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论古代汉语中“以”字的虚词用法
董丽
论文摘要:本文在介绍“以”字来源,字形的演变及“以”字词性的发展演变过程的基础上,对“以”字在古代汉语中的虚词用法从介词、连词、副词及连用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论述。着重对“以”字的7种介词用法,10种副词用法分别进行分类举例说明。
关键词:古代汉语 以 虚词 介词 连词 副词 连用结构 “以”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词,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它的用法不断扩展,词义不断增加,词性有所改变,它不仅是一多义词,而且还是一个多性词,了解它、掌握它正确地使用它,对我们说汉语的人和学汉语的人都是十分必要的。
在古代汉语中,“以”字是一个多性词。“以”字在甲骨文中作为 和 。古文作“吕”。《说文·已部》:“耜,用也,从反巳。贾侍中说,已意已实也。象形。”段玉裁注:“谓人意已坚实,见诸施行也。”或自行之,或用人行之。并把造字由象形改为指事亦象形。徐中舒认为,耜即耜的本字,象农具耜形,“耜为用具,故古文借为以字。以,用也。”“以”字最早作为动词“用”义,这是毫无疑义的了。
用作本义“耜”的“以”,在古代典籍中已很难见到,一般只用后起字“耜”。如“寿略其耜,俶载南亩。”(《诗经·周颂·载芟》)
“以”字作动词用,表“率领”之意是比较早的。在甲骨文中,“以”字就不限于作动词“用”义了。例如:
1.乙亥,贞 令 佀眾 □,受又(祐)。(郭沫若《卜辞通篡》106页) 这是一段表示征伐的卜辞,句中“以(佀)即为动词“率领 带领”义。
2.庚辰王卜,才 贞,今日其逆旅以执于东单。亡 。
“以字应训为与,执指俘虏言之。这一条是说,今天应该迎接凯旋的师旅于东单,没有灾害的。”(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句中“以”应是连词。 到了西周金文,“以”有了更大发展,单独作谓语的已经非常少。例如:
3.伯懋父以殷八师征东尸。(小臣 簋)
4.王以侯内于寝。(麦方尊)
5.以乃师左比毛父。(班簋)
上面举各例“以”肯定还是带领义动词,但是已经有了虚化的倾向。“以殷八师”可以是带领殷的八支部队,也可以理解为使用殷的八支部队。
“以”字虚化的条件,一个是当宾语是不能带领的事物时;一个是当“以”字结构用在另一动词的后面时,动词“以”就语法化成介词。
例如:
6. 虢仲以王南征。(虢仲盨盖)
7.汝以我车宕伐獫狁于高陵。(不其簋盖)
8.余献妇代以壶。(五年琱生簋)
9.王令东宫追以六师之年。( 贮簋)率领或带领往往应该是大带领小,上带领下。而例⑥句中不可能是虢仲带领王南征,而只能是虢仲凭藉王命南征。“以王”是南征的依据,是介宾结构作状语。例⑦“车”是宕伐獫狁的实力,也可以说是完成“宕伐”这一动作的工具,“以我车”是引进动作的工具的介宾结构。例⑧“以壶”如果用在动词“献”之前,还可以理解成“拿壶”;现在用在后面,“以”的意义又只能是介绍动作涉及的对象的介词。例⑨中“以六师”也是在“追”之后,只能是引进动作涉及对象的介词。至此,古汉语中“以”的主要用法基本都已具备。
“用”是动词“以”的基本义。例如:
10.我辞礼矣,彼则以之,犹有鬼神于彼加之。(《左传·成公人年》)——我们已经辞去这种礼仪了,他们还要用它。
11.昔齐桓公九合诸侯,未尝不以襄王之命。(《战国策·韩策三》)——过去齐相公多以会合诸侯,不曾不用襄王的命令。
12.不使大臣怨乎不以。(《论语·微子》)——不使大臣抱怨没被重用。 由“用”义引申为动词“依靠”“凭借”义。例如:
13.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14.以一人之力,则后稷不足。(《韩非子·喻老》)
引申为动词“根据”“按照”义。例如:
15.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公羊传·隐公元年》)
16.以位,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孟子·万章下》)
引申为“率领”“带领”义。例如:
17.宋多贵赂于郑。郑不堪命,故以纪,鲁及齐与宋,卫,燕战。(《左传·桓公十三年》)
18.不以我归,忧心有忡。(《诗经·邶风·击鼓》)
由“率领”义引申为动词“及”义。例如:
19.予一人有罪,无以万方。(《尚书·汤誓》)
20.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周易·复卦》)
古代汉语中,“以”的诸多虚词用法,大都是由上述各动词义辗转虚化引申而来,再加上它的假借义,即“以”字用作连词、代词、副词及语气词,形成了“以”字的虚词用法体系。
一、介词用法
介词是一种介绍实体词或词组辅助谓语表示更充实完美的意义词类。“以”字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或词组构成特定的结构来表示时间、处所、原因、对象和方式等关系。即带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大多数情况下,这个介词结构即可以放在谓语动词前充当状语,也可以放在位于动词后充当补语。从这一点看“以”演引为介词是不能单独使用的,只能在句中表示一个充实完美的意义,必须和动词结合使用。分类举例说明如下:
1. 引进动作行为赖以进行的工具或凭藉。根据引进内容的不同,可
分为三类:
A、引进工具,可译为“用”“拿”等。例如:
⑴汝以我车宕伐獫狁于高陵。(不其盨盖)
⑵遇丈人,以杖荷蓧(《论语·微子》)
⑶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论语·八佾》)
