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风险分析

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

一 案例

1998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表公告,关闭刚刚诞生2年10个月

的海南发展银行。这是新中国金融史上第一次由于支付危机而关闭一家有省政府背景的商业银行。海南发展银行成立于1995年8月,是海南省唯一一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总行设在海南省海口市,并在其他省市设有少量分支机构。它是在先后合并原海南省5家信托投资公司和28家信用社的基础上建立和壮大的。成立时的总股本为16.77亿元,海南省政府以出资3.2亿元成为其最大股东。关闭前有员工2800余人,资产规模达160多亿元。

海南发展银行从开业之日起就步履维艰,不良资产比例大,资本金不足,

支付困难,信誉差。1997年底按照省政府意图海南发展银行兼并28家有问题的信用社之后,公众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出现挤兑行为。随后几个月的挤兑行为耗尽了海南发展银行的准备金,而其贷款又无法收回。为保护海南发展银行,国家曾紧急调了34亿元资金救助,但只是杯水车薪。为控制局面,防止风险漫延,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当机立断,宣布1998年6月21日关闭海南发展银行。同时宣布从关闭之日起至正式解散之日前,由中国工商银行托管海南发展银行的全部资产负债,其中包括接收并行使原海南发展银行的行政领导权、业务管理权及财务收支审批权;承接原海南发展银行的全部资产负债,停止海南发展银行新的经营活动;配合有关部门施实清理清偿计划。对于海南发展银行的存款,则采取自然人和法人分别对待的办法,自然人存款即居民储蓄一律由工行兑付,而法人债权进行登记,将海南发展银行全部资产负债清算完毕以后,按折扣率进行兑付。6月30日,在原海南发展银行各网点开始了原海南发展银行存款的兑付业务,由于公众对中国工商银行的信用,兑付业务开始后并没有造成大量挤兑,大部分储户只是把存款转存工商银行,现金提取量不多,没有造成过大的社会震动。

(参见易纲《货币银行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二 风险分析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不能或不愿履行债务而给债权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

性,或是由于交易对方违约或不履行义务而给作为交易一方的银行带来不利影响。

海南发展银行建立本身就是吸为了吸纳海南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1992

年开始海南房地产火爆,1993年5月以后,国家加大金融宏观调控力度,房地产热逐步降温,海南的众多信托投资公司由于大量资金压在房地产上而出现了经营困难。在这个背景下,海南省政府决定成立海南发展银行,将5家已存在严重问题的信托投资公司合并为海南发展银行。据统计,合并时这5家机构的坏账损失总额已达26亿元。有关部门认为,可以靠公司合并后的规模经济和制度化管理,使它们的经营好转,信誉度上升,从而摆脱困境。1997年底,遵循同样的思路、有关部门又将海南省内28家有问题的信用社并入海南发展银行,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其不良资产的比例。

(二)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即当其

流动性不足时,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得足够的资金,从而影响其盈利水平。 不良资产比例过大,是海南发展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一个主要表现。

(三)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指的是由于不健全或失效的内部控制过程人员和系统或是外部

事件而导致的损失风险。违法违规经营,海南发展银行建立起来以后,并没有按照规范的商业银行机制进行运作,而是大量进行违法违规的经营,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向股东发放大量无合法担保的贷款。海南发展银行是在1994年12月8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筹建,并于1995年8月18正式开业的。成立时的股本16.77亿元。但仅在1995年5月到9月间,就已发放贷款10.60亿元,其中股东贷款

9.20亿元,占贷款总额的86.71%.绝大部分股东贷款都属于无合法担保的贷款,许多代款的用途根本不明确,实际上是用于归还用来入股的临时拆借资金,许多股东的贷款发生在其资本到账后的一个月,入股单位实际上是刚拿来,又拿走。股东贷款实际上成为股东抽逃资本金的重要手段。这种违法违规的经营行为显然无法使海南发展银行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四)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由于银行经营管理不善违反法规等原因,导致存款人投资者和

银行监管机构对其失去信心而影响银行正常经营所带来的风险。违法违规经营使得海南发展银行的声誉受到很大影响,后期甚至直接导致了海南发展银行的挤兑危机。

三 风险防范措施

(一)防范信用风险措施

在对待单个企业或私人贷款时,银行应认真进行资信调查,核定信用额度。

认真检查核对贷款人的贷款申请,查明其贷款申请材料是否准备齐全以及对其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调查。运用5C等业界认可的手段对贷款人进行信用评估。对贷款人的品格,运用借入资金获取利润并偿还贷款的能力,资本,担保品及其经营环境进行科学合理分析,以确定是否对其提供贷款。在为贷款人提供贷款后应及时对贷款人的运用贷款进行跟踪调查。必要是可采取追加担保的形式以确保贷款人的还贷能力,减少银行的信用风险。

运用贷款风险的分散策略,减少将巨资贷款贷给个别企业的行为,将贷款

分散地提供给通过贷款审核的众多企业或个人,以分散银行的信用风险。银行可以通过资产多样化,单个贷款比例,贷款方的分散来执行贷款风险的分散策略。 运用贷款风险的转移策略,转移银行的部分信用风险。可以通过向直接或间接

投保的方式,将贷款信用风险转嫁给保险人承担。还可以通过提供保证贷款的方式将银行的信用风险转嫁给保证人承担。

在银行贷款的整个管理中,应提取坏账准备金或在坏账发生时直接冲减利润。

以降低银行的信用风险。

(二)防范流动风险的措施

严格遵守新巴塞尔协议中对资本充足率及核心资本充足率的要求,遵守最低

资本规定,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与市场纪律。降低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直至其达到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

(三)防范操作风险的措施

从巴塞尔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界定来看,操作风险包括了人员、程序、系

统和外部事件四个风险因素。降低操作风险,也就是要降低这四个风险因素的发

生概率。

结合上述海南发展银行案例,防范操作风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强操作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针对操作风险而言的内部控制包括:银行员工

的操作风险观、操作风险内部控制意识和操作风险管理职业道德等,对风险的敏感程度、承受水平、控制手段有足够的理解和掌握,银行高级管理层应了解本行的主要操作风险所在。从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人员因素是操作风险发生的主要因素,对我国而言,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在操作风险管理中十分重要。

2 构建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和完整、独立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商业银行不能只

注重单一风险管理,而应将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及其他风险,以及包括这些风险在内的各种金融资产进行组合。

3 建立健全操作风险识别、评估体系和完整的内控信息反应机制。商业银行应

按照新资本协议框架的要求,从操作风险数据库、操作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建立科续的监控和定期评估。

4 整合优化业务流程,强化专业稽核审计,实行内控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建立独立、垂直、具有监督权威的内部稽核部门,设置科学的量化监控指标体系,反映监控对象的主要内容,促进内控和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防范声誉风险措施

1 加强自身建设,构筑良好的经营基础。银行应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首先,

要把流动性管理和资产质量资产质量是树立良好声誉的基础。要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适当降低存贷比,保持相对充足的流动性。狠抓资产质量,降低不良贷款比例,为抵御风险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制衡机制。有效的公司治理有助于保护银行存款人和债权人利益,而且能使监管机构更多地信赖银行的内部流程

2 加强声誉风险管理,提升银行声誉资产价值。对内,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将

声誉风险管理融入银行战略管理体系,将声誉风险控制在最小值,以零为目标,对银行的商标管理、文化管理、产品管理实施系统化的规划;构建早期预警系统,建立银行危机处理机构体系,加强危机公关管理,增强化解危机的能力;支持良好的企业价值和道德风气,强化声誉意识,向所有员工逐步地灌输一种恪守高度

