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报告

CSAIII

中国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报告

(摘要版)

2014

中国两化融合咨询服务联盟

2015年4月

2014中国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报告

前 言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以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为代表,发达国家正在积极谋划部署,加速重构全球产业发展格局,抢占信息化环境下制造业竞争的制高点。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顺应发展新趋势、适应发展新常态、实现发展动力新转换,关键是要做好两化融合这篇大文章。

“没有度量就无法管理”。自09年起,工业和信息化部探索形成了一套两化融合评估引导体系,2013年《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作为国家标准发布,可支持政府和行业全面摸清我国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现状,为科学决策提供量化依据;可服务于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自我诊断和自我对标,为企业指明发展重点、目标和方向。两化融合评估服务平台上线运行,为国家、地方省市、行业、企业开展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提供了互联网工具和手段,通过向企业在线反馈自评估报告,支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企业对标和行业对比分析,充分激发了企业内生动力,目前已积累了30000多家企业数据。基于这些数据,我们形成了2014年中国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报告。

两化融合总体发展水平

中国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指数综合反映了我国企业两化融合的总体走势。2014年中国企业两化融合指数为61.2, 2013年为57.2(2012年为基期50)。

我国企业处于起步建设、单项覆盖、集成提升、创新突破发展阶段的企业比例分别为35.3%、47.4%、14.2%和3.1%。17.2%的企业两化融合具有较高水平,进入了集成提升和创新突破阶段,比其他阶段企业竞争力高出15.4%,经济社会效益高出10.3%。

2014年我国企业两化融合发展阶段分布图

大型冶金、电力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较高,处于集成提升以上阶段的企业比例达到30%以上。其次是电子、医药、石化、交通设备、机械、食品等行业,建材、纺织、轻工等行业处于集成提升以上阶段的企业占比较低。

2014年各重点行业两化融合发展阶段分布图

不同规模企业的两化融合发展阶段分布具有显著差异,我国大型企业两化融合处于集成提升及以上阶段的比例已达到43.9%,中小型企业处于集成提升及以上阶段的比例为14.8%。

2014年不同规模企业两化融合发展阶段分布图

2014中国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报告

两化融合关键指标

依据《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GB/T 23020-2013)和企业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遴选了衡量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的12个关键指标。

企业两化融合发展12个关键指标

注:()内的数值是企业算数平均值;()外的数值是按照企业规模的加权平均值。

组织保障

专职信息化部门设置率反映了企业信息化组织保障水平。2014年,我国工业企业专职信息化部门设置率为32.3%。仍有22.0%的企业没有信息化部门,45.7%的企业信息化部门

下属于其他业务部门。

我国企业信息化组织建设情况图

两化融合不仅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还往往伴随着业务流程重组或变革等,涉及企业各部门的分工协作、组织机构重组、流程再造、权利和利益再分配等,如果没有优化的组织结构、规范的管理机制,效果往往难以实现,尤其是两化融合发展到集成提升以上阶段,融合的组织架构尤为重要。

不同两化融合发展阶段企业的信息化组织演进情况

典型企业两化融合推进组织构成表

近几年,有许多企业为适应信息化环境下的新竞争形势,已经开展了与信息化相关的组织管理变革,部分典型企业的两化融合推进组织构成如表所示。

2014中国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报告

数字化生产装备

生产设备

我国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为45.0%,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为39.0%。交通设备制造、机械等装备制造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偏低,生产设备数字化率为38.6%,数字化生产设备的联网率为31.7%。

重点行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和联网率情况图

生产过程控制

我国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为45.8%,冶金、石化、电力、建材等行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较高,达到50%以上,钢铁、石化、建材、造纸等流程型行业的大型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均达到90%以上。交通设备制造、机械等装备制造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较低,机械行业还不到30%。

我国各重点行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对比情况图

产品研发设计

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

2014年,我国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为55.1%,二维设计仍是主流的建模工具,将三维设计作为主流设计工具的企业仅占21.7%。交通设备制造、机械等装备制造业企业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较高,达到71.2%和67.8%。交通设备、机械、电子等行业中尚未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的企业均是300人以下的小型企

业。

我国各重点行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图

产品数据管理

产品数据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实现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生产制造乃至用户服务等各环节产品数据的一致性、唯一性,是实现产品设计与制造集成的关键内容。我国有53.8%的离散制造业企业应用了产品数据管理,但仅29.6%的企业覆盖了从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到生产制造等环节,15.7%的企业能够直接覆盖到现场安装调

