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龙女成凤

信息时代的今天,人心浮动。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是每一位家长的心愿,他们希望子女将来能出人头地,把孩子的教育看成是家里的头等大事,宁愿节衣缩食也不能亏待对孩子的教育。

为孩子太操心:吃要讲营养,学要上重点,穿要讲名牌,连骑个车也要讲档次,自己辛苦付出不说,换回的还常常是孩子的逆反、抱怨,心里很不是滋味。

在如何关心自己的孩子、如何教育子女成才、如何教育孩子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等一系列问题上,还摆脱不了旧传统的束缚,凭自己的老经验行事,用老眼光来看问题,不能与时俱进。

过于溺爱,疏于管教;过分民主,放任自流;过多保护,缺乏锻炼。

“父母对子女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孩子遭到毁灭。”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孩子感到爱的情感时,就会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就乐意接受父母的教育,从而产生向上的动力。但是爱不得法,过于溺爱,把孩子锁在“保险柜”里,家长从小到大给孩子当保姆,这样做的结果将会造就一代无能的人。

有一个学生从小什么活也不干,可对父母越来越不尊敬,父母商量后决定再也不能惯孩子了,得让孩子干活。一天让孩子去洗衣服,孩子不干,家长逼着孩子去洗,孩子很不情愿地搬着衣服出去了,回来说“我的衣服洗好了,你们自己的衣服自己去洗”。

这是家长无原则的娇惯所造成的结果,过分溺爱必然造成孩子懒惰、自私的心理。

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就只有这一根“独苗”,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家长对孩子“包办过多”、“保护过度”、“照顾过分”,必然导致一些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形成了极强的依赖性,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离开家长这根拐棍他们就不会走路了。

云南大学一绍兴籍新生,因无法适应离开父母的大学生活而只能自动退学回家,要父母帮助自己才能过正常的日常生活,这个学生吃不惯学校的饭菜,只靠方便面饼干度日,每日以泪洗脸,后来竟偷买了火车票回家去了。这是多么可悲的事。

遗憾的是在我们身边,从初中到高中出现了多少陪读妈妈和陪读奶奶,目前这种情况在大学里也逐渐严重起来了,我们真为他们感到悲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连自己的生活都不会料理的人,将来怎能成大事,怎能“光宗耀祖”,怎能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呢?

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家长必须明确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应该是教孩子“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一些家长认为自己小时候受了不少苦,心想不能再让孩子受苦了,于是在孩子面前摆满鲜花,铺满红地毯,想让孩子一辈子都顺心,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因此家长一定要藏起一半的爱,舍得让孩子吃苦,搞挫折教育、生存教育,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要让孩子自己去克服困难,甚至应该在家庭中人为地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让他们去克服,困难与挫折可以锻炼人的意志,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家长要想方设法给孩子创造这种机会。

进行角色转换。家长教育子女有溺爱,军官训练士兵却没有溺爱,老师教育学生却没有溺爱,教练员训练运动员也没有溺爱,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孩子是父母身上掉下的肉,这层血缘关系往往使家长的感情战胜理智,形成溺爱。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可以尝试“变换角色”,比如在处理问题时站在军官、老师、教练员的立场上,也就容易理智了,这叫主观上割断血缘关系。再次,教育孩子应该宽严适当。但不同时期宽严应该有所侧重,幼儿时,孩子可塑性很强,是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这时应该以严为主,绝不能放任。

进入青春期以后,孩子自我意识增强,要求与大人平等,这时家长应该民主一点,这样才能防止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总之,小时严、大时宽才是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

观念陈旧,家长制作风严重;简单粗暴,相信“不打不成才”;随意比较,忽视孩子个性差异。

与溺爱相反,有些家长走到另一个极端,对孩子打、骂、罚等实行粗暴的专制型教育。由于长期以来中国的旧家庭里,家长有至高无尚的权威,家长的话就是法律,家长的命令就得绝对服从,家长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附属品”,没有把孩子看成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往往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不允许孩子有不同意见。

在家长眼里,孩子是我的,我想怎样就怎样,我让你干什么你就得干什么。其实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逐步增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性格,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果家长一味地以自己的好恶来要求孩子,不尊重孩子的个性,就会产生隔阂、对立,甚至会导致家庭悲剧的发生。

北京房山琉璃河的一位母亲毒打8岁的儿子王闯,最终使儿子再也不认她的母亲,并一看到自己的母亲就拿石头砸她。浙江中学生徐力杀母案,都是明证。

我们常常看到家长们在一起切磋如何“管”孩子的经验,家长的

观念错就错在一个“管”字上,为什么不把孩子当朋友平等对待而当犯人一样看管呢?有些家长特别喜欢给孩子立规矩,比如不许看电视,不许玩电脑,不许出去玩,不许„„等等。

有些家长怕孩子放学不按时回家,每天“跟踪服务”,还时常在上课时在教室外张望,美其名为“突击检查”,一次考试成绩没有考好张嘴就骂:“怎么考这么点儿分,死榆木头疙瘩”,“没见像你这么笨的孩子”,甚至对孩子举手就打,抬脚就踢。

有一位家长,从他孩子入学那天起,每天晚上把电视机关掉,陪孩子一起学习,每次考试成绩都记录下来,与班上一些好的孩子的成绩进行比较,如果那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便会唠叨几天,甚至于拳脚相加,由于他三年的不懈努力,该生学习成绩确实名列前茅。

但在中考前夕,孩子做了一件让所有人吃惊的事:孩子失踪了!在后来的谈话中,孩子泪不成声地讲出了一直藏在心里的话:由于父母的做法使他每天生活在压力与恐惧之中,很担心名落孙山,这一教训还不惨痛吗?现在有些家长喜欢把孩子摆在一起作比较,事实上,一个孩子一个样,孩子间的差异是与生俱来的,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没有好坏之分,不要随意把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较。

试问如果丈夫老是把自己的妻子与别人的妻子比较或者妻子老是把自己的丈夫和别人的丈夫比较,将心比心我们又作何感慨呢?

活生生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善于疏导,远离棍棒。时代虽然在发展,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但是今天仍有为数不少的家长教育思想陈旧,信奉“棍棒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等错误思想,结果造成了孩子的说谎、考试作弊、偷改成绩册、抄袭作业等此类事件的发生,严重的还会导致怨恨、仇视、离家出走、家庭悲剧。

打骂孩子还会造成孩子心灵的创伤,使孩子产生变态心理,形成“强权思想”,认为谁有权谁就利害,在学校或社会上“以大欺小”、“以强欺弱”,走向犯罪道路。现代社会已步入法制化的轨道,棍棒教育不但为法律所禁止,而且会造成亲情的远离,制造更多的家庭悲剧。因此,理智的家长一定要学会“冷处理”,善于疏导,即使在你怒发冲冠时,也要禁止棍棒教育。

家长常常把对子女的讽刺挖苦认为是一种善良愿望,是“刀子口、豆腐心”,但孩子不会从正面去理解的,往往是不服气,而且会产生“抗药性”,对家长以后的耐心说服当成耳边风,听不进去,而这时家长又会抱怨自己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结果会出现恶性循环。如果孩子出现对抗,破罐子破摔,问题就更严重了。所以,家长千万不要使用语言的刀子,不要向人格开炮。