的公平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精神,让全体员工都牢固树立不可因某项交易、销售、贷款、客户和盈利机会,而牺牲银行的名声和声誉的意识。对外,建立品牌知名度,提高品牌的附加值和可信度,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独特的市场品牌及良好的声誉是国际先进银行的重要特点,建立和维护品牌已成为国际先进银行的一项重大战略。

3 借鉴国际经验,逐步建立起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是以直接增加银

行偿还能力的方式增强银行声誉的,其对银行声誉的影响取决于对存款的保障程度。通常由政府、中央银行或相关自律机构来组织,主要目的是通过强制性的而非自愿性的安排,为参加存款保险体系的银行的债权人提供一个安全网,由此增加公众对银行的信心并使金融体系更加稳定,设定存款保险制度的初衷就是保护存款者利益。

中国平安巨资投资富通事件

一 案例

2007年11月27日,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子公司中国平安人寿保

险股份有限公司斥资约18.1亿欧元从二级市场直接购买欧洲富通集团9501万股股份,约合富通总股本的4.18%,成为富通集团第一大单一股东。中国平安第一次买进富通为每股19欧元,初始总投资成本约为238.38亿元人民币。根据07年中期的数据,富通股东权益212亿,4.18%股份对应权益8.9亿;根据07年10月的数据,富通市值486亿,4.18%股份对应20.3亿市值。2008年1月22 日,平安人寿通过二级市场购入富通集团股份至4.99%,总价21.1亿欧元,截至2007年底,富通集团权益330亿欧元,4.99%股份对应16.5亿欧元权益。

08年3月,平安与富通签订了一份谅解备忘录,拟以21.5亿欧元(约合240.2

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富通投资管理公司50%的股权,由于审批等原因,这一协议并未正式生效,随着次贷危机的全面爆发,08年10月6日,平安发表公告终止投资富通投资管理公司50%股权的协议,算是

从2008年5月份开始,富通股价从17欧元左右一路下滑:到7月初,股价

已经跌落至10欧元;到10月3日富通股价为5.41欧元,已经跌去约70%;后曾一度成为“仙股”,股价跌至0.88欧元。

截至2008年半年报,平安对富通集团的投资损失是44%,即105亿元人民

币。截止08年3季度末,富通投资的损失已达157亿元人民币,占初始投资额 的 66%。按会计准则规定,公允价值持续或大幅下降,投资损失要计入利润表,也 就

是说要计提减值准备。这意味着08年3季度平安在3季报的利润表中需计提157 亿的减值损失,据平安2008年3季报,平安的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总 额为-7.05亿元人民币,每股收益从08年中报的0.97元下降到-0.10元。

而在强行并购荷兰银行和金融危机蔓延的双重打击下,富通集团轰然倒塌。富通集团在欧洲遭到数千名客户集体起诉,索赔总额高达40亿欧元。而且从2008年9月末开始,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政府未经股东大会表决,分别对富通实行了国有化措施。这时,各国政府宣称干预重组富通资产而在整个过程中,平安是被强行排斥在外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的业务分拆不仅没通过股东大会,甚至分拆后的投资收益也与中国平安没有关系,因为比利时政府的计划是只补偿欧盟境内的股东。对此事件的处理已经上升到政治层面。这种情况下,平安不得不宣布157亿元亏损计提,2008年12月19日 ,平安已经整整亏损了226亿人民币

二 风险分析

(一)决策风险

决策风险是指保险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由于自身素质,如管理能力,管理经验,对经济政治预期能力等的局限,在制定保险公司未来发展的的重大决策时出现偏差或失误而导致的风险。

此次平安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从有意向到真正资产投入只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根据现有资料来看,此次投资决策主要是依据自身的投资团队做出的研究结果而做出来的。而事实上,当时已经有部分咨询机构不看好此次投资。而且投资者都采用“用脚投票”的方式表示了对于投资结果的忧虑,但是管理层并未重视 在收购富通集团之前掺入了过多的主观形势臆想,中国平安没有切实履行正规的决策程序。中国平安缺乏对并购决策实施过程的监控,在全然不知情下,原本“银保双头鹰”的富通集团被大肆瓜分为一家资产仅含国际保险业务、原来信用资产组合部分股权及现金的保险公司。

在平安集团2008年一季度做出初始投资后,我国有关监管部门曾经叫停了平安再继续投资富通的活动,但是这并没有阻止平安盲目的投资计划,导致进一步

的决策失误

富通集团企图对其高达40亿欧元(截至2008连9月28日)的美国次级债券亏损进行瞒天过海,而中国平安对富通集团的财务状况了解却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财务报告等公开信息,未能深入分析挖掘出这隐藏的致命债务危机,信息不对称导致平安为这草率的并购举动而泥足深陷,尴尬而被动。

(二)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指保险公司在运用保险资金进行投资时对未来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在投资中可能会遭受收益损失甚至本金损失的风险。由于公司高层决策失误,平安巨资投资富通,损失226亿元人民币。

(三)宏观经济变动风险

宏观经济变动风险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不规则变化对保险公司的经营产生重大影响的风险。

受国际严重金融危机的影响 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自年全面爆发后,世界各国的经济状况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欧美一些国家的金融机构更是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有的甚至破产 。 平安公司巨资投资富通时,全球金融市场已经进入了不稳定状态,直接影响到未来投资收益的稳定性。在全球金融市场波动性加大、市场预期低迷的情况下,价格并不能作为衡量投资的唯一尺度。尽管价格已为当期低点,却未必表明金融资产的价格已经触底。特别是在危机持续恶化中,未来债务负担的不确定性加大,因此即使是零收购价也不一定代表绝对盈利,这点从中信证券暂停对贝尔斯登的收购中也可见一斑,此外,尽管富通投资的次贷风险敞口已由富通银行承诺予以保证,但未来危机的影响仍难以估计,并且可能会影响到其他资产的质量。中国平安投资富通失利自然与此次严重的金融危机有重大的关联,但是这也由于中国平安在收购富通集团之前对其资产结构缺乏透彻的了解,以致他国的金融危机被转嫁到了自己身上

(四)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是指国家为了保障本国经济发展,稳定货币,改善国际收支而采取的政策。

海外投资并购的直接风险即为汇率风险,因此必须要考虑到汇率的波动。在净利润不变的情况下,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必然会降低财务贡献度,直接影响到投

资收益。平安投资富通期间正值美国次贷危机时期,整个国际市场极不稳定,汇率波动较大。2008年12月25日,欧元兑人民币中间价为人民币9.5678元,按这个汇率计算,平安当初的投资金额还剩余12.44亿元人民币。至此,平安已经整整亏损了226亿人民币。

(五)海外并购的政治风险

越是政府干预程度大的国家与地区,政治风险就越高。平安集团的管理层显然对金融危机形势下西方国家喜欢采用的政府干预并没有清晰准确的认识。相反,却以为作为第一大股东可以有足够的话语权。而事实上,为应对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 西方各国就已经普遍使用政府干预的手段。这次三国政府的政府干预明显将第一大股东的利益排除在外。在比利时政府的计划出台后,平安方面提出了抗议

平安和商务部进行了接洽,希望寻求政府的支持。来自欧洲的消息称,中国商务部的官员已分别就此于11月25日与11月28日与比利时官员两度会面商讨,但仍无结论性消息公布。

平安冀望得到理想的赔偿,取决于商务部通过外交途径的谈判力度有多大。而在中国与欧洲关系近来陷入僵局、中欧对话被推迟的情况下,况且平安集团并非国有控股企业,结果自然不乐观。

