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 财政概念与财政职能 市场失灵:指市场不能有效地提供社会所需要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一般只能由政府或国家财政来解决。 公共物品: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社会公共需要:区别于个人消费需要,是不能由市场所满足的需要,是具有非排它性,非竞争性的需要。 财政: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生产总值的收支活动,并通过收支活动调节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使之相互协调,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资源配置:在各个部门合理分配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结构的目标。

经济稳定是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发展是指通过物质生产的不断增长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基本需要。

1、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表现为:①自然垄断②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③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④收入分配不公⑤经济波动

2、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两个基本标准

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付钱购买私人产品之后,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所带来的利益,排他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每多提供一件或一种私人物品,都要增加生产成本,因而竞争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二个特征。非排他性则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此外,外部效应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也是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重要标准。

3、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

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

①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占GDP 的比例;

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③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

④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调节社会投资方向,提高社会投资整体效率;

⑤提高财政配置本身的效率。

4、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①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②规范工资制度;

③加强税收调节;

④通过转移性支出,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5、财政的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①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大体平衡;

②发挥某些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功能;

③通过必要财政手段的实施加快公共设施的发展;

④切实保证纯社会公共需要的满足。

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免费搭车:想不花代价而指望从别人花费中得到好处的动机所引起的问题。又称搭便车问题。它使公共物品无法通过市场买卖来进行消费。

价格听证制度:是指在制定和调整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时,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主持,邀请消费者、经营者和社会有关方面对其必要性、可行性、科学性进行论证,为价格决策提供参考的制度

公共定价:是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公共选择理论:市场缺陷的存在为政府决策代替市场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简单地说,公共选择理论是对非市场决策(政府决策)的经济学研究,或者说是经济学在政治学中的应用。

1、为什么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

纯公共物品提供方式:纯公共物品是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大家都不愿意买,所以公共物品无法由市场来提供,只能以公共提供的方式。

其一,市场是通过买卖提供产品和服务的。

其二,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于提供纯公共物品。

其三,政府的性质和运行机制决定了他可以解决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所存在的难题。

由以上分析可知,市场适于提供私人物品,对提供纯公共物品是失效的,而提供纯公共物品恰恰是政府配置资源的领域,是政府的首要职责

2、简述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及其选择。

准公共物品的有效提供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

(1)政府授权经营。对于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自然垄断行业,政府部门通过公开招标形式选择私人企业,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委托中标的私人企业去经营,但政府部门对这一领域实行政府规制,一方面禁止其他企业自由进入,另一方面又禁止中标企业制定垄断价格。

(2)政府参股。对于那些初始投资量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由政府通过控股参与建设。

(3)政府补助。对于那些提供教育服务、卫生服务的私人机构及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私人企业,政府给予一定数量的补助。

第三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购买性支出:指政府支出货币资金时,以商品或劳务作为补偿的一类支出。

转移性支出:指政府支出货币资金时,不以商品或劳务作为补偿的一类支出。

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 增长率之比。若弹性系数大于1。

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GDP 增长速度。

瓦格纳法则:指随着国家职能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就要求保证行使这些国家职能的财政支出不断增加,即随着人均收入提高财政支出相对规模相应提高。

1、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及其对经济分析的意义

按经济性质分类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大类

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支出货币资金时,以商品或劳务作为补偿的一类支出。

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支出货币资金时,不以商品或劳务作为补偿的一类支出。

意义:

A 、对社会的生产和就业的影响不同。购买性支出直接影响生产和就业,间接影响收入分配;转移性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间接影响生产和就业。

B 、通过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队政府形式较强的效益约束,通过转移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队政府的效益约束是软的。

C 、购买性支出对微观主体的预算约束是硬的,专营性支出对微观主体的预算约束是软的。

2、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分析

⒈经济性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

⒉政治性因素:政局是否稳定、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政府的经济干预政策 ⒊社会性因素:指人口状况和社会背景

3、根据个人理解,阐述我国当前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应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答案一:(1)实行重点倾斜政策。一是大力支持农业和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二是增加社会保障,三是保障教育、科技等重点支出,四是增加国防支出。

(2)根据保证重点、压缩一般的方针,对一般支出实行零增长政策。

(3)保持积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适量发行国债,主要用于续建和收尾工程,重点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经济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和中西部倾斜。

(4)进一步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缩小地方间财力差距,协调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加强中央财政的调控作用,支持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

书上的答案是:

A. 加强财政的宏观调控

B. 加大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

C. 支持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D. 促进自主创新,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E. 加大专业支付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F. 着力支持经济体制改革

第四章 社会消费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之一 经常性支出: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上或所必要的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社会保障支出。 定员定额管理:指通过制定文教科学卫生等单位的人员编制和财务收支额来安排和控制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管理制度。 社会保险制度: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对参加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在丧失劳动能力或失业时给予必要的特质帮助的制度。社会保险不以盈利为目的。

1、分析我国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的增长偏高的原因,思考控制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的有效措施?

