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师道修养过程

简述师道修养过程,联系实际谈谈你如何向优秀教师学习师道修养

教师怎样看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教师对自己劳动的价值取向如何?教师以何种态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可以称之为师道。就师道与师德的关系来看,师道存于内,师德存于外,即一定的师德是建立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的。所以师德的养成,首先是师道的养成。唐代教育家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即传为人处世之道,也即向学生传播道德伦理规范,因为教师是传道者,所以教师自身就必须具有高于别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修养。因此,古人说:“师者,人之杰也”。

《易.大传》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提倡知识分子既要发奋图强,奋斗探索不止,又要重视道德情操的修养,品德与行为要如同天地自然一般的和谐,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他的思想品德、言论行动是学生的榜样、楷模,就更应当重视道德修养。

孟子说:“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三乐也!”认为培养人才为人生三大快乐之一。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知识分子的追求,非官运,非财富,非享乐,而是内心的和谐与平静,也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心理平衡,心乐才是真乐。所以教师应当正确的看待工作的苦与乐。教师的苦与乐是辩证的统一,统一于师道;是和谐的共存,共存于教书育人的过程,今天甘作春蚕,甘当蜡烛,甘为人梯,明天看“良材承大厦”,这种苦与乐是局外人难以领悟的人生韵味。

教师以育才为快乐,在工作上表现为三点:敬业、乐业、勤业。认真负责,从严执教,一丝不苟,是为敬业;传道授业,为人解惑,乐此不疲,是为乐业;潜心钻研,追求真知,不断进取,是为勤业。做到这三点,可以算是胸怀广阔,不求闻达,自得其乐,与世无争,桃李满天下的文道合一之师了。

常年耕耘教坛,需要安贫乐道的精神,需要孜孜不倦的毅力,这的确是一种修炼,一种内功。作为教育工作者,实在是需要一种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安逸超脱的心理品质。面对经济转型期的许多与传统道德观念格格不入的现象,诸如物欲横流,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等等现象引起的是非颠倒,观念模糊,许多人心理失衡,对理想的神圣性产生了怀疑,这是师德修养浅薄的表现。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这是体制改革和经济转型所必然引起的价值观念的碰撞。经历了这一阵痛之后,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客观需要必然会造成一个真正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教师也必将真正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国家提出的师德规范,是一种客观外在的要求。在教育园地实现人生价值,还需要把这些外在的规范内化为个人自觉的要求,成为个人恪守的生活原则。与自己的个性融为一体,才能树立起既具备一般的师德标准,又具有个人特色的自我形象,这种内化与融合,正是师德修养的关键。

良好的师德修养正是教师追求教育成功的动力。教师的师德修养越是达到崇高的境界,追求的动机越是纯粹、自觉和强烈,结果必然是伴随着教育成功而形成的个人教育风格;仅仅把工作当作获得生活需要的手段,容易滋长自满心理,不求进取,也就难以形成个人的教育风格。所以从深刻的师道修养出发,个人教育风格自然会成为教师追求的目标之一。

个人教育风格是教师展现的教育艺术的总体特征。风格的形成,是事业成熟的标志,也是个人事业的生命力所在。个人的教育风格的形成,本质上是教师个性优势在教育过程中的不断弘扬。教师只有充分的弘扬个性优势,才能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特色教师形象,才能取得积极的教育效果。在个人教育风格的形成中,取他人之长是必要的,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也无可厚非,但这种学习借鉴,不等于刻意模仿,亦步亦趋。因为教育是一种艺术,艺术的本质特征在于创造,而创造的实质恰恰在于教师的个性优势在教育过程中的弘扬。教育活动是一种富有情趣的精神活动,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良好的教育效果是教师主导下师生共同创造的。这种创造的过程是在教师“导演”下进行的,因而深深打上了教师个性的烙印。可以说

教师的个性优势的弘扬具有决定性作用。所以教师应当深入剖析自己,寻找自身的优势,不断地总结经验,大胆的探索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弘扬自身的优势,成为一名特色教师。

