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乡传统文化

浅谈家乡传统文化

我出生在黑龙江省东南部的一个小县城,她的名字叫做肇州。她没有很多人口,没有很多高大的建筑,甚至没有火车经过这个小城。可是,那浓浓的关东文化,那淳朴的黑土情,早已随着岁月的沉淀,融入我们的骨血,融入我们的性情,飘在这片广阔的黑土地上。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东北人,那么,今天我就来谈谈地地道道的东北传统文化,尤其是家乡特有的传统文化渊源。

(一)色香味俱全、看得人流口水的东北菜

东北菜在做法上融合了满、朝、蒙、宫廷菜点各家所长,其起源最普遍的一个说法是从20世纪30年代算起。随着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宫,长春便成了八方辖管的政治中心。御膳房中不仅有从北京带来的宫中御厨,许多山东名厨也聚集到北方来。逐渐地,鲁菜等各种外来菜与地方民间菜相融,形成了今天的东北菜。 东北菜多取材天然植物,做法上因场合而定,亦俗亦雅。传统正式场合上,多以炖鸡鸭鱼肉为主,辅以特定食材。其中,鲶鱼炖茄子、小鸡炖蘑菇、猪肉炖粉条、排骨炖豆角是有名的“东北四大名炖”,深受各个年龄段、各区域人们的喜爱。除此之外,传统东北菜“喜油爱炸”,这可能也与东北寒冷的气候有关,一定的脂肪积累可以帮助人们抵御冬季的严寒。而如今,随着绿色健康观念的深入,现代人摒弃了传统做法,崇尚简单的料理,在传统做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乱炖”的做法,即“一锅下,一锅出”,这样也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持食材中的营养。

上一桌东北菜,最让人印象深刻、吸引人眼球的恐怕不是其独特的菜色,而是东北菜的盛放器皿。与南方的“小碟小碗小菜”不同,东北人喜大碗大盘盛放菜肴,给人感觉很实惠、很亲切。

(二)神秘的萨满文化

萨满教是关东的“圣教”。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俄国莫斯科大公的使节艾维尔特·伊斯布兰特·伊代斯和他的同伴亚当·布兰特一起访问了中国。在他们撰写和发表的中国旅行记中,第一次把满族的“萨满”介绍到全世界。萨满歌舞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北方各族精神生活的重要侧面。烧香跳神,饮食歌舞,酬神娱人,从心理、感情及审美观而言,他们是以吉为喜,以喜为美。可以说,凡烧香跳神,均为致喜,喜字当头,有喜必乐,一喜皆喜,是萨满歌舞的品格。在东北土生土长的二人转也延承了萨满遗韵。

关东的圣教是萨满教,而萨满教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舞蹈。萨满舞俗称“跳神”,是巫师在祭祀、请神、治病等活动中的一种舞蹈,作为祛病禳灾、祈神护佑的一种巫术活动,由男女巫师共同主持,以小型的舞蹈形式居多,舞蹈风格粗犷、豪放,步伐较少,但手臂开阔有力,手腕、肩部、腰部灵活,从而增强了艺术表现力,舞蹈中多有雄鹰、天鹅及乘马驰骋等形象,属于图腾崇拜、万物有灵的宗教观念的原始舞蹈。至今,在蒙古以及东北三省的民间仍有遗存,几千年来成为一种东北特有的神秘文化形式。

萨满们除了祭祀、庆丰、占卜、祛病外,还有些独特的精神领域的神寓,比如“叫魂”似乎在中国各地都有,但细究起来其起源则是萨满。 突然心跳、眼皮跳动、耳鸣、头发根发扎、恍惚中有人呼唤、自言自语、打喷嚏、手中物突然丢失或失而复得、做梦等等,都被视为不可思议的某种灾喜出现前的先兆。在萨满教中,上述种种人体出现的体态变化,都被萨满自身占卜或嘱当事者自卜的依据,随之而来的自然便是沐浴素食跳大神了。很多生活在农村的90后都在小时候亲眼观看过。

(三)十三省,我们的英雄

——三肇地区的“热血江湖”