原因:经济总体增长水平、财政收支规模、政府职能、机构设置、行政效率以及管理本身的使用效率。 措施:

A 、对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的指标绝对规模或其占财政支出的规模比重规定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指标,病 由国家立法机关和国家审计部门对其实行严格的审计监督和立法监督

B 、一般公共服务部门本身必须对行政管理费的供应范围,完善行政经费定额和考核办法,坚持支出程序,加强检查监督,使其不如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2、试述政府必须介入和干预卫生医疗事业的理由和范围。

理由:卫生领域中的市场提供存在着广泛的缺陷,公平的收入分配,外部效应。

政府需要和能够对卫生医疗领域提供的服务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1)公共卫生服务。(2)基本医疗服务。 政府应当介入的主要方面:一是提供卫生医疗领域的纯公共物品和部分准公共物品;二是纠正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市场缺陷;三是补助穷人

第五章 财政投资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之二

储蓄(广义):当年不用于消费的国民收入。

投资:是对储蓄的运用,是用来增加资产的资金支出。 投资是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主要动力。 基础设施: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是一国经济运行的基础部门,决定着

工业、农业、商业等直接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

财政投融资:政府为实现特定领域内的社会经济职能,以信用方式,有偿营运部分财政资金和其他可利用资金的一种活动。

BOT 投资方式:即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指政府将一些拟建基础设施项目通过招商转让给某一财团或公司,组建项目经营公司进行建设经营,并在双方协定的一定时期内,由项目经营公司通过经营,常欢债务,收回投资并盈利,协议期满,项目产权收归政府。

1、简述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

(1)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府投入资本金的政策性融资,它是在大力发展商业银行的同时构建的新型投融资渠道。

(2)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概括地说,它主要是为具有提供“公共物品”特征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部门融资。

(3)计划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4)财政投融资的管理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和经营。(5)财政投融资的预算管理比较灵活。

2、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和范围。

政府投资与非政府投资相比,有自身明显的特点 :目的、资金来源和投向

财政投资的特点是:

(1)政府投资是由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或个人从事的投资,追求微观上的盈利性,是非政府投资的第一个特点;由于政府居于宏观调控主体的地位,它可以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自己的投资,可以极大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

(2)企业或个人主要依靠自身的积累和社会筹资来为投资提供资金,自身积累规模和社会筹资都受到种种限制,一般难以承担规模宏大的建设项目;政府财力雄厚,而且资金来源多半是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

(3)企业囿于一行一业,投资不可能顾及非经济的社会效益;政府由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可以而且应该将自己的投资集中于那些“外部效应”较大的公用设施、能源、通信、交通、农业以及治理大江大河和治理污染等有关国计民生的产业和领域。 范围:基础设施、自然垄断产业、高风险和高技术产业、农业。

3、论述投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A 、投资是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主要动力,投资可以直接增加社会总需求,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B 、投资完成后行程生产力,增加供给

C 、合理安排投资: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注重效益

4、财政必须介入“三农”的理由

(1)重视和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 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A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B 、农业生产为人类提供基本的生存条件

C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条是工业化的七点和基础

D 、稳定和发展农业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肿眼泡前提

E 、是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的必要条件

(2)当期“三农”的问题

A 、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率和收益率低下,自身难以产生满足的自身发展的积累

B 、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5、农业财政投资的范围和重点

国家的“三农”投入政策,财政加大投入的力度

主要措施有:(1)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中心的农村综合改革。(2)调整粮食风险基金使用结构,实

行“三补贴”政策(3)大力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增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科技进步、综合开发等方面的投入。4)着力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生学杂费。(5)加大农村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投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6)大力推进农村综合开发投资参股经营试点,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和农村综合开发。

第六章 转移性支出

税收支出: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财政补贴:指国家财政为了实现其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向企业或个人提供的一种补偿。主要是在一定时期内对生产或经营某些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的企业因提高商品销售价格而给予企业和消费者的经济补偿。

1、财政补贴的性质和分类

性质:转移性的、无偿性的支出;财政补贴总与相对价格的变动联系在一起,补贴引起价格变动;财政补偿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

财政补贴的分类

A 、从补贴同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关系来看,可以区分出生产环节补贴、流通环节补贴和消费环节补贴;

B 、从政府是否明确地安排支出来分,补贴可有明补与暗补之分;

C 、从补贴资金的接受主体来做区分,可有企业补贴和居民补贴两类;

D 、从补贴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来看,可分为对生产的补贴和对消费的补贴; E 、从补贴是否与具体的购买活动相联系来分析,又有实物补贴与现金补贴。

2、试述财政补贴经济影响的机理以及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

答:财政补贴经济影响的机理分析

(1)财政补贴可以改变需求结构

(2)财政补贴还可以改变供给结构

(3)将外部效应内在化。

(4)财政补贴运用的限度。

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

(1)财政补贴的首要意义在于有效地贯彻国家的经济政策。

(2)财政补贴可以以财政资金带动社会资金,扩充财政资金的经济效应。

(3)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产业升级。

(4)消除“排挤效应”。

(5)对社会经济发挥稳定效应。

第七章 财政收入规模与构成分析

财政收入: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定量的货币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财政收入表现为政府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个财政年度)所取得的货币收入。

