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答题纸
(以论文、报告等形式考核专用)
二○ 一一 ~二○ 一二 学年度第 一 学期
课程编号
学 号
课程名称 姓名 专业年级 主讲教师
评分
题目:
精神分析解构下的《西厢记》
摘要:用弗洛伊德所开创的精神分析理论来解构我国的经典元杂剧《西厢记》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个观察解读的全新视角。书中主人公张生和崔莺莺恋爱的起始,经过,结尾都与精神分析理论相契合。精神分析学中性本能的原始欲望,三重人格的矛盾冲突和梦的潜意识表现,都在张生和莺莺的爱情心理中得到了很充分的体现。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西厢记》的写作本身也是一种被压抑的性本能欲望的文学表现。
关键字:精神分析 《西厢记》
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学由意识结构理论、性本能理论、三重人格理论和梦的理论这四块基石组成。它的出现为探寻文艺作品的深层奥秘开拓了一条崭新的途径,为美学与文艺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运用这个视角来解构“天地妙文”“必须扫地读之”(金圣叹语)的元杂剧《西厢记》可以让我们在心理意识层面揭开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探索人物心灵的隐秘一角,获得《西厢记》在这一独特视野下的不同寻常的深刻理解。
一、惊艳,借厢,酬韵,闹斋,寺警体现性本能的萌动。
弗洛伊德将本能分为两种:自我本能和性本能。其中性本能处于核心地位,对于人格的成长、人的心理和行为都具有重大意义。这种本能也叫“力比多”(即性力)。“力比多”活动必须坚持两条原则,其中一条就是快乐原则,即人的身心从不愉快不满足进入快乐和满足。
在“惊艳,借厢,酬韵,闹斋,寺警”此四折中,莺莺的内心矛盾主要表现为青春性本能的欲望由窒息昏睡到萌动后的精神苦闷。从一开始,作者就让莺莺有了一系列的不满足不快乐,性本能
处于被压抑的前意识(能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意识的潜意识)状态。父死重孝在身,处于佛门清净之地,已许为郑恒之妻,且受到母亲的严厉管辖和拘禁。但是内心已有了少女朦胧的情愫,面对春光已有了难以言喻的愁思,发出了“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的伤春之感。在这里,春天实际上是其性本能复苏萌动的诱因。“针黹女工,诗词书算,无不能者”的崔莺莺又怎么不会不懂“春光”所暗含的男女相思之情呢?因此,无事度芳春之女,又恰逢晚春时节,又怎么不会“有女怀春”? 此时的莺莺,虽然可能意识不到自己为何而愁,性本能因对象的缺失仍然处于沉睡状态,但内心的本能欲望一经挑起就喷涌而出,一发而不可收拾。而张生的出现就激发了她的性本能,也填满了她愁的内容。一见张生,她便“尽人调戏亸著香肩”,“临去秋波一转”,“眼角儿留情”,直“风魔了张解元”。崔莺莺的主动留情,就证明了她内心情感的潮涌。面对无限春光,“春心荡”了,在“春色飘零”之时她的长吁短叹就有了明确的内容。假如这只是一次偶然的遇见,没有任何下文,莺莺被激起的性本能也许会因现实的抑制而重新回到原处沉睡,偏偏遇到的是张生这样一个痴情的志诚种,为之一见倾心,情思泛滥莫可阻挡。于是,莺莺萌动的性本能进一步被激发,在自我压抑下的幽怨情怀中第一次融进了甜润的新春气息。但却陷入了为现实所束缚的精神折磨之中。一方面,她内心的性本能蠢蠢欲动,渴盼与张生有交集,另一方面,现实的拘束,又让她深知渴盼的无望。但被压抑的性本能无法深藏,在性冲动的驱使下却还是忍不住表露了出来。在“酬韵”一折中,莺莺焚香“做不语科”,聪明的红娘替她祝告道:“愿俺姐姐早寻一个姐夫”。莺莺默认了这一祷祝,只能“心中无限伤心事,尽在深深两拜中(长吁科)”,用“长叹”来表达内心的幽微心事和受性本能挑起的情欲折磨的痛苦和无奈。此时的莺莺又受到了张生吟诗的撩拨,立刻回应道:“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面对张生“做见科”,“陪着笑脸而相迎”,却在红娘的阻挠下无奈“回顾下”。从这一场景中,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看出自我性本能追求“满足与快乐”和现实让她“不满足不快乐”的冲突,而这就为接下来反复无常的崔莺莺“本我”与“自我”“超我”的争斗奠定了基础。