对幼儿来说,听话就是好孩子,可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什么都听

大人话,总是看大人的眼色去行事,没有自己的见解就不太好了。我们认为孩子在行动上以听话为主,不打架、不骂人,尊老爱幼,有文明行为,而在思维方式上可以不太听话,应该允许他们辩论,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试想如果孩子老是停留在听话这一层面,我们的孩子就永远超越不过我们了,社会也就不发展了,那是多么可怕的事。家庭中少一点专制多一点宽松,有利于孩子创造力的发挥。

有些家长早在孩子蹒跚学步时就按自己的要求来为孩子设计人生的宏伟蓝图了,过早地给孩子定向施教,今天学钢琴、明天学书法、后天学绘画等等,过早地把孩子从玩具堆里拖出来,强迫孩子学他们丝毫没有兴趣的东西,这是对童心的摧残,对天真的扼杀。

上学以后,常常看到家长们想方设法上重点学校,进特长班级,找名师辅导,每天还布置额外的家庭作业,不让孩子担任班干部,不允许孩子外出参与交往,孩子考了高分父母眉开眼笑,给予各种奖励,甚至用钱来刺激孩子,成绩考不好就会受到各种埋厌、责罚,甚至不给吃饭不给零花钱。

武汉的夏辉因成绩没有考好,被父亲吊死。有的家长还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不顾孩子的先天生理素质,单凭自己的意愿去塑造孩子,这就可能扼杀孩子的个性,甚至酿成悲剧。

沈阳有一位父亲看见邻居的孩子考上了音乐学院,也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钢琴家”,便省吃俭用给孩子买来一架钢琴,高价请家庭教师,“逼”自己的孩子练琴,孩子对钢琴不感兴趣,也承受不了每天长时间的练琴,毁了钢琴,并喝下敌敌畏。

这就是不顾孩子的个性差异,不管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尊重科学,不因材施教种下的苦果。家长期望的过高与单一,无论对学习成绩好还是差的学生,都会造成心理负担,诱发严重的心理障碍。据有关方面的统计,80%的学生在学习中存在孤独、自卑、焦虑、依赖、忧郁等不良心理。

很多家长误认为早期教育就是早期开发智力,对传播知识、开发智力抓得很紧,家长们不惜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极有耐心地教孩子写字、计算、绘画等等,而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教育却没有注意,错误地认为孩子的文明礼貌、待人接物是小事,不值得大惊小怪,忽视了对孩子的人格培养。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格外关注,一旦有了头疼脑热不惜找名医用好药,但当孩子面对学习或生活中的烦恼、挫折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时,却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关注。还有一些家长,看到别人的孩子学这学那,也不肯落后,可是对孩子应该学什么又拿不定主意,看到人家怎样,请客送礼给孩子拜师,学这学那,以迎合社会潮

流,追求所谓的时髦,这样可以在茶余饭后的闲谈中去炫耀,以牺牲学生的全部课余时间来满足自己可怜的虚荣心。有一个孩子对其母亲说:“妈妈你愿意加班吗?” 母亲说:“难得加班还可以,经常加班可不行”,孩子说:“妈妈我可是天天加班呀”。这话看来似乎很简单,其实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首先必须更新人才观,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文化层次较高或较低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都比较高。文化素质高的家长当然期望孩子将来能超过自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文化素质低的家长,因为自己一辈子没有上过大学,吃了文化水平低的苦头,再加上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说什么也希望孩子将来能上大学,出人头地。

上大学可以成才,不上大学同样可以成才,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给每个人开创了更多的成才渠道,所谓行行出状元,行行都有人才。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多看一点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书籍,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发展规律,进行因材施教,绝对不能揠苗助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恰当的期望值。

要重视孩子全面素质的培养。 “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所以家教的重点应该把思想品德、良好的个性培养放在首位,先教育孩子如何做人。须知一个孩子在学习上的缺陷不一定影响他的一生,而品德和人格上的缺陷可能贻害他一辈子,很难设想一个胸无大志、狭隘自私、自由散漫、缺乏意志的人学习成绩会好,将来会有大的作为。因此,家长在加强孩子智力培养的时候,一定要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

要正视社会潮流,尊重孩子的意愿。自从进入市场经济以来,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特别是各种攀比风也侵入到了家庭,有的家长爱慕虚荣,在一起时不仅比吃用、比穿戴、比住行,还要比孩子,谁家的孩子聪明漂亮、谁家的孩子入园入校高档、谁家的孩子成绩好。如今社会上流行这个“热”那个“热”,也是他们久谈不厌的话题,盲目效法,到头来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正确认识社会上各种“流行东西”,学会分析、学会判断,保持清醒头脑,不随波逐流。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家长平时要多留神,积极支持他们的兴趣爱好,千万不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强迫孩子接受某种爱好。

“爸妈都在出版社当编辑,可吵嚷起来和街上那些小商小贩差不多。而且他们都是两面派,在家一抹脸皮就吵,出门就换上另一张脸谱,可指责我的时候却一点也不惭愧,两面派!”这个材料反映了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威严扫地,这样的家长不能为孩子起到表率作用,当然

也不能对孩子正面发展加以影响和指导。

有些家长自己整天搓麻将、打扑克、跳舞,却要求孩子认真学习,晚上和周未还要给孩子加班加点,你说这样的家长孩子会听你话吗? “广州市的一位小学生家长在翻儿子的书包时,翻出了许多高档文具,而自己却从未给孩子买过,一问之下才知道,买文具的钱都是靠自己替别人写作业赚来的。

在家长的反复询问下,孩子还从书包的夹层中翻出了替别人写作业所得—千多元现金。”孩子小小的年龄却已经有浓重的金钱意识,孩子的道德在逐渐沦丧,而这一切作为家长却一点也不知道,说明对自己的孩子不理解,缺乏应有的沟通。

有一位女生曾直白地说:“我现在与我爸越来越没有共同语言了,现在我回家基本上不和我爸讲话,觉得没有什么话可讲的,我们有代沟。”父母与亲生子女之间本应是血浓于水,而现在不仅产生了隔阂,而且还非常严重。

作为家长往往由于各种原因忽视与孩子进行交谈,只提供给他们物质上的满足,或不会与孩子进行交谈,一开口就是家长里短、婆婆妈妈,当然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加深代沟。

“近几年女孩的升学率越来越高,女状元的比例越来越高。2000年北京大学招收的状元中,女生占55.9%,而在2001年这个比例是

65.6%。在状元群体中,高考最容易反映差异的数学科目也是女生占优势,2000年、2001年数学全国试卷的文理最高分得主都是女生。

在重庆,甚至出现了很高的女状元比例,那里连续四年的8个状元中有7个是女状元!王极盛教授介绍说,北京大学连续五年招收的全国状元当中,女状元比例远远大于男状元。以2003年为例,北京大学在全国招收35个省级状元中,其中24个是女状元,11个是男状元。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社会问题,就是男性越来越不如女性了,可谓“阴盛阳衰”。据有关方面的调查,在教育子女问题上还真出现了失衡的现象:家庭教育中以女同志为主的占50%,以男同志为主的占20%,平分秋色的占30%。大多数男同志都说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管孩子,也有的说自己脾气不好,没法跟孩子生气,也有的认为教孩子读书是学校的事情,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了,还有部分家长只顾挣钱,而不管孩子教育,或以幼儿园、家庭教师和保姆来代替自己的教育责任。

“养不教,父之过”。

家长是孩子心目中的偶像,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家长自身首先要加强学习,不能以“年纪大了,记不住了”等语言搪塞,要多读书看报,关心国家大事,不能闭门造车、不思进取。

