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统计学》
1、 课程管理
《医学统计学(一)》是苏州大学5年制护理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学时数为36学时,包括27节专业基础课和9级实验课。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医学科研设计(实验设计和调查设计)、数值变量资料和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描述、参数估计、t 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秩和检验及直线回归和相关。在掌握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同时,实习课要求学生熟悉SPSS 软件的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目前采取形成性评价的课程设计,平时成绩由2次考试和平时作业组成,占40%;期末考试占60%。 2、 课程介绍
医学统计学是认识医学现象数量特征的重要工具,是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原理及方法结合医学实际,研究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的一门学科,医学统计方法不仅应用于调查研究,也广泛用于临床试验和实验研究,为临床、护理等专业人才从事临床诊疗工作和实验研究所必需掌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在本专业教学计划中流行病学与本课程联系密切,统计方法在流行病学中获广泛应用;在流行病学、社会医学等课程中,医学统计方法也是必备知识。本课程为36学时,教材采用贺佳主编《医学统计学》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版。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建立起变异的概念和树立用统计方法分析变异现象的思想,学会用不同的统计指标对不同类型的资料进行统计描述,初步掌握实验设计和调查设计的基本方法,对于不同类型不同设计的样本资料,熟练应用正确的统计方法对总体进行估计与推断;对多因素统计分析有一简单的了解;掌握一般计算器的使用方法,特别是统计计算方法。
教学中应结合专业要求,对有关主要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讲清基本原理,主要计算公式的运用条件和计算步骤,避免繁琐的数学推导,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形象化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性环节,重点教学内容都应作SPSS 统计软件计算实习,加强基本计算技能的培养。
3、 教学参考资料(清单)
(1) 贺佳,尹平主编. 医学统计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版,2012年,
北京
(2) 孙振球主编. 医学统计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2002年,北
京
(3) 方积乾主编. 卫生统计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2012年,北
京
4、 教学大纲
《医学统计学》教学大纲
护理五年制
一、 前 言
医学统计学是认识医学现象数量特征的重要工具,是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原理及方 法结合医学实际,研究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的一门学科,医学统计方法不仅应用于调查研究,也广泛用于临床试验和实验研究,为临床、护理等专业人才从事临床诊疗工作和实验研究所必需掌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在本专业教学计划中流行病学与本课程联系密切,统计方法在流行病学中获广泛应用;在流行病学、社会医学等课程中,医学统计方法也是必备知识。
本课程为36学时,教材采用贺佳主编《医学统计学》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版。
二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建立起变异的概念和树立用统计方法分析变异现象的思想,学会用不同的统计指标对不同类型的资料进行统计描述,初步掌握实验设计和调查设计的基本方法,对于不同类型不同设计的样本资料,熟练应用正确的统计方法对总体进行估计与推断;对多因素统计分析有一简单的了解;掌握一般计算器的使用方法,特别是统计计算方法。
教学中应结合专业要求,对有关主要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讲清基本原理,主要计算公式的运用条件和计算步骤,避免繁琐的数学推导,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形象化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性环节,重点教学内容都应作计算实习,加强基本计算技能的培养。
二、 教学的内容与要求
医学统计学方法 第一章 医学统计学绪论
理论课:2学时
(一)掌握内容
1.几个基本概念
同质和变异、总体与样本、样本含量、参数与统计量、频率与概率、资料的类型、抽样误差。
2.统计工作的步骤
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二)熟悉内容
卫生统计学的含义、内容及其医学运用。 (三)了解内容
卫生统计的发展历史。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实验设计和调查设计