素质教育的推行为教师的个人风格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因为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个性教育,应当看到,指挥我们教育教学的高考正在向测量学生综合素质与个性特长的方向过渡,高等学校不断扩招,正在使青年上大学变得容易。高考模式的改革使学科界限模糊不清,综合能力测试将使单科教学成绩大大淡化,目的在于引导教师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际上,一个人步入工作岗位,解决具体问题,往往是多学科知识与能力协同应用的过程,这种客观的需要要求教师面向未来,着眼于综合能力与个性的培养,适应这种挑战的办法就是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和发挥个性特长。九九年高考,语文科的作文考察想象能力,英语侧重考察实用能力,历史学科是基础知识与学科能力考查并重,数学、物理、化学则侧重于基本的逻辑推演能力和发散、聚合思维能力的考查,这就是高考体现素质教育转轨的指挥棒效应。高考在引导我们开阔视野,站在综合能力培养的制高点上,发挥学科教学在综合素质培养中的独特功能,也就是专家们讲的以个性化教学来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以学科的协同合作来实现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个性化教学正是教师个人教育风格形成的过程、机会和条件。因此,不论教什么学科,都应在追求特色上下功夫,形成个人的教育风格……这是一个不断进取、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的过程。青年教师在最初的十年里,风格基本形成,以后基本上是吃老本,遗憾的是我们书教得不错,就是总结得太少,不知道自己属于什么风格的教学;经验很丰富,就是总结出来的不多。所以,建议同行们在深入钻研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反思自己的教学,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扬长避短,成为特色型的教师。

师道修养是老师的灵魂

--------------------------------------------------------------------------------

发布日期:2009-11-3 9:05:32

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既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健康的体魄、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师德修养。具有高尚师德是做一名好教师的前提,是争做人民满意教师的基础和关键。

一、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同情学生的痛苦与不幸,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一位师德高尚的老师,不只是爱少数学生,而是爱每一个学生,爱全体学生,爱每一个学生的多个方面。尤其要关心、爱护、帮助家庭有困难、学习落后、身患疾病的学生。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观察、理解、感受,从学生的平凡处发现闪光点,给予恰如其分的点评、激励。

二、尊重家长

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位和永久的教师,他们在孩子的一生成长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尊重家长,引导家长了解、参与、监督学校的教育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家长的监督教育作用,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家长是一支蕴藏着巨大教育潜力的队伍,他们中间很多人的素质并不低于教师,教师只有放下架子,经常虚心地听取家长的批评和建议,才能调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

三、乐教勤业

全国优秀教师魏书生的关于老师劳动有"三重收获"的观念非常正确。他认为老师的劳动一是收获各类人才,二是收获学生真挚的感情,三是收获科研成果。正是这"三重收获"的观

念,指引我在教育教学的征途上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步伐,潜心钻研学与教的规律,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细细地体会着教书育人带给我的乐趣。

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源于他的积极进取和勤奋精业精神,只有乐教勤业的老师,才能全面、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工作的伟大意义,才能为教育工作本身所具有的乐趣而深深吸引。

四、以人教人

当代教育家陶行知主张"以人教人、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如果教师立足在一堂课上教育学生要学会尊重他人,在另一堂课却当众辱骂学生,何谓师德?于是,教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笑容便都带上了教育的符号。走在校园里,不经意地捡起一块垃圾;看到学生进步了,给予一个会心的微笑;说到不正之风的厉色声讨,见到正义之举的由衷赞叹„„所有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细节,构成了教师的生活状态,也构建了一幕幕的教育场景--这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有时候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五、融入整体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结的力量是无穷的。加强师德修养,作好德育工作,我们要充分依靠集体的力量与智慧。教师人格魅力引导,班主任正面教育、学科渗透、少先队组织协调,班级间、教师间相互联系、形成合力,共建德育网络。(汉滨区江南小学 王治丽)

新世纪师德修养面临哪些挑战?(二)

