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学设计
1、[课程标准]
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2、[教材分析]
十月革命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历史向苏俄提出的新课题。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对此进行了创造性探索。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使苏俄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之后斯大林又带领苏联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而“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从长远看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本课第一目“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讲述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以及历史作用;第二目“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讲述苏联通过完成第一、二个五年计划取得的巨大成就,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该模式的得与失。 3、[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充满着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但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还不丰富,已有知识大多是零散的感性的、具体的,还没有形成可以认识更复杂事物的知识体系,还很难形成抽象的理论认识,由于年龄和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他们还无法在学习上保持长时间的有意注意。因此,他们的好奇、探究、学习热情和学习的注意力,还需要更多的间接兴趣来提供维持的动力,如学习内容情节的生动、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等。 4、、设计思想
把课堂教学与探究性学习和教学资源有机结合,课堂设计强调学习问题情景的设置与建构。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营造问题情景,让学生感知历史事件,引出探究的问题,开展探究。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汲取信息,对不同的信息进行辨别提取、组合归类,交流讨论,形成和提出自己的观点,旨在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探究精
5、、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时间、内容及历史作用;掌握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了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符合当时苏俄的国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文字资料,引导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客观的评价“斯大林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播放《大国崛起》视频和阅读保尔的名言,展现苏联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奉献社会的伟大情操。 6、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处理方式:学生自学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处理方式:提供材料、小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斯大林模式”形成于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从长远看也存在严重的弊端。 7、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
2、视频、材料结合:通过丰富翔实的史料给学生营造一个贴近历史的情境,感受历史、感悟历史。
3、合作学习法:对于难点问题,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锻炼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实现优势互补,降低耗时低效,提高课堂效率。 8、教学过程
9、 学习评价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历史下册
课题2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单位:张汴中心校 教师: 朱丽娜
日期:2014年3月12日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学设计
1、[课程标准]
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2、[教材分析]
十月革命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历史向苏俄提出的新课题。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对此进行了创造性探索。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使苏俄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之后斯大林又带领苏联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而“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从长远看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本课第一目“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讲述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以及历史作用;第二目“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讲述苏联通过完成第一、二个五年计划取得的巨大成就,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该模式的得与失。 3、[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充满着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但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还不丰富,已有知识大多是零散的感性的、具体的,还没有形成可以认识更复杂事物的知识体系,还很难形成抽象的理论认识,由于年龄和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他们还无法在学习上保持长时间的有意注意。因此,他们的好奇、探究、学习热情和学习的注意力,还需要更多的间接兴趣来提供维持的动力,如学习内容情节的生动、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等。 4、、设计思想
把课堂教学与探究性学习和教学资源有机结合,课堂设计强调学习问题情景的设置与建构。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营造问题情景,让学生感知历史事件,引出探究的问题,开展探究。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汲取信息,对不同的信息进行辨别提取、组合归类,交流讨论,形成和提出自己的观点,旨在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探究精
5、、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时间、内容及历史作用;掌握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了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符合当时苏俄的国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文字资料,引导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客观的评价“斯大林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播放《大国崛起》视频和阅读保尔的名言,展现苏联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奉献社会的伟大情操。 6、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处理方式:学生自学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处理方式:提供材料、小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斯大林模式”形成于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从长远看也存在严重的弊端。 7、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
2、视频、材料结合:通过丰富翔实的史料给学生营造一个贴近历史的情境,感受历史、感悟历史。
3、合作学习法:对于难点问题,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锻炼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实现优势互补,降低耗时低效,提高课堂效率。 8、教学过程
9、 学习评价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历史下册
课题2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单位:张汴中心校 教师: 朱丽娜
日期:2014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