我国工业企业产品数据管理系统覆盖范围图

试等用户服务环节。

2014中国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报告

产品生产制造

我国具备智能制造基础的企业仅占4.7%

注:具备智能制造基础是指装备数控化率超过50%,且管控集成和产供销集成已基本实现的企业。

管控集成

我国工业要全面普及智能化、精细化、绿色化的现代生产管控模式还有较长的路要走,流程工业和离散工业的实现重点和路径具有较大差别。流程型企业呈现出“两头高、中间底”的趋势,精细生产管控的核心薄弱环节就在车间级制造执行。而离散工业呈现“前低后高”的趋势,薄弱环节除车间级制造执行外,还需进一步提高底层装备和过程控制数字化水平。

我国实现管控集成的企业约占18%,管控集成水平较低制约了我国工业企业实现更为精细化的生产管控模式,虽然我国已有33.2%的企业应用了车间级制造执行系统,但仍有15.2%的企业无法实现与上层管理和下层控制系统的集成。

流程工业和离散工业精细生产管控现状对比图

产供销集成

我国工业实现面向供应链的产供销集成管理的企业不到20%,电子、医药等消费品工业以及装备制造业产供销集成程度相对更高。企业利用信息化实现产供销集成将极大地提升企业按照订单生产的精细化、柔性化管理能力,从而支持企业进行快速市场反应,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服务转型等创新模式。

我国各重点行业实现产供销集成的企业比例情况图

企业经营管理

管理信息化普及

从我国工业企业各关键业务管理信息化普及情况来看,财务管理、办公自动化应用比例最高,超过了80%;销售、人力资源、库存、采购等次之,在70%左右。企业质量管理、生产管理、能源管理等业务系统应用比例较低。

我国工业企业各关键业务管理信息化普及率情况图

财务风险管控

我国财务会计管理信息化已全面普及,但仅有39.7%的企业利用信息系统开展了成本管理,20.4%的企业开展了预算管理,急需加强产品实际成本精细化管理和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实现从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变,提升财务风险管控能力。

我国工业企业利用信息系统开展财务管理的情况图

在能够应用信息系统实现产品实际成本核算的企业当中,流程工业企业成本核算能够精确到批次的仅为23.8%。离散工业企业能够精确到单个产品的约49.6%,能够精确到零部件约22.3%。

流程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精度图离散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精度图

2014中国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报告

客户市场服务

电子商务

从电子商务普及率角度来说,电子制造行业,以及纺织、食品等消费品工业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比例较高,都达到了55%以上。从电子商务交易额度上来说,机械行业网上采购率较高,石化等行业虽然在电子商务普及率上表现并不突出,但其大宗采购以及产品网上期货交易等特点使得其网上采购

率和销售率较高。

我国重点行业电子商务普及情况

部分重点行业服务创新的典型模式和企业表

服务模式创新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产业竞争已不仅是技术、产品、人才和管理的竞争,也是生产组织和服务方式的竞争。我国工业企业服务模式创新与服务化转型活跃,纷纷利用信息化实现以用户为导向的

个性化、精准化的生产和服务方式。

绩效产出

从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竞

争力和经济社会效益水平来看,

两化融合发展阶段与企业竞争

力、经济社会效益具有较为明

显的正相关性,达到集成提升

以上阶段可实现两化融合效能

突破性提升。不同两化融合发展阶段的企业竞争力和效益情况

两化融合对企业财务优化、

订单响应、劳动生产率、单位能

耗等竞争力指标的提升均产生了

重要作用。

不同财务与业务集成水平下企业财务决算速度情况不同综合集成水平下企业库存资金周转情况

不同产供销集成水平下企业订单响应速度情况不同两化融合水平下企业全员生产率情况不同能源监控与管理水平下企业单位能耗情况

2014中国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报告

报告说明

评估体系设计依据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GB/T 23020-2013)于2013