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和加强思想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要具备开朗、善良、耐心细致、情感健康等良好心理素质,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努力做到,身教重于言教,一定要把严于律己宽于待人落实到实处。要认识到自己与孩子的差距,两代人经历不同,观念上的差距是自然的,年龄不同,生理、心理也不同,认识到这些差距目的是向孩子靠拢。

要了解孩子的心理,了解是理解的基础,只有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经常回忆自己的童年也很重要,我们小时候也挺淘气,孩子就是过去的我。还要学会“心理换位”,我希望家长怎样对我,我就怎样对待孩子,这就容易与孩子心理相通了。

家庭中必须要加强男性教育。我们的孩子现在受到女性教育已经够多了,婴儿时多是母亲喂养、照料;上幼儿园全是女老师的教育;上小学也基本上是女老师的教育;上中学后,男老师的比例也不高。

在家里如果父亲再放弃教育的责任,孩子从小到大受到的是一系列的女性教育。女性教育代替不了男性教育,女性比较温柔,男性比较刚强,女性形象思维好,男性逻辑思维好。如果孩子缺乏男性教育,孩子的性格、情感、意志、思维方式等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孩子在幼儿阶段,当母亲的可以多负点责任,因为孩子小,需要细致、耐心地照料,女性的性格比较适合幼儿的特点。当孩子上学以后,当父亲的应该多负点责任了,孩子开始长大了,他们讨厌婆婆妈妈式的教育,男性比较利落,更适合学生的特点。

必须具有正确的孩子观,孩子是人,是和我们成年人一样的有情感,有个性,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需要得到尊重。孩子是未成年人,他们年幼无知需要教育,但也允许他们淘气,允许他们犯错误,允许他们玩,不能把他们当成“小老头”,不能要求他们十全十美。孩子是有能动性的人,他们不是家长手里的面头,任何教育都要经过孩子主观的过滤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所以必须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

孩子是有潜力的人,不能把他们看死,要用发展眼光看孩子,他们的可塑性很强,潜力很大。第五,孩子终究要长大,成为独立生活的人,家长不要什么都不放心,要让他们锻炼,让他们逐步独立,让他们在风雨中、挫折中成长。

应该重点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理财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时间自我管理能力、行为自我管理能力、选择的能力、行动力、学习能力。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家长首先要走出家庭教育观念上的误区,要把孩子当成“真正的人来培养”。什么叫做“真正的人”呢?所谓“真正的人”,就是拥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拥有全面发展的能力,拥有

健康的心理和身体的人。而要把孩子培养成“真正的人”,家长就必须做到“在人格上尊重孩子,在能力上帮助孩子”。

成年人必须知道,人是环境的产物,你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里就可以看出来,家长的责任是很大的。

家长应该重点培养孩子成为有自信、自尊、上进、有责任感、热爱学习、有良好的习惯的人。其次,家长要在八大综合能力方面重点培养孩子。这八大综合能力包括:动手能力、理财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时间自我管理能力、行为自我管理能力、选择的能力、行动力、学习能力。这八大“精神软件”是孩子学会做人的根本;这八大能力是孩子学会做事,将来适应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怎么培养这八大综合能力呢?家长要让孩子多参与家务劳动,多主动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东西。

现在不少家长怕孩子干家务活耽误学习,家长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劳动,不让孩子做任何一项。其实,这样的家长可能不知道,你这么做是在害孩子。因为劳动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就像学习是他的成长中重要的环节一样,他如果连劳动都不会,这样的孩子将来走上社会是不可思议的。

在这八大能力中,我结合自己教育女儿的方法讲一讲对孩子“选择能力”的培养。记得有一次,我的女儿想要买一双鞋,我和她在出发前,就为她圈定了一个价格范围:不超过60块钱。只要在这个价格范围内的鞋,女儿都可以自己选择。我和她到了商场之后,我看中了一双鞋,她也看中了一双鞋。女儿就问我的意见,我说,我看中了那双蓝色的了,但我会尊重你的意见,让你来选择。最后,女儿买了她挑中的那双。

我女儿自己选择的那双鞋真的不怎么好看,但你一定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她。付了款之后,我对女儿说,你选的这双鞋不错。

以我多年的家庭教育经验,那些急功近利,只把关注的目光放在孩子的学习上,百般溺爱和娇生惯养孩子的家长,是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来的,这样的家长一定会误导孩子的。

打个比方,孩子就像一棵树,树冠是知识体系,树干是身体部分,树根是心灵,如果没有正确的心灵教育,这棵树是不可能成为参天大树的。小树在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中,是要经历风雨寒冷等考验的,而且它也渴望这些考验。如果把这棵小树苗种在温室中,它只会成为供别人欣赏的苗,永远成不了大树。

90%以上的孩子认为“父母无休无止地唠叨”和“空洞地讲道理”,

是最让他们头疼和烦恼的事情。

家长朋友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孩子最不爱听家长们讲道理,孩子们不是不明白道理,而是经历和体验太少,没有按照道理去做的强烈愿望。家长不停地讲道理,只是一种枯燥、机械的说教,不但达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反而疏远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伤害了亲情,使孩子变得麻木不仁,甚至逆反。

在讲课的时候问孩子一个问题,“在你们成长的过程中,最让你们头疼和烦恼的事情是什么?”大家可能不知道,90%以上的孩子回答是“父母无休无止地唠叨”和“空洞地讲道理”。这给孩子们造成的精神上的痛苦远远超越了生活中物质上的不满足,以及学习成绩不理想带来的痛苦。

如果我们教育孩子的方法,不但不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减轻压力,学会积极快乐的面对人生,反而使孩子很痛苦,压力大增,甚至逆反加重,亲情疏远,您还把那些空洞的道理挂在嘴上吗?有些家长朋友告诉我说,“自己忍不住想说”。那么,请问您作为成人都无法改掉自己的不足,难道孩子就能做到吗?

无论孩子的现状怎样,我们都应该停止说教,思索两个问题。一个是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样的想法和行为,自己的教育哪里出现了问题;一个是如何帮助孩子战胜困难,走出困境。家长朋友们想清楚这两个问题再行动也不迟。教育孩子是一辈子的事情,千万别冲动、意气用事。

专注能力差、自制力差、学习动力也不足、不会做学习计划、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等这些问题出现在孩子身上,根却在家长身上。

强迫孩子学习,很多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父母非常着急,这是人之常情。但是,父母们一定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有一颗上进的心,不是他们不想成绩好,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应该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

许多孩子专注能力差、自制力差、学习动力也不足、不会做学习计划、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等等。其实,这些问题出现在孩子身上,根却在家长身上,是因为我们家长不懂得如何去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习惯,如何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何克服学习障碍等。这里我要说明一点,学习障碍包括多种,比如书写障碍、表述障碍、思维障碍等。

因为孩子成绩不理想就给孩子报了许多补课班,看着孩子学习,几乎把孩子所有的时间都挤满了。但是这种方法只治标根本不治本,不可能真正的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终反而会使孩子的学习效率下降,出现厌学的倾向。

造成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1.自我观念有

局限;2.基础知识不牢固;3.学习动力不足;4.缺乏学习兴趣;5.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6.情绪问题困扰孩子;7.存在学习障碍;8.学习不努力。

每个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可能原因略有不同,家长只要认真去研究,发现造成孩子成绩不好的真正原因,才能针对问题去寻找解决的方法。