“三肇”包括现在隶属大庆市的肇州以及隶属哈尔滨市的肇东和肇源,坐落在广袤的松嫩平原上。这片土地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传说,有的经证实确是真实发生的,有的还在民间口耳相传,继续流传。十三省是近来比较有名的一个。

“三省”耿殿君原来的营生是在汤原县的一个金矿淘金,“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耿殿君所在的金矿也被日寇掠夺去。1932年,耿殿君上山加入游击队,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并先后任六军留守团团长、12团团长、教导团副官兼临时参谋长等职。为跳出敌人的包围圈,东北抗日联军第1、2、3路军主力部队先后开始了抗联历史上最悲壮的征程——西征。打到1938年,三路联军在松嫩平原会师时,东北抗联的兵力已经由3万余人锐减到不足万人。鉴于日寇“讨伐”的严峻形势和三肇地区抗联活动的薄弱,李兆麟要求耿殿君不能暴露自己的抗联身份,而是让他以另一种更具隐蔽效果的形象示人——胡子。潜入三肇地区后,先遣队先是到肇州永安村孙玉亭的家里落脚。在这里,他们举行了

一个结义仪式。十三个人拜了把兄弟,并给自己的绺子取了个名字叫“十三省”。13个人以长幼为序,从大省、二省一直排到十三省,而三省和十三省是这些人的头儿。

耿殿君的纪念碑

耿殿君穿过的靰鞡鞋,现存于肇源博物馆

结拜之后,十三个人根据各自的使命,分散在三肇地区各自为战,或侦察敌情、联络消息,或发展抗日武装。耿殿军还秘密地把这些武装力量组织成抗日救国会。

“三省”既然以绺子作掩护,自然要做一些绺子才做的事,不过,他们的目标只是日伪、汉奸。肇源博物馆研究员孙栋梁说,时至今日,肇源的一些老人在聊到当年的土匪时,还会报出“三省”、“五省”的名号。“三省”就是耿殿君,“五省”则是他的亲弟弟耿殿臣。

在三肇地区开展了一年多的工作之后,耿殿君又到小兴安岭的密林之中找到了部队,向时任抗联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的李兆麟汇报了三肇地区的情况,并随队参加了此后的西征。途中,被任命为抗联教导团副官兼临时参谋长。

西征结束后,1939年初,耿殿君再次秘密潜回三肇地区。这一次,他是为正规的抗联部队打前站。此后不久,由戴鸿宾、徐泽民等领导的第12支队来到肇源地区发动游击战。 耿殿君仍然以土匪的身份作掩护,与日本侵略者打起了游击。耿殿君游走于代号“三省”和真名之间。敌人只知抗联游击队有个骁勇善战的耿殿君,却不晓得此人就是名震一方的“三省”。

在三肇期间,抗联12支队与日伪军打了大小十几仗,战果颇丰。12支队攻克肇源的胜利,招致了日伪军队的疯狂报复。从1940年到1941年,中共地下党员、抗联战士、爱国人士及无辜群众300余人遭逮捕、杀害,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肇惨案”。“大省”杜国文也是牺牲于这一时期。耿殿君得知杜国文牺牲的消息,他派“四省”赵景海去肇源打探情况,可半路上,赵景海就被特务发现,匆忙逃跑,一直跑到小白家坟耿殿君的家。耿殿君和妻子焦淑清就把他藏到了灶台

下。日伪军追踪来到了小白家坟,他们没有搜出赵景海,就开始逐家审问。耿殿君告诉他们,人已经跑了,好像把枪藏在了草垛中。焦淑清后来说,鬼子搜了几个草垛也没找到,还是耿殿君找出来交给他们的。那两把手枪实际上是耿殿君的,满以为鬼子搜到了枪就完事。没想到鬼子并没有善罢甘休,他们把耿殿君和枪一起带走了。

