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卷第1期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3月Jour nal of Jiangsu U niver sity o f Science and T echno lo gy (Social Science Editio n)
V ol 110N o 11
M ar. 2010
文章编号:1673-0453(2010) 01-0072-05
二度走红与重新评估
) ) ) 由红色经典影视剧翻拍热所引发的
韩颖琦
(广西大学文学院, 广西南宁530004)
摘 要:在影视等大众文化传播媒介推波助澜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席卷全国的/红色经典0风暴以不可阻挡之势重现荧屏, 曾经的/红色经典0在当今大众文化语境中又一次受到广泛关注。这种关注一方面来自对/红色经典0影视翻拍现象的热议, 另一方面表现在/红色经典0影视翻拍现象反过来成就了/红色经典0原著在当今的二度走红。当文学批评界也参与到热评之中时, 使其获得了理论上的高度和深度。
关键词:/红色经典0; 影视剧; 流行; 评价; 反思中图分类号:I042 文献标识码:A
对杨子荣形象塑造上的分歧, 还使这场/口水战0
一、/红色经典0影视翻拍热现象透视
/红色经典0的影视翻拍热始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多部/红色经典0小说被改编成影视作品, 它们在热播的同时也招来不少观众的反对和抵制。反对者认为, 这些改编自/红色经典0的影视剧为了片面追求大众性、娱乐性, 在主要人物、英雄人物身上编织太多情感纠葛, 刻意挖掘所谓/多重性格0, 在反面人物塑造上又追求所谓/人性化0。这种以牺牲、歪曲/红色经典0原著精神为代价、不负责任地戏说/红色经典0行为, 影响了原著的完整性、严肃性和经典性。尤其是根据长篇小说5林海雪原6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上映后, 由于移用了原著中的人物线索, 抛弃了原著中的线性结构, 重新编织了一个全新的故事且大大加重了情色因素, 使一部充满阳刚气和战斗智慧的/红色经典0成为一部通俗片。如此改编不仅使当年看过小说、样板戏和电影5林海雪原6的观众认为电视剧5林海雪原6存在严重的/误读原著、误导观众、误解市场0的低俗化倾向, 就连年轻的观众也对这种大众流行版的/红色经典0不买账。由于
收稿日期:2009-10-11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200911LX05)
最终升级为对簿公堂。
尽管如此, 在影视等大众文化传播媒介的推波助澜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席卷全国的/红色经典0风暴仍以不可阻挡之势重现荧屏。究其原因, /红色经典0小说文本具有趣味性和娱乐性等通俗文学的功能和特征, 而大众文化的重要功能和特征就是迎合和满足大众娱乐的、消遣的需求。这一共同性决定了/红色经典0小说在当今大众文化消费市场的二度走红。一方面, /大众文化0的风光和热闹离不开文学的加盟与参与; 另一方面, 文学也需要借助大众媒介获得读者以外的观众, /红色经典0的影视翻拍热便恰逢其时地出现了。/红色经典0和/大众文化0一经联手马上产生巨大的能量, 不仅/红色经典0影视剧使荧屏热闹了, /红色经典0小说也开始成群结队地出现在书店的显要位置上。
/当国家机器正在努力转换、重建意识形态体系和价值体系的时候, 会从国家建立时代的文化资源中积极找寻有用有益的因素。0这是/红色经典0翻拍热在政治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 它满足了一部分观众/怀旧0的情感需求, 其文本本
[1]
作者简介:韩颖琦(1971-) , 女, 吉林省吉林市人, 广西大学副教授, 博士, 主要从事20世纪中国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化研究。
第1期 韩颖琦:二度走红与重新评估) ) ) 由红色经典影视剧翻拍热所引发的
73
身的俗化特征也符合大众的审美习惯。
首先, 在精神层面上, 怀旧心理和信仰的缺失造成了/红色经典0的翻拍热。当人们从大众文化最初的热热闹闹中走出来后, 产生了一种空荡荡的失落感。对于年纪稍长的、在/红色经典0陪伴下成长起来的那一代人, 这种感觉尤为强烈。他们对当今的大众文化中那些不知所云的通俗歌曲、爱来爱去的电视剧、打来打去的电影总感到一种隔膜, 遥想当年火红生活和经典阅读, 怀旧之情便油然而生。/红色经典0的翻拍者, 即大众文化的制造者正是利用了这一普遍流行的怀旧心理。正如杰姆逊所言, /怀旧影片的特点就在于它们对过去有一种欣赏口味方面的选择, 而这种选择是非历史的, 这种影片需要的是消费关于过去某一阶段的形象, 而并不能告诉我们历史是怎样发展的, 不能交代出个来龙去脉, 在这样的-怀旧. 中, 电影所带给人们的感觉就是我们已经失去了过去, 我们只有些关于过去的形象, 而不是过去本身。0紧跟流行趋势是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因为大众文化是流行的文化, 是面向社会上众多/一般个人0的文化。这决定了它必然对社会上流行的时尚特别关注, 并且会随着时尚的流行潮流随时调整自己关注的方向, 因此大众文化也被认为是一种时尚流行文化。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怀旧主义的流行风潮中, 对/红色经典0中单纯的理想主义和真挚的爱国情感的追忆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于是屏幕上再度出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和振臂高喊的口号。在怀旧风潮的背后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 那就是当代人的信仰危机。当代人缺少的正是/红色经典0小说中所蕴含的那种精神内核: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不求索取的奉献精神、昂扬向上的乐观精神,, 所有这些在物质贫乏年代所建立起的理想和信念, 在物质丰富得多的今天却日渐远离并缺失。
