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梅县松口镇铜琶村境内,滚滚东流的梅江有点突兀地拐了个弯,踉跄地变向南流,湍急的河水汹涌地拍击岸边的石壁,留下犬牙交错的水蚀痕迹。就在北岸狮象山的水口上,一座九层高的古塔傲然耸立,与四周的青山绿水和稻田翠竹相映成趣,如一枝冲天巨笔,依山为笔架,临河为砚台,蘸云为翰墨,将一方天地点染得生机勃勃。古塔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动工,崇祯二年(1629)建成,倡建者为松口洋坑祥安围人李士淳,其号二何。相传李二何高中解元后四次上京会试皆名落孙山,觉得松口镇梅溪出口处“山川文峰欠佳”,为弥补风水之不足,向乡绅募集资金修建笔形巨塔。崇祯元年(1628)李二何高中“会魁”(会试第一名进士),塔因名“元魁”,塔旁还新建一座文昌阁,岁时祭祀文昌帝君(文曲星),祈祷松口人文昌盛,人才辈出。元魁塔以花岗石砌成基座,以青砖筑起塔身。塔顶镶嵌重达万余斤的铁铸宝葫芦,它如何放上去的至今还是个谜。塔门正对江流,门上石刻为李二何亲题的对联:“澜向阁前回,一柱作中流之砥:峰呈天外秀,万年腾奎璧之光。”这副对联流露了李二何当时挥斥方遒的书生意气。
李二何高中进士后,选任山西翼城知县,在任时捐出一百六十两俸银倡建翔山书院,亲自担任讲学,当地文风鼎盛,有六人进士及第。至崇祯八年,二何改任曲沃县知县,又倡建乔山书院,捐出俸禄百两白银为当地诸生科举卷资,后曲沃人连续三科高中榜眼,二何被誉为“岭南夫子”。因政绩卓著,崇祯十一年,二何被荐贤参加殿试,钦取第一,被授予通议大夫、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编修充东宫侍读(即太子师),教授太子朱慈烺读书。1644年甲申之变,李自成军攻破京师,崇祯煤山自缢,玉碎宫倾。相传李二何于次年(1645)暗携太子回归故里,隐居于阴那山,以图东山再起。
值得注意的是,李二何在松口的故居世德堂就始建于1645年。据说这是李二何为避难的朱慈烺修建的太子宫,世德堂共有七十二天井,三十六厅,十二个门楼,二百九十九间房,两口水井。世德堂的一堂、正堂、上堂之间有天井间隔,但屋瓦下面用木头镶拱起来,成了“三堂不见瓦”的殿堂式建筑。世德堂的总体布局为半圆形的三围围龙屋,外围为围楼,还设有防卫外敌的碉楼,底层不开窗户,墙体用三合土搀杂糯米饭夯筑而成,墙高而厚,坚硬连铁钉也难以钉进。十二座门楼的大门关闭时,将建筑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单元,一旦打开,又相互通达。世德堂的上堂背后有一块半圆形空地,而今存留建房时种植的荔枝树五棵,两棵枯死三棵存活,果树每逢五月挂果,俗称“五月红”。炮楼后面有栽种柚子的果园,透过在风中摇曳不定的竹林,可以隐约地听到松源河的水声荡漾,竹叶的缝隙里不时地晃动着闪闪的波光,像碎金一样流淌。在世德堂附近,还有花园楼、仁寿楼等九座房屋,都是李二何委派其侄子回来建造的,相传这是供皇室内眷和守备武士居住的。这么说来,李二何当年打算把这个地方建成残明王朝的行宫。