⑷天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墨子·尚贤下》)
⑸汤使人以币聘之。(《孟子·万上》)
⑹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
⑺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卫风·木瓜》)
⑻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孟子·梁惠王上》)
介词“以”的宾语可以前置
⑴墓门有棘,斧以斯之(《诗经·陈风·墓门》)
⑵君子曰:“酒以成礼,不继以淫,义也。”(《左传·庄公二十二年》) “以”的宾语可以承前省略:
⑴藋藋竹竿,以[ ]钩于淇。(《诗经·卫风·竹竿》)
⑵譬之若手,上以[]脩头,下以[]脩足。(《韩非子·有度》)
B、引进凭借,可译为“凭”“用”例如:
⑴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于中原,其避三舍。(《左传·僖公三十年》)
⑵此人遂以功食禄于宋邦。(《韩非子·喻老》)
⑶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涿谓余以善淫(《离骚》)
此项“以”的宾语也可以出现在“以”的前面:
⑴乃入见。问:何以战?(《左传·庄公十年》)
⑵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左传·桓公二年》)
此项“以”的宾语也有省略的:
⑴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荀子·天论》)
⑵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左传·庄公十年》)
一般认为,“以”字的B项用法是A项的引申,其引申的动因主要在于它所引进内容的改变:A项一般是引进物质名词,表示可以把握和控制的具体物体,如车、杖、松、木瓜等;B项则多引进抽象名词,如:灵、功、淫等。有的时候,A、B的区别取决于句中谓语动词的不同。例如: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战国策·魏策》) ②、汤得伊尹,以百里之地立为天子。《韩非子·奸劫弑臣》)
二例“以”的宾语相同,但谓语动词的语义指向有别。例①的“易”既指向自己的宾语“安陵”,又指向“以”的宾语“五百里之地”,“以”为“用”义。例②的“立为”则反指向自己的宾语“天子”,而不与“以”的宾语“百里之地”发生关系,“以”是“凭”义。
C、引进身份、官职等,可译为“凭(以)„„身份”,“凭(以)„„资格”。 这种用法在先秦时期较少见,汉代以后,如《史记》中就大量出现了,这可能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日益重视身份的现象在语言中的反映。例如:
①、故纪子以伯先也。(《谷梁传·.隐公元年》)
②、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相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③、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史记·樊郦腾灌列传》)
④、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2. 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表示行为方式,可译为“把”。
方式其实就是凭藉的扩展,只是意思抽象一些,由较实在的“用”、“拿”义转化成类似“把”字句的把字义。例如:
①、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孟子·梁惠王上》)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诸葛亮·出师表》)
3. 引进动作行为的依据或标准,又可分为两类:
A、 引进依据或标准,可译为“根据”、“按照”。例如:
①、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韩非子·说林》)
②、以贤,则去疾不足;以顺,则公子坚长。(《左传·宜公四年》)
③、且夫以法行刑;而君为之流涕,此以效仁,非以为治也。(《韩非·王蠧》)
B、 引进时序或顺序, 可译为“按照”。例如:
①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梁惠王上》)
②荆轲奉樊于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史记·刺客列传》)
③令行于民惎年,秦氏三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史记·商君列传》)
4. 引进动作行为实施或情况发生原因。可译为“因为”、“由
于”。例如: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既替余以惠□兮又申之以揽□(《屈原·离骚》)
∙扶苏以数谏故,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
∙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柳宗元)
此项以的宾语省略较为普遍:
①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尚书·尧典》
②孝公得商鞅,地以[]广,兵以[]强(《韩非子·奸劫弑臣》)
5. 引出某种看法,某种结论的提出者或推断者,可译为“依”、
