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关系及在世界上的地位与作用

过去十年到十五年,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著。

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综合来讲: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大,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一,中国是独立自主的政治大国,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拥有较强军事防御力量的国家。 第二,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并且是发展中国家中惟一的常任理事国。积极利用联合国讲坛伸张正义,主持公道,中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改革开放的道路,成为世界上极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国家。

第四,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在政治上,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和平的事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大,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和平崛起对于整个世界都有重要的意义:其一,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和世界格局的转换;其二,中国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其三,深刻地改变了联合国的面貌,使这一国际组织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四,改变了世界经济的面貌,并推动国际秩序的除旧布新。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出现较为显著和重大的变化。

第一,实力地位显著上升。进入21世纪时,中国的经济实力还只在世界排第七位,GDP 约1万亿美元。21世纪的头8年,中国在世界经济的排位几乎是一年上一个名次,2008年跃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09年或2010年可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经济总量在2008年达到4.4万亿美元,提前12年实现“到2020年经济总量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这一实力地位的变化奠定了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基础。

第二,除经济实力外,中国的军事、科技、软实力也持续上升。军事上,美国国防部认为,20多年来中国的军费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这么大的投入,使中国的海军、空军等实力比20世纪90年代有显著的提升,军事活动范围扩大。科技上,航天活动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令全世界华人骄傲,令整个世界刮目相看。在软实力方面,中国发展模式得到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认可,成为不少国家试图仿效的样板。国际上出现一定程度的汉语热,也说明中国的地位上升了。

第三,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实力没有受到根本的伤害,国际地位不降反升。世界普遍寄希望于中国率先走出危机,带领世界复苏。中国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和银行系统的充足资本,使中国成为危机中世界少数的中坚力量。中国银行和企业的实力和国际地位显著上升,海外收购非常活跃。

第四,在中国实力和国际地位持续上升的同时,由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价值观等因素,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消极态度仍然没有改变。中国总体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声誉在西方主流舆论中没有根本改善,其基本面仍然是负面的,这在奥运会境外火炬传递、拉萨“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毒牛奶”和“毒饺子”等事件中表现得非常清楚。我们在世界的形象有两个:一个是强国,越来越强;另一个是“坏国”,批评我们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是世界的主流,没有民主、没有人权、没有自由、没有法制、没有信用,这是西方世界比较普遍的看法。这一点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在过去30年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在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中,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尽管世人在评论中国时会有不同的声音,持不同的立场和态度,但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中国在世界媒体的报道中已成为出现须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所有这些都能使人直接地体会到中国与日俱增的国际影响力。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指出,要“努力使我国在

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竟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理性地认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如何解读和把握这种变化的意义和启示?

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上升

国际地位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该国在与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结构中的状态。衡量和评估一国国际地位主要看两方面因素:一是综合国力. 二是外部世界。综合国力是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基础; 外部世界是影响一国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包括国际环境和外部联系。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活跃的一支力量。从纵向看,中国正处在过去几个世纪发展最快的时期:从横向看中国的发展变化正对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变化一: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是综合国力增强

1. 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将现代化规律和本国国情有机结合,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1世纪头8年中国经济在世界的排位几乎是一年上一个台阶2008年GDP 达到 4.4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今年可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增长奠定了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

2. 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空前增强。中国广泛参与全球和区域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0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200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近22%。中国同国际社会建立起千丝万缕的联系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履行应尽的国际义务在反恐、防扩散、打击海盗等国际事务上发挥着负责任的建设性作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3. 其他主要力量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而实力地位发生变化。美在伊战后国际形象和软实力受损,其秘密监狱、虐待战俘等行径使美国“民主、自由、法治、人权”旗手形象大打折扣,国际地位和声誉下降。国际金融危机又使其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受到冲击。俄罗斯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欧盟一体化进程放慢,日本经济发展面临新困难印度、巴西等发展中新兴大国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增大。

变化二:中国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力量

1.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不仅对本国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形成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39862亿元同比增长7,1%。在美欧日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世界普遍寄希望于中国率先走出危机带领世界经济复苏。中国一再表明,将继续同国际社会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积极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稳定为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作出应有贡献。可以说中国一直在向世界传递着战胜危机的“中国信心„‟。

2. 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的积极姿态和果断行动。大多数国家认为中国的一系列举措展现出了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责任感。欧盟财政规划和预算事务委员达莉亚•格里葆丝凯特的观点颇有代表性:“虽然具体问题如何解决还需各方的磋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这轮金融危机是无法完全得到解决的。”国际社会认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可望在危机后进一步提升甚至有专家认为,“金融危机将成为中国从地区大国崛起为全球性大国的标志性事件”。

变化三:中国深入参与国际体系调整,将牵动世界格局走向

国际金融危机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拉开序幕。受金融危机影响西方国家深陷衰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从金砖四国的迅速崛起到发展中国家有一席之地的二十国集团峰会,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作为金砖四国中最大的经济体,中国正从世界舞台不太中心甚至一度边缘的位置向中心位置靠近。作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进出口国、第三大经济体同时也是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的国家,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及国际秩序变革中的作用和影响备受瞩目。美欧等西方国家主动深化与中国的合作,新兴大国希望加强与中国的协调发展中国家希望中国维护其利益各国对中国的借重明显增强。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的话语权提高,在联合国改革、气候变化谈判、粮食和能源问题等其他重要国际议题方面中国的主张

和建议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英国外交大臣米利班德公开称:“历史学家将会审视2009年发生的一切. 看到中国在稳定全球资本市场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人们相信中国将成为国际舞台上更为引人瞩目的力量。

变化四:“中国模式”等软力量大幅提升,推动发展模式多样化

此次金融危机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力和影响力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突破了传统计划经济的框框,又不盲目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而是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相结合。在强有力的国有经济支持下政府对市场进行有效的调控和监管. 使得中国具有较强的规避危机与应对危机的能力。

一些舆论认为,在20世纪90年代“苏联模式”、“拉美模式”、“东亚模式”相继失败之后“中国模式”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一种真正可行的“替代方案”。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等学者认为“中国模式”代表了世界发模式的未来潮流。如果说欧洲“莱茵模式”和美国“盎格鲁一撒克逊模式”分别在19世纪和20世纪引领风骚“中国模式”‟将主导21世纪。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希望学习借鉴中国发展经验,“中国模式”的影响在全球范围日益彰显。

二、世界怎样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无论是在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无论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还是企业高管、商界领袖,人们在感叹中国奇迹的同时都在关注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发展走向,关注中国将以什么样的姿态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1. 美国:中国崛起是大势所趋,更重要的是,当前在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秩序重构的过程中,不仅离不开中国,更需要中国发挥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美国人认为中国已今非昔比,不是一般的大国,而是世界大国。在朝核、气候变化等重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中国都发挥着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作用。美国对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上升的重视,比较突出地反映在“两国集团”( "G2" )论上。它是由彼得森经济研究所所长伯格斯滕提出奥巴马外交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加以强调。美国人认识到凭一己之力难以解决重大国际问题但那些老盟友在关键时刻也不顶用—日本复苏艰难,法国、德国、英国在危机面前各行其道无法与美国“并肩战斗”。而中国呢?2008年经济增长9% , 2009年要保持8%,要走出危机离开中国不行。"G2" 论既反映了美国对中国不断崛起这一客观现实的承认,也反映了美国摆脱自身所处困境的需要。在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全球性问题日益增多的背景下美国希望借助中国力量帮助其分担责任。针对"G2"„论温家宝总理明确指出:"一两个国家或大国集团不可能解决全球的问题,多极化和多边主义是大势所趋。'G2‟论是毫无根据的,是错误的。"

虽然美国认为中国有可能成为紧随其后的准超级大国但是“G2“不等于两极。中美两国经济总量的相对差距在不断缩小,从1990年中国GDP 仅为美国GDP 的6.7%上升到2008年的30.8%。但是,中美两国的绝对差距还在继续扩大从1990年相差54128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98600亿美元。

2. 欧洲:欧盟“中国观”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接受中国“历史性的崛起”的同时,开始对中国“讲条件”。

主要表现为:一是在推动中欧经济关系加深过程中,视中国为发展机遇的同时,更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给欧洲带来的“竞争”和“挑战”。欧洲在与中国经贸往来中保护主义措施大增频频对中国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二是对中国国际地位迅速提高“不舒服”、“不适应”。欧洲在积极评价中国一些外交表现的同时又常有微言,如责备中国与欧洲“配合不够”在发展与非洲关系等问题上“踩了欧洲的脚”触犯了欧洲的势力范围。三是在处理欧中关系时意识形态因素增多。欧洲国家明显提高了在“人权”、“民主”等意识形态问题上批评中国的调门,频频出现指责中国“非洲政策”和“西藏问题”、“新疆问题”的言论图谋通过“引导”、“规范”中国运行在欧洲设定的轨道上。欧盟最近发表的一份对华文件明确表示欧盟不会像美国那样“大喊大叫”地过问中国内政,但也绝不会放弃这种做法。四是更强调中国的“责任”。欧盟呼吁中国在国际金融、贸易体系、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负起更大的责任来”,要求中国更多地借鉴欧洲的价值观和法律理念要求中国尊重欧盟在全球范围的既得利益要求中国强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要求中国严格遵守西方主导的国际贸易规则,等等。

3. 周边国家:高度评价中国的发展成就以及中国在周边地区的积极作用,希望中国发挥更大作用,承担更大责任。

中国与周边各国保持着密切的高层往来,与几乎所有的周边国家建立了各种类型的伙伴关系与除印度、不丹以外所有陆上邻国解决了边界问题。中国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周边国家视为“好邻居、建设性伙伴和没有威胁的地区大国”。周边国家普遍希望学习中国的成功经验,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他们还希望中国在推动地区合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地区安全和热点问题上承担更大的责任。与此同时 “中国WEI 胁论”和“中国军事不透明”等论调在周边仍有市场表明部分周边国家对中国强大的疑虑有所上升。由于日中GDP 很可能发生逆转,日本国内的“中国WEI 胁论”论调有所抬头。

4. 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模式”关注度日益上升,把中国发展当作自身新机遇,同时也担心竞争的一面。

拉美国家在经受了上个世纪90年代“拉美模式" 的失败之后对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模式关注度日益上升。拉美国家认为中国模式不同于已经失败的苏联东欧模式也不同于他们眼下不时要面对的西方模式。他们对中国发展模式最感兴趣的是怎样以本国的人文理念为指导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的关系,既维护政权稳定又实现经济以较快速度持续发展。

非洲国家普遍认为中国现在的发展态势,使中国对非洲的需求比60年前有了明显的上升,这正是非洲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非洲“向东看”的主张进一步增强。很多非洲经济学家算了一笔账,非洲拥有丰富的劳动力、土地资源以及经济发展所需的战略性资源,如果中国的中产阶级达到40%的规模就有数亿人要进入中产阶层的行列这跟一百年前西方国家经济快速崛起的情形一样必将极大拉动全球包括非洲经济的发展。