补课不是学习的好办法。补课是因为孩子在学校的听课以及自主学习这两个环节上出现了问题。难道孩子在学校听不懂,补课就能听懂了?孩子在学校不想学,补课的时候就想学了?在学校不会学,补课的时候就会学了?适量的补课,把孩子落下的知识学一学,或者适当超前学一点,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要想真正解决问题,教会孩子改进学习环节,提高学习效率,学会自主学习,克服学习障碍等等,这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在教育自己女儿的时候,始终强调两点:一是书写工整。这是学习态度问题,是解决马虎、提高纠错能力八大要领中的第一条。二是按时完成。这是学习效率问题。至于对错,暂时可以放在一边,不重要。因为错了可以改,不会可以学,但不认真则是给将来的学习留下了严重的问题。

我记得女儿刚上学前班的时候,有一次她写完作业后,高兴地说:“爸爸,我的作业写完了,你检查一下吧”。我拿过作业一看,整个作业有十几个小墨点,就是写错了拿橡皮擦掉的地方。

我把作业本轻轻地递给女儿,告诉她:“这样的作业爸爸不检查,对错不重要,但这么多墨点真的很难看,我女儿的作业不应该是这样的。”女儿马上脸红了,眼泪也掉下来了,说“爸爸,我错了。”我说:“姑娘,你没有错,你还是孩子,正是学习如何做事的年龄,爸爸小时候作业比你差远了,爸爸只是认为你有能力做得更好”。

很快,女儿又主动重新抄了一遍,卷面干干净净,我连对错也没有检查,就在作业本上大大地写了一个“100分”。知错马上改配得上这个“100分”,从此,我女儿的作业卷面几乎再也找不到小墨点了。

教育孩子是件系统工程,需要智慧和方法,合理的给孩子安排学习时间,让学习时间和玩的时间合理分配。因为对孩子们来说,学习和玩同样重要,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心服口服地学习,才有可能真正的提高学习效率,成为一个爱学习、会学习的孩子。

父母使用正确的确认、鼓励、表扬等方式,让孩子自尊心得到满足的同时,做人的自信心也得到提升。

用批评的方式帮助孩子改正缺点。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做了错事就应该批评,否则会养成坏习惯。家长的目的是好的,但方法出现了偏

差。用批评的方式帮助孩子改正缺点,是不可能真正达到目的的。

教育孩子,批评是一种方式,但一定要把握分寸,破坏性的批评只会毁掉孩子的自尊心,把孩子的自我价值否定了,把孩子的潜能埋没了。许多家长看到孩子出现问题,心里非常着急,常常口不择言,想到哪说到哪,全然不顾效果及后果,结果,孩子一开始还能默默接受,后来就会发展到顶嘴,甚至争吵。这样的批评方式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使矛盾转移并激化。

真正帮助孩子改掉缺点的方式是“亮点原则”。也就是学会看到孩子的优点,给他们做积极的肯定和认同,使孩子做人的价值得到升华,积极的因素得到提升,进而产生一种想改变自己的强烈愿望。

因为每个人都想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好的一面,都想得到别人的认同,而父母使用正确的确认、鼓励、表扬等方式,就是让孩子自尊心得到满足的同时,做人的自信心也得到提升。这样他看到自己的缺点都不顺眼,孩子会努力“伪装”自己,最后,形成良好的习惯,改掉自己的不足。

一个女孩子和她的母亲到我在长春的工作室里来,一进门,母女俩就坐到相距很远的两把椅子上,从脸上我就能看出来,母女俩是在生气。母亲毫不顾及女儿就在她身边的事实,大声地数落孩子的各种缺点,说到激动的地方,眼泪也流了出来。

而这名女孩子则一副满不在乎的神态,偶尔用非常愤怒的眼神盯母亲一下。我打断了母亲的话,对那名女孩子说:“孩子,你过来一下。”我让母女俩面对面坐在我的左右两侧,然后给她们每人一张纸和一支笔,并且给她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她们每个人写出对方的十个优点或者十件让自己感动的事。

起初,母女俩静静地坐着,谁也不动笔,能看出来,她们都在极力地想着对方的优点。因为每天都想着对方的不足,久而久之,对方的好、对方的优点已经远离了自己。最终,在我启发和引导下,母亲开始写了,接着,女儿也开始写。

等两人写完之后,把答案交给我时,我发现她们彼此之间已经平静了许多。当我开始读母亲写的对女儿优点的评价时,女儿瞪大了眼睛,她没有想到自己在妈妈的眼里还有这么多优点。当我读到女儿给妈妈的优点评价时,母女俩已经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了。女儿主动绕过桌子,和自己的母亲紧紧拥抱在一起。

爱是伟大的武器,如果你真的爱你的孩子,那么,你就多一些耐心,不要轻易地伤害孩子。

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较。几乎绝大多数的家长都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较,家长的本意是想告诉孩子,“你还需

要加油、努力”,想让孩子产生一些危机感。但是,孩子接受到的信息却是家长爱别的孩子,不爱他了;家长信任别的孩子,不信任他了;别的孩子行,自己却不行等等相反的信息。

有个父亲问孩子:“你看人家小明,学习多好,每次考试都90多分,你每次都七八十分;小明是班干部,你却不是。你怎么什么都不如小明呢?”孩子起初会很难过,默不作声,后来孩子眼睛一亮,反问父亲,“爸爸,你看小明的爸爸是局长,你却是个科长,你怎么什么都比不上小明的爸爸呢?”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道理很简单,但为什么我们成人在对孩子教育时总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呢?这是因为我们没有认真考虑比较之后的后果,只是想通过比较,发泄自己对孩子现状的不满。

这样的比较对孩子成长不利,还有可能让孩子产生挫败感,失去学习的动力。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的教育方法的家长。

信息时代的今天,人心浮动。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是每一位家长的心愿,他们希望子女将来能出人头地,把孩子的教育看成是家里的头等大事,宁愿节衣缩食也不能亏待对孩子的教育。

为孩子太操心:吃要讲营养,学要上重点,穿要讲名牌,连骑个车也要讲档次,自己辛苦付出不说,换回的还常常是孩子的逆反、抱怨,心里很不是滋味。

在如何关心自己的孩子、如何教育子女成才、如何教育孩子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等一系列问题上,还摆脱不了旧传统的束缚,凭自己的老经验行事,用老眼光来看问题,不能与时俱进。

过于溺爱,疏于管教;过分民主,放任自流;过多保护,缺乏锻炼。

“父母对子女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孩子遭到毁灭。”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孩子感到爱的情感时,就会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就乐意接受父母的教育,从而产生向上的动力。但是爱不得法,过于溺爱,把孩子锁在“保险柜”里,家长从小到大给孩子当保姆,这样做的结果将会造就一代无能的人。

有一个学生从小什么活也不干,可对父母越来越不尊敬,父母商量后决定再也不能惯孩子了,得让孩子干活。一天让孩子去洗衣服,孩子不干,家长逼着孩子去洗,孩子很不情愿地搬着衣服出去了,回来说“我的衣服洗好了,你们自己的衣服自己去洗”。

这是家长无原则的娇惯所造成的结果,过分溺爱必然造成孩子懒惰、自私的心理。

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就只有这一根“独苗”,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家长对孩子“包办过多”、“保护过度”、“照顾过分”,必然导致一些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形成了极强的依赖性,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离开家长这根拐棍他们就不会走路了。

云南大学一绍兴籍新生,因无法适应离开父母的大学生活而只能自动退学回家,要父母帮助自己才能过正常的日常生活,这个学生吃不惯学校的饭菜,只靠方便面饼干度日,每日以泪洗脸,后来竟偷买了火车票回家去了。这是多么可悲的事。

遗憾的是在我们身边,从初中到高中出现了多少陪读妈妈和陪读奶奶,目前这种情况在大学里也逐渐严重起来了,我们真为他们感到悲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连自己的生活都不会料理的人,将来怎能成大事,怎能“光宗耀祖”,怎能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呢?