其次, 从内容和形式上看, /红色经典0符合大众的情感需求和审美习惯。一般来说, 通俗小说门类中的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最容易受到影视改编者的青睐, 因此才会出现金庸和琼瑶小说一拍再拍的热闹景象。虽然/红色经典0既不是武侠小说也不是言情小说, 但它故事性强, 情节曲折生动, 包含言情、传奇、悬念等因素, 人物善恶分明。这些都是大众文化的消费者所熟悉、喜欢并乐于接受的。另外, /红色经典0在形式和结构上的模[2]
模式化的, 大众文化的模式化即标准化, 因为大众
文化是在工业社会中产生的, 它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是一些模式化的、标准化的、无深度的、易复制的文化产品。由于大众的消费心理需求、精神追求是各异的, 接受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 因此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只能从多数人的一般需求特征和接受水平出发。/一般0就意味着模式与标准。当大众文化产品被工业化批量生产出来时, 模式化和标准化自然在所难免。从翻拍率较高的5青春之歌6、5林海雪原6、5铁道游击队6、5烈火金钢6和5新儿女英雄传6等几部/红色经典0来看, 一波三折的情节、一环扣一环的结构很容易给影视剧制造高潮和悬念, 也能给观众带来一种/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文分解0的说书人讲故事的感觉。同时, 在接受和传播过程中, /红色经典0从诞生之初便逐渐形成了一套固定模式。这些模式在迎合大众趣味的同时也培养了大众的阅读审美习惯, 它们在一次次的重复和强化中又逐渐形成了集体无意识, 有了这样的前提, /红色经典0影视剧在新一轮的接受考验中自然就少了许多障碍。当然这并不是说对/红色经典0影视剧的接受就一帆风顺, 热播的同时也招来不少观众的反对和抵制。其主要原因是有些改编自/红色经典0的影视剧为了片面追求大众性、娱乐性, 在主要英雄人物身上编织了太多情感纠葛, 刻意挖掘所谓/多重性格0, 在反面人物塑造上又追求所谓/人性化0,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原著的完整性、严肃性和经典性。例如, 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电视剧5林海雪原6播放后, 小说作者曲波的夫人指责电视剧/胡编乱造0; 杨子荣的养子也状告其/侵犯杨子荣名誉权0; 杨子荣的父老乡亲以/家乡人民0的身份向媒体表达了对电视剧的/极其不满0, 他们一致认为改编丑化了杨子荣这个革命英雄形象。杨子荣的儿子杨克武曾对记者说:/这个部队看起来简直就像个土匪窝一样, 电视里面的杨子荣不但有了情人槐花, 他手下的那些战士更是连座山雕都不如, 座山雕还不哼下流小曲哪。这是在宣传英雄事迹, 怎么给人的感觉是在丑化他们一样, 我觉得这让我受到了伤害。0[3]
此外, 大众文化是消费时代的商品文化, 取悦大众是大众文化的重要价值追求。因此, 大众文化总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大众的感官娱乐为目的。一方面, 大众文化变换各种方式来迎合大众,
74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
低俗, 而/红色经典0的战争暴力美正给充斥着软绵绵和忸怩作态港台腔的荧屏带来一股清新、硬朗的气息。另一方面, 它也引导和重塑了大众的娱乐观念。毕竟/红色经典0在20世纪90年代的这次接受热和将近半个世纪前的接受热在时代语境和大众接受心态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既给/红色经典0改编增加了难度, 也为/红色经典0的二度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阐释空间。为了更贴近大众文化语境中的接受心态, 二度创作中/红色经典0的/红色0气质被进一步弱化甚至消解, 而与大众文化特征相通的方面则被空前地放大, 如爱情的分量大大加重了, 英雄看起来不那么/高、大、全0了, 反面人物也有了可爱之处。这些对突出人性的矛盾和复杂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同时也出现了由于过度强调人性而使/红色经典0的精神气质出现游离、偏离甚至扭曲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 2004年4月到5月间, 国家广电总局先后下发了5关于认真对待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有关问题的通知6、5关于加强涉案剧审查和播出管理的通知6和5关于/红色经典0改编电视剧审查管理的通知6, 确定了/红色经典0改编必须遵循的原则:/尊重原著的核心精神, 尊重人民群众已经形成的认知定位和心理期待。0这一切不可避免, 因为/红色经典0影视剧毕竟不同于/红色经典0小说, 在大众文化的消费语境中它变成了大众文化的商品和消费品。
成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 而它本身又的确是含糊不清的, 因为论者在/红色经典0的时间、体裁, 尤其是样板戏是不是/红色经典0等问题上都没办法达成共识。陶东风认为, /-红色经典. 这个词的构成本身就非常有意思0。因为/红色0在中国现当代史的语境中具有非常明确的政治含义:社会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与/红色0相匹配而组成的词语(如/红色江山0、/红色政权0等) 在汉语中占有绝对的霸权地位。而/经典0则是一个政治色彩相对淡薄的词, 特别是在具有自由主义倾向的美学理论与文学理论的阐释框架中, /经典0通常没有或被着意淡化其政治色彩与党派政治性色彩, 它被解释为是人类最优秀的普遍文化的结晶, 是超越的道德价值与审美价值的体现。正如陶东风所言, /红色经典0本身在/红色0与/经典0相互左右、相互纠缠中充满了强烈的/内在的
[4]
张力0。