耿殿君被捕后被关押在肇东监狱。在监牢里,耿殿君和一位姓鲍的抗联战士实施过一次越狱。二人假装打架,把看守引进了牢房,然后二人合力干掉了看守,并得到了钥匙。他们打开了所有的牢门,整个监狱进行了一次大暴动。耿殿君是重犯,戴着手铐脚镣,没跑多远就被抓回,鲍则顺利逃脱。他后来赶到肇东后六撮房耿殿君的家,通知了耿殿君被捕的情况,并让家里人设法营救。但是为时已晚。耿殿君的二哥耿继忠曾回忆,耿殿君被抓回后不久就被送到了哈尔滨市里日军亲自把守的监狱。家里人四处托人,辗转联系到日伪刑事庭一个姓高的人,他告诉耿家的人,耿殿君又被送到了另一个监狱,进去那里的犯人从来没有能再出来。耿殿军的女儿张桂芳以此为线索曾经做过调查,推测的结果是,耿殿君最后被送到了位于哈尔滨市平房区的魔窟“731”。1941年,还是这个姓高的人转来了耿殿君的死讯,据说尸体在监狱里埋了。究竟埋在何处,再也无法查证。

耿殿君牺牲五十余年后,他的事迹才被女儿用尽40年的时间查清楚。此前,“耿殿君”三个字只是《抗联英名录》上的一位烈士名字,而他的代号“三省”,更多的时候是被当做土匪来称呼。2000年,有关部门向张桂芳颁发了耿殿君的烈士证明。根据张桂芳查证的资料,“十三省”中只有3人幸存到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是:“二省”房大舌头,孙玉昌在上世纪50年代曾经见过他,后失去联系;“九省”

孙玉亭,1987年病逝。“十三省”董国荣,新中国成立后曾在沈阳任职,卒年不详。 而其他的“十省”,有“四省”身份不明,其余“六省”尽皆牺牲,无人叛变。 除了前文中已提到的“大省”杜国文、“三省”耿殿君、“五省”耿殿臣、座次不明的艾青山外,“四省”赵景海被耿殿君掩护获救后,又找到了抗联12支队,曾任12支队中队长,1943年战死在苇河战斗中。“八省”乔亮,一直在抗联12支队,1943年冬在今安达市边界的文波大桥战斗中牺牲。而2000年前后,张桂芳40年替父正名的传奇故事被媒体报道。“七省”的后人也终于有机会揭开他的真实身份了。 “七省”名叫李万贵,1938年牺牲于家乡肇源县三站镇,是被日伪以土匪的罪名活活烧死的。同“三省”一样,“七省”的名号也让他在牺牲后仍被人认作土匪。

至此,“十三省”中还有“六省”、“八省”、“十一省”、“十二省”没能揭示出真正的身份,艾青山是其中之一,另外三个人是谁,至今无人知晓,也许,他们会永远地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只留下自己曾经使用过的那个代号。

浅谈家乡传统文化

我出生在黑龙江省东南部的一个小县城,她的名字叫做肇州。她没有很多人口,没有很多高大的建筑,甚至没有火车经过这个小城。可是,那浓浓的关东文化,那淳朴的黑土情,早已随着岁月的沉淀,融入我们的骨血,融入我们的性情,飘在这片广阔的黑土地上。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东北人,那么,今天我就来谈谈地地道道的东北传统文化,尤其是家乡特有的传统文化渊源。

(一)色香味俱全、看得人流口水的东北菜

东北菜在做法上融合了满、朝、蒙、宫廷菜点各家所长,其起源最普遍的一个说法是从20世纪30年代算起。随着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宫,长春便成了八方辖管的政治中心。御膳房中不仅有从北京带来的宫中御厨,许多山东名厨也聚集到北方来。逐渐地,鲁菜等各种外来菜与地方民间菜相融,形成了今天的东北菜。 东北菜多取材天然植物,做法上因场合而定,亦俗亦雅。传统正式场合上,多以炖鸡鸭鱼肉为主,辅以特定食材。其中,鲶鱼炖茄子、小鸡炖蘑菇、猪肉炖粉条、排骨炖豆角是有名的“东北四大名炖”,深受各个年龄段、各区域人们的喜爱。除此之外,传统东北菜“喜油爱炸”,这可能也与东北寒冷的气候有关,一定的脂肪积累可以帮助人们抵御冬季的严寒。而如今,随着绿色健康观念的深入,现代人摒弃了传统做法,崇尚简单的料理,在传统做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乱炖”的做法,即“一锅下,一锅出”,这样也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持食材中的营养。

