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那朵"未眠"的海棠花--[花未眠]赏析(网友来稿)

邓金平  对《花未眠》这篇文章,我们一般都围绕着作者对自然美的探讨,对他所提出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这一论点进行细致的分析。这当然是不错的,因为从读者角度来说,能够从文中获得一些感悟自然之美的启发,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但是对作家自身而言,写一篇文章,其实在很多时候也是来梳理自己的思想,透析自己的人生。而《花未眠》这篇文章,川端康成对自己的生命存在的目的和意义,也作了一些透露;而这隐约闪现的些许观念,对其未来二十年的生命的选择,所产生的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  我们在初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有一句话蓦然之中还是觉得很突兀的,这句话我想每一个读者都注意到了,即“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地自语道:要活下去!”我想这句话里面所隐含的信息是,在这之前,川端康成内心深处是时时涌现出死亡的意念的,甚至昨日在旅馆疲惫地躺下的时候,想到的肯定也是不愿意再活下去,睡下去后就不希望还会再醒来。由于早年接连遭遇失去亲人的伤痛等诸多原因,死亡的阴影始终笼罩在川端康成的心头,生活在他的眼中毫无美感和生气,只是令人疲乏不堪、劳顿不已。正在他心灵深处又一次出现“生存或毁灭”这个必答的问题的时候,在“凌晨四时就醒来”之际,忽然发现海棠花未眠,这个发现让他是“大吃一惊”。之所以会让他产生如此强烈的震撼,绝不是简单的觉得花的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极美,更为重要的是从这次美的发现中,真正体悟到“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而且“是很有限的”。既然生活中还有这无限的美存在着,等待着他去发现,那么为什么还认为生活是如此的黯淡虚无,还要时时的想到要去寻死呢!这一点和史铁生在地坛的感悟很有一些相似。史铁生也是在受到“竞相生长”着的草木和如雾一般的蜂儿等的启迪,终于弄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而川端康成也由这一朵盛开的海棠花的美而想到无论如何还是“要活下去!”。  不过“生存或毁灭”这个难题,在史铁生那儿是一劳永逸地就得到解决了,而川端康成的心灵却还是时时受到这个问题的困扰和侵蚀。因为在川端康成看来,发现了花的美,就是他在进步,而雷诺阿说过:“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发现了美虽然是可喜的,可是死亡的阴影却同时又笼罩了心头。不过对于川端康成来说,这时的他是不是认为自己已经如米开朗基罗所说的“也就是死亡”的时候了呢?当然不是了。这时的这朵花对他还只是“美的启迪”,“美的开光”,因为这个“机缘”,于是就有了许多的美他要去重新发现,所以对自然和未来对他还是还充满了期待和追求。而且1950年写作《花未眠》时,正是他向他创作生涯的第三个高峰挺进的开始,在这一年,他正在创作他的另一部重要作品《千只鹤》(1949-1952),之后又有《湖》、《睡美人》、《古都》等一系列作品诞生。至于在1968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则可以说是基本上到了米开朗基罗所说的事物已经到了“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了。到这时,死亡的问题也就再一次地逼迫过来,因为这时,就他个人来说,已经达到了他所追求的美的极致,此前此后也没有什么有重要意义的作品产生;于是,他又感到了生活的黯淡绝望。“虽然歌颂的是花,但实际上并不觉得它是花……就在类似虚空的心,着上种种风趣的色彩,然而却没有留下一丝痕迹。”这句话与其说是“强烈地反映了禅宗的哲理”,倒不如说这个世界的一切(也包括那一朵曾经未眠的海棠花),在他的心中已全是空寂,没有了任何意义。虽然他在许多地方都曾表示是反对自杀的,认为“自杀不是开悟的办法”, “自杀的人想要达到圣境也是遥远的”,但在他已是到达了他生命的终点了。也许他还能继续活到九十岁,就像米开朗基罗活到了八十九岁一样,但对仍未“开悟”、远离“圣境”、再也不能感受到和表现出自然的“无限的美”的他来说,活着只能让他更加感到痛苦。而且正在这时,年轻的三岛纪由夫的切腹自杀,让他这个还在苟活的垂垂老者很受刺激,表示“被砍下脑袋的应该是我”。终于两年之后,也以日本传统的自杀实现了他生命之花的最后的绽放。  从川端康成后来的生命旅程来看,旅馆里偶然发现的那朵“未眠”的海棠花,的确是一直在他心中盛放着的,而当这朵“极美”的花儿休眠之际,出就是他生命之光的熄灭之时。  但愿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朵不眠的海棠花在永远的盛放着! 作者邮箱: [email protected]

