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中药膏剂外敷治疗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 作者:张小红,罗文娟,尹文玉 作者单位:湖北省中医院综合科(湖北 武汉,430061)
【摘要】 目的 及时控制和治疗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减轻患者痛苦。方法 将60例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用自制中药膏剂局部外敷,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均连续治疗3 d。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关键词】 留置针; 静脉炎; 中药外敷
老年患者血管均有不同程度的硬化,穿刺时易滑动致穿刺失败,给治疗带来困难,同时增加患者的痛苦。为满足临床抢救治疗的需要同时减轻患者多次穿刺的痛苦,临床上常采用外周静脉留置针,但易致静脉炎[1]。为了阻止静脉炎的发展,促其早日康复,我科采用中药膏剂局部外敷,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11月至2004年10月在本科住院行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发生静脉炎的60例老年患者,男38例、女22例,年龄61~92(76.5±9.0) 岁。主要表现为留置针近心端沿血管走向发生局部红、肿、痛及烧灼感,呈条索状发红,无全身症状。按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将静脉炎分级[1]。其中1级38例,2级20例,3级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性别、年龄、静脉炎程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对照组常规采用50%硫酸镁湿敷,加热水袋保持温度,每4小时更换1次,持续3 d。观察组采用自制中药膏剂外敷。其中药膏剂的配制为大黄、黄柏、姜黄各15 g碾成粉末用食醋和麻油调制成“金黄膏”;生南星20 g、生栀子、白芷、川断各15 g碾成粉末,用同样的方法调制成“消淤止痛膏”。将上述2种膏剂各取半量,混合均匀备用。根据红肿范围,将上述混合均匀的膏剂平抹(厚2~3 mm)于4层无菌纱布上敷于患处,加绷带或胶布固定,每日更换1次。3 d后评价两组治疗效果。
1.2.2 评价标准:痊愈,局部疼痛和红肿消失、静脉完全变软、灼热感消失;有效,局部疼痛红肿基本消失,静脉基本变软,灼热感消失;无效,静脉炎的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加重。痊愈加有效视为总有效。
1.2.3 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静脉炎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静脉炎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P
3 讨论
老年患者多种疾病并存,用药复杂,加之平滑肌功能减退,较年轻人更易发生静脉炎。祖国医学认为静脉炎有内外两种病因,外因包括外感六淫、毒邪、外伤;内因包括饮食不节、情志内伤、脏腑功能失调、劳伤虚损等。其特点是血淤,在病变过程中,不论是内因所致,还是外因均不同程度地出现血脉淤滞,致局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2],因此治疗必须从活血化淤着手。本配方中大黄、黄柏性苦寒,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活血化淤之功,姜黄、生南星性温燥,可清热除湿;白芷、川断等具有活血祛淤的作用[3]。两膏剂合用能增强活血化淤、清热解毒、泻火、消肿止痛的功效。经观察发现,观察组患者用中药膏剂局部外敷1 d后疼痛显著减轻,第2天红肿减退,疼痛缓解,第3天疼痛消失,红肿消退。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镁湿敷,利用镁离子调节血管和神经的作用,减轻局部反应和加快炎症吸收,但局部湿敷因纱布易干燥,不易紧贴皮肤而影响药液疗效,需反复浸湿纱布以保证局部药液浓度,操作繁琐,且疗效中药膏剂差(P
综上所述,采用中药膏剂外敷方法简单,效果显著,患者易于接受。但有过敏反应,如外敷2 h后,患者局部疼痛加重,出现瘙痒、发红等,立即停止外敷(停药后过敏反应自行消失) 。故使用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情况,询问有无不适;对中药膏剂过敏者慎用。
【参考文献】
[1[ 耿少英, 赵改婷, 高荣花, 等. 静脉留置时间的实验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4,19(13):3 4.
[2[ 李曰庆. 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97 302.
[3[ 白献红,杨峰,李会平. 中药湿敷治疗化疗药物性静脉炎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4,19(7):40 41.
