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2-000-01   摘 要 课外体育活动是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行为,本文通过对课外体育活动特点及作用的阐述来探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必要性。   关键词 课外体育活动 身体锻炼 必要性   目前,在学校体育教学的安排中,仅仅靠在体育课中的学习和锻炼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身体生长发育的需求。因此,利用课外时间安排学生参加各色各样的体育活动非常必要,即开展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一、课外体育活动不同于体育课的特点   (一)体现出规定与自愿活动相结合的特点。有一些课外体育活动,规定学生必须参加,例如课间操等;有些则完全是自己决定的,例如节假日中的体育活动。   (二)具有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和活动空间广阔的特点。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远远超出体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范围,从儿童们自发的游戏到正规的运动竞赛,从娱乐性的运动项目到竞技性的运动项目等,无所不包。不同学段的学生,都有符合自己身心特点的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不仅仅限制在校内进行,往往在校园的公共体育场所、到山河湖泊等大自然中进行期,也不乏在居民区的绿地或街旁公园中进行,活动场所很广阔。   (三)具有群众性与灵活性的特点。所谓群众性,是指同时参加活动的人数量多,例如课堂操一般是全校学生同时活动,另外也指参加组织的人数多,有时需要班主任、学生中体育干部,甚至包括家长,校外的体育辅导员等。有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可以队、小组、班级、年级甚至全校一起进行;非正式组织的,可自己进行,也可以自己组织3-5个人进行,也可以与家长一起进行等,即内容、时间和形式都很灵活。   (四)具有普及与提高紧密结合的特点。对于全体学生参加的活动,属于普及性质的,而对于少数学生参加的课余运动训练,则属于提高性的。当然,普及中就含有提高的因素,二者不是截然分开的。课外体育活动是体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较好形式。   (五)具有补偿性和独立性的特点。所谓补偿性,是指补偿体育课不能满足学生对运动的需要,补偿学生感情,调节心理平衡的。课外从事体育活动,学生基本上可自己掌握时间,调节情绪,达到自我满足为止。但课外体育活动又纯粹是体育的“第二课堂”。它们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混为一谈。   二、课外体育活动的作用   (一)课外体育活动能满足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对体育运动的需要,有助于体质的增强   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更是青少年学生体验生活生长发育的需要。这种需要不是外界环境和教育的强加。对于青少年儿童一天身体活动的时间,美国学者赫灵顿研究认为,一天适宜的活动时间是:小学生4-5小时,初中生2-3小时,高中生1-2小时。如果达不到这种数量,由于运动不足而产生“运动饥饿”,不利于中小学生健康成长。西方一些国家也提出每天要保证中小学生参加1小时以上的运动。这种数字的定量,虽然不是很精确,但确实反映了客观情况。如果仅仅依靠每周2节体育课,其效果是很有限的,难于满足学生的需要。如果设想增加到每天上1节体育课,也是不现实的,一是中小学生每周上的时数容量有限,二是体育老师等条件不具备。而广泛开展各种课外体育活动,则是达到这种目的的良好途径。   (二)课外体育活动使体育的传递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和主动性   对于人类所创造的丰富的体育文化遗产,学生在课外比在体育课上具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因此这种对于体育文化的接收,有明显的主体意识。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掌握着教学的目的、内容、形式、组织等,学生处于是“被动”地位较多。课外体育活动在和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学生这种被动受教育的地位。学生角色的确改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也随之变化,他们不仅能认真学习体育课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能努力实践体育教学以外的内容,获取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这对于培养运动的兴趣和体育能力,对于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对于培育体育人才,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课外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体育生活,有利于培养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文明礼貌及与人为善、团结协作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作风   课外体育活动往往由学生自主去活动,学生在活动当中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这种在实践当中进行锻炼,突出自我教育意识,学生会真心实意地去接受教育,去陶冶自己的情操,去提高自己的人品。这种在自主意识支配下去行动,所产生的教育效果是真实的、可靠的和持久的。   (四)课外体育活动还有助于消除疲劳(包括大脑),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体育活动由于能提高机体的生命活动过程,加强新陈代谢,供给大脑等器官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增强,再加上大脑皮层中枢之间存在着诱导机制,运动中枢等的兴奋,有助于消除在学习、工作中积极活动的中枢所产生的疲劳。活动场所的变化、活动内容的变化,活动形式的变化等等,都有助于消除由于单纯教室里上文化课所产生的枯燥疲乏感觉。不仅消除生理方面的疲劳,也有助于消除心理方面单调、疲乏的情绪。研究结果证明,学生在上午第2节课以后,进行20分钟左右的课间的体育活动,能大大提高第3-4节课的学习效果。下午参加班级课外体育锻炼以后,感到精神愉快、头脑清醒,有助于晚上的学习。   综上所述,课外体育活动不但有助于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的任务,而且在某些方面还能起到体育课所起不到的作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的任务的一条重要途径。