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辨析题:
1.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此观点正确。(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 教育能再生产劳动力。
此观点正确。教育对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教育能再生产劳动力。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即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从而形成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
3. 组织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因此,组织教学制造上课前的一段时间集中进行。 此观点前提是正确的,但结论是错误的。首先,组织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如了解学生出勤情况,学习用品准备情况,是不是已从下课时的兴奋状态安静下来期待新课的学习,保证教学能够顺利进行。但是,这并不代表组织教学工作只在上课前进行,而是要贯穿于上课始终,直到课的结束。在教授过程中,为了保证良好的课堂秩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要随时关注学生上课状态。因此,认为组织教学只在上课前的一段时间集中进行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4. 讲授法是注入式的教学法,问答法是启发式的教学法。
此观点错误。此观点混淆了讲授法和“注入式”、问答法和“启发式”的含义。
首先,讲授法并不等同于“注入式”教学。
(1)注入式也叫“填鸭式”或“满堂灌”,是指教师从主观意愿出发,不考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接受能力,把学生看成消极、被动的客体,向学生灌输知识,要求死记硬背。(2)讲授法分为“注入式”讲授和“启发式”讲授两种。由于讲授法是一种单向性的思想交流,不易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容易形成“注入式”教学。但正确运用讲授法同样可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其次,问答法并不等同于“启发式”教学。
(1) 启发式是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自觉地完成
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谈话法特点是老师问,学生答,因此容易形成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但简单机械的运用谈话法,同样会使谈话法流于形式,而失去“启发”的功效。
5. 按照马斯洛的西药层次理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5个层级,只有低级需要完全得到满足后,才能产生更高级的需要。
此观点是错误的。马斯洛指出,基本需要虽然有层次之分,但这种层次并不是固定的顺序,而只是一种一般模式,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富有理想和崇高价值观念的人会为了某种理想和价值而牺牲一切。并且,所谓需要的满足不是指绝对的满足,而是从相对意义上说的。
6. 负强化是运用惩罚排除不良行为的过程。
此观点是错误的。惩罚是指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是撤销惩罚,并不是运用惩罚排除不良行为的过程。
7. 德育过程必须从提高道德认识开始。
此观点是错误的。德育的一般顺序是从认识开始,但德育又具有多种开端,知情意行都可作为开端。故此说法是错误的。
8.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道德要求与学生被期望的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此观点是错误的。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现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而不是教育者要求与被期望水平之间的矛盾。
课后辨析题:
1.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此观点正确。(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 教育能再生产劳动力。
此观点正确。教育对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教育能再生产劳动力。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即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从而形成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
3. 组织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因此,组织教学制造上课前的一段时间集中进行。 此观点前提是正确的,但结论是错误的。首先,组织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如了解学生出勤情况,学习用品准备情况,是不是已从下课时的兴奋状态安静下来期待新课的学习,保证教学能够顺利进行。但是,这并不代表组织教学工作只在上课前进行,而是要贯穿于上课始终,直到课的结束。在教授过程中,为了保证良好的课堂秩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要随时关注学生上课状态。因此,认为组织教学只在上课前的一段时间集中进行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4. 讲授法是注入式的教学法,问答法是启发式的教学法。
此观点错误。此观点混淆了讲授法和“注入式”、问答法和“启发式”的含义。
首先,讲授法并不等同于“注入式”教学。
(1)注入式也叫“填鸭式”或“满堂灌”,是指教师从主观意愿出发,不考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接受能力,把学生看成消极、被动的客体,向学生灌输知识,要求死记硬背。(2)讲授法分为“注入式”讲授和“启发式”讲授两种。由于讲授法是一种单向性的思想交流,不易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容易形成“注入式”教学。但正确运用讲授法同样可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其次,问答法并不等同于“启发式”教学。
(1) 启发式是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自觉地完成
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谈话法特点是老师问,学生答,因此容易形成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但简单机械的运用谈话法,同样会使谈话法流于形式,而失去“启发”的功效。
5. 按照马斯洛的西药层次理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5个层级,只有低级需要完全得到满足后,才能产生更高级的需要。
此观点是错误的。马斯洛指出,基本需要虽然有层次之分,但这种层次并不是固定的顺序,而只是一种一般模式,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富有理想和崇高价值观念的人会为了某种理想和价值而牺牲一切。并且,所谓需要的满足不是指绝对的满足,而是从相对意义上说的。
6. 负强化是运用惩罚排除不良行为的过程。
此观点是错误的。惩罚是指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是撤销惩罚,并不是运用惩罚排除不良行为的过程。
7. 德育过程必须从提高道德认识开始。
此观点是错误的。德育的一般顺序是从认识开始,但德育又具有多种开端,知情意行都可作为开端。故此说法是错误的。
8.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道德要求与学生被期望的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此观点是错误的。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现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而不是教育者要求与被期望水平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