“据”。例如:
①今以臣愚议,秦发兵而未名所伐,则韩之用事者以事秦为计(《韩非子·存
韩》)
②以骞度之,大厦去汉万二千里,居汉西南。(《史记·大宛传》)
③ 以吾观之,此三贤者皆败德之人尔„„(《世说新语·识鉴》)
6. 引进行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时间\处所可分为两类:
A、引进时间、处所之所在,可译为“在”。例如:
①以太初三年为游击将军。(《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②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命之团成师。(《左传·桓公二年》)
③悬肉以林,则言肉为林。(《论衡·语增》)
B、引进时间、处所的起点,可译为“从”、“自”、“由”等。例如:
①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史记·李斯列传》)
②今以长沙预章往,水道多,绝难行。(《论语·西南夷传》)
③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秦安。(《登泰山记》姚鼐)
7. 引进与主语交往与行动的对象;可译为“与”、“跟”、“同”
等。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①(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赴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③晋侯以公宴于河上。(《左传·襄公九年》)
④ 主人以宾揖。(《仪礼·乡射礼》)
二、连词用法
连词“以”是由介词“以”虚化而来的。当“以”用在词和词;词组和词组;句子和句子之间;或者用在“上”、“下”、“行”、“来”、“东”、“南”、“西”、“北”等词前面时,它便失去了引介作用,而只剩下关联作用了,因而由介词虚化成了连词。同时,“以”与“而”古音同属“之”韵,读音相近,所以“以”又假借为连词“而”。
1. 表并列关系, 译作“和”、“并且”、“以及”、“还有”等。
A、连接词或名词性词组。例如:
①有司清废王后,徙王勃以家属处房陵,上许之。(《史记·五宗
世家》)
②赋棠□之七以卒。(《左传·襄公二十年》)
B、连接动词、形容词或动词、形容词词组。例如:
①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论语·为政》)
②九姑之声清以越,六姑之声缓以苍,四姑之声娇以婉(《聊斋志异·口技》)
2. 表目的关系,译作“来”、“去”、“以便”等,例如:
①无起秽以自臭。(《尚书·盘庚》)
②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子张》)
③齐人为徐伐英氏,以报娄林之役也。(《左传·僖公十七年》)
④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冯婉珍》)
3. 表结果,可译为“以至”、“才”、“因而”。例如: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
②道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韩非子·解老》)
③余不听豫之言,以罹此难也。(《吕氏春秋·季秋纪》)
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报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天国论》)
4. 表结果可略而不译或换用“着”、“地”等。可分为两类:
A、 连接动词、形容词与动词。例如:
①轲自知事不成;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史记·刺客列传》)
②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孟子·梁惠王上》)
③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B、连接时间词与动词。例如:
①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② 淫佚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贾谊·论积贮疏》)
③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5. 表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
①自夏以上祀之,周弃之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②夫长二十四尺以下不用。(《墨子·备城门》)
③中山呼 □ 以北不战而毕为燕矣。(《韩非子·初见秦》)
④自古以及今,生死以来者,亦有尝见鬼神之物。(《墨子·明鬼中》)
⑤自今以往,兵其少弭矣。(《左传·襄公十五年》)
6. 连接因果复句,用于原因分句, 这个分句在前, 也可以在后。“以”可译为“因为”、“由于”等例如:
①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论语·选进》)
②以不能取容于世,故终身不仕。(《史记·张释之列传》)
③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左传·僖公三十
年》)
④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韩非子·说林》)
7.
