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铸造大国重器--记襄阳航天四院四十二所

18日下午,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地球。在襄阳高新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院四十二所一片欢腾。

从神舟一号升空,到嫦娥、天宫等航天工程实施;从东方红一号上天,到远程战略导弹发射……40多年来,扎根鄂西北的四十二所员工始终践行爱国敬业精神,攻坚克难、勇攀高峰,为祖国航天事业发展贡献着心血。

拓荒航天,探索太空

“天宫二号还在天上,我们研制的器件仍在应用检验之中。”四十二所党委书记柴玉萍说,“全所员工的心,每天都和航天工程一起跳动。”

自新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四十二所就与其结下不解之缘。1956年,由钱学森担任院长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1965年,在五院一支不到10人的队伍基础上组建了四十二所,1970年迁到襄阳。

“建所后接到的第一个重大型号任务,就是为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提供固体推进剂。”柴玉萍介绍,那时在严密的技术封锁下,仅靠国外刊物中的一点点信息,白手起家,攻克了固体燃料的研制。

四十二所刚到襄阳时,设在谷城县庙滩镇郭峪山沟。“这是航天部三线建设最苦的点,但丝毫没有影响大家为国拼搏的热情。”

1988年,在时任部委领导安排下,该所迁到了襄阳市区。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启动了载人航天工程。“神舟一号”所有密封件的研制生产任务,落到了四十二所头上。

“接任务后的4个多月,没有休息一天,经常工作到凌晨。”研究员王江回忆,酷暑天,大家穿上厚厚的工作服、戴着帽子和防尘口罩,奋战在高达170摄氏度的硫化机旁。

1986年,美国挑战者航天飞机升空后,因密封圈失效而爆炸。但我国自神舟一号上天以来,神舟、嫦娥、天宫等航天工程几乎全部进展顺利。其中由四十二所研制的逾万密封件,一次性合格率均为100%。

本月3日,标志着我国迈入航天强国之列的大火箭“长征五号”升空。发射中充当“守护神”的消氢点火装置,就由四十二所研制。

“此类装置曾仅美国一家掌握技术。”研究员邓康清说,“我们没有任何技术参数,仅从航天飞机发射的那一点电视镜头入手,开始科研攻关。”

装置结构如何设计、粒子流配方如何突破、安全性能如何保障……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失败,甚至连上级部门都快失去信心了。

“既然美国人能搞成,我们一定也能搞得出来。”举止温和的邓康清心里,澎湃着一股炽热的爱国情怀:“所有困难都没能让大家放弃,直到攻关成功。”

“核心技术基本上没有引进一说。”负责火箭逃逸系统研制的研究员李谨卫介绍,在长达6年的攻关时间里,进行了3000多次实验,各类报告堆起来有1米多高。

当实验火箭拖着数条火龙直冲天空,载人舱与逃逸飞行器成功脱离时,年逾五旬的李谨卫也禁不住和人们一起欢呼、奔跑,泪如泉涌……

近年,四十二所先后成功承担了“神舟”系列飞船密封件、舱外航天服橡胶件,“天宫”舱体密封件、“玉兔”月球车防尘密封圈、航天员医监生化检测组件,以及长征2F火箭逃逸系统发动机动力源、“长征五号”消氢点火装置等产品的研制生产任务,涉及火箭、飞船、空间实验室和航天员四大系统。

国之重器,剑之所倚

航天事业的发展,与国防建设紧密相关。四十二所一直从事的固体推进剂研究,直接决定着火箭和导弹飞多高、飞多快、飞多远。

“早期特别艰苦,甚至用石碾盘来碾细易爆原材料。”所长助理郭翔介绍。

该所展览馆内,陈列着一件熔化得仅剩底盖的手表。那是1979年7月,两位烈士在谷城郭峪山沟做实验时,爆炸留下的遗物。

“每一步认识,都是用血的代价换来的。”郭翔说,易燃易爆的含能材料,犹如性情暴虐的猛虎。

2001年4月,一项新的型号产品在试验中爆炸。人们赶到现场后,映入眼帘的是断壁残垣,焦土上冒着缕缕青烟。

危险,阻挡不了四十二所人攀高的脚步。迄今,该所研制出了系列固体推进剂技术,不断提高我国导弹武器的动力性能水平。该所高能推进剂某大尺寸发动机演示试验取得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能量水平最高、综合性能最佳的高能固体推进剂国家。

在四十二所,“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精神无处不在。为验证高空跳伞供氧装置性能,邓康清带领试验队行程7200多公里,在平均海拔4700米的高原试验。面对头疼耳鸣、恶心呕吐、鼻子出血等反应,他们战胜了环境、技术和生命的“三重”考验,让该项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年复一年,职工们有的以岗为家,多日不归;有的带病上岗,积劳成疾;有的用脑过度,头发变白;有的照看不了孩子出生,有的顾不上给老母送终……