而在此四折中,张生表现出的性本能的被激起则明显得多,也更为单纯了。无论是刚见面时“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还是随后的“借厢”时“迤逗得肠荒,断送得眼乱,引惹得心忙”;或是“酬韵”时“白日凄凉枉耽病,今夜把相思再整”;亦或是“寺警”时“有心争似无心好,多情却被无情恼”„„他的深陷情网,情思如潮都一目了然。他无意压抑自我的性本能,在莺莺的鼓励下甚至有增无减,愈发张扬。他追求莺莺的过程就是满足其性本能的过程,遵循快乐原则。一旦追求受挫,性本能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陷入性压抑状态,表现为“睡不着如翻掌,少可又一万声长吁短叹,五千遍倒枕槌床”,“怨不能,恨不成,睡不宁”,反过来对莺莺的渴望就愈加地浓厚与深情。性本能于他是追求崔莺莺的原始动因,也是他承受相思之情和感情折磨的始因。
二、请晏,赖婚,琴心,前候,闹简,赖简,后候,酬简为本我,自我,超我的斗争。
没有“寺警”一折,崔莺莺的性本能也许可以在现实的强大力量下回归到原来被抑制的状态。但无巧不成书的戏剧偶然性,让她经历了孙飞虎围寺,老夫人许婚,张生修书,白马将军解围的一系列事情。老夫人的许婚,解放了崔莺莺对性本能的压抑。因为她与张生之间不再是无望的,而是可以成就彼此婚姻关系的,那么,其相思与爱慕,性本能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彻底地被解放出来。对张生来说就更是如此了。可以说,孙飞虎事件是对张生特别是崔莺莺的原始性本能的彻底解放。此性本能一经解放,就像水库蓄水开闸一般,浩浩荡荡,奔涌向前,想要收回已经是不可能的了。这也就为莺莺“本我”与“超我”的激烈对抗进一步张本。
老夫人变卦“赖婚”,逼他们以兄妹相称,让他们倍受打击,但性本能已无法回到压抑状态,它的觉醒,让莺莺的内心开始走向了矛盾的冲突中。虽然对母亲的变卦强烈不满,但迫于母亲淫威,给张生当做哥哥“把盏”,最终还是将杯子掷给了红娘。 一方面是“超我”让她遵守严母之命,另一方面则是被释放出的“本我”欲求:对张生的爱恋让她的“自我”处于摇摆之中,最终无可奈何而愤恨地采取了这样一个折中之计。此时,由先天的本能与欲望组成,遵循快乐原则的“本我”,按照现实原则来调节和控制“本我”活动的“自我”,还有监督指导“自我”对“本我”的调节和控制,奉行理想原则的“超我”,在崔莺莺身上便处于激烈对峙与斗争的状态中。
“赖婚”中“自我”与“超我”的对峙还只是莺莺内部斗争的开始。在“琴挑”后,收到张生的书简,“本我”使她“ 将简帖儿拈,把妆盒儿按,开拆封皮孜孜看,颠来倒去不害心烦”,可一瞬间见了红娘,“超我”使她想起自己的处境和身份,想起了张生的“兄长”身份。“自我”听命于“超我”,并迫使“本我”收敛,于是莺莺“忽的波低垂了粉颈,氲的呵改变了朱颜”,对红娘语道:“小贱人,这东西那里将来的? 我是相国的小姐,谁敢将这简贴来戏弄我?我几曾惯看这等东西?告过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她的责骂既是想在红娘面前掩饰自己的情思,也是对“本我”的警示,用“超我”来拘束自己不逾越道德礼教。但遵循快乐原则的“本我”又忍不住给张生回帖,并约他“待月西厢下”。人格中的“本我”是对爱情与性的强烈渴盼,于是热切期待着这次的约会,“晚妆处比每日较别”“打扮得身子儿诈”;但“自我”又要求她必须远离张生和私情,寻求正统的婚姻模式;而“超我”又时时在心底警示她必须克己,遵守礼教大防和道德伦理的界限,考虑现实因素的制约和束缚,不能私自约会一个名义上为哥哥的男人,更不能与之有“巫山云雨”之“乱”。莺莺就这样在顺应“本我”欲望与遵守“超我”道德约束的斗争中左冲右突,行为就变得犹疑不定,反复无常,表里不一。于是对张生的如期赴约佯装不知:“张生,你是何等之人!我在这里烧香,你无故至此:若夫人闻知,有何理说?” 更是对其大加斥责:“先生虽有活人之恩,恩则当报。既
