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探究课中怎样体现科学本质

在科学探究课中怎样体现科学本质? 默认分类 2008-06-25 07:41:20 阅读4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在科学探究课中怎样体现科学本质?

———对教科版《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教学反思

一案例背景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但是,课程标准并没有对科学的本质进行进一步的阐释,以前的自然教学也没有提出让学生领会科学的本质。那么科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对科学的本质界定,尽管有不少不同的理解,但一致认同的至少有这样三点:

一、科学是一种实证的系统。既然科学是实证的,它就可以通过证实的、证伪的方法来得出结果,而且可以重复多次,是可检验的。第二、科学的结论是符合逻辑的,我们可以通过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第三,科学的结论是有局限性的,随着时间的发展,其结论也是可改变的。科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特质又着重反映在科学家的身上,比如说求实的精神; 理性的精神,对客观世界的尊重; 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民主意识;探索的精神等等。学生学习科学不仅要学会科学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的方法,而且更要通过科学的学习,内化科学精神,形成科学价值观,懂得和欣赏科学的本质,使科学教育对个人的文化品质和生活质量产生有益的影响。到现在,科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得到很多学者的认可。邦格认为,科学文化是当今最先进的文化现象。因此让学生在科学学习中领悟科学的本质,就是接受科学文化的熏陶,接受当今最先进的、没有国界的文化,意义十分深远!本学期笔者听了三位科学教师的《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授课教师都力求在教学中对科学精神中的实证意识、逻辑思维、质疑精神有所突破,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引起我们的一些思考。一是实验的实证意识与探索意识的是否得到有效把握。二是逻辑思维能力是否得到真正提升。三是质疑精神是否得到恰当的培养。下面,简录课堂片断,以飨同行。

二案例描述

[片断一]

桌子上放着两盆液体,老师出示两个马铃薯,分别放到盆子里。马铃薯在一盆液体里沉,另一盆液体里浮。交换马铃薯,再分别放入盆中,在刚才沉的盆子里,马铃薯还是沉,浮的还是浮。把两个马铃薯

放入其中一个盆中,都浮起来了,放入另外一个盆中,马铃薯都沉下去了。

这时候,学生甲说:“噫,这个水是怎么回事?”

学生乙说:“老师,浮的一盆水是盐水!”

听一个学生这样说,好多学生都会跟着认为是盐水。这时大多数老师都会说:“好!真聪明!告诉大

家,老师在课前确实放了盐。”

接下来老师又问:“这是盐水吗?怎么来验证呢?”

学生会说:“烧一烧就烧出盐来了。”

接着学生动手实验,按照教材的方法烧盐水,结果真的烧出了白色的粉末,学生都认为这就是盐!

证明了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就是盐水。

老师又问:还有什么方法证明这盆水是盐水?学生思考之后说:做一杯盐水试试看。于是,分小

组做盐水使马铃薯浮起来的实验,最后试验成功了,学生十分开心。

[片断二]

在另外的课堂上,有一位老师也上了这一课。当学生说盆里的水是盐水时,老师问:

“你能确定老师的一杯水肯定是盐水吗?”这个提问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有一些学生就说不敢确定。

老师问“如果不能确定这杯水是不是盐水,那么我们怎么办?”

有的学生说:我们来把水烧干,有的学生说做一杯盐水试试看。

把调羹里的盐水烧干后,出现了白色的粉末,好像是盐,可学生不敢确定是不是盐。做了盐水使马铃薯浮起来的实验之后,学生说那肯定是盐水!老师说:你们怎么肯定呀?老师提供糖、味精,把它们溶解在水中,放入马铃薯。学生做了,溶解了糖的水也能使马铃薯浮起来,溶了味精的溶液也能使它浮起来。这时候老师问:刚才老师的这杯水到底是什么水?学生说:可能是糖水,可能是盐水,可能是味精

水,还有些小组说可能是三种水混合在一起!还有的学生说,现在反而不知道了!

在这个过程中,是个推理的过程、证实的过程、质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的本质都隐含在这个“是不是盐水?”的活动当中。“不能确定”才是真正的科学结论!学生说的“可能是盐水可能是糖水”这个结论,是一个真正属于他们研究之后的结论,真正符合逻辑推理之后得到的结论。这样的课就体现了我们

科学课对科学本质的追求,也体现了科学课和自然课的区别。

[片断三]

还有一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课快结束了,老师问:既然你们认为这杯水不能确定是盐水,那么让马铃薯沉的那杯水又是什么水呢?学生一愣,过了一会儿说:也确定不了,因为使马铃薯沉下去的这杯水有可能是清水,也有可能是淡盐水,也有可能是其它淡淡的水,浓度不够浮不起来。下课了,几个学生追

着老师问:老师,这究竟是什么水呀?