中东伊斯兰国家强烈地感受到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厂”、经济大国更是一个在全球事务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他们希望中国成为国际格局中的一支平衡力量帮助他们减轻西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带来的压力。同时也希望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帮助解决中东热点问题上,能使局势朝着有利于他们的方向发展。

同时,由于中国的商品、人力资本的价格都很便宜这也是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优势领域他们担心中国会挤压他们的市场份额,从而影响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机遇与挑战

1. 全面认识中国国际地位的复杂性

实力上升并不一定导致地位上升和影响力上升。邓小平指出:“中国是个大国,另一方面实际上是小国,是不发达国家,或叫发展中国家。”中国是人口大但还不是人力资源大国、人才强国。由于有13亿人口,不管多么可观的财力物力只要除以13亿那就成为很低的人均水平。这种既大又小、既强又弱的矛盾现状在相当长时期内都难以根本改变。这突出反映在经济上中国已成为当之无愧的经济大国但仍非经济强国。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三占世界经济总量7.25%接近美国的1/30但人均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人均GDP 只有美国的1/16仍然排在全球100多位。“中国制造”无处不在但中国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仅为0.3%,中国自己的世界名牌屈指可数。

同时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日益上升要求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中国历来是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一员,始终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处理国际和地区事务。作为一个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的主要任务是首先把自己的事情办好这是中国对自己、对世界承担的最大责任。对于中国来说也只有解决好自身发展问题才可能在世界上承担更大责任。而且,随着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不断上升,中国也应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 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有四大机遇

(1) 和平转型的国际体系,有利于中国渐进式地成为世界主要大国。当代国际体系转型的大趋势是从大国对抗为核心的传统特征向大国合作治理全球问题的未来特征转变。“和平与发展”将成为未来几十年国际体系的

主导力量。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与当代国际体系转型是正相关的历史进程这是以往后起大国所没有的历史条件。

(2 )在全球事务中各方对中国的借重和需求显著上升。虽然以联合国为主体的全球治理体系尚需完善但国际社会认为主要国际组织应在现有架构基础上发展和演变,继续发挥而不是削弱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的作用。中国是国际体系的积极建设者各方对中国的借重和需求显著上升,中国在重大国际议题上的发言权和影响力上升,正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战略回旋空间大大拓宽。

(3)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和影响上升,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道路不可或缺的战略依托。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快车道。这不仅表现在“金砖四国”对世界经济日益显著的影响力而且出现了“钻石七国”迅速上升的势头,整个非洲经济也呈现前所未有的增长态势。这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现象。也就是说中国作为其中的一员不是孤军奋战不是单兵崛起发展所遇的阻力会减小。

(4)中国和谐世界的理念已经形成,使世界各国对“中国威胁”的看法和担忧有所减弱,对中国的信任、肯定和信心有所增强。

3. 面临的风险挑战

(l)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中国外部发展环境空前严峻。美欧日经济同步滑向衰退边缘,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进出口下滑工业生产明显放缓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能否确保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将决定中国能否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2 )地区热点此起彼伏,周边乱象丛生,中国外部安全环境风险和隐患增多。朝核、伊核等国际热点问题有升温趋势中东、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动荡加剧海盗、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等问题日益突出国际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中国周边一些国家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加剧,政局持续动荡。中国仍然面对外部的战略防范和牵制面对分裂势力和敌对势力的干扰破坏外部安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对国家安全与和平发展造成重大挑战。

(3)意识形态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上升,中国外部典论环境仍存在较大压力和挑战。尽管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认同中国和平发展是机遇但仍有一些人对中国的和平发展抱有种种疑虑,充满误解和偏见,甚至鼓吹形形色色的“中国WEI 胁论”。部分学者将西方现代国际关系史上存在的大国兴衰、霸权更替规律强加于中国宣扬“强国必霸”等论调,质疑中国的和平发展。同时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依然深刻复杂国际上一些势力仍在利用民主、人权和宗教问题“抹黑”甚至妖魔化中国。如何消除外部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偏见,让更多的人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一个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将是中国长期面临的挑战。

(4)中国发展面临诸多内部困难。当前中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比较突出; 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的问题仍然较多。这些内部问题是中国进一步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总的看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是单一的、静态的. 而是复合的、动态的。中国的国际地位内在蕴含着大和小、强和弱的对立统一,具有复杂性、快速多变的特性中国正处在从大而弱的国家走向大而强的国家、从地区大国走向世界大国的历史进程之中。

如何看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

论文摘要:在过去的30年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在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中,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尽管世人在评论中国时会有不同的声音,持不同的立场和态度,但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中国在世界媒体的报道中已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所有这些都能使人直接地体会到中国与日俱增的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国际地位;形势;影响力;机遇;

国际地位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该国在与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而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结构中的状态。衡量和评估一国国际地位主要看两方面因素:

一是综合国力。综合国力是评价一国国际地位的根本依据。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全部实

力和潜力,它是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地位高低和作用强弱的主要标志,反映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能力与在国际社会中发挥影响的外在能力的能力总和。

二是外部世界。一国所面临的外部世界是影响该国国际地位的重要外部因素,包括国际环境和外部

联系。国际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所面临的外部世界的结构和状况。在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不变的情况下,国际环境的变化可以影响其国际地位的高低。两极格局或多极格局、战争或和平等不同的国际环境,都可以使国家的国际地位发生变化。外部联系即一国与国际体系联系的性质和程度。

我们应该如何理性地认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如何解读和把握这种变化的意义和启示?

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上升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客观地讲,中国现在

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活跃的一支力量。从纵向看,中国正处在过去几个世纪发展最快的时期;从横向看,中国的发展变化正对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在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之后,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联、深入互动的关系表现得更加明显。

变化一: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是综合国力增强

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将现代化规律和本国国情有机结合,走出

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空前增强。中国广泛参与全球和区域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0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200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近22%。

变化二:中国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力量。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不仅对本国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为应对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国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形成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这些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对缓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增强信心、稳定预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国民经济企稳回升。

变化三:“中国模式”等软力量大幅提升,推动发展模式多样化。

此次金融危机,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力和影响力,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既突破了传统计划经济的框框,又不盲目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而是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相结合。在强有力的国有经济支持下,政府对市场进行有效的调控和监管,使得中国具有较强的规避危机与应对危机的能力。

总的看,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凸显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世界的目光逐渐聚焦中国,越来

越多地关注中国将以什么样的姿态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二、世界怎样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无论是在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无论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还是企业高管、商界领袖,人们在感叹中国奇迹的同时,都在关注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发展走向。

美国:中国崛起是大势所趋,更重要的是,当前在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秩序重构的过程中,不仅离不

开中国,更需要中国发挥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2009年1月美国新政府上台后,奥巴马总统和希拉里·克林顿国务卿等政府高官高度重视中美关

系。2月13日,希拉里出访东亚4国之前在亚洲协会发表演讲称,美国将继续与中国发展积极的关系,这对美国未来的和平、进步和繁荣不可或缺。4月1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奥巴马在伦敦举行的20国集团第二次金融峰会期间成功会晤,双方一致同意共同努力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奥巴马表示,美中关系是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令人瞩目地向前发展,美国希望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美国国内日益重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美国人认为,经过

改革开放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已经今非昔比,不是一般的大国,而是世界大国。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秩序重构的过程中,几乎都需要中国发挥作用,甚至是主导性的作用。在朝核、伊朗核等重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中国都发挥着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作用,可以说,解决当今世界的国际问题都需要中国的参与。

三、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机遇与挑战

1.全面认识中国国际地位的复杂性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家,这是中国在世界上最基本的身份属性,是由中国将长期处于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国家性质所决定的。中国具备大国的基本禀赋和要素,任何时候都是世界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随着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不断上升,中国也应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当然,中国所要承担的国际责任,不是为特定国家或国家集团利益服务的。中国是否承担了国际责任,也不能以特定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利益来衡量。

2.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有四大机遇

(1)和平转型的国际体系,有利于中国渐进式地成为世界主要大国。当代国际体系转型的大趋势

是,从大国对抗为核心的传统特征向大国合作治理全球问题的未来特征转变。“和平与发展”将成为未来几十年国际体系的主导力量。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与当代国际体系转型是正相关的历史进程,这是以往后起大国所没有的历史条件。

(2)在全球事务中各方对中国的借重和需求显著上升。虽然以联合国为主体的全球治理体系尚需

完善,但国际社会认为,主要国际组织应在现有架构基础上发展和演变,继续发挥而不是削弱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的作用。

(3)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和影响上升,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道路不可或缺的战略依托。进入

21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快车道。这不仅表现在金砖四国对世界经济日益显著的影响力,而且出现了“钻石七国”迅速上升的势头,整个非洲经济也呈现前所未有的增长态势。也就是说,中国作为其中的一员,不是孤军奋战,不是单兵崛起,发展所遇的阻力会减小。

(4)中国和谐世界的理念已经形成,使世界各国对“中国威胁”的看法和担忧有所减弱,对中国

的信任、肯定和信心有所增强。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和平发展、和谐世界、互利共赢等理念在国际上赢得了更多理解和支持。西方自由资本主义模式受到金融危机冲击而影响力和吸引力下降,中国的治国理念、体制和发展模式等受到更多推崇。

3.面临的风险挑战

(1)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中国外部发展环境空前严峻。美国次贷危机引

发国际金融危机,迅速恶化蔓延成波及全世界的经济危机,成为“9·11”事件后对美国乃至全球产生深刻影响的重大历史性事件。目前,美欧日经济同步滑向衰退边缘,全球经济衰退已成定局。金融危机正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由经济金融领域向政治社会领域加速扩散,其严重后果还将进一步显现。

(2)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周边乱象从生,中国外部安全环境风险和隐患增多。朝核、

伊朗核等国际热点问题有升温趋势,局部冲突和战争频发,中东、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动荡加剧,海盗、恐怖主义、跨国犯罪、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国际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一些大国调整军事、安全战略,国际军事竞争更加激烈,世界军事变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传统地缘政治因素和军事安全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再度突出。中国周边一些国家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加剧,政局持续动荡。南亚反恐和地区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3)意识形态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上升,中国外部舆论环境中仍存在压力和挑战。尽管国际上

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认同和欢迎中国和平发展是机遇,仍有一些人或者由于对中国缺乏全面、客观的了解,或者由于存在意识形态上先入为主的偏执,对中国的和平发展抱有种种疑虑,充满误解和偏见,甚至鼓吹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如何消除外部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偏见,让更多的人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一个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将是中国长期面临的复杂挑战。

总的看,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是单一的、静态的,而是复合的、动态的。一方面,中国的国际地位内

在蕴含着大和小、强和弱的对立统一,具有明显的矛盾、复杂性。另一方面,中国的国际地位还具有快速多变的特性,正处在从大而弱的国家走向大而强、从地区大国走向世界大国的历史进程之中。