在推进素质教育,倡导更新教育理念的同时,怎样树立新时期的师德形象,已成为广大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育理念,实施差异教育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的未来,而不是个人眼前的荣誉和利益,要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因此教书育人不可急功近利,需从大处着眼.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习惯于只看眼前,不顾将来,以剥夺学生个性为代价换取教师的师道尊严,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代价,过分苛求学生的成绩,换取暂时的高分.众所周知:爱迪生七岁上学,因成绩差退学;爱因斯坦两岁说话,上学智力迟钝;德国诗人海涅是尽人皆知的后进生;普京上小学时学习成绩一塌糊涂,而现在成为力挽俄罗斯经济大滑坡的总统.事实表明,学习成绩与创造力无明显的联系.创造力有早有晚,有先有后,越是有个性的人,创造力越突出.个性是创造的前提,把个性多样性作为一种有价值的东西,一种财富来加以接受,我们

就不会按成绩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我们眼中就会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二,以身示范,情感育人.

搞教育不能搞形式主义,这也是一种不理智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因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其阶段性,不能强求一致,无法整齐划一.而真正能够给学生以伟大启迪和深刻影响的往往是一些教育细节.我们的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责任心都很强,然而,仅仅有责任心是不够的,变单纯的"责任"为丰富的"情感",去面对学生之间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琐碎小事也会变得富有诗意,不仅要有爱的情感,爱的行为还要有爱的艺术。

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注重人文关怀,精神扶持,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具体表现在对学生的人格尊重上。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展。为学生的成功作出不懈的努力,要使学生在获得科学文化的同时,获得精神的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使学生获得爱、懂得爱、学会爱。

我们对广大教师也应该改注重人文关怀和精神建构,我们不能仅仅只关注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知识结构的改善,还应充分重视他们人文精神的充实,建筑起精神文明的长城。使广大教师不仅成为科学文化知识的使者,更要成为弘扬先进文化、建设精神文明的特使。用陶行知先生的说法,师德建设就是“建筑人格长城”!

新时期的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自我的思想、道德建设。现代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教育教学同样处于与时俱进的状态,所以,教师要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就必须终身学习,具备可持续发展

的潜力。师德建设要加强政治修养,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道德素养。提高业务修养,不断学习,改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能适应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鼓励教师敢于创新,敢于超越前人,敢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始终站在教改的前沿。走持续发展的道路。

“师道尊严”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具有重要影响。“师道尊严”思想的内涵是什么?其中有哪些合理成分?如何正确对待这一思想?弄清这些问题,对于丰富我国的教育理论、推动我国教育科学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传统“师道尊严”思想的内涵

“师道尊严”思想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有着密切联系。传统“师道尊严”思想的内涵主要包括师德、师尊、师职等。

关于师德。我国传统教育观认为,教师只有具备优良的道德品质,才有资格教育他人,才能让他人信服,成为他人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都体现了这个意思。师德之所以重要,是由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特殊性决定的。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其知识结构、思想道德、情感意志等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发展方向。要培育有道德的人,教育者首先必须是有道德的人。从这个认识出发,我国传统教育强调教师既要成为“经师”,更要成为“人师”,要求教师在道德修养、人生境界等方面对学生起到示范和导向作用。

关于师尊。所谓师尊,就是强调教师的尊严与权威。我国传统教育十分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孟子说:“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荀子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荀子还提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这就把教师提升到了关系国家兴亡的高度。《礼记》也指出:“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而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在这里,教师被看做“道”的重要载体,只有教师的地位得到尊重,“道”的地位才能被尊重,老百姓才能尊重学习。

关于师职。唐代思想家、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明确地将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个定义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所谓传道,就是向学生传授“仁、义、礼、智、信”等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所谓授业,就是向学生传授专门的学科知识。比如,孔子就将“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所谓解惑,就是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疑问,进行有针对性的解释与点拨。与教师的职责相对应,古人还提出了安贫乐道、诲人不倦等职业道德观。

需要指出的是,传统“师道尊严”并非仅仅针对教师本身或学生而言的,而是针对全社会而言的;否定教师的尊严,伤害的不仅是教师,更重要的是削弱社会道德规范的权威性。因此,只有把“师道尊严”思想放在我国传统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结构中,才能深刻把握其内涵。 辩证对待传统“师道尊严”思想