一代代航天人的辛勤付出,换来了我国航天事业的硕果累累。至今,襄阳航天四十二所共参与了100多项国防装备和宇航型号的研制,200多项技术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其中仅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就达10多项。

采访手记

让航天精神照亮新的长征

夏永辉 刘国伟

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

陪伴共和国一路走来,襄阳航天四十二所以其心血凝结的累累硕果,诠释了什么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攻坚克难,方成伟业。航天人在深山老林里战天斗地,在实验室内冥思苦想,面对一无所有的技术封锁、一片狼藉的事故现场,他们没有畏难退缩,而是愈挫愈勇、斗志弥坚,在一张白纸上绘出了绚烂的图画。

迎着梦想,勇攀高峰。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路上,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需要“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航天精神。

18日下午,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地球。在襄阳高新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院四十二所一片欢腾。

从神舟一号升空,到嫦娥、天宫等航天工程实施;从东方红一号上天,到远程战略导弹发射……40多年来,扎根鄂西北的四十二所员工始终践行爱国敬业精神,攻坚克难、勇攀高峰,为祖国航天事业发展贡献着心血。

拓荒航天,探索太空

“天宫二号还在天上,我们研制的器件仍在应用检验之中。”四十二所党委书记柴玉萍说,“全所员工的心,每天都和航天工程一起跳动。”

自新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四十二所就与其结下不解之缘。1956年,由钱学森担任院长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1965年,在五院一支不到10人的队伍基础上组建了四十二所,1970年迁到襄阳。

“建所后接到的第一个重大型号任务,就是为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提供固体推进剂。”柴玉萍介绍,那时在严密的技术封锁下,仅靠国外刊物中的一点点信息,白手起家,攻克了固体燃料的研制。

四十二所刚到襄阳时,设在谷城县庙滩镇郭峪山沟。“这是航天部三线建设最苦的点,但丝毫没有影响大家为国拼搏的热情。”

1988年,在时任部委领导安排下,该所迁到了襄阳市区。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启动了载人航天工程。“神舟一号”所有密封件的研制生产任务,落到了四十二所头上。

“接任务后的4个多月,没有休息一天,经常工作到凌晨。”研究员王江回忆,酷暑天,大家穿上厚厚的工作服、戴着帽子和防尘口罩,奋战在高达170摄氏度的硫化机旁。

1986年,美国挑战者航天飞机升空后,因密封圈失效而爆炸。但我国自神舟一号上天以来,神舟、嫦娥、天宫等航天工程几乎全部进展顺利。其中由四十二所研制的逾万密封件,一次性合格率均为100%。

本月3日,标志着我国迈入航天强国之列的大火箭“长征五号”升空。发射中充当“守护神”的消氢点火装置,就由四十二所研制。

“此类装置曾仅美国一家掌握技术。”研究员邓康清说,“我们没有任何技术参数,仅从航天飞机发射的那一点电视镜头入手,开始科研攻关。”

装置结构如何设计、粒子流配方如何突破、安全性能如何保障……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失败,甚至连上级部门都快失去信心了。

“既然美国人能搞成,我们一定也能搞得出来。”举止温和的邓康清心里,澎湃着一股炽热的爱国情怀:“所有困难都没能让大家放弃,直到攻关成功。”

“核心技术基本上没有引进一说。”负责火箭逃逸系统研制的研究员李谨卫介绍,在长达6年的攻关时间里,进行了3000多次实验,各类报告堆起来有1米多高。

当实验火箭拖着数条火龙直冲天空,载人舱与逃逸飞行器成功脱离时,年逾五旬的李谨卫也禁不住和人们一起欢呼、奔跑,泪如泉涌……

近年,四十二所先后成功承担了“神舟”系列飞船密封件、舱外航天服橡胶件,“天宫”舱体密封件、“玉兔”月球车防尘密封圈、航天员医监生化检测组件,以及长征2F火箭逃逸系统发动机动力源、“长征五号”消氢点火装置等产品的研制生产任务,涉及火箭、飞船、空间实验室和航天员四大系统。