这些也充分说明了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2-000-01   摘 要 课外体育活动是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行为,本文通过对课外体育活动特点及作用的阐述来探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必要性。   关键词 课外体育活动 身体锻炼 必要性   目前,在学校体育教学的安排中,仅仅靠在体育课中的学习和锻炼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身体生长发育的需求。因此,利用课外时间安排学生参加各色各样的体育活动非常必要,即开展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一、课外体育活动不同于体育课的特点   (一)体现出规定与自愿活动相结合的特点。有一些课外体育活动,规定学生必须参加,例如课间操等;有些则完全是自己决定的,例如节假日中的体育活动。   (二)具有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和活动空间广阔的特点。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远远超出体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范围,从儿童们自发的游戏到正规的运动竞赛,从娱乐性的运动项目到竞技性的运动项目等,无所不包。不同学段的学生,都有符合自己身心特点的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不仅仅限制在校内进行,往往在校园的公共体育场所、到山河湖泊等大自然中进行期,也不乏在居民区的绿地或街旁公园中进行,活动场所很广阔。   (三)具有群众性与灵活性的特点。所谓群众性,是指同时参加活动的人数量多,例如课堂操一般是全校学生同时活动,另外也指参加组织的人数多,有时需要班主任、学生中体育干部,甚至包括家长,校外的体育辅导员等。有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可以队、小组、班级、年级甚至全校一起进行;非正式组织的,可自己进行,也可以自己组织3-5个人进行,也可以与家长一起进行等,即内容、时间和形式都很灵活。   (四)具有普及与提高紧密结合的特点。对于全体学生参加的活动,属于普及性质的,而对于少数学生参加的课余运动训练,则属于提高性的。当然,普及中就含有提高的因素,二者不是截然分开的。课外体育活动是体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较好形式。   (五)具有补偿性和独立性的特点。所谓补偿性,是指补偿体育课不能满足学生对运动的需要,补偿学生感情,调节心理平衡的。课外从事体育活动,学生基本上可自己掌握时间,调节情绪,达到自我满足为止。但课外体育活动又纯粹是体育的“第二课堂”。它们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混为一谈。   二、课外体育活动的作用   (一)课外体育活动能满足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对体育运动的需要,有助于体质的增强   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更是青少年学生体验生活生长发育的需要。这种需要不是外界环境和教育的强加。对于青少年儿童一天身体活动的时间,美国学者赫灵顿研究认为,一天适宜的活动时间是:小学生4-5小时,初中生2-3小时,高中生1-2小时。如果达不到这种数量,由于运动不足而产生“运动饥饿”,不利于中小学生健康成长。西方一些国家也提出每天要保证中小学生参加1小时以上的运动。这种数字的定量,虽然不是很精确,但确实反映了客观情况。如果仅仅依靠每周2节体育课,其效果是很有限的,难于满足学生的需要。如果设想增加到每天上1节体育课,也是不现实的,一是中小学生每周上的时数容量有限,二是体育老师等条件不具备。而广泛开展各种课外体育活动,则是达到这种目的的良好途径。   (二)课外体育活动使体育的传递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和主动性   对于人类所创造的丰富的体育文化遗产,学生在课外比在体育课上具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因此这种对于体育文化的接收,有明显的主体意识。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掌握着教学的目的、内容、形式、组织等,学生处于是“被动”地位较多。课外体育活动在和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学生这种被动受教育的地位。学生角色的确改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也随之变化,他们不仅能认真学习体育课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能努力实践体育教学以外的内容,获取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这对于培养运动的兴趣和体育能力,对于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对于培育体育人才,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课外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体育生活,有利于培养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文明礼貌及与人为善、团结协作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作风   课外体育活动往往由学生自主去活动,学生在活动当中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这种在实践当中进行锻炼,突出自我教育意识,学生会真心实意地去接受教育,去陶冶自己的情操,去提高自己的人品。这种在自主意识支配下去行动,所产生的教育效果是真实的、可靠的和持久的。   (四)课外体育活动还有助于消除疲劳(包括大脑),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体育活动由于能提高机体的生命活动过程,加强新陈代谢,供给大脑等器官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增强,再加上大脑皮层中枢之间存在着诱导机制,运动中枢等的兴奋,有助于消除在学习、工作中积极活动的中枢所产生的疲劳。活动场所的变化、活动内容的变化,活动形式的变化等等,都有助于消除由于单纯教室里上文化课所产生的枯燥疲乏感觉。不仅消除生理方面的疲劳,也有助于消除心理方面单调、疲乏的情绪。研究结果证明,学生在上午第2节课以后,进行20分钟左右的课间的体育活动,能大大提高第3-4节课的学习效果。下午参加班级课外体育锻炼以后,感到精神愉快、头脑清醒,有助于晚上的学习。   综上所述,课外体育活动不但有助于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的任务,而且在某些方面还能起到体育课所起不到的作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的任务的一条重要途径。这些也充分说明了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必要性。