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在当代社会受到了较大挑战。特别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课堂听讲也不再是学习知识的唯一途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育模式受到一定的冲击。与此同时,社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日趋多样化,教师所倡导的理念和价值很难被所有学生认同和接受;教育体制和教育管理模式深刻变革,学生的地位

日益提升,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较大变化。那么,究竟应当如何对待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关键是要有辩证眼光。

应当看到,中西方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存在很大差异。在西方教育理念中,“平等中的首席”思想占有重要位置。这一思想强调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并不具有道德上的权威性。在西方社会中,宗教团体负责主持大量的典礼和定期的道德教育活动,在道德教化方面有着巨大影响和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所承担的道德教化职责较少。而在我国传统中,宗教力量和宗教文化没有普遍的道德教化作用。这样一来,学校不仅成为知识传播的殿堂,而且成为道德教化的重镇;学校教育成为学生接受文明熏陶、塑造完善人格的基本方式;教师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的责任,也负有道德教化的责任。这是我国教育和教师的一大特色。这一特色,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根本改变。

正是由于我国教育和教师的这些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对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不能一概否定。在教育活动中,敬畏感对于学生内心价值秩序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可以合理借鉴西方“平等中的首席”思想,倡导和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但这种平等主要应当是人格的平等、权利的平等,而不是指师生之间的完全对等。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领路人和辅导者,必然要保持一定的权威性。基于这种权威性而产生的敬畏感甚至崇拜感,往往能够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强大动力。

当然,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比如,过于强调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忽视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形象,忽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过于强调对教师的尊重和敬畏,容易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人身依附和绝对服从;等等。对于这些不合理因素,无疑应予以摒弃。

弘扬传统“师道尊严”思想的合理成分

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我们对待祖国传统文化应有的正确态度。对于传统“师道尊严”也应当采取这样的态度,积极汲取其中的合理成分,使之为今天的教育事业发展服务。

加强师德建设。当今社会,社会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多变,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一些腐朽落后观念仍然存在。这对教师和学生都带来挑战。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应当切实注意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努力做到慎独自律、“安贫乐道”,爱岗敬业、诲人不倦,以良好形象和高尚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

重塑师生关系。在当今时代条件下,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但不对等的关系。所谓平等,是指无论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教师都应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深入沟通,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而不能居高临下,片面强调自己的权威性。所谓不对等,是指无论什么时候,教师都应正确把握自己的位置、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当好学生的引导者,而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甚至放纵学生的错误思想和行为。

完善教师制度。着眼于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健全和完善相应的制度。当前,应突出抓好两方面的制度:一是教师准入制度,二是教师评价制度。在教师准入制度方面,通过加强培养培训工作,从源头上不断提升教师的素质;在教师评价制度方面,切实改变过于关注科研、学历、职称等而相对忽视师德师风的倾向,进一步加大师德师风等指标在考核中的权重。(

简述师道修养过程,联系实际谈谈你如何向优秀教师学习师道修养

教师怎样看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教师对自己劳动的价值取向如何?教师以何种态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可以称之为师道。就师道与师德的关系来看,师道存于内,师德存于外,即一定的师德是建立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的。所以师德的养成,首先是师道的养成。唐代教育家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即传为人处世之道,也即向学生传播道德伦理规范,因为教师是传道者,所以教师自身就必须具有高于别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修养。因此,古人说:“师者,人之杰也”。

《易.大传》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提倡知识分子既要发奋图强,奋斗探索不止,又要重视道德情操的修养,品德与行为要如同天地自然一般的和谐,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他的思想品德、言论行动是学生的榜样、楷模,就更应当重视道德修养。