湛江该如何发展他的经济。

湛江是改革开放初期对外开放的十三个沿海城市之一,当时拥有诸多优惠政策的湛江有着大好的发展前景,但是二是多年过去了,湛江的经济仍然滞后,人民的生活水平较低。纠其原因不光是有前任政府腐败的因素,但更多的是政府的定位不准,决策失误,并且存在严重的失位和越位。现任政府打出的口号是“工业立市,港口兴市”。但是我认为这样的建设口号却不实际,应该是“港口立市,第三产业兴市”。为何这样说呢,以下是我的见解。

为什么说是港口立市而不是第三产业,因为湛江是个港口城市,有着良好的天然深水港,这是绝佳的先天条件。历史上湛江市的存在与孕育正是以这个天然的深水港为依托。因此立市者是港口,而非工业。再者,考察一下湛江的周边环境,紧邻珠三角经济技术开发区,靠近港澳台,临近东南亚,是这三者中比较中心的位置,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湛江错过了机会,失去了成为中国大陆南端的商品集散基地的地位,而被广州,香港等地所取代。港口最主要的作用是运输,但如果湛江不是商贸中心,商品的集散不用经过,那么港口就失去了其最重要的作用---运输,变得次要了。最后,海路运输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的资金多,但是利润却不高,况且湛江不是海运中心,因此,想要以大力发展港口来发展湛江经济,实现湛江的振兴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要以第三产业兴市。

第三产业的定义是除农业工业外的其他产业的总称,包括IT 业,服务业,旅游业等。在发达国家,农业和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越来越小,占据大多数地位的是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使西方国家经济蓬勃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为第三产业的利润高,对环境和资源的需求小。这个世纪是信息爆炸的世纪,因此湛江的发展也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跟上社会进步的趋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那么应该如何做呢?我以下仅以旅游业做为例子。

旅游业是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支柱产业,如新加坡,香港。新加坡在发展旅游业是遇到了困惑,因为新加坡的自然资源匮乏,唯有阳光充足。但是李光耀却对手下说:“上帝给了我们阳光,还不够么。”的确后来在新加坡发展旅游业的时候就是做足了阳光的文章,新加坡利用其良好的日光条件,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了一个个的花园城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度假。相比于新加坡,湛江不仅有阳光,有大海,还有世界上仅有的两个玛珥湖中的一个,这么丰富的自然资源,难道还不好好利用么?湛江确实有利用,但利用的还不够充分,利用的方向不对。首先拿大海来说。湛江这几年修了观海长廊,免费给游人和市民参观,但光一条观海长廊毕竟是人为景观,即使再美,也不能成为外地人来此地旅游的动机。现代城市人远离大自然,需要的是原生态的景观,需要的是多层次多视角的文化旅游。因此我们在做海的文章是就该打出“生态之旅,文化之旅”的品牌。通过游客与海的原生态的接触,了解海洋的历史;通过了解海的文明,促进对原生态海之旅的追求。

何谓生态的旅游,就是在不破坏自然景观的前提下,让游客以自然的方式赏海,玩海。赏海不光可以从陆上赏,从海面上赏,更可从海底赏。从陆上海面上欣赏的方式是最基本的已经开发的差不多了,趋于饱和,可发展的余地并不多。但是从海底欣赏还未被开发。香港和大连都有海洋公园,并且都成为当地旅游的招牌,为何湛江不可以也兴办海洋公园呢?当然可以。让游客从海底隧道进入海的世界,欣赏海底奇观,海洋生物。这不仅满足了游客们猎奇的心理,从海底探究大海,更让游客有种生态原始的体验,这正符合了生态旅游的宗旨。一般人们玩海顶多是在海边游泳,但我所说的玩要更进一步,是要“深入”

的玩。比如说开展潜水俱乐部,让人们近距离观察接触海洋生物,以自然的方式体会大海。

海洋造就了地球,孕育最早的地球生物,海洋的历史,海洋的文明源远流长,这就为湛江的文化旅游提供很好的条件。湛江的文化旅游注重人文的历史,却忽略自然景观的历史文化。湛江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囚犯被流放的地区,其古迹和历史名胜一定不及西安,北京等地丰富,因此我们应该发展自己的优势,那就是海洋文化。比如可以建造海洋文化博物馆,让游客领略海洋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城市人生活节奏紧张,需要一定的娱乐,所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旅游作为一种休息的方式。但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旅游往往成为累人的事情,而不是休闲。所以湛江可以迎合这个契机,在“生态之旅,文化之旅”的同时,发展“休闲之旅”。利用良好的自然海宾,建造星级度假宾馆,满足高收入人群的消费需求。

急起步须跨众难关湛江的发展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实力弱和财政质量偏差。湛江工业化水平不高,2002年工业占GDP 的比重仅为31.64%,比广东省的44.45%和全国的44.86%低13个百分点左右。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大企业、知名企业不多,名优产品、拳头产品不多,产业集群和聚集经济效应还有待形成和加强。

——区域性基础设施不协调。目前,湛江市机场、港口、公路、市区交通和火车站等设施项目比较完善,但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保设施欠帐较多,特别是工业废水处理还不能满足临港工业发展的需要,呈现结构性失衡。同时,港口状况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临港工业发展的需要,码头能力不足、航道与大型泊位等级不配套、各港区功能不清、公用设施和港口支持保障系统设施薄弱等。临港工业的发展,将给湛江港吞吐量和货物结构带来较大变化,港口必须适应这些要求及时调整功能。

——观念滞后、思路不畅。观念滞后、思路不畅和政府依法行政观念淡薄,限制着各种生产要素向湛江的聚集。尽管湛江港和湛江市在吸引国内外资本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要实现国际资本、国内大型企业和民间资本大规模投入临港工业,还必须解决一些观念、思路和体制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保证临港工业园的开发者和外来投资者有利可图。投资的安全性不但取决于国家中央政府和行政司法体系,同样也受制于地方政府的效率和效能。虽然湛江地处沿海和改革开放的前沿,但有些群众的观念意识、价值取向和干部的精神状态、工作态度都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存在信心不足、悲观失望以及“等靠要”思想,部分干部不是为企业办实事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仕途官位上,计划经济时代的陈旧意识仍然存在,发展经济的阻力仍然较大。

一、 湛江的城市概述及定位。

1.1 湛江的城市概述。

湛江市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广东省西南部的雷州半岛,地处粤桂琼三省(区 )交汇处。全市面积1.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13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43万人,面积1460 平方公里。1983年成为省辖地级市,现辖三市、二县和四区,拥有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五个省级经济开发试验区。湛江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国家一类大市,全国综合实力50强城市,全国投资硬环境40优城市。

1.2 湛江的城市定位。

在中国即将加入WTO 之前,一位来自加拿大Intractor 公司的跨国贸易集团的亚州代表,对湛江市进行一番秘密考察之后,认为湛江在经济全球化中的重要地位,修书《湛江世贸中心拓展蓝图》提交给总部,建议该公司总部组织国际集团参与“分期把湛江发展成为一个世贸城市,把中国西南经济区域与国际市场流通

无间,更而推展成为世贸商家进入中国的另一(更佳) 选择基地”,并把湛江“定位为区域性或全球性之世贸中心”、“国际贸易枢纽城市”。 当然,这是一所外国企业对湛江比较理想化的定位,而事实上,湛江处于东盟、大西南和珠三角几大经济圈的交汇点上,形象地说,周围近十万亿美元的潜在市场簇拥着天赋优势的湛江。

湛江已初具粤西和我国大西南、环北部湾地区商品、贸易、劳务、信息中心的雏形,成为大西南的主要出海通道,云、贵、川、渝等省(市) 有30%—50%的货物经湛江港进出。因此,把湛江定位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中心城市毫不为过,而且,这个区域不仅是粤西,还辐射到西南、环北部湾以及与中国接壤的东盟国家城市,因此,湛江的未来城市定位是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城市地位。

二、 湛江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作为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湛江在1978-1984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起步时期,也是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第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是湛江经济发展的起点较高、竞争力较强。

1985年-1993年是湛江经济发展的第二个时期,在一个时期湛江经济低速发展。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其自身的决策失误。

自1994年以来,湛江的经济发展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个时期,这个时期湛江的综合经济实力开始回升,无论是经济增长速度还是经济总量都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下面是三个时期,湛江经济发展的比较。

表1 1978年湛江市综合经济数据

项目 单位 数据

外贸出口 万美元 242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万元 53068

人均GDP 元 288.556

人口 人 4189992

国内生产总值 万元 120905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万元 17294

港口货物吞吐量 万吨 1109

财政收入 万元 16906

表2 1984年湛江市综合经济数据

项目 单位 数据

外贸出口 万美元 3731

实际利用外资 万美元 110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万元 130751

人均GDP 元 560.23

人口 人 4700333

国内生产总值 万元 263326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万元 62125

港口货物吞吐量 万吨 1345

财政收入 万元 20991

货物运输量 万吨 3241

货物运输周转量 万吨公里 237147

表3 2004年湛江市综合经济数据

项目 单位 数据

外贸出口 万美元 9780

实际利用外资 万美元 713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万元 231660

人均GDP 元 9708

人口 人 7130000

国内生产总值 万元 608160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万元 150140

港口货物吞吐量 万吨 5096

财政收入 万元 51590

三、 湛江经济发展的“软动力”

湛江具备了良好的自然和资源优势,而今年来,湛江经济发展的良好趋势也让我们看到了湛江未来发展的新希望,那么,要进一步促进湛江经济发展,软件环境的建设就显得更加重要。

3.1 什么是软件环境?

