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和大自然的诗人

时间和大自然的诗人——苇岸

2014-05-23

蓝蓝/文

“我有时喜欢从原始的意义来看待和理解事物。我觉得后来的变化不足以改变一个事物的固有本质。”

“太阳的道路是弯曲的。我注意几次了。立夏前后,朝阳能够照到北房的后墙,夕阳也能照到北方的后墙。”

苇岸,中国自然文学写作的代表作家,1960年1月7日生,1999年5月19日逝,只活了39岁,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苇岸和他的朋友海子,是北京昌平的文化地标。苇岸离世已有15年,15年的时间,他曾经观察和记录下的一切,森林、麦地、草木、昆虫,那些大地上的事情,很多已经完全不同,甚至连被北京的空气也变得不一样了。

作家逝世15周年纪念日之际,苇岸代表作《大地上的事情》由乐树文化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再版。

那晚接到家人从异域打来的电话,那边正是下午时分。我听到了鸟儿清脆的叫声,还有狗吠。有一刻,我陷入了沉默,只是在静静听着,听着那些鸟和狗对我说着世界的存在。

曾几何时,我们的生活已经远离了这些事物。我连麦田现在该是什么样子都想不起来了。而在童年的时候,麦地和田野是我的天堂,是可以盛放一切的孩子的真实的故乡。

简单地把苇岸的作品仅仅视作“自然保护主义者”的观念,与当下而言不仅仅是轻薄的,也是无法忍受的。

固然,他写到了大地,写到了胡蜂、蚂蚁如何筑巢生活,写到了华北各种动人的植物和动物,以及人在自然中的劳作,但显然苇岸是那种密切关注人在大自然中与万物如何建立深刻联系的作家,尽管他谦卑地自称是一个“观察者”,然而,如果在他的精神深处没有一个宇宙的整体感,没有“土地的道德”这样一种既朴素善良又有万物生而平等的视阈,他不可能写出诸如《大地上的事情》、《太阳升起以后》等感人至深的作品。

我从未见到过有谁能像苇岸那样专注地观察和描写中国古老的二十四节气并以优美的文字记下时间与大自然的工作和变化。不仅仅是那些越冬小麦的返青、拔节,不仅仅是天况、时辰、温度、风力的准确记录,也不仅仅是燕子、毛驴、青草和杨树如何随着节气呈现出它们各自不同的生命特征。关注时间本身,赋予了苇岸作品深厚的哲学意蕴:

“在二十四节气的漫漫古道上,雨水只是一个相对并不显眼的普通驿站……在传统中,雪是伴着寂静的。

“二十四节气令我们惊叹和叫绝的,除了它的与物候、时令的奇异吻合与准确对应,还有一点,即它的一个个东方田园风景与中国古典诗歌般的名称。这是语言瑰丽的精华……

“在我的经验里,清明多冽风、冥晦或阴雨;仿佛清明天然就是‘鬼节’,天然就是阳间与阴界衔接、生者与亡灵相呼应的日子。”

在苇岸看来,时间呈现的状态是古老的轮回的时间,是苍天和大地自然的节律,而每年分成的二十四个时令,又是类似宗教节日般的时间。前者时间在无限的周而复始中,几乎是静态悬置的;后者每个节气的到来,又是时间开始的象征,时间是可经验和可诉说辨识的。在苇岸笔下,随节令到来的所有生物、包括人和大地、天空本身,都沉浸在一个非尘世的巨大时间环流中,它是生生不息的,又可以是历史的,但唯独不是钟表发明后矢量的线性时间。苇岸的时间观,吻合着古老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永恒启示,给我们提供和再现一个充满象征意味的人生参照系统,以免去我们面对死亡、破碎的人生片段带来的惊惧和绝望。

苇岸的散文语言克制而简洁,大多以细腻的白描手法呈现事物的客观状态,但并未降低其强烈的象征意味:

“我有时喜欢从原始的意义来看待和理解事物。我觉得后来的变化不足以改变一个事物的固有本质。”

“太阳的道路是弯曲的。我注意几次了。立夏前后,朝阳能够照到北房的后墙,夕阳也能照到北方的后墙。”

“我希望我是一个眼里无历史,心中无怨恨的人。每天,无论我遇见了谁,我都把他看作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人。……我不用偶然来看这个问题,我把它视作一种亲缘。”