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家长必须明确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应该是教孩子“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一些家长认为自己小时候受了不少苦,心想不能再让孩子受苦了,于是在孩子面前摆满鲜花,铺满红地毯,想让孩子一辈子都顺心,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因此家长一定要藏起一半的爱,舍得让孩子吃苦,搞挫折教育、生存教育,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要让孩子自己去克服困难,甚至应该在家庭中人为地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让他们去克服,困难与挫折可以锻炼人的意志,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家长要想方设法给孩子创造这种机会。

进行角色转换。家长教育子女有溺爱,军官训练士兵却没有溺爱,老师教育学生却没有溺爱,教练员训练运动员也没有溺爱,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孩子是父母身上掉下的肉,这层血缘关系往往使家长的感情战胜理智,形成溺爱。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可以尝试“变换角色”,比如在处理问题时站在军官、老师、教练员的立场上,也就容易理智了,这叫主观上割断血缘关系。再次,教育孩子应该宽严适当。但不同时期宽严应该有所侧重,幼儿时,孩子可塑性很强,是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这时应该以严为主,绝不能放任。

进入青春期以后,孩子自我意识增强,要求与大人平等,这时家长应该民主一点,这样才能防止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总之,小时严、大时宽才是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

观念陈旧,家长制作风严重;简单粗暴,相信“不打不成才”;随意比较,忽视孩子个性差异。

与溺爱相反,有些家长走到另一个极端,对孩子打、骂、罚等实行粗暴的专制型教育。由于长期以来中国的旧家庭里,家长有至高无尚的权威,家长的话就是法律,家长的命令就得绝对服从,家长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附属品”,没有把孩子看成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往往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不允许孩子有不同意见。

在家长眼里,孩子是我的,我想怎样就怎样,我让你干什么你就得干什么。其实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逐步增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性格,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果家长一味地以自己的好恶来要求孩子,不尊重孩子的个性,就会产生隔阂、对立,甚至会导致家庭悲剧的发生。

北京房山琉璃河的一位母亲毒打8岁的儿子王闯,最终使儿子再也不认她的母亲,并一看到自己的母亲就拿石头砸她。浙江中学生徐力杀母案,都是明证。

我们常常看到家长们在一起切磋如何“管”孩子的经验,家长的

观念错就错在一个“管”字上,为什么不把孩子当朋友平等对待而当犯人一样看管呢?有些家长特别喜欢给孩子立规矩,比如不许看电视,不许玩电脑,不许出去玩,不许„„等等。

有些家长怕孩子放学不按时回家,每天“跟踪服务”,还时常在上课时在教室外张望,美其名为“突击检查”,一次考试成绩没有考好张嘴就骂:“怎么考这么点儿分,死榆木头疙瘩”,“没见像你这么笨的孩子”,甚至对孩子举手就打,抬脚就踢。

有一位家长,从他孩子入学那天起,每天晚上把电视机关掉,陪孩子一起学习,每次考试成绩都记录下来,与班上一些好的孩子的成绩进行比较,如果那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便会唠叨几天,甚至于拳脚相加,由于他三年的不懈努力,该生学习成绩确实名列前茅。

但在中考前夕,孩子做了一件让所有人吃惊的事:孩子失踪了!在后来的谈话中,孩子泪不成声地讲出了一直藏在心里的话:由于父母的做法使他每天生活在压力与恐惧之中,很担心名落孙山,这一教训还不惨痛吗?现在有些家长喜欢把孩子摆在一起作比较,事实上,一个孩子一个样,孩子间的差异是与生俱来的,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没有好坏之分,不要随意把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较。

试问如果丈夫老是把自己的妻子与别人的妻子比较或者妻子老是把自己的丈夫和别人的丈夫比较,将心比心我们又作何感慨呢?

活生生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善于疏导,远离棍棒。时代虽然在发展,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但是今天仍有为数不少的家长教育思想陈旧,信奉“棍棒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等错误思想,结果造成了孩子的说谎、考试作弊、偷改成绩册、抄袭作业等此类事件的发生,严重的还会导致怨恨、仇视、离家出走、家庭悲剧。

打骂孩子还会造成孩子心灵的创伤,使孩子产生变态心理,形成“强权思想”,认为谁有权谁就利害,在学校或社会上“以大欺小”、“以强欺弱”,走向犯罪道路。现代社会已步入法制化的轨道,棍棒教育不但为法律所禁止,而且会造成亲情的远离,制造更多的家庭悲剧。因此,理智的家长一定要学会“冷处理”,善于疏导,即使在你怒发冲冠时,也要禁止棍棒教育。

家长常常把对子女的讽刺挖苦认为是一种善良愿望,是“刀子口、豆腐心”,但孩子不会从正面去理解的,往往是不服气,而且会产生“抗药性”,对家长以后的耐心说服当成耳边风,听不进去,而这时家长又会抱怨自己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结果会出现恶性循环。如果孩子出现对抗,破罐子破摔,问题就更严重了。所以,家长千万不要使用语言的刀子,不要向人格开炮。

对幼儿来说,听话就是好孩子,可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什么都听

大人话,总是看大人的眼色去行事,没有自己的见解就不太好了。我们认为孩子在行动上以听话为主,不打架、不骂人,尊老爱幼,有文明行为,而在思维方式上可以不太听话,应该允许他们辩论,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试想如果孩子老是停留在听话这一层面,我们的孩子就永远超越不过我们了,社会也就不发展了,那是多么可怕的事。家庭中少一点专制多一点宽松,有利于孩子创造力的发挥。

有些家长早在孩子蹒跚学步时就按自己的要求来为孩子设计人生的宏伟蓝图了,过早地给孩子定向施教,今天学钢琴、明天学书法、后天学绘画等等,过早地把孩子从玩具堆里拖出来,强迫孩子学他们丝毫没有兴趣的东西,这是对童心的摧残,对天真的扼杀。

上学以后,常常看到家长们想方设法上重点学校,进特长班级,找名师辅导,每天还布置额外的家庭作业,不让孩子担任班干部,不允许孩子外出参与交往,孩子考了高分父母眉开眼笑,给予各种奖励,甚至用钱来刺激孩子,成绩考不好就会受到各种埋厌、责罚,甚至不给吃饭不给零花钱。

武汉的夏辉因成绩没有考好,被父亲吊死。有的家长还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不顾孩子的先天生理素质,单凭自己的意愿去塑造孩子,这就可能扼杀孩子的个性,甚至酿成悲剧。

沈阳有一位父亲看见邻居的孩子考上了音乐学院,也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钢琴家”,便省吃俭用给孩子买来一架钢琴,高价请家庭教师,“逼”自己的孩子练琴,孩子对钢琴不感兴趣,也承受不了每天长时间的练琴,毁了钢琴,并喝下敌敌畏。