为兄妹,何生此心?万一夫人知之,先生何以自安?今后再勿如此。若更为之,与足下绝无干休!”这些话与其说是说给张生听的,倒不如说是说给自己听的,是以此义正言辞地告诫热情的“本我”和摇摆的“自我”再不可做这样的事了,要听从“超我”的安排。
但“情”是没办法“禁”的,虽然莺莺在“赖简”中听从了“超我”的安排,其结果却反而使内心的无法满足的性本能更加地翻腾,“本我”的愿望因得不到满足而更加强化了对爱情和性的向往。这一切都在听到张生病重后猛烈爆发,炽热燃烧的“本我”欲求最终战胜了虚妄“超我”的心灵桎梏,让她顺应内心,撇开时间不当(服丧期间) 、地点不合(佛门净地) 、门第悬殊、已有婚约,母亲拘禁,礼教大防等各种现实因素走出了那勇敢的一步。于是,“酬简”一折就显得那么地顺理成章了,它见证了“本我”,“自我”,“超我”在经过几番殊死的较量后,决出了胜负,以本我的胜利而告终。
三、哭晏,惊梦为梦的无意识
本来赴京赶考的张生因为莺莺而认为“不往京师去应举也罢”。但面对老夫人的逼迫,也因为他与莺莺之间的婚姻关系需要现实条件的保障,就走上了博取功名之路。在长亭送别中,莺莺既怨恨又担忧,别离不舍之情表现得缠绵悱恻,凄恻动人,但对已“学成满腹文章”“万金宝剑藏秋水”的张生来说,对未来的期盼和雄心壮志,对功名利禄的追慕之心冲淡了他对莺莺的离别之情,他的大部分“力比多”从爱情转移到了对前途命运的博取之中。但当他真正走上了征途,寂寞愁绪逐渐也渐染上了心头,发出“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之叹。到荒山野岭中的草桥店时,这种羁旅孤寂之感达到高潮。通常人只有在孤独无助的时候才会加倍地思念亲朋好友,张生亦是如此。在“旅馆欹单枕,秋蛩鸣四野”的悲凉环境中,在“乍孤眠被儿薄又怯,冷清清几时温热”的孤独凄冷中,莺莺来到了他的梦里。梦里的莺莺浑身狼狈,追着他私奔而来。正在两人互诉衷肠的时候,一群卒子却追莺莺而至,并将她抢下。在弗洛伊德看来,无意识的冲动是梦的真正来源,它提供了梦的形式所需用的心理能量。被压抑的本能欲望在梦中得到满足。因此,张生梦见莺莺追赶而来陪伴自己,正是他自己孤寂时内心渴望莺莺伴随的无意识反映,被压抑的本能欲望就在梦中得到了满足。而莺莺被抢,也正是他潜意识中,对莺莺会被孙飞虎一流夺走的深层忧虑和恐惧。张生头脑中的无意识通过梦的形式真实表现了他的渴望和忧虑,更加深和丰满了对张生痴情志诚种形象的塑造,也增加了戏剧情节起伏不断的艺术魅力。
《西厢记》在精神分析的解构下,呈现出了一种不同的理解:张生与莺莺的相恋是被唤醒的性本能的萌动和发展,张生与莺莺一波三折的相爱经过是莺莺“本我”,“自我”,“超我”对峙斗争,最终以“本我”战胜“超我”的结果来成就的,而张生旅途“惊梦”则是他潜意识里思念莺莺的爱恋以及惧怕被夺所爱而担忧的表现„„弗洛伊德认为,文艺来自人们心中受到压抑的未被满足的愿
望。被压抑的性本能积压在无意识中,就形成了文艺创作与欣赏的动力。它同时也是性本能的一种升华,是作家世界观人生观的表现,是无意识的本能欲望的满足,是一个脱离现实束缚的幻想世界中的避难所。王实甫所处的元代,虽然是思想松动,较为开放的时代,但是其儒家伦理道德和礼制仍然主导着中国的思想领域,对男女间婚姻自主和恋爱自由的束缚仍然是根深蒂固的,因此其创作《西厢记》在很大程度上应该也是对普通民众也包括作者自己心中受到压抑的未被满足的本能愿望的文学表现。
参考文献:
王实甫著《西厢记》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年10月第1版
王实甫著 金圣叹评 《绘图西厢记》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年5月第1版
周忠厚主编 《文艺批评学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11月第1版
邱运华主编 《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第二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11月第2版