上一桌东北菜,最让人印象深刻、吸引人眼球的恐怕不是其独特的菜色,而是东北菜的盛放器皿。与南方的“小碟小碗小菜”不同,东北人喜大碗大盘盛放菜肴,给人感觉很实惠、很亲切。

(二)神秘的萨满文化

萨满教是关东的“圣教”。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俄国莫斯科大公的使节艾维尔特·伊斯布兰特·伊代斯和他的同伴亚当·布兰特一起访问了中国。在他们撰写和发表的中国旅行记中,第一次把满族的“萨满”介绍到全世界。萨满歌舞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北方各族精神生活的重要侧面。烧香跳神,饮食歌舞,酬神娱人,从心理、感情及审美观而言,他们是以吉为喜,以喜为美。可以说,凡烧香跳神,均为致喜,喜字当头,有喜必乐,一喜皆喜,是萨满歌舞的品格。在东北土生土长的二人转也延承了萨满遗韵。

关东的圣教是萨满教,而萨满教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舞蹈。萨满舞俗称“跳神”,是巫师在祭祀、请神、治病等活动中的一种舞蹈,作为祛病禳灾、祈神护佑的一种巫术活动,由男女巫师共同主持,以小型的舞蹈形式居多,舞蹈风格粗犷、豪放,步伐较少,但手臂开阔有力,手腕、肩部、腰部灵活,从而增强了艺术表现力,舞蹈中多有雄鹰、天鹅及乘马驰骋等形象,属于图腾崇拜、万物有灵的宗教观念的原始舞蹈。至今,在蒙古以及东北三省的民间仍有遗存,几千年来成为一种东北特有的神秘文化形式。

萨满们除了祭祀、庆丰、占卜、祛病外,还有些独特的精神领域的神寓,比如“叫魂”似乎在中国各地都有,但细究起来其起源则是萨满。 突然心跳、眼皮跳动、耳鸣、头发根发扎、恍惚中有人呼唤、自言自语、打喷嚏、手中物突然丢失或失而复得、做梦等等,都被视为不可思议的某种灾喜出现前的先兆。在萨满教中,上述种种人体出现的体态变化,都被萨满自身占卜或嘱当事者自卜的依据,随之而来的自然便是沐浴素食跳大神了。很多生活在农村的90后都在小时候亲眼观看过。

(三)十三省,我们的英雄

——三肇地区的“热血江湖”

“三肇”包括现在隶属大庆市的肇州以及隶属哈尔滨市的肇东和肇源,坐落在广袤的松嫩平原上。这片土地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传说,有的经证实确是真实发生的,有的还在民间口耳相传,继续流传。十三省是近来比较有名的一个。

“三省”耿殿君原来的营生是在汤原县的一个金矿淘金,“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耿殿君所在的金矿也被日寇掠夺去。1932年,耿殿君上山加入游击队,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并先后任六军留守团团长、12团团长、教导团副官兼临时参谋长等职。为跳出敌人的包围圈,东北抗日联军第1、2、3路军主力部队先后开始了抗联历史上最悲壮的征程——西征。打到1938年,三路联军在松嫩平原会师时,东北抗联的兵力已经由3万余人锐减到不足万人。鉴于日寇“讨伐”的严峻形势和三肇地区抗联活动的薄弱,李兆麟要求耿殿君不能暴露自己的抗联身份,而是让他以另一种更具隐蔽效果的形象示人——胡子。潜入三肇地区后,先遣队先是到肇州永安村孙玉亭的家里落脚。在这里,他们举行了