三 风险防范措施

(一)防范决策风险措施

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应努力提升自己的决策能力,在确定有关保险公司的市场定位,发展方向,营销策略,保险投资组合等重大决策时,要结合保险公司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对宏观经济环境,国内经济政策的现状及变动趋势,市场供求,竞争对手策略,国际化趋势等要有全面的准确的分析和科学预测。

加强投资策略的安全性,避免盲目性。中国平安投资美国富通的失败正是没有充分估计海外市场的风险所导致的 这次金融危机的蔓延昭示了国际化的负面效应,处于经济荣时期各个国家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作为要加入国际市场的中国保险企业必须正确认识这一点,在制定投资策略时以安全和稳定为前提,加强风险预警和风控制,提高危机处理和应对能力

管理层要端正心态,切忌盲目扩张 在实施走出去战略时,金融企业的管理层

要保持冷静头脑,管理层只有清楚地意识到并购的风险,思想上足够重视,广揽人才,唯才是举,在文化上做足沟通认同工作。在走出去之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包括对目标企业和自身的资本 人才 技术 管理 信息战略等进行充分的论证, 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走出去的风险进行认真分析,客观评价目标区域社会的政治经济形势 国家政策法规 市场需求和资源况,分析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对手的战略 实力,具体要求:一是在选择目标企业时,首先应关注并购目标企业所处国家或地区的政治 商业 贸易及法律境,尽量选择与我国外交关系较好 ,政治经济较稳定的国家或地区;然后在这些国家或地区选择合适的目标企业。

(二)防范投资风险的措施

保险公司在经营中聚集了巨额的保险资金,这些资金是保险公司对保户的负债,如何经营好利用好保险资金,关系到保险公司的存亡。

保险公司应认真做好咨询工作 应选择那些信誉度好, 有实力有影响力的中介机构,包括咨询公司 会计师事务所 律师事务所等,认真听取专家意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并购战略,以减少并购投资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保险公司在确定一个投资项目时应仔细考察投资目标各方面的指标及实力,了解市场状况及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保险公司应有自己的专业投资团队,具有丰富的投资经验及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保险公司应分散投资管理,将巨资分散投资,构建科学合理的投资组合。实施稳健投资策略,优化投资资产组合为了保证保险投资的盈利性,同时控制高风险,应控制投资资产的组合比例 。保险公司可将自己的部分风险通过再保险等方式转嫁给其他机构承担。

(三)防范宏观经济变动风险的措施

宏观经济变动风险属于保险公司的外部风险,保险公司无法避免这种风险,但可以通过调整公司自身的一些经营策略以减少这类风险对公司的不利影响。如,在经济繁荣时期公司可实行一些扩张性的发展投资策略,在经济萧条时期,公司实行收缩策略。

(四)防范汇率风险的措施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国家的汇率政策也会对保险公司的经营产生影响。汇率变化还会直接影响到保险公司再保险分出业务的价格和赔款摊回的金额。保

险公司在投资国际市场时应注意汇率变动对公司的影响。主要措施如下:关注国际金融动态和国家政策变化,加强对汇率变动的分析和研究,把握汇率变动大势;在外汇投资和外汇收取与赔付时,应该灵活选择币种,各币种适合搭配,尽可能地使外汇风险相互抵消;利用远期交易,掉期交易及期货套期回避汇率风险。

(五)防范海外并购政治风险的措施

就此次事件而言,中国平安遭受了极少见的政治风险,政治风险与自然灾害一样,可能无法预计,但能积极挽救,借助政府的力量,向有关国家开展外交交涉,维护本公司投资资产的合法权益,充分表明中国投资者应该得到与其他投资者相同的公平待遇。就所有的中国海外投资而言,为了海外资产的安全和未来海外投资的安全平稳发展,也应该联合起来,根据此次经验,配合政府完善相关投资保护协定和经济贸易合作协定

华夏证券破产案例

一 案例

华夏证券公司于1992年10月成立,注册资本为27亿余元,由中国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人保五家金融机构作为主要发起人,联合其他41家大型企业共同组建。之后公司迅猛发展,曾一度拥有91家营业部和24家证券服务部,并成为第一家全国交易联网券商。与此同时,公司尚未健全的内部控制却屡遭人破坏。这一方面导致了挪用客户保证金、违规回购国债、账外经营和投资、违规自营和坐庄、账目作假和不清等内部风险的频繁发生;另一方面使公司丧失了应对银行提前收贷、融资成本高涨、实业投资损失、证券市场低迷等外部风险的抵御能力。而主管部门在对其拯救中未能对症施治,内乱外患之下,公司逐渐走向衰亡。

据资料显示,2005年12月,公司总资产为81.76亿元,负债为133.09亿元,所有者权益为-51.33亿元,被中国证监会和北京市政府责令停止证券业务活动,撤销证券业务许可证;2007年10月,公司总资产为38.18亿元,负债为89.86亿元,所有者权益为-51.68亿元,失去持续经营能力,无法清偿到期债务,公司申请破产;2008年4月,破产申请获证监会同意,公司正式宣告破产。

二 风险分析

管理风险是指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因某些金融因素的不确定性,导致经营管理出现失误而使证券公司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具体包括决策风险和操作风险。华夏证券重仓炒作股票太极集团600129)、青海明胶000606)、火箭股份(600879),亏损巨大;华夏证券在自营证券、受托投资管理业务亏损巨大均能体现出证券公司是决策风险和操作风险。 (二)内部失控风险

1 公司治理结构极不完善。1999年年底至2001年5月,公司董事长长期缺位,造成由赵大建主导的“四人领导小组”凌驾于董事会之上,该小组集决策、监管和执行大权于一身,董事会形同虚设。此外,2003年至2004年,公司从未召开监事会,也未设立监事长。

2 董事会被完全架空。公司历任董事长、总经理级别的高管人员都是由上级主管部门向公司作的“不可改变式的推荐”,董事会推荐沦为形式,同时董事长和总经理不向董事会述职并负责;副总经理、总会计师和总工程师不由董事会任命,也不向董事长和总经理负责。

3 风险管理理念淡薄。公司管理层缺乏风险意识和自觉的风险管理观念,没有树立内控优先思想,忽视金融风险、投资风险、负债风险、破产风险和法律风险的严重性,甚至为了高收益而不惜违规经营,如先后挪用客户保证金73亿余元以及多次进行高息融资等。

4 职业操守极差。公司管理层缺乏诚信,授意或直接实施财务造假、账外经营等不道德行为。如2002年至2003年公司虚报利润9.6亿元;某总经理助理以其司机名义从公司“借款”500万元却长期未还,后来拒不认账;苏州营业部经理盗用营业部公章及伪造总公司公章进行账外经营等。 5 人力资源政策不到位。任人唯亲,如1999年赵大建绕过公司高层,把自己带来的23名旧部安插到重要岗位,甚至重用曾被纪律处分者;薪酬标准实行“职务工资制”,管理人员工资完全由职务高低决定,而与公司业绩无直接关系;考评标准为“德能勤绩,廉洁奉公,团结协作”,不够量化,绩效指标被严重弱化。此外,安排被撤销单位的部分中高层干部参与对做出撤销决定的公司领导“评分”,存在利益冲突效应。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波动而导致证券公司某一头寸或组合遭到损失的可能性, 对于券商来讲, 市场风险是其经营自营业务所要经常面临的一种风险。 因为当市场发生波动时, 证券价格往往要受到影响, 造成证券公司的损失。而由于自营业务成本较低, 在营业费用中所占的比例极低, 自营业务往往给公司带来的利润是相当可观的, 但自营业务同时也是一把“ 双刃剑” , 市场风险的防范就显得更有必要了。 就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 证券公司在自营业务方面由于市场风险而遭受重大损失的例子比较常见。由于证券市场低迷,华夏证券的自营证券、受托投资管理业务亏损巨大。