考试答题纸
(以论文、报告等形式考核专用)
二○ 一一 ~二○ 一二 学年度第 一 学期
课程编号
学 号
课程名称 姓名 专业年级 主讲教师
评分
题目:
精神分析解构下的《西厢记》
摘要:用弗洛伊德所开创的精神分析理论来解构我国的经典元杂剧《西厢记》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个观察解读的全新视角。书中主人公张生和崔莺莺恋爱的起始,经过,结尾都与精神分析理论相契合。精神分析学中性本能的原始欲望,三重人格的矛盾冲突和梦的潜意识表现,都在张生和莺莺的爱情心理中得到了很充分的体现。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西厢记》的写作本身也是一种被压抑的性本能欲望的文学表现。
关键字:精神分析 《西厢记》
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学由意识结构理论、性本能理论、三重人格理论和梦的理论这四块基石组成。它的出现为探寻文艺作品的深层奥秘开拓了一条崭新的途径,为美学与文艺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运用这个视角来解构“天地妙文”“必须扫地读之”(金圣叹语)的元杂剧《西厢记》可以让我们在心理意识层面揭开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探索人物心灵的隐秘一角,获得《西厢记》在这一独特视野下的不同寻常的深刻理解。
一、惊艳,借厢,酬韵,闹斋,寺警体现性本能的萌动。
弗洛伊德将本能分为两种:自我本能和性本能。其中性本能处于核心地位,对于人格的成长、人的心理和行为都具有重大意义。这种本能也叫“力比多”(即性力)。“力比多”活动必须坚持两条原则,其中一条就是快乐原则,即人的身心从不愉快不满足进入快乐和满足。
在“惊艳,借厢,酬韵,闹斋,寺警”此四折中,莺莺的内心矛盾主要表现为青春性本能的欲望由窒息昏睡到萌动后的精神苦闷。从一开始,作者就让莺莺有了一系列的不满足不快乐,性本能
处于被压抑的前意识(能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意识的潜意识)状态。父死重孝在身,处于佛门清净之地,已许为郑恒之妻,且受到母亲的严厉管辖和拘禁。但是内心已有了少女朦胧的情愫,面对春光已有了难以言喻的愁思,发出了“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的伤春之感。在这里,春天实际上是其性本能复苏萌动的诱因。“针黹女工,诗词书算,无不能者”的崔莺莺又怎么不会不懂“春光”所暗含的男女相思之情呢?因此,无事度芳春之女,又恰逢晚春时节,又怎么不会“有女怀春”? 此时的莺莺,虽然可能意识不到自己为何而愁,性本能因对象的缺失仍然处于沉睡状态,但内心的本能欲望一经挑起就喷涌而出,一发而不可收拾。而张生的出现就激发了她的性本能,也填满了她愁的内容。一见张生,她便“尽人调戏亸著香肩”,“临去秋波一转”,“眼角儿留情”,直“风魔了张解元”。崔莺莺的主动留情,就证明了她内心情感的潮涌。面对无限春光,“春心荡”了,在“春色飘零”之时她的长吁短叹就有了明确的内容。假如这只是一次偶然的遇见,没有任何下文,莺莺被激起的性本能也许会因现实的抑制而重新回到原处沉睡,偏偏遇到的是张生这样一个痴情的志诚种,为之一见倾心,情思泛滥莫可阻挡。于是,莺莺萌动的性本能进一步被激发,在自我压抑下的幽怨情怀中第一次融进了甜润的新春气息。但却陷入了为现实所束缚的精神折磨之中。一方面,她内心的性本能蠢蠢欲动,渴盼与张生有交集,另一方面,现实的拘束,又让她深知渴盼的无望。但被压抑的性本能无法深藏,在性冲动的驱使下却还是忍不住表露了出来。在“酬韵”一折中,莺莺焚香“做不语科”,聪明的红娘替她祝告道:“愿俺姐姐早寻一个姐夫”。莺莺默认了这一祷祝,只能“心中无限伤心事,尽在深深两拜中(长吁科)”,用“长叹”来表达内心的幽微心事和受性本能挑起的情欲折磨的痛苦和无奈。此时的莺莺又受到了张生吟诗的撩拨,立刻回应道:“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面对张生“做见科”,“陪着笑脸而相迎”,却在红娘的阻挠下无奈“回顾下”。从这一场景中,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看出自我性本能追求“满足与快乐”和现实让她“不满足不快乐”的冲突,而这就为接下来反复无常的崔莺莺“本我”与“自我”“超我”的争斗奠定了基础。