这就是不顾孩子的个性差异,不管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尊重科学,不因材施教种下的苦果。家长期望的过高与单一,无论对学习成绩好还是差的学生,都会造成心理负担,诱发严重的心理障碍。据有关方面的统计,80%的学生在学习中存在孤独、自卑、焦虑、依赖、忧郁等不良心理。

很多家长误认为早期教育就是早期开发智力,对传播知识、开发智力抓得很紧,家长们不惜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极有耐心地教孩子写字、计算、绘画等等,而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教育却没有注意,错误地认为孩子的文明礼貌、待人接物是小事,不值得大惊小怪,忽视了对孩子的人格培养。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格外关注,一旦有了头疼脑热不惜找名医用好药,但当孩子面对学习或生活中的烦恼、挫折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时,却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关注。还有一些家长,看到别人的孩子学这学那,也不肯落后,可是对孩子应该学什么又拿不定主意,看到人家怎样,请客送礼给孩子拜师,学这学那,以迎合社会潮

流,追求所谓的时髦,这样可以在茶余饭后的闲谈中去炫耀,以牺牲学生的全部课余时间来满足自己可怜的虚荣心。有一个孩子对其母亲说:“妈妈你愿意加班吗?” 母亲说:“难得加班还可以,经常加班可不行”,孩子说:“妈妈我可是天天加班呀”。这话看来似乎很简单,其实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首先必须更新人才观,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文化层次较高或较低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都比较高。文化素质高的家长当然期望孩子将来能超过自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文化素质低的家长,因为自己一辈子没有上过大学,吃了文化水平低的苦头,再加上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说什么也希望孩子将来能上大学,出人头地。

上大学可以成才,不上大学同样可以成才,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给每个人开创了更多的成才渠道,所谓行行出状元,行行都有人才。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多看一点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书籍,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发展规律,进行因材施教,绝对不能揠苗助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恰当的期望值。

要重视孩子全面素质的培养。 “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所以家教的重点应该把思想品德、良好的个性培养放在首位,先教育孩子如何做人。须知一个孩子在学习上的缺陷不一定影响他的一生,而品德和人格上的缺陷可能贻害他一辈子,很难设想一个胸无大志、狭隘自私、自由散漫、缺乏意志的人学习成绩会好,将来会有大的作为。因此,家长在加强孩子智力培养的时候,一定要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

要正视社会潮流,尊重孩子的意愿。自从进入市场经济以来,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特别是各种攀比风也侵入到了家庭,有的家长爱慕虚荣,在一起时不仅比吃用、比穿戴、比住行,还要比孩子,谁家的孩子聪明漂亮、谁家的孩子入园入校高档、谁家的孩子成绩好。如今社会上流行这个“热”那个“热”,也是他们久谈不厌的话题,盲目效法,到头来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正确认识社会上各种“流行东西”,学会分析、学会判断,保持清醒头脑,不随波逐流。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家长平时要多留神,积极支持他们的兴趣爱好,千万不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强迫孩子接受某种爱好。

“爸妈都在出版社当编辑,可吵嚷起来和街上那些小商小贩差不多。而且他们都是两面派,在家一抹脸皮就吵,出门就换上另一张脸谱,可指责我的时候却一点也不惭愧,两面派!”这个材料反映了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威严扫地,这样的家长不能为孩子起到表率作用,当然

也不能对孩子正面发展加以影响和指导。

有些家长自己整天搓麻将、打扑克、跳舞,却要求孩子认真学习,晚上和周未还要给孩子加班加点,你说这样的家长孩子会听你话吗? “广州市的一位小学生家长在翻儿子的书包时,翻出了许多高档文具,而自己却从未给孩子买过,一问之下才知道,买文具的钱都是靠自己替别人写作业赚来的。

在家长的反复询问下,孩子还从书包的夹层中翻出了替别人写作业所得—千多元现金。”孩子小小的年龄却已经有浓重的金钱意识,孩子的道德在逐渐沦丧,而这一切作为家长却一点也不知道,说明对自己的孩子不理解,缺乏应有的沟通。

有一位女生曾直白地说:“我现在与我爸越来越没有共同语言了,现在我回家基本上不和我爸讲话,觉得没有什么话可讲的,我们有代沟。”父母与亲生子女之间本应是血浓于水,而现在不仅产生了隔阂,而且还非常严重。

作为家长往往由于各种原因忽视与孩子进行交谈,只提供给他们物质上的满足,或不会与孩子进行交谈,一开口就是家长里短、婆婆妈妈,当然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加深代沟。

“近几年女孩的升学率越来越高,女状元的比例越来越高。2000年北京大学招收的状元中,女生占55.9%,而在2001年这个比例是

65.6%。在状元群体中,高考最容易反映差异的数学科目也是女生占优势,2000年、2001年数学全国试卷的文理最高分得主都是女生。

在重庆,甚至出现了很高的女状元比例,那里连续四年的8个状元中有7个是女状元!王极盛教授介绍说,北京大学连续五年招收的全国状元当中,女状元比例远远大于男状元。以2003年为例,北京大学在全国招收35个省级状元中,其中24个是女状元,11个是男状元。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社会问题,就是男性越来越不如女性了,可谓“阴盛阳衰”。据有关方面的调查,在教育子女问题上还真出现了失衡的现象:家庭教育中以女同志为主的占50%,以男同志为主的占20%,平分秋色的占30%。大多数男同志都说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管孩子,也有的说自己脾气不好,没法跟孩子生气,也有的认为教孩子读书是学校的事情,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了,还有部分家长只顾挣钱,而不管孩子教育,或以幼儿园、家庭教师和保姆来代替自己的教育责任。

“养不教,父之过”。

家长是孩子心目中的偶像,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家长自身首先要加强学习,不能以“年纪大了,记不住了”等语言搪塞,要多读书看报,关心国家大事,不能闭门造车、不思进取。

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和加强思想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要具备开朗、善良、耐心细致、情感健康等良好心理素质,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努力做到,身教重于言教,一定要把严于律己宽于待人落实到实处。要认识到自己与孩子的差距,两代人经历不同,观念上的差距是自然的,年龄不同,生理、心理也不同,认识到这些差距目的是向孩子靠拢。

要了解孩子的心理,了解是理解的基础,只有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经常回忆自己的童年也很重要,我们小时候也挺淘气,孩子就是过去的我。还要学会“心理换位”,我希望家长怎样对我,我就怎样对待孩子,这就容易与孩子心理相通了。

家庭中必须要加强男性教育。我们的孩子现在受到女性教育已经够多了,婴儿时多是母亲喂养、照料;上幼儿园全是女老师的教育;上小学也基本上是女老师的教育;上中学后,男老师的比例也不高。

在家里如果父亲再放弃教育的责任,孩子从小到大受到的是一系列的女性教育。女性教育代替不了男性教育,女性比较温柔,男性比较刚强,女性形象思维好,男性逻辑思维好。如果孩子缺乏男性教育,孩子的性格、情感、意志、思维方式等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孩子在幼儿阶段,当母亲的可以多负点责任,因为孩子小,需要细致、耐心地照料,女性的性格比较适合幼儿的特点。当孩子上学以后,当父亲的应该多负点责任了,孩子开始长大了,他们讨厌婆婆妈妈式的教育,男性比较利落,更适合学生的特点。

必须具有正确的孩子观,孩子是人,是和我们成年人一样的有情感,有个性,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需要得到尊重。孩子是未成年人,他们年幼无知需要教育,但也允许他们淘气,允许他们犯错误,允许他们玩,不能把他们当成“小老头”,不能要求他们十全十美。孩子是有能动性的人,他们不是家长手里的面头,任何教育都要经过孩子主观的过滤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所以必须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