等
①古乐者,审一以定和,此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乐书》)
②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左传·成公二年》)
③客与俱者下,□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史记·孟尝君列传》)
④受策以出,出入三觐。(《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8. 表假设,用在复句的前一分句, 表假设条件,译作“如果”、表顺承关系,用法同“而”,译作“而且”、“才”、“以至”
“假如”、“只要”
①以遭万世之变,则不可称讳也。(《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②以啮人,无御之者。(柳宗元《捕蛇者说》)
9. 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例如:
①戎众以无义。(《谷梁传·庄公二十四年》)
②狐偃惠以有谋,赵哀文以忠贤,贾佗多识以恭敬。(《国语·晋
语》)
③主明以严,将智以武。(《史记·张仪列传》)
10. 转折关系,译作“然而”、“却”、“可是”
①恶变服之名以忘,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史记·赵世家》)
②昔楚灵王不君,其臣箴谏以不入。(《国语·吴语》)
③迁者,犹未失其国家以往者也。(《谷梁传·庄公七年》)
④尧无白户之郊,舜无置锥之地,以有天下。(《淮南子·汜沦训》)
三、副词用法
副词也是由实词虚化来的。一般把“以”的副词义项看作通“已”;笔者以为可以不看作通假。“以”是反“已”字形,具有了与“停止”相反的“行”义。由于受造字形体的影响,引申出“停止”义也是有理据的。词义引申中有“相反同辞”现
象,即一个词的意义可以向着其相反的方向引申。一些没有受到字形影响的词,尚可有相反同辞现象;何况又受到反义字形的影响;《论语·先进》:“以吾一日之长乎尔,毋吾以也。”句中后一个“以”就是“停止”义。由“停止”引申为“已经”,由“已经”引申为“过于”,由“过于”引申为“太”,这样的引申线索应该是合乎情理的。
1.表时间,译作“已经”,通“已”,表时间之过去。
⑴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史记·陈涉世家》)
⑵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史记·项羽本纪》)
2.表程度,译作“太”“甚”
⑴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孟子·滕文公下》)
⑵申包胥亡于山中,使人谓子胥曰:“子之报仇,其以甚乎?”(《史记·伍子胥列传》)
四、连用结构
“以”构造词语的能力非常强。它的连用结构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由“以”组成的正序词语“可以”“足以”“无以”“以为”等,这是牵涉省略不省略宾语的结构。
1.省略宾语的连用结构。
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
⑵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
⑶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⑷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季氏》)
⑸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子张》)
2.非省略宾语
⑴夫子获罪于君以在地,惧犹不足,而又可以畔乎?(《史记·吴太伯世家》) ⑵士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⑶不仁者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论语·里仁》)
“可以” 的“以”后的宾语大多是省略的,其意义后来就越来越虚,凝固成词;“以”也就成了后补的构词语素。“可以”与“可”的意义就完全相同了。
另一类是由“以”组成的逆序词语“何以”“所以”“是以”,这都是宾语前置的介词结构。
1.“何以”常常用在动词的前面作状语,询问动作的凭藉。例如 :
⑴子何以其志为哉?(《孟子·滕下》)
⑵吾何以观之哉?(《论语·八佾》)
2.“所以”常表示动作的凭藉。
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论语·里仁》)
⑵此王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尽上》)
3.“是以”一般是用作因果句的连接成分,例如:
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孟子·梁上》)
⑵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⑶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无论是正序或逆序构成的复合词语 , 其中“以”词素 ( 或词 ) 的词 ( 素 ) 性 , 也多为介词性 , 其次为连词性。
总结以上的分析,我们对“以”字的词义、词性和用法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特别是的“以”字的虚词用法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人类思维的发展 , 语言的发展 , 要求词义更加丰富 , 词汇用法更加灵活多变 , “以”的引申、虚化发展的情况 , 恰恰适应了语言发展的需求。“以”的介词、连词用法的出现和长期存在说明了古代语言中句子成分的复杂化 。动词退位为介词使谓语的层次得到了扩展使句子表义更丰富了 。而连词数量的大量增加又促进了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的有机联系从而能更好地表达各种组合关系和丰富多样的逻辑关系。