我国著名律师浦增平,北京规划局高级顾问张敬淦分别在个人著作《关于发展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软件建设的若干建议》和《把北京建成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城市》提到了软环境的概念,综合起来就是社会风气、道德观念、思想意识、政府管理、法律政策环境、城市经营管理、经济专业机构、人材、服务、信息、人民素质。而全国人大代表陈晓燕指出:软环境就是政策。

综上所述,作者归纳软环境就是三个因素:文化环境、法律政策环境和人才。

3.2 湛江软环境建设的历史状况。

前面提到,湛江1978-1984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起步时期,也是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第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是湛江经济发展的起点较高、竞争力较强。在这一个时期,湛江经济的发展主要得益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同时还有湛江人民勤劳勇敢的建设劲头,但是,那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开展的,当时国家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湛江依靠自身的地理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牧业,使湛江经济得到不断发展,其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都在当时的广东排行第二,但随着时代的不断演进,湛江在文化上和政策以及人才等软环境上却逐渐暴露出其弱点。

首先是文化。“以红土文化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文化以及以小商品经济为基础的工商业经济文化成为湛江市经济文化的主流,这种带着封闭性、狭隘性的文化主流,与改革开放之后从国外涌入的现代经济文化具有尖锐的冲突性和不可妥协性。经过漫长历史而形成的本土文化中的劣根性对新兴的现代文明形成了一股惯性的阻碍力量,制约了湛江的改革开放发展,这就是湛江市在改革开放中处于弱势的、本质的、文化的因素。”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来,任何一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环境,在外来文化进来的时候,本土文化的态度是多方面的,但湛江的本土文化很大程度上却与外来文化产生冲突,当然,这不是一代湛江人能造成的,文化本身就有其历史性和坚固行,我们不否认湛江本土文化的优秀性,我们也并不提倡把湛江的文化通通删除,对于外来文化,还有另外一种接受的形式,就是包容。湛江在文化层面上并不能做到这一个方面。如面对先进的企业文化与传统的经营模式,现代的经济理念与传统的经济思维,国际化的经济趋向局限的经济体制,这种文化层面上的理解事实上就极大地促进了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融合。以美国为例,这是一个移民国家,但是在文化融合上,美国政府通过法令以及鼓励民间交流等形式,使文化得到融合,特别是经济文化得到互补,这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促进了各种经济理念的形成,更重要的是促使文化氛围的形成,有利于投资的引进和人才的流入。

而这种文化上的薄弱也直接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以吴川为例,人称吴川人是“湛江的潮州人”,“湛江的犹太人”。自古至今,吴川人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想着赚钱,就是在解放后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城镇不准从商,农村不准经营自留地、不准养牛的时期,吴川人照样经商,照耕自留地,照养耕牛,体现了小商品文化的顽强生命力。这一浓厚的商业传统,使得吴川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宽松环境下,工商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80年代初开始,全县大办个体企业、乡镇企业。1986年8月,在全省乡镇企业会议上,吴川县作了《千家万户办工业》的经验介绍,被誉为“吴川模式”,在全省推广。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人类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时候,对于企业,社会要求的不再是简单的作坊或者单纯的小商品经济,现代的企业需要拥有现代企业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以及先进的企业文化模式,而湛江人为之骄傲的“三星”和“半球”两个企业的破产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反映了这种文化的落后性。所以,落后的文化理念不仅阻碍了湛江人走向

世界的脚步,也让湛江这块土地蒙上了浓重的传统色彩,令一些外商望而止步。

与此同时,曾经让投资商和民众最为头疼的湛江的治安也在某种程度上对湛江的经济发展造成比较大的负面影响,对湛江的城市形象和文化形象都造成无可估量的损失。

其次是政策法律环境。回顾历史,一度引起纷纷议论的外商投资企业“碧泰鞋厂”,宁愿损失在湛江投资的上千万元撤向珠三角,其中不堪名目繁多的收费重负和没完没了的请客送礼就是重要原因。一家企业在湛江征购了300多亩土地,找有关部门盖个公章竟被索要所谓手续费50万元。一位曾在轰动一时的著名影星刘晓庆状告新闻记者官司中担任律师的成都市某知名律师,意欲在湛江投资开办出租小汽车公司,到有关部门办手续缴纳的费用竟比市政府规定的收费翻了一番,后经市领导出面干预也难以过“关”。

一个城市的政策法律环境是投资上首先考虑的,从我国不断改进和晚上投资政策和法律环境我们就可以看到,没有适合的投资政策和法律环境,投资上不可能在此置业投资,也不可能让这个地区能更多地吸引外资。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出的“北有青岛,南有湛江”的观点中,青岛之所以能飞速发展,经济总量登上了一个千亿元台阶,人均GDP 超过30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00亿元,投资总量也超过千亿元,这与青岛积极改善投资政策,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有重要的关系。

三是人才。二十一世纪,引进和留住人才的三个层面是金钱、制度和文化。由此可见,在前面所提到的两点与第三点就形成了接轨,文化层面的不完善,机制上的不健全必定会导致人才的引进困难和留守门槛。而反观湛江目前的人才状况,并不乐观,最起码来说,作者作为一个大学生,在大学中做过了解,湛江高校毕业生对于政府处理人才流动和人才市场的健全上就不能令他们满意。这表现在人才的安置、人才的录用、人才的待遇以及发展机遇,而且,湛江作为一个开放的城市,对于涉外人才的培养,海外人才的引进也都缺乏战略的高度,这就值得我们反思。

四、 湛江软环境建设。

建设湛江文化大市。首先是城市市区文化建设,这是一个城市文化的体现。如之前所开展的“振兴湛江——市民创意奖”活动和 “新时期湛江人精神”大讨论,培育全市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这些都是营造湛江良好的经济文化投资氛围的表现,同时,湛江还积极相应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意见,积极建设和谐社区等,通过这些措施的提出和实现,必将大大改善湛江的文化氛围,改善湛江的城市形象。 改善湛江的政策法律环境。湛江市可操作性很强的《993软环境整治计划》脱胎而出。“整治计划”对全市整治软环境的内容、实施项目、整治目标、督办措施、完成时间、执行责任都作了明确的说明,整治内容由政务环境、规费环境、口岸环境、市场环境、治安环境、招商引资环境、人才环境、市容环境、人文环境九个大部分、69个项目组成。编印《湛江市投资办事指南》;设立投资事务代理服务中心;出台人才引进政策和人才流动政策;人事业务限时办理制度;出台外商企业和非公经济企业人才优惠政策;城市美化、绿化 、净化、有序化整改措施等。 38个投诉举报电话同时开启,快速反应,敢于碰硬;实行纪检监察部门约束、新闻舆论监督 、群众投诉举报多管齐下,真正体现“硬手腕”整治软环境行动,不仅雳声大,雨点也大。 可以说《993软环境整治计划》在很大程度上体现湛江政府重视投资政策和法律环境的改善,通过这些措施的实行,让投资者看到了湛江的新希望,同时,也体现了湛江政府的决心和动力。而新近的政府文件《湛江市关于进一步优化环境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的实施意见》中,作者也明确看到湛江在政策和法律方面对于湛江经济建设的态度。

当然,从一个长远的角度来看,积极转变政府职能,积极引导湛江经济发展新方向,并坚持宏观调控和市场导向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这也才是湛江在政策和法律层面上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完善人才机制。湛江市在制定“十五”时期湛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便聘请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专家学者前来调研论证,这也体现湛江在尊重人才,利用人才方面的一个良好开端。可以说,湛江人民对于湛江的经济发展更大程度上是相信政府,而之前的在“两水一牧”和“大港口、大工业、大市场和大发展”方面的决策错误让湛江人民对政府又持观望态度,由此我想到的是决策层面中的人才作用。我们不否认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政府一把手的能力,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不是专家,而专家的专业分析会对他们的决策又比较大的参考价值。湛江作为一个拥有七百多万人口的城市,期决策就显得特别重要,因为之前湛江已经在决策上吃过大亏,而这么一座大城市,在政府里,拥有一定规模经济顾问专家组毫不为过,虽然这也不能说完全

避免决策错误,但最起码可以减少错误的机率。

其次,政府管理人才的引进和挖掘也显得十分重要,在改变政府只能,增强政府管理能力上都会有相当大的帮助。至于企业管理人才的需求就更加大,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人才可以创造无限的利润。湛江作为广东高校第二集中地,依托着高校的优势,积极加大人才培养的投入和加大高校科研项目的投入将会给湛江本土人才和外来人才坚固信心。

结 语

著名经济学家童大林对湛江的发展曾提出过一个很好的建议,他认为,湛江的经济实力比不上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建设缺乏资金。加速湛江的发展要走另一条路——体制改革、创新机制,增强投资活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在调研时曾给湛江把脉,提到湛江“改革开放以来屡次错失良机,甚至一度走了弯路,影响了士气以及缺乏创新精神”,前湛江市长周镇宏指出:“制约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湛江的软环境建设存在着相当突出的问题,软环境的制约是根本的制约。”综合专家和政府官员的意见,我们可以看到,湛江的经济发展现状,软环境还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我们无可否认湛江有着良好的自然和资源优势,但是我们同样也看到这些优势后面湛江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在新形势下,湛江需要积极调整软环境建设,并以此作为促进湛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起飞点,湛江建设区域性社会发展和经济中心的定位便可以更加的准确和得到发展。

1 政治方面

中国是当前世界第三政治大国,政治影响力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中国的政治作用就是积极发展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联合第二世界国家,一起反抗超级大国的政治进攻和讹诈,为自己同时也为世界其他绝大多数国家创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经济发展环境。

2 经济方面

中国是当前世界第三经济大国,经济总量和发展势头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中国的经济作用就是积极帮助世界上的贫穷国家,与世界上的其他发达国家深化经济交流,使得自己以及贫穷国家能够富裕起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国家经济收入,为军事、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繁荣提供基础和原始动力。

3 军事方面

中国是当前世界第三军事大国,军事力量和潜力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中国的军事作用就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持社会稳定,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其他方面的发展繁荣提供武力保障。必要时,我国的军事力量也会用于援助其他国家的危机和灾难。

4 文化方面

中国是当前世界第二文化大国,文化影响力仅次于美国。中国的文化作用是发展同世界所有国家的关系,广泛结交朋友,化解自己与别国之间、别国之间的恩怨,通过具有亲和力的方法,使别国了解中国,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为中国扩展全球市场而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活动。

5 科技方面

中国是当前科技第五大国,科技研发力仅次于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的科技作用就是提高中国的社会、工业、农业、经济、军事水平和生产力,打破外国对中国的科技垄断和讹诈,使中国获得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途径,使中国能够真正的强大和崛起。

综合以上5点来看,中国的综合国力现在应该在世界上排第三,和欧盟并列,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中国的作用就是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团结一切可团结的朋友、相互发展、相互进步、最终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世界的繁荣稳定。

过去十年到十五年,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著。

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综合来讲: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大,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一,中国是独立自主的政治大国,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拥有较强军事防御力量的国家。 第二,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并且是发展中国家中惟一的常任理事国。积极利用联合国讲坛伸张正义,主持公道,中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改革开放的道路,成为世界上极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国家。

第四,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在政治上,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和平的事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大,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和平崛起对于整个世界都有重要的意义:其一,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和世界格局的转换;其二,中国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其三,深刻地改变了联合国的面貌,使这一国际组织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四,改变了世界经济的面貌,并推动国际秩序的除旧布新。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出现较为显著和重大的变化。

第一,实力地位显著上升。进入21世纪时,中国的经济实力还只在世界排第七位,GDP 约1万亿美元。21世纪的头8年,中国在世界经济的排位几乎是一年上一个名次,2008年跃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09年或2010年可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经济总量在2008年达到4.4万亿美元,提前12年实现“到2020年经济总量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这一实力地位的变化奠定了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基础。

第二,除经济实力外,中国的军事、科技、软实力也持续上升。军事上,美国国防部认为,20多年来中国的军费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这么大的投入,使中国的海军、空军等实力比20世纪90年代有显著的提升,军事活动范围扩大。科技上,航天活动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令全世界华人骄傲,令整个世界刮目相看。在软实力方面,中国发展模式得到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认可,成为不少国家试图仿效的样板。国际上出现一定程度的汉语热,也说明中国的地位上升了。

第三,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实力没有受到根本的伤害,国际地位不降反升。世界普遍寄希望于中国率先走出危机,带领世界复苏。中国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和银行系统的充足资本,使中国成为危机中世界少数的中坚力量。中国银行和企业的实力和国际地位显著上升,海外收购非常活跃。

第四,在中国实力和国际地位持续上升的同时,由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价值观等因素,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消极态度仍然没有改变。中国总体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声誉在西方主流舆论中没有根本改善,其基本面仍然是负面的,这在奥运会境外火炬传递、拉萨“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毒牛奶”和“毒饺子”等事件中表现得非常清楚。我们在世界的形象有两个:一个是强国,越来越强;另一个是“坏国”,批评我们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是世界的主流,没有民主、没有人权、没有自由、没有法制、没有信用,这是西方世界比较普遍的看法。这一点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在过去30年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在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中,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尽管世人在评论中国时会有不同的声音,持不同的立场和态度,但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中国在世界媒体的报道中已成为出现须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所有这些都能使人直接地体会到中国与日俱增的国际影响力。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指出,要“努力使我国在

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竟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理性地认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如何解读和把握这种变化的意义和启示?