理论课:3学时 (一)掌握内容
1.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随机化原则、对照的原则、(对照类型,对照的设置)、重复的原则。 2. 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
实验对象、处理因素、实验效应 3. 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 (1)完全随机化设计。 (2)随机化分组的方法。 (3)配对设计。
(4)配伍设计及随机分组方法。
4调查的概念及其特点,调查研究与实验研究的区别。 5. 常用的抽样方法 (1)概率抽样的概念。
(2)常用的概率抽样方法: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 (二)熟悉内容
1. 调查设计的基本内容:
2. 实验设计的特点和分类。 (三)了解内容
确定样本含量应当具备的条件:α、1-β、δ、σ。
第二章 数值变量资料统计描述
理论课:3学时 (一)掌握内容
1. 频数分布表与频数分布图 (1)频数表的编制 (2)频数分布的类型 (3)频数分布表的用途
2. 描述数据分布集中趋势的指标
掌握算数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的意义、计算方法和用途。
3. 描述数据分布离散程度的指标
掌握极差、四分位数间距、方差、标准差、变异系数的意义、计算方法及其用途。
4. 正态分布的概念和特征
(1)正态分布的概念和两个参数。 (2)正态曲线下面积分布规律。 5.标准正态分布
标准正态分布的概念和标准化变换。 6. 正态分布的应用 (1)估计频数分布。 (2)制定参考值范围。
第三章 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
理论课:2学时 (一)掌握内容
1. 常用的相对数:率、构成比、相对比 2. 应用相对数的注意事项
3. 率的抽样误差、标准误 4. 总体率的可信区间
第四章 统计表和统计图
理论课:2学时 (一)掌握内容 1.统计表
(1)统计表的结构。 (2)统计表的种类。
(3)编制统计表的注意事项。 2.统计图
(1)统计图的结构。 (2)统计图的种类。 (3)统计图的编制要求。 (二)熟悉内容
常用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五章 参数估计 2学时
1. 抽样误差和标准误的概念。 2. t 分布
3. 参数估计的概念及计算。 (1)总体均数的区间估计方法。 (2)总体率的区间估计。
第六章 计量资料两组均数的比较-t 检验 3学时 1. 假设检验基本思想和步骤
2. 两组资料均数比较的方法,理解并记忆应用这些方法的前提条件。 3. I、II 类错误的概念及假设检验的注意事项。
4. 学会用SPSS 软件计算
了解内容
1.利用正态分布进行质量控制。 2.正态分布是许多统计方法的基础。 3. t分布的图形与特征。
4. 总体方差不等时的两样本均数的比较。
第七章 方差分析
1、掌握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原理、基本方法及应用条件 2、了解多重性比较方法 3、学会用SPSS 软件计算
第八章 卡方检验 3学时
1、掌握完全随机设计两样本率比较卡方检验的原理、基本方法及应用条件 2、掌握配对设计卡方检验的方法和原理 3、掌握行×列表卡方检验设计的方法 4、了解多重性比较方法
5、学会使用SPSS 软件进行相关计算
第九章 秩和检验
3学时
1、掌握非参数检验与参数检验的基本概念与应用条件及优缺点 2、掌握配对设计、完全随机设计两样本及多样本分布Wilcoxon 、Kruscal-Wallis 检验的方法和原理 3、了解配伍组设计的Friedman 非参方法 4、了解多重性比较方法
5、学会使用SPSS 软件进行相关计算
第十章 直线相关与回归
理论课:3学时 (一)掌握内容
1.直线相关与回归的基本概念。
2.相关系数与回归系数的计算及假设检验。 (1)相关系数的t 检验。 (2)回归系数的t 检验。 (3)回归方程的F 检验。
3.相关系数与回归系数相互区别与联系。 (二)熟悉内容
直线回归方程的应用。 (三)了解内容
Spearman 等级相关 5、 实习指导 见相关附件 6、 工作计划及总结 见相关附件
7、 教学安排(日课表、教学日历) 见相关电子附件 8、 教案及备课 见附件
9、 现代教学技术(幻灯、录像带、多媒体课件(光盘、电影均可) 见附件 10、实验报告
11、学生成绩(包含实验成绩;平时、期中、期末成绩等综合成绩) 见附件
12、试卷质量分析 见附件
13、听课记录 (每学期听课次数:教研室主任4次、副主任3次、青年教师3次,顺序:主任、副主任、青年教师。白纸做封面装订)
青年教师在头两年均要随堂听课,如莫兴波和裴育芳老师;教研室沈月平主任及高年纪教师均对青年教师进行试讲听课;也对青年教师进行了多次听课活动。
14、教研活动记录(可装订在一起),包括: 教学工作会议记录(院部、教研室) 集体备课记录(每学期至少一次)
教学座谈会记录(教学、学生) :开课学期一定要有 预试讲记录:单独一份资料 统一见学院材料
15、教研成效(科学研究、教学改革、科研成果(以学年为单位,论文、课题一览表,证书复印件)
见附件
16、课程建设 (有关文件资料、规划、措施) 教材建设及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见附件 17、师资培养
师资队伍数量、结构
目前共有7名专任教师:主任:沈月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高歌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红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张明芝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汤在祥副教授和裴育芳副教授。拟在2015年引进1-2名统计学专业的博士生。
师资培养(学院提供整个培养方案) 师资培训: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等培训 学院提供