注:
1) 郭锡良《介词“以”起源和发展》 古汉语研究
2) 解惠全、洪波《“于”“於”介词用法源流考》 语言研究论丛
3)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
4) 韩峥嵘《古汉语虚词手册》
5) 《郭沫若全集》
6) 何乐士《〈左传〉的介词“以”》见《古代汉语研究论文集》
析论古代汉语中“以”字的虚词用法
董丽
论文摘要:本文在介绍“以”字来源,字形的演变及“以”字词性的发展演变过程的基础上,对“以”字在古代汉语中的虚词用法从介词、连词、副词及连用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论述。着重对“以”字的7种介词用法,10种副词用法分别进行分类举例说明。
关键词:古代汉语 以 虚词 介词 连词 副词 连用结构 “以”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词,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它的用法不断扩展,词义不断增加,词性有所改变,它不仅是一多义词,而且还是一个多性词,了解它、掌握它正确地使用它,对我们说汉语的人和学汉语的人都是十分必要的。
在古代汉语中,“以”字是一个多性词。“以”字在甲骨文中作为 和 。古文作“吕”。《说文·已部》:“耜,用也,从反巳。贾侍中说,已意已实也。象形。”段玉裁注:“谓人意已坚实,见诸施行也。”或自行之,或用人行之。并把造字由象形改为指事亦象形。徐中舒认为,耜即耜的本字,象农具耜形,“耜为用具,故古文借为以字。以,用也。”“以”字最早作为动词“用”义,这是毫无疑义的了。
用作本义“耜”的“以”,在古代典籍中已很难见到,一般只用后起字“耜”。如“寿略其耜,俶载南亩。”(《诗经·周颂·载芟》)
“以”字作动词用,表“率领”之意是比较早的。在甲骨文中,“以”字就不限于作动词“用”义了。例如:
1.乙亥,贞 令 佀眾 □,受又(祐)。(郭沫若《卜辞通篡》106页) 这是一段表示征伐的卜辞,句中“以(佀)即为动词“率领 带领”义。
2.庚辰王卜,才 贞,今日其逆旅以执于东单。亡 。
“以字应训为与,执指俘虏言之。这一条是说,今天应该迎接凯旋的师旅于东单,没有灾害的。”(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句中“以”应是连词。 到了西周金文,“以”有了更大发展,单独作谓语的已经非常少。例如:
3.伯懋父以殷八师征东尸。(小臣 簋)
4.王以侯内于寝。(麦方尊)
5.以乃师左比毛父。(班簋)
上面举各例“以”肯定还是带领义动词,但是已经有了虚化的倾向。“以殷八师”可以是带领殷的八支部队,也可以理解为使用殷的八支部队。
“以”字虚化的条件,一个是当宾语是不能带领的事物时;一个是当“以”字结构用在另一动词的后面时,动词“以”就语法化成介词。
例如:
6. 虢仲以王南征。(虢仲盨盖)
7.汝以我车宕伐獫狁于高陵。(不其簋盖)
8.余献妇代以壶。(五年琱生簋)
9.王令东宫追以六师之年。( 贮簋)率领或带领往往应该是大带领小,上带领下。而例⑥句中不可能是虢仲带领王南征,而只能是虢仲凭藉王命南征。“以王”是南征的依据,是介宾结构作状语。例⑦“车”是宕伐獫狁的实力,也可以说是完成“宕伐”这一动作的工具,“以我车”是引进动作的工具的介宾结构。例⑧“以壶”如果用在动词“献”之前,还可以理解成“拿壶”;现在用在后面,“以”的意义又只能是介绍动作涉及的对象的介词。例⑨中“以六师”也是在“追”之后,只能是引进动作涉及对象的介词。至此,古汉语中“以”的主要用法基本都已具备。
“用”是动词“以”的基本义。例如:
10.我辞礼矣,彼则以之,犹有鬼神于彼加之。(《左传·成公人年》)——我们已经辞去这种礼仪了,他们还要用它。
11.昔齐桓公九合诸侯,未尝不以襄王之命。(《战国策·韩策三》)——过去齐相公多以会合诸侯,不曾不用襄王的命令。
12.不使大臣怨乎不以。(《论语·微子》)——不使大臣抱怨没被重用。 由“用”义引申为动词“依靠”“凭借”义。例如:
13.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14.以一人之力,则后稷不足。(《韩非子·喻老》)
引申为动词“根据”“按照”义。例如:
15.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公羊传·隐公元年》)
16.以位,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孟子·万章下》)
引申为“率领”“带领”义。例如:
17.宋多贵赂于郑。郑不堪命,故以纪,鲁及齐与宋,卫,燕战。(《左传·桓公十三年》)
18.不以我归,忧心有忡。(《诗经·邶风·击鼓》)
由“率领”义引申为动词“及”义。例如:
19.予一人有罪,无以万方。(《尚书·汤誓》)
20.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周易·复卦》)
古代汉语中,“以”的诸多虚词用法,大都是由上述各动词义辗转虚化引申而来,再加上它的假借义,即“以”字用作连词、代词、副词及语气词,形成了“以”字的虚词用法体系。
一、介词用法
介词是一种介绍实体词或词组辅助谓语表示更充实完美的意义词类。“以”字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或词组构成特定的结构来表示时间、处所、原因、对象和方式等关系。即带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大多数情况下,这个介词结构即可以放在谓语动词前充当状语,也可以放在位于动词后充当补语。从这一点看“以”演引为介词是不能单独使用的,只能在句中表示一个充实完美的意义,必须和动词结合使用。分类举例说明如下:
1. 引进动作行为赖以进行的工具或凭藉。根据引进内容的不同,可
分为三类:
A、引进工具,可译为“用”“拿”等。例如:
⑴汝以我车宕伐獫狁于高陵。(不其盨盖)
⑵遇丈人,以杖荷蓧(《论语·微子》)
⑶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论语·八佾》)
⑷天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墨子·尚贤下》)
⑸汤使人以币聘之。(《孟子·万上》)
⑹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
⑺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卫风·木瓜》)
⑻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孟子·梁惠王上》)
介词“以”的宾语可以前置
⑴墓门有棘,斧以斯之(《诗经·陈风·墓门》)
⑵君子曰:“酒以成礼,不继以淫,义也。”(《左传·庄公二十二年》) “以”的宾语可以承前省略:
⑴藋藋竹竿,以[ ]钩于淇。(《诗经·卫风·竹竿》)
⑵譬之若手,上以[]脩头,下以[]脩足。(《韩非子·有度》)
B、引进凭借,可译为“凭”“用”例如:
⑴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于中原,其避三舍。(《左传·僖公三十年》)
⑵此人遂以功食禄于宋邦。(《韩非子·喻老》)
⑶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涿谓余以善淫(《离骚》)
此项“以”的宾语也可以出现在“以”的前面:
⑴乃入见。问:何以战?(《左传·庄公十年》)
⑵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左传·桓公二年》)
此项“以”的宾语也有省略的:
⑴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荀子·天论》)
⑵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左传·庄公十年》)
一般认为,“以”字的B项用法是A项的引申,其引申的动因主要在于它所引进内容的改变:A项一般是引进物质名词,表示可以把握和控制的具体物体,如车、杖、松、木瓜等;B项则多引进抽象名词,如:灵、功、淫等。有的时候,A、B的区别取决于句中谓语动词的不同。例如: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战国策·魏策》) ②、汤得伊尹,以百里之地立为天子。《韩非子·奸劫弑臣》)
二例“以”的宾语相同,但谓语动词的语义指向有别。例①的“易”既指向自己的宾语“安陵”,又指向“以”的宾语“五百里之地”,“以”为“用”义。例②的“立为”则反指向自己的宾语“天子”,而不与“以”的宾语“百里之地”发生关系,“以”是“凭”义。
C、引进身份、官职等,可译为“凭(以)„„身份”,“凭(以)„„资格”。 这种用法在先秦时期较少见,汉代以后,如《史记》中就大量出现了,这可能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日益重视身份的现象在语言中的反映。例如:
①、故纪子以伯先也。(《谷梁传·.隐公元年》)
②、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相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③、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史记·樊郦腾灌列传》)
④、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2. 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表示行为方式,可译为“把”。
方式其实就是凭藉的扩展,只是意思抽象一些,由较实在的“用”、“拿”义转化成类似“把”字句的把字义。例如:
①、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孟子·梁惠王上》)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诸葛亮·出师表》)
3. 引进动作行为的依据或标准,又可分为两类:
A、 引进依据或标准,可译为“根据”、“按照”。例如:
①、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韩非子·说林》)
②、以贤,则去疾不足;以顺,则公子坚长。(《左传·宜公四年》)
③、且夫以法行刑;而君为之流涕,此以效仁,非以为治也。(《韩非·王蠧》)
B、 引进时序或顺序, 可译为“按照”。例如:
①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梁惠王上》)
②荆轲奉樊于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史记·刺客列传》)
③令行于民惎年,秦氏三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史记·商君列传》)
4. 引进动作行为实施或情况发生原因。可译为“因为”、“由
于”。例如: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既替余以惠□兮又申之以揽□(《屈原·离骚》)
∙扶苏以数谏故,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
∙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柳宗元)
此项以的宾语省略较为普遍:
①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尚书·尧典》
②孝公得商鞅,地以[]广,兵以[]强(《韩非子·奸劫弑臣》)
5. 引出某种看法,某种结论的提出者或推断者,可译为“依”、
“据”。例如:
①今以臣愚议,秦发兵而未名所伐,则韩之用事者以事秦为计(《韩非子·存
韩》)
②以骞度之,大厦去汉万二千里,居汉西南。(《史记·大宛传》)
③ 以吾观之,此三贤者皆败德之人尔„„(《世说新语·识鉴》)
6. 引进行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时间\处所可分为两类:
A、引进时间、处所之所在,可译为“在”。例如:
①以太初三年为游击将军。(《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②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命之团成师。(《左传·桓公二年》)
③悬肉以林,则言肉为林。(《论衡·语增》)
B、引进时间、处所的起点,可译为“从”、“自”、“由”等。例如:
①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史记·李斯列传》)
②今以长沙预章往,水道多,绝难行。(《论语·西南夷传》)
③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秦安。(《登泰山记》姚鼐)
7. 引进与主语交往与行动的对象;可译为“与”、“跟”、“同”
等。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①(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赴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③晋侯以公宴于河上。(《左传·襄公九年》)
④ 主人以宾揖。(《仪礼·乡射礼》)
二、连词用法
连词“以”是由介词“以”虚化而来的。当“以”用在词和词;词组和词组;句子和句子之间;或者用在“上”、“下”、“行”、“来”、“东”、“南”、“西”、“北”等词前面时,它便失去了引介作用,而只剩下关联作用了,因而由介词虚化成了连词。同时,“以”与“而”古音同属“之”韵,读音相近,所以“以”又假借为连词“而”。
1. 表并列关系, 译作“和”、“并且”、“以及”、“还有”等。
A、连接词或名词性词组。例如:
①有司清废王后,徙王勃以家属处房陵,上许之。(《史记·五宗
世家》)
②赋棠□之七以卒。(《左传·襄公二十年》)
B、连接动词、形容词或动词、形容词词组。例如:
①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论语·为政》)
②九姑之声清以越,六姑之声缓以苍,四姑之声娇以婉(《聊斋志异·口技》)
2. 表目的关系,译作“来”、“去”、“以便”等,例如:
①无起秽以自臭。(《尚书·盘庚》)
②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子张》)
③齐人为徐伐英氏,以报娄林之役也。(《左传·僖公十七年》)
④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冯婉珍》)
3. 表结果,可译为“以至”、“才”、“因而”。例如: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
②道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韩非子·解老》)
③余不听豫之言,以罹此难也。(《吕氏春秋·季秋纪》)
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报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天国论》)
4. 表结果可略而不译或换用“着”、“地”等。可分为两类:
A、 连接动词、形容词与动词。例如:
①轲自知事不成;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史记·刺客列传》)
②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孟子·梁惠王上》)
③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B、连接时间词与动词。例如:
①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② 淫佚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贾谊·论积贮疏》)
③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5. 表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
①自夏以上祀之,周弃之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②夫长二十四尺以下不用。(《墨子·备城门》)
③中山呼 □ 以北不战而毕为燕矣。(《韩非子·初见秦》)
④自古以及今,生死以来者,亦有尝见鬼神之物。(《墨子·明鬼中》)
⑤自今以往,兵其少弭矣。(《左传·襄公十五年》)
6. 连接因果复句,用于原因分句, 这个分句在前, 也可以在后。“以”可译为“因为”、“由于”等例如:
①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论语·选进》)
②以不能取容于世,故终身不仕。(《史记·张释之列传》)
③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左传·僖公三十
年》)
④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韩非子·说林》)
7.