非税收入:除税收以外,由各部门和单位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

1、财政收入的分类情形

a 、按财政收入形式的分类(按经济性质): 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政府间转移收入、贷款回收本金和产权出售收入、债务收入

b 、按财政收入来源的分类:所有制来源结构、经济部门来源结构

c 、按财政资金的管理方式分类:预算内和预算外两类

2、简述非税收入的范围

A 、行政事业收费

B 、政府性基金

C 、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

D 、国有资本经营收入

E 、罚没收入 F 、其他:彩票公益金、以政府名义接收的捐赠收入、利息收入等

3、分析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经济因素

A 、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

B 、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

C 、价格变动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第八章 税收原理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用法律手段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纳税人:又称纳税主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课税对象:又称税收客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目的物,是征税的根据。

税率:即税额与课税对象之比。它是国家税收制度的核心,反映征税的深度,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 税负转嫁:是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进货价格的办法将税收负担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经济现象。

起征点和免征额:

免征额是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是对所有纳税人的照顾。当课税对象小于起征点和免征额时,都不予征税

起税点,又称“征税起点”或“起征点”,是指税法规定对征税对象开始征税的起点数额。征税对象的数额达到起征点的就全部数额征税,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

1、税收的“三性”

强制性—是指国家以社会代表身份凭借国家政治权力以法律形式确定征税人和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无偿性—是指税款一经征收,即转为国家所有,国家对具体的纳税人既不需要直接偿还,也不需付出任何形式的代价或直接报酬。

固定性—是指国家通过法律形式和税收制度事先规定课税对象、纳税人、征税标准和课税额度等,未经严格的立法程序,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随意变更或修改。

2、税收分类

-⒈按课税对象性质划分

所得课税、商品课税和财产课税三大类

-⒉按税负能否转嫁划分

直接税和间接税

-⒊按课税标准划分

从价税与从量税

-⒋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划分

价内税与价外税

-⒌按税种的隶属关系划分

中央税、地方税及中央和地方共享税

3、简述税收的效率类原则

-1、促进经济发展原则:促进经济发展原则又称为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是指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在保证筹集财政收入的同时,应有利于经济发展,力图对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2、征税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税收费用的最小化是指在征税既定税收收入的前提下,尽可能将征纳双方的征纳费用减少到最低限度。确实简化原则中的“确实”是指税制对纳税人、课征对象、税目、税率以及征管方式和纳税手续等税制要素,都要在税法和征管法上做出明确而清晰的规定。

4、简述税收的公平类原则

-1、受益原则:受益原则是指各社会成员应按各自从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中享用的利益来纳税,或者说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应按各社会成员享用的份额来承担。

-2、能力原则:能力原则是指征收以各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为标准,而不考虑各自对公共物品的享用程度,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按各人的实际支付能力分摊,收入高的人多分摊,收入低的人少分摊。显然,这一原则具有收入再分配的作用,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5、分析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

(2)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课税不易转嫁。

(3)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难以转嫁。

(4)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

(5)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容易转嫁。

第九章 税收的经济效应

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税收使纳税人的收入水平下降,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税收的替代效应:国家对商品课税不改变消费者的名义收入,但减少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更重要的是改变消费者的购买结构,这就是征税的替代效应。 拉弗曲线:是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函数关系的一条曲线,横坐标代表税率,纵坐标代表税收收入或经济增长。

1、试述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⑴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是指由于政府课税使纳税人可支配的收入减少,纳税人为维持原有收入水平不变,必然减少闲暇而更加努力地工作。如图所示。 ⑵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替代效应:由于政府征税,降低了闲暇相对于劳动的价格,从而引起纳税人用闲暇来代替劳动。其结果是征税造成劳动供给下降。

2、试述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

(1)收入效应:表现为政府课税会减少纳税人的可支配的收入,从而促使纳税人减少当期消费,为维持既定的储蓄水平而增加储蓄。

(2)替代效应:表现为政府课税会减少纳税人实际利息收入,降低储蓄对纳税人的吸引力,从而引起纳税人以消费替代储蓄。

3、说明“拉弗曲线”及其说明的原理

图示:

原理:

A 、高税率不一定能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也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

B 、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税率

C 、税率、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4、试述税收对投资的影响

⑴ 税收对投资收益率的影响。税收对投资的影响,除去因其对储蓄水平的间接影响外,这一效应主要是通过对投资收益率的影响来实现,即通过对比投资收益与目前消费之间的关系决定的。