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上升

国际地位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该国在与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结构中的状态。衡量和评估一国国际地位主要看两方面因素:一是综合国力. 二是外部世界。综合国力是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基础; 外部世界是影响一国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包括国际环境和外部联系。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活跃的一支力量。从纵向看,中国正处在过去几个世纪发展最快的时期:从横向看中国的发展变化正对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变化一: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是综合国力增强

1. 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将现代化规律和本国国情有机结合,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1世纪头8年中国经济在世界的排位几乎是一年上一个台阶2008年GDP 达到 4.4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今年可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增长奠定了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

2. 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空前增强。中国广泛参与全球和区域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0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200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近22%。中国同国际社会建立起千丝万缕的联系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履行应尽的国际义务在反恐、防扩散、打击海盗等国际事务上发挥着负责任的建设性作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3. 其他主要力量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而实力地位发生变化。美在伊战后国际形象和软实力受损,其秘密监狱、虐待战俘等行径使美国“民主、自由、法治、人权”旗手形象大打折扣,国际地位和声誉下降。国际金融危机又使其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受到冲击。俄罗斯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欧盟一体化进程放慢,日本经济发展面临新困难印度、巴西等发展中新兴大国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增大。

变化二:中国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力量

1.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不仅对本国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形成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39862亿元同比增长7,1%。在美欧日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世界普遍寄希望于中国率先走出危机带领世界经济复苏。中国一再表明,将继续同国际社会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积极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稳定为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作出应有贡献。可以说中国一直在向世界传递着战胜危机的“中国信心„‟。

2. 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的积极姿态和果断行动。大多数国家认为中国的一系列举措展现出了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责任感。欧盟财政规划和预算事务委员达莉亚•格里葆丝凯特的观点颇有代表性:“虽然具体问题如何解决还需各方的磋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这轮金融危机是无法完全得到解决的。”国际社会认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可望在危机后进一步提升甚至有专家认为,“金融危机将成为中国从地区大国崛起为全球性大国的标志性事件”。

变化三:中国深入参与国际体系调整,将牵动世界格局走向

国际金融危机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拉开序幕。受金融危机影响西方国家深陷衰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从金砖四国的迅速崛起到发展中国家有一席之地的二十国集团峰会,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作为金砖四国中最大的经济体,中国正从世界舞台不太中心甚至一度边缘的位置向中心位置靠近。作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进出口国、第三大经济体同时也是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的国家,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及国际秩序变革中的作用和影响备受瞩目。美欧等西方国家主动深化与中国的合作,新兴大国希望加强与中国的协调发展中国家希望中国维护其利益各国对中国的借重明显增强。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的话语权提高,在联合国改革、气候变化谈判、粮食和能源问题等其他重要国际议题方面中国的主张

和建议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英国外交大臣米利班德公开称:“历史学家将会审视2009年发生的一切. 看到中国在稳定全球资本市场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人们相信中国将成为国际舞台上更为引人瞩目的力量。

变化四:“中国模式”等软力量大幅提升,推动发展模式多样化

此次金融危机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力和影响力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突破了传统计划经济的框框,又不盲目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而是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相结合。在强有力的国有经济支持下政府对市场进行有效的调控和监管. 使得中国具有较强的规避危机与应对危机的能力。

一些舆论认为,在20世纪90年代“苏联模式”、“拉美模式”、“东亚模式”相继失败之后“中国模式”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一种真正可行的“替代方案”。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等学者认为“中国模式”代表了世界发模式的未来潮流。如果说欧洲“莱茵模式”和美国“盎格鲁一撒克逊模式”分别在19世纪和20世纪引领风骚“中国模式”‟将主导21世纪。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希望学习借鉴中国发展经验,“中国模式”的影响在全球范围日益彰显。

二、世界怎样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无论是在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无论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还是企业高管、商界领袖,人们在感叹中国奇迹的同时都在关注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发展走向,关注中国将以什么样的姿态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1. 美国:中国崛起是大势所趋,更重要的是,当前在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秩序重构的过程中,不仅离不开中国,更需要中国发挥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美国人认为中国已今非昔比,不是一般的大国,而是世界大国。在朝核、气候变化等重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中国都发挥着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作用。美国对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上升的重视,比较突出地反映在“两国集团”( "G2" )论上。它是由彼得森经济研究所所长伯格斯滕提出奥巴马外交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加以强调。美国人认识到凭一己之力难以解决重大国际问题但那些老盟友在关键时刻也不顶用—日本复苏艰难,法国、德国、英国在危机面前各行其道无法与美国“并肩战斗”。而中国呢?2008年经济增长9% , 2009年要保持8%,要走出危机离开中国不行。"G2" 论既反映了美国对中国不断崛起这一客观现实的承认,也反映了美国摆脱自身所处困境的需要。在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全球性问题日益增多的背景下美国希望借助中国力量帮助其分担责任。针对"G2"„论温家宝总理明确指出:"一两个国家或大国集团不可能解决全球的问题,多极化和多边主义是大势所趋。'G2‟论是毫无根据的,是错误的。"

虽然美国认为中国有可能成为紧随其后的准超级大国但是“G2“不等于两极。中美两国经济总量的相对差距在不断缩小,从1990年中国GDP 仅为美国GDP 的6.7%上升到2008年的30.8%。但是,中美两国的绝对差距还在继续扩大从1990年相差54128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98600亿美元。

2. 欧洲:欧盟“中国观”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接受中国“历史性的崛起”的同时,开始对中国“讲条件”。

主要表现为:一是在推动中欧经济关系加深过程中,视中国为发展机遇的同时,更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给欧洲带来的“竞争”和“挑战”。欧洲在与中国经贸往来中保护主义措施大增频频对中国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二是对中国国际地位迅速提高“不舒服”、“不适应”。欧洲在积极评价中国一些外交表现的同时又常有微言,如责备中国与欧洲“配合不够”在发展与非洲关系等问题上“踩了欧洲的脚”触犯了欧洲的势力范围。三是在处理欧中关系时意识形态因素增多。欧洲国家明显提高了在“人权”、“民主”等意识形态问题上批评中国的调门,频频出现指责中国“非洲政策”和“西藏问题”、“新疆问题”的言论图谋通过“引导”、“规范”中国运行在欧洲设定的轨道上。欧盟最近发表的一份对华文件明确表示欧盟不会像美国那样“大喊大叫”地过问中国内政,但也绝不会放弃这种做法。四是更强调中国的“责任”。欧盟呼吁中国在国际金融、贸易体系、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负起更大的责任来”,要求中国更多地借鉴欧洲的价值观和法律理念要求中国尊重欧盟在全球范围的既得利益要求中国强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要求中国严格遵守西方主导的国际贸易规则,等等。

3. 周边国家:高度评价中国的发展成就以及中国在周边地区的积极作用,希望中国发挥更大作用,承担更大责任。

中国与周边各国保持着密切的高层往来,与几乎所有的周边国家建立了各种类型的伙伴关系与除印度、不丹以外所有陆上邻国解决了边界问题。中国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周边国家视为“好邻居、建设性伙伴和没有威胁的地区大国”。周边国家普遍希望学习中国的成功经验,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他们还希望中国在推动地区合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地区安全和热点问题上承担更大的责任。与此同时 “中国WEI 胁论”和“中国军事不透明”等论调在周边仍有市场表明部分周边国家对中国强大的疑虑有所上升。由于日中GDP 很可能发生逆转,日本国内的“中国WEI 胁论”论调有所抬头。

4. 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模式”关注度日益上升,把中国发展当作自身新机遇,同时也担心竞争的一面。

拉美国家在经受了上个世纪90年代“拉美模式" 的失败之后对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模式关注度日益上升。拉美国家认为中国模式不同于已经失败的苏联东欧模式也不同于他们眼下不时要面对的西方模式。他们对中国发展模式最感兴趣的是怎样以本国的人文理念为指导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的关系,既维护政权稳定又实现经济以较快速度持续发展。

非洲国家普遍认为中国现在的发展态势,使中国对非洲的需求比60年前有了明显的上升,这正是非洲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非洲“向东看”的主张进一步增强。很多非洲经济学家算了一笔账,非洲拥有丰富的劳动力、土地资源以及经济发展所需的战略性资源,如果中国的中产阶级达到40%的规模就有数亿人要进入中产阶层的行列这跟一百年前西方国家经济快速崛起的情形一样必将极大拉动全球包括非洲经济的发展。

中东伊斯兰国家强烈地感受到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厂”、经济大国更是一个在全球事务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他们希望中国成为国际格局中的一支平衡力量帮助他们减轻西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带来的压力。同时也希望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帮助解决中东热点问题上,能使局势朝着有利于他们的方向发展。

同时,由于中国的商品、人力资本的价格都很便宜这也是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优势领域他们担心中国会挤压他们的市场份额,从而影响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机遇与挑战

1. 全面认识中国国际地位的复杂性

实力上升并不一定导致地位上升和影响力上升。邓小平指出:“中国是个大国,另一方面实际上是小国,是不发达国家,或叫发展中国家。”中国是人口大但还不是人力资源大国、人才强国。由于有13亿人口,不管多么可观的财力物力只要除以13亿那就成为很低的人均水平。这种既大又小、既强又弱的矛盾现状在相当长时期内都难以根本改变。这突出反映在经济上中国已成为当之无愧的经济大国但仍非经济强国。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三占世界经济总量7.25%接近美国的1/30但人均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人均GDP 只有美国的1/16仍然排在全球100多位。“中国制造”无处不在但中国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仅为0.3%,中国自己的世界名牌屈指可数。

同时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日益上升要求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中国历来是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一员,始终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处理国际和地区事务。作为一个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的主要任务是首先把自己的事情办好这是中国对自己、对世界承担的最大责任。对于中国来说也只有解决好自身发展问题才可能在世界上承担更大责任。而且,随着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不断上升,中国也应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 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有四大机遇

