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下午,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地球。在襄阳高新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院四十二所一片欢腾。
从神舟一号升空,到嫦娥、天宫等航天工程实施;从东方红一号上天,到远程战略导弹发射……40多年来,扎根鄂西北的四十二所员工始终践行爱国敬业精神,攻坚克难、勇攀高峰,为祖国航天事业发展贡献着心血。
拓荒航天,探索太空
“天宫二号还在天上,我们研制的器件仍在应用检验之中。”四十二所党委书记柴玉萍说,“全所员工的心,每天都和航天工程一起跳动。”
自新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四十二所就与其结下不解之缘。1956年,由钱学森担任院长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1965年,在五院一支不到10人的队伍基础上组建了四十二所,1970年迁到襄阳。
“建所后接到的第一个重大型号任务,就是为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提供固体推进剂。”柴玉萍介绍,那时在严密的技术封锁下,仅靠国外刊物中的一点点信息,白手起家,攻克了固体燃料的研制。
四十二所刚到襄阳时,设在谷城县庙滩镇郭峪山沟。“这是航天部三线建设最苦的点,但丝毫没有影响大家为国拼搏的热情。”
1988年,在时任部委领导安排下,该所迁到了襄阳市区。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启动了载人航天工程。“神舟一号”所有密封件的研制生产任务,落到了四十二所头上。
“接任务后的4个多月,没有休息一天,经常工作到凌晨。”研究员王江回忆,酷暑天,大家穿上厚厚的工作服、戴着帽子和防尘口罩,奋战在高达170摄氏度的硫化机旁。
1986年,美国挑战者航天飞机升空后,因密封圈失效而爆炸。但我国自神舟一号上天以来,神舟、嫦娥、天宫等航天工程几乎全部进展顺利。其中由四十二所研制的逾万密封件,一次性合格率均为100%。
本月3日,标志着我国迈入航天强国之列的大火箭“长征五号”升空。发射中充当“守护神”的消氢点火装置,就由四十二所研制。
“此类装置曾仅美国一家掌握技术。”研究员邓康清说,“我们没有任何技术参数,仅从航天飞机发射的那一点电视镜头入手,开始科研攻关。”
装置结构如何设计、粒子流配方如何突破、安全性能如何保障……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失败,甚至连上级部门都快失去信心了。
“既然美国人能搞成,我们一定也能搞得出来。”举止温和的邓康清心里,澎湃着一股炽热的爱国情怀:“所有困难都没能让大家放弃,直到攻关成功。”
“核心技术基本上没有引进一说。”负责火箭逃逸系统研制的研究员李谨卫介绍,在长达6年的攻关时间里,进行了3000多次实验,各类报告堆起来有1米多高。
当实验火箭拖着数条火龙直冲天空,载人舱与逃逸飞行器成功脱离时,年逾五旬的李谨卫也禁不住和人们一起欢呼、奔跑,泪如泉涌……
近年,四十二所先后成功承担了“神舟”系列飞船密封件、舱外航天服橡胶件,“天宫”舱体密封件、“玉兔”月球车防尘密封圈、航天员医监生化检测组件,以及长征2F火箭逃逸系统发动机动力源、“长征五号”消氢点火装置等产品的研制生产任务,涉及火箭、飞船、空间实验室和航天员四大系统。
国之重器,剑之所倚
航天事业的发展,与国防建设紧密相关。四十二所一直从事的固体推进剂研究,直接决定着火箭和导弹飞多高、飞多快、飞多远。
“早期特别艰苦,甚至用石碾盘来碾细易爆原材料。”所长助理郭翔介绍。
该所展览馆内,陈列着一件熔化得仅剩底盖的手表。那是1979年7月,两位烈士在谷城郭峪山沟做实验时,爆炸留下的遗物。
“每一步认识,都是用血的代价换来的。”郭翔说,易燃易爆的含能材料,犹如性情暴虐的猛虎。
2001年4月,一项新的型号产品在试验中爆炸。人们赶到现场后,映入眼帘的是断壁残垣,焦土上冒着缕缕青烟。
危险,阻挡不了四十二所人攀高的脚步。迄今,该所研制出了系列固体推进剂技术,不断提高我国导弹武器的动力性能水平。该所高能推进剂某大尺寸发动机演示试验取得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能量水平最高、综合性能最佳的高能固体推进剂国家。
在四十二所,“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精神无处不在。为验证高空跳伞供氧装置性能,邓康清带领试验队行程7200多公里,在平均海拔4700米的高原试验。面对头疼耳鸣、恶心呕吐、鼻子出血等反应,他们战胜了环境、技术和生命的“三重”考验,让该项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年复一年,职工们有的以岗为家,多日不归;有的带病上岗,积劳成疾;有的用脑过度,头发变白;有的照看不了孩子出生,有的顾不上给老母送终……
一代代航天人的辛勤付出,换来了我国航天事业的硕果累累。至今,襄阳航天四十二所共参与了100多项国防装备和宇航型号的研制,200多项技术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其中仅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就达10多项。
采访手记
让航天精神照亮新的长征
夏永辉 刘国伟
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
陪伴共和国一路走来,襄阳航天四十二所以其心血凝结的累累硕果,诠释了什么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攻坚克难,方成伟业。航天人在深山老林里战天斗地,在实验室内冥思苦想,面对一无所有的技术封锁、一片狼藉的事故现场,他们没有畏难退缩,而是愈挫愈勇、斗志弥坚,在一张白纸上绘出了绚烂的图画。
迎着梦想,勇攀高峰。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路上,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需要“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航天精神。