孟子说:“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三乐也!”认为培养人才为人生三大快乐之一。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知识分子的追求,非官运,非财富,非享乐,而是内心的和谐与平静,也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心理平衡,心乐才是真乐。所以教师应当正确的看待工作的苦与乐。教师的苦与乐是辩证的统一,统一于师道;是和谐的共存,共存于教书育人的过程,今天甘作春蚕,甘当蜡烛,甘为人梯,明天看“良材承大厦”,这种苦与乐是局外人难以领悟的人生韵味。

教师以育才为快乐,在工作上表现为三点:敬业、乐业、勤业。认真负责,从严执教,一丝不苟,是为敬业;传道授业,为人解惑,乐此不疲,是为乐业;潜心钻研,追求真知,不断进取,是为勤业。做到这三点,可以算是胸怀广阔,不求闻达,自得其乐,与世无争,桃李满天下的文道合一之师了。

常年耕耘教坛,需要安贫乐道的精神,需要孜孜不倦的毅力,这的确是一种修炼,一种内功。作为教育工作者,实在是需要一种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安逸超脱的心理品质。面对经济转型期的许多与传统道德观念格格不入的现象,诸如物欲横流,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等等现象引起的是非颠倒,观念模糊,许多人心理失衡,对理想的神圣性产生了怀疑,这是师德修养浅薄的表现。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这是体制改革和经济转型所必然引起的价值观念的碰撞。经历了这一阵痛之后,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客观需要必然会造成一个真正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教师也必将真正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国家提出的师德规范,是一种客观外在的要求。在教育园地实现人生价值,还需要把这些外在的规范内化为个人自觉的要求,成为个人恪守的生活原则。与自己的个性融为一体,才能树立起既具备一般的师德标准,又具有个人特色的自我形象,这种内化与融合,正是师德修养的关键。

良好的师德修养正是教师追求教育成功的动力。教师的师德修养越是达到崇高的境界,追求的动机越是纯粹、自觉和强烈,结果必然是伴随着教育成功而形成的个人教育风格;仅仅把工作当作获得生活需要的手段,容易滋长自满心理,不求进取,也就难以形成个人的教育风格。所以从深刻的师道修养出发,个人教育风格自然会成为教师追求的目标之一。

个人教育风格是教师展现的教育艺术的总体特征。风格的形成,是事业成熟的标志,也是个人事业的生命力所在。个人的教育风格的形成,本质上是教师个性优势在教育过程中的不断弘扬。教师只有充分的弘扬个性优势,才能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特色教师形象,才能取得积极的教育效果。在个人教育风格的形成中,取他人之长是必要的,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也无可厚非,但这种学习借鉴,不等于刻意模仿,亦步亦趋。因为教育是一种艺术,艺术的本质特征在于创造,而创造的实质恰恰在于教师的个性优势在教育过程中的弘扬。教育活动是一种富有情趣的精神活动,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良好的教育效果是教师主导下师生共同创造的。这种创造的过程是在教师“导演”下进行的,因而深深打上了教师个性的烙印。可以说

教师的个性优势的弘扬具有决定性作用。所以教师应当深入剖析自己,寻找自身的优势,不断地总结经验,大胆的探索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弘扬自身的优势,成为一名特色教师。

素质教育的推行为教师的个人风格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因为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个性教育,应当看到,指挥我们教育教学的高考正在向测量学生综合素质与个性特长的方向过渡,高等学校不断扩招,正在使青年上大学变得容易。高考模式的改革使学科界限模糊不清,综合能力测试将使单科教学成绩大大淡化,目的在于引导教师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际上,一个人步入工作岗位,解决具体问题,往往是多学科知识与能力协同应用的过程,这种客观的需要要求教师面向未来,着眼于综合能力与个性的培养,适应这种挑战的办法就是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和发挥个性特长。九九年高考,语文科的作文考察想象能力,英语侧重考察实用能力,历史学科是基础知识与学科能力考查并重,数学、物理、化学则侧重于基本的逻辑推演能力和发散、聚合思维能力的考查,这就是高考体现素质教育转轨的指挥棒效应。高考在引导我们开阔视野,站在综合能力培养的制高点上,发挥学科教学在综合素质培养中的独特功能,也就是专家们讲的以个性化教学来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以学科的协同合作来实现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个性化教学正是教师个人教育风格形成的过程、机会和条件。因此,不论教什么学科,都应在追求特色上下功夫,形成个人的教育风格……这是一个不断进取、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的过程。青年教师在最初的十年里,风格基本形成,以后基本上是吃老本,遗憾的是我们书教得不错,就是总结得太少,不知道自己属于什么风格的教学;经验很丰富,就是总结出来的不多。所以,建议同行们在深入钻研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反思自己的教学,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扬长避短,成为特色型的教师。