为了反清复明,二何与其子沿门托钵,向大户募捐金钱粮食和募集乡兵,又不顾乡亲的咒骂,在松口拦河架设铁链,过往商船一律抽税,筹集二万两白银支持南明唐王。但随着反清势力的相继消亡,二何见大势已去,只好请太子在阴那山削发为僧,取法名奯和尚。他自知无力回天,不愿再作无谓的反抗,特意在阴那山口小歇石上题诗:“铁桥过去便桃源,石上题诗不记年。寄语中原车马客,风尘暂此一停鞭。”诗中流露了逃避尘世纷扰的无奈,同时对乾坤倒转的残酷现实表达了无限的扼腕之痛。三月十九日是崇祯皇帝朱由检在北京煤山吊颈的日子,每逢此日李二何和朱慈烺在灵光寺内祭奠先皇,为掩人耳目,便诡称此日是“太阳生日”,至今仍被梅县客家人定为民俗节日。这天,家家都炒面条,蒸米粄,户户都走出大门,朝着北方设供,净手焚香,焚烧掉像龙袍皇冠一般的纸扎“太阳衣帽”,对太阳进行一年一度的祭拜。据说李二何还写了《太阳经》,其内容大致是:“太阳三月十九生,家家户户点红灯。太阳一出满天红,家家门前挂灯笼。太阳明明朱光佛,四大神明掌乾坤……”。
清王朝为了稳固统治,多次征召明朝遗老。顺治十年,新政权一再催促李二何奉诏,他坚持不就,但将皇帝诏书供奉于松口老家的“敕书楼”,以避免见罪于有司,全身而退。1932年,这座敕书楼倒塌。他的一首《登元魁塔书愤诗》:“东山何处最崔巍?狮象滩头浪滚雷。石破天惊奯客至,披肝沥胆紫宸开。赵云阿斗肩孤命,仁贵征袍扩主来。收拾金瓯掀铁臂,龙飞九五又重回。”体现了李二何对新权威的阳奉阴违,也意味着其单骑救主的梦想的彻底破灭,就像元魁塔下狮象滩头的水沫一样,在涛声中消失于无形之中。
后世对李二何偶有“应诏”之讥,但无确证。嘉应州丙村堡人李文古是李二何的同宗侄儿,不愿获取清朝功名,绝意仕进之途。当他知道远房宗叔李二何的矛盾处境后,心里也不好过,一心要帮助他下定决心,摆脱困境。一次,李文古与李二何叔侄二人同赴宴会。李文古向李二何劝酒,举杯时话中有话地说:“老叔,您要尽盅啊!”李二何听出弦外之音,便举杯笑道:“老叔虽无法尽盅,但我好得好!”这第一个“好”字,指爱好,在客家话中与“孝”谐音,李二何以父母年老必须孝养,虽未能为明王朝尽忠,却能为父母尽孝。又一次,李文古与李二何一帮文友聚饮,讲定要行酒令,酒令必须包含一物、一古人名、一句官话、一句千家诗。违令者要罚酒三盅。第一人说:“:“我有一张床,送给张子房。张子房不要?春色恼人眠不得。”第二人说:“我有一把伞,送给曹子建。曹子建不要,为什么不要?翦翦秋风阵阵寒。”第三人说:“我有一双屐,送给王安石。王安石不要,为什么不要?应嫌屐齿印苍台。”轮到李文古,他说:“我有一双靴,送给李二何……” 在坐者一听都说:“不对,李二何为今人,我们商定要古人名字。”李文古笑道:“李二何是明朝人,现在是清朝了,不对吗?”大家无话可说,李文古接着说:“李二何不要,为什么不要?清明时节雨纷纷!”意思是嘲李二何身居明清两朝,不能为明室尽忠,对于当不当清朝的官,至今仍犹豫不决。
顺治十二年,二何应邀主持修撰《程乡县志》,并为之序,署名“顺治甲午前赐进士第翰林院编修邑人李士淳撰”,将“顺治”与“前赐进士”并置,一者折射出李二何身份的尴尬,二则声明自己未受清朝的官职。
清朝顺治十六年(1659年)中秋,二何在松口以元魁塔建成三十周年为由头,“偕奯和尚登塔赋诗,情深言远,感怆伤怀,至今仍见诸塔中勒石”(李大中:《二何先生事略》)。李二何吟诵了十首七律,表明心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为:
一度登山一度巍,清樽共酌好怀开。
南山秀色喜长在,北阙征书莫再来。
乌向枝头呼友至,风从松里送声回。
寻常悟得庄周梦,蝴蝶亦能化凤胎。
同时他还作有《登塔记》,以《易经》乾卦中的爻辞和卦辞中的“元”、“亨”、“贞”来表达自己的心态浮沉,文末重复提到的“日月”既指岁月之流,又隐喻“明朝”的运势,他还希望“将来登斯塔者”,能“知余之心”,字里行间流露出进退两难以及不为世人所理解之痛楚。康熙四年十月十四日,二何病卒于松江书院,享年八十又一,临终留诗与《登塔记》异曲同工,诗中对世人的诽谤耿耿于怀:
报国扶倾事隐微,摧心残局竟全非。
如何当世悠悠口,不谅高山赋采薇。
孤独的元魁塔是李二何一生的绝妙象征,元魁塔屹立在水流急转之滩头,而李二何置身于易代之际。深具嘲讽意味的是,李二何的命运就像松源河一样,在宽流中仅仅经历了短暂的平稳,此后就如塔前的梅江水一样,急剧地拐了个大弯,他也拼却全部精力,担当起中流砥柱的重任,试图力挽狂澜,但最终无可奈何,就像元魁塔一样,任凭惊涛溅湿自己的身影,只能孤独地眺望着满江逝水一去不回。民国以前,从梅州下南洋者必经此地,高耸的元魁塔成了他们内心中显豁的原乡记忆,但李二何的尴尬与痛楚却不再为人关注。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元魁塔仅仅是一种单纯的风景,李二何的名字也像塔底下的一块青砖一样,被塔影深深地遮蔽,而李二何的痛苦,就像是结在塔楼内阴暗角落里的蜘蛛网一样,落满了厚厚的尘埃。只有那蔓延在缝隙里的青草,让我们看到锐利的时光与破碎的砖石的较量。
在梅县松口镇铜琶村境内,滚滚东流的梅江有点突兀地拐了个弯,踉跄地变向南流,湍急的河水汹涌地拍击岸边的石壁,留下犬牙交错的水蚀痕迹。就在北岸狮象山的水口上,一座九层高的古塔傲然耸立,与四周的青山绿水和稻田翠竹相映成趣,如一枝冲天巨笔,依山为笔架,临河为砚台,蘸云为翰墨,将一方天地点染得生机勃勃。古塔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动工,崇祯二年(1629)建成,倡建者为松口洋坑祥安围人李士淳,其号二何。相传李二何高中解元后四次上京会试皆名落孙山,觉得松口镇梅溪出口处“山川文峰欠佳”,为弥补风水之不足,向乡绅募集资金修建笔形巨塔。崇祯元年(1628)李二何高中“会魁”(会试第一名进士),塔因名“元魁”,塔旁还新建一座文昌阁,岁时祭祀文昌帝君(文曲星),祈祷松口人文昌盛,人才辈出。元魁塔以花岗石砌成基座,以青砖筑起塔身。塔顶镶嵌重达万余斤的铁铸宝葫芦,它如何放上去的至今还是个谜。塔门正对江流,门上石刻为李二何亲题的对联:“澜向阁前回,一柱作中流之砥:峰呈天外秀,万年腾奎璧之光。”这副对联流露了李二何当时挥斥方遒的书生意气。
李二何高中进士后,选任山西翼城知县,在任时捐出一百六十两俸银倡建翔山书院,亲自担任讲学,当地文风鼎盛,有六人进士及第。至崇祯八年,二何改任曲沃县知县,又倡建乔山书院,捐出俸禄百两白银为当地诸生科举卷资,后曲沃人连续三科高中榜眼,二何被誉为“岭南夫子”。因政绩卓著,崇祯十一年,二何被荐贤参加殿试,钦取第一,被授予通议大夫、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编修充东宫侍读(即太子师),教授太子朱慈烺读书。1644年甲申之变,李自成军攻破京师,崇祯煤山自缢,玉碎宫倾。相传李二何于次年(1645)暗携太子回归故里,隐居于阴那山,以图东山再起。