苇岸敏感地觉察到纯粹的象征系统有可能割裂人与事物关系的危险,他在论述好友、诗人黑大春的诗歌时,提到了某位俄国批评家对亚历山大·勃洛克的看法:“近代的俄罗斯文学,出现过一次以都会文学取代以往田园文学的转折;这一转折过程中的巨星,就是亚历山大·勃洛克。”苇岸指出,若这种说法成立,则黑大春与其挚爱的勃洛克恰好相反:“在他的诗里,没有任何与生命和自然相隔离的东西。”这段话,我也视作对苇岸文学观念的一个注解,即——在他笔下出现的大地上的事物,既持续建立着事物之象征对人类的启示,同时也修补着早期象征主义把象征驱赶进虚构和想象所带来的人类精神与世界发生联系的缺失。盖因完全抽象化了的象征系统,既没有获得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时间性感受,也将丧失事物的可感知性,正如我们当下的生活——麦田、原野、星辰和吹过树林的风,仅仅是几个干枯的字眼,几个言不及物的符号,不再对那些丝毫没有现实体验的人们的生活产生一丝影响,也不再给他们带来真实的安慰。

或许我们可以说,苇岸作品中那些闪烁着光辉的大地上的事物,连接着原始初民们对天地运行的感悟。

时间和大自然的诗人——苇岸

2014-05-23

蓝蓝/文

“我有时喜欢从原始的意义来看待和理解事物。我觉得后来的变化不足以改变一个事物的固有本质。”

“太阳的道路是弯曲的。我注意几次了。立夏前后,朝阳能够照到北房的后墙,夕阳也能照到北方的后墙。”

苇岸,中国自然文学写作的代表作家,1960年1月7日生,1999年5月19日逝,只活了39岁,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苇岸和他的朋友海子,是北京昌平的文化地标。苇岸离世已有15年,15年的时间,他曾经观察和记录下的一切,森林、麦地、草木、昆虫,那些大地上的事情,很多已经完全不同,甚至连被北京的空气也变得不一样了。

作家逝世15周年纪念日之际,苇岸代表作《大地上的事情》由乐树文化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再版。

那晚接到家人从异域打来的电话,那边正是下午时分。我听到了鸟儿清脆的叫声,还有狗吠。有一刻,我陷入了沉默,只是在静静听着,听着那些鸟和狗对我说着世界的存在。

曾几何时,我们的生活已经远离了这些事物。我连麦田现在该是什么样子都想不起来了。而在童年的时候,麦地和田野是我的天堂,是可以盛放一切的孩子的真实的故乡。

简单地把苇岸的作品仅仅视作“自然保护主义者”的观念,与当下而言不仅仅是轻薄的,也是无法忍受的。

固然,他写到了大地,写到了胡蜂、蚂蚁如何筑巢生活,写到了华北各种动人的植物和动物,以及人在自然中的劳作,但显然苇岸是那种密切关注人在大自然中与万物如何建立深刻联系的作家,尽管他谦卑地自称是一个“观察者”,然而,如果在他的精神深处没有一个宇宙的整体感,没有“土地的道德”这样一种既朴素善良又有万物生而平等的视阈,他不可能写出诸如《大地上的事情》、《太阳升起以后》等感人至深的作品。

我从未见到过有谁能像苇岸那样专注地观察和描写中国古老的二十四节气并以优美的文字记下时间与大自然的工作和变化。不仅仅是那些越冬小麦的返青、拔节,不仅仅是天况、时辰、温度、风力的准确记录,也不仅仅是燕子、毛驴、青草和杨树如何随着节气呈现出它们各自不同的生命特征。关注时间本身,赋予了苇岸作品深厚的哲学意蕴:

“在二十四节气的漫漫古道上,雨水只是一个相对并不显眼的普通驿站……在传统中,雪是伴着寂静的。

“二十四节气令我们惊叹和叫绝的,除了它的与物候、时令的奇异吻合与准确对应,还有一点,即它的一个个东方田园风景与中国古典诗歌般的名称。这是语言瑰丽的精华……

“在我的经验里,清明多冽风、冥晦或阴雨;仿佛清明天然就是‘鬼节’,天然就是阳间与阴界衔接、生者与亡灵相呼应的日子。”

在苇岸看来,时间呈现的状态是古老的轮回的时间,是苍天和大地自然的节律,而每年分成的二十四个时令,又是类似宗教节日般的时间。前者时间在无限的周而复始中,几乎是静态悬置的;后者每个节气的到来,又是时间开始的象征,时间是可经验和可诉说辨识的。在苇岸笔下,随节令到来的所有生物、包括人和大地、天空本身,都沉浸在一个非尘世的巨大时间环流中,它是生生不息的,又可以是历史的,但唯独不是钟表发明后矢量的线性时间。苇岸的时间观,吻合着古老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永恒启示,给我们提供和再现一个充满象征意味的人生参照系统,以免去我们面对死亡、破碎的人生片段带来的惊惧和绝望。

苇岸的散文语言克制而简洁,大多以细腻的白描手法呈现事物的客观状态,但并未降低其强烈的象征意味:

“我有时喜欢从原始的意义来看待和理解事物。我觉得后来的变化不足以改变一个事物的固有本质。”