⑵税收对投资的替代效应:税收对投资产生的替代效应表现为:政府的课税会压低投资收益率,降低了投资对纳税人的吸引力,造成纳税人以消费替代投资,使投资规模变小。

⑶税收对投资的收入效应:税收使投资报酬率降低,减少纳税人的可支配的收益,促使纳税人为维持既定的收益水平,以减少当期消费为代价增加投资。

第十二章 国债和国债市场

国债负担率和国债依存度:

①国债依存度 这是国债发行额与财政支出的比率,表明财政对国债的依赖程度。

②国债负担率

是国债余额(到报告期或考察期止未偿还国债的累积额)与GDP 的比率。 凭证式国债和记账式国债:

凭证式国债:指采取不印刷实物券,而用填制“国库券收款凭证”的方式发行的国债

记账式国债:是利用账户通过电脑系统完成国债发行、应付的全过程,又被称为“无纸化国债”,可以记名、挂失,安全性好,发行成本低,发行时间短,发行效率高,交易手续简捷。

1、简述国债的政策功能

(一)弥补财政赤字

(二)筹集建设资金 (三)调节经济

2、国债产生与发展的条件

产生条件:国家的发展、国家职能的扩展;商品经济和信用制度的一定发展。

发展条件:发展的表现形式为规模扩大、种类日益增加、发行方式多样化、功能多样化。

3、国债的种类

-⒈按国家举债的形式分---国家借款和发行债券

-⒉按国债偿还期限分---短期、中期和长期

-⒊按发行手段分---强制国债和自由国债

-⒋按发行地域分---内债和外债

-⒌按债券流动性分---可转让国债与不可转让国债

-⒍按发行的凭证分---凭证式国债和记账式国债

4、国债市场及其功能

国债市场是证券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证券交易中进行的国债交易即为国债市场。国债市 场按照交易过程课分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

国债市场的功能

-⒈实现国债的发行和偿还; -⒉调节社会资金的运行和提高社会资金效率。

第十三章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

国家预算:是国家财政的收支计划,是以收支一览表 形式表现的、具有法律地位的文件,是国家财政实现计划管理的工具。

政府采购,也称公共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实体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或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需

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从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公共部门统一购买商品或服务的行为。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是以国库单一账户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被目前世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所普遍采用。

复式预算: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 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来反应,分为经常预算和建设预算(或债务预算)

1、国家预算的类别和主要原则

类别和名称:

以形式差别为依据,可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

以内容差别为依据,可分为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国家预算的原则

⒈公开性⒉可靠性⒊完整性⒋统一性⒌年度性

第十四章 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2、财政政策目标---即财政政策所要实现的期望值

我国财政政策的目标可归结为:经济适度增长、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再就业机会、收入的合理分配、社会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

3、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这种政策本身具有内在的调节功能,能够根据经济波动情况,无须借助外力而自动地发挥和稳定作用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这种政策本身不具有内在的调节功能,需要借助外力才能对经济产生调节作用。

4、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必要性

㈠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同:财政从收入和支出两个方向上影响社会需求的构成,而银行是国家再分配资金的主要渠道。

㈡两者的作用方向不同:财政在社会消费需求形成中起决定作用,而银行信贷在这方面则无能为力。财政对个人消费需求的形成是有直接影响的,而银行间接影响个人的消费需求 ㈢两者在膨胀和紧缩需求方面的作用不同:财政赤字可以阔张 需求,财政盈余可以紧缩需求,但财政本身不具备创造需求的能力,能创造需求,货币的是中央银行,财政的扩张和紧缩效应一定要通过货币政策机制和传导才能发生。银行自身还可以直接通过信贷规模的扩张和收缩起到扩张和紧缩需求的作用。

5、试述财政政策与火并政策配合的不同政策组合并谈我国财政政策的基本方向

㈠“双松”政策

㈡“双紧”政策

㈢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

㈣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

我国的基本方向:1997年以后,我国实施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2005年转向稳健的财政政策,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

第一章 财政概念与财政职能 市场失灵:指市场不能有效地提供社会所需要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一般只能由政府或国家财政来解决。 公共物品: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社会公共需要:区别于个人消费需要,是不能由市场所满足的需要,是具有非排它性,非竞争性的需要。 财政: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生产总值的收支活动,并通过收支活动调节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使之相互协调,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资源配置:在各个部门合理分配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结构的目标。

经济稳定是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发展是指通过物质生产的不断增长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基本需要。

1、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表现为:①自然垄断②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③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④收入分配不公⑤经济波动

2、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两个基本标准

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付钱购买私人产品之后,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所带来的利益,排他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每多提供一件或一种私人物品,都要增加生产成本,因而竞争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二个特征。非排他性则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此外,外部效应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也是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重要标准。

3、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

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

①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占GDP 的比例;

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③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

④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调节社会投资方向,提高社会投资整体效率;

⑤提高财政配置本身的效率。

4、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①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②规范工资制度;

③加强税收调节;

④通过转移性支出,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5、财政的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①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大体平衡;

②发挥某些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功能;

③通过必要财政手段的实施加快公共设施的发展;