值得注意的是,李二何在松口的故居世德堂就始建于1645年。据说这是李二何为避难的朱慈烺修建的太子宫,世德堂共有七十二天井,三十六厅,十二个门楼,二百九十九间房,两口水井。世德堂的一堂、正堂、上堂之间有天井间隔,但屋瓦下面用木头镶拱起来,成了“三堂不见瓦”的殿堂式建筑。世德堂的总体布局为半圆形的三围围龙屋,外围为围楼,还设有防卫外敌的碉楼,底层不开窗户,墙体用三合土搀杂糯米饭夯筑而成,墙高而厚,坚硬连铁钉也难以钉进。十二座门楼的大门关闭时,将建筑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单元,一旦打开,又相互通达。世德堂的上堂背后有一块半圆形空地,而今存留建房时种植的荔枝树五棵,两棵枯死三棵存活,果树每逢五月挂果,俗称“五月红”。炮楼后面有栽种柚子的果园,透过在风中摇曳不定的竹林,可以隐约地听到松源河的水声荡漾,竹叶的缝隙里不时地晃动着闪闪的波光,像碎金一样流淌。在世德堂附近,还有花园楼、仁寿楼等九座房屋,都是李二何委派其侄子回来建造的,相传这是供皇室内眷和守备武士居住的。这么说来,李二何当年打算把这个地方建成残明王朝的行宫。
为了反清复明,二何与其子沿门托钵,向大户募捐金钱粮食和募集乡兵,又不顾乡亲的咒骂,在松口拦河架设铁链,过往商船一律抽税,筹集二万两白银支持南明唐王。但随着反清势力的相继消亡,二何见大势已去,只好请太子在阴那山削发为僧,取法名奯和尚。他自知无力回天,不愿再作无谓的反抗,特意在阴那山口小歇石上题诗:“铁桥过去便桃源,石上题诗不记年。寄语中原车马客,风尘暂此一停鞭。”诗中流露了逃避尘世纷扰的无奈,同时对乾坤倒转的残酷现实表达了无限的扼腕之痛。三月十九日是崇祯皇帝朱由检在北京煤山吊颈的日子,每逢此日李二何和朱慈烺在灵光寺内祭奠先皇,为掩人耳目,便诡称此日是“太阳生日”,至今仍被梅县客家人定为民俗节日。这天,家家都炒面条,蒸米粄,户户都走出大门,朝着北方设供,净手焚香,焚烧掉像龙袍皇冠一般的纸扎“太阳衣帽”,对太阳进行一年一度的祭拜。据说李二何还写了《太阳经》,其内容大致是:“太阳三月十九生,家家户户点红灯。太阳一出满天红,家家门前挂灯笼。太阳明明朱光佛,四大神明掌乾坤……”。
清王朝为了稳固统治,多次征召明朝遗老。顺治十年,新政权一再催促李二何奉诏,他坚持不就,但将皇帝诏书供奉于松口老家的“敕书楼”,以避免见罪于有司,全身而退。1932年,这座敕书楼倒塌。他的一首《登元魁塔书愤诗》:“东山何处最崔巍?狮象滩头浪滚雷。石破天惊奯客至,披肝沥胆紫宸开。赵云阿斗肩孤命,仁贵征袍扩主来。收拾金瓯掀铁臂,龙飞九五又重回。”体现了李二何对新权威的阳奉阴违,也意味着其单骑救主的梦想的彻底破灭,就像元魁塔下狮象滩头的水沫一样,在涛声中消失于无形之中。
