、国民收入、储蓄和投资水平等的变化,进而影响国民经济总值和经济增长速度。   图2. 产业关联损失示意图   3.1.2基于灾害损失的时间和空间传播的角度   由于存在经济系统产出落后于投入的延迟过程,间接经济损失具有时间维度,即间接经济损失发生时间具有不确定性。灾害发生时的初始损失为直接损失,是静态的。因此,直接经济损失是因灾害发生所造成的可统计的人、财、物的损失,它的度量单位是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减少。间接经济损失是灾害造成的总经济损失中直接经济损失以外的经济损失,是灾害引起的间接的对经济的影响,是一种深层次的经济损失。包括间接停减产损失、中间投入积压增加的经济损失和投资溢价损失。   3.2 现有的间接经济损失评估方法   3.2.1存量-流量方法体系   存量-流量方法体系包括比例系数法、马尔科夫模拟法以及系统动力学模型与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由于间接经济损失与直接经济损失之间存在密切联系,间接经济损失伴随直接经济损失发生,直接经济损失越严重,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越大,影响越持久。由此假定,间接经济损失与直接经济损失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记为:IEL=λ・DEL,考虑到不同产业时,比例系数还可按部门分类计算,然后将各部门分类统计的间接经济损失相加,得出总的间接经济损失,表示为:IEL=Σλi・DELi,式中:IEL表示间接经济损失(单位:元);λ表示比例系数;DEL表示直接经济损失(单位:元)。存量损失对应于直接经济损失,流量损失对应于间接经济损失,因此,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的比例系数就是存量和流量关系的反映;   第二,马尔科夫模拟方法反应出了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之间的非简单线性关系;   第三,系统动力学模型考虑了投入-产出的非线性关系,建立用于自然灾害间接经济损失下限预评估及灾后最优恢复重建策略的最优控制模型。   3.2.2投入-产出方法体系   投入-产出方法体系包括经济增长模型、投入-产出模型和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   首先,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型是基于生产函数理论由参数估计方法得到的,它是从生产要素损失的角度来进行灾害损失评估的方法,其生产要素损失可以看作是经济系统的投入损失,经济增长损失就是产出损失,所以,其实质就是投入产出分析,是将单一生产部门投入与产出分析拓展到宏观经济层面。   其次,可计算一般均衡理论方法(CGE)不仅反映了经济因素和活动的相互依赖关系,而且克服了投入-产出模型线性、缺乏行为响应、市场价格缺失等缺点。它的数据基础是投入产出表,它是投入产出与线性规划相结合的优化模型方法,所以可将其归为投入-产出的衍生方法。   3.2.3调查分析法   调查分析法是在灾情调查的基础上从生活、生产、交通、生命线、农田等五个主要影响方面对间接经济损失进行分析。由于承灾对象复杂,含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并且灾害影响还波及周边许多地区,可用修正系数的方式对损失结果适当放大,修正系数的取值视具体情况或实际经验而定。   3.3现有的自然灾害间接经济损失的不足   首先,比例系数的确定含有经验性,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导致间接经济损失的评估具有较大的任意性,对其进行准确评估有较大的难度。   其次,现阶段对自然灾害的计量较粗略,没有考虑到各个经济体之间的内在差别,特别是没有考虑不同发展程度下经济的脆弱性差别。   四、对现有间接损失评估方法的改进   4.1对比例系数法的改进   在比例系数法中,将间接经济损失看做直接经济损失的线性函数,即有IEL=λ?DEL,这种方法精度较差,而且由于确定λ的主观性,导致通过比例系数法确定的间接经济损失有很大的波动性。往年发生的自然灾害产生间接经济损失的比例系数可以较好的反应出该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和经济发展状态,因此我们通过计算最近一次发生的自然灾害的比例系数,来预测这一期自然灾害导致的间接经济损失。   往年自然灾害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用公式表达为:IEL=∫∞t1[f1(t) �f2(t)]dt,其中 f1(t)为发生前GDP预计发展曲线; f2(t)为自然灾害发生后实际GDP曲线; t1地震发生时刻。直接经济损失DEL可以直接计算出来,表示为自然灾害发生的t1期的预期GDP的百分比x?GDPt1,IEL与x?GDPt1的比值即为比例系数。   4.2浅析经济系统内部和外部弹性与间接经济损失   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经济系统中产业之间的关联度越高,经济系统的脆弱性越大,自然灾害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也越严重。Kellenberg and Mobarak的研究显示,经济发展水平和灾害的影响呈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关系(如图3)。可以看出,随着经济发达程度的提高,间接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   图3. 经济系统脆弱性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示意图   因此,在计量自然灾害的间接经济损失时,根据经济发达程度对受灾地区赋值,最发达地区为5,最不发达地区为1。除了这种直接赋值的方法,还可以通过统计的方法计算出经济系统脆弱性和间接经济损失的数量关系,考量产业关联度对间接经济损失的扩大效应。   参考文献:   [1]曲国胜,高庆华,杨华庭. 我国自然灾害评估中亟待解决的问题[J].地学前缘,1996,(3)   [2]赵阿兴,马宗晋.自然灾害损失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1993,(2)   [3]刘希林,赵源.地貌灾害间接经济损失评估―以泥石流灾害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8,(3)   [4]林均岐,钟江荣.区域地震间接经济损失评估[J].自然灾害学报,2007,(4)   [5]吴吉东,李宁,温玉婷.自然灾害的影响及间接经济损失评估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2009,(6)   [6]吴吉东,李宁. 浅析灾害间接经济损失评估的重要性[J].自然灾害学报,2012,(3)   作者简介:   李秋怡(1993.08-),女,湖北省荆门市,武汉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农村土地流转。