18日下午,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地球。在襄阳高新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院四十二所一片欢腾。
从神舟一号升空,到嫦娥、天宫等航天工程实施;从东方红一号上天,到远程战略导弹发射……40多年来,扎根鄂西北的四十二所员工始终践行爱国敬业精神,攻坚克难、勇攀高峰,为祖国航天事业发展贡献着心血。
拓荒航天,探索太空
“天宫二号还在天上,我们研制的器件仍在应用检验之中。”四十二所党委书记柴玉萍说,“全所员工的心,每天都和航天工程一起跳动。”
自新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四十二所就与其结下不解之缘。1956年,由钱学森担任院长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1965年,在五院一支不到10人的队伍基础上组建了四十二所,1970年迁到襄阳。
“建所后接到的第一个重大型号任务,就是为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提供固体推进剂。”柴玉萍介绍,那时在严密的技术封锁下,仅靠国外刊物中的一点点信息,白手起家,攻克了固体燃料的研制。
四十二所刚到襄阳时,设在谷城县庙滩镇郭峪山沟。“这是航天部三线建设最苦的点,但丝毫没有影响大家为国拼搏的热情。”
1988年,在时任部委领导安排下,该所迁到了襄阳市区。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启动了载人航天工程。“神舟一号”所有密封件的研制生产任务,落到了四十二所头上。
“接任务后的4个多月,没有休息一天,经常工作到凌晨。”研究员王江回忆,酷暑天,大家穿上厚厚的工作服、戴着帽子和防尘口罩,奋战在高达170摄氏度的硫化机旁。
1986年,美国挑战者航天飞机升空后,因密封圈失效而爆炸。但我国自神舟一号上天以来,神舟、嫦娥、天宫等航天工程几乎全部进展顺利。其中由四十二所研制的逾万密封件,一次性合格率均为100%。
本月3日,标志着我国迈入航天强国之列的大火箭“长征五号”升空。发射中充当“守护神”的消氢点火装置,就由四十二所研制。
“此类装置曾仅美国一家掌握技术。”研究员邓康清说,“我们没有任何技术参数,仅从航天飞机发射的那一点电视镜头入手,开始科研攻关。”
装置结构如何设计、粒子流配方如何突破、安全性能如何保障……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失败,甚至连上级部门都快失去信心了。
“既然美国人能搞成,我们一定也能搞得出来。”举止温和的邓康清心里,澎湃着一股炽热的爱国情怀:“所有困难都没能让大家放弃,直到攻关成功。”
“核心技术基本上没有引进一说。”负责火箭逃逸系统研制的研究员李谨卫介绍,在长达6年的攻关时间里,进行了3000多次实验,各类报告堆起来有1米多高。
当实验火箭拖着数条火龙直冲天空,载人舱与逃逸飞行器成功脱离时,年逾五旬的李谨卫也禁不住和人们一起欢呼、奔跑,泪如泉涌……
近年,四十二所先后成功承担了“神舟”系列飞船密封件、舱外航天服橡胶件,“天宫”舱体密封件、“玉兔”月球车防尘密封圈、航天员医监生化检测组件,以及长征2F火箭逃逸系统发动机动力源、“长征五号”消氢点火装置等产品的研制生产任务,涉及火箭、飞船、空间实验室和航天员四大系统。
国之重器,剑之所倚
航天事业的发展,与国防建设紧密相关。四十二所一直从事的固体推进剂研究,直接决定着火箭和导弹飞多高、飞多快、飞多远。
“早期特别艰苦,甚至用石碾盘来碾细易爆原材料。”所长助理郭翔介绍。
该所展览馆内,陈列着一件熔化得仅剩底盖的手表。那是1979年7月,两位烈士在谷城郭峪山沟做实验时,爆炸留下的遗物。
“每一步认识,都是用血的代价换来的。”郭翔说,易燃易爆的含能材料,犹如性情暴虐的猛虎。
2001年4月,一项新的型号产品在试验中爆炸。人们赶到现场后,映入眼帘的是断壁残垣,焦土上冒着缕缕青烟。
危险,阻挡不了四十二所人攀高的脚步。迄今,该所研制出了系列固体推进剂技术,不断提高我国导弹武器的动力性能水平。该所高能推进剂某大尺寸发动机演示试验取得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能量水平最高、综合性能最佳的高能固体推进剂国家。
在四十二所,“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精神无处不在。为验证高空跳伞供氧装置性能,邓康清带领试验队行程7200多公里,在平均海拔4700米的高原试验。面对头疼耳鸣、恶心呕吐、鼻子出血等反应,他们战胜了环境、技术和生命的“三重”考验,让该项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年复一年,职工们有的以岗为家,多日不归;有的带病上岗,积劳成疾;有的用脑过度,头发变白;有的照看不了孩子出生,有的顾不上给老母送终……
一代代航天人的辛勤付出,换来了我国航天事业的硕果累累。至今,襄阳航天四十二所共参与了100多项国防装备和宇航型号的研制,200多项技术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其中仅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就达10多项。
采访手记
让航天精神照亮新的长征
夏永辉 刘国伟
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
陪伴共和国一路走来,襄阳航天四十二所以其心血凝结的累累硕果,诠释了什么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攻坚克难,方成伟业。航天人在深山老林里战天斗地,在实验室内冥思苦想,面对一无所有的技术封锁、一片狼藉的事故现场,他们没有畏难退缩,而是愈挫愈勇、斗志弥坚,在一张白纸上绘出了绚烂的图画。
迎着梦想,勇攀高峰。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路上,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需要“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航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