国之重器,剑之所倚

航天事业的发展,与国防建设紧密相关。四十二所一直从事的固体推进剂研究,直接决定着火箭和导弹飞多高、飞多快、飞多远。

“早期特别艰苦,甚至用石碾盘来碾细易爆原材料。”所长助理郭翔介绍。

该所展览馆内,陈列着一件熔化得仅剩底盖的手表。那是1979年7月,两位烈士在谷城郭峪山沟做实验时,爆炸留下的遗物。

“每一步认识,都是用血的代价换来的。”郭翔说,易燃易爆的含能材料,犹如性情暴虐的猛虎。

2001年4月,一项新的型号产品在试验中爆炸。人们赶到现场后,映入眼帘的是断壁残垣,焦土上冒着缕缕青烟。

危险,阻挡不了四十二所人攀高的脚步。迄今,该所研制出了系列固体推进剂技术,不断提高我国导弹武器的动力性能水平。该所高能推进剂某大尺寸发动机演示试验取得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能量水平最高、综合性能最佳的高能固体推进剂国家。

在四十二所,“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精神无处不在。为验证高空跳伞供氧装置性能,邓康清带领试验队行程7200多公里,在平均海拔4700米的高原试验。面对头疼耳鸣、恶心呕吐、鼻子出血等反应,他们战胜了环境、技术和生命的“三重”考验,让该项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年复一年,职工们有的以岗为家,多日不归;有的带病上岗,积劳成疾;有的用脑过度,头发变白;有的照看不了孩子出生,有的顾不上给老母送终……

一代代航天人的辛勤付出,换来了我国航天事业的硕果累累。至今,襄阳航天四十二所共参与了100多项国防装备和宇航型号的研制,200多项技术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其中仅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就达10多项。

采访手记

让航天精神照亮新的长征

夏永辉 刘国伟

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

陪伴共和国一路走来,襄阳航天四十二所以其心血凝结的累累硕果,诠释了什么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攻坚克难,方成伟业。航天人在深山老林里战天斗地,在实验室内冥思苦想,面对一无所有的技术封锁、一片狼藉的事故现场,他们没有畏难退缩,而是愈挫愈勇、斗志弥坚,在一张白纸上绘出了绚烂的图画。

迎着梦想,勇攀高峰。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路上,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需要“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航天精神。


相关文章

  • 中国十大青铜器排行榜[图]
  • 中国十大青铜器排行榜[图] 1 鸮尊 原器为一对两只,铸于商代后期,大小形制相同.外形为一昂首挺胸的猫头鹰,作昂首挺胸站立状,勾喙,双目像人眼,宽耳竖立,高冠向两边分开,上面饰一对夔龙,其中正面的有双角.尊口开设在头后脑部,盖上有两个钮手, ...查看


  • [大国重器]观后感 1
  • <大国重器>观后感 我们讲"农业是立国之基,工业乃强国之本."<大国重器>,一部记录新中国工业崛起的长歌史诗:<大国重器>,一帘见证中国工业创新裂变的长廊画卷.这股从民族工业血脉中迸发 ...查看


  • 大国重器观后感
  • <大国重器>观后感 <大国重器>是由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制作的大型高清纪录片,展现中国装备制造业 成就,讲述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播出<大国重器>之后反响很好,公司便组织技 术部,制造部,项目部,营销 ...查看


  • 襄阳好风日教案
  • 篇一:襄阳好风日教案 第16课 七省通衢的枢纽 教学内容:七省通衢的枢纽 教学目标: 1.了解襄阳的重要地理位置. 2.对襄阳的铁路.航空.公路.水运等一定的了解. 教学重难点:介绍襄阳的铁路.航空.公路.水运 教学准备:课件.查阅有关襄阳 ...查看


  • 遴选策略写作范文: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 遴选策略写作范文--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完善激励机制,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 ...查看


  • 纪录片大国重器观后感
  • 纪录片大国重器观后感 <大国重器>是由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制作的大型高清纪录片,展现中国装备制造业成就,讲述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该片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历史.该片将镜头对准了普通的产业工人和装备制造业 ...查看


  • 大国工匠读后感
  • 姓名:揭秉文 班级:14物流 学号:1442008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宝剑锋从磨砺出.我发现大国工匠他们 文化不同,年龄有别,但都拥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热爱本职.敬 业奉献.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 ...查看


  • 螺旋起重器设计计算
  • % 螺旋起重器设计计算 % 已知条件 Q=30000; % 起重量(N) Hmax=180; % 最大起重高度 du=180/pi;hd=pi/180; fprintf(' 螺旋起重器的最大起重量 Q = %3.4f N \n',Q); f ...查看


  • 国产发动机 关注是否能铸造单晶体涡轮叶片
  • 论坛出处:西陆中国军事 作者:Arabesque 时间:2011-10-23 22:37:08 中国航空工业在一张白纸上起步,六十年来成绩也算辉煌.当初钱学森给中央建议的时候就说过,航空工业与航天工业相比,更注重经验的积累.许多工艺和材料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