相关文章

  • 浅谈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必要性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必要性 作者:程志青 来源:<科技视界>2015年第03期 [摘 要]课外体育活动是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行为,本文通过对课外体育活动特 ...查看


  • 瑞金市第三中学体育课教育实习调查报告
  • 瑞金市第三中学体育课教育实习调查报告 瑞金市第三中学开展课外文体活动的调查与分析 目前课外文体活动真正能够有创新的并不多,绝大多数学校的活动水平还是停留在前些年的跑跑步.打打球的基础上,能够真正提高学生课外文体活动效率的很少.因此,研究瑞金 ...查看


  • 学校课外活动实施方案
  • 学校课外活动实施方案 1. 课外活动实施方案 2. 小学学生课外活动内容及实施方案 3. 学校体育课外活动实施方案 4. 小学部20XX-20XX学年课外体育活动实施方案 5. 20XX年学生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实施方案 1.课外活动实施方案 ...查看


  • 关于上海市杨浦区中小学生如何优化课堂内容的研究
  •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3-000-01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等方法,通过对杨浦区部分中小学生的体育态度.参与意识及教师对目前体育教学.运动项目.运动负荷的看法进行研 ...查看


  • 小学课外活动总结
  • [篇一:小学课外活动工作总结] 中指出:中小学要由&lsqu:应试教育&rsqu: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实 ...查看


  • 昆山市同心小学五年级课外活动情况的调查研究
  • 一.引言 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状况对小学生来说是必要的,良好的身体状况.积极向上的心理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前提.重视学生的健康,就是重视我国未来的发展,学生是祖国发展的主要力量.唯有健康的生活,才可以让小学生的身心得到良好的发展.2006年 ...查看


  • 关于农村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调研报告
  • 关于农村中小学生课外活动 调研报告 目 录 一.调研背景 二.调研小组 三.调研对象 四.调研的目的和意义 五.调研正文 六.结论与对策 一.调研背景 为深入贯彻团省委关于做好新形势下青年工作的指示精神,根据全县"万名干部进万村入 ...查看


  • XX学校2+1项目实施方案
  • XX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推动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本校的现有条件,特制定以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 ...查看


  • 浅谈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
  • 摘要: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采取个人或集体的形式,通过自身的身体活动,使身心得到发展的自我陶冶活动.它作为体育的补充和体育课同样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体育活动同时又是很好的课外文娱活动,通过富有趣味的体育活动,既可以满足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