(1) 和平转型的国际体系,有利于中国渐进式地成为世界主要大国。当代国际体系转型的大趋势是从大国对抗为核心的传统特征向大国合作治理全球问题的未来特征转变。“和平与发展”将成为未来几十年国际体系的

主导力量。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与当代国际体系转型是正相关的历史进程这是以往后起大国所没有的历史条件。

(2 )在全球事务中各方对中国的借重和需求显著上升。虽然以联合国为主体的全球治理体系尚需完善但国际社会认为主要国际组织应在现有架构基础上发展和演变,继续发挥而不是削弱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的作用。中国是国际体系的积极建设者各方对中国的借重和需求显著上升,中国在重大国际议题上的发言权和影响力上升,正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战略回旋空间大大拓宽。

(3)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和影响上升,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道路不可或缺的战略依托。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快车道。这不仅表现在“金砖四国”对世界经济日益显著的影响力而且出现了“钻石七国”迅速上升的势头,整个非洲经济也呈现前所未有的增长态势。这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现象。也就是说中国作为其中的一员不是孤军奋战不是单兵崛起发展所遇的阻力会减小。

(4)中国和谐世界的理念已经形成,使世界各国对“中国威胁”的看法和担忧有所减弱,对中国的信任、肯定和信心有所增强。

3. 面临的风险挑战

(l)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中国外部发展环境空前严峻。美欧日经济同步滑向衰退边缘,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进出口下滑工业生产明显放缓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能否确保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将决定中国能否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2 )地区热点此起彼伏,周边乱象丛生,中国外部安全环境风险和隐患增多。朝核、伊核等国际热点问题有升温趋势中东、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动荡加剧海盗、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等问题日益突出国际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中国周边一些国家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加剧,政局持续动荡。中国仍然面对外部的战略防范和牵制面对分裂势力和敌对势力的干扰破坏外部安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对国家安全与和平发展造成重大挑战。

(3)意识形态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上升,中国外部典论环境仍存在较大压力和挑战。尽管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认同中国和平发展是机遇但仍有一些人对中国的和平发展抱有种种疑虑,充满误解和偏见,甚至鼓吹形形色色的“中国WEI 胁论”。部分学者将西方现代国际关系史上存在的大国兴衰、霸权更替规律强加于中国宣扬“强国必霸”等论调,质疑中国的和平发展。同时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依然深刻复杂国际上一些势力仍在利用民主、人权和宗教问题“抹黑”甚至妖魔化中国。如何消除外部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偏见,让更多的人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一个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将是中国长期面临的挑战。

(4)中国发展面临诸多内部困难。当前中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比较突出; 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的问题仍然较多。这些内部问题是中国进一步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总的看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是单一的、静态的. 而是复合的、动态的。中国的国际地位内在蕴含着大和小、强和弱的对立统一,具有复杂性、快速多变的特性中国正处在从大而弱的国家走向大而强的国家、从地区大国走向世界大国的历史进程之中。

如何看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

论文摘要:在过去的30年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在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中,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尽管世人在评论中国时会有不同的声音,持不同的立场和态度,但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中国在世界媒体的报道中已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所有这些都能使人直接地体会到中国与日俱增的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国际地位;形势;影响力;机遇;

国际地位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该国在与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而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结构中的状态。衡量和评估一国国际地位主要看两方面因素:

一是综合国力。综合国力是评价一国国际地位的根本依据。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全部实

力和潜力,它是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地位高低和作用强弱的主要标志,反映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能力与在国际社会中发挥影响的外在能力的能力总和。

二是外部世界。一国所面临的外部世界是影响该国国际地位的重要外部因素,包括国际环境和外部

联系。国际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所面临的外部世界的结构和状况。在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不变的情况下,国际环境的变化可以影响其国际地位的高低。两极格局或多极格局、战争或和平等不同的国际环境,都可以使国家的国际地位发生变化。外部联系即一国与国际体系联系的性质和程度。

我们应该如何理性地认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如何解读和把握这种变化的意义和启示?

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上升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客观地讲,中国现在

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活跃的一支力量。从纵向看,中国正处在过去几个世纪发展最快的时期;从横向看,中国的发展变化正对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在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之后,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联、深入互动的关系表现得更加明显。

变化一: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是综合国力增强

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将现代化规律和本国国情有机结合,走出

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空前增强。中国广泛参与全球和区域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0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200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近22%。

变化二:中国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力量。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不仅对本国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为应对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国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形成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这些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对缓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增强信心、稳定预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国民经济企稳回升。

变化三:“中国模式”等软力量大幅提升,推动发展模式多样化。

此次金融危机,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力和影响力,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既突破了传统计划经济的框框,又不盲目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而是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相结合。在强有力的国有经济支持下,政府对市场进行有效的调控和监管,使得中国具有较强的规避危机与应对危机的能力。

总的看,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凸显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世界的目光逐渐聚焦中国,越来

越多地关注中国将以什么样的姿态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二、世界怎样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无论是在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无论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还是企业高管、商界领袖,人们在感叹中国奇迹的同时,都在关注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发展走向。

美国:中国崛起是大势所趋,更重要的是,当前在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秩序重构的过程中,不仅离不

开中国,更需要中国发挥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2009年1月美国新政府上台后,奥巴马总统和希拉里·克林顿国务卿等政府高官高度重视中美关

系。2月13日,希拉里出访东亚4国之前在亚洲协会发表演讲称,美国将继续与中国发展积极的关系,这对美国未来的和平、进步和繁荣不可或缺。4月1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奥巴马在伦敦举行的20国集团第二次金融峰会期间成功会晤,双方一致同意共同努力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奥巴马表示,美中关系是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令人瞩目地向前发展,美国希望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美国国内日益重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美国人认为,经过

改革开放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已经今非昔比,不是一般的大国,而是世界大国。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秩序重构的过程中,几乎都需要中国发挥作用,甚至是主导性的作用。在朝核、伊朗核等重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中国都发挥着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作用,可以说,解决当今世界的国际问题都需要中国的参与。

三、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机遇与挑战

1.全面认识中国国际地位的复杂性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家,这是中国在世界上最基本的身份属性,是由中国将长期处于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国家性质所决定的。中国具备大国的基本禀赋和要素,任何时候都是世界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随着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不断上升,中国也应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当然,中国所要承担的国际责任,不是为特定国家或国家集团利益服务的。中国是否承担了国际责任,也不能以特定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利益来衡量。

2.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有四大机遇

(1)和平转型的国际体系,有利于中国渐进式地成为世界主要大国。当代国际体系转型的大趋势

是,从大国对抗为核心的传统特征向大国合作治理全球问题的未来特征转变。“和平与发展”将成为未来几十年国际体系的主导力量。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与当代国际体系转型是正相关的历史进程,这是以往后起大国所没有的历史条件。

(2)在全球事务中各方对中国的借重和需求显著上升。虽然以联合国为主体的全球治理体系尚需

完善,但国际社会认为,主要国际组织应在现有架构基础上发展和演变,继续发挥而不是削弱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的作用。

(3)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和影响上升,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道路不可或缺的战略依托。进入

21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快车道。这不仅表现在金砖四国对世界经济日益显著的影响力,而且出现了“钻石七国”迅速上升的势头,整个非洲经济也呈现前所未有的增长态势。也就是说,中国作为其中的一员,不是孤军奋战,不是单兵崛起,发展所遇的阻力会减小。

(4)中国和谐世界的理念已经形成,使世界各国对“中国威胁”的看法和担忧有所减弱,对中国

的信任、肯定和信心有所增强。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和平发展、和谐世界、互利共赢等理念在国际上赢得了更多理解和支持。西方自由资本主义模式受到金融危机冲击而影响力和吸引力下降,中国的治国理念、体制和发展模式等受到更多推崇。

3.面临的风险挑战

(1)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中国外部发展环境空前严峻。美国次贷危机引

发国际金融危机,迅速恶化蔓延成波及全世界的经济危机,成为“9·11”事件后对美国乃至全球产生深刻影响的重大历史性事件。目前,美欧日经济同步滑向衰退边缘,全球经济衰退已成定局。金融危机正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由经济金融领域向政治社会领域加速扩散,其严重后果还将进一步显现。

(2)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周边乱象从生,中国外部安全环境风险和隐患增多。朝核、

伊朗核等国际热点问题有升温趋势,局部冲突和战争频发,中东、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动荡加剧,海盗、恐怖主义、跨国犯罪、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国际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一些大国调整军事、安全战略,国际军事竞争更加激烈,世界军事变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传统地缘政治因素和军事安全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再度突出。中国周边一些国家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加剧,政局持续动荡。南亚反恐和地区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3)意识形态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上升,中国外部舆论环境中仍存在压力和挑战。尽管国际上

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认同和欢迎中国和平发展是机遇,仍有一些人或者由于对中国缺乏全面、客观的了解,或者由于存在意识形态上先入为主的偏执,对中国的和平发展抱有种种疑虑,充满误解和偏见,甚至鼓吹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如何消除外部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偏见,让更多的人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一个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将是中国长期面临的复杂挑战。

总的看,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是单一的、静态的,而是复合的、动态的。一方面,中国的国际地位内

在蕴含着大和小、强和弱的对立统一,具有明显的矛盾、复杂性。另一方面,中国的国际地位还具有快速多变的特性,正处在从大而弱的国家走向大而强、从地区大国走向世界大国的历史进程之中。

湛江该如何发展他的经济。

湛江是改革开放初期对外开放的十三个沿海城市之一,当时拥有诸多优惠政策的湛江有着大好的发展前景,但是二是多年过去了,湛江的经济仍然滞后,人民的生活水平较低。纠其原因不光是有前任政府腐败的因素,但更多的是政府的定位不准,决策失误,并且存在严重的失位和越位。现任政府打出的口号是“工业立市,港口兴市”。但是我认为这样的建设口号却不实际,应该是“港口立市,第三产业兴市”。为何这样说呢,以下是我的见解。

为什么说是港口立市而不是第三产业,因为湛江是个港口城市,有着良好的天然深水港,这是绝佳的先天条件。历史上湛江市的存在与孕育正是以这个天然的深水港为依托。因此立市者是港口,而非工业。再者,考察一下湛江的周边环境,紧邻珠三角经济技术开发区,靠近港澳台,临近东南亚,是这三者中比较中心的位置,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湛江错过了机会,失去了成为中国大陆南端的商品集散基地的地位,而被广州,香港等地所取代。港口最主要的作用是运输,但如果湛江不是商贸中心,商品的集散不用经过,那么港口就失去了其最重要的作用---运输,变得次要了。最后,海路运输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的资金多,但是利润却不高,况且湛江不是海运中心,因此,想要以大力发展港口来发展湛江经济,实现湛江的振兴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要以第三产业兴市。