那么, 到底什么样的文学作品堪称/经典0? /红色经典0能不能算得上/经典0呢? 这实际又回归到文学经典的标准问题上来。在众多关于经典标准的论述中, 黄曼君将中国文学经典划分成不同阶段的做法给人颇多启发。黄曼君从/思、诗、史0三个方面对/文学经典0的含义进行了界定。第一, 在精神意蕴上, 文学经典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它往往既植根于时代, 展示出鲜明的时代精神, 具有历史的现实的品格, 又概括、揭示了深远丰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性意蕴, 具有超越的、开放的品格。它常常提出诸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灵与肉等人类精神生活中某种根本性的问题。同时, 经典与经典阐释有着如影随形的密切关系, 经典必须持续不断地被汇集整理, 接受传播, 称引崇奉, 才能成其为经典。第二, 从艺术审美来看, 文学经典应该有着/诗性0的内涵。它是在作家个人独特的世界观渗透下不可重复的艺术世界的创造, 能够提供某种前人未曾提供过的审美经验。它是基于感性生命、精神需要乃至个人和集体无意识的一种对于世界的独特的审美把握。这种审美把握通过原创性努力涵纳丰富多采的心灵世界与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 而且还以生成着、行动着的/在场时域0将过去和未来的生命吸纳于当今。这样创造出来的文学经典能使人性、人心相通, 文心、诗心相通, 从而使不同时期的文化和文学得到深层沟通。第三, 从民族特色来二、重新评估/红色经典0原著
我们欣喜地看到, 在毁誉参半的热闹荧屏表
象背后, 更多的论者开始将目光投向/红色经典0原著本身。由此, 一场由/红色经典0影视剧翻拍所引发的诸如文学经典的价值评判标准、/十七年0文学的价值与文学史定位等一系列问题浮出水面, /红色经典0又一次成为备受瞩目的研究热点。当然直到今天, 对很多问题的思索和回答依然存在很大的分歧。多种声音并存本是文学研究中最自然不过的事情, 但对/红色经典0而言却关系重大, 因为已经有论者对/红色经典0的命名提出质疑。这对/红色经典0概念的合法性以及/红色经典0研究的独立性等都形成了冲击和动摇, 不能不引起重视。
不能否认, /红色经典0是一个似乎明确但其
第1期 韩颖琦:二度走红与重新评估) ) ) 由红色经典影视剧翻拍热所引发的
75
具有/史0的价值。这也就是说, 文学经典, 特别是那些可称为/元典0的文学经典, 能促使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思想登上一个新的平台[5]。
在/文学经典0标准的启发下, /文学史经典0的概念被提了出来。/文学史经典0与/文学经典0完全不同, 因为/文学史是记录文学发展的历史流程, 所以, 只要在历史上产生影响的文学现象势必都要纳入到文学史家的视野当中。因此, 诸多文学现象乃至创作文本就常常在文学史家的描述与流传的过程中成为了-文学史经典. 。0如果从艺术性上将二者加以比较的话, 显然, /文学经典高于文学史经典0。对于如何评价和定位/红色经典0, 提出区分/文学史经典0和/文学经典0观点的张立群认为, /红色经典0由于缺乏艺术上的穿透力和缺乏展示人性的底蕴而具有的敞开性、超越性, 自然很难成为像鲁迅小说那样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经典。不过, /红色经典0乃至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文学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学历史流程, 却是任何一个史家在修治当代文学史无法逾越的阶段, 所以它也就在史家书写的过程中成为了/文学史经典0。因此, 在诸多研究者以文学艺术性特别是文学经典的标准去衡量它们的时候, 其面临被批评、指责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一件事情。
对于评价一部文学作品而言, /文学经典0和/文学史经典0的区分方法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不过, 对于/红色经典0大可不必将精力花费在/红色经典0是/文学经典0还是/文学史经典0这一剪不断、理还乱的论争上。首先, /红色经典0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 一提起它, 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怀念起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头脑中就会自然地浮现出那些记录革命历史、塑造高大英雄形象的作品。其次, /红色经典0涵盖了一系列作品, 它们虽然有着相近的时代特征, 但就每一部具体的作品而言, 由于作者的艺术修养不尽相同, 因而又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这些特点都提示我们要将/红色经典0看作一个整体。/红色经典0是一种在一定历史时期出现的独特的文学现象, 作为一个具有开创意义的重要时代的记录者和见证者, /红色经典0已经凝聚成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承载了历史叙述的厚重内涵。因此, 不管/红色经典0是/文学经典0还是/文学史经典0, 它其实只是它自己, /红色经典0就是/红色经典0。
那么/样板戏0是不是/红色经典0呢? 对这一, [6]
院电视学院的宋家玲教授认为, /-红色经典. 主要指五、六十年代的, 就是人们所指的-十七年. 这一时期的文艺作品。换句话来说, -红色经典. 是指新中国成立以后, 到新时期, 即改革开放以前这一阶段的重要的作品, 除了文学作品以外, 还包括舞台戏, 电影等等。0对于/也有人把-样板戏. 也包括在里面, 认为样板戏也属于红色经典0的观点, 宋教授表示可以理解和接受。他指出, 评价/样板戏0应该站在比较客观的位置上, 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 从/样板戏0本身的价值出发, 因为/当年样板戏也是起到很大影响的, 那么多人看, 那么多人听, 家喻户晓, 都会唱。文艺作品的产生, 你不能因为某个人的干预, 某个人如何而把这些都划归成有问题的东西。0[7]