一个结义仪式。十三个人拜了把兄弟,并给自己的绺子取了个名字叫“十三省”。13个人以长幼为序,从大省、二省一直排到十三省,而三省和十三省是这些人的头儿。

耿殿君的纪念碑

耿殿君穿过的靰鞡鞋,现存于肇源博物馆

结拜之后,十三个人根据各自的使命,分散在三肇地区各自为战,或侦察敌情、联络消息,或发展抗日武装。耿殿军还秘密地把这些武装力量组织成抗日救国会。

“三省”既然以绺子作掩护,自然要做一些绺子才做的事,不过,他们的目标只是日伪、汉奸。肇源博物馆研究员孙栋梁说,时至今日,肇源的一些老人在聊到当年的土匪时,还会报出“三省”、“五省”的名号。“三省”就是耿殿君,“五省”则是他的亲弟弟耿殿臣。

在三肇地区开展了一年多的工作之后,耿殿君又到小兴安岭的密林之中找到了部队,向时任抗联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的李兆麟汇报了三肇地区的情况,并随队参加了此后的西征。途中,被任命为抗联教导团副官兼临时参谋长。

西征结束后,1939年初,耿殿君再次秘密潜回三肇地区。这一次,他是为正规的抗联部队打前站。此后不久,由戴鸿宾、徐泽民等领导的第12支队来到肇源地区发动游击战。 耿殿君仍然以土匪的身份作掩护,与日本侵略者打起了游击。耿殿君游走于代号“三省”和真名之间。敌人只知抗联游击队有个骁勇善战的耿殿君,却不晓得此人就是名震一方的“三省”。

在三肇期间,抗联12支队与日伪军打了大小十几仗,战果颇丰。12支队攻克肇源的胜利,招致了日伪军队的疯狂报复。从1940年到1941年,中共地下党员、抗联战士、爱国人士及无辜群众300余人遭逮捕、杀害,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肇惨案”。“大省”杜国文也是牺牲于这一时期。耿殿君得知杜国文牺牲的消息,他派“四省”赵景海去肇源打探情况,可半路上,赵景海就被特务发现,匆忙逃跑,一直跑到小白家坟耿殿君的家。耿殿君和妻子焦淑清就把他藏到了灶台

下。日伪军追踪来到了小白家坟,他们没有搜出赵景海,就开始逐家审问。耿殿君告诉他们,人已经跑了,好像把枪藏在了草垛中。焦淑清后来说,鬼子搜了几个草垛也没找到,还是耿殿君找出来交给他们的。那两把手枪实际上是耿殿君的,满以为鬼子搜到了枪就完事。没想到鬼子并没有善罢甘休,他们把耿殿君和枪一起带走了。

耿殿君被捕后被关押在肇东监狱。在监牢里,耿殿君和一位姓鲍的抗联战士实施过一次越狱。二人假装打架,把看守引进了牢房,然后二人合力干掉了看守,并得到了钥匙。他们打开了所有的牢门,整个监狱进行了一次大暴动。耿殿君是重犯,戴着手铐脚镣,没跑多远就被抓回,鲍则顺利逃脱。他后来赶到肇东后六撮房耿殿君的家,通知了耿殿君被捕的情况,并让家里人设法营救。但是为时已晚。耿殿君的二哥耿继忠曾回忆,耿殿君被抓回后不久就被送到了哈尔滨市里日军亲自把守的监狱。家里人四处托人,辗转联系到日伪刑事庭一个姓高的人,他告诉耿家的人,耿殿君又被送到了另一个监狱,进去那里的犯人从来没有能再出来。耿殿军的女儿张桂芳以此为线索曾经做过调查,推测的结果是,耿殿君最后被送到了位于哈尔滨市平房区的魔窟“731”。1941年,还是这个姓高的人转来了耿殿君的死讯,据说尸体在监狱里埋了。究竟埋在何处,再也无法查证。

耿殿君牺牲五十余年后,他的事迹才被女儿用尽40年的时间查清楚。此前,“耿殿君”三个字只是《抗联英名录》上的一位烈士名字,而他的代号“三省”,更多的时候是被当做土匪来称呼。2000年,有关部门向张桂芳颁发了耿殿君的烈士证明。根据张桂芳查证的资料,“十三省”中只有3人幸存到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是:“二省”房大舌头,孙玉昌在上世纪50年代曾经见过他,后失去联系;“九省”