(四)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由于交易对手不能或不愿履行合约承诺而使证券公司遭受的潜在损失。华夏证券投资于大量的实业公司,最后均因无法收回而产生大量不良资产。

三 防范风险的措施

(一)防范管理风险措施

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应努力提升自己的决策能力,在确定有关证券公司的市场定位,发展方向,营销策略,保证券投资组合等重大决策时,要结合证券公司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对宏观经济环境,国内经济政策的现状及变动趋势,市场供求,竞争对手策略,国际化趋势等要有全面的准确的分析和科学预测。 加强投资策略的安全性,避免盲目性。

(二)防范内部失控风险措施 1.完善控制环境

拓宽证券公司融资渠道, 改善公司资产结构。 对我国证券公司缺乏资金(特别是长期资金)融通渠道的问题, 有赖于国家监管机构对于现行制度的改革, 放松对证券公司发行金融债券的限制,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简化审批手续。 同时, 改进信息披露制度,鼓励证券公司上市, 使其在获得资金融通的同时接受公众监督。同时增加流动性资产的比例, 加强对资产的流动性管理。其二, 丰富业务种类。我国证券公司的业务局限于一级市场的承销, 二级市场的经纪和自营三个方面。其中, 佣金收入占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这样一来, 证券公司收入情况几乎

完全依赖于证券市场的行情, 正如这几年券商所面临的危机一样, 很大程度上缘于我国股票市场的低迷。也正是由于生存的需要, 使得证券公司忽略了内控体系的健全, 得整个公司都暴露于市场风险与系统风险的威胁之下。所以, 证券公司应该加大对创新型业务的开发, 改变过重依赖拥金的收入结构, 增强对系统风险的抵御。

2 建立合理的法人治理构架, 改进组织管理构架其一,深化股份制改革,削弱大股东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在几个大股东之间形成有效的相互制衡机制,坚决避免一股独大或出现关联股的局面。积极引进合格的战略投资者,使股东主体多样化。 同时,在分散股权之后,应进一步注意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其二, 改革董事会构成, 增加外部董事的人数比例, 并且加强对其董事资格, 特别是专业素质方面的审查。 对于股东单位的派驻人员应向其提出最基本的驻标准, 防止出现外部董事因专业素质的原因而无法有效履行董事职责的情况发生。

3 加强制度建设, 改进内控手段其一, 增强公司内部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对内控的认识, 制订出切实可行、 合理的内控制度。 参照国外公司的先进经验, 改革组织构架, 成立由司总经理直接领导的内部控制委员会, 独立于所有其他业务部门之外, 使之可以有效完成风险识别、 监督的工作。 并在其下成立独立的审计委员会对公司整体风险监管流程进行审计, 定期向上层提交审计报告, 提出改进措施建议。其二, 改进内控手段, 加强风险评估能力, 加大对员工的培训, 引进现代风险管理技术。在公司内部完善各种数据的记录与保存工作, 借鉴国际证监组织“ 资本充足率” 的框架与 VAR 模型, 并运用应力分析法、 场景分析法增强风险定量分析能力。加强公司内部网络建设, 并建立相应的各种账目数据库, 以提高内控审查的效率。同时, 做好账目原始凭证的保管工作, 内控部门应定期抽查, 防止有人擅改原始数据。通过提高公司的业务分析能力来减轻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对公司的威胁。

(三)防范市场风险措施

对证券公司来说,证券经纪业务的市场风险属于系统性风险,无法避免,但可以有效控制。证券自营业务的市场风险属于非系统性风险,证券公司的市场风险主要来源于证券公司的自营业务。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减少其对证券公司的不利影响。证券公司应有专门的自营业务投资团队,他们应有丰富的投资经验和扎实的

理论基础。在投资时,应采用组合投资方式,合理科学分散投资风险;可以通过保险等方式将公司的部分风险转嫁给其他机构承担。

公司应 弄清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设定可承受的风险范围。避免因风险能力薄弱而带来的问题,对于风险承受力的范围更加需要控制机;阻碍了企业资产

加强风险管理力度。风险管理力度的增强,主要是经过制定风险管理制度。其重点在于做好以下工作,例如:风险的识别、衡量、管理方法、控制、监察等不同的环节。目前人们对于风险的衡量已经积累了很多测试方法,并且对风险控制系统检查,形成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四)防范信用风险措施

1 降低信息不对称性所带来的风险

证券公司的信用风险来源于其客户或交易对手,而非投资银行自身,与客户相比投资银行在信息占有上处于劣势,而且不可改变,这种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不能消除,只能降低其发生的损害程度。而对于信息的不对称,一般通过建立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和信号传递机制来降低风险程度,但我国目前在这两方面做得都不够,需要强化。我们应该向金融制度完善的国家学习,发展特殊类型的专业知识,辨别信息真伪,形成征信所和信用评级机构等组织,签署详细的合约以降低信息不对称性。

2建立信用评级制度

这要求我国建立权威、公正的信用评级机构和社会审计机构,使监督外部化。一般来说,这些中介机构在获取企业信息方面具有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证券公司借助中介机构获取企业的信息,可以提高信息的真实度并降低信息成本。证券公司根据信用评级机构的评价结果确定信用等级,并依据不同的信用等级确定发行价格和信贷利率;根据社会审计机构的审计结果真实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及还款能力。

3加强自律功能,充分发挥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业协会的监督功能

交易所和证券业协会是市场主要的自律机构,是监管的主体之一。它们的会员均为证券公司,其既是市场的参与者,又是被监管的对象。 鉴于金融风险因素加大,作为政府应加强监管,而且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市场经济本身产生的

两大“体制缺陷”,只有依靠非市场机制才能解决,因此政府是防范风险不可缺少的力量。我们过去是出了事才去监管,监管滞后,在风险日益加大的情况下,需要一个现场检查系统,建立一个新的、实时动态的监管体系。这个监管系统应更多依赖于证券机构的自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激励相容的制度安排,利用市场力量来强化监管目标。

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

一 案例

1998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表公告,关闭刚刚诞生2年10个月

的海南发展银行。这是新中国金融史上第一次由于支付危机而关闭一家有省政府背景的商业银行。海南发展银行成立于1995年8月,是海南省唯一一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总行设在海南省海口市,并在其他省市设有少量分支机构。它是在先后合并原海南省5家信托投资公司和28家信用社的基础上建立和壮大的。成立时的总股本为16.77亿元,海南省政府以出资3.2亿元成为其最大股东。关闭前有员工2800余人,资产规模达160多亿元。

海南发展银行从开业之日起就步履维艰,不良资产比例大,资本金不足,

支付困难,信誉差。1997年底按照省政府意图海南发展银行兼并28家有问题的信用社之后,公众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出现挤兑行为。随后几个月的挤兑行为耗尽了海南发展银行的准备金,而其贷款又无法收回。为保护海南发展银行,国家曾紧急调了34亿元资金救助,但只是杯水车薪。为控制局面,防止风险漫延,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当机立断,宣布1998年6月21日关闭海南发展银行。同时宣布从关闭之日起至正式解散之日前,由中国工商银行托管海南发展银行的全部资产负债,其中包括接收并行使原海南发展银行的行政领导权、业务管理权及财务收支审批权;承接原海南发展银行的全部资产负债,停止海南发展银行新的经营活动;配合有关部门施实清理清偿计划。对于海南发展银行的存款,则采取自然人和法人分别对待的办法,自然人存款即居民储蓄一律由工行兑付,而法人债权进行登记,将海南发展银行全部资产负债清算完毕以后,按折扣率进行兑付。6月30日,在原海南发展银行各网点开始了原海南发展银行存款的兑付业务,由于公众对中国工商银行的信用,兑付业务开始后并没有造成大量挤兑,大部分储户只是把存款转存工商银行,现金提取量不多,没有造成过大的社会震动。