虽然不能否认/红色经典0和/样板戏0在高扬理想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承载方面、在美学品格和创作范式等方面有某些共通之处, 然而并不能据此就把/样板戏0定义为/红色经典0。因为/样板戏0是/文革0这一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 它给人们留下的更多的是痛苦的记忆, 而非艺术享受。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主任张鸣痛心地说:/那个年月, 有多少人仅仅因为唱错了词, 而遭到批判, 甚至丢了性命。文艺界的人体会应该更深, 对他们中的多数人来说, 样板戏不是戏, 而是棍子、棒子和刀子。在样板戏的所谓创作原则的大棒下, 多少作品和作者遭殃, 样板戏的繁荣, 意味着中国文学艺术界的百花凋零以及栽花人的倒霉0, /-江青同志. 炮制的垃圾, 堂而皇之地变成了红色经典, 红色与革命, 在不知不觉中, 甚至可以被偷换成-文革. 的同义语0, 这实在令论者不可思议。陈思和则将/样板戏0视为/极左的文艺路线导致出现的文艺上的怪胎0, 并且/对这样的作品, 我们在今天还要把它当成是-红色经典. , 特别是把它当成是一种不可动摇、不可改变的圣经一样的作品, 我觉得是非常可笑的, 这与我们今天时代的主导思想理论也是相违背的。0[9]令刘勇/扼腕叹息0的是, /现在许多人在谈及-红色经典. 时居然还把-文革. 时代的作品也归入其中。这不能不说是影视界-红色经典. 改编热带来的一个后遗症。现在-样板戏. 中的5沙家浜6、5红色娘子军6和5红灯记6已经或正在改编成电视连续剧, 而且都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关注。于是在许多普通民众中就造成了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原来-样板戏. 也是-红色. , [10][8]
76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参考文献:
2010年
这几段话虽然措辞激烈, 包含着强烈的个人情绪, 不过却有一定的道理。虽然应该看到/样板戏0在艺术形式的某些方面确有可借鉴之处, 但和那些/红色经典0小说相比, /样板戏0无限夸大政治教化功能的做法、唯我独秀的专断姿态已经使它越来越远离艺术的范畴, 将其和/红色经典0混为一谈显然是不合适的。同样地, /样板戏0作为/文革0期间的特殊文艺词汇, 和/红色经典0一样具有约定俗成性, 因此同样没有必要讨论/样板戏0是否是/红色经典0的问题, /样板戏0就是/样板戏0。
围绕着/红色经典0的争论还有很多, 这些争论所引发的话题和思索无疑给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从某种意义上说, 能够引起人们广泛而持续的讨论兴趣并具有多种言说性本身, 就足以证明/红色经典0的魅力和价值。虽然对/红色经典0的评价还褒贬不一, 评判的标准也处于混乱和失范状态, 但无论如何, 由影视翻拍热所引发的对/红色经典0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经被广泛认可, 不认真研究/红色经典0就难以窥见到整个中国当代文学的全貌。
[1] 刘康. 在全球化时代再造红色经典[J]. 中国比较文
学, 2003(1) :51.
[2] 杰姆逊.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 ].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 1997:226-227.
[3] 孙源. 电视剧改编, 如何承受/红色经典0之重[J/
OL ].人民网, [2004-04-09]. htt p://w w w. peo -ple. com. cn/G B/yule/1083/2437692. htm l. [4] 陶东风. 红色经典:在官方与市场的夹缝中求生存
[J].中国比较文学, 2004(4) :32.
[5] 黄曼君. 回到经典重释经典) ) ) 关于20世纪中国
新文学经典化问题[J].文学评论, 2004(4) :108.
[6] 张立群. 论文学经典与文学史经典) ) ) 以/红色经
典0为例[J]. 重庆社会科学, 2005(11) :72-73.
[7] 邓树林. 与影视专家对话红色经典[J/OL ]. 中国
网, [2004-07-12]. http://ww w. china. com. cn/chinese/zhuanti/qkjc/607558. htm.
[8] 张鸣. 谁的红色, 何来经典[J].炎黄春秋, 2007(1) :
76-77.
[9] 陈思和. 我不赞成/红色经典0这个提法[J/O L]. 南
方网, [2004-05-08].http://ww w. southcn. co m/w eekend/tempdir /[1**********]1. htm.
[10] 刘勇. /红色经典0:虚假的命名? [J].文艺评论,
2007(4) :53.
(责任编辑:喻世华)
Re -Popularity and Re -Evaluation
) ) ) Cau sed by R ed C lassics c Films and Teleplays
H AN Yingqi
(School of Literature, Guangx i U nivers ity, Nannin g Guangxi 530004, C hina)
Abstract:Due to the prom otion of mass media, Red Classics w hich sw ept across the co untry in the 1950s beco mes popular again. On the o ne hand the attention comes fro m the popularity of film s and teleplay s o f Red Classics. On the o ther hand their popularity results in the re-popularity and re-e -v aluatio n of the no vels of Red Classics. Especially when cr itics participate in it, the ar gument gets its height and depth.