年9月正式发布,自2014年5月正式实施,是我国针对两化融合的首个体系类

国家标准。该国家标准提出了工业企业两化融合的概念和体系框架,通过多维

度层层分解和关联,全面解析了工业企业两化融合的内涵、要素和关键环节,

为工业企业展示了两化融合的全景图,是企业实现信息技术与研发、生产、经营、

决策等全系统融合创新的建设指南。

评估样本情况

截至2014年底,全国两化融合评估样本企业共

30374家。

评估服务系统

本评估报告数据来源于中国两化融合咨询服务平台评估服务系统(www.cspiii.com/pg/)。该系统成功支撑工信部完成了35个重点行业两化融合评估工作,并支撑北京、江苏、山东、湖南、宁夏、贵州、福建、陕西、海南、辽宁、甘肃、天津、河北、黑龙江等省市开展了区域企业整体性评估工作,截止目前,已采集3万余家企业评估数据。

两化融合评估系统能够为企业提供评估诊断服务,可为参评企业自动生成自评估报告,提供参评企业的总分及各级指标得分、发展阶段、关键指标等与全国及同行业企业对标分析结果。

深度剖析,请关注全版报告⋯⋯

扫一扫

进入两化融合第一频道

尽览深度报道

微信号:cspiii

中国两化融合咨询服务联盟秘书处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信息化研究与促进中心)

电话:010-88686445

传真:010-68633172

邮箱:[email protected]

网址:http://www.cspiii.com

CSAIII

中国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报告

(摘要版)

2014

中国两化融合咨询服务联盟

2015年4月

2014中国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报告

前 言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以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为代表,发达国家正在积极谋划部署,加速重构全球产业发展格局,抢占信息化环境下制造业竞争的制高点。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顺应发展新趋势、适应发展新常态、实现发展动力新转换,关键是要做好两化融合这篇大文章。

“没有度量就无法管理”。自09年起,工业和信息化部探索形成了一套两化融合评估引导体系,2013年《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作为国家标准发布,可支持政府和行业全面摸清我国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现状,为科学决策提供量化依据;可服务于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自我诊断和自我对标,为企业指明发展重点、目标和方向。两化融合评估服务平台上线运行,为国家、地方省市、行业、企业开展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提供了互联网工具和手段,通过向企业在线反馈自评估报告,支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企业对标和行业对比分析,充分激发了企业内生动力,目前已积累了30000多家企业数据。基于这些数据,我们形成了2014年中国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报告。

两化融合总体发展水平

中国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指数综合反映了我国企业两化融合的总体走势。2014年中国企业两化融合指数为61.2, 2013年为57.2(2012年为基期50)。

我国企业处于起步建设、单项覆盖、集成提升、创新突破发展阶段的企业比例分别为35.3%、47.4%、14.2%和3.1%。17.2%的企业两化融合具有较高水平,进入了集成提升和创新突破阶段,比其他阶段企业竞争力高出15.4%,经济社会效益高出10.3%。

2014年我国企业两化融合发展阶段分布图

大型冶金、电力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较高,处于集成提升以上阶段的企业比例达到30%以上。其次是电子、医药、石化、交通设备、机械、食品等行业,建材、纺织、轻工等行业处于集成提升以上阶段的企业占比较低。

2014年各重点行业两化融合发展阶段分布图

不同规模企业的两化融合发展阶段分布具有显著差异,我国大型企业两化融合处于集成提升及以上阶段的比例已达到43.9%,中小型企业处于集成提升及以上阶段的比例为14.8%。

2014年不同规模企业两化融合发展阶段分布图

2014中国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报告

两化融合关键指标

依据《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GB/T 23020-2013)和企业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遴选了衡量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的12个关键指标。

企业两化融合发展12个关键指标

注:()内的数值是企业算数平均值;()外的数值是按照企业规模的加权平均值。

组织保障

专职信息化部门设置率反映了企业信息化组织保障水平。2014年,我国工业企业专职信息化部门设置率为32.3%。仍有22.0%的企业没有信息化部门,45.7%的企业信息化部门

下属于其他业务部门。

我国企业信息化组织建设情况图

两化融合不仅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还往往伴随着业务流程重组或变革等,涉及企业各部门的分工协作、组织机构重组、流程再造、权利和利益再分配等,如果没有优化的组织结构、规范的管理机制,效果往往难以实现,尤其是两化融合发展到集成提升以上阶段,融合的组织架构尤为重要。

不同两化融合发展阶段企业的信息化组织演进情况

典型企业两化融合推进组织构成表

近几年,有许多企业为适应信息化环境下的新竞争形势,已经开展了与信息化相关的组织管理变革,部分典型企业的两化融合推进组织构成如表所示。

2014中国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报告

数字化生产装备

生产设备

我国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为45.0%,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为39.0%。交通设备制造、机械等装备制造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偏低,生产设备数字化率为38.6%,数字化生产设备的联网率为31.7%。

