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和潘长江《车站奇遇》太离谱
标签: 娱乐
2015-02-20 09:29 阅读(7055)评论(12)
在2015年春晚节目中,蔡明与潘长江的节目《车站奇遇》实在太离谱,演出很失败。
蔡明和潘长江是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但这次表演没有发挥出最高水平,这不是演技问题,而是剧本问题,题材问题。艺术作品虽然不同于生活,也不能有悖专业常识,宣传负能量,否则会误导公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
为什么?因为从演艺上看,两人就像街边的吵架斗嘴,“毒舌女王”拿潘长江的身高打趣,搞笑太庸俗,拿潘的身体缺陷开涮博取笑声,是典型的负能量。从取材上看,整个剧情七拼八凑,就像从垃圾堆里捡来的废旧品拼接而成,还有硬伤,没有一点积极意义。
弗洛伊德有一个很经典的论断,“雪茄可能只是雪茄,但笑话永远不仅仅是笑话。”在弗洛伊德的理论看来,笑话不应该是肤浅的,它的本质很重要。
文艺的主题应该是来源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提升和创造,这不假。但是还原后,应该是现实生活的某种真实事件的再现,而不是瞎乱捏造的,仅“图个热闹”不行!
剧本有几处硬伤。比如在剧情之中,“毒舌女王”穿着高跟鞋,还要开车?交警对于一辆9手的“饭盒”,车灯不亮,安全带用绳子代替等等问题视而不见,却冒出一句“你涉嫌非法营运,我们将暂扣你的车辆” 营运问题是客运管理部门的职责范围,小品中的交警果然是第一天上班,还分不清自己的职责范围了!此外,潘长江说他的驾照还有20多分钟就2天了,当时已经快12点了,难道他的驾照是半夜发的吗?
剧本有硬伤,说明编剧是闭门造车,异想天开。有网友直言,小品应该请交警部门做监制,编导应该提前咨询专业人士,避免闹笑话,我看这是应该的。
单就主题思想来看,蔡明潘长江在剧中不是表演自己,而是要传递什么能量的问题。拿演员的身体缺陷找乐,实在非常低级。老潘代表矮个子群体,对矮个子群体进行人身攻击,拿人缺陷、菜佬经验不足开涮,既不幽默,也不文明,更不道德,我也非常不喜欢蔡明的“毒舌”,那种自大自傲贬低别人的做法是社会的负能量。
但是这种小品却能在春晚舞台上大行其道 赵本山讽刺残疾人不行,蔡明折磨矮子就行?难道是双重标准?蔡明和潘长江的小品,用破车和矮人刻意搞笑,但却让人笑不起来,而且发生在交通规则极严的公路上,也太不靠谱,不知想要表达什么!
有人说,“过节嘛,就是图个乐,何必较真?”这话不对。一些笑料是基于人性的弱点,另一些笑料却基于人体的缺陷。前者充分揭示与表现出来人性的内涵,我们说它是优秀的艺术,它使人们探视每个人内心世界与因人性造成的缺憾,并致力去修补这些缺陷或对他人因人性而造成的弱点产生同情与宽容,而后者呢?
近年来许多民间笑话与相声作品,都利用的是人体的缺陷或一些人的病症,以此来制造笑料,娱乐公众,我们说这种艺术表现不是真正的艺术,而是一种低级的噱头,甚至是一种不道德的社会行为。
诚然,这属于中国的“草根文化”。虽然中国的“草根文化”的土壤极为厚重殷实,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草根文化”产品都能毫无疑问地登上大雅之堂,打造成为国家民族的主流文化的。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通俗性的文艺作品的致命弱点,就是会消解和异化人民文化的那种原始的活力和生气,淡化精神和品质的提升,强化肤浅与庸俗的格调,走向模式化、套路化的老路,以更多地迎合普通消费者的市场心理需求。
这不是指责通俗文艺,而是想把通俗文艺的功能定位更加准确化。实际上尽管我们的文艺作品主要是通俗文艺,但这种文艺的发展是不成熟的,是缺乏一定的精神品位的,需要我们不断地丰富和提升通俗文艺的内涵和品质。
其实,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艺就像是一座金字塔 底座就是通俗文艺,塔尖就是高雅文艺,没有底座不行,没有塔尖更不行。从文艺发展的自然定律看,只有为数不多的“草根文化”能够被打造成为高雅文化,进入塔顶,也就是大雅之堂。
而且“草根文化”进入大雅之堂有一个中间环节,那是不可缺少的,就是文艺大家的介入和参与,换句话说,必须具备真正的知识分子的哲学及人文思想的介入和参与。
许许多多的“草根文化”都是经过文艺大师的参与、改造或创新,才能成为伟大的、高雅的艺术作品。例如西部民歌,就是因为有了王洛宾的改造和升华,才成为真正的伟大精美的艺术作品,同样是反映北方人喜怒哀乐的生活实际的,像老舍的《茶馆》、《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还有近年来天津人民剧院上演的《蛐蛐四爷》等,不低俗,不媚俗,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意义,这都是登上大雅之堂的精品。
其实,说一千道一万,如今的问题并不是“草根文化”能否登上大雅之堂,而是“塔尖”有没有真货色的问题,甚至想乾坤倒转,把“塔底”放到“塔尖”上。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力图让通俗文艺主导文艺的发展和方向,那就像把一座文艺金字塔首位颠倒一般,用北方话说 倒个了!这样的文艺可能表面上很“繁荣”,很有“人气”,但是实际上陷入了低俗和庸俗的怪圈而不能自拔,没有什么文化实力,更谈不上核心竞争力了。
蔡明和潘长江《车站奇遇》太离谱
标签: 娱乐
2015-02-20 09:29 阅读(7055)评论(12)
在2015年春晚节目中,蔡明与潘长江的节目《车站奇遇》实在太离谱,演出很失败。
蔡明和潘长江是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但这次表演没有发挥出最高水平,这不是演技问题,而是剧本问题,题材问题。艺术作品虽然不同于生活,也不能有悖专业常识,宣传负能量,否则会误导公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
为什么?因为从演艺上看,两人就像街边的吵架斗嘴,“毒舌女王”拿潘长江的身高打趣,搞笑太庸俗,拿潘的身体缺陷开涮博取笑声,是典型的负能量。从取材上看,整个剧情七拼八凑,就像从垃圾堆里捡来的废旧品拼接而成,还有硬伤,没有一点积极意义。
弗洛伊德有一个很经典的论断,“雪茄可能只是雪茄,但笑话永远不仅仅是笑话。”在弗洛伊德的理论看来,笑话不应该是肤浅的,它的本质很重要。
文艺的主题应该是来源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提升和创造,这不假。但是还原后,应该是现实生活的某种真实事件的再现,而不是瞎乱捏造的,仅“图个热闹”不行!