④切实保证纯社会公共需要的满足。

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免费搭车:想不花代价而指望从别人花费中得到好处的动机所引起的问题。又称搭便车问题。它使公共物品无法通过市场买卖来进行消费。

价格听证制度:是指在制定和调整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时,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主持,邀请消费者、经营者和社会有关方面对其必要性、可行性、科学性进行论证,为价格决策提供参考的制度

公共定价:是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公共选择理论:市场缺陷的存在为政府决策代替市场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简单地说,公共选择理论是对非市场决策(政府决策)的经济学研究,或者说是经济学在政治学中的应用。

1、为什么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

纯公共物品提供方式:纯公共物品是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大家都不愿意买,所以公共物品无法由市场来提供,只能以公共提供的方式。

其一,市场是通过买卖提供产品和服务的。

其二,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于提供纯公共物品。

其三,政府的性质和运行机制决定了他可以解决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所存在的难题。

由以上分析可知,市场适于提供私人物品,对提供纯公共物品是失效的,而提供纯公共物品恰恰是政府配置资源的领域,是政府的首要职责

2、简述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及其选择。

准公共物品的有效提供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

(1)政府授权经营。对于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自然垄断行业,政府部门通过公开招标形式选择私人企业,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委托中标的私人企业去经营,但政府部门对这一领域实行政府规制,一方面禁止其他企业自由进入,另一方面又禁止中标企业制定垄断价格。

(2)政府参股。对于那些初始投资量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由政府通过控股参与建设。

(3)政府补助。对于那些提供教育服务、卫生服务的私人机构及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私人企业,政府给予一定数量的补助。

第三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购买性支出:指政府支出货币资金时,以商品或劳务作为补偿的一类支出。

转移性支出:指政府支出货币资金时,不以商品或劳务作为补偿的一类支出。

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 增长率之比。若弹性系数大于1。

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GDP 增长速度。

瓦格纳法则:指随着国家职能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就要求保证行使这些国家职能的财政支出不断增加,即随着人均收入提高财政支出相对规模相应提高。

1、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及其对经济分析的意义

按经济性质分类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大类

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支出货币资金时,以商品或劳务作为补偿的一类支出。

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支出货币资金时,不以商品或劳务作为补偿的一类支出。

意义:

A 、对社会的生产和就业的影响不同。购买性支出直接影响生产和就业,间接影响收入分配;转移性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间接影响生产和就业。

B 、通过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队政府形式较强的效益约束,通过转移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队政府的效益约束是软的。

C 、购买性支出对微观主体的预算约束是硬的,专营性支出对微观主体的预算约束是软的。

2、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分析

⒈经济性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

⒉政治性因素:政局是否稳定、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政府的经济干预政策 ⒊社会性因素:指人口状况和社会背景

3、根据个人理解,阐述我国当前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应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答案一:(1)实行重点倾斜政策。一是大力支持农业和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二是增加社会保障,三是保障教育、科技等重点支出,四是增加国防支出。

(2)根据保证重点、压缩一般的方针,对一般支出实行零增长政策。

(3)保持积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适量发行国债,主要用于续建和收尾工程,重点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经济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和中西部倾斜。

(4)进一步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缩小地方间财力差距,协调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加强中央财政的调控作用,支持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

书上的答案是:

A. 加强财政的宏观调控

B. 加大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

C. 支持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D. 促进自主创新,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E. 加大专业支付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F. 着力支持经济体制改革

第四章 社会消费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之一 经常性支出: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上或所必要的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社会保障支出。 定员定额管理:指通过制定文教科学卫生等单位的人员编制和财务收支额来安排和控制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管理制度。 社会保险制度: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对参加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在丧失劳动能力或失业时给予必要的特质帮助的制度。社会保险不以盈利为目的。

1、分析我国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的增长偏高的原因,思考控制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的有效措施?

原因:经济总体增长水平、财政收支规模、政府职能、机构设置、行政效率以及管理本身的使用效率。 措施:

A 、对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的指标绝对规模或其占财政支出的规模比重规定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指标,病 由国家立法机关和国家审计部门对其实行严格的审计监督和立法监督

B 、一般公共服务部门本身必须对行政管理费的供应范围,完善行政经费定额和考核办法,坚持支出程序,加强检查监督,使其不如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2、试述政府必须介入和干预卫生医疗事业的理由和范围。

理由:卫生领域中的市场提供存在着广泛的缺陷,公平的收入分配,外部效应。

政府需要和能够对卫生医疗领域提供的服务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1)公共卫生服务。(2)基本医疗服务。 政府应当介入的主要方面:一是提供卫生医疗领域的纯公共物品和部分准公共物品;二是纠正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市场缺陷;三是补助穷人

第五章 财政投资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之二

储蓄(广义):当年不用于消费的国民收入。

投资:是对储蓄的运用,是用来增加资产的资金支出。 投资是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主要动力。 基础设施: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是一国经济运行的基础部门,决定着

