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作文擂台赛 说起夏夜,会让你想到些什么呢?星空,凉风,水,某些人,某些事……总之,说起夏夜,你的头脑里大概会出现一幅图画,或者是在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一幕,或者是令人难忘的某一个瞬间。我们常说,创作是源于现实的,作文当然也不例外。把你头脑中的那个画面,用文字排列组合成一篇美文,呈现给读者,这是颇需花费点心思的呢。这也是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的问题。 在编辑部的来稿中,写季节的有很多,而且写得好的也不少。但是选取某一季节的某一个时间段,能写出对象的特色和自己的独特性来的,却是不多的。所以,从选材方面,陈培琰同学的《乡村的夏夜》和张左煦同学的《夏夜》都让人觉得较有新鲜感,较为新颖、具体。 一篇好的作文,不但能客观清晰地表现对象,在描写事物的情状、特点时,也要有作者的主观情感的表达。两相融合,才能打动读者,唤起共鸣。好的写作方法、表达方式自然会为习作增色不少,而比喻、拟人等写作手法的运用往往会使习作更显生动。 《乡村的夏夜》用的是总—分—总的写作模式,首尾呼应。习作描绘了乡村夏夜的独特景色,抓住了几个意象,如“蛙声”“萤火虫”“风”“稻场”,既描画了夏夜的景致,又带着浓浓的乡村生活的气息。习作第二、三小节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写法,把萤火虫和夏天的风描绘得格外动情,很有特色,语言和意境都较有美感。第四小节则用了动态描写,一系列动词的使用,凸显了热闹的氛围,画面动感十足。在第二、三、四小节的开头,都将乡村的夏夜与城里的作对比,但随后却并没有相关的比较描写,显得有些脱节,这是习作的不足之处。 《夏夜》一文采用了整体到局部的写作模式,把“夏夜”看作一个整体,把“黄昏”“七点钟时”“天已经很黑很黑了”和“过了很长时间”分别看作“夏夜”的一个个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展开。与《乡村的夏夜》相比,它偏重于静态描写,每一段都像一幅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习作读起来更为安静、淡雅,却不乏温馨的感觉。只是内容稍显单薄。 这两篇习作都有较好的抒情,能打动读者,是值得一读的。 乡村的夏夜,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是一道迷人的景色。 乡村的夏夜比城里辽阔。当太阳消隐到山后,大地由灰暗变至深黑,水田里的蛙声便竞相鸣叫。清亮的声音此起彼伏,远近交汇。萤火虫的亮光在夜幕中一闪一闪,牵引着孩子们的脚步,在路边的田埂轻轻地追逐。偶尔会有一颗流星,带着神秘和向往,消失在地平线上,留下一片心旷神怡的无际,将夜幕延伸得更远。 乡村的夏夜比城里凉爽。风儿没有高楼大厦的阻碍,来得悠畅,传得均匀,吹得大方。既没有电风扇的“狂野”,也没有空调的“冷酷”。那风真的很温柔,吹在脸上,像母亲的抚摸,充满爱意,把一天劳作的疲惫驱散消融。 乡村的夏夜比城里鲜活。每到傍晚,各家各户的孩子便早早抱着床席、被单来到稻场上。他们急急忙忙地从稻草堆上扯下被石碾碾得扁平、光滑、黄亮的秸秆儿,放在稻场上。孩子们总要把“床位”选在中间,一片连着一片。稻秆儿在大人的指点下被小手热热闹闹地拖来拖去,拖成一个大大的舞台。于是,孩子们便在这稻秸镶成的海绵似的舞台上翻起筋斗,抬起花轿,唱起了“月亮走我也走……”的歌。老人们嘴里轻轻哼着古老的民歌,伴着孩子们的嬉笑声、吵闹声,流淌在夏夜。 这就是乡村的夏夜。 指导老师 全利强 图 周 岭
同题作文擂台赛 说起夏夜,会让你想到些什么呢?星空,凉风,水,某些人,某些事……总之,说起夏夜,你的头脑里大概会出现一幅图画,或者是在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一幕,或者是令人难忘的某一个瞬间。我们常说,创作是源于现实的,作文当然也不例外。把你头脑中的那个画面,用文字排列组合成一篇美文,呈现给读者,这是颇需花费点心思的呢。这也是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的问题。 在编辑部的来稿中,写季节的有很多,而且写得好的也不少。但是选取某一季节的某一个时间段,能写出对象的特色和自己的独特性来的,却是不多的。所以,从选材方面,陈培琰同学的《乡村的夏夜》和张左煦同学的《夏夜》都让人觉得较有新鲜感,较为新颖、具体。 一篇好的作文,不但能客观清晰地表现对象,在描写事物的情状、特点时,也要有作者的主观情感的表达。两相融合,才能打动读者,唤起共鸣。好的写作方法、表达方式自然会为习作增色不少,而比喻、拟人等写作手法的运用往往会使习作更显生动。 《乡村的夏夜》用的是总—分—总的写作模式,首尾呼应。习作描绘了乡村夏夜的独特景色,抓住了几个意象,如“蛙声”“萤火虫”“风”“稻场”,既描画了夏夜的景致,又带着浓浓的乡村生活的气息。习作第二、三小节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写法,把萤火虫和夏天的风描绘得格外动情,很有特色,语言和意境都较有美感。第四小节则用了动态描写,一系列动词的使用,凸显了热闹的氛围,画面动感十足。在第二、三、四小节的开头,都将乡村的夏夜与城里的作对比,但随后却并没有相关的比较描写,显得有些脱节,这是习作的不足之处。 《夏夜》一文采用了整体到局部的写作模式,把“夏夜”看作一个整体,把“黄昏”“七点钟时”“天已经很黑很黑了”和“过了很长时间”分别看作“夏夜”的一个个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展开。与《乡村的夏夜》相比,它偏重于静态描写,每一段都像一幅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习作读起来更为安静、淡雅,却不乏温馨的感觉。只是内容稍显单薄。 这两篇习作都有较好的抒情,能打动读者,是值得一读的。 乡村的夏夜,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是一道迷人的景色。 乡村的夏夜比城里辽阔。当太阳消隐到山后,大地由灰暗变至深黑,水田里的蛙声便竞相鸣叫。清亮的声音此起彼伏,远近交汇。萤火虫的亮光在夜幕中一闪一闪,牵引着孩子们的脚步,在路边的田埂轻轻地追逐。偶尔会有一颗流星,带着神秘和向往,消失在地平线上,留下一片心旷神怡的无际,将夜幕延伸得更远。 乡村的夏夜比城里凉爽。风儿没有高楼大厦的阻碍,来得悠畅,传得均匀,吹得大方。既没有电风扇的“狂野”,也没有空调的“冷酷”。那风真的很温柔,吹在脸上,像母亲的抚摸,充满爱意,把一天劳作的疲惫驱散消融。 乡村的夏夜比城里鲜活。每到傍晚,各家各户的孩子便早早抱着床席、被单来到稻场上。他们急急忙忙地从稻草堆上扯下被石碾碾得扁平、光滑、黄亮的秸秆儿,放在稻场上。孩子们总要把“床位”选在中间,一片连着一片。稻秆儿在大人的指点下被小手热热闹闹地拖来拖去,拖成一个大大的舞台。于是,孩子们便在这稻秸镶成的海绵似的舞台上翻起筋斗,抬起花轿,唱起了“月亮走我也走……”的歌。老人们嘴里轻轻哼着古老的民歌,伴着孩子们的嬉笑声、吵闹声,流淌在夏夜。 这就是乡村的夏夜。 指导老师 全利强 图 周 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