《医学统计学》
1、 课程管理
《医学统计学(一)》是苏州大学5年制护理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学时数为36学时,包括27节专业基础课和9级实验课。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医学科研设计(实验设计和调查设计)、数值变量资料和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描述、参数估计、t 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秩和检验及直线回归和相关。在掌握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同时,实习课要求学生熟悉SPSS 软件的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目前采取形成性评价的课程设计,平时成绩由2次考试和平时作业组成,占40%;期末考试占60%。 2、 课程介绍
医学统计学是认识医学现象数量特征的重要工具,是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原理及方法结合医学实际,研究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的一门学科,医学统计方法不仅应用于调查研究,也广泛用于临床试验和实验研究,为临床、护理等专业人才从事临床诊疗工作和实验研究所必需掌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在本专业教学计划中流行病学与本课程联系密切,统计方法在流行病学中获广泛应用;在流行病学、社会医学等课程中,医学统计方法也是必备知识。本课程为36学时,教材采用贺佳主编《医学统计学》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版。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建立起变异的概念和树立用统计方法分析变异现象的思想,学会用不同的统计指标对不同类型的资料进行统计描述,初步掌握实验设计和调查设计的基本方法,对于不同类型不同设计的样本资料,熟练应用正确的统计方法对总体进行估计与推断;对多因素统计分析有一简单的了解;掌握一般计算器的使用方法,特别是统计计算方法。
教学中应结合专业要求,对有关主要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讲清基本原理,主要计算公式的运用条件和计算步骤,避免繁琐的数学推导,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形象化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性环节,重点教学内容都应作SPSS 统计软件计算实习,加强基本计算技能的培养。
3、 教学参考资料(清单)
(1) 贺佳,尹平主编. 医学统计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版,2012年,
北京
(2) 孙振球主编. 医学统计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2002年,北
京
(3) 方积乾主编. 卫生统计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2012年,北
京
4、 教学大纲
《医学统计学》教学大纲
护理五年制
一、 前 言
医学统计学是认识医学现象数量特征的重要工具,是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原理及方 法结合医学实际,研究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的一门学科,医学统计方法不仅应用于调查研究,也广泛用于临床试验和实验研究,为临床、护理等专业人才从事临床诊疗工作和实验研究所必需掌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在本专业教学计划中流行病学与本课程联系密切,统计方法在流行病学中获广泛应用;在流行病学、社会医学等课程中,医学统计方法也是必备知识。
本课程为36学时,教材采用贺佳主编《医学统计学》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版。
二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建立起变异的概念和树立用统计方法分析变异现象的思想,学会用不同的统计指标对不同类型的资料进行统计描述,初步掌握实验设计和调查设计的基本方法,对于不同类型不同设计的样本资料,熟练应用正确的统计方法对总体进行估计与推断;对多因素统计分析有一简单的了解;掌握一般计算器的使用方法,特别是统计计算方法。
教学中应结合专业要求,对有关主要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讲清基本原理,主要计算公式的运用条件和计算步骤,避免繁琐的数学推导,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形象化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性环节,重点教学内容都应作计算实习,加强基本计算技能的培养。
二、 教学的内容与要求
医学统计学方法 第一章 医学统计学绪论
理论课:2学时
(一)掌握内容
1.几个基本概念
同质和变异、总体与样本、样本含量、参数与统计量、频率与概率、资料的类型、抽样误差。
2.统计工作的步骤
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二)熟悉内容
卫生统计学的含义、内容及其医学运用。 (三)了解内容
卫生统计的发展历史。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实验设计和调查设计
理论课:3学时 (一)掌握内容