相关文章

  • 雷击风险评估
  • 浅析雷击风险评估 [摘要] 立足于风险评估的基本想法 ,从理论上对雷击风险评估的概念进行了探索;总结了雷电灾害的作用机制和雷击风险评估的理论和方法,指出了风险评估存在的不足与发展的方向 ,并给出了结论.本文从雷电危害风险评估的基本原则.工作 ...查看


  • 雨洪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效益指标体系研究
  • ValueEngineeringNo.6,2009 价值工程2009年第6期 doi:10.3969/j.issn.1006-4311.2009.06.004 雨洪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效益 指标体系研究 ToStudyontheIndexes ...查看


  • 旅游资源资产评估及其指标体系的构建
  • 28卷第3期2006年5月 文章编号:1007-7588(2006)03-0143-08 资 源 科 学RESOURCESSCIENCEVol.28,No.3May,2006 旅游资源资产评估及其指标体系的构建 李向明 (江西财经大学旅游学 ...查看


  • 气象灾害与应急管理
  • 摘要:由大气作用对人类生命财产.国民经济建设等所造成的损害,称为气象灾害.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气象变化所导致的极端气象灾害事件出现的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直接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气象灾害给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都带来诸多问题,尤其 ...查看


  • 环境经济学
  • 环境经济学 1.环境(ISO定义):指组织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壤等自然资源,动植物.人及其相互关系. 2.环境分类: 按主体分:1)以人为主体: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构成环境要素2)以非生命体为主体:其他非生命体构成环境要素 ...查看


  • 灾害信息员模拟试题
  • <灾害信息员> 第一节 理论知识考试技巧.重点难点解析及样题 一.理论知识考试解题技巧和重点难点解析 1.考试要求 灾害信息员主要承担灾害预警预报信息接收和传递.灾情信息收集和报告.灾害应急救助.防灾减灾知识宣传等职责任务,灾害 ...查看


  • 环境经济学选择
  • 二.选择: 1.下列哪项不是环境经济学的分析研究方法(C). A.环境费用效益分析 B.环境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分析 C.环境生态保护的宏观经济评估 D.环境资源开发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价 2.下列哪项不是外部不经济内部化化的途径(B). A.直 ...查看


  • 绿色会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初探
  • 财经与管理 2009NO .13 China New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绿色会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初探 李芸 1 钱德霞 2 (1.黑龙江益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摘 2.哈尔滨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哈尔滨158000) 要:实施绿色会计是 ...查看


  • 1 试述纯粹风险与投机风险
  • 1 试述纯粹风险与投机风险. (1)纯粹风险是指那些只有损失机会而无获利可能的风险.纯粹风险的发生,对当事人而言必有损失形成.例如,火灾.沉船等事故发生,则只有受害者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而无任何利益可言. (2)投机风险是指那些既有损失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