孩子是有潜力的人,不能把他们看死,要用发展眼光看孩子,他们的可塑性很强,潜力很大。第五,孩子终究要长大,成为独立生活的人,家长不要什么都不放心,要让他们锻炼,让他们逐步独立,让他们在风雨中、挫折中成长。

应该重点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理财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时间自我管理能力、行为自我管理能力、选择的能力、行动力、学习能力。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家长首先要走出家庭教育观念上的误区,要把孩子当成“真正的人来培养”。什么叫做“真正的人”呢?所谓“真正的人”,就是拥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拥有全面发展的能力,拥有

健康的心理和身体的人。而要把孩子培养成“真正的人”,家长就必须做到“在人格上尊重孩子,在能力上帮助孩子”。

成年人必须知道,人是环境的产物,你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里就可以看出来,家长的责任是很大的。

家长应该重点培养孩子成为有自信、自尊、上进、有责任感、热爱学习、有良好的习惯的人。其次,家长要在八大综合能力方面重点培养孩子。这八大综合能力包括:动手能力、理财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时间自我管理能力、行为自我管理能力、选择的能力、行动力、学习能力。这八大“精神软件”是孩子学会做人的根本;这八大能力是孩子学会做事,将来适应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怎么培养这八大综合能力呢?家长要让孩子多参与家务劳动,多主动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东西。

现在不少家长怕孩子干家务活耽误学习,家长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劳动,不让孩子做任何一项。其实,这样的家长可能不知道,你这么做是在害孩子。因为劳动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就像学习是他的成长中重要的环节一样,他如果连劳动都不会,这样的孩子将来走上社会是不可思议的。

在这八大能力中,我结合自己教育女儿的方法讲一讲对孩子“选择能力”的培养。记得有一次,我的女儿想要买一双鞋,我和她在出发前,就为她圈定了一个价格范围:不超过60块钱。只要在这个价格范围内的鞋,女儿都可以自己选择。我和她到了商场之后,我看中了一双鞋,她也看中了一双鞋。女儿就问我的意见,我说,我看中了那双蓝色的了,但我会尊重你的意见,让你来选择。最后,女儿买了她挑中的那双。

我女儿自己选择的那双鞋真的不怎么好看,但你一定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她。付了款之后,我对女儿说,你选的这双鞋不错。

以我多年的家庭教育经验,那些急功近利,只把关注的目光放在孩子的学习上,百般溺爱和娇生惯养孩子的家长,是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来的,这样的家长一定会误导孩子的。

打个比方,孩子就像一棵树,树冠是知识体系,树干是身体部分,树根是心灵,如果没有正确的心灵教育,这棵树是不可能成为参天大树的。小树在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中,是要经历风雨寒冷等考验的,而且它也渴望这些考验。如果把这棵小树苗种在温室中,它只会成为供别人欣赏的苗,永远成不了大树。

90%以上的孩子认为“父母无休无止地唠叨”和“空洞地讲道理”,

是最让他们头疼和烦恼的事情。

家长朋友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孩子最不爱听家长们讲道理,孩子们不是不明白道理,而是经历和体验太少,没有按照道理去做的强烈愿望。家长不停地讲道理,只是一种枯燥、机械的说教,不但达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反而疏远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伤害了亲情,使孩子变得麻木不仁,甚至逆反。

在讲课的时候问孩子一个问题,“在你们成长的过程中,最让你们头疼和烦恼的事情是什么?”大家可能不知道,90%以上的孩子回答是“父母无休无止地唠叨”和“空洞地讲道理”。这给孩子们造成的精神上的痛苦远远超越了生活中物质上的不满足,以及学习成绩不理想带来的痛苦。

如果我们教育孩子的方法,不但不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减轻压力,学会积极快乐的面对人生,反而使孩子很痛苦,压力大增,甚至逆反加重,亲情疏远,您还把那些空洞的道理挂在嘴上吗?有些家长朋友告诉我说,“自己忍不住想说”。那么,请问您作为成人都无法改掉自己的不足,难道孩子就能做到吗?

无论孩子的现状怎样,我们都应该停止说教,思索两个问题。一个是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样的想法和行为,自己的教育哪里出现了问题;一个是如何帮助孩子战胜困难,走出困境。家长朋友们想清楚这两个问题再行动也不迟。教育孩子是一辈子的事情,千万别冲动、意气用事。

专注能力差、自制力差、学习动力也不足、不会做学习计划、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等这些问题出现在孩子身上,根却在家长身上。

强迫孩子学习,很多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父母非常着急,这是人之常情。但是,父母们一定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有一颗上进的心,不是他们不想成绩好,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应该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

许多孩子专注能力差、自制力差、学习动力也不足、不会做学习计划、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等等。其实,这些问题出现在孩子身上,根却在家长身上,是因为我们家长不懂得如何去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习惯,如何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何克服学习障碍等。这里我要说明一点,学习障碍包括多种,比如书写障碍、表述障碍、思维障碍等。

因为孩子成绩不理想就给孩子报了许多补课班,看着孩子学习,几乎把孩子所有的时间都挤满了。但是这种方法只治标根本不治本,不可能真正的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终反而会使孩子的学习效率下降,出现厌学的倾向。

造成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1.自我观念有

局限;2.基础知识不牢固;3.学习动力不足;4.缺乏学习兴趣;5.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6.情绪问题困扰孩子;7.存在学习障碍;8.学习不努力。

每个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可能原因略有不同,家长只要认真去研究,发现造成孩子成绩不好的真正原因,才能针对问题去寻找解决的方法。

补课不是学习的好办法。补课是因为孩子在学校的听课以及自主学习这两个环节上出现了问题。难道孩子在学校听不懂,补课就能听懂了?孩子在学校不想学,补课的时候就想学了?在学校不会学,补课的时候就会学了?适量的补课,把孩子落下的知识学一学,或者适当超前学一点,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要想真正解决问题,教会孩子改进学习环节,提高学习效率,学会自主学习,克服学习障碍等等,这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在教育自己女儿的时候,始终强调两点:一是书写工整。这是学习态度问题,是解决马虎、提高纠错能力八大要领中的第一条。二是按时完成。这是学习效率问题。至于对错,暂时可以放在一边,不重要。因为错了可以改,不会可以学,但不认真则是给将来的学习留下了严重的问题。

我记得女儿刚上学前班的时候,有一次她写完作业后,高兴地说:“爸爸,我的作业写完了,你检查一下吧”。我拿过作业一看,整个作业有十几个小墨点,就是写错了拿橡皮擦掉的地方。

我把作业本轻轻地递给女儿,告诉她:“这样的作业爸爸不检查,对错不重要,但这么多墨点真的很难看,我女儿的作业不应该是这样的。”女儿马上脸红了,眼泪也掉下来了,说“爸爸,我错了。”我说:“姑娘,你没有错,你还是孩子,正是学习如何做事的年龄,爸爸小时候作业比你差远了,爸爸只是认为你有能力做得更好”。

很快,女儿又主动重新抄了一遍,卷面干干净净,我连对错也没有检查,就在作业本上大大地写了一个“100分”。知错马上改配得上这个“100分”,从此,我女儿的作业卷面几乎再也找不到小墨点了。