师道修养是老师的灵魂

--------------------------------------------------------------------------------

发布日期:2009-11-3 9:05:32

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既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健康的体魄、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师德修养。具有高尚师德是做一名好教师的前提,是争做人民满意教师的基础和关键。

一、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同情学生的痛苦与不幸,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一位师德高尚的老师,不只是爱少数学生,而是爱每一个学生,爱全体学生,爱每一个学生的多个方面。尤其要关心、爱护、帮助家庭有困难、学习落后、身患疾病的学生。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观察、理解、感受,从学生的平凡处发现闪光点,给予恰如其分的点评、激励。

二、尊重家长

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位和永久的教师,他们在孩子的一生成长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尊重家长,引导家长了解、参与、监督学校的教育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家长的监督教育作用,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家长是一支蕴藏着巨大教育潜力的队伍,他们中间很多人的素质并不低于教师,教师只有放下架子,经常虚心地听取家长的批评和建议,才能调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

三、乐教勤业

全国优秀教师魏书生的关于老师劳动有"三重收获"的观念非常正确。他认为老师的劳动一是收获各类人才,二是收获学生真挚的感情,三是收获科研成果。正是这"三重收获"的观

念,指引我在教育教学的征途上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步伐,潜心钻研学与教的规律,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细细地体会着教书育人带给我的乐趣。

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源于他的积极进取和勤奋精业精神,只有乐教勤业的老师,才能全面、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工作的伟大意义,才能为教育工作本身所具有的乐趣而深深吸引。

四、以人教人

当代教育家陶行知主张"以人教人、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如果教师立足在一堂课上教育学生要学会尊重他人,在另一堂课却当众辱骂学生,何谓师德?于是,教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笑容便都带上了教育的符号。走在校园里,不经意地捡起一块垃圾;看到学生进步了,给予一个会心的微笑;说到不正之风的厉色声讨,见到正义之举的由衷赞叹„„所有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细节,构成了教师的生活状态,也构建了一幕幕的教育场景--这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有时候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五、融入整体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结的力量是无穷的。加强师德修养,作好德育工作,我们要充分依靠集体的力量与智慧。教师人格魅力引导,班主任正面教育、学科渗透、少先队组织协调,班级间、教师间相互联系、形成合力,共建德育网络。(汉滨区江南小学 王治丽)

新世纪师德修养面临哪些挑战?(二)

在推进素质教育,倡导更新教育理念的同时,怎样树立新时期的师德形象,已成为广大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育理念,实施差异教育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的未来,而不是个人眼前的荣誉和利益,要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因此教书育人不可急功近利,需从大处着眼.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习惯于只看眼前,不顾将来,以剥夺学生个性为代价换取教师的师道尊严,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代价,过分苛求学生的成绩,换取暂时的高分.众所周知:爱迪生七岁上学,因成绩差退学;爱因斯坦两岁说话,上学智力迟钝;德国诗人海涅是尽人皆知的后进生;普京上小学时学习成绩一塌糊涂,而现在成为力挽俄罗斯经济大滑坡的总统.事实表明,学习成绩与创造力无明显的联系.创造力有早有晚,有先有后,越是有个性的人,创造力越突出.个性是创造的前提,把个性多样性作为一种有价值的东西,一种财富来加以接受,我们

就不会按成绩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我们眼中就会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二,以身示范,情感育人.