重点行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和联网率情况图

生产过程控制

我国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为45.8%,冶金、石化、电力、建材等行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较高,达到50%以上,钢铁、石化、建材、造纸等流程型行业的大型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均达到90%以上。交通设备制造、机械等装备制造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较低,机械行业还不到30%。

我国各重点行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对比情况图

产品研发设计

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

2014年,我国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为55.1%,二维设计仍是主流的建模工具,将三维设计作为主流设计工具的企业仅占21.7%。交通设备制造、机械等装备制造业企业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较高,达到71.2%和67.8%。交通设备、机械、电子等行业中尚未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的企业均是300人以下的小型企

业。

我国各重点行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图

产品数据管理

产品数据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实现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生产制造乃至用户服务等各环节产品数据的一致性、唯一性,是实现产品设计与制造集成的关键内容。我国有53.8%的离散制造业企业应用了产品数据管理,但仅29.6%的企业覆盖了从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到生产制造等环节,15.7%的企业能够直接覆盖到现场安装调

我国工业企业产品数据管理系统覆盖范围图

试等用户服务环节。

2014中国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报告

产品生产制造

我国具备智能制造基础的企业仅占4.7%

注:具备智能制造基础是指装备数控化率超过50%,且管控集成和产供销集成已基本实现的企业。

管控集成

我国工业要全面普及智能化、精细化、绿色化的现代生产管控模式还有较长的路要走,流程工业和离散工业的实现重点和路径具有较大差别。流程型企业呈现出“两头高、中间底”的趋势,精细生产管控的核心薄弱环节就在车间级制造执行。而离散工业呈现“前低后高”的趋势,薄弱环节除车间级制造执行外,还需进一步提高底层装备和过程控制数字化水平。

我国实现管控集成的企业约占18%,管控集成水平较低制约了我国工业企业实现更为精细化的生产管控模式,虽然我国已有33.2%的企业应用了车间级制造执行系统,但仍有15.2%的企业无法实现与上层管理和下层控制系统的集成。

流程工业和离散工业精细生产管控现状对比图

产供销集成

我国工业实现面向供应链的产供销集成管理的企业不到20%,电子、医药等消费品工业以及装备制造业产供销集成程度相对更高。企业利用信息化实现产供销集成将极大地提升企业按照订单生产的精细化、柔性化管理能力,从而支持企业进行快速市场反应,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服务转型等创新模式。

我国各重点行业实现产供销集成的企业比例情况图

企业经营管理

管理信息化普及

从我国工业企业各关键业务管理信息化普及情况来看,财务管理、办公自动化应用比例最高,超过了80%;销售、人力资源、库存、采购等次之,在70%左右。企业质量管理、生产管理、能源管理等业务系统应用比例较低。

我国工业企业各关键业务管理信息化普及率情况图

财务风险管控

我国财务会计管理信息化已全面普及,但仅有39.7%的企业利用信息系统开展了成本管理,20.4%的企业开展了预算管理,急需加强产品实际成本精细化管理和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实现从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变,提升财务风险管控能力。

我国工业企业利用信息系统开展财务管理的情况图

在能够应用信息系统实现产品实际成本核算的企业当中,流程工业企业成本核算能够精确到批次的仅为23.8%。离散工业企业能够精确到单个产品的约49.6%,能够精确到零部件约22.3%。

流程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精度图离散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精度图

2014中国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报告

客户市场服务

电子商务

从电子商务普及率角度来说,电子制造行业,以及纺织、食品等消费品工业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比例较高,都达到了55%以上。从电子商务交易额度上来说,机械行业网上采购率较高,石化等行业虽然在电子商务普及率上表现并不突出,但其大宗采购以及产品网上期货交易等特点使得其网上采购

率和销售率较高。

我国重点行业电子商务普及情况

部分重点行业服务创新的典型模式和企业表

服务模式创新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产业竞争已不仅是技术、产品、人才和管理的竞争,也是生产组织和服务方式的竞争。我国工业企业服务模式创新与服务化转型活跃,纷纷利用信息化实现以用户为导向的