“太阳的道路是弯曲的。我注意几次了。立夏前后,朝阳能够照到北房的后墙,夕阳也能照到北方的后墙。”

“我希望我是一个眼里无历史,心中无怨恨的人。每天,无论我遇见了谁,我都把他看作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人。……我不用偶然来看这个问题,我把它视作一种亲缘。”

苇岸敏感地觉察到纯粹的象征系统有可能割裂人与事物关系的危险,他在论述好友、诗人黑大春的诗歌时,提到了某位俄国批评家对亚历山大·勃洛克的看法:“近代的俄罗斯文学,出现过一次以都会文学取代以往田园文学的转折;这一转折过程中的巨星,就是亚历山大·勃洛克。”苇岸指出,若这种说法成立,则黑大春与其挚爱的勃洛克恰好相反:“在他的诗里,没有任何与生命和自然相隔离的东西。”这段话,我也视作对苇岸文学观念的一个注解,即——在他笔下出现的大地上的事物,既持续建立着事物之象征对人类的启示,同时也修补着早期象征主义把象征驱赶进虚构和想象所带来的人类精神与世界发生联系的缺失。盖因完全抽象化了的象征系统,既没有获得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时间性感受,也将丧失事物的可感知性,正如我们当下的生活——麦田、原野、星辰和吹过树林的风,仅仅是几个干枯的字眼,几个言不及物的符号,不再对那些丝毫没有现实体验的人们的生活产生一丝影响,也不再给他们带来真实的安慰。

或许我们可以说,苇岸作品中那些闪烁着光辉的大地上的事物,连接着原始初民们对天地运行的感悟。


相关文章

  •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群
  • 内容提要    日暮黄昏是浩瀚宇宙中的一个自然景观,是由光明到黑暗昼夜交替的一个特定时空.出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黄昏已不再是简单的一段时间和相关景色的再现,而是积淀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凝结着诸般特定情感与生命意识的原型意象.综观中国古典诗词 ...查看


  • 试论顾城诗歌的艺术特点
  • [摘  要]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诗歌主流中,顾城是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记.他是著名的"朦胧派"诗人.他的诗歌风格简单质朴,具有浓厚的童真色彩,因之被称为"童话诗人".他用他独有的童稚的诗句,在时代的大 ...查看


  • 石破天惊逗秋雨--古诗词秋之意象十二:秋雨(上)
  • 石破天惊逗秋雨 --古诗词秋之意象十二:秋雨(上) 川    雪 秋风萧瑟,秋雨凄凉.在文人墨客的心目中,秋天总是伴随着瑟瑟秋风.绵绵秋雨.哀哀私语.依依离情.如元代诗人萨都剌<梦登高山得诗二首>中的"秋风吹白波,秋雨 ...查看


  • 古诗暮江吟的诗意_暮江吟原文赏析_作者白居易
  • 作者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其全诗如下: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前言] 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绝,是一首写景佳作.古诗暮江吟的诗意_暮江吟原文赏析_作者白居易.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 ...查看


  • "悲秋"的解读---古典诗词悲秋现象的一种透视
  •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悲与秋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代诗人们每每将悲情愁绪与草木摇落,万物凋零的秋景联系在一起,以萧瑟的清秋意象传达所感的人生的愁烦,生命的忧患,人称"悲秋"作品.  "悲秋"始于宋玉:&quo ...查看


  • 饮酒导学案t
  • 饮 酒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背诵并默写古诗,理解内容及主题.②学习品味诗歌语言,分析诗歌内容. 2.过程与方法:①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了解写作背景,理解大意和主题.②通过反复诵读文章,品味诗歌语言,领略诗 ...查看


  •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 王宝杰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现代诗的有关知识:2.初步学习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3.了解现代诗的基本流派及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1.<再别康桥>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2.<死水>的象征意义:3.& ...查看


  • 卞之琳和穆旦诗比较
  • 卞之琳 无题(一) 三日前山中的一道小水, 掠过你一丝笑影而去的, 今朝你重见了,揉揉眼睛看, 屋前屋后好一片春潮. 百转千回都不跟你讲, 水有愁,水自哀,水愿意载你 你的船呢?船呢?下楼去! 南村外一夜里开齐了杏花. "船呢?& ...查看


  • 八年级下册__三十[诗五首]
  • 饮酒(其五) 作者:陶渊明( 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浮阳柴桑(今江西龙江)人.青壮年时,有过建功立业的抱负,先后 任江州家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小官.因不满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又不肯降志辱身迎合权责,于是在405年四十一岁时弃 ...查看


  • 王维:山居秋暝 1
  • a原 文 山居秋暝 [唐]王维 名词解释 1王维,约 (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诗人.画家. 5.浣女:洗衣服的 姑娘. 6.春芳歇:春天的 芳华凋谢了. 译文 赏析 这首诗写出了清新. 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