搞教育不能搞形式主义,这也是一种不理智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因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其阶段性,不能强求一致,无法整齐划一.而真正能够给学生以伟大启迪和深刻影响的往往是一些教育细节.我们的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责任心都很强,然而,仅仅有责任心是不够的,变单纯的"责任"为丰富的"情感",去面对学生之间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琐碎小事也会变得富有诗意,不仅要有爱的情感,爱的行为还要有爱的艺术。

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注重人文关怀,精神扶持,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具体表现在对学生的人格尊重上。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展。为学生的成功作出不懈的努力,要使学生在获得科学文化的同时,获得精神的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使学生获得爱、懂得爱、学会爱。

我们对广大教师也应该改注重人文关怀和精神建构,我们不能仅仅只关注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知识结构的改善,还应充分重视他们人文精神的充实,建筑起精神文明的长城。使广大教师不仅成为科学文化知识的使者,更要成为弘扬先进文化、建设精神文明的特使。用陶行知先生的说法,师德建设就是“建筑人格长城”!

新时期的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自我的思想、道德建设。现代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教育教学同样处于与时俱进的状态,所以,教师要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就必须终身学习,具备可持续发展

的潜力。师德建设要加强政治修养,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道德素养。提高业务修养,不断学习,改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能适应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鼓励教师敢于创新,敢于超越前人,敢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始终站在教改的前沿。走持续发展的道路。

“师道尊严”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具有重要影响。“师道尊严”思想的内涵是什么?其中有哪些合理成分?如何正确对待这一思想?弄清这些问题,对于丰富我国的教育理论、推动我国教育科学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传统“师道尊严”思想的内涵

“师道尊严”思想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有着密切联系。传统“师道尊严”思想的内涵主要包括师德、师尊、师职等。

关于师德。我国传统教育观认为,教师只有具备优良的道德品质,才有资格教育他人,才能让他人信服,成为他人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都体现了这个意思。师德之所以重要,是由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特殊性决定的。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其知识结构、思想道德、情感意志等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发展方向。要培育有道德的人,教育者首先必须是有道德的人。从这个认识出发,我国传统教育强调教师既要成为“经师”,更要成为“人师”,要求教师在道德修养、人生境界等方面对学生起到示范和导向作用。

关于师尊。所谓师尊,就是强调教师的尊严与权威。我国传统教育十分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孟子说:“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荀子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荀子还提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这就把教师提升到了关系国家兴亡的高度。《礼记》也指出:“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而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在这里,教师被看做“道”的重要载体,只有教师的地位得到尊重,“道”的地位才能被尊重,老百姓才能尊重学习。

关于师职。唐代思想家、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明确地将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个定义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所谓传道,就是向学生传授“仁、义、礼、智、信”等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所谓授业,就是向学生传授专门的学科知识。比如,孔子就将“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所谓解惑,就是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疑问,进行有针对性的解释与点拨。与教师的职责相对应,古人还提出了安贫乐道、诲人不倦等职业道德观。

需要指出的是,传统“师道尊严”并非仅仅针对教师本身或学生而言的,而是针对全社会而言的;否定教师的尊严,伤害的不仅是教师,更重要的是削弱社会道德规范的权威性。因此,只有把“师道尊严”思想放在我国传统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结构中,才能深刻把握其内涵。 辩证对待传统“师道尊严”思想

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在当代社会受到了较大挑战。特别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课堂听讲也不再是学习知识的唯一途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育模式受到一定的冲击。与此同时,社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日趋多样化,教师所倡导的理念和价值很难被所有学生认同和接受;教育体制和教育管理模式深刻变革,学生的地位

日益提升,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较大变化。那么,究竟应当如何对待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关键是要有辩证眼光。

应当看到,中西方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存在很大差异。在西方教育理念中,“平等中的首席”思想占有重要位置。这一思想强调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并不具有道德上的权威性。在西方社会中,宗教团体负责主持大量的典礼和定期的道德教育活动,在道德教化方面有着巨大影响和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所承担的道德教化职责较少。而在我国传统中,宗教力量和宗教文化没有普遍的道德教化作用。这样一来,学校不仅成为知识传播的殿堂,而且成为道德教化的重镇;学校教育成为学生接受文明熏陶、塑造完善人格的基本方式;教师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的责任,也负有道德教化的责任。这是我国教育和教师的一大特色。这一特色,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根本改变。

