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结束后,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我国大规模集邮活动逐步恢复起来,掀起了一个集邮热潮。新中国邮票在选题、设计、印刷质量等方面都是不错的。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我国邮票在世界上的声誉也越来越高。当时时尚的青年人有四大业余爱好--集邮、摄影、音乐和旅游。在这个大的背景下,新中国第一部反映集邮活动的电影《邮缘》被搬上了荧幕。
电影《邮缘》导演桑弧,主要演员郭凯敏、陈燕华、张闽、王苏娅、牛犇。此片于1984年元宵节(2月16日)正式开拍。这一天正是我国第一套儿童附捐邮票(T92)发行的日子,许多集邮爱好者寄来首日封,请摄制组导演和主要演员签字。《邮缘》从一开拍,就同集邮爱好者结下了不解之缘。
导演桑弧勇于创新,他占据着新中国电影史上的三个第一: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第一部彩色立体宽银幕故事片(即3D电影)--《魔术师的奇遇》。现在他又将拥有第四个第一--第一部反映集邮活动的故事片《邮缘》。与此同时,桑导演又是一位集邮家。他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集邮,已有三十五年的集邮历史了。除了“文革”邮票外,其他新中国邮票他全都有。新中国有哪些邮票,那年发行的,设计者是谁,他都清清楚楚。《邮缘》中所需的邮票都是他开出单子,由道具组同志一一去办理。
桑导演回忆这部影片的创作历程时,回忆道:文革前他曾写了一部以邮票为题材的美术片,取名《在邮票中旅行》,借用特48邮票中的两只丹顶鹤飞翔在邮票画面组成的名胜古迹中。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在完成《子夜》的拍摄后,他邀请了老搭档,上海人艺的王炼和华东师大教授、集邮家李亦中共同磋商,投入到新的关于集邮影片的创作中。他们最初是想描写一位老集邮家的一生,并拟以著名集邮家姜治方所著的《我的集邮生活六十年》为素材。后来考虑到这样取材太专业,一般观众不易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当时集邮队伍中青少年的比例居多,我们想为引导他们走上健康集邮的轨迹,应把电影镜头对准青少年集邮爱好者。于是,又构思了一个剧本,内容是上海、北京、广州、西安等大城市的小朋友,通过集邮通信往来结下友谊的故事,但因主题不够深刻而否定了。就这样几经周折,多次异稿,最终确定以邮票为媒介,通过戏剧性的构思,既反映了十年动乱对青少年所造成的落后和愚昧,更反映了八十年代初广大青少年要求提高思想文化水平的迫切愿望。
1984年新春,上海工人文化宫举办了新春邮展。此时《邮缘》虽然还没有正式开拍,但为了使影片中丁大森、周芹“看邮展”一场戏更真实,摄制组决定趁邮展之机提前抢拍。那两天正直春寒,可演员都穿着剧中所需的春装。为了避免出现呵气,室内特意安装了几个取暖的电炉。
编剧王炼、李亦中也赶到拍摄现场,并且客串了参观邮展的群众演员。参加拍摄的群众演员有大学教师、大中学生和退休工人。两个集邮小朋友自带了集邮册前来拍摄。一位退休工人带了放大镜仔细观看邮展......这一切都使这场戏拍得更加真实生动了。
担任女主角的陈燕华是上海电视台少儿组演员,自从他接受《邮缘》中对工作认真负责邮递员周芹的角色后,就到上海思南路邮局体验生活,跟着邮递员送信送报。她喜爱自己的角色,也爱上了集邮,而且订阅了《集邮》杂志。
男主角郭凯敏为了更好的了解掌握角色,走访了不少集邮家,听他们讲有关集邮的趣闻轶事,最后也开始集邮了。
为了使影片生活气息浓郁,除了丁家为内景外,其余镜头均在实景中拍摄,其中排队购买邮票的镜头,是在上海卢湾邮电支局拍摄的。摄制组四、五月份当黄山拍摄外景,六月底完成全部拍摄任务,并在十月份向国庆三十五周年献礼。