工业、农业、商业等直接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

财政投融资:政府为实现特定领域内的社会经济职能,以信用方式,有偿营运部分财政资金和其他可利用资金的一种活动。

BOT 投资方式:即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指政府将一些拟建基础设施项目通过招商转让给某一财团或公司,组建项目经营公司进行建设经营,并在双方协定的一定时期内,由项目经营公司通过经营,常欢债务,收回投资并盈利,协议期满,项目产权收归政府。

1、简述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

(1)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府投入资本金的政策性融资,它是在大力发展商业银行的同时构建的新型投融资渠道。

(2)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概括地说,它主要是为具有提供“公共物品”特征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部门融资。

(3)计划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4)财政投融资的管理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和经营。(5)财政投融资的预算管理比较灵活。

2、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和范围。

政府投资与非政府投资相比,有自身明显的特点 :目的、资金来源和投向

财政投资的特点是:

(1)政府投资是由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或个人从事的投资,追求微观上的盈利性,是非政府投资的第一个特点;由于政府居于宏观调控主体的地位,它可以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自己的投资,可以极大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

(2)企业或个人主要依靠自身的积累和社会筹资来为投资提供资金,自身积累规模和社会筹资都受到种种限制,一般难以承担规模宏大的建设项目;政府财力雄厚,而且资金来源多半是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

(3)企业囿于一行一业,投资不可能顾及非经济的社会效益;政府由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可以而且应该将自己的投资集中于那些“外部效应”较大的公用设施、能源、通信、交通、农业以及治理大江大河和治理污染等有关国计民生的产业和领域。 范围:基础设施、自然垄断产业、高风险和高技术产业、农业。

3、论述投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A 、投资是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主要动力,投资可以直接增加社会总需求,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B 、投资完成后行程生产力,增加供给

C 、合理安排投资: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注重效益

4、财政必须介入“三农”的理由

(1)重视和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 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A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B 、农业生产为人类提供基本的生存条件

C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条是工业化的七点和基础

D 、稳定和发展农业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肿眼泡前提

E 、是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的必要条件

(2)当期“三农”的问题

A 、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率和收益率低下,自身难以产生满足的自身发展的积累

B 、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5、农业财政投资的范围和重点

国家的“三农”投入政策,财政加大投入的力度

主要措施有:(1)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中心的农村综合改革。(2)调整粮食风险基金使用结构,实

行“三补贴”政策(3)大力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增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科技进步、综合开发等方面的投入。4)着力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生学杂费。(5)加大农村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投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6)大力推进农村综合开发投资参股经营试点,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和农村综合开发。

第六章 转移性支出

税收支出: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财政补贴:指国家财政为了实现其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向企业或个人提供的一种补偿。主要是在一定时期内对生产或经营某些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的企业因提高商品销售价格而给予企业和消费者的经济补偿。

1、财政补贴的性质和分类

性质:转移性的、无偿性的支出;财政补贴总与相对价格的变动联系在一起,补贴引起价格变动;财政补偿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

财政补贴的分类

A 、从补贴同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关系来看,可以区分出生产环节补贴、流通环节补贴和消费环节补贴;

B 、从政府是否明确地安排支出来分,补贴可有明补与暗补之分;

C 、从补贴资金的接受主体来做区分,可有企业补贴和居民补贴两类;

D 、从补贴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来看,可分为对生产的补贴和对消费的补贴; E 、从补贴是否与具体的购买活动相联系来分析,又有实物补贴与现金补贴。

2、试述财政补贴经济影响的机理以及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

答:财政补贴经济影响的机理分析

(1)财政补贴可以改变需求结构

(2)财政补贴还可以改变供给结构

(3)将外部效应内在化。

(4)财政补贴运用的限度。

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

(1)财政补贴的首要意义在于有效地贯彻国家的经济政策。

(2)财政补贴可以以财政资金带动社会资金,扩充财政资金的经济效应。

(3)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产业升级。

(4)消除“排挤效应”。

(5)对社会经济发挥稳定效应。

第七章 财政收入规模与构成分析

财政收入: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定量的货币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财政收入表现为政府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个财政年度)所取得的货币收入。

非税收入:除税收以外,由各部门和单位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

1、财政收入的分类情形

a 、按财政收入形式的分类(按经济性质): 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政府间转移收入、贷款回收本金和产权出售收入、债务收入

b 、按财政收入来源的分类:所有制来源结构、经济部门来源结构

c 、按财政资金的管理方式分类:预算内和预算外两类

2、简述非税收入的范围

A 、行政事业收费

B 、政府性基金

C 、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

D 、国有资本经营收入

E 、罚没收入 F 、其他:彩票公益金、以政府名义接收的捐赠收入、利息收入等

3、分析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经济因素

A 、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

B 、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

C 、价格变动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第八章 税收原理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用法律手段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纳税人:又称纳税主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课税对象:又称税收客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目的物,是征税的根据。