Key words:Red Classics; film s and teleplay s; po pularity ; evaluatio n; reflection
第10卷第1期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3月Jour nal of Jiangsu U niver sity o f Science and T echno lo gy (Social Science Editio n)
V ol 110N o 11
M ar. 2010
文章编号:1673-0453(2010) 01-0072-05
二度走红与重新评估
) ) ) 由红色经典影视剧翻拍热所引发的
韩颖琦
(广西大学文学院, 广西南宁530004)
摘 要:在影视等大众文化传播媒介推波助澜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席卷全国的/红色经典0风暴以不可阻挡之势重现荧屏, 曾经的/红色经典0在当今大众文化语境中又一次受到广泛关注。这种关注一方面来自对/红色经典0影视翻拍现象的热议, 另一方面表现在/红色经典0影视翻拍现象反过来成就了/红色经典0原著在当今的二度走红。当文学批评界也参与到热评之中时, 使其获得了理论上的高度和深度。
关键词:/红色经典0; 影视剧; 流行; 评价; 反思中图分类号:I042 文献标识码:A
对杨子荣形象塑造上的分歧, 还使这场/口水战0
一、/红色经典0影视翻拍热现象透视
/红色经典0的影视翻拍热始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多部/红色经典0小说被改编成影视作品, 它们在热播的同时也招来不少观众的反对和抵制。反对者认为, 这些改编自/红色经典0的影视剧为了片面追求大众性、娱乐性, 在主要人物、英雄人物身上编织太多情感纠葛, 刻意挖掘所谓/多重性格0, 在反面人物塑造上又追求所谓/人性化0。这种以牺牲、歪曲/红色经典0原著精神为代价、不负责任地戏说/红色经典0行为, 影响了原著的完整性、严肃性和经典性。尤其是根据长篇小说5林海雪原6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上映后, 由于移用了原著中的人物线索, 抛弃了原著中的线性结构, 重新编织了一个全新的故事且大大加重了情色因素, 使一部充满阳刚气和战斗智慧的/红色经典0成为一部通俗片。如此改编不仅使当年看过小说、样板戏和电影5林海雪原6的观众认为电视剧5林海雪原6存在严重的/误读原著、误导观众、误解市场0的低俗化倾向, 就连年轻的观众也对这种大众流行版的/红色经典0不买账。由于
收稿日期:2009-10-11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200911LX05)
最终升级为对簿公堂。
尽管如此, 在影视等大众文化传播媒介的推波助澜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席卷全国的/红色经典0风暴仍以不可阻挡之势重现荧屏。究其原因, /红色经典0小说文本具有趣味性和娱乐性等通俗文学的功能和特征, 而大众文化的重要功能和特征就是迎合和满足大众娱乐的、消遣的需求。这一共同性决定了/红色经典0小说在当今大众文化消费市场的二度走红。一方面, /大众文化0的风光和热闹离不开文学的加盟与参与; 另一方面, 文学也需要借助大众媒介获得读者以外的观众, /红色经典0的影视翻拍热便恰逢其时地出现了。/红色经典0和/大众文化0一经联手马上产生巨大的能量, 不仅/红色经典0影视剧使荧屏热闹了, /红色经典0小说也开始成群结队地出现在书店的显要位置上。
/当国家机器正在努力转换、重建意识形态体系和价值体系的时候, 会从国家建立时代的文化资源中积极找寻有用有益的因素。0这是/红色经典0翻拍热在政治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 它满足了一部分观众/怀旧0的情感需求, 其文本本
[1]
作者简介:韩颖琦(1971-) , 女, 吉林省吉林市人, 广西大学副教授, 博士, 主要从事20世纪中国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化研究。
第1期 韩颖琦:二度走红与重新评估) ) ) 由红色经典影视剧翻拍热所引发的
73
身的俗化特征也符合大众的审美习惯。
首先, 在精神层面上, 怀旧心理和信仰的缺失造成了/红色经典0的翻拍热。当人们从大众文化最初的热热闹闹中走出来后, 产生了一种空荡荡的失落感。对于年纪稍长的、在/红色经典0陪伴下成长起来的那一代人, 这种感觉尤为强烈。他们对当今的大众文化中那些不知所云的通俗歌曲、爱来爱去的电视剧、打来打去的电影总感到一种隔膜, 遥想当年火红生活和经典阅读, 怀旧之情便油然而生。/红色经典0的翻拍者, 即大众文化的制造者正是利用了这一普遍流行的怀旧心理。正如杰姆逊所言, /怀旧影片的特点就在于它们对过去有一种欣赏口味方面的选择, 而这种选择是非历史的, 这种影片需要的是消费关于过去某一阶段的形象, 而并不能告诉我们历史是怎样发展的, 不能交代出个来龙去脉, 在这样的-怀旧. 中, 电影所带给人们的感觉就是我们已经失去了过去, 我们只有些关于过去的形象, 而不是过去本身。0紧跟流行趋势是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因为大众文化是流行的文化, 是面向社会上众多/一般个人0的文化。这决定了它必然对社会上流行的时尚特别关注, 并且会随着时尚的流行潮流随时调整自己关注的方向, 因此大众文化也被认为是一种时尚流行文化。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怀旧主义的流行风潮中, 对/红色经典0中单纯的理想主义和真挚的爱国情感的追忆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于是屏幕上再度出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和振臂高喊的口号。在怀旧风潮的背后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 那就是当代人的信仰危机。当代人缺少的正是/红色经典0小说中所蕴含的那种精神内核: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不求索取的奉献精神、昂扬向上的乐观精神,, 所有这些在物质贫乏年代所建立起的理想和信念, 在物质丰富得多的今天却日渐远离并缺失。
