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育的“第二次高峰”的重要时期,在心理健康标准的问题上与成年人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也就具有自己的特点。但是,由于人的心理绝非整齐划一,各人的心理素质各不相同,外部表现也千差万别。因此,在这个时期,正确而及时地对他们进行教育,教他们学习如何做人。懂得如何做人,就是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因此,要做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人手。 一、加强中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 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个人心理健康的真正体现。只有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他才能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上的各种事物有正确的了解和认识,才能采取正确的态度和行为,才能保证有一种开阔的胸怀和乐观主义精神,提高对心理冲突和失败挫折的承受能力。从而防止心理障碍。维护心理健康,才有利于接受教育。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帮助中学生制订正确的奋斗目标 中学生能否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水平,对于他的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只有正确地评价自己,才能正确制订奋斗目标。如果制订的奋斗目标适当。他自己会体验到奋斗过程中的快乐,也会体验到目标实现时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自信心,保证心理健康发展。中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水平和能力优势,容易为自己制订不适当的奋斗目标,有的甚至会苛求自己,结果只能是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 三、注意培养中学生的情绪自控能力 心情开朗、轻松愉快、精力充沛对生活学习充满乐趣和信心,对身体有良好的自我感受,这是稳定而良好的情绪状态的标志。它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人患得患失、喜怒无常、忧心仲仲。情绪状态不稳定,而自己又不善于排遣和调节。就会导致心理障碍,严重者可能会精神失常。因此。要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就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相对而言。中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较差。常常喜怒形于色,而且由于独生子女受到的迁就相对过多,他们容易形成冲动和自私的不良心理。平时患得患失、斤斤计较,稍不如意就觉得委屈了自己,这样易形成不良的情绪状态,影响心理健康。因此,在平时的生活和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情绪自控能力,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保证心理健康发展。 四、教育中学生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相当激烈的社会。竞争机制有利于发展,能催人奋进。但是作为中学生。如果盲目处处与人竞争,就会使自己陷入一种过分紧张的境地,长此以往,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心理障碍。中学生平时争强好胜、不愿服输,他们之间的竞争倾向非常强烈,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一较高低,比个输赢。然而。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他不可能是常胜将军,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失败。过分激烈的竞争会使自己过度紧张,承受过大的精神压力,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影响生活和学习。当然。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虽然竞争无处不在,但真诚的合作也是常有的事。而且合作往往会消除紧张。使自己保持愉快的心情,有利于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能使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更顺利、更好。 五、教学的本质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构建的辩证统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当知识的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的朋友、心理辅导者等诸多角色,而扮演好每种角色都对教师心理产生巨大的压力。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不仅对教师本人和工作生活带来影响,而且也会严重影响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如果教师在工作中情绪消极、焦虑、紧张、沮丧压抑。就极容易引起学生的情绪波动。除此之外。教师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与技能,’按照青少年成长的心理特征,既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又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加强自身建设,以适应素质教育及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总之,要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家庭、学校的同心协作、互相支持和共同进步。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学校育人环境,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才能实现青少年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 王波
有人说: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育的“第二次高峰”的重要时期,在心理健康标准的问题上与成年人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也就具有自己的特点。但是,由于人的心理绝非整齐划一,各人的心理素质各不相同,外部表现也千差万别。因此,在这个时期,正确而及时地对他们进行教育,教他们学习如何做人。懂得如何做人,就是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因此,要做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人手。 一、加强中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 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个人心理健康的真正体现。只有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他才能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上的各种事物有正确的了解和认识,才能采取正确的态度和行为,才能保证有一种开阔的胸怀和乐观主义精神,提高对心理冲突和失败挫折的承受能力。从而防止心理障碍。维护心理健康,才有利于接受教育。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帮助中学生制订正确的奋斗目标 中学生能否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水平,对于他的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只有正确地评价自己,才能正确制订奋斗目标。如果制订的奋斗目标适当。他自己会体验到奋斗过程中的快乐,也会体验到目标实现时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自信心,保证心理健康发展。中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水平和能力优势,容易为自己制订不适当的奋斗目标,有的甚至会苛求自己,结果只能是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 三、注意培养中学生的情绪自控能力 心情开朗、轻松愉快、精力充沛对生活学习充满乐趣和信心,对身体有良好的自我感受,这是稳定而良好的情绪状态的标志。它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人患得患失、喜怒无常、忧心仲仲。情绪状态不稳定,而自己又不善于排遣和调节。就会导致心理障碍,严重者可能会精神失常。因此。要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就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相对而言。中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较差。常常喜怒形于色,而且由于独生子女受到的迁就相对过多,他们容易形成冲动和自私的不良心理。平时患得患失、斤斤计较,稍不如意就觉得委屈了自己,这样易形成不良的情绪状态,影响心理健康。因此,在平时的生活和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情绪自控能力,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保证心理健康发展。 四、教育中学生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相当激烈的社会。竞争机制有利于发展,能催人奋进。但是作为中学生。如果盲目处处与人竞争,就会使自己陷入一种过分紧张的境地,长此以往,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心理障碍。中学生平时争强好胜、不愿服输,他们之间的竞争倾向非常强烈,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一较高低,比个输赢。然而。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他不可能是常胜将军,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失败。过分激烈的竞争会使自己过度紧张,承受过大的精神压力,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影响生活和学习。当然。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虽然竞争无处不在,但真诚的合作也是常有的事。而且合作往往会消除紧张。使自己保持愉快的心情,有利于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能使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更顺利、更好。 五、教学的本质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构建的辩证统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当知识的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的朋友、心理辅导者等诸多角色,而扮演好每种角色都对教师心理产生巨大的压力。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不仅对教师本人和工作生活带来影响,而且也会严重影响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如果教师在工作中情绪消极、焦虑、紧张、沮丧压抑。就极容易引起学生的情绪波动。除此之外。教师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与技能,’按照青少年成长的心理特征,既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又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加强自身建设,以适应素质教育及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总之,要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家庭、学校的同心协作、互相支持和共同进步。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学校育人环境,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才能实现青少年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 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