自制中药膏剂外敷治疗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 作者:张小红,罗文娟,尹文玉 作者单位:湖北省中医院综合科(湖北 武汉,430061)
【摘要】 目的 及时控制和治疗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减轻患者痛苦。方法 将60例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用自制中药膏剂局部外敷,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均连续治疗3 d。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关键词】 留置针; 静脉炎; 中药外敷
老年患者血管均有不同程度的硬化,穿刺时易滑动致穿刺失败,给治疗带来困难,同时增加患者的痛苦。为满足临床抢救治疗的需要同时减轻患者多次穿刺的痛苦,临床上常采用外周静脉留置针,但易致静脉炎[1]。为了阻止静脉炎的发展,促其早日康复,我科采用中药膏剂局部外敷,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11月至2004年10月在本科住院行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发生静脉炎的60例老年患者,男38例、女22例,年龄61~92(76.5±9.0) 岁。主要表现为留置针近心端沿血管走向发生局部红、肿、痛及烧灼感,呈条索状发红,无全身症状。按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将静脉炎分级[1]。其中1级38例,2级20例,3级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性别、年龄、静脉炎程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对照组常规采用50%硫酸镁湿敷,加热水袋保持温度,每4小时更换1次,持续3 d。观察组采用自制中药膏剂外敷。其中药膏剂的配制为大黄、黄柏、姜黄各15 g碾成粉末用食醋和麻油调制成“金黄膏”;生南星20 g、生栀子、白芷、川断各15 g碾成粉末,用同样的方法调制成“消淤止痛膏”。将上述2种膏剂各取半量,混合均匀备用。根据红肿范围,将上述混合均匀的膏剂平抹(厚2~3 mm)于4层无菌纱布上敷于患处,加绷带或胶布固定,每日更换1次。3 d后评价两组治疗效果。
1.2.2 评价标准:痊愈,局部疼痛和红肿消失、静脉完全变软、灼热感消失;有效,局部疼痛红肿基本消失,静脉基本变软,灼热感消失;无效,静脉炎的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加重。痊愈加有效视为总有效。
1.2.3 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静脉炎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静脉炎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P
3 讨论
老年患者多种疾病并存,用药复杂,加之平滑肌功能减退,较年轻人更易发生静脉炎。祖国医学认为静脉炎有内外两种病因,外因包括外感六淫、毒邪、外伤;内因包括饮食不节、情志内伤、脏腑功能失调、劳伤虚损等。其特点是血淤,在病变过程中,不论是内因所致,还是外因均不同程度地出现血脉淤滞,致局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2],因此治疗必须从活血化淤着手。本配方中大黄、黄柏性苦寒,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活血化淤之功,姜黄、生南星性温燥,可清热除湿;白芷、川断等具有活血祛淤的作用[3]。两膏剂合用能增强活血化淤、清热解毒、泻火、消肿止痛的功效。经观察发现,观察组患者用中药膏剂局部外敷1 d后疼痛显著减轻,第2天红肿减退,疼痛缓解,第3天疼痛消失,红肿消退。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镁湿敷,利用镁离子调节血管和神经的作用,减轻局部反应和加快炎症吸收,但局部湿敷因纱布易干燥,不易紧贴皮肤而影响药液疗效,需反复浸湿纱布以保证局部药液浓度,操作繁琐,且疗效中药膏剂差(P
综上所述,采用中药膏剂外敷方法简单,效果显著,患者易于接受。但有过敏反应,如外敷2 h后,患者局部疼痛加重,出现瘙痒、发红等,立即停止外敷(停药后过敏反应自行消失) 。故使用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情况,询问有无不适;对中药膏剂过敏者慎用。
【参考文献】
[1[ 耿少英, 赵改婷, 高荣花, 等. 静脉留置时间的实验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4,19(13):3 4.
[2[ 李曰庆. 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97 302.
[3[ 白献红,杨峰,李会平. 中药湿敷治疗化疗药物性静脉炎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4,19(7):40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