文革结束后,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我国大规模集邮活动逐步恢复起来,掀起了一个集邮热潮。新中国邮票在选题、设计、印刷质量等方面都是不错的。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我国邮票在世界上的声誉也越来越高。当时时尚的青年人有四大业余爱好--集邮、摄影、音乐和旅游。在这个大的背景下,新中国第一部反映集邮活动的电影《邮缘》被搬上了荧幕。
电影《邮缘》导演桑弧,主要演员郭凯敏、陈燕华、张闽、王苏娅、牛犇。此片于1984年元宵节(2月16日)正式开拍。这一天正是我国第一套儿童附捐邮票(T92)发行的日子,许多集邮爱好者寄来首日封,请摄制组导演和主要演员签字。《邮缘》从一开拍,就同集邮爱好者结下了不解之缘。
导演桑弧勇于创新,他占据着新中国电影史上的三个第一: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第一部彩色立体宽银幕故事片(即3D电影)--《魔术师的奇遇》。现在他又将拥有第四个第一--第一部反映集邮活动的故事片《邮缘》。与此同时,桑导演又是一位集邮家。他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集邮,已有三十五年的集邮历史了。除了“文革”邮票外,其他新中国邮票他全都有。新中国有哪些邮票,那年发行的,设计者是谁,他都清清楚楚。《邮缘》中所需的邮票都是他开出单子,由道具组同志一一去办理。
桑导演回忆这部影片的创作历程时,回忆道:文革前他曾写了一部以邮票为题材的美术片,取名《在邮票中旅行》,借用特48邮票中的两只丹顶鹤飞翔在邮票画面组成的名胜古迹中。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在完成《子夜》的拍摄后,他邀请了老搭档,上海人艺的王炼和华东师大教授、集邮家李亦中共同磋商,投入到新的关于集邮影片的创作中。他们最初是想描写一位老集邮家的一生,并拟以著名集邮家姜治方所著的《我的集邮生活六十年》为素材。后来考虑到这样取材太专业,一般观众不易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当时集邮队伍中青少年的比例居多,我们想为引导他们走上健康集邮的轨迹,应把电影镜头对准青少年集邮爱好者。于是,又构思了一个剧本,内容是上海、北京、广州、西安等大城市的小朋友,通过集邮通信往来结下友谊的故事,但因主题不够深刻而否定了。就这样几经周折,多次异稿,最终确定以邮票为媒介,通过戏剧性的构思,既反映了十年动乱对青少年所造成的落后和愚昧,更反映了八十年代初广大青少年要求提高思想文化水平的迫切愿望。
1984年新春,上海工人文化宫举办了新春邮展。此时《邮缘》虽然还没有正式开拍,但为了使影片中丁大森、周芹“看邮展”一场戏更真实,摄制组决定趁邮展之机提前抢拍。那两天正直春寒,可演员都穿着剧中所需的春装。为了避免出现呵气,室内特意安装了几个取暖的电炉。
编剧王炼、李亦中也赶到拍摄现场,并且客串了参观邮展的群众演员。参加拍摄的群众演员有大学教师、大中学生和退休工人。两个集邮小朋友自带了集邮册前来拍摄。一位退休工人带了放大镜仔细观看邮展......这一切都使这场戏拍得更加真实生动了。
担任女主角的陈燕华是上海电视台少儿组演员,自从他接受《邮缘》中对工作认真负责邮递员周芹的角色后,就到上海思南路邮局体验生活,跟着邮递员送信送报。她喜爱自己的角色,也爱上了集邮,而且订阅了《集邮》杂志。
男主角郭凯敏为了更好的了解掌握角色,走访了不少集邮家,听他们讲有关集邮的趣闻轶事,最后也开始集邮了。
为了使影片生活气息浓郁,除了丁家为内景外,其余镜头均在实景中拍摄,其中排队购买邮票的镜头,是在上海卢湾邮电支局拍摄的。摄制组四、五月份当黄山拍摄外景,六月底完成全部拍摄任务,并在十月份向国庆三十五周年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