等
①古乐者,审一以定和,此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乐书》)
②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左传·成公二年》)
③客与俱者下,□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史记·孟尝君列传》)
④受策以出,出入三觐。(《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8. 表假设,用在复句的前一分句, 表假设条件,译作“如果”、表顺承关系,用法同“而”,译作“而且”、“才”、“以至”
“假如”、“只要”
①以遭万世之变,则不可称讳也。(《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②以啮人,无御之者。(柳宗元《捕蛇者说》)
9. 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例如:
①戎众以无义。(《谷梁传·庄公二十四年》)
②狐偃惠以有谋,赵哀文以忠贤,贾佗多识以恭敬。(《国语·晋
语》)
③主明以严,将智以武。(《史记·张仪列传》)
10. 转折关系,译作“然而”、“却”、“可是”
①恶变服之名以忘,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史记·赵世家》)
②昔楚灵王不君,其臣箴谏以不入。(《国语·吴语》)
③迁者,犹未失其国家以往者也。(《谷梁传·庄公七年》)
④尧无白户之郊,舜无置锥之地,以有天下。(《淮南子·汜沦训》)
三、副词用法
副词也是由实词虚化来的。一般把“以”的副词义项看作通“已”;笔者以为可以不看作通假。“以”是反“已”字形,具有了与“停止”相反的“行”义。由于受造字形体的影响,引申出“停止”义也是有理据的。词义引申中有“相反同辞”现
象,即一个词的意义可以向着其相反的方向引申。一些没有受到字形影响的词,尚可有相反同辞现象;何况又受到反义字形的影响;《论语·先进》:“以吾一日之长乎尔,毋吾以也。”句中后一个“以”就是“停止”义。由“停止”引申为“已经”,由“已经”引申为“过于”,由“过于”引申为“太”,这样的引申线索应该是合乎情理的。
1.表时间,译作“已经”,通“已”,表时间之过去。
⑴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史记·陈涉世家》)
⑵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史记·项羽本纪》)
2.表程度,译作“太”“甚”
⑴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孟子·滕文公下》)
⑵申包胥亡于山中,使人谓子胥曰:“子之报仇,其以甚乎?”(《史记·伍子胥列传》)
四、连用结构
“以”构造词语的能力非常强。它的连用结构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由“以”组成的正序词语“可以”“足以”“无以”“以为”等,这是牵涉省略不省略宾语的结构。
1.省略宾语的连用结构。
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
⑵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
⑶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⑷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季氏》)
⑸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子张》)
2.非省略宾语
⑴夫子获罪于君以在地,惧犹不足,而又可以畔乎?(《史记·吴太伯世家》) ⑵士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⑶不仁者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论语·里仁》)
“可以” 的“以”后的宾语大多是省略的,其意义后来就越来越虚,凝固成词;“以”也就成了后补的构词语素。“可以”与“可”的意义就完全相同了。
另一类是由“以”组成的逆序词语“何以”“所以”“是以”,这都是宾语前置的介词结构。
1.“何以”常常用在动词的前面作状语,询问动作的凭藉。例如 :
⑴子何以其志为哉?(《孟子·滕下》)
⑵吾何以观之哉?(《论语·八佾》)
2.“所以”常表示动作的凭藉。
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论语·里仁》)
⑵此王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尽上》)
3.“是以”一般是用作因果句的连接成分,例如:
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孟子·梁上》)
⑵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⑶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无论是正序或逆序构成的复合词语 , 其中“以”词素 ( 或词 ) 的词 ( 素 ) 性 , 也多为介词性 , 其次为连词性。
总结以上的分析,我们对“以”字的词义、词性和用法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特别是的“以”字的虚词用法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人类思维的发展 , 语言的发展 , 要求词义更加丰富 , 词汇用法更加灵活多变 , “以”的引申、虚化发展的情况 , 恰恰适应了语言发展的需求。“以”的介词、连词用法的出现和长期存在说明了古代语言中句子成分的复杂化 。动词退位为介词使谓语的层次得到了扩展使句子表义更丰富了 。而连词数量的大量增加又促进了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的有机联系从而能更好地表达各种组合关系和丰富多样的逻辑关系。
注:
1) 郭锡良《介词“以”起源和发展》 古汉语研究
2) 解惠全、洪波《“于”“於”介词用法源流考》 语言研究论丛
3)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
4) 韩峥嵘《古汉语虚词手册》
5) 《郭沫若全集》
6) 何乐士《〈左传〉的介词“以”》见《古代汉语研究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