正是由于我国教育和教师的这些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对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不能一概否定。在教育活动中,敬畏感对于学生内心价值秩序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可以合理借鉴西方“平等中的首席”思想,倡导和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但这种平等主要应当是人格的平等、权利的平等,而不是指师生之间的完全对等。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领路人和辅导者,必然要保持一定的权威性。基于这种权威性而产生的敬畏感甚至崇拜感,往往能够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强大动力。

当然,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比如,过于强调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忽视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形象,忽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过于强调对教师的尊重和敬畏,容易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人身依附和绝对服从;等等。对于这些不合理因素,无疑应予以摒弃。

弘扬传统“师道尊严”思想的合理成分

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我们对待祖国传统文化应有的正确态度。对于传统“师道尊严”也应当采取这样的态度,积极汲取其中的合理成分,使之为今天的教育事业发展服务。

加强师德建设。当今社会,社会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多变,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一些腐朽落后观念仍然存在。这对教师和学生都带来挑战。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应当切实注意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努力做到慎独自律、“安贫乐道”,爱岗敬业、诲人不倦,以良好形象和高尚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

重塑师生关系。在当今时代条件下,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但不对等的关系。所谓平等,是指无论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教师都应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深入沟通,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而不能居高临下,片面强调自己的权威性。所谓不对等,是指无论什么时候,教师都应正确把握自己的位置、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当好学生的引导者,而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甚至放纵学生的错误思想和行为。

完善教师制度。着眼于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健全和完善相应的制度。当前,应突出抓好两方面的制度:一是教师准入制度,二是教师评价制度。在教师准入制度方面,通过加强培养培训工作,从源头上不断提升教师的素质;在教师评价制度方面,切实改变过于关注科研、学历、职称等而相对忽视师德师风的倾向,进一步加大师德师风等指标在考核中的权重。(


相关文章

  • 简答题.论述题
  • 21.德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22.德育工作者的概念及素养. 23.学生品德修养的作用. 24.社会德育的基本要求.25.品德的"三维结构说". 2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的特点.22.贯彻德育影响一致性和连 ...查看


  • 职业道德修养
  • 职业道德修养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道德: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为基础,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节人们之间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一定 ...查看


  • 教师职业道德重点
  • 教师职业道德(西北大学) 第一章 师德概述 1 职业的概念和特点是什么? 答:所谓职业,就是在社会生活中,为了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需要,人们所从事和对社会承担的具有一定社会职责义务的专门的业务和工作!特点:,职业具有专门性.独立性.稳定性和特 ...查看


  • 教师职业道德形成性考核册全套答案
  • 教师职业道德作业 1 (大专) 一 .简答题 1. 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内涵.3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所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准则,以及在这一基础上所表现出来 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2. 教师职业道德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9 道德 ...查看


  • 招教考试简答.论述题七
  • 招教考试简答.论述题 1. 简述社会主义学校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⑴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了解和研究学生:提高教师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发扬教育民主: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⑵教师劳动的主要特点: ...查看


  • 自考人际关系学复习资料(历年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 人际关系学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人际关系学 是一门研究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并以此规律指导人们实践,优化人际关系的科学. 2.角色扮演 是指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社会职位.时间场合.面对不同的交往对 ...查看


  • 人际关系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 人际关系学 1.人际关系学 答:是一门研究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并以此规律指导人们实践,优化人际关系的科学. 2.角色扮演 答:是指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社会职位.时间场合.面对不同的交往对象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3.地缘关系 答:是依据 ...查看


  •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一.单项选择题 1.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是( )的形成. A.政治关系 B.经济关系 C.利益关系 D.社会关系 2.道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 ...查看


  • 中国哲学史 1
  • <中国哲学史>作业 1.中国哲学作为追求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学问,主要关注哪些基本问题?构成中国哲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基本内容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