个性化、精准化的生产和服务方式。

绩效产出

从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竞

争力和经济社会效益水平来看,

两化融合发展阶段与企业竞争

力、经济社会效益具有较为明

显的正相关性,达到集成提升

以上阶段可实现两化融合效能

突破性提升。不同两化融合发展阶段的企业竞争力和效益情况

两化融合对企业财务优化、

订单响应、劳动生产率、单位能

耗等竞争力指标的提升均产生了

重要作用。

不同财务与业务集成水平下企业财务决算速度情况不同综合集成水平下企业库存资金周转情况

不同产供销集成水平下企业订单响应速度情况不同两化融合水平下企业全员生产率情况不同能源监控与管理水平下企业单位能耗情况

2014中国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报告

报告说明

评估体系设计依据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GB/T 23020-2013)于2013

年9月正式发布,自2014年5月正式实施,是我国针对两化融合的首个体系类

国家标准。该国家标准提出了工业企业两化融合的概念和体系框架,通过多维

度层层分解和关联,全面解析了工业企业两化融合的内涵、要素和关键环节,

为工业企业展示了两化融合的全景图,是企业实现信息技术与研发、生产、经营、

决策等全系统融合创新的建设指南。

评估样本情况

截至2014年底,全国两化融合评估样本企业共

30374家。

评估服务系统

本评估报告数据来源于中国两化融合咨询服务平台评估服务系统(www.cspiii.com/pg/)。该系统成功支撑工信部完成了35个重点行业两化融合评估工作,并支撑北京、江苏、山东、湖南、宁夏、贵州、福建、陕西、海南、辽宁、甘肃、天津、河北、黑龙江等省市开展了区域企业整体性评估工作,截止目前,已采集3万余家企业评估数据。

两化融合评估系统能够为企业提供评估诊断服务,可为参评企业自动生成自评估报告,提供参评企业的总分及各级指标得分、发展阶段、关键指标等与全国及同行业企业对标分析结果。

深度剖析,请关注全版报告⋯⋯

扫一扫

进入两化融合第一频道

尽览深度报道

微信号:cspiii

中国两化融合咨询服务联盟秘书处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信息化研究与促进中心)

电话:010-88686445

传真:010-68633172

邮箱:[email protected]

网址:http://www.cspiii.com


相关文章

  • 对报业新常态的认识及应对
  • 要在新的传播生态中认识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运用互联网思维,通过报业的转型改革,应对挑战. 2014年底,<咬文嚼字>评出2014年十大流行语,"新常态"入选,成为年度热词.2014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指 ...查看


  • 2014-2015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
  • 2014-2015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 2015-12-07 作者:未知 来源:微信 点击数: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字体颜色 一.新环境 1.顶层设计助推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 ...查看


  • 2014年重温入党誓词范文
  • ★本站入党申请书频道为大家整理的<2014年重温入党誓词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更多阅读请查看本站入党申请书频道. 湖南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故乡,是名副其实的红色旅游资源大省.省委.省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红色旅游发展,红色旅游发展 ...查看


  • 全媒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 <全媒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广播电视学 总学分:3 总学时:48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专业基础课:正确理解媒介融合的定义,掌握媒介融合的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掌握内容融合.网络融合.终端融合的成因.形态及发展方向:理解媒介 ...查看


  • 新兴媒体产业融合发展大会:迈向新媒体强国
  • (原标题:融合发展推动中国迈向新媒体强国) 7月22日,参会嘉宾在位于北京的新华社总社共同参加<中国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13-2014)>发布仪式. 新华社北京7月22日电 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推动下,中国正从新 ...查看


  • 2015年综艺节目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报告
  • 2015年版中国综艺节目市场专题研究分析 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报告编号:1566168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 ...查看


  • 军民融合产业化的发展对策研究
  • 军民融合产业化的发展对策研究 □王向前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军民融合产业化发展越来越迅速.最 近几年,我国已经开始全面落实军民融合产业化发展战略,明确将军民融合产业化发展作为带动国 ...查看


  • 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的战略构想_成长春
  •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1卷第1期 双月刊2015年1月出版 编者按:长江通道作为货运量位居全球内河第一的黄金水道,是中国国土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轴线. 长江经济带覆盖长江流域的11省市,其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已发展为全国 ...查看


  • 两化深度融合加速新型工业化发展 稳中求进新动力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在全球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的背景下,德国提出了工业4.0,美国提出了工业互联网.在新一轮的经济博弈下,我国需要充分挖掘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