(参见易纲《货币银行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二 风险分析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不能或不愿履行债务而给债权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

性,或是由于交易对方违约或不履行义务而给作为交易一方的银行带来不利影响。

海南发展银行建立本身就是吸为了吸纳海南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1992

年开始海南房地产火爆,1993年5月以后,国家加大金融宏观调控力度,房地产热逐步降温,海南的众多信托投资公司由于大量资金压在房地产上而出现了经营困难。在这个背景下,海南省政府决定成立海南发展银行,将5家已存在严重问题的信托投资公司合并为海南发展银行。据统计,合并时这5家机构的坏账损失总额已达26亿元。有关部门认为,可以靠公司合并后的规模经济和制度化管理,使它们的经营好转,信誉度上升,从而摆脱困境。1997年底,遵循同样的思路、有关部门又将海南省内28家有问题的信用社并入海南发展银行,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其不良资产的比例。

(二)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即当其

流动性不足时,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得足够的资金,从而影响其盈利水平。 不良资产比例过大,是海南发展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一个主要表现。

(三)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指的是由于不健全或失效的内部控制过程人员和系统或是外部

事件而导致的损失风险。违法违规经营,海南发展银行建立起来以后,并没有按照规范的商业银行机制进行运作,而是大量进行违法违规的经营,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向股东发放大量无合法担保的贷款。海南发展银行是在1994年12月8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筹建,并于1995年8月18正式开业的。成立时的股本16.77亿元。但仅在1995年5月到9月间,就已发放贷款10.60亿元,其中股东贷款

9.20亿元,占贷款总额的86.71%.绝大部分股东贷款都属于无合法担保的贷款,许多代款的用途根本不明确,实际上是用于归还用来入股的临时拆借资金,许多股东的贷款发生在其资本到账后的一个月,入股单位实际上是刚拿来,又拿走。股东贷款实际上成为股东抽逃资本金的重要手段。这种违法违规的经营行为显然无法使海南发展银行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四)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由于银行经营管理不善违反法规等原因,导致存款人投资者和

银行监管机构对其失去信心而影响银行正常经营所带来的风险。违法违规经营使得海南发展银行的声誉受到很大影响,后期甚至直接导致了海南发展银行的挤兑危机。

三 风险防范措施

(一)防范信用风险措施

在对待单个企业或私人贷款时,银行应认真进行资信调查,核定信用额度。

认真检查核对贷款人的贷款申请,查明其贷款申请材料是否准备齐全以及对其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调查。运用5C等业界认可的手段对贷款人进行信用评估。对贷款人的品格,运用借入资金获取利润并偿还贷款的能力,资本,担保品及其经营环境进行科学合理分析,以确定是否对其提供贷款。在为贷款人提供贷款后应及时对贷款人的运用贷款进行跟踪调查。必要是可采取追加担保的形式以确保贷款人的还贷能力,减少银行的信用风险。

运用贷款风险的分散策略,减少将巨资贷款贷给个别企业的行为,将贷款

分散地提供给通过贷款审核的众多企业或个人,以分散银行的信用风险。银行可以通过资产多样化,单个贷款比例,贷款方的分散来执行贷款风险的分散策略。 运用贷款风险的转移策略,转移银行的部分信用风险。可以通过向直接或间接

投保的方式,将贷款信用风险转嫁给保险人承担。还可以通过提供保证贷款的方式将银行的信用风险转嫁给保证人承担。

在银行贷款的整个管理中,应提取坏账准备金或在坏账发生时直接冲减利润。

以降低银行的信用风险。

(二)防范流动风险的措施

严格遵守新巴塞尔协议中对资本充足率及核心资本充足率的要求,遵守最低

资本规定,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与市场纪律。降低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直至其达到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

(三)防范操作风险的措施

从巴塞尔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界定来看,操作风险包括了人员、程序、系

统和外部事件四个风险因素。降低操作风险,也就是要降低这四个风险因素的发

生概率。

结合上述海南发展银行案例,防范操作风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强操作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针对操作风险而言的内部控制包括:银行员工

的操作风险观、操作风险内部控制意识和操作风险管理职业道德等,对风险的敏感程度、承受水平、控制手段有足够的理解和掌握,银行高级管理层应了解本行的主要操作风险所在。从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人员因素是操作风险发生的主要因素,对我国而言,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在操作风险管理中十分重要。

2 构建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和完整、独立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商业银行不能只

注重单一风险管理,而应将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及其他风险,以及包括这些风险在内的各种金融资产进行组合。

3 建立健全操作风险识别、评估体系和完整的内控信息反应机制。商业银行应

按照新资本协议框架的要求,从操作风险数据库、操作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建立科续的监控和定期评估。

4 整合优化业务流程,强化专业稽核审计,实行内控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建立独立、垂直、具有监督权威的内部稽核部门,设置科学的量化监控指标体系,反映监控对象的主要内容,促进内控和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防范声誉风险措施

1 加强自身建设,构筑良好的经营基础。银行应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首先,

要把流动性管理和资产质量资产质量是树立良好声誉的基础。要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适当降低存贷比,保持相对充足的流动性。狠抓资产质量,降低不良贷款比例,为抵御风险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制衡机制。有效的公司治理有助于保护银行存款人和债权人利益,而且能使监管机构更多地信赖银行的内部流程

2 加强声誉风险管理,提升银行声誉资产价值。对内,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将

声誉风险管理融入银行战略管理体系,将声誉风险控制在最小值,以零为目标,对银行的商标管理、文化管理、产品管理实施系统化的规划;构建早期预警系统,建立银行危机处理机构体系,加强危机公关管理,增强化解危机的能力;支持良好的企业价值和道德风气,强化声誉意识,向所有员工逐步地灌输一种恪守高度

的公平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精神,让全体员工都牢固树立不可因某项交易、销售、贷款、客户和盈利机会,而牺牲银行的名声和声誉的意识。对外,建立品牌知名度,提高品牌的附加值和可信度,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独特的市场品牌及良好的声誉是国际先进银行的重要特点,建立和维护品牌已成为国际先进银行的一项重大战略。

3 借鉴国际经验,逐步建立起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是以直接增加银

行偿还能力的方式增强银行声誉的,其对银行声誉的影响取决于对存款的保障程度。通常由政府、中央银行或相关自律机构来组织,主要目的是通过强制性的而非自愿性的安排,为参加存款保险体系的银行的债权人提供一个安全网,由此增加公众对银行的信心并使金融体系更加稳定,设定存款保险制度的初衷就是保护存款者利益。

中国平安巨资投资富通事件

一 案例

2007年11月27日,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子公司中国平安人寿保

险股份有限公司斥资约18.1亿欧元从二级市场直接购买欧洲富通集团9501万股股份,约合富通总股本的4.18%,成为富通集团第一大单一股东。中国平安第一次买进富通为每股19欧元,初始总投资成本约为238.38亿元人民币。根据07年中期的数据,富通股东权益212亿,4.18%股份对应权益8.9亿;根据07年10月的数据,富通市值486亿,4.18%股份对应20.3亿市值。2008年1月22 日,平安人寿通过二级市场购入富通集团股份至4.99%,总价21.1亿欧元,截至2007年底,富通集团权益330亿欧元,4.99%股份对应16.5亿欧元权益。