其次, 从内容和形式上看, /红色经典0符合大众的情感需求和审美习惯。一般来说, 通俗小说门类中的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最容易受到影视改编者的青睐, 因此才会出现金庸和琼瑶小说一拍再拍的热闹景象。虽然/红色经典0既不是武侠小说也不是言情小说, 但它故事性强, 情节曲折生动, 包含言情、传奇、悬念等因素, 人物善恶分明。这些都是大众文化的消费者所熟悉、喜欢并乐于接受的。另外, /红色经典0在形式和结构上的模[2]
模式化的, 大众文化的模式化即标准化, 因为大众
文化是在工业社会中产生的, 它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是一些模式化的、标准化的、无深度的、易复制的文化产品。由于大众的消费心理需求、精神追求是各异的, 接受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 因此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只能从多数人的一般需求特征和接受水平出发。/一般0就意味着模式与标准。当大众文化产品被工业化批量生产出来时, 模式化和标准化自然在所难免。从翻拍率较高的5青春之歌6、5林海雪原6、5铁道游击队6、5烈火金钢6和5新儿女英雄传6等几部/红色经典0来看, 一波三折的情节、一环扣一环的结构很容易给影视剧制造高潮和悬念, 也能给观众带来一种/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文分解0的说书人讲故事的感觉。同时, 在接受和传播过程中, /红色经典0从诞生之初便逐渐形成了一套固定模式。这些模式在迎合大众趣味的同时也培养了大众的阅读审美习惯, 它们在一次次的重复和强化中又逐渐形成了集体无意识, 有了这样的前提, /红色经典0影视剧在新一轮的接受考验中自然就少了许多障碍。当然这并不是说对/红色经典0影视剧的接受就一帆风顺, 热播的同时也招来不少观众的反对和抵制。其主要原因是有些改编自/红色经典0的影视剧为了片面追求大众性、娱乐性, 在主要英雄人物身上编织了太多情感纠葛, 刻意挖掘所谓/多重性格0, 在反面人物塑造上又追求所谓/人性化0,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原著的完整性、严肃性和经典性。例如, 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电视剧5林海雪原6播放后, 小说作者曲波的夫人指责电视剧/胡编乱造0; 杨子荣的养子也状告其/侵犯杨子荣名誉权0; 杨子荣的父老乡亲以/家乡人民0的身份向媒体表达了对电视剧的/极其不满0, 他们一致认为改编丑化了杨子荣这个革命英雄形象。杨子荣的儿子杨克武曾对记者说:/这个部队看起来简直就像个土匪窝一样, 电视里面的杨子荣不但有了情人槐花, 他手下的那些战士更是连座山雕都不如, 座山雕还不哼下流小曲哪。这是在宣传英雄事迹, 怎么给人的感觉是在丑化他们一样, 我觉得这让我受到了伤害。0[3]
此外, 大众文化是消费时代的商品文化, 取悦大众是大众文化的重要价值追求。因此, 大众文化总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大众的感官娱乐为目的。一方面, 大众文化变换各种方式来迎合大众,
74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
低俗, 而/红色经典0的战争暴力美正给充斥着软绵绵和忸怩作态港台腔的荧屏带来一股清新、硬朗的气息。另一方面, 它也引导和重塑了大众的娱乐观念。毕竟/红色经典0在20世纪90年代的这次接受热和将近半个世纪前的接受热在时代语境和大众接受心态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既给/红色经典0改编增加了难度, 也为/红色经典0的二度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阐释空间。为了更贴近大众文化语境中的接受心态, 二度创作中/红色经典0的/红色0气质被进一步弱化甚至消解, 而与大众文化特征相通的方面则被空前地放大, 如爱情的分量大大加重了, 英雄看起来不那么/高、大、全0了, 反面人物也有了可爱之处。这些对突出人性的矛盾和复杂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同时也出现了由于过度强调人性而使/红色经典0的精神气质出现游离、偏离甚至扭曲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 2004年4月到5月间, 国家广电总局先后下发了5关于认真对待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有关问题的通知6、5关于加强涉案剧审查和播出管理的通知6和5关于/红色经典0改编电视剧审查管理的通知6, 确定了/红色经典0改编必须遵循的原则:/尊重原著的核心精神, 尊重人民群众已经形成的认知定位和心理期待。0这一切不可避免, 因为/红色经典0影视剧毕竟不同于/红色经典0小说, 在大众文化的消费语境中它变成了大众文化的商品和消费品。
成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 而它本身又的确是含糊不清的, 因为论者在/红色经典0的时间、体裁, 尤其是样板戏是不是/红色经典0等问题上都没办法达成共识。陶东风认为, /-红色经典. 这个词的构成本身就非常有意思0。因为/红色0在中国现当代史的语境中具有非常明确的政治含义:社会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与/红色0相匹配而组成的词语(如/红色江山0、/红色政权0等) 在汉语中占有绝对的霸权地位。而/经典0则是一个政治色彩相对淡薄的词, 特别是在具有自由主义倾向的美学理论与文学理论的阐释框架中, /经典0通常没有或被着意淡化其政治色彩与党派政治性色彩, 它被解释为是人类最优秀的普遍文化的结晶, 是超越的道德价值与审美价值的体现。正如陶东风所言, /红色经典0本身在/红色0与/经典0相互左右、相互纠缠中充满了强烈的/内在的
[4]
张力0。