教育孩子是件系统工程,需要智慧和方法,合理的给孩子安排学习时间,让学习时间和玩的时间合理分配。因为对孩子们来说,学习和玩同样重要,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心服口服地学习,才有可能真正的提高学习效率,成为一个爱学习、会学习的孩子。

父母使用正确的确认、鼓励、表扬等方式,让孩子自尊心得到满足的同时,做人的自信心也得到提升。

用批评的方式帮助孩子改正缺点。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做了错事就应该批评,否则会养成坏习惯。家长的目的是好的,但方法出现了偏

差。用批评的方式帮助孩子改正缺点,是不可能真正达到目的的。

教育孩子,批评是一种方式,但一定要把握分寸,破坏性的批评只会毁掉孩子的自尊心,把孩子的自我价值否定了,把孩子的潜能埋没了。许多家长看到孩子出现问题,心里非常着急,常常口不择言,想到哪说到哪,全然不顾效果及后果,结果,孩子一开始还能默默接受,后来就会发展到顶嘴,甚至争吵。这样的批评方式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使矛盾转移并激化。

真正帮助孩子改掉缺点的方式是“亮点原则”。也就是学会看到孩子的优点,给他们做积极的肯定和认同,使孩子做人的价值得到升华,积极的因素得到提升,进而产生一种想改变自己的强烈愿望。

因为每个人都想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好的一面,都想得到别人的认同,而父母使用正确的确认、鼓励、表扬等方式,就是让孩子自尊心得到满足的同时,做人的自信心也得到提升。这样他看到自己的缺点都不顺眼,孩子会努力“伪装”自己,最后,形成良好的习惯,改掉自己的不足。

一个女孩子和她的母亲到我在长春的工作室里来,一进门,母女俩就坐到相距很远的两把椅子上,从脸上我就能看出来,母女俩是在生气。母亲毫不顾及女儿就在她身边的事实,大声地数落孩子的各种缺点,说到激动的地方,眼泪也流了出来。

而这名女孩子则一副满不在乎的神态,偶尔用非常愤怒的眼神盯母亲一下。我打断了母亲的话,对那名女孩子说:“孩子,你过来一下。”我让母女俩面对面坐在我的左右两侧,然后给她们每人一张纸和一支笔,并且给她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她们每个人写出对方的十个优点或者十件让自己感动的事。

起初,母女俩静静地坐着,谁也不动笔,能看出来,她们都在极力地想着对方的优点。因为每天都想着对方的不足,久而久之,对方的好、对方的优点已经远离了自己。最终,在我启发和引导下,母亲开始写了,接着,女儿也开始写。

等两人写完之后,把答案交给我时,我发现她们彼此之间已经平静了许多。当我开始读母亲写的对女儿优点的评价时,女儿瞪大了眼睛,她没有想到自己在妈妈的眼里还有这么多优点。当我读到女儿给妈妈的优点评价时,母女俩已经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了。女儿主动绕过桌子,和自己的母亲紧紧拥抱在一起。

爱是伟大的武器,如果你真的爱你的孩子,那么,你就多一些耐心,不要轻易地伤害孩子。

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较。几乎绝大多数的家长都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较,家长的本意是想告诉孩子,“你还需

要加油、努力”,想让孩子产生一些危机感。但是,孩子接受到的信息却是家长爱别的孩子,不爱他了;家长信任别的孩子,不信任他了;别的孩子行,自己却不行等等相反的信息。

有个父亲问孩子:“你看人家小明,学习多好,每次考试都90多分,你每次都七八十分;小明是班干部,你却不是。你怎么什么都不如小明呢?”孩子起初会很难过,默不作声,后来孩子眼睛一亮,反问父亲,“爸爸,你看小明的爸爸是局长,你却是个科长,你怎么什么都比不上小明的爸爸呢?”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道理很简单,但为什么我们成人在对孩子教育时总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呢?这是因为我们没有认真考虑比较之后的后果,只是想通过比较,发泄自己对孩子现状的不满。

这样的比较对孩子成长不利,还有可能让孩子产生挫败感,失去学习的动力。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的教育方法的家长。


相关文章

  • 子成龙望女成凤
  •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往往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值,过分看重自己对孩子的责任,一但孩子达不到,便不顾孩子自尊,不顾场合,打击甚至打骂孩子,适得其反,使孩子与之形成对立: 2.家长不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朋友来交流,尊重孩子的人格,贻气指使,甚至拿错 ...查看


  • 幼儿园家长会发言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 大家早上好!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中三班的教育老师安老师,已经从事幼教工作八年了.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和陈老师很荣幸能成为我们中班的老师,我们班还有一位保育员赵老师,她严格遵守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制度,坚持每天早晚打扫卫生,保持室内外的 ...查看


  • 我看假期辅导班
  • 我看"假期辅导班" 暑假的到来,本该是让孩子欢呼雀跃.欣喜若狂的,他们终于可以暂时脱离书山题海,自由驰骋了.但刚刚走出校门的他们又被一张无形的大网罩住了.举目四望,众多的辅导班的广告扑面而来.在我们中小学的周围,都可以看 ...查看


  • 浅谈如何走进学生心灵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如何走进学生心灵 作者:方静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5年第06期 去年我校由于教师考调后师资紧缺,不得已把原二年级两个班合为一个班,由我担任合班后的班主任及语 ...查看


  • 一个值得我尊重的人
  • 兴山县峡口镇中心小学六(2)班蒋明珠每个人心中总有一个值得学习.尊重的人,我最尊重的人是我的妈妈. 妈妈中等身材,乌黑发亮的短发下一张端庄秀丽的脸,脸色泛着红润,脸上那又弯又细的眉毛下镶着一双钻石般的黑眼睛和一个挺直,秀美的鼻子,鼻子两边嵌 ...查看


  • 海口"现代私塾"受追捧引发教育反思
  • 海口"现代私塾"受追捧引发教育反思 2011年09月06日 15:46:02 | 责任编辑: 王春华 | 来源:新华网 在"孔子学堂"上学的孩子正在背诵古文(8月29日摄). "望子成龙,望 ...查看


  • [父母的爱]作文教学设计
  • <父母的爱>作文教学设计 一 .前作文:未成曲调先有情 1.点石成金,成语佳句引趣 牵肠挂肚 苦口婆心 无私无畏 赴汤蹈火 含辛茹苦 嘘寒问暖 无微不至 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 -- 2.锦上添花,诗句俗语增彩 ●游子吟 孟郊 慈母 ...查看


  • 补脑保健食品:补的不是脑是心态
  • 作者:张天鸿 中考.高考即将来临,个别不法企业虚假夸大宣传,宣称产品具有补脑.提高智商等功能.昨天,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保健食品消费提示:国家从来未批准过补脑.提高智商等功能的保健食品.并称国家批准的改善记忆.缓解体力疲劳.增强免疫力 ...查看


  • 谈谈育儿的几点体会
  • 谈谈育儿的几点体会 现在社会发展了,生活条件好了,生活环境也跟过去不一样,但对于"怎样才能教育好子女?"一直以来都是广大家长们共同探讨的话题,一边是社会.学校所关注的升学率,一边是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最终所有的压力都 ...查看


  • 最新搞笑升学宴主持词
  • 最新搞笑升学宴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朋友们:你们好! 七月,欢乐的季节,山水间舞动着绚丽的色彩,田野里回荡着甜美的笑声;七月,收获的季节,收获着父母的希望,收获着万千学子殷切的梦想.在这激情燃烧的季节,在这令人心潮澎湃的美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