08年3月,平安与富通签订了一份谅解备忘录,拟以21.5亿欧元(约合240.2

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富通投资管理公司50%的股权,由于审批等原因,这一协议并未正式生效,随着次贷危机的全面爆发,08年10月6日,平安发表公告终止投资富通投资管理公司50%股权的协议,算是

从2008年5月份开始,富通股价从17欧元左右一路下滑:到7月初,股价

已经跌落至10欧元;到10月3日富通股价为5.41欧元,已经跌去约70%;后曾一度成为“仙股”,股价跌至0.88欧元。

截至2008年半年报,平安对富通集团的投资损失是44%,即105亿元人民

币。截止08年3季度末,富通投资的损失已达157亿元人民币,占初始投资额 的 66%。按会计准则规定,公允价值持续或大幅下降,投资损失要计入利润表,也 就

是说要计提减值准备。这意味着08年3季度平安在3季报的利润表中需计提157 亿的减值损失,据平安2008年3季报,平安的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总 额为-7.05亿元人民币,每股收益从08年中报的0.97元下降到-0.10元。

而在强行并购荷兰银行和金融危机蔓延的双重打击下,富通集团轰然倒塌。富通集团在欧洲遭到数千名客户集体起诉,索赔总额高达40亿欧元。而且从2008年9月末开始,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政府未经股东大会表决,分别对富通实行了国有化措施。这时,各国政府宣称干预重组富通资产而在整个过程中,平安是被强行排斥在外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的业务分拆不仅没通过股东大会,甚至分拆后的投资收益也与中国平安没有关系,因为比利时政府的计划是只补偿欧盟境内的股东。对此事件的处理已经上升到政治层面。这种情况下,平安不得不宣布157亿元亏损计提,2008年12月19日 ,平安已经整整亏损了226亿人民币

二 风险分析

(一)决策风险

决策风险是指保险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由于自身素质,如管理能力,管理经验,对经济政治预期能力等的局限,在制定保险公司未来发展的的重大决策时出现偏差或失误而导致的风险。

此次平安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从有意向到真正资产投入只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根据现有资料来看,此次投资决策主要是依据自身的投资团队做出的研究结果而做出来的。而事实上,当时已经有部分咨询机构不看好此次投资。而且投资者都采用“用脚投票”的方式表示了对于投资结果的忧虑,但是管理层并未重视 在收购富通集团之前掺入了过多的主观形势臆想,中国平安没有切实履行正规的决策程序。中国平安缺乏对并购决策实施过程的监控,在全然不知情下,原本“银保双头鹰”的富通集团被大肆瓜分为一家资产仅含国际保险业务、原来信用资产组合部分股权及现金的保险公司。

在平安集团2008年一季度做出初始投资后,我国有关监管部门曾经叫停了平安再继续投资富通的活动,但是这并没有阻止平安盲目的投资计划,导致进一步

的决策失误

富通集团企图对其高达40亿欧元(截至2008连9月28日)的美国次级债券亏损进行瞒天过海,而中国平安对富通集团的财务状况了解却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财务报告等公开信息,未能深入分析挖掘出这隐藏的致命债务危机,信息不对称导致平安为这草率的并购举动而泥足深陷,尴尬而被动。

(二)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指保险公司在运用保险资金进行投资时对未来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在投资中可能会遭受收益损失甚至本金损失的风险。由于公司高层决策失误,平安巨资投资富通,损失226亿元人民币。

(三)宏观经济变动风险

宏观经济变动风险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不规则变化对保险公司的经营产生重大影响的风险。

受国际严重金融危机的影响 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自年全面爆发后,世界各国的经济状况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欧美一些国家的金融机构更是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有的甚至破产 。 平安公司巨资投资富通时,全球金融市场已经进入了不稳定状态,直接影响到未来投资收益的稳定性。在全球金融市场波动性加大、市场预期低迷的情况下,价格并不能作为衡量投资的唯一尺度。尽管价格已为当期低点,却未必表明金融资产的价格已经触底。特别是在危机持续恶化中,未来债务负担的不确定性加大,因此即使是零收购价也不一定代表绝对盈利,这点从中信证券暂停对贝尔斯登的收购中也可见一斑,此外,尽管富通投资的次贷风险敞口已由富通银行承诺予以保证,但未来危机的影响仍难以估计,并且可能会影响到其他资产的质量。中国平安投资富通失利自然与此次严重的金融危机有重大的关联,但是这也由于中国平安在收购富通集团之前对其资产结构缺乏透彻的了解,以致他国的金融危机被转嫁到了自己身上

(四)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是指国家为了保障本国经济发展,稳定货币,改善国际收支而采取的政策。

海外投资并购的直接风险即为汇率风险,因此必须要考虑到汇率的波动。在净利润不变的情况下,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必然会降低财务贡献度,直接影响到投

资收益。平安投资富通期间正值美国次贷危机时期,整个国际市场极不稳定,汇率波动较大。2008年12月25日,欧元兑人民币中间价为人民币9.5678元,按这个汇率计算,平安当初的投资金额还剩余12.44亿元人民币。至此,平安已经整整亏损了226亿人民币。

(五)海外并购的政治风险

越是政府干预程度大的国家与地区,政治风险就越高。平安集团的管理层显然对金融危机形势下西方国家喜欢采用的政府干预并没有清晰准确的认识。相反,却以为作为第一大股东可以有足够的话语权。而事实上,为应对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 西方各国就已经普遍使用政府干预的手段。这次三国政府的政府干预明显将第一大股东的利益排除在外。在比利时政府的计划出台后,平安方面提出了抗议

平安和商务部进行了接洽,希望寻求政府的支持。来自欧洲的消息称,中国商务部的官员已分别就此于11月25日与11月28日与比利时官员两度会面商讨,但仍无结论性消息公布。

平安冀望得到理想的赔偿,取决于商务部通过外交途径的谈判力度有多大。而在中国与欧洲关系近来陷入僵局、中欧对话被推迟的情况下,况且平安集团并非国有控股企业,结果自然不乐观。

三 风险防范措施

(一)防范决策风险措施

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应努力提升自己的决策能力,在确定有关保险公司的市场定位,发展方向,营销策略,保险投资组合等重大决策时,要结合保险公司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对宏观经济环境,国内经济政策的现状及变动趋势,市场供求,竞争对手策略,国际化趋势等要有全面的准确的分析和科学预测。

加强投资策略的安全性,避免盲目性。中国平安投资美国富通的失败正是没有充分估计海外市场的风险所导致的 这次金融危机的蔓延昭示了国际化的负面效应,处于经济荣时期各个国家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作为要加入国际市场的中国保险企业必须正确认识这一点,在制定投资策略时以安全和稳定为前提,加强风险预警和风控制,提高危机处理和应对能力

管理层要端正心态,切忌盲目扩张 在实施走出去战略时,金融企业的管理层

要保持冷静头脑,管理层只有清楚地意识到并购的风险,思想上足够重视,广揽人才,唯才是举,在文化上做足沟通认同工作。在走出去之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包括对目标企业和自身的资本 人才 技术 管理 信息战略等进行充分的论证, 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走出去的风险进行认真分析,客观评价目标区域社会的政治经济形势 国家政策法规 市场需求和资源况,分析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对手的战略 实力,具体要求:一是在选择目标企业时,首先应关注并购目标企业所处国家或地区的政治 商业 贸易及法律境,尽量选择与我国外交关系较好 ,政治经济较稳定的国家或地区;然后在这些国家或地区选择合适的目标企业。