1.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随机化原则、对照的原则、(对照类型,对照的设置)、重复的原则。 2. 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
实验对象、处理因素、实验效应 3. 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 (1)完全随机化设计。 (2)随机化分组的方法。 (3)配对设计。
(4)配伍设计及随机分组方法。
4调查的概念及其特点,调查研究与实验研究的区别。 5. 常用的抽样方法 (1)概率抽样的概念。
(2)常用的概率抽样方法: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 (二)熟悉内容
1. 调查设计的基本内容:
2. 实验设计的特点和分类。 (三)了解内容
确定样本含量应当具备的条件:α、1-β、δ、σ。
第二章 数值变量资料统计描述
理论课:3学时 (一)掌握内容
1. 频数分布表与频数分布图 (1)频数表的编制 (2)频数分布的类型 (3)频数分布表的用途
2. 描述数据分布集中趋势的指标
掌握算数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的意义、计算方法和用途。
3. 描述数据分布离散程度的指标
掌握极差、四分位数间距、方差、标准差、变异系数的意义、计算方法及其用途。
4. 正态分布的概念和特征
(1)正态分布的概念和两个参数。 (2)正态曲线下面积分布规律。 5.标准正态分布
标准正态分布的概念和标准化变换。 6. 正态分布的应用 (1)估计频数分布。 (2)制定参考值范围。
第三章 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
理论课:2学时 (一)掌握内容
1. 常用的相对数:率、构成比、相对比 2. 应用相对数的注意事项
3. 率的抽样误差、标准误 4. 总体率的可信区间
第四章 统计表和统计图
理论课:2学时 (一)掌握内容 1.统计表
(1)统计表的结构。 (2)统计表的种类。
(3)编制统计表的注意事项。 2.统计图
(1)统计图的结构。 (2)统计图的种类。 (3)统计图的编制要求。 (二)熟悉内容
常用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五章 参数估计 2学时
1. 抽样误差和标准误的概念。 2. t 分布
3. 参数估计的概念及计算。 (1)总体均数的区间估计方法。 (2)总体率的区间估计。
第六章 计量资料两组均数的比较-t 检验 3学时 1. 假设检验基本思想和步骤
2. 两组资料均数比较的方法,理解并记忆应用这些方法的前提条件。 3. I、II 类错误的概念及假设检验的注意事项。
4. 学会用SPSS 软件计算
了解内容
1.利用正态分布进行质量控制。 2.正态分布是许多统计方法的基础。 3. t分布的图形与特征。
4. 总体方差不等时的两样本均数的比较。
第七章 方差分析
1、掌握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原理、基本方法及应用条件 2、了解多重性比较方法 3、学会用SPSS 软件计算
第八章 卡方检验 3学时
1、掌握完全随机设计两样本率比较卡方检验的原理、基本方法及应用条件 2、掌握配对设计卡方检验的方法和原理 3、掌握行×列表卡方检验设计的方法 4、了解多重性比较方法
5、学会使用SPSS 软件进行相关计算
第九章 秩和检验
3学时
1、掌握非参数检验与参数检验的基本概念与应用条件及优缺点 2、掌握配对设计、完全随机设计两样本及多样本分布Wilcoxon 、Kruscal-Wallis 检验的方法和原理 3、了解配伍组设计的Friedman 非参方法 4、了解多重性比较方法
5、学会使用SPSS 软件进行相关计算
第十章 直线相关与回归
理论课:3学时 (一)掌握内容
1.直线相关与回归的基本概念。
2.相关系数与回归系数的计算及假设检验。 (1)相关系数的t 检验。 (2)回归系数的t 检验。 (3)回归方程的F 检验。
3.相关系数与回归系数相互区别与联系。 (二)熟悉内容
直线回归方程的应用。 (三)了解内容
Spearman 等级相关 5、 实习指导 见相关附件 6、 工作计划及总结 见相关附件
7、 教学安排(日课表、教学日历) 见相关电子附件 8、 教案及备课 见附件
9、 现代教学技术(幻灯、录像带、多媒体课件(光盘、电影均可) 见附件 10、实验报告
11、学生成绩(包含实验成绩;平时、期中、期末成绩等综合成绩) 见附件
12、试卷质量分析 见附件
13、听课记录 (每学期听课次数:教研室主任4次、副主任3次、青年教师3次,顺序:主任、副主任、青年教师。白纸做封面装订)
青年教师在头两年均要随堂听课,如莫兴波和裴育芳老师;教研室沈月平主任及高年纪教师均对青年教师进行试讲听课;也对青年教师进行了多次听课活动。
14、教研活动记录(可装订在一起),包括: 教学工作会议记录(院部、教研室) 集体备课记录(每学期至少一次)
教学座谈会记录(教学、学生) :开课学期一定要有 预试讲记录:单独一份资料 统一见学院材料
15、教研成效(科学研究、教学改革、科研成果(以学年为单位,论文、课题一览表,证书复印件)
见附件
16、课程建设 (有关文件资料、规划、措施) 教材建设及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见附件 17、师资培养
师资队伍数量、结构
目前共有7名专任教师:主任:沈月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高歌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红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张明芝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汤在祥副教授和裴育芳副教授。拟在2015年引进1-2名统计学专业的博士生。
师资培养(学院提供整个培养方案) 师资培训: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等培训 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