三案例的分析与反思

第一位老师的教学过程充满探索性,孩子们很有兴趣,学习积极性很高,一堂课上下来也很顺。很多老师差不多就是这样操作,效果很好,得到大家认可。但同样是烧液体,同样也是做盐水使马铃薯浮起来的实验,二位老师的做法不尽相同,第二位老师做的是探索性的实验,前面是验证性的实验。对学生来说是验证和探索的区别,也是不同思维的结果。第三位老师的提问更有深意,对科学的认识过程和科学的本质把握的也最到位。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考方式,这是好课给我们的启示。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会打破沙锅问到底,想了解最初的一盆水究竟是什么水,那么老师能不能把盐水的秘密告诉学生呢?不告诉学生,使孩子的印象十分深刻,搞了半天,找了那么多证据居然还是确定不了!告诉他们,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下一次孩子还会更加积极的投入到你的课当中来。如果要告诉学生其中的秘密,那么首先得让他们承认自己在做了这么多实验后还确定不了,才能告诉他们。所以说,自然课(常识课)怎样向科学课发展?里边有好多文章可以作,这个文章做在哪里?就做在我们的课堂里!实际的操作层面上。它不仅仅是换了标准,不是把我们的原来的指导纲要换成了标准了,也不仅仅是换了课本,今天我用常识课本教学,明天用科学课本教学,就一定是科学课了吗?不一定!恐怕只换一下课本是不够的。关键是老师在认识上向前迈进一步,教师对科学、对教育、对学生有一个新的认识,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跨出这一步。质疑精神的培养,渗透在教育的任何时候。其实,只要教师留心,课堂的细小地方,都可以引发学生天生的求知欲和质疑精神,如果我们的老师没有这样的意识,就很难培养起学

生的指已经深了。

科学课脱胎于自然课,而又有所发展,是站在自然(常识)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科学》是一门新的课程,因而就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对科学本身的认识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科学》不同于《自然》的新的特点,即这一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要体现科学的本质,要体现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的特点,

课程标准用“科学素养”这个词来表述。

科学课也正是从这三个方面体现了这些特点:一个是培养孩子的实证意识;这种实证意识可以用

多种方式培养;第二个是他们的思考符合逻辑;第三是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实证意识:即科学是讲求证据的,科学的结论可以经得起证实,也经得起证伪。实证意识既是思

想文化的一种形式,也是科学方法论的重要内容。

逻辑思维:即科学都是符合逻辑的,科学的结论及经得起实证的检验,也经得起逻辑的检验。

质疑精神:即科学是没有尽头的,在不断的质疑过程中向前发展。

科学学习的学习方式是探究式学习,而探究式教学方法是重过程的学习。因此,科学教学的真正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知识的探索去获得研究、思维的方法,通过方法的获得去运用方法探索、创造的过程,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原理的科学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有成效、有实效,才能得到

长足发展。

在科学探究课中怎样体现科学本质? 默认分类 2008-06-25 07:41:20 阅读4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在科学探究课中怎样体现科学本质?

———对教科版《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教学反思

一案例背景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但是,课程标准并没有对科学的本质进行进一步的阐释,以前的自然教学也没有提出让学生领会科学的本质。那么科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对科学的本质界定,尽管有不少不同的理解,但一致认同的至少有这样三点:

一、科学是一种实证的系统。既然科学是实证的,它就可以通过证实的、证伪的方法来得出结果,而且可以重复多次,是可检验的。第二、科学的结论是符合逻辑的,我们可以通过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第三,科学的结论是有局限性的,随着时间的发展,其结论也是可改变的。科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特质又着重反映在科学家的身上,比如说求实的精神; 理性的精神,对客观世界的尊重; 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民主意识;探索的精神等等。学生学习科学不仅要学会科学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的方法,而且更要通过科学的学习,内化科学精神,形成科学价值观,懂得和欣赏科学的本质,使科学教育对个人的文化品质和生活质量产生有益的影响。到现在,科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得到很多学者的认可。邦格认为,科学文化是当今最先进的文化现象。因此让学生在科学学习中领悟科学的本质,就是接受科学文化的熏陶,接受当今最先进的、没有国界的文化,意义十分深远!本学期笔者听了三位科学教师的《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授课教师都力求在教学中对科学精神中的实证意识、逻辑思维、质疑精神有所突破,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引起我们的一些思考。一是实验的实证意识与探索意识的是否得到有效把握。二是逻辑思维能力是否得到真正提升。三是质疑精神是否得到恰当的培养。下面,简录课堂片断,以飨同行。