(二)防范投资风险的措施

保险公司在经营中聚集了巨额的保险资金,这些资金是保险公司对保户的负债,如何经营好利用好保险资金,关系到保险公司的存亡。

保险公司应认真做好咨询工作 应选择那些信誉度好, 有实力有影响力的中介机构,包括咨询公司 会计师事务所 律师事务所等,认真听取专家意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并购战略,以减少并购投资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保险公司在确定一个投资项目时应仔细考察投资目标各方面的指标及实力,了解市场状况及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保险公司应有自己的专业投资团队,具有丰富的投资经验及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保险公司应分散投资管理,将巨资分散投资,构建科学合理的投资组合。实施稳健投资策略,优化投资资产组合为了保证保险投资的盈利性,同时控制高风险,应控制投资资产的组合比例 。保险公司可将自己的部分风险通过再保险等方式转嫁给其他机构承担。

(三)防范宏观经济变动风险的措施

宏观经济变动风险属于保险公司的外部风险,保险公司无法避免这种风险,但可以通过调整公司自身的一些经营策略以减少这类风险对公司的不利影响。如,在经济繁荣时期公司可实行一些扩张性的发展投资策略,在经济萧条时期,公司实行收缩策略。

(四)防范汇率风险的措施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国家的汇率政策也会对保险公司的经营产生影响。汇率变化还会直接影响到保险公司再保险分出业务的价格和赔款摊回的金额。保

险公司在投资国际市场时应注意汇率变动对公司的影响。主要措施如下:关注国际金融动态和国家政策变化,加强对汇率变动的分析和研究,把握汇率变动大势;在外汇投资和外汇收取与赔付时,应该灵活选择币种,各币种适合搭配,尽可能地使外汇风险相互抵消;利用远期交易,掉期交易及期货套期回避汇率风险。

(五)防范海外并购政治风险的措施

就此次事件而言,中国平安遭受了极少见的政治风险,政治风险与自然灾害一样,可能无法预计,但能积极挽救,借助政府的力量,向有关国家开展外交交涉,维护本公司投资资产的合法权益,充分表明中国投资者应该得到与其他投资者相同的公平待遇。就所有的中国海外投资而言,为了海外资产的安全和未来海外投资的安全平稳发展,也应该联合起来,根据此次经验,配合政府完善相关投资保护协定和经济贸易合作协定

华夏证券破产案例

一 案例

华夏证券公司于1992年10月成立,注册资本为27亿余元,由中国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人保五家金融机构作为主要发起人,联合其他41家大型企业共同组建。之后公司迅猛发展,曾一度拥有91家营业部和24家证券服务部,并成为第一家全国交易联网券商。与此同时,公司尚未健全的内部控制却屡遭人破坏。这一方面导致了挪用客户保证金、违规回购国债、账外经营和投资、违规自营和坐庄、账目作假和不清等内部风险的频繁发生;另一方面使公司丧失了应对银行提前收贷、融资成本高涨、实业投资损失、证券市场低迷等外部风险的抵御能力。而主管部门在对其拯救中未能对症施治,内乱外患之下,公司逐渐走向衰亡。

据资料显示,2005年12月,公司总资产为81.76亿元,负债为133.09亿元,所有者权益为-51.33亿元,被中国证监会和北京市政府责令停止证券业务活动,撤销证券业务许可证;2007年10月,公司总资产为38.18亿元,负债为89.86亿元,所有者权益为-51.68亿元,失去持续经营能力,无法清偿到期债务,公司申请破产;2008年4月,破产申请获证监会同意,公司正式宣告破产。

二 风险分析

管理风险是指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因某些金融因素的不确定性,导致经营管理出现失误而使证券公司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具体包括决策风险和操作风险。华夏证券重仓炒作股票太极集团600129)、青海明胶000606)、火箭股份(600879),亏损巨大;华夏证券在自营证券、受托投资管理业务亏损巨大均能体现出证券公司是决策风险和操作风险。 (二)内部失控风险

1 公司治理结构极不完善。1999年年底至2001年5月,公司董事长长期缺位,造成由赵大建主导的“四人领导小组”凌驾于董事会之上,该小组集决策、监管和执行大权于一身,董事会形同虚设。此外,2003年至2004年,公司从未召开监事会,也未设立监事长。

2 董事会被完全架空。公司历任董事长、总经理级别的高管人员都是由上级主管部门向公司作的“不可改变式的推荐”,董事会推荐沦为形式,同时董事长和总经理不向董事会述职并负责;副总经理、总会计师和总工程师不由董事会任命,也不向董事长和总经理负责。

3 风险管理理念淡薄。公司管理层缺乏风险意识和自觉的风险管理观念,没有树立内控优先思想,忽视金融风险、投资风险、负债风险、破产风险和法律风险的严重性,甚至为了高收益而不惜违规经营,如先后挪用客户保证金73亿余元以及多次进行高息融资等。

4 职业操守极差。公司管理层缺乏诚信,授意或直接实施财务造假、账外经营等不道德行为。如2002年至2003年公司虚报利润9.6亿元;某总经理助理以其司机名义从公司“借款”500万元却长期未还,后来拒不认账;苏州营业部经理盗用营业部公章及伪造总公司公章进行账外经营等。 5 人力资源政策不到位。任人唯亲,如1999年赵大建绕过公司高层,把自己带来的23名旧部安插到重要岗位,甚至重用曾被纪律处分者;薪酬标准实行“职务工资制”,管理人员工资完全由职务高低决定,而与公司业绩无直接关系;考评标准为“德能勤绩,廉洁奉公,团结协作”,不够量化,绩效指标被严重弱化。此外,安排被撤销单位的部分中高层干部参与对做出撤销决定的公司领导“评分”,存在利益冲突效应。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波动而导致证券公司某一头寸或组合遭到损失的可能性, 对于券商来讲, 市场风险是其经营自营业务所要经常面临的一种风险。 因为当市场发生波动时, 证券价格往往要受到影响, 造成证券公司的损失。而由于自营业务成本较低, 在营业费用中所占的比例极低, 自营业务往往给公司带来的利润是相当可观的, 但自营业务同时也是一把“ 双刃剑” , 市场风险的防范就显得更有必要了。 就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 证券公司在自营业务方面由于市场风险而遭受重大损失的例子比较常见。由于证券市场低迷,华夏证券的自营证券、受托投资管理业务亏损巨大。

(四)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由于交易对手不能或不愿履行合约承诺而使证券公司遭受的潜在损失。华夏证券投资于大量的实业公司,最后均因无法收回而产生大量不良资产。

三 防范风险的措施

(一)防范管理风险措施

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应努力提升自己的决策能力,在确定有关证券公司的市场定位,发展方向,营销策略,保证券投资组合等重大决策时,要结合证券公司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对宏观经济环境,国内经济政策的现状及变动趋势,市场供求,竞争对手策略,国际化趋势等要有全面的准确的分析和科学预测。 加强投资策略的安全性,避免盲目性。

(二)防范内部失控风险措施 1.完善控制环境

拓宽证券公司融资渠道, 改善公司资产结构。 对我国证券公司缺乏资金(特别是长期资金)融通渠道的问题, 有赖于国家监管机构对于现行制度的改革, 放松对证券公司发行金融债券的限制,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简化审批手续。 同时, 改进信息披露制度,鼓励证券公司上市, 使其在获得资金融通的同时接受公众监督。同时增加流动性资产的比例, 加强对资产的流动性管理。其二, 丰富业务种类。我国证券公司的业务局限于一级市场的承销, 二级市场的经纪和自营三个方面。其中, 佣金收入占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这样一来, 证券公司收入情况几乎