而在此四折中,张生表现出的性本能的被激起则明显得多,也更为单纯了。无论是刚见面时“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还是随后的“借厢”时“迤逗得肠荒,断送得眼乱,引惹得心忙”;或是“酬韵”时“白日凄凉枉耽病,今夜把相思再整”;亦或是“寺警”时“有心争似无心好,多情却被无情恼”„„他的深陷情网,情思如潮都一目了然。他无意压抑自我的性本能,在莺莺的鼓励下甚至有增无减,愈发张扬。他追求莺莺的过程就是满足其性本能的过程,遵循快乐原则。一旦追求受挫,性本能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陷入性压抑状态,表现为“睡不着如翻掌,少可又一万声长吁短叹,五千遍倒枕槌床”,“怨不能,恨不成,睡不宁”,反过来对莺莺的渴望就愈加地浓厚与深情。性本能于他是追求崔莺莺的原始动因,也是他承受相思之情和感情折磨的始因。
二、请晏,赖婚,琴心,前候,闹简,赖简,后候,酬简为本我,自我,超我的斗争。
没有“寺警”一折,崔莺莺的性本能也许可以在现实的强大力量下回归到原来被抑制的状态。但无巧不成书的戏剧偶然性,让她经历了孙飞虎围寺,老夫人许婚,张生修书,白马将军解围的一系列事情。老夫人的许婚,解放了崔莺莺对性本能的压抑。因为她与张生之间不再是无望的,而是可以成就彼此婚姻关系的,那么,其相思与爱慕,性本能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彻底地被解放出来。对张生来说就更是如此了。可以说,孙飞虎事件是对张生特别是崔莺莺的原始性本能的彻底解放。此性本能一经解放,就像水库蓄水开闸一般,浩浩荡荡,奔涌向前,想要收回已经是不可能的了。这也就为莺莺“本我”与“超我”的激烈对抗进一步张本。
老夫人变卦“赖婚”,逼他们以兄妹相称,让他们倍受打击,但性本能已无法回到压抑状态,它的觉醒,让莺莺的内心开始走向了矛盾的冲突中。虽然对母亲的变卦强烈不满,但迫于母亲淫威,给张生当做哥哥“把盏”,最终还是将杯子掷给了红娘。 一方面是“超我”让她遵守严母之命,另一方面则是被释放出的“本我”欲求:对张生的爱恋让她的“自我”处于摇摆之中,最终无可奈何而愤恨地采取了这样一个折中之计。此时,由先天的本能与欲望组成,遵循快乐原则的“本我”,按照现实原则来调节和控制“本我”活动的“自我”,还有监督指导“自我”对“本我”的调节和控制,奉行理想原则的“超我”,在崔莺莺身上便处于激烈对峙与斗争的状态中。
“赖婚”中“自我”与“超我”的对峙还只是莺莺内部斗争的开始。在“琴挑”后,收到张生的书简,“本我”使她“ 将简帖儿拈,把妆盒儿按,开拆封皮孜孜看,颠来倒去不害心烦”,可一瞬间见了红娘,“超我”使她想起自己的处境和身份,想起了张生的“兄长”身份。“自我”听命于“超我”,并迫使“本我”收敛,于是莺莺“忽的波低垂了粉颈,氲的呵改变了朱颜”,对红娘语道:“小贱人,这东西那里将来的? 我是相国的小姐,谁敢将这简贴来戏弄我?我几曾惯看这等东西?告过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她的责骂既是想在红娘面前掩饰自己的情思,也是对“本我”的警示,用“超我”来拘束自己不逾越道德礼教。但遵循快乐原则的“本我”又忍不住给张生回帖,并约他“待月西厢下”。人格中的“本我”是对爱情与性的强烈渴盼,于是热切期待着这次的约会,“晚妆处比每日较别”“打扮得身子儿诈”;但“自我”又要求她必须远离张生和私情,寻求正统的婚姻模式;而“超我”又时时在心底警示她必须克己,遵守礼教大防和道德伦理的界限,考虑现实因素的制约和束缚,不能私自约会一个名义上为哥哥的男人,更不能与之有“巫山云雨”之“乱”。莺莺就这样在顺应“本我”欲望与遵守“超我”道德约束的斗争中左冲右突,行为就变得犹疑不定,反复无常,表里不一。于是对张生的如期赴约佯装不知:“张生,你是何等之人!我在这里烧香,你无故至此:若夫人闻知,有何理说?” 更是对其大加斥责:“先生虽有活人之恩,恩则当报。既