二案例描述

[片断一]

桌子上放着两盆液体,老师出示两个马铃薯,分别放到盆子里。马铃薯在一盆液体里沉,另一盆液体里浮。交换马铃薯,再分别放入盆中,在刚才沉的盆子里,马铃薯还是沉,浮的还是浮。把两个马铃薯

放入其中一个盆中,都浮起来了,放入另外一个盆中,马铃薯都沉下去了。

这时候,学生甲说:“噫,这个水是怎么回事?”

学生乙说:“老师,浮的一盆水是盐水!”

听一个学生这样说,好多学生都会跟着认为是盐水。这时大多数老师都会说:“好!真聪明!告诉大

家,老师在课前确实放了盐。”

接下来老师又问:“这是盐水吗?怎么来验证呢?”

学生会说:“烧一烧就烧出盐来了。”

接着学生动手实验,按照教材的方法烧盐水,结果真的烧出了白色的粉末,学生都认为这就是盐!

证明了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就是盐水。

老师又问:还有什么方法证明这盆水是盐水?学生思考之后说:做一杯盐水试试看。于是,分小

组做盐水使马铃薯浮起来的实验,最后试验成功了,学生十分开心。

[片断二]

在另外的课堂上,有一位老师也上了这一课。当学生说盆里的水是盐水时,老师问:

“你能确定老师的一杯水肯定是盐水吗?”这个提问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有一些学生就说不敢确定。

老师问“如果不能确定这杯水是不是盐水,那么我们怎么办?”

有的学生说:我们来把水烧干,有的学生说做一杯盐水试试看。

把调羹里的盐水烧干后,出现了白色的粉末,好像是盐,可学生不敢确定是不是盐。做了盐水使马铃薯浮起来的实验之后,学生说那肯定是盐水!老师说:你们怎么肯定呀?老师提供糖、味精,把它们溶解在水中,放入马铃薯。学生做了,溶解了糖的水也能使马铃薯浮起来,溶了味精的溶液也能使它浮起来。这时候老师问:刚才老师的这杯水到底是什么水?学生说:可能是糖水,可能是盐水,可能是味精

水,还有些小组说可能是三种水混合在一起!还有的学生说,现在反而不知道了!

在这个过程中,是个推理的过程、证实的过程、质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的本质都隐含在这个“是不是盐水?”的活动当中。“不能确定”才是真正的科学结论!学生说的“可能是盐水可能是糖水”这个结论,是一个真正属于他们研究之后的结论,真正符合逻辑推理之后得到的结论。这样的课就体现了我们

科学课对科学本质的追求,也体现了科学课和自然课的区别。

[片断三]

还有一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课快结束了,老师问:既然你们认为这杯水不能确定是盐水,那么让马铃薯沉的那杯水又是什么水呢?学生一愣,过了一会儿说:也确定不了,因为使马铃薯沉下去的这杯水有可能是清水,也有可能是淡盐水,也有可能是其它淡淡的水,浓度不够浮不起来。下课了,几个学生追

着老师问:老师,这究竟是什么水呀?