税率:即税额与课税对象之比。它是国家税收制度的核心,反映征税的深度,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 税负转嫁:是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进货价格的办法将税收负担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经济现象。

起征点和免征额:

免征额是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是对所有纳税人的照顾。当课税对象小于起征点和免征额时,都不予征税

起税点,又称“征税起点”或“起征点”,是指税法规定对征税对象开始征税的起点数额。征税对象的数额达到起征点的就全部数额征税,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

1、税收的“三性”

强制性—是指国家以社会代表身份凭借国家政治权力以法律形式确定征税人和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无偿性—是指税款一经征收,即转为国家所有,国家对具体的纳税人既不需要直接偿还,也不需付出任何形式的代价或直接报酬。

固定性—是指国家通过法律形式和税收制度事先规定课税对象、纳税人、征税标准和课税额度等,未经严格的立法程序,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随意变更或修改。

2、税收分类

-⒈按课税对象性质划分

所得课税、商品课税和财产课税三大类

-⒉按税负能否转嫁划分

直接税和间接税

-⒊按课税标准划分

从价税与从量税

-⒋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划分

价内税与价外税

-⒌按税种的隶属关系划分

中央税、地方税及中央和地方共享税

3、简述税收的效率类原则

-1、促进经济发展原则:促进经济发展原则又称为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是指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在保证筹集财政收入的同时,应有利于经济发展,力图对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2、征税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税收费用的最小化是指在征税既定税收收入的前提下,尽可能将征纳双方的征纳费用减少到最低限度。确实简化原则中的“确实”是指税制对纳税人、课征对象、税目、税率以及征管方式和纳税手续等税制要素,都要在税法和征管法上做出明确而清晰的规定。

4、简述税收的公平类原则

-1、受益原则:受益原则是指各社会成员应按各自从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中享用的利益来纳税,或者说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应按各社会成员享用的份额来承担。

-2、能力原则:能力原则是指征收以各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为标准,而不考虑各自对公共物品的享用程度,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按各人的实际支付能力分摊,收入高的人多分摊,收入低的人少分摊。显然,这一原则具有收入再分配的作用,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5、分析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

(2)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课税不易转嫁。

(3)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难以转嫁。

(4)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

(5)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容易转嫁。

第九章 税收的经济效应

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税收使纳税人的收入水平下降,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税收的替代效应:国家对商品课税不改变消费者的名义收入,但减少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更重要的是改变消费者的购买结构,这就是征税的替代效应。 拉弗曲线:是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函数关系的一条曲线,横坐标代表税率,纵坐标代表税收收入或经济增长。

1、试述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⑴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是指由于政府课税使纳税人可支配的收入减少,纳税人为维持原有收入水平不变,必然减少闲暇而更加努力地工作。如图所示。 ⑵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替代效应:由于政府征税,降低了闲暇相对于劳动的价格,从而引起纳税人用闲暇来代替劳动。其结果是征税造成劳动供给下降。

2、试述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

(1)收入效应:表现为政府课税会减少纳税人的可支配的收入,从而促使纳税人减少当期消费,为维持既定的储蓄水平而增加储蓄。

(2)替代效应:表现为政府课税会减少纳税人实际利息收入,降低储蓄对纳税人的吸引力,从而引起纳税人以消费替代储蓄。

3、说明“拉弗曲线”及其说明的原理

图示:

原理:

A 、高税率不一定能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也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

B 、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税率

C 、税率、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4、试述税收对投资的影响

⑴ 税收对投资收益率的影响。税收对投资的影响,除去因其对储蓄水平的间接影响外,这一效应主要是通过对投资收益率的影响来实现,即通过对比投资收益与目前消费之间的关系决定的。

⑵税收对投资的替代效应:税收对投资产生的替代效应表现为:政府的课税会压低投资收益率,降低了投资对纳税人的吸引力,造成纳税人以消费替代投资,使投资规模变小。

⑶税收对投资的收入效应:税收使投资报酬率降低,减少纳税人的可支配的收益,促使纳税人为维持既定的收益水平,以减少当期消费为代价增加投资。

第十二章 国债和国债市场

国债负担率和国债依存度:

①国债依存度 这是国债发行额与财政支出的比率,表明财政对国债的依赖程度。

②国债负担率

是国债余额(到报告期或考察期止未偿还国债的累积额)与GDP 的比率。 凭证式国债和记账式国债:

凭证式国债:指采取不印刷实物券,而用填制“国库券收款凭证”的方式发行的国债

记账式国债:是利用账户通过电脑系统完成国债发行、应付的全过程,又被称为“无纸化国债”,可以记名、挂失,安全性好,发行成本低,发行时间短,发行效率高,交易手续简捷。