为兄妹,何生此心?万一夫人知之,先生何以自安?今后再勿如此。若更为之,与足下绝无干休!”这些话与其说是说给张生听的,倒不如说是说给自己听的,是以此义正言辞地告诫热情的“本我”和摇摆的“自我”再不可做这样的事了,要听从“超我”的安排。
但“情”是没办法“禁”的,虽然莺莺在“赖简”中听从了“超我”的安排,其结果却反而使内心的无法满足的性本能更加地翻腾,“本我”的愿望因得不到满足而更加强化了对爱情和性的向往。这一切都在听到张生病重后猛烈爆发,炽热燃烧的“本我”欲求最终战胜了虚妄“超我”的心灵桎梏,让她顺应内心,撇开时间不当(服丧期间) 、地点不合(佛门净地) 、门第悬殊、已有婚约,母亲拘禁,礼教大防等各种现实因素走出了那勇敢的一步。于是,“酬简”一折就显得那么地顺理成章了,它见证了“本我”,“自我”,“超我”在经过几番殊死的较量后,决出了胜负,以本我的胜利而告终。
三、哭晏,惊梦为梦的无意识
本来赴京赶考的张生因为莺莺而认为“不往京师去应举也罢”。但面对老夫人的逼迫,也因为他与莺莺之间的婚姻关系需要现实条件的保障,就走上了博取功名之路。在长亭送别中,莺莺既怨恨又担忧,别离不舍之情表现得缠绵悱恻,凄恻动人,但对已“学成满腹文章”“万金宝剑藏秋水”的张生来说,对未来的期盼和雄心壮志,对功名利禄的追慕之心冲淡了他对莺莺的离别之情,他的大部分“力比多”从爱情转移到了对前途命运的博取之中。但当他真正走上了征途,寂寞愁绪逐渐也渐染上了心头,发出“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之叹。到荒山野岭中的草桥店时,这种羁旅孤寂之感达到高潮。通常人只有在孤独无助的时候才会加倍地思念亲朋好友,张生亦是如此。在“旅馆欹单枕,秋蛩鸣四野”的悲凉环境中,在“乍孤眠被儿薄又怯,冷清清几时温热”的孤独凄冷中,莺莺来到了他的梦里。梦里的莺莺浑身狼狈,追着他私奔而来。正在两人互诉衷肠的时候,一群卒子却追莺莺而至,并将她抢下。在弗洛伊德看来,无意识的冲动是梦的真正来源,它提供了梦的形式所需用的心理能量。被压抑的本能欲望在梦中得到满足。因此,张生梦见莺莺追赶而来陪伴自己,正是他自己孤寂时内心渴望莺莺伴随的无意识反映,被压抑的本能欲望就在梦中得到了满足。而莺莺被抢,也正是他潜意识中,对莺莺会被孙飞虎一流夺走的深层忧虑和恐惧。张生头脑中的无意识通过梦的形式真实表现了他的渴望和忧虑,更加深和丰满了对张生痴情志诚种形象的塑造,也增加了戏剧情节起伏不断的艺术魅力。
《西厢记》在精神分析的解构下,呈现出了一种不同的理解:张生与莺莺的相恋是被唤醒的性本能的萌动和发展,张生与莺莺一波三折的相爱经过是莺莺“本我”,“自我”,“超我”对峙斗争,最终以“本我”战胜“超我”的结果来成就的,而张生旅途“惊梦”则是他潜意识里思念莺莺的爱恋以及惧怕被夺所爱而担忧的表现„„弗洛伊德认为,文艺来自人们心中受到压抑的未被满足的愿
望。被压抑的性本能积压在无意识中,就形成了文艺创作与欣赏的动力。它同时也是性本能的一种升华,是作家世界观人生观的表现,是无意识的本能欲望的满足,是一个脱离现实束缚的幻想世界中的避难所。王实甫所处的元代,虽然是思想松动,较为开放的时代,但是其儒家伦理道德和礼制仍然主导着中国的思想领域,对男女间婚姻自主和恋爱自由的束缚仍然是根深蒂固的,因此其创作《西厢记》在很大程度上应该也是对普通民众也包括作者自己心中受到压抑的未被满足的本能愿望的文学表现。
参考文献:
王实甫著《西厢记》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年10月第1版
王实甫著 金圣叹评 《绘图西厢记》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年5月第1版
周忠厚主编 《文艺批评学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11月第1版
邱运华主编 《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第二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11月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