三案例的分析与反思

第一位老师的教学过程充满探索性,孩子们很有兴趣,学习积极性很高,一堂课上下来也很顺。很多老师差不多就是这样操作,效果很好,得到大家认可。但同样是烧液体,同样也是做盐水使马铃薯浮起来的实验,二位老师的做法不尽相同,第二位老师做的是探索性的实验,前面是验证性的实验。对学生来说是验证和探索的区别,也是不同思维的结果。第三位老师的提问更有深意,对科学的认识过程和科学的本质把握的也最到位。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考方式,这是好课给我们的启示。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会打破沙锅问到底,想了解最初的一盆水究竟是什么水,那么老师能不能把盐水的秘密告诉学生呢?不告诉学生,使孩子的印象十分深刻,搞了半天,找了那么多证据居然还是确定不了!告诉他们,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下一次孩子还会更加积极的投入到你的课当中来。如果要告诉学生其中的秘密,那么首先得让他们承认自己在做了这么多实验后还确定不了,才能告诉他们。所以说,自然课(常识课)怎样向科学课发展?里边有好多文章可以作,这个文章做在哪里?就做在我们的课堂里!实际的操作层面上。它不仅仅是换了标准,不是把我们的原来的指导纲要换成了标准了,也不仅仅是换了课本,今天我用常识课本教学,明天用科学课本教学,就一定是科学课了吗?不一定!恐怕只换一下课本是不够的。关键是老师在认识上向前迈进一步,教师对科学、对教育、对学生有一个新的认识,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跨出这一步。质疑精神的培养,渗透在教育的任何时候。其实,只要教师留心,课堂的细小地方,都可以引发学生天生的求知欲和质疑精神,如果我们的老师没有这样的意识,就很难培养起学

生的指已经深了。

科学课脱胎于自然课,而又有所发展,是站在自然(常识)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科学》是一门新的课程,因而就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对科学本身的认识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科学》不同于《自然》的新的特点,即这一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要体现科学的本质,要体现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的特点,

课程标准用“科学素养”这个词来表述。

科学课也正是从这三个方面体现了这些特点:一个是培养孩子的实证意识;这种实证意识可以用

多种方式培养;第二个是他们的思考符合逻辑;第三是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实证意识:即科学是讲求证据的,科学的结论可以经得起证实,也经得起证伪。实证意识既是思

想文化的一种形式,也是科学方法论的重要内容。

逻辑思维:即科学都是符合逻辑的,科学的结论及经得起实证的检验,也经得起逻辑的检验。

质疑精神:即科学是没有尽头的,在不断的质疑过程中向前发展。

科学学习的学习方式是探究式学习,而探究式教学方法是重过程的学习。因此,科学教学的真正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知识的探索去获得研究、思维的方法,通过方法的获得去运用方法探索、创造的过程,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原理的科学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有成效、有实效,才能得到

长足发展。


相关文章

  • 中学化学课教学设计与"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形式.学科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去实现的. 课堂教学是动态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和媒体四者之间两两组合,可以形成六对基本矛盾,在这六对基本矛盾中,学生认知水平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差距是主 ...查看


  • 培训听课笔记
  • 7月17日听课笔记: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A版) 一.几个基本观点 1.坚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 • • • • • • • • 课程教材体系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语言叙述条理清晰,文字简洁.流畅,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注重对学生 ...查看


  • 学科思想观念理念
  • 一:学科思想 学科思想:就是对某学科性质.特征.基本规律的高度的概括和升华,是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内容的精华和核心,它与知识,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科体系的三个方面不同的学科,其学科思想不同,不同的人对同一学科的学科思想认识也会不同.: ...查看


  • 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7.1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一.教育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的民族概况.懂得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祖国,理解我国新型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查看


  • 科学资料库
  • 1.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 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积极倡导让学生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 )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 学本质 )的理解,使他们学会( 探究解决问题 )的策略,为他们( 终身的学习 ...查看


  • [意识的本质]学案
  • 生活与哲学第五课第一框意识的本质学案[目标导航,新知预览]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意识的本质. 2.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3.通过对自然界各种物质的反映的事例,分析意 ...查看


  • 独具匠心育英才
  • 单位:重庆市梁平县双桂中学 作者:李云峰 性别:男 邮箱:[email protected] 独具匠心育英才 --2011年市物理优质课大赛听课反思 摘要:本文总结了2011年重庆市初中物理教师优质课大赛的诸多亮点,反应了选手在教学设计上的独具 ...查看


  •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培养
  • [内容摘要]生物学科素养是继课程改革三维目标之后的最先进的教学理念.高中生物教学中,要基于理论理解核心素养,基于教学实践理解核心素养,并在反思的过程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并实现自身的成长. [关键词]高中生物 核心素养 生物教学 课程改革十 ...查看


  • [精品]电能电功教学反思
  • 电能电功教学反思一: 上完这节研讨课,总结一下得与失.1.本节课有两个重点内容:一.电功.电能的概念:二.电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根据教材的安排,首先引入电功概念,然后通过演示实验通过自己的尝试,总结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恰当的教学方式体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