第三产业的定义是除农业工业外的其他产业的总称,包括IT 业,服务业,旅游业等。在发达国家,农业和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越来越小,占据大多数地位的是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使西方国家经济蓬勃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为第三产业的利润高,对环境和资源的需求小。这个世纪是信息爆炸的世纪,因此湛江的发展也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跟上社会进步的趋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那么应该如何做呢?我以下仅以旅游业做为例子。

旅游业是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支柱产业,如新加坡,香港。新加坡在发展旅游业是遇到了困惑,因为新加坡的自然资源匮乏,唯有阳光充足。但是李光耀却对手下说:“上帝给了我们阳光,还不够么。”的确后来在新加坡发展旅游业的时候就是做足了阳光的文章,新加坡利用其良好的日光条件,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了一个个的花园城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度假。相比于新加坡,湛江不仅有阳光,有大海,还有世界上仅有的两个玛珥湖中的一个,这么丰富的自然资源,难道还不好好利用么?湛江确实有利用,但利用的还不够充分,利用的方向不对。首先拿大海来说。湛江这几年修了观海长廊,免费给游人和市民参观,但光一条观海长廊毕竟是人为景观,即使再美,也不能成为外地人来此地旅游的动机。现代城市人远离大自然,需要的是原生态的景观,需要的是多层次多视角的文化旅游。因此我们在做海的文章是就该打出“生态之旅,文化之旅”的品牌。通过游客与海的原生态的接触,了解海洋的历史;通过了解海的文明,促进对原生态海之旅的追求。

何谓生态的旅游,就是在不破坏自然景观的前提下,让游客以自然的方式赏海,玩海。赏海不光可以从陆上赏,从海面上赏,更可从海底赏。从陆上海面上欣赏的方式是最基本的已经开发的差不多了,趋于饱和,可发展的余地并不多。但是从海底欣赏还未被开发。香港和大连都有海洋公园,并且都成为当地旅游的招牌,为何湛江不可以也兴办海洋公园呢?当然可以。让游客从海底隧道进入海的世界,欣赏海底奇观,海洋生物。这不仅满足了游客们猎奇的心理,从海底探究大海,更让游客有种生态原始的体验,这正符合了生态旅游的宗旨。一般人们玩海顶多是在海边游泳,但我所说的玩要更进一步,是要“深入”

的玩。比如说开展潜水俱乐部,让人们近距离观察接触海洋生物,以自然的方式体会大海。

海洋造就了地球,孕育最早的地球生物,海洋的历史,海洋的文明源远流长,这就为湛江的文化旅游提供很好的条件。湛江的文化旅游注重人文的历史,却忽略自然景观的历史文化。湛江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囚犯被流放的地区,其古迹和历史名胜一定不及西安,北京等地丰富,因此我们应该发展自己的优势,那就是海洋文化。比如可以建造海洋文化博物馆,让游客领略海洋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城市人生活节奏紧张,需要一定的娱乐,所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旅游作为一种休息的方式。但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旅游往往成为累人的事情,而不是休闲。所以湛江可以迎合这个契机,在“生态之旅,文化之旅”的同时,发展“休闲之旅”。利用良好的自然海宾,建造星级度假宾馆,满足高收入人群的消费需求。

急起步须跨众难关湛江的发展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实力弱和财政质量偏差。湛江工业化水平不高,2002年工业占GDP 的比重仅为31.64%,比广东省的44.45%和全国的44.86%低13个百分点左右。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大企业、知名企业不多,名优产品、拳头产品不多,产业集群和聚集经济效应还有待形成和加强。

——区域性基础设施不协调。目前,湛江市机场、港口、公路、市区交通和火车站等设施项目比较完善,但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保设施欠帐较多,特别是工业废水处理还不能满足临港工业发展的需要,呈现结构性失衡。同时,港口状况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临港工业发展的需要,码头能力不足、航道与大型泊位等级不配套、各港区功能不清、公用设施和港口支持保障系统设施薄弱等。临港工业的发展,将给湛江港吞吐量和货物结构带来较大变化,港口必须适应这些要求及时调整功能。

——观念滞后、思路不畅。观念滞后、思路不畅和政府依法行政观念淡薄,限制着各种生产要素向湛江的聚集。尽管湛江港和湛江市在吸引国内外资本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要实现国际资本、国内大型企业和民间资本大规模投入临港工业,还必须解决一些观念、思路和体制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保证临港工业园的开发者和外来投资者有利可图。投资的安全性不但取决于国家中央政府和行政司法体系,同样也受制于地方政府的效率和效能。虽然湛江地处沿海和改革开放的前沿,但有些群众的观念意识、价值取向和干部的精神状态、工作态度都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存在信心不足、悲观失望以及“等靠要”思想,部分干部不是为企业办实事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仕途官位上,计划经济时代的陈旧意识仍然存在,发展经济的阻力仍然较大。

一、 湛江的城市概述及定位。

1.1 湛江的城市概述。

湛江市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广东省西南部的雷州半岛,地处粤桂琼三省(区 )交汇处。全市面积1.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13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43万人,面积1460 平方公里。1983年成为省辖地级市,现辖三市、二县和四区,拥有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五个省级经济开发试验区。湛江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国家一类大市,全国综合实力50强城市,全国投资硬环境40优城市。

1.2 湛江的城市定位。

在中国即将加入WTO 之前,一位来自加拿大Intractor 公司的跨国贸易集团的亚州代表,对湛江市进行一番秘密考察之后,认为湛江在经济全球化中的重要地位,修书《湛江世贸中心拓展蓝图》提交给总部,建议该公司总部组织国际集团参与“分期把湛江发展成为一个世贸城市,把中国西南经济区域与国际市场流通

无间,更而推展成为世贸商家进入中国的另一(更佳) 选择基地”,并把湛江“定位为区域性或全球性之世贸中心”、“国际贸易枢纽城市”。 当然,这是一所外国企业对湛江比较理想化的定位,而事实上,湛江处于东盟、大西南和珠三角几大经济圈的交汇点上,形象地说,周围近十万亿美元的潜在市场簇拥着天赋优势的湛江。

湛江已初具粤西和我国大西南、环北部湾地区商品、贸易、劳务、信息中心的雏形,成为大西南的主要出海通道,云、贵、川、渝等省(市) 有30%—50%的货物经湛江港进出。因此,把湛江定位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中心城市毫不为过,而且,这个区域不仅是粤西,还辐射到西南、环北部湾以及与中国接壤的东盟国家城市,因此,湛江的未来城市定位是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城市地位。

二、 湛江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作为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湛江在1978-1984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起步时期,也是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第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是湛江经济发展的起点较高、竞争力较强。

1985年-1993年是湛江经济发展的第二个时期,在一个时期湛江经济低速发展。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其自身的决策失误。

自1994年以来,湛江的经济发展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个时期,这个时期湛江的综合经济实力开始回升,无论是经济增长速度还是经济总量都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下面是三个时期,湛江经济发展的比较。

表1 1978年湛江市综合经济数据

项目 单位 数据

外贸出口 万美元 242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万元 53068

人均GDP 元 288.556

人口 人 4189992

国内生产总值 万元 120905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万元 17294

港口货物吞吐量 万吨 1109

财政收入 万元 16906

表2 1984年湛江市综合经济数据

项目 单位 数据

外贸出口 万美元 3731

实际利用外资 万美元 110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万元 130751

人均GDP 元 560.23

人口 人 4700333

国内生产总值 万元 263326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万元 62125

港口货物吞吐量 万吨 1345

财政收入 万元 20991

货物运输量 万吨 3241

货物运输周转量 万吨公里 237147

表3 2004年湛江市综合经济数据

项目 单位 数据

外贸出口 万美元 9780

实际利用外资 万美元 713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万元 231660

人均GDP 元 9708

人口 人 7130000

国内生产总值 万元 608160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万元 150140

港口货物吞吐量 万吨 5096

财政收入 万元 51590

三、 湛江经济发展的“软动力”

湛江具备了良好的自然和资源优势,而今年来,湛江经济发展的良好趋势也让我们看到了湛江未来发展的新希望,那么,要进一步促进湛江经济发展,软件环境的建设就显得更加重要。

3.1 什么是软件环境?

我国著名律师浦增平,北京规划局高级顾问张敬淦分别在个人著作《关于发展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软件建设的若干建议》和《把北京建成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城市》提到了软环境的概念,综合起来就是社会风气、道德观念、思想意识、政府管理、法律政策环境、城市经营管理、经济专业机构、人材、服务、信息、人民素质。而全国人大代表陈晓燕指出:软环境就是政策。

综上所述,作者归纳软环境就是三个因素:文化环境、法律政策环境和人才。

3.2 湛江软环境建设的历史状况。

前面提到,湛江1978-1984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起步时期,也是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第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是湛江经济发展的起点较高、竞争力较强。在这一个时期,湛江经济的发展主要得益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同时还有湛江人民勤劳勇敢的建设劲头,但是,那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开展的,当时国家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湛江依靠自身的地理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牧业,使湛江经济得到不断发展,其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都在当时的广东排行第二,但随着时代的不断演进,湛江在文化上和政策以及人才等软环境上却逐渐暴露出其弱点。

首先是文化。“以红土文化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文化以及以小商品经济为基础的工商业经济文化成为湛江市经济文化的主流,这种带着封闭性、狭隘性的文化主流,与改革开放之后从国外涌入的现代经济文化具有尖锐的冲突性和不可妥协性。经过漫长历史而形成的本土文化中的劣根性对新兴的现代文明形成了一股惯性的阻碍力量,制约了湛江的改革开放发展,这就是湛江市在改革开放中处于弱势的、本质的、文化的因素。”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来,任何一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环境,在外来文化进来的时候,本土文化的态度是多方面的,但湛江的本土文化很大程度上却与外来文化产生冲突,当然,这不是一代湛江人能造成的,文化本身就有其历史性和坚固行,我们不否认湛江本土文化的优秀性,我们也并不提倡把湛江的文化通通删除,对于外来文化,还有另外一种接受的形式,就是包容。湛江在文化层面上并不能做到这一个方面。如面对先进的企业文化与传统的经营模式,现代的经济理念与传统的经济思维,国际化的经济趋向局限的经济体制,这种文化层面上的理解事实上就极大地促进了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融合。以美国为例,这是一个移民国家,但是在文化融合上,美国政府通过法令以及鼓励民间交流等形式,使文化得到融合,特别是经济文化得到互补,这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促进了各种经济理念的形成,更重要的是促使文化氛围的形成,有利于投资的引进和人才的流入。