邓金平  对《花未眠》这篇文章,我们一般都围绕着作者对自然美的探讨,对他所提出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这一论点进行细致的分析。这当然是不错的,因为从读者角度来说,能够从文中获得一些感悟自然之美的启发,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但是对作家自身而言,写一篇文章,其实在很多时候也是来梳理自己的思想,透析自己的人生。而《花未眠》这篇文章,川端康成对自己的生命存在的目的和意义,也作了一些透露;而这隐约闪现的些许观念,对其未来二十年的生命的选择,所产生的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  我们在初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有一句话蓦然之中还是觉得很突兀的,这句话我想每一个读者都注意到了,即“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地自语道:要活下去!”我想这句话里面所隐含的信息是,在这之前,川端康成内心深处是时时涌现出死亡的意念的,甚至昨日在旅馆疲惫地躺下的时候,想到的肯定也是不愿意再活下去,睡下去后就不希望还会再醒来。由于早年接连遭遇失去亲人的伤痛等诸多原因,死亡的阴影始终笼罩在川端康成的心头,生活在他的眼中毫无美感和生气,只是令人疲乏不堪、劳顿不已。正在他心灵深处又一次出现“生存或毁灭”这个必答的问题的时候,在“凌晨四时就醒来”之际,忽然发现海棠花未眠,这个发现让他是“大吃一惊”。之所以会让他产生如此强烈的震撼,绝不是简单的觉得花的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极美,更为重要的是从这次美的发现中,真正体悟到“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而且“是很有限的”。既然生活中还有这无限的美存在着,等待着他去发现,那么为什么还认为生活是如此的黯淡虚无,还要时时的想到要去寻死呢!这一点和史铁生在地坛的感悟很有一些相似。史铁生也是在受到“竞相生长”着的草木和如雾一般的蜂儿等的启迪,终于弄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而川端康成也由这一朵盛开的海棠花的美而想到无论如何还是“要活下去!”。  不过“生存或毁灭”这个难题,在史铁生那儿是一劳永逸地就得到解决了,而川端康成的心灵却还是时时受到这个问题的困扰和侵蚀。因为在川端康成看来,发现了花的美,就是他在进步,而雷诺阿说过:“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发现了美虽然是可喜的,可是死亡的阴影却同时又笼罩了心头。不过对于川端康成来说,这时的他是不是认为自己已经如米开朗基罗所说的“也就是死亡”的时候了呢?当然不是了。这时的这朵花对他还只是“美的启迪”,“美的开光”,因为这个“机缘”,于是就有了许多的美他要去重新发现,所以对自然和未来对他还是还充满了期待和追求。而且1950年写作《花未眠》时,正是他向他创作生涯的第三个高峰挺进的开始,在这一年,他正在创作他的另一部重要作品《千只鹤》(1949-1952),之后又有《湖》、《睡美人》、《古都》等一系列作品诞生。至于在1968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则可以说是基本上到了米开朗基罗所说的事物已经到了“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了。到这时,死亡的问题也就再一次地逼迫过来,因为这时,就他个人来说,已经达到了他所追求的美的极致,此前此后也没有什么有重要意义的作品产生;于是,他又感到了生活的黯淡绝望。“虽然歌颂的是花,但实际上并不觉得它是花……就在类似虚空的心,着上种种风趣的色彩,然而却没有留下一丝痕迹。”这句话与其说是“强烈地反映了禅宗的哲理”,倒不如说这个世界的一切(也包括那一朵曾经未眠的海棠花),在他的心中已全是空寂,没有了任何意义。虽然他在许多地方都曾表示是反对自杀的,认为“自杀不是开悟的办法”, “自杀的人想要达到圣境也是遥远的”,但在他已是到达了他生命的终点了。也许他还能继续活到九十岁,就像米开朗基罗活到了八十九岁一样,但对仍未“开悟”、远离“圣境”、再也不能感受到和表现出自然的“无限的美”的他来说,活着只能让他更加感到痛苦。而且正在这时,年轻的三岛纪由夫的切腹自杀,让他这个还在苟活的垂垂老者很受刺激,表示“被砍下脑袋的应该是我”。终于两年之后,也以日本传统的自杀实现了他生命之花的最后的绽放。  从川端康成后来的生命旅程来看,旅馆里偶然发现的那朵“未眠”的海棠花,的确是一直在他心中盛放着的,而当这朵“极美”的花儿休眠之际,出就是他生命之光的熄灭之时。  但愿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朵不眠的海棠花在永远的盛放着! 作者邮箱: [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 [东溪](梅尧臣)赏析(网友来稿)
  • xuyuanlaile <东溪>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似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本朝诗,惟宛陵为开山祖师,宛陵出,然后桑濮之淫 ...查看


  • 不绝的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赏析(网友来稿)
  • 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 陶晓跃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然而,却在无意中陷入朋党争斗的旋涡中.于是接踵而至的便是一系列的不幸,这些不幸让他倍感人生早秀先凋的身世之苦.他的 ...查看


  •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网友来稿)
  • 南向店一中 闵守辉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 ...查看


  • [诗经]三首简明课堂实录:[氓][无衣][静女](网友来稿)
  • 周道宝 示标: 1. 了解<诗经> 2. 赏析<氓> 一.导入: 请一生背诵<沁园春·雪> 北月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风,望长城内外,唯条茫茫,大江上下,顿头滔滔,心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往晴 ...查看


  • 一曲妇女的悲歌--[诗经·卫风·氓]赏析(网友来稿)
  • 苏州园区三中 许国庆 "个体婚制在历史上决不是作为男女之间的和好而出现的,更不是作为这种和好的最高形式而出现的.恰好相反.它是作为女性被男性奴役,作为整个史前时代所未有的两性冲突的宣告而出现的."(恩格斯<家庭·私 ...查看


  • [花未眠]教案-教学教案
  •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主旨:关于美与审美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2.&nbsp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 3.&nbsp让学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教学课时:一课时 预习准备: 1.& ...查看


  • 热爱生命(二)杰克•伦敦(网友来稿)
  • seraphzzy 教学目标1. 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2. 能够多角度.多侧面欣赏文学作品,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珍爱生命:3. 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研读品味精彩片段,领悟课文震撼人心的 ...查看


  • 关于高中作文的互批(网友来稿)
  • jcq65 好文章,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所以有人说"修改出佳作".文章就不能厌改.如俄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规定自己的文章要改上十遍二十遍.他所写的一篇题为"为克莱塞尔乐章而做&qu ...查看


  • 目光的第二次给予阅读答案
  • 目光的第二次给予 张丽钧 那一年,工作多年的我,又获得了重新回到高校进修的机会.在那里,我结识了禹老师.禹老师本是主研日本文学的,而他为我们担任的课程却是写作教学.初春的一个早晨,天上飘着牛毛细雨,教室前一株伶仃的杏树寂寞地开出了两朵淡粉的 ...查看


热门内容