孙玉亭,1987年病逝。“十三省”董国荣,新中国成立后曾在沈阳任职,卒年不详。 而其他的“十省”,有“四省”身份不明,其余“六省”尽皆牺牲,无人叛变。 除了前文中已提到的“大省”杜国文、“三省”耿殿君、“五省”耿殿臣、座次不明的艾青山外,“四省”赵景海被耿殿君掩护获救后,又找到了抗联12支队,曾任12支队中队长,1943年战死在苇河战斗中。“八省”乔亮,一直在抗联12支队,1943年冬在今安达市边界的文波大桥战斗中牺牲。而2000年前后,张桂芳40年替父正名的传奇故事被媒体报道。“七省”的后人也终于有机会揭开他的真实身份了。 “七省”名叫李万贵,1938年牺牲于家乡肇源县三站镇,是被日伪以土匪的罪名活活烧死的。同“三省”一样,“七省”的名号也让他在牺牲后仍被人认作土匪。

至此,“十三省”中还有“六省”、“八省”、“十一省”、“十二省”没能揭示出真正的身份,艾青山是其中之一,另外三个人是谁,至今无人知晓,也许,他们会永远地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只留下自己曾经使用过的那个代号。


相关文章

  • 四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案
  •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第一课题<美丽的家乡>.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的地理特点和风俗习惯. 2.认识家乡的多样性. 3.初步理解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具准备: 1.广东地形图一幅. 2.中国政区图一幅. 3. ...查看


  • 家乡文化寻访活动实施方案
  • 家乡文化寻访活动实施方案 关于"寻访家乡文化传统"课题研究活动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查看


  • 爱祖国爱家乡
  • 我爱家乡 我爱祖国 中队会设计方案 一 活动设想 家乡是一个亲切.温馨的字眼.家乡的文化传统可以反映家乡的历史风貌.文化背景:家乡的风景名胜体现了家乡的自然美:家乡的特色产品或产业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而且也体现着当地的民风民俗,具有 ...查看


  •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四(3)
  • 岩英小学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 四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我班本期共有学生41人大部分学生学习的基础十分差,特别是调皮的好几个男生,简直是一窍不通,什么都不会的那种,就连跟着你读书都不会张口的.因此,本期想抓好学 ...查看


  • 历史悠久的家乡
  • 历史悠久的家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和文化的多样性,热爱自己生活的家乡,对家乡的历史和文化有探究兴趣,感受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收集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 ...查看


  • [品德与社会]四上 第一单元 可爱的家乡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品德与社会>教案 四年级上册 执教者:万州区油沙完全小学 谭仕武 2012年9月 第一单元 可爱的家乡 1. 我的家乡在哪里 学习目标: 态度:感叹大自然的美丽,赞扬家乡秀美的山水,热爱家乡悠久的历 ...查看


  • 四年级上册思品教案修改版
  • 教学导案 ( 2015---2016 学年度第一学期 ) 学科: 年级: 品社 四年级 任课教师:刘淑丽 静海县大邱庄镇尧舜实验学校 尧舜实验学校幸福课堂教学导案 周次 1 学科 品社 年级 四 单元 一 授 新 时间 9.1 共2课 时 ...查看


  • "家乡的民俗文化"写作
  • "家乡的民俗文化"写作 教学设计 [训练要求] 千年蔚州,九朝古城,拥有丰富深厚的民俗文化.一个地域群体的民俗文化,实际上是该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的集中反映.任何地域群体,都毫无例外地生活在一定的民俗文化之中.了解并 ...查看


  • [寻访家乡的文化瑰宝]教学活动策划
  • <寻访家乡的文化瑰宝>教学活动策划 黄埔区怡园小学 冯文秀 一."课程内容标准"解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 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 ...查看


  • "我爱家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六年级
  • MINGSHUIXIAOXUE 2009--2010学年(一) 我 爱 家 乡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 我爱家乡 活动对象: 六年级 活动设计背景: 我们的家乡具有厚重的文化积淀,这里有着一大批古建筑.为了进一步弘扬家乡的传统文化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