而这种文化上的薄弱也直接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以吴川为例,人称吴川人是“湛江的潮州人”,“湛江的犹太人”。自古至今,吴川人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想着赚钱,就是在解放后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城镇不准从商,农村不准经营自留地、不准养牛的时期,吴川人照样经商,照耕自留地,照养耕牛,体现了小商品文化的顽强生命力。这一浓厚的商业传统,使得吴川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宽松环境下,工商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80年代初开始,全县大办个体企业、乡镇企业。1986年8月,在全省乡镇企业会议上,吴川县作了《千家万户办工业》的经验介绍,被誉为“吴川模式”,在全省推广。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人类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时候,对于企业,社会要求的不再是简单的作坊或者单纯的小商品经济,现代的企业需要拥有现代企业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以及先进的企业文化模式,而湛江人为之骄傲的“三星”和“半球”两个企业的破产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反映了这种文化的落后性。所以,落后的文化理念不仅阻碍了湛江人走向

世界的脚步,也让湛江这块土地蒙上了浓重的传统色彩,令一些外商望而止步。

与此同时,曾经让投资商和民众最为头疼的湛江的治安也在某种程度上对湛江的经济发展造成比较大的负面影响,对湛江的城市形象和文化形象都造成无可估量的损失。

其次是政策法律环境。回顾历史,一度引起纷纷议论的外商投资企业“碧泰鞋厂”,宁愿损失在湛江投资的上千万元撤向珠三角,其中不堪名目繁多的收费重负和没完没了的请客送礼就是重要原因。一家企业在湛江征购了300多亩土地,找有关部门盖个公章竟被索要所谓手续费50万元。一位曾在轰动一时的著名影星刘晓庆状告新闻记者官司中担任律师的成都市某知名律师,意欲在湛江投资开办出租小汽车公司,到有关部门办手续缴纳的费用竟比市政府规定的收费翻了一番,后经市领导出面干预也难以过“关”。

一个城市的政策法律环境是投资上首先考虑的,从我国不断改进和晚上投资政策和法律环境我们就可以看到,没有适合的投资政策和法律环境,投资上不可能在此置业投资,也不可能让这个地区能更多地吸引外资。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出的“北有青岛,南有湛江”的观点中,青岛之所以能飞速发展,经济总量登上了一个千亿元台阶,人均GDP 超过30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00亿元,投资总量也超过千亿元,这与青岛积极改善投资政策,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有重要的关系。

三是人才。二十一世纪,引进和留住人才的三个层面是金钱、制度和文化。由此可见,在前面所提到的两点与第三点就形成了接轨,文化层面的不完善,机制上的不健全必定会导致人才的引进困难和留守门槛。而反观湛江目前的人才状况,并不乐观,最起码来说,作者作为一个大学生,在大学中做过了解,湛江高校毕业生对于政府处理人才流动和人才市场的健全上就不能令他们满意。这表现在人才的安置、人才的录用、人才的待遇以及发展机遇,而且,湛江作为一个开放的城市,对于涉外人才的培养,海外人才的引进也都缺乏战略的高度,这就值得我们反思。

四、 湛江软环境建设。

建设湛江文化大市。首先是城市市区文化建设,这是一个城市文化的体现。如之前所开展的“振兴湛江——市民创意奖”活动和 “新时期湛江人精神”大讨论,培育全市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这些都是营造湛江良好的经济文化投资氛围的表现,同时,湛江还积极相应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意见,积极建设和谐社区等,通过这些措施的提出和实现,必将大大改善湛江的文化氛围,改善湛江的城市形象。 改善湛江的政策法律环境。湛江市可操作性很强的《993软环境整治计划》脱胎而出。“整治计划”对全市整治软环境的内容、实施项目、整治目标、督办措施、完成时间、执行责任都作了明确的说明,整治内容由政务环境、规费环境、口岸环境、市场环境、治安环境、招商引资环境、人才环境、市容环境、人文环境九个大部分、69个项目组成。编印《湛江市投资办事指南》;设立投资事务代理服务中心;出台人才引进政策和人才流动政策;人事业务限时办理制度;出台外商企业和非公经济企业人才优惠政策;城市美化、绿化 、净化、有序化整改措施等。 38个投诉举报电话同时开启,快速反应,敢于碰硬;实行纪检监察部门约束、新闻舆论监督 、群众投诉举报多管齐下,真正体现“硬手腕”整治软环境行动,不仅雳声大,雨点也大。 可以说《993软环境整治计划》在很大程度上体现湛江政府重视投资政策和法律环境的改善,通过这些措施的实行,让投资者看到了湛江的新希望,同时,也体现了湛江政府的决心和动力。而新近的政府文件《湛江市关于进一步优化环境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的实施意见》中,作者也明确看到湛江在政策和法律方面对于湛江经济建设的态度。

当然,从一个长远的角度来看,积极转变政府职能,积极引导湛江经济发展新方向,并坚持宏观调控和市场导向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这也才是湛江在政策和法律层面上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完善人才机制。湛江市在制定“十五”时期湛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便聘请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专家学者前来调研论证,这也体现湛江在尊重人才,利用人才方面的一个良好开端。可以说,湛江人民对于湛江的经济发展更大程度上是相信政府,而之前的在“两水一牧”和“大港口、大工业、大市场和大发展”方面的决策错误让湛江人民对政府又持观望态度,由此我想到的是决策层面中的人才作用。我们不否认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政府一把手的能力,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不是专家,而专家的专业分析会对他们的决策又比较大的参考价值。湛江作为一个拥有七百多万人口的城市,期决策就显得特别重要,因为之前湛江已经在决策上吃过大亏,而这么一座大城市,在政府里,拥有一定规模经济顾问专家组毫不为过,虽然这也不能说完全

避免决策错误,但最起码可以减少错误的机率。

其次,政府管理人才的引进和挖掘也显得十分重要,在改变政府只能,增强政府管理能力上都会有相当大的帮助。至于企业管理人才的需求就更加大,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人才可以创造无限的利润。湛江作为广东高校第二集中地,依托着高校的优势,积极加大人才培养的投入和加大高校科研项目的投入将会给湛江本土人才和外来人才坚固信心。

结 语

著名经济学家童大林对湛江的发展曾提出过一个很好的建议,他认为,湛江的经济实力比不上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建设缺乏资金。加速湛江的发展要走另一条路——体制改革、创新机制,增强投资活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在调研时曾给湛江把脉,提到湛江“改革开放以来屡次错失良机,甚至一度走了弯路,影响了士气以及缺乏创新精神”,前湛江市长周镇宏指出:“制约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湛江的软环境建设存在着相当突出的问题,软环境的制约是根本的制约。”综合专家和政府官员的意见,我们可以看到,湛江的经济发展现状,软环境还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我们无可否认湛江有着良好的自然和资源优势,但是我们同样也看到这些优势后面湛江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在新形势下,湛江需要积极调整软环境建设,并以此作为促进湛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起飞点,湛江建设区域性社会发展和经济中心的定位便可以更加的准确和得到发展。

1 政治方面

中国是当前世界第三政治大国,政治影响力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中国的政治作用就是积极发展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联合第二世界国家,一起反抗超级大国的政治进攻和讹诈,为自己同时也为世界其他绝大多数国家创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经济发展环境。

2 经济方面

中国是当前世界第三经济大国,经济总量和发展势头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中国的经济作用就是积极帮助世界上的贫穷国家,与世界上的其他发达国家深化经济交流,使得自己以及贫穷国家能够富裕起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国家经济收入,为军事、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繁荣提供基础和原始动力。

3 军事方面

中国是当前世界第三军事大国,军事力量和潜力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中国的军事作用就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持社会稳定,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其他方面的发展繁荣提供武力保障。必要时,我国的军事力量也会用于援助其他国家的危机和灾难。

4 文化方面

中国是当前世界第二文化大国,文化影响力仅次于美国。中国的文化作用是发展同世界所有国家的关系,广泛结交朋友,化解自己与别国之间、别国之间的恩怨,通过具有亲和力的方法,使别国了解中国,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为中国扩展全球市场而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活动。

5 科技方面

中国是当前科技第五大国,科技研发力仅次于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的科技作用就是提高中国的社会、工业、农业、经济、军事水平和生产力,打破外国对中国的科技垄断和讹诈,使中国获得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途径,使中国能够真正的强大和崛起。

综合以上5点来看,中国的综合国力现在应该在世界上排第三,和欧盟并列,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中国的作用就是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团结一切可团结的朋友、相互发展、相互进步、最终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世界的繁荣稳定。


相关文章

  •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最全试题及答案
  •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单项选择题3 2010-12-10 18:10 提问者:泡泡思琦 | 悬赏分:20 | 浏览次数:469次 2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导致西方阵营分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 ...查看


  • 新时期中国对外战略的内涵与特点 -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 新时期中国对外战略的内涵与特点 赵干城 [内容提要]中共十六大以后的10年,国际体系面临重大变化,政治和经济危机征兆相继而来,同时中国的国力增长取得惊人的进展.面对复杂形势,中央先后提出和平发展战略与和谐世界思想,为中国的对外方针提供了重要 ...查看


  •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 世界和平 中国与世界大国.欧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现代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波澜壮阔.丰富多彩,是新中国作为国际大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不断扩大.外交政策不断成熟的历程.主要内容包括: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中国政府始终奉行的外交政 ...查看


  •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个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B 2.D 3.A 4.C 5.B 6.C 7.B 8.D 9.C 10.B 1.( )是世界经济形成和发 ...查看


  • 当代国际经济与政治1
  • 一..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进程大致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 (2)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趋 ...查看


  • 国际政治学概论问答题
  • 一.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兴起背景.定义.活动方式及其在当代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1.背景: 二战后,尤其是自20世纪70和80年代以来,国际非政府组织迅速发展. (1)冷战后两极格局的瓦解,使意识形态对立不再尖锐:战争的灾难使和平与发展的观念深入人 ...查看


  • 中俄经济外交战略与两国经贸关系之比较
  • 冷战结束后,经济外交凭借经济性.和平式和高效率的特点,被许多国家.政府和组织运用到对外政策当中.中俄两国在发展国内经济和摆脱国际经济困境的双重考验下,选择和采用了经济外交,并不断扩展和充实经济外交的目标.经济外交为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机 ...查看


  • 欧盟:区域一体化组织的典型
  • 一.课程标准: 5.15 概述欧洲联盟的诞生和发展,解析欧洲联盟在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角色和作用. 二.新课教学: (一).欧盟的诞生和成长 课堂探究: 1999年1月1日,欧盟15国中,除英国.丹麦.瑞典.希腊外,11个成员国决定统一欧洲货 ...查看


  • 浅谈中国外交史以及对我的启示
  • 浅谈中国外交史以及对我的启示 中国的外交远不是从鸦片战争前才开始,几千年来华夏政权一直与周边的游牧政权.农耕政权乃至南洋西亚欧洲的政权发生过断断续续的官方接触,即使是在近代与欧洲人的官方往来早在18世纪就已经开始.严格的说起来,鸦片战争并不 ...查看


  • 高一下政治复习
  • 高一下政治复习 第五课金融服务与投资理财 第一节货币流通和借贷活动 1.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 2.货币的职能 (1)货币执行交换媒介的功能 (2)货币执行计价单位的功能. (3)货币也是财产的代表 3.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