那么, 到底什么样的文学作品堪称/经典0? /红色经典0能不能算得上/经典0呢? 这实际又回归到文学经典的标准问题上来。在众多关于经典标准的论述中, 黄曼君将中国文学经典划分成不同阶段的做法给人颇多启发。黄曼君从/思、诗、史0三个方面对/文学经典0的含义进行了界定。第一, 在精神意蕴上, 文学经典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它往往既植根于时代, 展示出鲜明的时代精神, 具有历史的现实的品格, 又概括、揭示了深远丰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性意蕴, 具有超越的、开放的品格。它常常提出诸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灵与肉等人类精神生活中某种根本性的问题。同时, 经典与经典阐释有着如影随形的密切关系, 经典必须持续不断地被汇集整理, 接受传播, 称引崇奉, 才能成其为经典。第二, 从艺术审美来看, 文学经典应该有着/诗性0的内涵。它是在作家个人独特的世界观渗透下不可重复的艺术世界的创造, 能够提供某种前人未曾提供过的审美经验。它是基于感性生命、精神需要乃至个人和集体无意识的一种对于世界的独特的审美把握。这种审美把握通过原创性努力涵纳丰富多采的心灵世界与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 而且还以生成着、行动着的/在场时域0将过去和未来的生命吸纳于当今。这样创造出来的文学经典能使人性、人心相通, 文心、诗心相通, 从而使不同时期的文化和文学得到深层沟通。第三, 从民族特色来二、重新评估/红色经典0原著
我们欣喜地看到, 在毁誉参半的热闹荧屏表
象背后, 更多的论者开始将目光投向/红色经典0原著本身。由此, 一场由/红色经典0影视剧翻拍所引发的诸如文学经典的价值评判标准、/十七年0文学的价值与文学史定位等一系列问题浮出水面, /红色经典0又一次成为备受瞩目的研究热点。当然直到今天, 对很多问题的思索和回答依然存在很大的分歧。多种声音并存本是文学研究中最自然不过的事情, 但对/红色经典0而言却关系重大, 因为已经有论者对/红色经典0的命名提出质疑。这对/红色经典0概念的合法性以及/红色经典0研究的独立性等都形成了冲击和动摇, 不能不引起重视。
不能否认, /红色经典0是一个似乎明确但其
第1期 韩颖琦:二度走红与重新评估) ) ) 由红色经典影视剧翻拍热所引发的
75
具有/史0的价值。这也就是说, 文学经典, 特别是那些可称为/元典0的文学经典, 能促使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思想登上一个新的平台[5]。
在/文学经典0标准的启发下, /文学史经典0的概念被提了出来。/文学史经典0与/文学经典0完全不同, 因为/文学史是记录文学发展的历史流程, 所以, 只要在历史上产生影响的文学现象势必都要纳入到文学史家的视野当中。因此, 诸多文学现象乃至创作文本就常常在文学史家的描述与流传的过程中成为了-文学史经典. 。0如果从艺术性上将二者加以比较的话, 显然, /文学经典高于文学史经典0。对于如何评价和定位/红色经典0, 提出区分/文学史经典0和/文学经典0观点的张立群认为, /红色经典0由于缺乏艺术上的穿透力和缺乏展示人性的底蕴而具有的敞开性、超越性, 自然很难成为像鲁迅小说那样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经典。不过, /红色经典0乃至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文学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学历史流程, 却是任何一个史家在修治当代文学史无法逾越的阶段, 所以它也就在史家书写的过程中成为了/文学史经典0。因此, 在诸多研究者以文学艺术性特别是文学经典的标准去衡量它们的时候, 其面临被批评、指责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一件事情。
对于评价一部文学作品而言, /文学经典0和/文学史经典0的区分方法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不过, 对于/红色经典0大可不必将精力花费在/红色经典0是/文学经典0还是/文学史经典0这一剪不断、理还乱的论争上。首先, /红色经典0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 一提起它, 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怀念起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头脑中就会自然地浮现出那些记录革命历史、塑造高大英雄形象的作品。其次, /红色经典0涵盖了一系列作品, 它们虽然有着相近的时代特征, 但就每一部具体的作品而言, 由于作者的艺术修养不尽相同, 因而又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这些特点都提示我们要将/红色经典0看作一个整体。/红色经典0是一种在一定历史时期出现的独特的文学现象, 作为一个具有开创意义的重要时代的记录者和见证者, /红色经典0已经凝聚成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承载了历史叙述的厚重内涵。因此, 不管/红色经典0是/文学经典0还是/文学史经典0, 它其实只是它自己, /红色经典0就是/红色经典0。
那么/样板戏0是不是/红色经典0呢? 对这一, [6]
院电视学院的宋家玲教授认为, /-红色经典. 主要指五、六十年代的, 就是人们所指的-十七年. 这一时期的文艺作品。换句话来说, -红色经典. 是指新中国成立以后, 到新时期, 即改革开放以前这一阶段的重要的作品, 除了文学作品以外, 还包括舞台戏, 电影等等。0对于/也有人把-样板戏. 也包括在里面, 认为样板戏也属于红色经典0的观点, 宋教授表示可以理解和接受。他指出, 评价/样板戏0应该站在比较客观的位置上, 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 从/样板戏0本身的价值出发, 因为/当年样板戏也是起到很大影响的, 那么多人看, 那么多人听, 家喻户晓, 都会唱。文艺作品的产生, 你不能因为某个人的干预, 某个人如何而把这些都划归成有问题的东西。0[7]