完全依赖于证券市场的行情, 正如这几年券商所面临的危机一样, 很大程度上缘于我国股票市场的低迷。也正是由于生存的需要, 使得证券公司忽略了内控体系的健全, 得整个公司都暴露于市场风险与系统风险的威胁之下。所以, 证券公司应该加大对创新型业务的开发, 改变过重依赖拥金的收入结构, 增强对系统风险的抵御。

2 建立合理的法人治理构架, 改进组织管理构架其一,深化股份制改革,削弱大股东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在几个大股东之间形成有效的相互制衡机制,坚决避免一股独大或出现关联股的局面。积极引进合格的战略投资者,使股东主体多样化。 同时,在分散股权之后,应进一步注意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其二, 改革董事会构成, 增加外部董事的人数比例, 并且加强对其董事资格, 特别是专业素质方面的审查。 对于股东单位的派驻人员应向其提出最基本的驻标准, 防止出现外部董事因专业素质的原因而无法有效履行董事职责的情况发生。

3 加强制度建设, 改进内控手段其一, 增强公司内部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对内控的认识, 制订出切实可行、 合理的内控制度。 参照国外公司的先进经验, 改革组织构架, 成立由司总经理直接领导的内部控制委员会, 独立于所有其他业务部门之外, 使之可以有效完成风险识别、 监督的工作。 并在其下成立独立的审计委员会对公司整体风险监管流程进行审计, 定期向上层提交审计报告, 提出改进措施建议。其二, 改进内控手段, 加强风险评估能力, 加大对员工的培训, 引进现代风险管理技术。在公司内部完善各种数据的记录与保存工作, 借鉴国际证监组织“ 资本充足率” 的框架与 VAR 模型, 并运用应力分析法、 场景分析法增强风险定量分析能力。加强公司内部网络建设, 并建立相应的各种账目数据库, 以提高内控审查的效率。同时, 做好账目原始凭证的保管工作, 内控部门应定期抽查, 防止有人擅改原始数据。通过提高公司的业务分析能力来减轻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对公司的威胁。

(三)防范市场风险措施

对证券公司来说,证券经纪业务的市场风险属于系统性风险,无法避免,但可以有效控制。证券自营业务的市场风险属于非系统性风险,证券公司的市场风险主要来源于证券公司的自营业务。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减少其对证券公司的不利影响。证券公司应有专门的自营业务投资团队,他们应有丰富的投资经验和扎实的

理论基础。在投资时,应采用组合投资方式,合理科学分散投资风险;可以通过保险等方式将公司的部分风险转嫁给其他机构承担。

公司应 弄清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设定可承受的风险范围。避免因风险能力薄弱而带来的问题,对于风险承受力的范围更加需要控制机;阻碍了企业资产

加强风险管理力度。风险管理力度的增强,主要是经过制定风险管理制度。其重点在于做好以下工作,例如:风险的识别、衡量、管理方法、控制、监察等不同的环节。目前人们对于风险的衡量已经积累了很多测试方法,并且对风险控制系统检查,形成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四)防范信用风险措施

1 降低信息不对称性所带来的风险

证券公司的信用风险来源于其客户或交易对手,而非投资银行自身,与客户相比投资银行在信息占有上处于劣势,而且不可改变,这种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不能消除,只能降低其发生的损害程度。而对于信息的不对称,一般通过建立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和信号传递机制来降低风险程度,但我国目前在这两方面做得都不够,需要强化。我们应该向金融制度完善的国家学习,发展特殊类型的专业知识,辨别信息真伪,形成征信所和信用评级机构等组织,签署详细的合约以降低信息不对称性。

2建立信用评级制度

这要求我国建立权威、公正的信用评级机构和社会审计机构,使监督外部化。一般来说,这些中介机构在获取企业信息方面具有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证券公司借助中介机构获取企业的信息,可以提高信息的真实度并降低信息成本。证券公司根据信用评级机构的评价结果确定信用等级,并依据不同的信用等级确定发行价格和信贷利率;根据社会审计机构的审计结果真实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及还款能力。

3加强自律功能,充分发挥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业协会的监督功能

交易所和证券业协会是市场主要的自律机构,是监管的主体之一。它们的会员均为证券公司,其既是市场的参与者,又是被监管的对象。 鉴于金融风险因素加大,作为政府应加强监管,而且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市场经济本身产生的

两大“体制缺陷”,只有依靠非市场机制才能解决,因此政府是防范风险不可缺少的力量。我们过去是出了事才去监管,监管滞后,在风险日益加大的情况下,需要一个现场检查系统,建立一个新的、实时动态的监管体系。这个监管系统应更多依赖于证券机构的自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激励相容的制度安排,利用市场力量来强化监管目标。


相关文章

  • 经济学类本科论文参考题目
  • 经济贸易学院 关于2006届毕业生论文指导选题的说明 各位指导教师及经贸院毕业生: 为了使我院教师所指导的毕业生在确定选题过程中更具有针对性,现对论文选题做以下说明: 1.论文选题应该结合自己专业为根本,不以指导教师专业特长作为指针,遵循双 ...查看


  • 金融风险管理与财务控制分析
  • 一.金融风险管理的意义 金融风险管理通常指的是通过金融管理策略与科学的管理措施,减少企业资金运作的金融风险,避免企业金融操作带来的经济损失.从微观角度分析,金融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就是指的可以降低企业金融操作风险,避免企业经济损失的管理方式.例 ...查看


  • 我国金融机构道德风险的现状和识别精选.
  • 我国金融机构道德风险的表现和识别 摘要:在我国商业银行所面对的诸多风险中,道德风险无疑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它给银行的经营管理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本篇论文就基于此事实,具体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道德风险的表现并且比较详细的分类解释了商业银行 ...查看


  • 分析我国风险投资金融环境
  • 金融在线 分析我国风险投资金融环境 孟祥伟 ()航天一院十八所北京天高智机技术开发公司,100076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全球各国企业的经济投资方式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风险投资成为影响高 摘要: 科技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就目前我国的风 ...查看


  • 小额信贷业务培训
  • 小额信贷业务培训 主要内容 一.小额贷款的主要风险分析 二.小额贷款风险主要控制措施  一.小额贷款的风险分析及控制措施   贷款风险的概念 是指金融机构在贷款业务运营中,由于受到各种不确定的因素的影响,致使贷款无法按期收回本息,金融 ...查看


  • 金融风险的现状及风险防范预警机制的思考
  • 一.我国金融风险的现状 1.金融效率递减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银行业还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业相抗衡.随着外资银行的纷纷抢滩,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放开,我国银行业面对的挑战将更艰巨.一方面国内人民币业务的蛋糕将与外资银行分享, ...查看


  • 当前经济形势下的授信风险分析
  • 信贷风险特训营讲义之一 当前经济形势下的授信风险分析 培训大纲 一.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大势 二.我们面临的困难与风险 三.强化授信风险分析的问题讨论 培训讲义PPT 一.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大势 (一)宏观经济形势复杂严峻 1.运行的大势 ( ...查看


  • 中国金融行业调研报告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 ...查看


  • 第二章项目技术总结报告
  • 第二章 项目技术总结报告 (-) 产品方案 西安银博科技发展公司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文件发改办高技[2008]1736号<国家发展改革办公厅关于2008年信息安全专项项目的复函>: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件陕发改高技[ ...查看


  • 基于VAR模型对风险投资IPO退出方式的实证研究
  • [摘 要]VAR模型是现代风险管理,基于现代金融风险投资管理的发展现状,VAR模型可以为风险投资提供更稳定的风险投资,提升股票金融投资结构,实现现代股票管理与金融市场协调,从而达到高效.有效的理财方式. [关键词]VAR模型:风险投资IPO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