1、简述国债的政策功能

(一)弥补财政赤字

(二)筹集建设资金 (三)调节经济

2、国债产生与发展的条件

产生条件:国家的发展、国家职能的扩展;商品经济和信用制度的一定发展。

发展条件:发展的表现形式为规模扩大、种类日益增加、发行方式多样化、功能多样化。

3、国债的种类

-⒈按国家举债的形式分---国家借款和发行债券

-⒉按国债偿还期限分---短期、中期和长期

-⒊按发行手段分---强制国债和自由国债

-⒋按发行地域分---内债和外债

-⒌按债券流动性分---可转让国债与不可转让国债

-⒍按发行的凭证分---凭证式国债和记账式国债

4、国债市场及其功能

国债市场是证券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证券交易中进行的国债交易即为国债市场。国债市 场按照交易过程课分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

国债市场的功能

-⒈实现国债的发行和偿还; -⒉调节社会资金的运行和提高社会资金效率。

第十三章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

国家预算:是国家财政的收支计划,是以收支一览表 形式表现的、具有法律地位的文件,是国家财政实现计划管理的工具。

政府采购,也称公共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实体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或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需

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从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公共部门统一购买商品或服务的行为。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是以国库单一账户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被目前世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所普遍采用。

复式预算: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 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来反应,分为经常预算和建设预算(或债务预算)

1、国家预算的类别和主要原则

类别和名称:

以形式差别为依据,可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

以内容差别为依据,可分为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国家预算的原则

⒈公开性⒉可靠性⒊完整性⒋统一性⒌年度性

第十四章 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2、财政政策目标---即财政政策所要实现的期望值

我国财政政策的目标可归结为:经济适度增长、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再就业机会、收入的合理分配、社会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

3、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这种政策本身具有内在的调节功能,能够根据经济波动情况,无须借助外力而自动地发挥和稳定作用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这种政策本身不具有内在的调节功能,需要借助外力才能对经济产生调节作用。

4、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必要性

㈠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同:财政从收入和支出两个方向上影响社会需求的构成,而银行是国家再分配资金的主要渠道。

㈡两者的作用方向不同:财政在社会消费需求形成中起决定作用,而银行信贷在这方面则无能为力。财政对个人消费需求的形成是有直接影响的,而银行间接影响个人的消费需求 ㈢两者在膨胀和紧缩需求方面的作用不同:财政赤字可以阔张 需求,财政盈余可以紧缩需求,但财政本身不具备创造需求的能力,能创造需求,货币的是中央银行,财政的扩张和紧缩效应一定要通过货币政策机制和传导才能发生。银行自身还可以直接通过信贷规模的扩张和收缩起到扩张和紧缩需求的作用。

5、试述财政政策与火并政策配合的不同政策组合并谈我国财政政策的基本方向

㈠“双松”政策

㈡“双紧”政策

㈢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

㈣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

我国的基本方向:1997年以后,我国实施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2005年转向稳健的财政政策,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


相关文章

  • 河北省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财务管理办法
  • 河北省财政厅.河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河北省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财务管理办法(试行)>的通 知 发文单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文 号:冀财建[2005]69号 发布日期:2005-6-1 各设区市.扩权县(市)财政局.国土资源局 ...查看


  • 国家重点档案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 国家重点档案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财政部.国家档案局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国家重点档案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等国家有关法 ...查看


  • 关于征求小农水重点县验收细则意见的通知
  • 湖南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验收实施细则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以下简称重点县)建设验收管理,明确验收责任,规范验收行为,确保如期实现重点县建设目标,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水利部.财政部 ...查看


  • 2017人大税务硕士考研包括哪些教材
  • 2017人大税务硕士考研包括哪些教材 人大没有指定税务硕士考研参考书目,凯程老师根据多年的辅导经验及学员反馈,推荐人大税务硕士研究生参考教材如下: 初试参考书: <税法>CPA, <财政学>,陈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查看


  • 2016年地方财力大数据
  • 2016年地方财力大数据 相比生产总值,各地公共财政收入的数据含金量更高,更能真实反映地方经济的运行活力.然而,受经济下行压力及以5000亿元营业税改增值税减税为主的减税降费政策影响,2016年地方财力的变化更为复杂. 自2014年全国地方 ...查看


  • 财政局机关支部
  • 局机关支部.各股室: <罗江县财政局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局党组(扩大)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O一O年十一月十五日 罗江县财政局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实 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 ...查看


  • 财政投资评审管理规定
  • 财政部关于印发<财政投资评审管理规定>的通知 (财建[2009]648号) 财政部(投资评审中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 为指导财政部门及财政投资评审机构开展财政投资评审工作,规范财政投资评审行为,提高 ...查看


  • 单位内部控制经验做法
  • 单位内部控制经验做法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整体解决方案通过建立单位经济活动清单,健全单位经济活动管理制度.优化完善单位经济活动业务过程.信息化落地实施单位经济活动过程,并形成单位内部控制手册,以建立单位经济活动内部控制体系并确保内部控制 ...查看


  • 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办法和流程
  • 关于印发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办法和流程的通知 财预[2011]56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 乡镇财政资金监管是乡镇财政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关系到党中央.国务院民生政策的贯彻落实,关系到广大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