剧本有几处硬伤。比如在剧情之中,“毒舌女王”穿着高跟鞋,还要开车?交警对于一辆9手的“饭盒”,车灯不亮,安全带用绳子代替等等问题视而不见,却冒出一句“你涉嫌非法营运,我们将暂扣你的车辆” 营运问题是客运管理部门的职责范围,小品中的交警果然是第一天上班,还分不清自己的职责范围了!此外,潘长江说他的驾照还有20多分钟就2天了,当时已经快12点了,难道他的驾照是半夜发的吗?
剧本有硬伤,说明编剧是闭门造车,异想天开。有网友直言,小品应该请交警部门做监制,编导应该提前咨询专业人士,避免闹笑话,我看这是应该的。
单就主题思想来看,蔡明潘长江在剧中不是表演自己,而是要传递什么能量的问题。拿演员的身体缺陷找乐,实在非常低级。老潘代表矮个子群体,对矮个子群体进行人身攻击,拿人缺陷、菜佬经验不足开涮,既不幽默,也不文明,更不道德,我也非常不喜欢蔡明的“毒舌”,那种自大自傲贬低别人的做法是社会的负能量。
但是这种小品却能在春晚舞台上大行其道 赵本山讽刺残疾人不行,蔡明折磨矮子就行?难道是双重标准?蔡明和潘长江的小品,用破车和矮人刻意搞笑,但却让人笑不起来,而且发生在交通规则极严的公路上,也太不靠谱,不知想要表达什么!
有人说,“过节嘛,就是图个乐,何必较真?”这话不对。一些笑料是基于人性的弱点,另一些笑料却基于人体的缺陷。前者充分揭示与表现出来人性的内涵,我们说它是优秀的艺术,它使人们探视每个人内心世界与因人性造成的缺憾,并致力去修补这些缺陷或对他人因人性而造成的弱点产生同情与宽容,而后者呢?
近年来许多民间笑话与相声作品,都利用的是人体的缺陷或一些人的病症,以此来制造笑料,娱乐公众,我们说这种艺术表现不是真正的艺术,而是一种低级的噱头,甚至是一种不道德的社会行为。
诚然,这属于中国的“草根文化”。虽然中国的“草根文化”的土壤极为厚重殷实,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草根文化”产品都能毫无疑问地登上大雅之堂,打造成为国家民族的主流文化的。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通俗性的文艺作品的致命弱点,就是会消解和异化人民文化的那种原始的活力和生气,淡化精神和品质的提升,强化肤浅与庸俗的格调,走向模式化、套路化的老路,以更多地迎合普通消费者的市场心理需求。
这不是指责通俗文艺,而是想把通俗文艺的功能定位更加准确化。实际上尽管我们的文艺作品主要是通俗文艺,但这种文艺的发展是不成熟的,是缺乏一定的精神品位的,需要我们不断地丰富和提升通俗文艺的内涵和品质。
其实,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艺就像是一座金字塔 底座就是通俗文艺,塔尖就是高雅文艺,没有底座不行,没有塔尖更不行。从文艺发展的自然定律看,只有为数不多的“草根文化”能够被打造成为高雅文化,进入塔顶,也就是大雅之堂。
而且“草根文化”进入大雅之堂有一个中间环节,那是不可缺少的,就是文艺大家的介入和参与,换句话说,必须具备真正的知识分子的哲学及人文思想的介入和参与。
许许多多的“草根文化”都是经过文艺大师的参与、改造或创新,才能成为伟大的、高雅的艺术作品。例如西部民歌,就是因为有了王洛宾的改造和升华,才成为真正的伟大精美的艺术作品,同样是反映北方人喜怒哀乐的生活实际的,像老舍的《茶馆》、《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还有近年来天津人民剧院上演的《蛐蛐四爷》等,不低俗,不媚俗,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意义,这都是登上大雅之堂的精品。
其实,说一千道一万,如今的问题并不是“草根文化”能否登上大雅之堂,而是“塔尖”有没有真货色的问题,甚至想乾坤倒转,把“塔底”放到“塔尖”上。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力图让通俗文艺主导文艺的发展和方向,那就像把一座文艺金字塔首位颠倒一般,用北方话说 倒个了!这样的文艺可能表面上很“繁荣”,很有“人气”,但是实际上陷入了低俗和庸俗的怪圈而不能自拔,没有什么文化实力,更谈不上核心竞争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