后世对李二何偶有“应诏”之讥,但无确证。嘉应州丙村堡人李文古是李二何的同宗侄儿,不愿获取清朝功名,绝意仕进之途。当他知道远房宗叔李二何的矛盾处境后,心里也不好过,一心要帮助他下定决心,摆脱困境。一次,李文古与李二何叔侄二人同赴宴会。李文古向李二何劝酒,举杯时话中有话地说:“老叔,您要尽盅啊!”李二何听出弦外之音,便举杯笑道:“老叔虽无法尽盅,但我好得好!”这第一个“好”字,指爱好,在客家话中与“孝”谐音,李二何以父母年老必须孝养,虽未能为明王朝尽忠,却能为父母尽孝。又一次,李文古与李二何一帮文友聚饮,讲定要行酒令,酒令必须包含一物、一古人名、一句官话、一句千家诗。违令者要罚酒三盅。第一人说:“:“我有一张床,送给张子房。张子房不要?春色恼人眠不得。”第二人说:“我有一把伞,送给曹子建。曹子建不要,为什么不要?翦翦秋风阵阵寒。”第三人说:“我有一双屐,送给王安石。王安石不要,为什么不要?应嫌屐齿印苍台。”轮到李文古,他说:“我有一双靴,送给李二何……” 在坐者一听都说:“不对,李二何为今人,我们商定要古人名字。”李文古笑道:“李二何是明朝人,现在是清朝了,不对吗?”大家无话可说,李文古接着说:“李二何不要,为什么不要?清明时节雨纷纷!”意思是嘲李二何身居明清两朝,不能为明室尽忠,对于当不当清朝的官,至今仍犹豫不决。
顺治十二年,二何应邀主持修撰《程乡县志》,并为之序,署名“顺治甲午前赐进士第翰林院编修邑人李士淳撰”,将“顺治”与“前赐进士”并置,一者折射出李二何身份的尴尬,二则声明自己未受清朝的官职。
清朝顺治十六年(1659年)中秋,二何在松口以元魁塔建成三十周年为由头,“偕奯和尚登塔赋诗,情深言远,感怆伤怀,至今仍见诸塔中勒石”(李大中:《二何先生事略》)。李二何吟诵了十首七律,表明心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为:
一度登山一度巍,清樽共酌好怀开。
南山秀色喜长在,北阙征书莫再来。
乌向枝头呼友至,风从松里送声回。
寻常悟得庄周梦,蝴蝶亦能化凤胎。
同时他还作有《登塔记》,以《易经》乾卦中的爻辞和卦辞中的“元”、“亨”、“贞”来表达自己的心态浮沉,文末重复提到的“日月”既指岁月之流,又隐喻“明朝”的运势,他还希望“将来登斯塔者”,能“知余之心”,字里行间流露出进退两难以及不为世人所理解之痛楚。康熙四年十月十四日,二何病卒于松江书院,享年八十又一,临终留诗与《登塔记》异曲同工,诗中对世人的诽谤耿耿于怀:
报国扶倾事隐微,摧心残局竟全非。
如何当世悠悠口,不谅高山赋采薇。
孤独的元魁塔是李二何一生的绝妙象征,元魁塔屹立在水流急转之滩头,而李二何置身于易代之际。深具嘲讽意味的是,李二何的命运就像松源河一样,在宽流中仅仅经历了短暂的平稳,此后就如塔前的梅江水一样,急剧地拐了个大弯,他也拼却全部精力,担当起中流砥柱的重任,试图力挽狂澜,但最终无可奈何,就像元魁塔一样,任凭惊涛溅湿自己的身影,只能孤独地眺望着满江逝水一去不回。民国以前,从梅州下南洋者必经此地,高耸的元魁塔成了他们内心中显豁的原乡记忆,但李二何的尴尬与痛楚却不再为人关注。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元魁塔仅仅是一种单纯的风景,李二何的名字也像塔底下的一块青砖一样,被塔影深深地遮蔽,而李二何的痛苦,就像是结在塔楼内阴暗角落里的蜘蛛网一样,落满了厚厚的尘埃。只有那蔓延在缝隙里的青草,让我们看到锐利的时光与破碎的砖石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