虽然不能否认/红色经典0和/样板戏0在高扬理想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承载方面、在美学品格和创作范式等方面有某些共通之处, 然而并不能据此就把/样板戏0定义为/红色经典0。因为/样板戏0是/文革0这一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 它给人们留下的更多的是痛苦的记忆, 而非艺术享受。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主任张鸣痛心地说:/那个年月, 有多少人仅仅因为唱错了词, 而遭到批判, 甚至丢了性命。文艺界的人体会应该更深, 对他们中的多数人来说, 样板戏不是戏, 而是棍子、棒子和刀子。在样板戏的所谓创作原则的大棒下, 多少作品和作者遭殃, 样板戏的繁荣, 意味着中国文学艺术界的百花凋零以及栽花人的倒霉0, /-江青同志. 炮制的垃圾, 堂而皇之地变成了红色经典, 红色与革命, 在不知不觉中, 甚至可以被偷换成-文革. 的同义语0, 这实在令论者不可思议。陈思和则将/样板戏0视为/极左的文艺路线导致出现的文艺上的怪胎0, 并且/对这样的作品, 我们在今天还要把它当成是-红色经典. , 特别是把它当成是一种不可动摇、不可改变的圣经一样的作品, 我觉得是非常可笑的, 这与我们今天时代的主导思想理论也是相违背的。0[9]令刘勇/扼腕叹息0的是, /现在许多人在谈及-红色经典. 时居然还把-文革. 时代的作品也归入其中。这不能不说是影视界-红色经典. 改编热带来的一个后遗症。现在-样板戏. 中的5沙家浜6、5红色娘子军6和5红灯记6已经或正在改编成电视连续剧, 而且都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关注。于是在许多普通民众中就造成了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原来-样板戏. 也是-红色. , [10][8]
76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参考文献:
2010年
这几段话虽然措辞激烈, 包含着强烈的个人情绪, 不过却有一定的道理。虽然应该看到/样板戏0在艺术形式的某些方面确有可借鉴之处, 但和那些/红色经典0小说相比, /样板戏0无限夸大政治教化功能的做法、唯我独秀的专断姿态已经使它越来越远离艺术的范畴, 将其和/红色经典0混为一谈显然是不合适的。同样地, /样板戏0作为/文革0期间的特殊文艺词汇, 和/红色经典0一样具有约定俗成性, 因此同样没有必要讨论/样板戏0是否是/红色经典0的问题, /样板戏0就是/样板戏0。
围绕着/红色经典0的争论还有很多, 这些争论所引发的话题和思索无疑给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从某种意义上说, 能够引起人们广泛而持续的讨论兴趣并具有多种言说性本身, 就足以证明/红色经典0的魅力和价值。虽然对/红色经典0的评价还褒贬不一, 评判的标准也处于混乱和失范状态, 但无论如何, 由影视翻拍热所引发的对/红色经典0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经被广泛认可, 不认真研究/红色经典0就难以窥见到整个中国当代文学的全貌。
[1] 刘康. 在全球化时代再造红色经典[J]. 中国比较文
学, 2003(1) :51.
[2] 杰姆逊.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 ].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 1997:226-227.
[3] 孙源. 电视剧改编, 如何承受/红色经典0之重[J/
OL ].人民网, [2004-04-09]. htt p://w w w. peo -ple. com. cn/G B/yule/1083/2437692. htm l. [4] 陶东风. 红色经典:在官方与市场的夹缝中求生存
[J].中国比较文学, 2004(4) :32.
[5] 黄曼君. 回到经典重释经典) ) ) 关于20世纪中国
新文学经典化问题[J].文学评论, 2004(4) :108.
[6] 张立群. 论文学经典与文学史经典) ) ) 以/红色经
典0为例[J]. 重庆社会科学, 2005(11) :72-73.
[7] 邓树林. 与影视专家对话红色经典[J/OL ]. 中国
网, [2004-07-12]. http://ww w. china. com. cn/chinese/zhuanti/qkjc/607558. htm.
[8] 张鸣. 谁的红色, 何来经典[J].炎黄春秋, 2007(1) :
76-77.
[9] 陈思和. 我不赞成/红色经典0这个提法[J/O L]. 南
方网, [2004-05-08].http://ww w. southcn. co m/w eekend/tempdir /[1**********]1. htm.
[10] 刘勇. /红色经典0:虚假的命名? [J].文艺评论,
2007(4) :53.
(责任编辑:喻世华)
Re -Popularity and Re -Evaluation
) ) ) Cau sed by R ed C lassics c Films and Teleplays
H AN Yingqi
(School of Literature, Guangx i U nivers ity, Nannin g Guangxi 530004, C hina)
Abstract:Due to the prom otion of mass media, Red Classics w hich sw ept across the co untry in the 1950s beco mes popular again. On the o ne hand the attention comes fro m the popularity of film s and teleplay s o f Red Classics. On the o ther hand their popularity results in the re-popularity and re-e -v aluatio n of the no vels of Red Classics. Especially when cr itics participate in it, the ar gument gets its height and depth.
Key words:Red Classics; film s and teleplay s; po pularity ; evaluatio n; refl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